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扶贫合同
葛芳永杨德光
不久前,家住辽宁省盖州市杨运乡南岔村的许财富,专程来到市百货大楼,向经理郭庆利及其领导班子成员表示慰问。老许和郭经理非亲非故,为什么要专程看望他呢?
原来,四十六岁的许财富,因妻子患癌症治病,拉下一点六万元饥荒。一家四口人,生活极其困难,十六岁的大儿子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正在许家愁眉不展的时候,市百货大楼的郭经理到山沟里和老许攀“亲戚”。当郭经理目睹许家的困难时,当即拿出二百元钱,让孩子复学。以后他们又送来衣服和大米、白面等。
去年一天下午,郭经理自己掏出三千五百元买了十一只成年母绒山羊,专程送到了许财富的家。为了鼓励和约束老许精心养好羊,郭经理同许财富签订了“养羊合同”。十一只成羊所有权归郭经理,产下的羊羔归许家。并规定:第一年育肥配种,第二年发展到二十只,第三年发展到四十只,三年后按合同检查,达到合同目标,由郭经理掏钱奖励老许五百元。如果随意将羊屠宰、出卖或转让他人,郭经理可随时将羊收回。
许财富在郭经理的真心扶持下,辛勤劳动,精心饲养,如今,十一只羊长得膘肥体壮,并产下了四只小羊羔,望着这些活泼可爱的小羊羔,许财富一家人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中国农学会确定生物农药生产基地
本报讯中国农学会为适应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减少农药对农作物的污染,经考察和论证,将浙江拜克生物有限公司确定为中国农学会首家生物农药生产基地。
这一举措,将有效地开发和推广生物农药新产品和新技术,促进我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拜克公司是一家以生产生物农药、畜药等高科技产品为主的制药企业。这家企业通过基地建设,利用土壤微生物经发酵提取制成杀虫剂,生产可广泛用于防治棉花、果树、蔬菜等植物发生虫害的新型生物农药。(杨艺蓓)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剑阁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积极支农
本报讯四川省剑阁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把支农工作始终放在全县信用社信贷工作的首位,使支农信贷资金投放占贷款投放总量的75%以上,确保了全县农业生产所需信贷资金的有效供给。
该社要求有关人员深入村组、农户和供销、农资、种子等有关农资部门,调查了解,匡算资金需求情况,并在全县信用社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同时,联社积极配合种子、农资供应部门,采取“钱物结合”的办法,及时发放各种支农贷款5919万元,为该县稳粮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张树松郑雄昌敬树君)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义乌信用联社大桥营业部用活资金
本报讯浙江省义乌市信用联社大桥营业部地处全国最大的集贸市场中国小商品城内,成立仅两年,用活了上亿元的存款余额,成为浙江省百强信用社。
该营业部简化手续,主动上门办理存贷业务,帮助经营大户解除燃眉之急。经营电子类的商户资金需求量大,但周转速度快,大桥营业部把一定比例的放贷资金投入该区域,只要业务需要,经营户随时都能得到贷款,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在大桥营业部的大力扶持下,电子经营区成为市场中名牌精品汇集的交易区。 (卢国良王海明)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黑龙江农垦推广水稻种植新技术
本报讯黑龙江垦区在总结近年来推广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成功地组装了寒地水稻三膜覆盖钵体育苗人工摆栽配套技术。今年采用此项技术种植的水稻将达到73.8万亩。
水稻钵育摆栽技术,是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应用这项技术,将稻种播种在水稻抛秧盘中的营养钵内,养分充足,有利于培育壮苗;采用三膜覆盖育苗,可增加积温70摄氏度—105摄氏度,提早播种8天—10天;人工摆栽带营养土的秧苗可减少植伤,齐穗期较机械插秧提早4天—6天。据悉,这项技术已被列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今年重点推广的十项先进技术之一。(崔成龙)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结穷亲”的见面礼
近日,人行河南省息县支行主要领导,冒着炎热天气驱车来到该县八里贫乡张山头村,将全体班子成员捐款购买的化肥送到该村部分贫困户家中,作为“结穷亲”的见面礼。这对于夏播即将开始而又无钱购买化肥的贫困户来说,可谓雪中送炭。
熊林晶秦卫东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家菜园创外汇
江苏省宿豫县蔡集镇采取包供良种、包传授技术、包销售等措施和服务,扶持农民种植日本强力—70菠菜、荷兰豆、甜玉米、青毛豆等出口创汇蔬菜,每亩年创汇30多万日元。图为王庄村农民在出售强力菠莱。王爱民杨森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北京有个大红门,由于浙江人聚居,被人们称为“浙江村”。有人说“浙江村”的出现活跃了城市经济;也有人说“浙江村”乱了京郊秩序。围绕“浙江村”的话题引起社会关注的是——
  大红门的变迁
本报记者张毅
北京市丰台区南苑乡大红门一带,交通便利,连接城乡,具备优越的商贸条件。80年代初期以来,在商海中“南征北战”的浙江人开始在这里做起了服装、布料生意。一传十、十传百,以至众人携妻带子举家入迁。渐渐地,此地形成了一个浙江人的聚居区,人称“浙江村”。
经济繁荣与环境问题
前不久,记者慕名走访了“浙江村”。
整个南苑乡就是一个大市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大街小巷,人群摩肩接踵。林林总总的店铺一个挨一个,密密麻麻地充塞着街道的两旁。每个店铺后面大抵都“藏”着一个小型加工厂。每天有数十万上百万件的服装、皮鞋从这些不起眼的店铺销往全国各地。
大红门现有商业摊点1万多个,服装市场日成交额500万元,年交易量在15亿元以上。大红门地段的京温服装商业城的摊位价格,在客商中间,有的已从当初的一年1万元倒至20万元。“浙江村”的收入状况,记者无从考据。但如今,手持大哥大、坐着飞机满天跑原料跑市场的“大老板”、“小老板”却不在少数。
南苑这块“风水宝地”富了一个“浙江村”,而“浙江村”的兴起则直接刺激了南苑房地产和服务行业的迅猛发展。记者手上有这样一组统计数据:1985年南苑乡总产值1.6亿元,其中农工商所占产值的比例为3∶4∶2;1996年总产值18亿元,而商业产值占50%以上。南苑工商业的迅速崛起,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政府结合京郊经济特点,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结果。但不可否认,十余年来,大量外来人员的参与为京郊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在南苑的三产中,“浙江村”显然已被视为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从商业意义上讲,“浙江村”给南苑带来的巨大的规模效应,以及多年来它潜移默化地促进着当地农民市场观念的转变,这种贡献则是数字难以表达的。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浙江村”在繁荣了京郊经济的同时,也的确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据统计,在高峰时期,南苑乡的时村、海慧屯等5个行政村就居住着5.3万外来人口。而当时5个村的本地居民合计2.5万人,外来人口竟是当地村民的两倍以上。人满为患,本来就不能满足需要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要超负荷运转。仅大红门村每天清运的垃圾就有50多吨,村里每年清理环境的经费高达30万元。由于人口流动性大,人员复杂,“浙江村”也给当地带来了一些社会治安方面的难题。改变其现状已迫在眉睫。
大红门何去何从
整治大红门社会秩序,优化首都市容市貌,一种意见认为,“清理出境”是最简单可行的办法。1990年以来,有关方面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清理。清理之后的“浙江村”,马路拓宽了,市场整洁了,社会秩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然而,多数人并没有因为清理而离开北京。他们有的暂时转移到附近村子里,有的过了一段时间后又搬回原地,重起炉灶另开张,红红火火地继续着各自的营生。1996年,正值“浙江村”整治时间,在浙江省永嘉县兴建了一座大型皮服商贸城,然而从北京返乡经营的人却寥寥无几。北京市场的诱惑力很大,“浙江村”的人们实在舍不得放弃生财之道。
清理“浙江村”,当地农民也不是没有损失。据调查,南苑乡时村、大红门一带,仅房租一项,当地每户居民年均可得5000元左右。在个别缺少劳力,又无更多就业门路的家庭,出租房屋甚至是主要的收入来源。房客外迁,无疑使他们少了一笔不小的进项。
针对“浙江村”的问题,南苑乡党委书记陈重才坦率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当初外来人口也是从几个人、几十人到几百人乃至成千上万人,一天天发展起来的。至于现在遇到的一些麻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过去我们的管理经验不足,政府应当更多地从自身管理上找原因,不能一味地埋怨外来人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副所长田雪原认为,当前我国流动人口激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是必然的、长久的,我们必须因势利导,积极寻找对策。
相应的管理要跟上
“浙江村”何去何从,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外地人要抱怨,本地人也要抱怨。南苑乡因势利导,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将外来人员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一年多来,从抓房屋出租管理入手,对外来人员的居住人数、从业结构、就业内容等实行有效的动态管理,牢牢把握源头,保护合法经营,打击非法经营,取得了显著效果。
为了加强政府的服务功能,在丰台区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方案中,还从硬件设施上对外来人员的居住、生产和经商做了统一规划,规划区内为经商人员提供工商、税务、治安等一条龙社会化服务。为此,北京市特给予南苑乡“边设计、边施工、边办手续”的“应急政策”。这项措施得到了外来人员和当地村民的一致欢迎。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的大红门商贸城刚刚破土动工,其摊位就早已被来自浙江、福建、河南等地的客商预购一空。
加强服务,规范管理,是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公平的呼唤,丰台区对外来人员表现出了更为开放的姿态。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谈

  保持农村经济发展好势头
中共湖南衡阳市委书记颜永盛
衡阳是一个拥有近600万农业人口的农业大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9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138.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74元。在新形势下,如何保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并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要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要确保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关键还是要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要从生产力本身去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进一步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首先必须稳定农村的现行政策。其次是努力增收减负,一方面,必须把各种不合理负担的项目坚决减下来;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农民负担过重,大都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相联系,而这些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对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村的稳定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集体经济发展了,才能够将由农民承担的各种社会性负担变为在集体收入中列支,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真正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
二、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在现代条件下,农村经济是以科技作为基础和支撑的经济。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不可能有蓬勃发展的农村经济。为此,要保持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结合衡阳的实际,我们认为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第一,进一步强化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帮助农民牢固树立起“科技兴农”、“科技兴乡”、“科技致富”的意识。第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科技教育体系。要通过坚持不懈地抓好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等方式,培训一大批地方农业科技骨干,有效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第四,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新技术成果的开发、转化和应用。
三、加大力度搞活流通。改革开放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广大农村的商贸流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流通仍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广大农民用于发展生产的一些重要的、急需的农资产品往往供应不上,他们经常要为此奔波、犯愁;另一方面,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还不能及时流向外地的广阔市场,实现其价值,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首先加大对农村流通领域及相关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其次,要尽快建立一批以搞活农产品流通为目的的乡级和村级联销机构。第三,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培养和锻炼一大批跨市跨省甚至跨国销售本地产品的经济能人。
四、充分挖掘农业资源潜力。要确保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充分注重现有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衡阳可供开发的丘岗山地有364万亩,中低产田126万亩,大水面60多万亩,未充分利用的冬季农田200多万亩。此外每家每户庭院经济的发展潜力也很大。我们提出了“面向市场,开发兴农”的思想,把大力发展开发性农业作为振兴衡阳农村经济的重点来抓。我们坚持“五个结合”、“五大开发”。一是把开发兴农与引导农民进市场结合起来;二是把开发兴农与发展拳头产品、形成规模优势结合起来;三是把开发兴农与科技兴农结合起来;四是把开发兴农与开放兴农结合起来;五是把开发兴农与深化农村经济改革结合起来。我们实施的五大开发就是“丘岗山地开发”、“中低产田开发”、“大水面开发”、“冬季农业开发”和“庭院经济开发”。通过实施“五个结合”和进行“五大开发”,使广大农民的商品意识大大增强,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镇企业大世界

  顺德名牌多俏市场
新华社记者王言彬
许多消费者都知道这些品牌:容声、美的、格兰仕、蚬华、康宝、爱德、科龙、华宝、万家乐、神州、万和——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名牌产品均出自珠江三角洲的顺德市。这个只有800平方公里面积的县级市,新创的民族品牌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市场份额。
据顺德市的不完全统计,在国内市场上,电饭煲的半壁江山归于顺德市的企业;电风扇市场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空调占了22%;电冰箱占15%;抽油烟机占了一成;微波炉占了全国的44%;电子消毒碗柜占42%,有多种产品在全国独领风骚……实际上除了这些日用消费品之外,还有一批工业用生产资料在全国同行业中也是出类拔萃的。如震德注塑机械、德升特种变压器、德力柴油机、金纺服装、冠华饲料等都是同行业响当当的名牌产品。
到目前为止,顺德市共创出国优产品12项,部优产品146项,省优产品258项。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电风扇、电冰箱、空调器、电饭锅、微波炉、燃气具、饲料、家具等产品的基地。涌现出了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管理水平高的规模企业。1996年全市工业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就有75家,其中超过10亿元的企业集团5家。
昔日以“蔗基鱼塘”、“蕉基鱼塘”、“鱼米之乡”闻名的顺德,肥沃的土地上迅速成长出一大批全国知名的优秀品牌,出现了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民族工业“名牌之林”。作为岭南“四小虎”之一的顺德令人刮目相看。
改革开放初期,顺德市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选择了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企业结构以骨干企业为主的“三个为主”的发展路子,市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扶持,逐步形成了富有顺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造就了今日顺德强大的工业优势和经济基础,在短短的十多年间创出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和名优产品。
进入90年代以来,顺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顺德市重新确立了新的“三个为主”的工业发展指导方针:即在所有制结构上,以混合型经济为主;在产品结构上,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在企业结构上,以规模企业为主。为此,顺德市委、市政府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扶优、扶强、扶大、扶新的原则,制定了《关于促进工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关于专业技术人员的若干政策规定》、《规模经营和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暂行规定》等政策性文件,对全市工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规模企业提出了一系列的扶持优惠政策,包括减轻税务负担,提供信贷支持,解决企业债务,降低各项收费,鼓励规模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加速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
顺德市委、市政府还积极引导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产品的竞争力。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产品创名优、企业上等级的活动,全面推进了价值工程、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投入产出管理等现代管理办法,大力推广利用计算机系统作为企业辅助管理的手段,认真抓好以国际化为目标的质量保证体系和产品国际认证工作,使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市获得国家二级以上企业称号的有21家,省级先进企业95家;获部、省级质量管理奖企业17家;有国家一级计量企业5家,二级计量企业46家,三级计量企业298家。有23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同时引导企业搞好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近十年来,全市累计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近5万台(套),使顺德企业的技术水平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质的飞跃,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全市已有260多家大中型企业设置了研究所和技术开发中心。通过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不断开发新产品,实行生产一代、试制一代、设计一代、构思一代。改革开放以来,顺德市累计开发新产品1070个,其中国内首创的就达11%。不少产品一开发就迅速大批量生产,全面占领市场。(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生财有道

  滦县花生俏销国际市场
本报讯河北滦县瞄准国际市场,以花生加工出口企业为龙头,广辟多种渠道,使全县逐步形成了花生生产、加工、销售出口一条龙,全县花生生产企业的10多个品种俏销国际市场。每500克花生酱、奶油花生食品在国际市场上销价达16元左右,全县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
滦县年花生总产量达4000万公斤,居河北省各县之首。当地生产的花生皮薄、粒大、色红,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90年代初,出口任务一度减少,农民每年都有1000多万公斤花生待销。针对这种情况,滦县开辟了“花生专业市场”,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使这个专业市场很快热闹起来,年成交量达到400多万公斤,成为河北省内最大的花生专业市场。
1993年以来,滦县先后建了外贸公司、花生酱厂、食品有限公司等花生深加工创汇企业,这些企业所生产的精制花生酱等十几个产品品种,在欧美、东南亚等国家成了抢手货。1996年以来,全县共出口花生米及花生食品5.2万吨、实现利税近1696万元,为国家创汇2968万美元。(韩进良钱柱金)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辑点评

  走出国门
阿毅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获得了长足发展,农产品空前丰富。但有些地方的农民又为有些产品一时找不到合适的销路犯了难。“滦县花生”和宿豫“创汇菜园”的良好收益可以给人启示。
滦县和宿豫的发展路子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瞄准国际市场,尤其是捕捉发达国家的市场信息,有的放矢,发展外向型农业,使自己的产品走出国门,获得较高利润。
目前,在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像蔬菜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尽管有很大的市场,但他们往往因劳动力成本太高而生产不足。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外向农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有利于我国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使我们的农产品获得较丰厚的市场回报。
发展外向农业,要因地制宜。滦县立足自己的花生优势,发展深加工,打开了国际市场;而宿豫则“找米下锅”,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产品返销国外,也不失为一种便捷的途径。
发展外向型农业,在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一些地方还依托外向型农业兴起了一批“农”字号企业集团,规模相当可观。不过,这仅仅是个开端,就全国而言,开拓国际市场仍然潜力巨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