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24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走出草原的“民族商旅”
陈鹤龄那顺
草原千里迎大庆,正是万马奔腾时。
万马奔腾,是力量和气势的综合体现。
内蒙古民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原内蒙古民族商场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就是凭借这种力量和气势1996年完成营业收入60318万元,实现利润2977万元,资产总值4305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86%、37.32%和67.09%的;就是凭借这种力量和气势在1996年全国百家大型零售商场(店)按独立门店商品销售收入排序名列第67位的;就是凭借这种力量和气势继续雄居全国少数民族地区零售商业企业销售收入榜首的;就是凭借这种力量和气势以股票上市的形式成为自治区第一支走出草原的“民族商旅”!
(一)
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
自治区大庆似乎成为民族实业集团腾跃的天赐良机。十年前,作为自治区首府的呼和浩特市还没有一家像样的大型商场。民族商场抓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的契机,投资1360万元将百货商店改造成民族商场,新增营业面积1万多平方米,使商场的经济效益成倍增长。在几年的运行中,虽然经济效益均呈上升趋势,但仅凭零售是不可能形成更大规模的。他们把视角指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形成思路时恰好赶上自治区首届那达慕大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民族商场又拿出3473万元的巨款,兴建了自治区最大的以集贸市场为特征的满达商城和二星级涉外饭店云中大酒店,并和民族商场“对接”形成一个多功能的联合舰队。一枝独秀的满达商城立即受到人们的青睐,出租摊位1064个,出租个体户人数占总人数的85.8%。1996年,租赁收入为13600万元,是满达商城总收入的80.8%,实现利润753万元,比上年增长16.8%。
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运行机制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而股份制是这两种形式的最佳组合。1992年民族商场率先组建企业集团的同时进行股份制改造,从而形成了以民族商场、百灵商厦、长乐宫购物中心为“龙头”的自治区最大的商业零售网络;形成了以满达商城、恒昌商城和云龙大厦为“龙头”的自治区最大的集市贸易网络。通过一系列的改组、联合、扩建,使民族实业集团得以在自治区同行业中稳坐“霸主”地位,在呼和浩特市的社会商品零售市场占有率、商品销售市场占有率分别是10.7%和40%。
民族实业集团不仅称雄内蒙古,而且把经营的触角伸向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吸引和利用外资创建了中外合资内蒙古长乐宫娱乐有限公司、中外合资内蒙古云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一系列的大动作,整个公司在经营上实现了由商品经营到资本经营的转变;在决策上实现了由注重决策到经营与投资决策并重的转变;在体制上实现了从分公司、商品部为独立核算经营实体到分权化经营的转变;在人才需求上实现了由实用技术型和经营管理型人才向决策咨询型和营销型人才的转变。这些动筋动骨的转变,为企业向产权多元化、体制集团化、经营国际化、管理科学化的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大型集团公司迈进创造了条件,为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二)
民族实业集团把经营的触角伸向许多经济领域,逐步形成了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的经营格局。但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并没有影响他们在商品零售这个“主战场”上调兵布阵,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去年民族实业集团总收入为60318万元,其中商品销售收入为34304万元,占总收入的56.9%。
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消费水平也同步增长。民族实业集团根据消费阶层趋名、趋优的特点,把组织名优产品作为销售突破口,与全国上千家名优产品生产厂家建立了稳固的业务联系;与全国数百家名优产品生产厂家建立了总代理、总经销关系,经营名优商品达2万多种,名优商品的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60%以上,成为内蒙古最大的名优商品集散地。
在经营结构上,民族实业集团推出了“高档商品保精,中档商品保全,低档商品保需”的营销策略。先后增设了进口家电专卖店、服装精品部、地方名优精品专柜,使名优商品如一丛丛、一簇簇争芳斗艳的鲜花,竞放在民族商场。
民族实业集团是全国十大百货商店贸联会成员单位之一,是有口皆碑的名店。他们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名店品位,利用自己遍及全国的营销网络,积极对外宣传和推荐内蒙古的名优产品。在自营中,为这些草原“新秀”开设专柜或专营店,去年销售“鄂尔多斯”羊绒衫7839件,“仕奇”西装1785套,“山丹”绒线12386公斤,仅这三项销售收入就达793万元。在外销上,连续3年参与“全国畅销国产商品展销月”活动,推荐地方名牌参加评比。“鄂尔多斯”羊绒衫、“仕奇”西装等相继获得国产商品“金桥奖”。民族实业集团为提高地方名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地方名牌产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
内蒙古是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优势是不可替代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草原对整个世界都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民族用品、民族工艺品则是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和民族风俗的浓缩和再现。长期以来,民族工业品在民族商场形成两大销售走势,一是满足国内外嘉宾的旅游型;一是满足少数民族生活的实用型。
民族实业集团作为民族地区的商业企业,始终把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在经营中坚持民族用品和名优产品并重的方针,以保障和满足不同的消费层次和消费情趣。作为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的窗口单位,民族实业集团在接待内外顾客的同时,也把浓得化不开的民族文化传向国内外。
“结盟杯”是采用上等牛角镶铜镀银制作而成。杯底呈尖状,它不仅做工精致独特,还蕴涵着厚重的民族文化,是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象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时代又赋予它新的感情色彩,成为友好往来,洽谈业务时的敬酒用具,所以它在民族商场久畅不衰。蒙古服装,不仅仅是遮风御寒的生活用品,而且是极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每套300多元的鄂尔多斯蒙古套袍,备受日本、韩国顾客的青睐;而来自内地和沿海地区的顾客则特别喜爱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草原骆驼,今年,仅一项销售额就达5万多元。
民族实业集团把经销民族商品作为历史和时代赋予自己的特殊使命。不仅在大本营设立了民族用品部,还在长乐宫购物中心、百灵商厦、满达商城等二级单位设立了民族用品部并且配备了蒙古族售货员。目前,民族用品的经营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品种达1.5万余种,去年销售额为2235.4万元,占总销售额的6.5%。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为人踏出希望路
——一个满族镇里的小学教师
孙旭红于洪金
在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会庆祝’96教师节暨“树、创、献”活动经验交流会上,一位小学教师的发言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主持会议的领导边听边流泪,最后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许多与会者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新闻记者争相采访他,全国各地许多单位邀请他前去作专场报告……他就是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老虎屯满族镇中心小学教师奚家林。在这次会议上,他是全省唯一获得全国教育工会“三育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教师。
20多个春夏秋冬,近8000个日日夜夜,在偏僻的山村里,在民办小学教师的岗位上,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奚家林苦苦探索乡村小学的教育途径和教学方法,历经风风雨雨,备尝苦辣酸甜,为人们踏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
1975年秋,奚家林从镇办中学毕业。那一年,他19岁,便幸运地当上了后二十里堡村小学民办教师。他为自己能成为民族乡镇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而喜出望外,激动不已。可是,当他第一次拿着课本登上讲台时,嘴却不听使唤,讲话语无伦次。学生们骚动起来,有的调皮学生竟用弹弓把石子射向黑板,在学生的哄笑声中,他含泪跑出了教室。
初登讲台的难堪,并没有泯灭他的理想和追求。在校长和老师的帮助下,他夜以继日地备课、批改作业、补课,但终因他当时任教的那个六年级班学生基础太差,毕业时,全班学生的及格率仅为30%。
为了找到符合农村学生学习规律的教育方法,他立志对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并因此主动申请到一年级任教。他根据农村孩子入学前就广泛接触大自然、口头语言形成早的优势,把语文教学分解成说话、阅读、作文、写字四个部分,并把说话放在首要位置,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从识字开始的模式。教学中,他注意引导学生到广阔天地去观察,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作为说话素材,然后进行领着说、学着说、概括说、精练说等训练。这样,不仅使学生们的口头语言得到了超前发展,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能力,为以后的读写教学打下了基础。
正当奚家林的教改取得初步成果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打击向他袭来。他3岁的女儿在门口玩耍时,被狂奔的惊马吓得昏死过去,虽经抢救苏醒过来,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医生还发现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奚家林向邻居借了500元钱,抱着女儿去省城大医院求医。结论是冷酷的,他女儿患的是严重的室缺性心脏病,住院治疗需要押金4万元。这对奚家林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他当时的年工资只有400元,爱人还没有工作,全家人就是不吃不喝也要攒上100年啊!他只好抱着孩子流着眼泪回到了家。
当时,他真想离开民办教师的岗位,外出打工挣钱给女儿治病。然而,当真想那么做时,他却怎么也割舍不了自己执著追求的教育工作,割舍不了那群渴求知识的学生们。他擦干了泪水,又埋头于教改实践之中。
在教改实践中,奚家林始终把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教育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同时,用爱心去哺育学生们的心灵。冬季里,他总是第一个到校为学生们生炉子。下雪天,他总是早早起床,为学生们清除道路上的积雪。他曾瞒着爱人参加了义务献血,又用学校发给的100元献血补助费为家庭困难的学生买学习用品。顾明家同学年幼丧父,奚家林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给以无微不至的关怀。有一天,奚家林听说顾明家拿了别人的钢笔不归还,很生气,但奚家林没有当着学生的面批评他,怕伤害了他的自尊心。放学后,奚家林找到顾明家促膝谈心,帮助他认清错误,看到他主动退还了钢笔,奚家林把自己一支崭新的钢笔赠送给他,他被感动得泣不成声。毕业前夕,顾明家在日记中深情地写道:我记不清爸爸的音容笑貌,更没有体味到父爱的滋味,可我上学后,却遇到了好心的奚老师,他不仅帮我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而且还教会我怎样做人。我真想喊一声:“老师——爸爸!”
为了适应教书育人的需要,奚家林立志走自学成才之路。1991年,他考入大连教育学院中文系函授班,利用暑假时间去大连进修学习。由于暑期打药不及时,他家承包的果园大量减产,收入只有几百元。他的房屋低矮破旧,透风漏雨,他却无力修缮,更谈不上翻新。他一年四季几乎没有穿过像样的衣服,这次到南京开会,是市教育工会为他准备了一套新衣服。他把全部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家务重担都压在了妻子身上,她积劳成疾,头发严重脱落。为给女儿治病,他欠下了一大堆债务,年迈的父母也只好跟着省吃俭用,过着清贫的生活。有的亲友劝他:“你不如早点改行,多挣几个钱算了。”听到这些,奚家林总是笑笑说:“不,我有我的事业和追求,我对为之所付出的代价感到无怨无悔。”
奚家林的教改成果不断得到印证:
他的语文课教学先后被评为瓦房店市、大连市、辽宁省优秀课,并获得国家语委颁发的示范课证书。
在作文竞赛中,他的班级有2人获国家级奖,有12人获大连市级奖,获奖率达50%,并获得大连市团体第一名。他的作文教改经验已在全省推广。
由于工作需要,组织上已将奚家林从后二十里堡村小学调到镇中心小学任教。
奚家林,你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中华民族》成为中央电视台固定时段栏目
本报讯继成功地开办了《兄弟民族》、《民族之林》栏目,并举办了《祖国大家庭》等系列节目展播等活动之后,为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宣传,增进各民族间的团结与交流,由国家民委倡议,并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共同开办的固定时段少数民族栏目——《中华民族》,自去年底播出以来,目前已播出了16期,涉及了傣、藏、维吾尔、鄂伦春、赫哲、蒙古、土家、哈萨克、侗、佤、京、瑶、彝、纳西、苗等15个民族,受到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欢迎。
作为每周日白天播出的新栏目,《中华民族》追求朴实自然的风格,坚持民族性,强调文化感,力求形式新鲜,集知识性、趣味性、欣赏性于一身,努力探索符合民族性栏目特点的发展路子。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禾梨坳听歌
唐成云杨必坤
阳春三月,我们来到湖南芷江禾梨坳乡,听侗家姑娘、小伙对歌。灿烂的春光泻满远近山峦,一溜人围坐在一个相对较高的山坡上,四面丘岗披绿彩,桔树丛中,一座座侗家的吊脚楼若隐若现,如在画中。
阵阵微风拂过,清脆悦耳的歌声从山坳飘来:“清清的泉水哟哗哗流,上了高山进了沟。阿妹捧出清泉水哟,阿哥哎,侗家的泉水甜悠悠……”
乡长杨志文介绍说,这是禾梨坳侗家姑娘常唱的一首歌,要说侗家的水真正甜起来,却是近几年的事。
禾梨坳乡共有8个村,70%的人口为侗族。1985年以前,这里几乎年年旱灾,农作物失收严重,人均纯收入最高也没有超过300元。1985年冬,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咬紧牙关大干水利。10年来,整修了8座小Ⅱ型水库和470多口山塘,建成高标准渠道54公里,全乡粮食生产连续翻了两番。侗家阿哥喜对唱:“阿妹的情义似水长,侗乡的泉水比蜜甜……”
水给农业生产增添了后劲,禾梨坳人又吹响了向荒山进军的号角。
“侗家的山哟岭连岭,山山岭岭出金银。阿哥进山采珠宝哟,阿妹(我)送上一颗心……”
以前由于人穷地穷,禾梨坳5.2万亩宜造林山地全是稀稀落落的“癞子头”。1986年,乡里认真琢磨起了这人均5亩山地。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发动群众奔赴山岗,全乡迅速掀起了大栽柑桔的高潮。从1984年至1989年,禾梨坳乡的人们将山山水水彻底改变了模样。桔林中常年飘荡着侗家姑娘欢快的歌声。“山青青哟水清清,侗家人民和党心连心。阿哥阿妹哟齐携手,唱出侗乡满园春……”
苦干结出了丰硕之果,也增长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如今的禾梨坳阿妹喜嫁科技郎,共同携手奔小康已成为一种新时尚。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在湘西龙山县里耶古镇上,有一位平凡的女性,她叫邬世碧。她十八年如一日,使那里的37位孤寡老人有了自己的“女儿”。老人们说她是——
  “天下少有的好人”
陈亚丽
1978年,邬世碧刚30岁,就不幸失去了丈夫。此时的邬世碧,已有了4个孩子,大的10岁,小的才刚刚37天。她的心情万分地悲痛、万分地沉重。可就在这个时候,镇里领导安排她去敬老院工作。
第一次走进敬老院时,她着实吃惊不小:15位病弱的老人,4人身患肺结核病,2人有支气管炎,3人是聋哑人,2人是盲人,还有3人终年卧床不起……这是一项怎样艰辛的工作啊?邬世碧心里非常明白,她看着眼前这些可怜的老人,眼在流泪,心也在流泪。她终于一咬牙,默默挑起了这副沉重的担子,走进了这个难以言表的苦涩院落。
她把4个孩子托付给年过六旬的老母亲。
她在15位老人的跟前送水送药,她在每一位重病老人的床前端屎接尿,她把每一位老人的生辰记在心里。每逢节日和老人们的寿辰,她都要为他们送去欢乐。她说:“我是老人们的女儿,敬老院就是我的家。”从此,她吃住都在敬老院里,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深夜才能休息。每一天,每一天,总有那么多干不完的工作。
记得曾经有一个叫彭云香的老人,80多岁了,瘫痪在床上,大小便失禁,又长了一身脓疮,那股恶臭,大老远就让人直翻胃。邬世碧不仅每天为她换洗衣裤,而且天天用温热的盐水给她擦身洗伤口,还四处寻医问药。终于为老人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民间偏方。她爬山越岭采来十几种草药熬成药水,把老人抱到药水中泡洗。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护理,老人那一身脓疮,终于一个个奇迹般地消失了。老人有个远房的侄女,曾多次来院中看望过老人,每次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她禁不住赞叹:“好人!真是天下少有的好人啊!”
湘西人有许多属于自己的千年习俗,一时很难改变。譬如说一个老人去世时,如果没有儿女亲人送终,那是不吉利不光彩的;同样,一个人如果看到别人去世而这人又不是自己的亲长辈,同样是不吉利不光彩的。
一次,一个叫谢亚富的老人一连几个月病倒在床上,邬世碧天天守在他的床边伺候。有一天,邬世碧实在太累了,自己掏腰包请了一个老人陪护谢亚富。谁知,就在这天晚上,谢亚富去世了。第二天清早,被请的这位老人一见邬世碧便出言不逊,质问她安的什么歹心,还说这是要害他倒上八辈子的霉。邬世碧含着泪默默忍受了他的痛骂。从此,不管多苦、多累,她再也不请人守候患病的老人了。
18年来,邬世碧高高兴兴地迎接了16位新进院的老人,同时,也依依不舍地送走了21位老人辞世。每一个离去的老人,都曾得到过她的精心护理,都是在她的守护中安详地闭上眼睛的。其中有3位,死在她的背上(在她背着他们去医院抢救的途中),有两位在她的怀抱里辞世。
邬世碧对老人们的深深女儿情,是这样的真、是这样的纯、是这样的始终如一、是这样的坚定不移。1987年,花垣县一个姓陈的匠人每月出资400元,请邬世碧去协助管理生意,并当即留下40张“大团结”作为应聘定金。每月400元,这对当时月工资不足200元的邬世碧来说,的确是一笔可观的数目。更何况,母亲老了,孩子都上学了,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
一连几夜,邬世碧彻夜难眠。4个孩子的家,确实需要钱用啊,不用说月增200元,就是月增20元,对邬世碧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可是,为了4个孩子,丢下20多位老人,邬世碧再怎么也做不到。
1989年,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地处湘、鄂、川、黔四省交界处的里耶古镇,又恢复了昔日“小南京”的繁荣局面。南来北往的大小客商,把一个又一个发财的机遇带到了这个边陲小镇。可是,仅仅靠几个民政救济款维持着的敬老院,经济上却显得越来越紧张了,人均每月47元钱,发给老人们10元零用钱后,剩下的37元已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开支,医药费、安葬费更是没有着落。怎么办?邬世碧想到了创办企业来以企养院。
就在这一年,邬世碧借来了2000元贷款,她利用这笔资金,首先栽了一大片柑桔,养起了鸡鸭,接着办起了茶馆、门市部。生意虽不大,盈利却也不少,第一年就还清了贷款,并为所有的老人付清了药费,伙食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一方水土

  布依情歌
杨均
一入黔境,便渐生出一股酽酽的醉意。倒不是喝了贵州茅台,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且不说盘山公路的旖旎蜿蜒,七月山野的熏风淡淡,那如笔架、如纺锤、如蘑菇的万千山峰,单是那空灵胜境黔灵山和玉柳镶岸的花溪,真正如天宫瑶池,叫人看去美不胜收,都疑心自个儿已未酒先醉了。
乘着山水醉风,旅行车驶向黔西南,去领略布依人的故乡——兴义市那醇厚的乡俗。农历六月廿一是布依传统的盛大节日“赶查白”,我们恰逢庆典,别提有多幸运了。尝佳茗,品佳酿,赏歌舞,置身于好客的贵州人中,心情畅快,连天气的酷热都抛在了脑后。这天清早,远远地听到街头有人群欢呼雀跃:“查郎白妹回来过节喽!”查、白其谁?问导游小姐,方知是一对天国爱神。明代有查郎打虎救白妹,二人对歌相爱,后白妹被豪门抢婚,查郎用计救她,自己却不幸遇害,白妹放火烧死仇家,又自焚殉情。这对布依族的恋人不畏强暴,敢为爱情和自由献身的英雄品质,遂化作布依人心中神圣的丰碑、极具民族凝聚力的旗帜,世代尊之祀之,并仿效查郎白妹对歌去追求美好爱情的做法,由此衍变成了一年一度的“查白节”。一个民族总会有自己的爱憎,总有寄托自己善良愿望和美好理想的崇拜圣物,可布依人却把浓炽如醉的爱情作为了他们独特的理想寄托。
热闹的地方要数离兴义市20多公里的“查白场”。沿途的村寨都掩映在浓密如盖的竹林中。一进查白场,就看见交汇的人群俨然是五彩壮观的长龙阵。一个个布帕盘头,衣衫有青有蓝有白,嵌红镶绿。弹月琴,摘木叶,吹洞箫,奏芦笙,潇洒自得,如痴如醉。步入歌场,这里早已是人山人海,游人如织,连七八米高的树上都串满了人影。我们四下望去,万头攒动,密如蚁阵。台前悬挂着一面象征着氏族神圣权力的铜鼓,那是百越族群的传代灵宝,上饰十二星芒。仪式开始,先鸣礼炮,由德高望重的老者击响铜鼓,表示恭迎查郎、白妹莅临。接着吹唢呐,舞狮,奏弦乐,以祭查白,跳芦笙舞后,对歌便此起彼伏,妙韵盈耳。唱者激情涌汩,红颜笑面,听者津津有味,沉醉忘我。
想知道歌声中“浪哨”(恋爱)的秘密,非要悉心聆听不可。瞧,绿色山头站着几个漂亮姑娘,十步开外的另一山头站着一群小伙儿,男方代表上前与女方商量片刻,看似约定要对歌了。女方掉头慢悠悠地走,男方远远地追随不舍,主动进攻的总是小伙子一方:“大笔写字格对格,交上朋友话好说。你是白妹好上好,我做查郎多快活!”
真是妙极,信口取来譬喻,赞得对方美滋滋的,又巧妙地表达了爱慕之意。姑娘的心中激起层层波澜,马上起了回声:“有心变棵牵牛花,托身难得好枝条。有心变丛贴地草,只怕地冷根难插。”
姑娘的心里纵有万千欣喜,却总是对多情的小伙心存疑虑,甜蜜神圣的爱情只能给予最忠贞热忱的心啊!姑娘醉了,小伙醉了,这情景交融的歌词,连同递送歌声的风儿,都非酒而胜酒,让我们真的醉了一回。
我真的醉了,醉于黔山黔水的灵秀,醉于布依人纯挚圣洁的爱情,醉于古老民族甜蜜火热的生活,醉于时代腾飞之际的动人画卷。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通过歌舞、演讲、绘画等形式,表达草原儿女喜迎香港回归祖国的热烈情怀。
高顺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