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迎接香港回归特稿回归篇(上)

  平稳的过渡
——记预委会、筹委会、推委会卓有成效的工作
本报记者邢凤炳齐欣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到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的选举产生,香港过渡期走过了6个年头。确保平稳过渡,迎接香港的新纪元,贯穿于这6年的风风雨雨之中。
在香港回归前夕,记者走访了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和香港一些知名人士,他们回忆说,1982年到1984年,中英的谈判有过激烈的斗争,但最后仍按照互谅互让的精神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过渡期开始后,中英双方仍有分歧,但经磋商问题也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然而,进入90年代后,中英在香港问题上却由合作转为对抗,责任完全在英方。
1992年10月,港督彭定康上任才3个月,就抛出“三违反”的“政改方案”,拆毁基本法构筑的“直通车”安排,使香港平稳过渡蒙上了阴影。
为维护中英联合声明和基本法的尊严,1994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按照英方“三违反”方案产生的香港三级政制架构,于1997年6月30日终止。香港特区筹委会将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决定和基本法的规定,负责筹备特区有关事宜。
预委会勇挑重担
1993年7月1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数十位来自香港和内地的特区筹委会预委会委员,一一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手中接过任命书,宣告预委会正式成立。
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机构,筹委会预委会应运而生,适时挑起重担。其任务有两个:一是研究与政权交接及组建特区直接相关的问题;二是事关跨越“九七”的与香港经济、金融、文化、教育及民生等密切相关的问题。
预委会以基本法为准绳,冲破港英当局设置的重重障碍,积极、全面地展开各项准备工作。预委会及其属下的政务、经济、法律、文化、社会及保安等5个专题小组,先后举办多项研讨会和座谈会,广泛倾听港人意见。内地委员也多次访港调查研究及咨询意见。
政权交接、“港人治港”离不开18万公务员的稳定,预委会对此高度重视,投入相当大的力量进行调研,并在政务小组下专设“公务员事务研究小组”,多渠道、多形式与公务员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呼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许多公务员包括现任港府司级官员,突破港英当局的限制,主动提供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随着工作的深入和不断取得的成效,预委会逐渐赢得了广大港人的认同、信赖和支持,其威信和影响与日俱增。香港各界同胞纷纷汇聚在爱国爱港的旗帜下,融入了为平稳过渡尽心尽力的洪流中。
面对港府不合作带来的压力,预委会委员们殚精竭虑,日夜操劳。
预委会副主任安子介,年逾八旬。他曾为制定基本法倾注心力,如今又抱着同样的使命感投入新的工作,不辞辛劳,风尘仆仆奔走于京港之间。他以能在有生之年为港人多做些有益的事情而感快慰!
李福善,这位香港法律界资深人士,在预委会任副主任兼法律小组组长,担子繁重,毫无怨言。他以诗自勉:“汲深但恐绳偏短,陨越时虞学未精,只愿集思筹善策,平安过渡保繁荣。”
“为了能专注于预委会工作,我把生意交给儿子,把自己交给了国家!”邓友保委员是一位资深的金融专家,工作一丝不苟……
“魂牵午夜难成寐,枕畔推敲听晚声”。在近两年零5个月的时间里,预委会委员夜以继日地工作,提出了40多个建议方案,其中包括第一届政府推委会的组建、首任行政长官的产生、临时立法会的成立等政制建议和经济、法律、文化、社会及保安等各个方面。翻阅汇编成册的一个个建议方案,眼前清晰地展现出一幅香港平稳过渡的美好蓝图。
预委会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筹建特区赢得了时间,为特区筹委会和推委会的成立奠定良好的基础。
筹委会肩负使命
1996年1月2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成立。94位香港委员、56位内地委员组成的权力机构,开始正式筹组特区政府架构。自此,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进程,进入了最后实施阶段。
筹委会的香港委员,都是各界别、各阶层的翘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如全国人大常委、香港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宪梓,香港树仁学院校监胡鸿烈,年轻的筹委会副主任委员梁振英……他们长期生活在香港,熟悉香港的山水、民情,也都有一颗服务香港同胞、献身回归事业的炽热的心。
150位筹委,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全身心地投入到筹组特区政府的工作中去。
筹委会首先成立了第一任行政长官、临时立法会、推选委员会、法律、经济、庆祝活动等6个工作小组,并根据筹建工作的先后和轻重缓急,制定出一系列的决定和决议,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
筹组工作中,推委会的组建,备受港人关注。按有关条例规定,推委会要担负完成推选特区首任行政长官和选举产生临时立法会的两项重要任务。有了推委会,才能依次进行特区第一届政府和立法、司法机构的组建。
推委会如何产生?筹委会坚持“面向港人,依靠港人”的方针,广泛地听取港人意见。一场大规模的咨询活动在香港展开,引起极大的震动。
1996年4月中旬,筹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鲁平和筹委会推委会小组,在香港召开了16场咨询会,兴起了一股“咨询热”。那些天,新华社香港分社大楼和君悦酒店,门庭若市,人来人往,会议室座无虚席,与会代表畅所欲言,会场气氛十分活跃。大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如推选委员会的大部分委员应通过差额选举的方式产生,应允许外籍人士参加推选委员会,提名团体的范围应尽量广泛等。
这次咨询活动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共有363个社团、1071人次出席咨询会,还收到了100多份书面意见。
全国政协委员、筹委会委员徐四民,对这次咨询活动评价甚高,他在刊物上撰文说:“香港的民意有不少是人为的假象,有的是在‘政权效应’和受控制情况下的‘民意’;有的是‘政团效应’,是某些政客为了竞选而不择手段炮制的‘民意’。而这次筹委会所进行的咨询活动,我看是真正民意的体现。”
组建推委会,是港人有史以来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民主参政。纵览香港风云变幻,在过去一个半世纪中,香港的28位英国总督,有哪一位是由港人选出来的?港人从来就没有政治上的发言权。凡是爱国爱港者,面对今日的变化,谁能无动于衷?谁不愿行使自己的权利,为新政权出一份力!
8月15日,参选推委会报名第一天,适逢大雨滂沱。位于港岛中区“华人行”15楼的筹委会秘书长香港办事处的门外,106个社团和175名市民冒着暴风雨,排队等候领取报名表,当日共发出表格4200多份。9月14日,推委会参选人报名结束,共有22106人领取了报名表,交回报名表格5800多份,大大超过了预想。
11月1日至2日,筹委会举行第六次全体会议,要从5800多个报名人选中,推选产生出400位推委会委员。
民主推选推委会是一个细致、复杂的过程。按照特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的具体产生办法,推委会由4类人士组成:工商、金融界100人;专业界100人;劳工、基层、宗教等界100人;原政界人士、香港地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的代表100人。除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代表外,有340名人选要通过筹委会选举产生。
深秋的北京人民大会堂,灯火辉煌。当夜幕降临时,持续了一天的选举仍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进行着……9时20分,粉、蓝、绿、黄4种不同颜色、代表着4个不同界的选票,分送到每个委员手中,委员们认认真真地在名单前的空白格内打上符号。一个多小时后,当筹委会主任委员钱其琛宣布香港特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正式选举产生时,全场欢腾,报以热烈的掌声。
推委会谱写新篇
推委会的产生并成立,揭开了全面组建特区政府的序幕。
根据工作时间表,推委会将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推举特区首任行政长官和选举产生临立会的任务。
在这不到50天的短短时间里,香港社会议论风生,热气腾腾。街头巷尾,茶楼食肆,市民议论的话题由平常的股市升跌、楼价涨落迅速地转到“筹组特区”、“选举特首”、“临立会选举”等话题上来。在那些天里,报摊销售畅旺,电视收视率骤增,即使日常不大过问政治的家庭主妇以至于看更人,也争着购买报纸翻阅,或看看电视,生怕漏掉重要消息。市民们热衷于研判选情、分析走势,津津乐道于“假如我是推委这票投谁”的讨论中。
推委们说:“我们本着对国家、对历史、对民族、对港人的高度负责精神,精诚团结,将圆满地完成历史使命。”
香港市民们说:“香港的未来要靠我们来创造,支持筹委会和推委会的工作,参与特区政府的组建,是我们每一个市民的责任。”
11月15日,推选行政长官候选人的推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香港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专程从北京到香港出席这次会议的筹委会主任委员钱其琛,庄重地宣布由400名香港永久性居民组成的推选委员会正式成立。
这次选举别开生面,记者看到:第一任行政长官候选人提名表放在两层封套中,其中内封不签名,外封才有委员的签名。这样做既可保证计票顺利、公正地进行,又可使投票人的个人意愿得到充分的尊重。
下午4时许,在数百名记者的锋利目光和电视直播镜头注视下,面对全港上百万观众,推委们神圣地投下自己的一票,从8位参选人中提名推选出3位行政长官候选人,他们是:董建华、杨铁梁、吴光正。
11月27日,推委会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两天半的时间中,3位候选人报告了自己的施政主张和本人情况,像“考生”一样,面对扮演“考官”的推委们,分4场回答了200多个问题。他们是那样地从容自信、胸有成竹,其表现令人满意。
推选过程民主、公开、公正。市民通过电视、电台的现场直播,目睹候选人的音容笑貌及表现;推委们畅所欲言,提出的问题涵盖方方面面,几乎都是港人所关心、关注的问题。候选人言谈举止文明、理智、和谐。
没有设限,人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选举,推选和决定未来特区政府行政长官的实际权力,毫无保留地交给了由港人推选出来的推委会。推委会委员施子清,是香港知名企业家,又是诗人。他在香港生活数十年,从未见过如此的选举,港人真心实意地行使权利,选好自己的“当家人”。他感触良多,深夜难眠,于行政长官选举前夕,填《水调歌头》词一首。词曰:“落叶萧萧下,江水滚滚流。太平山下踊跃,万众选特首。正是蓝天丽日,拍浪白鸥欢舞,群贤豁眼眸。清气满华堂,公理上心畴……梅雪争春相若,都是爱国爱港,亮节耀神州。齐唱香江好,繁荣祝千秋。”
历史的时针指向1996年12月11日,推委会委员,个个身着盛装。400位委员,无一缺席。上午10时许,在庄严的气氛中,会议正式开始。筹委会主任委员钱其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各位正在书写着香港的历史。希望大家继续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不负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重托,投下自己神圣的一票!”
12时15分,点票完毕。钱其琛主任委员以洪亮的声音宣布:“经过全体推委会委员以无记名的方式投票,董建华当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
12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李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向董建华颁发了国务院任命令,并握着他的手说:“向你表示热烈的祝贺,这确实是历史的一刻!”
特区首任行政长官的产生,加速了筹组特区政府的步伐。
1996年12月21日,推委会在深圳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特区临时立法会。
临立会主席范徐丽泰最近在接受记者访问时明确地指出:“成立临时立法会是为了香港平稳过渡,而它所做的一切也都以平稳过渡为目的。”
临立会的产生并运作,标志香港由此进入一个港人自己有立法权的新时代。
特区首任行政长官的推举和任命,临立会的顺利产生,为全面组建特区政府铺平了道路。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政策指引下,近半年来,筹组特区政府工作一环扣一环,如今,特区行政会议已产生,特区主要官员已任命,特区终审法院首席法官人选也已产生。
至此,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架构已基本就绪,过渡平稳。


第1版(要闻)
专栏:香江漫笔

  基本法连着你我他
叶秋
赠书想来是香港同胞的一种文明礼仪。抵港仅数日,就收到厚厚几摞书。匆匆翻阅一遍,发现各种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竟有六册之多,推介普及基本法的书籍还要多。应约去湾仔道谈事,路过一个名为“艺美”的书店,看到摆放在最抢眼位置的也是基本法及其推介图书。迎街介绍新书的告示上醒目地写着:“基本法连着你、我、他,让我们都来认识基本法。”
由此可见,在法制观念很强的港人心目中,基本法具有极大的权威和尊严。香港各界人士从各自的角度去高度评价它。行政官员表示:“香港继续繁荣稳定、实现香港梦的成功要素,在基本法中得到了充分保证。”法律界人士认为:“法治精神能否继续保持,基本法已作了明确规定。只要恪守广大港人认受的香港法律体系中的这个总纲纪、总章程,香港将健步迈向新世纪。”劳工界的成员说,涉及保障劳工合法权益的条款,“香港现在有的,基本法都保持了;香港现在没有的,基本法里也有了。大家因此吃了定心丸。”
基本法受到港人的普遍欢迎和高度重视是势所必然。历时四年零八个月、凝聚了香港和内地无数人的智慧而制定的基本法,将邓小平同志倡导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国家和人民的意志。邓小平赞许:基本法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基本法既是香港回归后特区一切运作的法律基础,更是保持香港长期稳定繁荣的法律保证。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董建华先生近日撰文称“基本法是‘一国两制’的一次成功实践。”说来也巧,姬鹏飞同志1990年4月在邓小平同志题写书名的《基本法的诞生》一书序言中也写了同样的话。真可谓仁者智者所见略同。
基本法是一部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重要法律。7月1日,这部重要法律即开始正式实施。基本法不仅体现了香港同胞的意志和利益,也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强调:香港基本法是一部全国性的法律,不仅香港要严格遵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严格遵守。还表示,不仅我要遵守,我希望香港同胞和全国12亿人民也要遵守。学习、贯彻基本法的过程,无疑是增强法制观念、推进法制建设的过程,无疑是内地和香港在新的征途上并肩同行、共创辉煌的过程。法律一旦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伟大的力量。行文至此,我对“基本法连着你我他”有了更深刻、更真切的理解。


第1版(要闻)
专栏:

  八届全国政协举行主席会议
李瑞环主持听取第二十一次常委会议筹备情况汇报等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记者朱幼棣)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四十七次主席会议今天在政协礼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主持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全国政协秘书长朱训关于八届全国政协第二十一次常委会议筹备情况的汇报,听取了副秘书长朱作霖关于全国政协举行迎接香港回归座谈会准备情况的汇报。八届全国政协第二十一次常委会议将于6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人民政协的论述,进一步推动政协工作。
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吴学谦、杨汝岱、王兆国、阿沛·阿旺晋美、钱伟长、孙孚凌、马万祺、朱光亚、万国权、何鲁丽出席了会议。


第1版(要闻)
专栏:来自香港的汇报

  “魅力香港”看旅游
——来自香港的报道之十一
本报记者
连日来,位于新闻及广播中心右侧的香港旅游协会咨询服务柜台,同样成为记者们的必到之处。
“魅力香港,万象之都”、“香港魅力100日”……张张醒目的招贴画,耀人眼目;供记者取阅的各种“旅游指南”、地图,印制精美;服务人员主动热情,彬彬有礼;香港旅协专门为记者组织的“今古建筑导赏团”,让记者漫游这座国际大都会的心脏地带中环及金钟区,更受到普遍欢迎。
6月25日上午9时30分,我们乘坐旅协提供的巴士从会展中心出发,同行的有美国、加拿大、泰国、菲律宾的记者朋友,也有来自台湾和内地的新闻界同仁。车过天星码头往西,就穿行在高厦楼宇之间:中银大厦、汇丰银行、交易广场……记者们举起相机,“咔嚓、咔嚓”声不绝。
“常有人问:香港的城市中心在哪里?答案是:中环。中环为何成为香港的中心?早在19世纪40年代前……”耳边响起导游小姐亲切的语音。
香港旅游部门这种利用一切机会宣传自己、推介自己的精神,真是让人佩服。同行者说,难怪香港旅游业如此兴旺!
当然,香港自有其独特的魅力。一个半世纪以来,东西方文化汇聚于此,时而互相撞击,时而彼此融会,造就出一个风格独特的城市。在拥有当今世界最为现代化的城市建筑群的同时,具有无穷魅力的中国传统文化又布满香港的大街小巷。除了满街的中文标识,这种传统更体现在小巷深处纯粹中国式家庭的生活方式上。山与海的结合,楼与水的相连,又在自然条件上为香港平添了许多色彩。这就是香港除拥有国际金融、贸易、航运和信息中心诸多盛誉之外,能够成为亚洲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的主要原由之一。
香港旅游业真正成为一种行业,是50年代的事。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香港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至1975年年接待人数已达100万人次。旅游服务设施、市场推广、人才培训等亦得到相当改善。进入80年代,香港旅游业进入成熟发展期,目前,每年前来香港的游客高达千万人次,为香港的酒店、食肆、零售、旅游服务及娱乐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亦为香港带来了36万人的就业机会。
交通的便利,吃住的方便,语言障碍较少,加之一流的服务,这一切使香港的旅游业兴旺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1996年访港旅游人数达1170万人次,旅游收益达845亿港元,旅游业已取代纺织业成为香港赚取外汇最多的行业。香港旅游协会主席罗旭瑞深信,作为香港经济支柱之一的旅游业,在回归之后必将蓬勃发展。
为了使香港旅游业保持持久的活力,香港正在继续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包括在东南九龙或西九龙填海区举行香港新纪元博览会、计划新建青衣影城和沙田水上运动中心以及“模拟真实”高科技主题公园和邮轮中心等。旅协亦推出了“环球盛事汇香江——迈向21世纪”的大型推广计划。香港旅游业正以新的姿态迈向新纪元。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会见三塚博
本报北京六月二十五日讯记者廖先旺报道:今天下午,国务院总理李鹏会见了日本大藏大臣三塚博一行。
李鹏说,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五周年,值得纪念。中日双方已经就两国政府首脑年内互访达成协议,希望通过访问进一步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地发展。
李鹏说,中国财政部和日本大藏省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规模很大,吸收、利用外部资金是我们的一项长期政策。总的来说,中日两国在资金方面的合作是好的。日方向中国提供的各类贷款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是有益的,贷款项目也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三塚博说,受桥本首相的委托,对香港回归表示祝贺。桥本首相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访问中国,并重申对李鹏总理年内访日的邀请。日本愿意继续作出努力,加强同中国在财政、金融方面的合作和交流,特别是安排好日元贷款的使用。
三塚博向李鹏总理通报了八国首脑丹佛会议的情况,并表示日本将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上继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财政部长刘仲藜、国务院外办副主任吕聪敏、日本驻华大使佐滕嘉恭参加了会见。


第1版(要闻)
专栏:

  刘华清会见俄第一副总理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今天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来访的俄罗斯联邦政府第一副总理鲍里斯·叶菲莫维奇·涅姆佐夫。双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国防科工委主任曹刚川、外交部副部长张德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钱树根等参加了会见。


第1版(要闻)
专栏:人物介绍

  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
今起对我国进行正式访问
应李鹏总理的邀请,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维克托·斯捷潘诺维奇·切尔诺梅尔金将于6月26日至28日对我国进行正式访问。
切尔诺梅尔金1938年4月9日出生于俄罗斯联邦奥伦堡州,1957年毕业于奥尔斯克技术学校,曾在奥尔斯克石油加工厂工作,后在苏军服役。他1962年到古比雪夫工学院学习,1966年毕业后返回奥尔斯克石油加工厂工作。切尔诺梅尔金1972年毕业于莫斯科工学院经济工程师专业,获技术学副博士学位,是俄罗斯工程科学院院士,1973年被任命为奥尔斯克石油加工厂厂长。
切尔诺梅尔金1982年被任命为苏联天然气工业部副部长,1985年出任该部部长,1989年当选为国家天然气工业康采恩理事会主席。他1992年5月被任命为俄罗斯联邦政府副总理,同年12月出任总理,1996年8月再次被任命为政府总理。
切尔诺梅尔金总理曾于1994年来华访问。(新华社发)(附图片)
切尔诺梅尔金总理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会见俄罗斯第一副总理
指出中国非常重视同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
本报北京6月25日讯记者廖先旺报道:今天下午,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涅姆佐夫。
李鹏首先对涅姆佐夫首次来华访问表示欢迎。他说:“你同李岚清副总理进行了很好的会谈,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重点合作项目充分地交换了意见,取得了一些进展。我期待着同切尔诺梅尔金总理的会晤,相信这次会晤能够取得令人高兴的成果。”
李鹏说,中国非常重视同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希望中俄四千多公里的共同边界能够成为一个友好的边界。现在,世界正向多极化发展,综观世界形势,俄罗斯应该成为独立的一极。
李鹏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是空洞的,它有具体的内涵。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是:集中精力拓宽和深化合作领域,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已达成的协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新的合作项目。我们希望双方通过共同努力,全面推动两国睦邻友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中俄两国已经建立起两国总理的定期会晤机制,现在最重要的是应该加强各分委员会的工作,以便让它们为两国总理的会晤作充分的、富有成效的准备。
涅姆佐夫说,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性事件,应该庆贺。俄中两国关系近年来发展不错,各方面的合作都在发展,但是目前俄中双边贸易额还不到70亿美元,这与两国的地位与潜力是不相称的。俄罗斯对同中国在石油、天然气、核能、水电等方面的合作持积极态度,希望这方面的合作能够取得积极成果。
李鹏表示:“中俄合作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相信你作为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俄方新任主席和经贸合作分委会主席,一定会为推动两国关系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参加会见的有国务院副秘书长何椿霖,国务院外办主任刘华秋、副主任吕聪敏,外交部副部长张德广等。


第1版(要闻)
专栏:

灯笼高挂迎回归
迎接香港回归,北京天安门广场喜庆气氛日渐浓郁。6月23日,100盏直径分别为2.6米和1.1米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在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倒计时牌两侧。
本报记者陶源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