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2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血汗铸精品
——再谒托尔斯泰故居
唐进修
在列夫·托尔斯泰故居,陈列着托翁许多作品的手稿,大多改得密密麻麻。故居负责人弗拉基米尔指着一个橱窗说:“这就是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手稿,个别章节有12种稿本,而小说《复活》则有20种不同的开头……”世界大文豪这种极其严肃的创作态度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刻,我不由想起托尔斯泰的名言:“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这确是他亲身经验的总结。
托尔斯泰是世界公认的“天才艺术家”。然而,据介绍,他小时候并非“七步成诗”的神童。大学入学考试,他的拉丁语得2分(5分制),历史、统计学、地理都只得1分,结果未被录取。后来,经补考才勉强进了大学。上大学时,成绩也不好,而且未毕业就退了学。
托尔斯泰的大部分知识是通过刻苦自学得来的。退学后,他订了一个庞大的自修计划,其中包括要学通法语、德语、英语等十几种外国语;学好历史、地理、数学;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学会农业;学习实用医学;等等。在此期间,他还阅读了大量的世界文学名著,这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托尔斯泰当过三年兵,参加过高加索战争和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是位炮兵英雄。有一次,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爆炸,差点儿被炸死。尽管战事频繁,但他仍利用战斗间歇读书、写作。小说《童年》、《少年》就是此时写成的。军旅生活也为他后来写战争场景和士兵心理活动积累了素材。
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后,曾把自己归入“寄生虫”之列,这实在是太苛求自己了。其实,托翁是一位十分勤奋的脑力劳动者。他苦苦寻求人生的真谛,思索救国救民的道理。他的夫人在日记中写道:托尔斯泰常常彻夜不眠,阅读、思考到头痛的地步。
《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的成名之作。这部巨著规模之宏大,人物之众多,场面之壮阔,事件之纷繁,主题之深刻,都是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为写这部小说,作家花了六年的时间,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研究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档案文件,阅读了俄国和外国关于1812年俄法战争的著作、当事人写的回忆录和书信。为了使战争场面符合历史事实,他访问了战争的参加者以及去世英雄们的儿女,并亲自到俄法大会战的鲍罗金诺战场考察。
小说《复活》被称为“一部铁面无情的书”。为写这部书,托尔斯泰仔细研究了法庭审判的程序,走访法院、监狱,同监狱长和看守谈话,了解犯人的生活情况。他还到看守家中访问,特别问到在狱中政治犯能否与刑事犯接触。看守回答:不允许。后来,他把女主人公卡秋莎在狱中与政治犯认识,改为在流放途中相识。
作品初稿写出后,托尔斯泰常把稿子读给别人听,或者寄给朋友征求意见。作家契诃夫看了《复活》手稿后说,卡秋莎因放毒罪判处二年半流放不够准确。他去过库页岛,那里的女犯多因放毒判刑,而刑期要长得多。托翁接受了这个意见,把卡秋莎的刑期改长了。
托尔斯泰曾指出:“必须永远抛弃那种认为写作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还不够,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十遍,二十遍。”写小说如此,其他作品也如此。托翁主张还教于民。他曾花一年多时间,倾注极大热情,编写了一套《启蒙读本》。但这套课本问世后,反应不太好。为达理想效果,他连续修改三年,终于获得成功。在作家生前,这套书印行30多版。
托尔斯泰是位语言大师,其作品的用词都是经过仔细推敲的。他重视语言的鲜明、准确,尤其是朴素。他曾风趣地说:“如果我是沙皇,就颁布一项法令:凡作家用词,本人也不解其意者,便剥夺他的写作权,并给他100大板。”托尔斯泰则像小学生一样,经常随身带一个笔记本,把听到的人民群众的生动活泼的语言随时随地记下来。日积月累,集腋成裘。
步出托翁故居,我似乎悟出点道理:人的天资固然有高低之分,但一个人能否有成就,或者成就大小,关键在于勤奋刻苦。托尔斯泰的许多传世之作可谓“世界级精品”,但大文豪也是从小学生蓄词做起的。看来,要想出精品,还得多下苦功夫。(附图片)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城外拾零

  独具创意的未来园
郑园园
普瓦捷是法国中西部维埃纳省的首府。该城历史悠久,古韵犹存。但由于地理位置略偏,生活节奏比大都市要慢些,知名度也不高。80年代初,法国抵制日本电子产品的“入侵”,曾别出心裁地把日本货的报关地点定在普瓦捷。日本舆论对这个古怪刁钻的规定大加挞伐,普瓦捷由此出了一阵子名。
10多年后的今天,普瓦捷真正的出了名——不是由于贸易战,而是由于该省一个成功的建设项目:未来科学园(简称未来园)。未来园建成于1987年,今年满10周岁。10年来,经过不断扩建发展,它已名满欧洲。而今,南来北往的游客,多半会在普瓦捷停留;东西穿梭的旅行团,更不会放弃参观未来园的机会。普瓦捷——未来园,几乎成了同义词,极具旅游号召力。
1983年,普瓦捷郊外,芳草萋萋的田野上,一个日后改变该省经济地位的工程破土动工了。4年后,那与众不同的大公园初步建成。未来园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现代化的大型游乐园,二是科技园,两个部分相毗邻,互为依托又自成体系,具有娱乐、展览、培训、科研等多种功能。它集中展示着法国及世界最新的声光技术,展示21世纪的影像世界,所以又称为“欧洲影像园”。
我先后三次参观采访未来园,最近的一次是今年早春三月。园内春光涌动,漫步在那20来个格调高雅的建筑之间,感觉清新而亲切。那是新未来主义派建筑师德尼·拉明的杰作。这些建筑构思独特,造型奇异,有的像旭日初升,有的像莲花初绽,有的像晶莹的水珠,还有的像自天而落的陨石,像大教堂里的管风琴……建筑的外墙多用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镶嵌,呈浅蓝色或浅灰色,每座建筑都轻盈、挺拔,奋力地伸向蓝天,迎向太空,仿佛要拥抱未来。法国人在文化建设上一向敢为人先,未来园虽然是个省级项目,但标新立异的追求毫不逊色。它使人耳目一新,也给人启示:游乐园并非只有“灰姑娘城堡”一类的模式,也不必都与喧闹的音乐、闪烁的霓虹灯结缘。在我看来,未来园宁静致远的意境,展示着一种更高的格调。
园中的建筑其实多半是电影馆。动力电影、三维立体电影、环幕电影、魔毯电影(观看时有坐魔毯飞翔的感觉)……电影放映技术发展到何等水平,这里便有何等样的电影。银幕超大,形状各异,图像逼真,声音清晰,实际是展示新技术的窗口。我至为欣赏未来园制作的影片,自然科学的题材竟拍得那样生动有趣。小到原子核,大到宇宙空间,远的人物有哥伦布,近的有宇航史上的悲剧英雄纪尧美。有艺术片蝴蝶三千公里迁徙记,也有科幻片银河大战……影片有的如史诗般雄壮,有的如抒情诗般婉约感人。它给予观众的,是高雅的视觉享受,更是科学的启蒙,情感的陶冶。那些满心以为只有暴力片、色情片才能招徕游客的游乐场主们,要能到未来园来看一看,感受观众的喜悦和满足,大概会为自己审美情趣的低下而汗颜。
未来园创建10年,参观人数从1987年的22万增加到1996年的280万。它创下了一系列“第一”:在维埃纳省创造的就业岗位第一,它是欧洲名列第一的特殊音像片的制造基地,它还是世界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集中了最先进视听设备的游乐团和科研基地。谈到未来园,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法国参议院议长勒内·莫诺里。在精英汇集的法国政界,莫诺里也许是学历最低的一位,他只有小学毕业文凭!靠勤奋和毅力,他自学成材。在维埃纳省当了多年地方官,他强调教育科研优先,未来园就是他当省议会主席时倡议修建的。后来他到了巴黎,依然一往情深地关注着未来园的发展。我曾在魔毯电影馆开幕式上见到了他。他看着这座新建筑,满心欢喜,把它比作“会给我们带来好运的小天使”。当我和这位慈祥的长者握手时,想起了中国的一句老话:“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海外风情

  日本的“人生”习俗
夏之秋
日本人向来重男轻女,封建意识相当浓重。5月5日是“男孩日”,据说是根据“尊重儿童的人格,谋求儿童的幸福,同时感谢母亲”的原则,制定的全国公休日。
这一天,一般商店和家中有男孩的,都要在门前高挂“鲤鱼旗”,就是用布或绸做成的空心鲤鱼,分为黑、红和青蓝三种颜色,黑代表父亲、红代表母亲、青蓝代表男孩。如果有两个男孩,就增加一面青蓝色的鲤鱼旗,依此类推。相传鲤鱼跳龙门,借以表达望子成龙的意思。
为什么要用鲤鱼来象征男孩节?日本人认为,鲤鱼受刀伤后,能坚强忍受,一动不动,直到死去。因此,鲤鱼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所以日本在古代常用鲤鱼来比喻武士,做父母的也希望子孙成为勇敢坚强的武士。
至于女孩节,是在每年3月3日,也就是民间的“桃花节”。这一天,有女孩的家庭要供出小巧的偶人,祝愿家中女孩成长与吉祥。尽管日本各地女孩节内容略有不同,但女孩的父母,尤其外祖父母,差不多都要为她买一套精美的小偶人,少的摆一层,多的用“偶人架”摆上好几层,最多的可摆七、八层,而最上一层的,大多是一个皇帝和一个皇后。
这种小偶人价格昂贵,相当于普通职员的月薪,大约20万日元上下,最豪华的可达500万日元。有些家庭为了应付习俗,也只好忍痛为自己的女孩买一套。因为女孩从1岁时得到这些小偶人,以后每年3月3日要拿出来陈列,直到出嫁离开父母时带走。
最早的时候,这些小偶人不是装饰物,而是把人们的灾祸、厄运以及不端行为托付给小偶人,然后放入江河湖海中,任其漂流而去,以祈祷平安无事。今天在日本南部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这种古老的习俗。
每年的1月15日,是“成人节”。日本宪法规定,青年满20岁,才享有公民权。所以这一天,人们为满20岁的青年人祝福,祝贺他们自己独立生活,走向社会。这一天,被祝福的青年人更是喜气洋洋,男子穿上西装,女子穿上和服,去参加官方或民间团体为他们举办的纪念仪式。
成人节活动中,最精彩和最有影响的,要算日本广播局(NHK)举办的“青年的主张”讲话活动。每人限讲3分钟至6分钟,发表自己迄今的人生道路和未来展望、今后抱负和对社会希求等。讲演题目由日本广播局事先拟定,每次题目有两个,公布于众。当年年满20岁的青年均可报名,自行选择其中一个,先在各地电台举行预赛,推选优秀者参加全国比赛。这对青年人正确人生的培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日本人到42岁时,才可以称“寿”做生日,通常被称为“初老”。活到60岁时,称为“还历”(我国称“花甲”)。在中国,历来是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且以每10年为一大典。但是日本人则不同,77岁为“喜寿”,88岁为“米寿”,99岁为“白寿”,即百字少一,活到百岁就是“百寿”了,这些才视为大典。
每年9月15日为“敬老节”,这些日子各地都要开展一场敬老活动,为老人体检、整理修缮房屋、敬赠纪念品、组织慰问等。老人们则根据自己的爱好,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日本厚生省(相当于卫生民政部)在这一天要发布“长寿者名单”,登载在各地报纸上,必须是百岁以上者方能入闱。自1975年以来,日本百岁以上高龄者逐年增加。长寿者中80%是女性;男性最高龄为108岁,105岁以上者19名;女性最高龄为113岁,105岁以上者114名。据记录,以1991年为例,百岁老人共3625名,女性2876名,男性749名。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芒街的微笑
薛欣原
芒街是美丽的。
芒街的父老、兄弟、姐妹对中国的游客非常热情,特别真诚。从走过北仑河上的友谊大桥,进了越南的国门开始,许多戴草绿色遮阳帽的年轻人就微笑着迎上来,一直跟随着我们。他们的脖子上挂着一串串长长的念珠,手臂上挂满了海贝项链,胸前的衣袋里插满了用红纸包好的碧玉手镯,双手则将闪闪耀眼的碧玉手镯庄重地捧到我们面前,请我们鉴赏,任我们挑选。
当然,在芒街众多的旅游纪念品中,并不是每一样都能受到游客青睐的。比如:那有着法国女皇像的假银币,就没有人欣赏。倒是那一百枚一套的彩色纪念邮票,富有越南的特点,选购的朋友不少。而最具收藏和纪念价值的,还是那种整套包装的越南通用的新纸币。因为,那票面上珍存着越南人民永远怀念的胡志明微笑的头像。他是那么慈祥,那么和蔼,使人肃然起敬。
在芒街,我们还光顾了一家门面很大的工艺美术商店。宽敞的店堂里摆满了牛角雕成的大象、海龟、帆船,以及木雕镂花的大渔船和东方典雅的桌椅。清瘦的老店主穿着深蓝色的西装,鬓发银白,态度谦恭,而且中国话讲得极其流利。原来他是一位祖辈经商于海外的旅越华侨,年轻时还曾去北京上过美术学院,见到过周恩来总理呢。他的店生意很好,许多来旅游的外宾都非常赞赏他精湛的技艺。他设计创造的艺术作品确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说话之间,他那英俊健壮的儿子和秀丽文静的儿媳也都微笑着走出来欢迎祖国的亲人,向我们热情致意。我和旅伴们心情都很激动,每个人都享受优惠,只花了15元人民币就购买了一对造型优美、神态逼真、活泼可爱的牛角雕成的大象。现在,这对牛角大象就歇息在我窗前的书桌上。它是我旅游芒街的最珍贵的回忆。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加林娜大妈
——旅俄散记
于佰春
我对俄罗斯人的了解,是从认识加林娜大妈开始的。
76岁的加林娜大妈是我们公司办事处的邻居。她身材高大健壮。虽然已双鬓如雪,但那双深陷的灰蓝色的双眼依然炯炯有神。她眉宇间透射出的温柔的母爱和沧桑老人所独有的自信,给人一种足够的亲切感和信任感。
刚搬进住地时,她知道我会说俄语,就径直找我,索要中国眼药水。昨天曾是“超级大国”的一个老太太,此刻竟当众翘起大拇指称道:中国眼药水“欧亲哈拉绍”(很好),我当然感到自豪,便立刻打电话,让国内朋友尽快捎到。几天后,等我把眼药水送过去时,加林娜大妈告诉我,她已经向周围一些有眼疾的老人发布了“广告”,他们对中国眼药水正翘首以盼。这又使我有些激动了。此后,我自然成为她家的常客。
加林娜大妈的丈夫是工程师。他过世后,加林娜大妈孑然一身,靠退休金度日。
一天,翻看大妈的影集,我发现一张身着军装的俄罗斯姑娘的旧照片。还没等我发问,大妈便激动地喊道:“这就是我!”原来,她19岁在医学院读书时,就投笔从戎,穿上军装,走向前线。在枪林弹雨中,加林娜抢救、医治过数百名生命垂危的战友,荣获过“斯大林”勋章,加入了苏联共产党。1945年,她被调到大后方海参崴海军医院当护士长。其间,与在苏联养伤治病的中国抗联战士交往甚密,并为中国重伤员献过血。
有一次,我邀请加林娜大妈到我们公司住地吃饭,她欣然应邀。我去接她时,她正对着镜子细心地往脸上涂着浅浅的脂粉和淡淡的口红。随后,她披上了紫红色的羊绒外套,戴上了印满月季花的彩色头巾,显得十分庄重和充满活力。
会餐后,我陪大妈回家时,顺便赠送了两箱她在席间赞不绝口的“康师傅”方便面。谁想过了四五天后,五六个俄罗斯小孩跑到我们住地,用生硬的汉语喊着:“康师傅!康师傅!”向我们要方便面。原来,加林娜大妈把我送给她的方便面,分送给孩子比较多、生活较为困苦的邻居了。这又使味道鲜美的“康师傅”在小区内的俄罗斯居民中掀起一股“中国热”。
其实,加林娜大妈和许多退休老人一样,生活得很艰难。为了对付暴涨的物价,她不得不对每月的生活费用做出周密的计划。从上个月的支出一览表中,我才知道,大妈每个月只能买半公斤牛肉,两公斤鸡蛋和十公斤牛奶。除了再买点必要的日用品外,主要靠吃面包喝菜汤过日子。有时,谈起生活的艰辛,大妈的脸上也泛出几丝平时少见的忧伤。
旅俄生活结束了,我登上了返回祖国的列车。和加林娜大妈吻别后,列车轻轻启动。我把身子探出车窗,凝望着伫立在月台上、不停挥动着头巾的加林娜大妈,热泪不禁夺眶而出……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骆家辉印象
何洪泽
第一次听到骆家辉的名字是在去年美国大选期间。当时,美国的华裔开始摆脱长期以来在美国政坛只是“沉默的少数”的形象,积极参加一些地方政府和议会的选举。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骆家辉竞选华盛顿州州长一事。这不仅是因为他是华裔,又年轻,才40多岁,还因为如果竞选成功,他将创造美国政坛的新纪录,即200多年来成为第一个在美国本土担任州长职务的华人,甚至在所有的亚裔中也没有先例。因此,就是美国的主要新闻媒体,也注视着这位政坛新星,对他进行了不少的报道,使骆家辉成为全国知名的人物。
今年春天,我们去西雅图采访,骆家辉自然成为首选目标。不到9时上班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进到了州长办公室旁边的接待室里。我们刚坐下不久,一位很精神的中年人从外面快步走进来。他身着深色西服,浓眉大眼,气宇轩昂。我们一眼就认出,他就是骆家辉州长!我们起身迎着他走过去,他似乎也看出我们想找他,也朝我们走来。我们向他问好,作自我介绍,并提出了想单独采访他的要求。他与我们握手寒暄后,微笑倾听着。听完,他很干脆地说:“欢迎你们来,我让秘书设法安排”。说毕,他又快步走进州长的办公室,开始他一天的工作。
没过5分钟,新闻秘书出来告诉我们,骆州长已决定在10时30分接见完宇航员后单独见我们。我们还可以旁听他和宇航员的会见。当然,记者招待会也欢迎参加。我们喜出望外,因为这给了我们更多见到骆家辉的机会。
9时30分,通向州长办公室的门打开了。骆家辉来到早已等在会议室的几十个当地记者面前。他不用讲稿,侃侃而谈。先介绍新政府施政的几个重点:教育、族群和谐、社会福利、环保,又谈到政府预算和几个民众关心的问题,如退税、建设新体育场等。只用十来分钟,就让记者对他就职以来的情况有了简明的了解。随后是记者连珠炮似的提问,骆家辉立即一一作出答复。他在阐明自己的观点时,不仅轻松、幽默,而且显得自信、胸有成竹。他对在场记者也相当熟悉,一一亲自点人提问,直呼其名。在美国,一个政治家与记者的关系十分重要。骆家辉看来在这方面状况良好。
记者会后,他马上接见来自华盛顿州的美国宇航员伯拉迪。与一般接见不同的是,一起会见的还有一批八年级的中学生。他们刚刚上完了关于航天科学方面的课程。骆家辉接受了伯拉迪在创纪录的航行中带上太空的该州州旗,这显然是该州引以为荣的事情。然后,他即席发表讲话。除了赞扬伯拉迪为华盛顿州赢得了荣誉外,还对来观礼的学生专门讲了一大段。他以伯拉迪为例,告诉学生们,只要努力,就能成为像伯拉迪那样了不起的人,为国家和本州争光。而这种努力只要从现在开始,就从来不晚。他的讲话就像和学生在对话聊天,气氛十分活跃。这样的场合和讲话对这些学生来说,肯定是难忘的。也许,有的学生因此会改变一生的发展方向。骆家辉是如此巧妙地利用了这样的场合对学生进行教育,而这种教育又是那样的生动活泼,结合实际。这件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我们走进宽大整洁的州长办公室开始我们的单独采访时,赫然发现办公室里挂着一条好几米长的百节龙风筝。龙头正在办公桌上方。因此我们第一个问题就是:“这条龙是谁送的?”骆家辉答道:“我买的。我喜欢它。”这个答复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没想到州长还会自己买风筝,可见他对它的钟爱。除了龙的风筝外,办公室摆设既很现代化,又很有中国特色:电脑、电话,中国字画、工艺品共处一堂。这些不同时代和风格的东西很和谐地摆在一起,似乎正是主人不同于其前任特点的反映。
骆家辉与我们对面坐下,很自然地和我们交谈起来。他谈到了他的施政优先重点,特别是把教育作为第一重点;谈到了华盛顿州的发展远景;谈到了中美关系和中美贸易。他回答问题反应迅速,似乎不用思考。讲话简明扼要,不回避问题,显得真诚坦率。他说话时眼睛看着对方,很注意对方的反应。这一切显出他已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政治家。
我们的话题最后转到他个人。他是第三代华裔。祖父一代像千千万万中国移民一样,是来美国打工的。父辈也历尽艰辛才把他们兄弟姐妹抚养成人,上了大学。这才有了他今天的成功。骆家辉对家庭父母给予他的教育和影响十分感激。他说,我的家庭非常重视教育,要求我们努力工作,相互关心照顾。这是我能成功的重要因素。骆家辉对自己是一个华裔感到自豪。他说,中国是世界大国,它有辉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作出过很大的贡献。华裔对美国的发展和繁荣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显然,这些都是他切身的体会。
我们注意到他的西服上佩着一个很大的圆形徽章,上面印着一个醒目的名字:艾美。这是他刚刚几个月的女儿的名字。谈起他的小宝贝,他情不自禁地兴奋不已。他说,自从当了州长,就忙得不得了。有了小宝贝后,就更忙了。“我晚上还得起来照顾孩子,睡觉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然而,这也使我懂得了,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家庭。”这些肺腑之言,使我们感觉到骆家辉作为政治家所不太容易给人看到的一面。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穿着时髦的越南姑娘正在农贸市场上选购新鲜蔬菜。
王树德摄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孟加拉石刻,象征着孟加拉人民拼搏向前的精神。程远摄于达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