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24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香港回归之庆征文

  望雁
程步涛
许久许久了
仰望南天
是为了一只归雁
只咫尺天涯
已飞翔了一个百年
起风时
惦念她的翅膀不要折断
来雨时
担心她无奈了栖在泥滩
终于
她的毛羽如霞如锦
闪烁着一片灿烂
她的鸣叫清脆又嘹亮
使每一朵云彩都绽开笑脸
于是
又在菊黄时
又在秋熟时
数叨着哪天月亏
哪天月满
如今
月就要圆
月就要满
春华已成为秋实
使每一个枝头都沉沉甸甸
而长空
那年年北归年年南飞的
排成人字的雁阵
就要飞过长江
飞过黄河
飞过古长城饱经沧桑的一个个垛口
飞过塞内塞外存留了几千年的
汉瓦秦砖丝帛竹简
那只飞了一个百年的大雁
将第一次排在这雁阵里
感受万里神州
腾起的滚滚热流
回忆古来难全的离合悲欢
古来难全
离合悲欢
从现在起从今天起
真正成为宋词里
一缕缭人的轻烟
从现在起从今天起
只愿金瓯不缺
只愿明月常满
望雁是一种怀念
珍藏在一个民族的心间
秋来时我们望雁
秋来时我们望雁
(作者单位: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第12版(副刊)
专栏:香港回归之庆征文

  钟声和欢呼
管桦
一百多年来,祖国的
一切忧患,一切压迫和耻辱,
都被无数前仆后继的
革命者、爱国志士的
汗水和鲜血洗刷。
我们已经听到钟声,
听到人民的欢呼,
这晃动着的群众在欢呼啊!
千万只光辉的眼睛
望着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
在香港升起,在汹涌的
闪光的海潮和船舶的上空,
在蓝色和紫色晨曦
吹拂着的海风中飘扬!
于是,我们说世界上
唯有解放奴隶命运的斗争
才是伟大的斗争!
(作者单位:北京市作协)


第12版(副刊)
专栏:香港回归之庆征文

  南海边,香港
——喜迎回归
成幼殊
南海边,守候着香港,
那米字旗就要降落,
任凭五星红旗飘扬。
南海边,企盼着香港,
百年的耻辱一旦褪去,
将会沐浴灿烂的阳光。
瞧,香港,多么神奇的地方,
莫小看那小岛加半岛,
却是人文和财富荟萃之乡。
啊,香港,多么亲切的地方,
当同志们和我都还年轻,
也曾驰骋在这特殊的战场。
听,香港,回归的车轮在响,
站起来了的中国人,
不会让你久久地流浪。
啊,香港,你带着紫荆花香,
踏上一国两制的路,
来和祖国一起求富强。
我们会爱护你,香港,
保持和发展你的繁荣,
二十一世纪就在前方。
屹立在东方,回归的香港,
且笑酬百年来的仁人志士,
祝福全中国、全人类平安、健康。
(作者单位:外交部)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署名与人品
梅桑榆
自古以来,写诗撰文、著书立说者在其作品上署名,乃是理所当然之事。署名,也是确定“知识产权”属谁所有的一种方式。但由于署名与名利有关,因而通过此事往往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品格,甚至可以反映出一时的社会风气。
东汉经学家郑玄为《春秋传》作注,在尚未脱稿时外出旅行,途中恰与另一经学家服虔同宿一家旅店。郑玄与服虔素不相识,只是听他在店外的车上同别人讲述他注释《春秋传》的大意,觉得他的注释意思大多与自己相同,后来便把自己所注的全部手稿给了他。结果《春秋传》注释本上的署名即为服虔。
在当今一些人看来,郑玄简直是傻帽一个!他轻易将自己呕心沥血写下的手稿白白送给陌生人,至于事关知识产权的署名问题,他竟提都未提,结果不仅让服虔先生独自风光于当时,而且得以名传千古。在今天一些人看来,你既然收下了我的手稿,书就算俺哥俩“合著”,不管我那稿子是乱弹琴还是胡扯淡,名我是要署的,不仅要署,谁先谁后,俺哥俩也要事先讲明。至于稿酬问题当然也含糊不得!更有技高一筹者,不是将自己的稿子给别人,而是又唬又骗,将别人的稿子弄到手,取其要意,摘摘编编,改头换面,统统变成他阁下筐中之桃。然后他便将稿子掷还,同时将你糟蹋得一文不值,叫你死了署名和分稿酬之心,能够给你一点“劳务费”,就算他富有同情心啦。有些人手段更加“高强”,他只是对人家作品提了一点建议,或做了一点修改,便“伸头算一份”,硬要署上自己的大名。结果弄得一些作品的署名有两三个的,有四五个的。正因为一些人在署名之事上明欺暗骗,你争我夺,故因署名与分稿酬而引起的官司时有所闻。
宋代文豪欧阳修奉诏参加修撰《新唐书》,负责编写《纪》、《志》部分。《新唐书》的主要部分《列传》已由翰林学士宋祁完成。书成之后,皇帝又诏令欧阳修润色《列传》部分,以使全书的体例风格完全一致,即今所谓“统稿”。欧阳修认真阅读《列传》后,认为宋祁的看法多与自己不同,如果擅加修改,便是不尊重他人的著述。于是决定一字不改。按当时惯例,修撰史书,无论有多少人执笔,只署其中官职最高者的姓名,欧阳修当时官高位显,当独署其名,但他只在《纪》、《志》两部分署名,《列传》部分的署名仍为宋祁。
欧阳修先生宁舍其可以独享的权利,而不愿掠人之美。换了今天一些人,别说自己参加编撰并统了稿,哪怕在编委筹备会上插上一嘴或伸进一脚,在署名时也要争它一争。若是像欧阳先生那样,官职在众编撰人员之上,主编头衔更是非他阁下莫属。当然,修撰一朝之史的任务不是谁都可以担当的。但这并不妨碍一些大权在握者过一把著书瘾,因为他们只要“出出题目,动动脑子,拿拿思想,提提观点”,便可让手下的“秀才”们代笔捉刀。而书成之后,仅是挂个主编头衔还算客气的,有的人竟将捉刀者一脚踢开,独署他的大名,至多恩准个把执笔者将名字署于己后。结果“公仆”出书之风愈刮愈猛,一些人一旦乌纱加顶,便变得“能政能文”,而且大多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奇哉!怪哉!


第12版(副刊)
专栏:

  太行泥土
杨润身
我爱泥土,更爱太行山麓平山县象角村的泥土。它犹如埋葬着我祖辈父辈的故乡泥土一样,让我多情,即使与它相隔千山万水,它也在我胸腔里闪闪发光,给我以欢欣,给我以力量。
象角村百户人家,三百余位乡亲,依靠陡山险谷间千条万块、多沙少土、人均不足一亩的土地为生。陡山险谷间虎狼成群,怪石嶙峋,泥土如黄金一样稀少珍贵,乡亲们早出晚归也难搜集到三篓五篓,而且坡陡路险,肩不得挑,手不得拎,只能以荆木条条编制的篓做运土工具。乡亲们的先辈寻土不止,乡亲们垫地不止。土地给乡亲们厚爱,年年报予乡亲们丰收,使他们生存、繁衍、发展,乡亲们就把土地看做尊贵无比的母亲。他们离山出谷返里,忘记给贤妻买回一尺花布,忘记给爱子买回一串山里红,却忘记不了让肩膀扛回一包泥土。于是,山里人就得了个绰号:“泥土”。
抗日战争中,鬼子扫荡太行山,围剿象角村,烧、杀、抢、掠,妄图将象角村毁灭,把“泥土”们逼进敌战区,要“泥土”们屈膝投降,充当奴才。“泥土”们用地雷、手榴弹、步枪警告凶残的敌人,他们的筋骨中没有懦弱,只有顽强。三十多个能经风经雨耐寒耐苦的后生离妻别母,穿上军装,奔往前线,以生命去解放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捍卫中华民族神圣的尊严,赢得了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赞誉。抗日根据地里的诗人田间、画家娄霜,为“泥土”们写诗作画,歌颂泥土之肥沃壮丽,赞扬“泥土”们之耐苦顽强。
1996年8月4日至5日,平山县境内连降特大暴雨,山洪肆虐,象角村三百余亩庄稼地几乎全部被山洪冲毁,未留下一片玉蜀黍绿叶,未余存一株山药蛋秧苗,地堾上的一块块石头也被洪水卷走。
然而,象角村民不相信眼泪。不到半年时间,乡亲们已修复土地二百二十三亩。不少苗断垄的玉蜀黍苗苗绿生生,株连株的山药蛋秧秧鲜灵灵。村里歌声荡漾,看不到一张忧伤的面孔。被巨雷、暴雨惊跑的五颜六色的山鸟,又飞回象角村,在蓝天里飞翔,在新巢中歌唱。
为了重建家园,“泥土”们又拎起了背篓。阎治红七十又四,贾云登七十过二,这两位老人一个曾跟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多次流血,多次立功;一个曾在异国他乡打出了威风。贾云登说,咱生长在太行山里这个苦庄庄,成天跟艰苦打交道,不爱见叹气,不喜欢折腰,更不爱眼泪鼻涕的。人人心兜兜里有个小九九:折腰、叹气、掉泪,老天爷也不会给咱落下一个果果。咱们的新中国,咱们的社会主义,是打出来的,不是折腰折出来的,是不是?
我欣然地点一点头,再问阎治红,没有向上向外求助?
阎治红忠厚地说,县委书记、县长们知道咱艰难以后,立即赶来了;河北省长征企业集团总公司的经理王有喜也带领工人们随后赶到,送来面粉、衣服、被褥,还送来一车特殊的礼物——泥土,一起跟乡亲们攀山挖土、背土、垫地,他们的汗水与乡亲们的汗水流在了一起。
我离开象角村时,已是圆月当空,田里那珍贵圣洁的泥土,如五彩波涛在我的脑海里腾翻激荡,并将永不停息。


第12版(副刊)
专栏:

鱼 乐(中国画)
张德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