1997年6月2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26次会议
乔石主持会议通过香港特区基本法委员会名单等
本报北京6月27日讯记者苏宁报道: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今天上午在这里举行,乔石委员长主持会议。
根据议程,今天的常委会会议首先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名单,其组成人员共12人,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内地和香港人士各6人组成,任期5年。会议还听取了曹志秘书长受委员长会议委托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增减的决定草案的说明。今天的会议还审议了关于批准全国人大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结束工作的建议的决定草案和关于县级人大代表选举时间的决定草案。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厉以宁、王叔文分别向会议作了公路法、动物防疫法两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李鹏总理代表国务院向会议提请审议高等教育法、防洪法两草案,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水利部部长钮茂生受国务院委托分别向会议作了这两项法律草案的说明。会议还听取了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受国务院委托所作的关于提请审议加入《关于从国外调取民事或商事证据的公约》的议案、关于提请审议批准《非洲无核武器区条约》第一号议定书、第二号议定书的议案的说明。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王汉斌、陈慕华、费孝通、雷洁琼、王丙乾、帕巴拉·格列朗杰、王光英、程思远、布赫、铁木尔·达瓦买提、吴阶平出席会议。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高昌礼、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思卿列席会议。


第1版(要闻)
专栏:

  本报与人民出版社联手合作
《邓小平文选》送上互联网
本报北京6月27日讯为庆贺香港回归和党的76周年生日,“七一”前夕,本报和人民出版社在人民日报互联网络站点上,隆重推出敬爱的邓小平同志的光辉著作——《邓小平文选》。这意味着广大读者今后可以使用计算机,从互联网络上迅速、方便地读到《邓小平文选》。
与此同时,本报也将以新的形式出现在互联网络人民日报站点上。读者只要在接入互联网络的计算机上键入“WWW.PEOPLEDAILY.COM.CN”,就可以马上读到当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的全部内容,并以几种不同形式显示。一是显示文本文件的数据库形式,读起来快捷方便;二是图像形式,即把同文字报纸一模一样的人民日报版面送上互联网络,读起来亲切直观;三是组合形式,即把人民日报有关内容适当组合成新的专栏,如“领导行踪”专栏,读者只要点击这个专栏,就可以知道当日人民日报报道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和讲话;四是要闻形式,即把各版头条集纳在一起,读者对当日人民日报重要报道一目了然。
在内容上,人民日报站点除了发布人民日报全部报道外,读者还可以访问最新出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华东版、市场报、讽刺与幽默、环球时报、新闻战线、中国质量万里行、大地、时代潮、证券时报,以及“中国”、“中国日报”等知名站点。人民日报互联网络站点还为读者增设了一些相关数据库,如与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开办的“网上扶贫”数据库。目前,人民日报站点已经成为国内访问量最大、内容更新最快的热门站点。
今日下午,本报为《邓小平文选》和人民日报以新形式进入互联网络召开座谈会,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刘奇葆、徐光春、吕新奎、王晨、薛德政等出席座谈会。本报总编辑范敬宜同志主持了座谈会。


第1版(要闻)
专栏:来自香港的汇报

  同源同根话文化
——来自香港的报道之十三
本报记者
6月26日晚,香港会议展览广场49楼钟山厅内人声鼎沸,高朋满座。美籍华裔医学家林文杰博士的画展“万水千山总是情”在此间开幕,向香港回归祖国的盛典献上一片赤诚之心。
画展的中心位置悬挂着一幅四尺水墨画,镶着金色画框,在灯光的辉映下,气韵格外生动。这幅画就是早已闻名画界的象征祖国统一的珍品《笔墨缘》,它的作者是台湾的张大千、香港的赵少昂、广州的关山月和美国的林文杰。
林文杰,这位从小喝香江水长大的海外游子,将《笔墨缘》珍藏了14年之久,今天选择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性的时刻首次公开展览,显得很激动。面对这幅凝聚着三位画坛宗师绵绵深情的《笔墨缘》,林文杰向记者谈起创作这幅画的故事。
1982年,中英两国政府开始了香港回归祖国的谈判,年轻的林文杰被这一喜讯深深触动,萌生起创作《笔墨缘》的念头。同年12月29日,林文杰先在一幅四尺的宣纸上画上几笔春兰。翌日到香港,请赵少昂添上一竿墨竹和一枝竹笋,并盖上齐白石为他镌刻的印章。六天之后,林先生又赶到台北摩耶精舍,请大千先生为此画添上灵芝和寿石,并盖上老友方介堪为他刻制的印章,大千先生嘱咐林文杰,最好请关山月补上墨梅。1983年3月,关山月在画上最后添上一枝苍劲的梅花,《笔墨缘》方告完成。
三地四方的画家,人生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然而,他们在同根同源的民族文化和祖国统一的民族大义中达成了最大的“默契”。
这不是某种巧合,而是说明了一种必然。
连日来,记者走访香港,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一股涌动着的民族文化热浪扑面而来。从绵延不绝点缀维港两岸璀璨夜景的庆典灯海,到玲珑剔透的纪念饰物;从壮观的十里花车游街,到广场舞台精心赶排的节目;从琳琅满目的宣传品,到起居餐饮、待人接物,处处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鲜明的色彩和烙印。
在跑马地,记者来到饶宗颐教授寓所。80多岁的饶老在古文史界声誉卓著。他告诉记者:英国人说香港150年前只是一个石岛,一个荒凉的渔村,这是无稽之谈。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同根同源,既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又有唐宋元明清时代的文化基础,150年前,香港文化已有相当规模;从近代到现代,在香港的中国人始终保留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与此同时,他们也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华。
曾在香港为推广京昆艺术而奋斗了15年之久的京剧演员邓宛霞告诉记者:随着回归脚步不断临近,香港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几个月前,她们准备在部分学校举办“京剧示范讲座”。消息传开,竟有40所学校报名。在圣保罗中学讲京剧课时,听课的学生多达千人。听完之后,学生们久久不肯离去,纷纷打听在香港哪里能学习京剧。邓宛霞感叹地说,国有国运,艺有艺运,现在,国运兴,香港民族文化的艺运一定兴旺。
在会展新闻广播中心,记者碰上香港中文大学传媒系副教授潘忠党博士。他介绍说,传媒系的学生学习祖国历史文化的风气已开始形成,《中国新闻史》、《中国报刊史》等课程全用普通话讲学,专题讲座有时也用普通话讲。学生加深了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表示将来要深入学习祖国历史文化,做一个历史文化知识渊博的中国知识分子。


第1版(要闻)
专栏:

  全国政协常委会第21次会议开幕
李瑞环主持会议会议通过了本次会议议程
本报北京6月27日讯新华社记者朱幼棣、本报记者陈晓钟报道: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今天在政协礼堂开幕。这次常委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人民政协的理论,总结八届政协工作,进一步推动人民政协工作的开展并为换届做准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主持了会议。会议通过了本次常委会议的议程。
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在开幕会上讲了话。他说,为了开好这次常委会,会前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大家对如何搞好本届政协工作的总结,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大家认为,八届政协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选准角度,发挥优势,扎扎实实地履行职能,做好工作,使人民政协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如: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爱国统一战线,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把参政议政列入主要职能,拓宽了政协工作领域;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推进了政协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案、视察和专题调研等工作不断改进,各项经常性工作更加活跃;开展了反映社情民意的工作,体现了政协各界联系广泛的特点;扩大了同海内外爱国人士的联系,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拓展了对外交往领域,活跃了人民外交工作;加强了政协自身建设,形成了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了对地方政协工作的指导,同地方政协的联系更加密切;重视理论政策研究,增强了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叶选平指出,八届政协的工作领域更加宽广,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成效更加显著,在国内外的影响都进一步扩大。
人民政协正以积极进取的新姿态迈向21世纪。
叶选平接着说,综合几次座谈会上的意见,大家认为,在大的方面至少有这样几条经验和体会,第一,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我们做好政协工作的基本经验。第二,必须始终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大局,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这是人民政协的性质所决定的。八届政协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成绩,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自觉地、主动地围绕全国工作的大局协商讨论、建言献策,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想实招、鼓实劲、办实事,积极贡献力量。第三,必须始终坚持发挥人民政协的特点和优势。人民政协不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而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八届政协一开始就着眼于找准位置,选好角度,发挥优势。第四,必须始终坚持依靠广大委员活跃和深化政协工作。我们在政协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上特别注意了调动和发挥全体委员的作用。在全委会、常委会闭会期间,把各专委会作为开展经常性工作的重要基础,组织委员深入调研,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委员视察、考察,为委员知情出力、参政议政提供条件;开辟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通过政协的组织网络和界别联系,使党政机关听到更多的声音,得到更多的信息;把提高提案质量和办案质量作为工作的一个重点,使各民主党派和委员充分运用这一独特的参政议政形式,为国家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同时,我们还注意用委员和基层政协的经验推动工作,将局部的经验汇合到整体之中。第五,必须始终坚持用正确的原则规范政协工作。最后,叶选平希望大家通过学习,提高认识,集思广益,总结好八届政协以来的工作,以便圆满地做好本届工作,为召开九届政协做好准备。
全国政协副主席吴学谦、杨汝岱、王兆国、阿沛·阿旺晋美、洪学智、赵朴初、钱伟长、胡绳、丁光训、孙孚凌、霍英东、马万祺、朱光亚、万国权、何鲁丽和秘书长朱训出席了会议。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会见切尔诺梅尔金
表示相信,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一定会把良好的中俄关系带入21世纪
本报北京6月27日讯记者廖先旺报道:今天下午,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中南海会见了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江泽民表示相信,中俄两国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一定会把一个良好的中俄关系带入21世纪,在下个世纪两国关系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江泽民愉快地回忆起两个月前对俄罗斯的访问。他接着说,近几年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两国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双方共签署了四个联合声明,确定了中俄面向21世纪长期合作关系的原则和道路。可以说,无论在深化双边关系还是在加强各个领域的合作方面,我们都有了一套可以遵循的准则。他表示相信,只要双方本着平等信任、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精神,始终把握住这个方向,不断开拓进取,中俄关系一定会继续平稳健康地向前发展。
切尔诺梅尔金说,坚定不移地发展俄中关系是俄对外关系中的优先领域。中国正在进行改革开放,俄罗斯正在发展经济,两国间有很多共同合作的可能性,这种合作有利于双方的利益。目前两国在经贸领域正在进行有效的合作,希望两国的合作项目更多、更好。
江泽民指出,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很好。可以着眼长远统筹规划,扎扎实实地推动双边合作,包括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这符合中俄建设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要求和方向,我完全赞成。会晤机制启动后,工作很有成效,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只要双方都从战略高度看待,并坚持务实、协商的精神,就能不断地取得进展。
切尔诺梅尔金对香港即将回归祖国表示热烈祝贺。他说,这是20世纪的一个重大事件,俄罗斯相信香港的未来会更好。江泽民对此表示感谢,并说,香港还有4天就回归了,所有中国人都为之振奋,全世界也为之瞩目。它是我们按照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构想,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赴香港出席交接仪式。我们深信,香港回归后,将会更加繁荣稳定,继续为亚太地区和全世界的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
切尔诺梅尔金转达了叶利钦总统对江主席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江主席对此表示感谢,并请切尔诺梅尔金回国后转达他对叶利钦总统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江泽民说,他期待着叶利钦总统在双方方便的时候访问中国。
参加会见的有中方陪同团团长、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国务院副秘书长何椿霖,全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中国驻俄大使李凤林,外交部副部长张德广,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涅姆佐夫,俄驻华大使罗高寿,政府办公厅主任巴比切夫等。(附图片)
6月27日,江泽民主席在北京中南海会见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 新华社记者李生南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与切尔诺梅尔金会谈
双方一致表示,在经贸领域的互利合作将使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涵更加充实
本报北京六月二十七日讯记者廖先旺报道:六月二十七日,国务院总理李鹏与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举行了两轮会谈。双方一致表示,中俄两国在经贸领域的互利合作将使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更加充实。这是去年十二月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正式启动以来,两国总理的第二次会晤,双方全面回顾了上次会晤以来两国关系的发展情况。
李鹏说,中俄决定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双方在双边和国际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中俄合作完全建立在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之上,这对我们两国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这充分说明,江泽民主席和叶利钦总统共同确定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完全正确的。在这一总原则指导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已有效地运转起来。
两位总理高度评价了定期会晤委员会所做的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李鹏说,涅姆佐夫第一副总理先期来华,与李岚清副总理就我们此次会晤要商谈的重点问题交换了意见,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为总理会晤奠定了基础。李鹏说,进一步拓宽和深化经贸、科技等方面的合作,是建设和发展两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为此,各个分委员会需要继续作出不懈的努力,扎扎实实地、高效率地开展工作。
切尔诺梅尔金说,俄中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成立以来,为促进俄中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的发展作了大量工作,在具体领域、具体项目上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这表明我们双方正朝着同一方向前进。双方还认为,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发展经贸合作符合两国的利益和需要。要充分利用合作的有利条件,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取得实际成果。
切尔诺梅尔金指出,在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前夕访华,感到非常高兴。他的代表团同中国朋友分享节日的欢乐。
他说,他刚刚参观了深圳,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中国决定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是非常英明的。切尔诺梅尔金向李鹏介绍了俄罗斯国内的经济形势。会谈后,两国总理出席签字仪式并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建立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及其组织原则的协定》,两国有关方面签署了以下合作文件:两国政府1997年至2000年贸易协定、两国政府1997年经济贸易合作议定书、两国政府关于保留俄罗斯联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总领事馆的协定、两国政府1997年至1998年文化合作计划、两国铁路合作协定、两国关于组织实施石油天然气领域合作项目的协议等。
签字仪式后,两国总理回答了中俄两国记者的提问。
今天上午,李岚清副总理和涅姆佐夫第一副总理签署了《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要》,两国有关部门签署了关于中俄边境和地区合作协调委员会的谅解备忘录、关于在俄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关于成立中俄机械制造企业工商联合会的合作协议等。
今天上午,李鹏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仪式欢迎俄罗斯总理一行。
李鹏总理夫人朱琳出席欢迎仪式。出席今天欢迎仪式和会谈的有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陪同团长、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国务院副秘书长何椿霖,中国驻俄大使李凤林,有关部门负责人曹刚川、韩杼滨、吴仪、刘华秋、蒋心雄、张德广、徐冠华、沈荣骏、吕聪敏等。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涅姆佐夫,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政府办公厅主任巴比切夫,总理办公厅主任佩捷林等参加了会谈。出席今天会谈的还有有关负责人周永康、陆延昌。全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参加了今天上午的欢迎仪式。
今天上午,李鹏总理夫人朱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切尔诺梅尔金总理夫人切尔诺梅尔金娜,双方进行了热情友好的交谈。(附图片)
6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仪式,欢迎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访华。 本报记者王忠家摄


第1版(要闻)
专栏:迎接香港回归特稿回归篇(下)

  明天更美好
——香港发展前景展望
本报记者蒋荫安曹宏亮
随着回肠荡气的回归之钟敲响,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辉映下的香港将翻开新的一页。
在这历史性的时刻,世人在关注:香港的明天会怎样?香港能否保持繁荣稳定?
漫步香港街头,采访各界人士,浏览种种报刊,各种声音中,“唱衰”者有之,怀疑者有之,但更多的是肯定的回答。
站在历史的高度洞察现实,我们不能不说:香港明天会更好,这是清醒的理性的声音。
实现繁荣稳定具有可靠保证
置身于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巨大兴奋和自豪之中,扑面而来的是这样的事实:近些年来,香港人对未来的信心像水银柱一样不断升温,现在,至少有70%的香港人对自己的明天露出自信乐观的笑容。
调查资料显示,近些年来一度发生的“移民潮”,现在变成了“雁南飞”,一批又一批移居加拿大、美国、英国的香港人重返故土,去年至今形成了一股“回流热”。
这种乐观和信心来自何处?
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述着一个声音:来自“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来自神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是的,正是“一国两制”和《基本法》,保证了香港的平稳过渡;现在,站在历史的门槛前,我们更可以满怀信心地说,“一国两制”和《基本法》,也同样能保证香港明日的繁荣和稳定。
早在1982年9月,邓小平就指出:“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两年以后,他又指出:“根据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不保证香港和台湾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就不能保持它们的繁荣和稳定,也不能和平解决祖国统一问题。”
当时参与其事的国务院港澳办原副主任李后回忆说:当时,“大家一致的意见是:一、1997年7月1日一定要收回香港;二、香港收回后必须保持其繁荣与稳定。”
这就是说,正是着眼于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才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创举,也才有将这一创举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落实的《基本法》。
中国共产党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中央人民政府一再庄严地承诺,“一国两制”是基本国策,要严格按照《基本法》的规定处理香港问题。这同样是因为,“一国两制”和《基本法》是香港回归以后繁荣稳定最可靠的保障。
“《基本法》从香港的实际情况出发,依照‘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邓小平所说的四个不变,即:‘香港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国际贸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变……’这就使现在香港繁荣昌盛的机制几乎全部保留了下来。既然这种机制能使现在的香港繁荣,同样一种机制运行的香港明日怎能走下坡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曾湘泉博士说。
的确,一部《基本法》,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授予一个地方特别行政区如此之多的自治权,在世界历史上是空前的。除外交和防务属中央政府外,现今在香港行之有效的制度都留给了明日的香港。
正因为如此,亦商亦文的香港繁荣集团董事长陈玉书先生满怀激情地写道,《基本法》坚持保护私有财产权,确保自由港的地位……把香港取得成功和成效的政策和制度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确保了香港经济继续稳定繁荣和发展。
江泽民主席作了最权威性的概括:“香港基本法为保证香港的平稳过渡和长期繁荣稳定,维护香港同胞的利益和民主自由权利,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得到了包括600万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决拥护,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好评。只要坚持认真地贯彻香港基本法,就一定能够创造香港的美好未来。”
实行高度自治港人肩负重任
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香港人当家作主,破天荒由“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这个“破天荒”的分量之重,不难想见。
香港人能不辱使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治理好香港吗?
举世瞩目的变化,引来了世人对香港前景的各种估计;而有些估计,正与祖国所经历的一些大事相仿。
48年前,新中国诞生前夜,有人曾经怀疑:从延安窑洞走出来的“土八路”,能否管好偌大的中国这份家当。
15年前,当开始谈论收回香港主权的时候,有人曾经预言:这一消息宣布之日,便是已经繁荣起来的香港发生灾难之时。
如今,历史已经证明:一切怀疑、预言全都落空了,唯有一个活生生的事实真实无误:中国人能把自己的事情管得很好。
港人治港也是如此,正如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所指出的:“要相信香港的中国人能治理好香港。”
这种信任,是建立在科学的、正确的判断基础上的。
香港特区政府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1996年底,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港人自己选举产生了未来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1997年初,由董建华提名的特区政府主要官员顺利产生。香港特区政府有自己的强劲优势:董建华是由香港人自己推选、并接受推委会公开质询而当选的香港最高行政长官,自然深孚众望,受到香港人的信任和拥护;特区政府的主要官员几乎都是原职留任,不是“新面孔”,而是“老经验”,今后不言而喻会得心应手,应付裕如;更为重要的是,以董建华为首的特区行政主要官员,深感“光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承担”,他们更了解香港市民的心,了解香港的区情和民意,会作出顺应民心民意的决策。这样的政府,能把香港治理得更好!
香港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公务员队伍。以素质优秀、高效廉洁著称的18万公务员,特区政府正式成立后大部分将留任。他们在今后将满怀中国人的自豪感为香港人做事,怎能不尽心尽力,恪尽职守,干得更出色?!
更不能忘记港人空前的积极性。既然香港昨天和今天的繁荣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干出来的;那么,由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香港人,怎能不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发挥自己的全部热情和智慧,在香港创造出新的奇迹!香港青年霍震宇的一番话,代表了广大港人特别是青年人的心声:在“九七”这个历史重要转折时期,作为香港青年人,要在积极参与建设香港的事业中,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和香港的未来作出应有的贡献。
回到祖国怀抱联成整体优势
“香港的前途与国家的前途息息相关,两者的长远利益是完全一致的。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在实行‘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同时,我们应该常常想到,我们是中国的一部分。”董建华先生这样阐述香港与祖国的关系。
董建华先生的观点,使我们想起了一个世纪前洋务派领袖人物张之洞的识见。他上奏清廷说:“省港即相邻接,安危彼此共之,……粤之利,则港之福。”
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在经济领域,香港已与深圳河外的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珠联璧合,创造了令人赞叹的奇迹。香港回归后,与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工业城市群联成一个巨大的城市带,各自的优势可以得到前所未有的利用。犹如绿茵场上的各个强手,一旦形成整体优势,那会迸发出多大的活力和威力!
岂止一个珠江三角洲地区。“整个内地最大的投资者便是香港,据统计,来自香港的总投资额占全部境外投资的60%;而内地对香港的投资也达400亿美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祖国经济持续增长、市场潜力倍增,全世界都视之为理想的投资地区和市场,香港回到这样一个祖国的怀抱,正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这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王长鱼先生所言。
的确,香港回归欣逢盛世,遇到了不可多得的发展契机。一是祖国内地正在执行“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预计未来十年,内地的基础建设将达数千亿美元,巨大的投资需求将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二是香港回归后,除继续保持国际贸易、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的地位不变外,还可充分利用祖国这个广阔的腹地,进一步转移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腾出手来,大力发展经济的新增长点——高科技产业。这样,香港就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事实上,在新的世纪,持续稳定发展的中国将全面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已经与世界文明接轨的香港,在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的交相辉映下,将如同巨川汇入大海,获得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并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史诗中谱写出更加壮丽的篇章。
全球经济看涨香港前景更好
作为国际经济中心,到2001年,香港等11个国家和地区仍是全世界最有经济活力的地区——亚洲发展银行这样预测。
未来15年,香港经济每年会有4.5%到5.5%的实质增长——美国洛杉矶《国际日报》专论如此断言。
“九七”后的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及贸易中心,其地位将会更加巩固——世界银行经济学家这样展望。
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包括英国等世界五大洲的商界人士对香港的商业机会充满信心。
而另一方面,香港所处的亚太地区经济又处在90年代以来最看好的时候。这又给香港未来的繁荣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外部环境和机遇。“处在这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浪潮之中,香港的经济增长也是必然的。这是因为,创造了香港奇迹的所有要素,比如高度自由的市场经济、世界罕见的效率、长期形成的法治体系、内地改革开放的推动作用等等,在回归祖国以后都保留了下来。以这样的实力,迎战全球经济的涨势,香港的前景当然一片光明。”这是香港总商会总裁翁以登的分析。
翁先生曾在美国联邦政府服务20多年,又是第一个出任香港总商会总裁的华人。这个具有136年历史的商会拥有会员4000多家公司,占香港公司总数50%以上,其中30%为跨国公司。相信他的分析是有权威性的。
香港正满怀欢悦地迎接新世纪的新机遇。尽管它的前程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受到这样那样的挑战,但是,对此香港人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攻克难题的历练。饶有意思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所在地——香港会展中心的新翼,形似一只展翅欲飞的海鸟,它象征着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就像矫健的海鸥,带着新的青春的活力,搏击长空,去迎接更辉煌的未来!


第1版(要闻)
专栏:

香港回归祖国青铜警示钟日前在北京大钟寺揭幕,这座高1.997米的大钟将在7月1日敲响。图为6月27日小学生们饶有兴趣地从钟底打量大钟。
新华社记者李俊东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