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我国夏粮连续三年大丰收
今年预计总产1180亿公斤,比去年增40亿公斤
据新华社北京6月22日电(记者赵连庆)全国上下普遍关注的夏收工作已近尾声,来自农业部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我国夏粮又是一个丰收年,预计全国夏粮总产达1180亿公斤,比大丰收的去年增产40多亿公斤,增长3.5%,再创历史最高纪录,并实现夏粮连续三年大丰收。今年夏收油菜籽产量达900万吨,比去年增产25万吨,增长近3%。
今年夏粮的大丰收,是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加强农业的措施和广大农业战线干部职工及亿万农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今年夏粮丰收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面积、产量、单产三增。与去年相比,全国夏粮面积扩大1000万亩,总产增加40亿公斤,单产达到每亩244公斤,每亩提高3.9公斤,实现了夏粮总产、单产双超历史纪录。二是地区间均衡增长,全国26个夏粮生产省,其中21个省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三是夏粮总产超历史的省份过半,预计天津、河北、山西、陕西、福建、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新疆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夏粮总产将创历史最高水平,占全国夏粮生产省份的60%。
在谈到今年夏粮丰收的原因时,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说,夏粮播种面积扩大、科技含量提高、春季气候适宜、麦田管理工作扎实是丰收的主要因素。今年夏粮播种面积为4.83亿亩,比上年扩大1000万亩。有20个省的夏粮面积增加,其中河北省增加195万亩,湖南、贵州各增加100多万亩,山西、浙江、河南、湖北、四川、云南6省各增50万亩以上。科技含量提高是今年夏粮丰收的又一重要因素。去年秋冬种期间,各地狠抓关键增产技术推广,全国冬小麦统一供种面积达1.6亿亩,比上年增加3600万亩,种子包衣推广面积5000万亩,增加1300万亩,精量、半精量播种面积1.8亿亩,扩大3000万亩,此外,化肥深施、机械播种、秸秆覆盖、配方施肥、间作套种等项技术也得到大面积推广。


第1版(要闻)
专栏:香江漫笔

  “江主席要来了!”
博华德民
江泽民主席将亲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赴港参加香港回归祖国庆典的消息,在香港各界引起热烈反响。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港人。一位公司职员说:“中央政府派出这么高规格的代表团与港人同庆回归,对港人是极大鼓舞。”一位退休老人则用生硬的普通话说,我在香港生活了几十年,中国最高领导人是第一次来香港。他眼神中洋溢着兴奋的神采:“江主席要来了,好哇!”在新闻中心,当记者和工作人员看到本报展示的江主席阅读人民日报的巨幅照片时都很高兴。
江主席来港表明了中央政府对香港同胞、对香港前途极为重视。这是港人特别看重的一点。广大港人对香港回归祖国的光明前景抱有充分信心,其中一个重要依据就是,港人清楚地看到,中央政府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是诚心诚意、坚定不移的。为了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支持和帮助是多方面的,实实在在的。这些事实越来越清楚地展现在港人面前。瞩望伟大祖国,人们更看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是坚强的,团结的,奋发有为的。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欣欣向荣,前途无限光明。
在江主席率领的中央政府代表团中有个名字格外引人瞩目——卓琳。她令港人倍感亲切。在电视节目中,卓琳同志的照片格外显眼。由此看出港人对敬爱的邓小平同志的崇敬之情。很多港人都很了解小平同志生前希望在香港回归之后到香港看看,并期待着这一天。卓琳作为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在回归之际能够来香港,也是了却邓小平同志的遗愿。然而,港人正是从这里更深切得感到,“一国两制”的方针不会变,改革开放的方针不会变。由邓小平同志开创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后继有人,必将兴旺发达。
记者在与港人交谈中,回顾150多年来香港的变迁,不胜感慨。当年清政府被迫割让香港,中国人民饱尝被歧视、被凌辱的辛酸,全无尊严可言。如今,中央代表团将在富丽堂皇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当着各国首脑和政要,向全世界宣布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两相比较,天渊之别。从衰到盛,从辱到荣,两个时代,两种命运,这充分显示,中国崛起是不争的事实,香港也将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1版(要闻)
专栏:迎接香港回归特稿决策篇(上)

  非凡的胆略
——邓小平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本报记者张虎生傅旭张首映
在香港岛,在九龙,在“新界”,我们时时处处都强烈地感受到一个巨人的存在,都深深为香港各界同胞对他的无限崇敬所感动。
一位中年出租车司机得知我们是专程从北京来港采访回归庆典的记者,便从车门插兜里取出一份报纸递过来。头版上他重重地画着红杠的几行字顿时跃入眼帘:“在香港回归在即的今天,邓公未能亲自看到祖国统一大业完成的这一部分,未能如愿来香港一行,未能检视他老人家创设的‘一国两制’方针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政策之落实,诚属一大憾事。”
82岁高龄的黄老太祖籍四川,她跷着大拇指对记者说:“邓公是我们的大恩人,是爱国爱民的好领袖。”
邓小平,一位世纪伟人,一座巍峨的时代丰碑。
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在香港回归时刻,好像他伫立在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的光彩里,好像他漫步在枝繁叶茂的紫荆丛中。他和他所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已经植根在香江两岸的沃土上,已经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紧紧连在一起。
历史的郑重嘱托
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两制”构想是当今最富于想象力、最具时代特征的政治思想。国际著名的智囊机构评价它是“天才的创举”,“极其富于创意”。
“一国两制”,我们为这个新事物诞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而自豪,更为能真正理解它而一遍遍地思索……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唯物史观的创始人这样告诉我们。
于是,历史的与现实的,中国的与外国的,经济的与政治的……一切一切,在我们眼前纵横交错。我们努力去把握历史的脉络,探寻“一国两制”构想诞生的历史必然,那个透过各种偶然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
纵观古今,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反对分裂、坚持统一的历史。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对比欧洲的历史,中国历史的这个特点更加引人深思。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十多年前曾感慨地写道:“生活在欧洲和美洲的10亿左右欧洲人,分成约50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而10亿多的中国人却生活在一个国家中。”
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学说史上,这个思想一脉相承。向往秩序,维护统一,反对分裂,这是华夏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是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精粹。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的统一作为自己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从不承认不平等条约,主张到条件成熟时,和平谈判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并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完全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执著地追求着国家的统一。
60年代初,周恩来意识到,解放台湾的任务不一定要在他们那一代完成,可以交由下一代去做。他说:“我们要播好种,把路开对就行。”
14年后,81岁高龄的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书房里对来访的英国首相希思说,中国统一这件事我恐怕看不到了,他指着身边的邓小平说,这是他们的事了。在毛泽东的心中,可能不无遗憾,但没有丝毫的妥协。他把对祖国统一的厚望托付给了邓小平。
“我们一定要完成前人没有完成的统一事业。”“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几年后,担负起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重任的邓小平,义无反顾地接过了历史的郑重托付,向世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
年逾八十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对我们说:“邓小平先生之所以高人一筹首创‘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同他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准确把握密不可分。他是一位具有高度智慧的世纪伟人,而历史老人又赋予他新的智慧。”
创造性的伟大构想
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的愿望,历史的托付。邓小平的不朽功勋在于,他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创造性地提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新思路:这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这个构想的提出是从台湾问题开始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李家泉研究员对记者说:“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创见,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的贡献。”
这一重大理论创造,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源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杨春贵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国两制”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出发,而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出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同时也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的产物。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最富于理论创造精神。
粉碎“四人帮”以后,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命运处于重大转折的关头,邓小平以彻底唯物主义的精神,领导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从而为重新恢复和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
理论家龚育之这样评论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起点,也是这个理论的逻辑起点。”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就不会有“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从1978年底邓小平头脑里开始酝酿,到1982年1月他第一次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再到1984年6月他全面、系统、透彻地阐述这个构想,整整用了5年多的时间。
邓小平指出:解决国家统一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就香港问题而言,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保留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办法。”
他总揽世界风云,把握时代脉搏,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准则,主张国与国之间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和争端,而不是诉诸武力。
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理论的逻辑与历史的逻辑,就这样和谐地统一在这个伟大构想中。它的基本内容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国两制”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最佳方案。实行“一国两制”,有利于促进全国的现代化建设,符合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整体利益,也有利于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为解决澳门问题,特别是台湾问题树立了一个典范。它还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并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种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争端的模式与范例。
董建华先生这样评述:“‘一国两制’方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和思维,是代表12亿中国人对当代世界作出的伟大贡献之一。”
非凡胆略的源泉
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让资本主义在自己身边的小范围内继续存在,并通过立法保障,保护它们的稳定、繁荣和发展。这个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对有的人来说,确实有些“惊世骇俗”。
“空前大胆的创造”,很多人为这一构想创造者身上那种异乎寻常的勇气所震撼。
坚强、坦率、自信……有人从邓小平气质和性格特点中寻求这种非凡胆略和勇气的源泉。
“杀出一条血路”,也有人从他的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发掘那种罕见的进击原动力。
然而,邓小平以其言简意赅的特有语言风格,给世人提供了最好的答案。邓小平说,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谁能够制定这样的政策?没有一点胆略是不行的。这个胆略是要有基础的,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没有点勇气是不行的,这个勇气来自人民的拥护,人民拥护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领导。
一代伟人的非凡胆略和勇气,源于党和人民。
正是在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开辟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国家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国的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
胆略和勇气,来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光辉实践和巨大胜利,来自人民群众对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衷心拥护。
美籍华人、经济学家韦基舜先生说得好:没有改革开放的成功,就不会有“一国两制”的提出;没有“一国两制”构想,就不会有香港如此平稳的回归。香港书法家陈文杰击节赋诗:“一国行两制,大业展初基,民族更灿烂,发达可无疑。”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从中国亿万人民从事的伟大事业中,获得了无比的信心和力量,获得了非凡的胆略和勇气。
“一国两制”是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因为这些政策见效、对头,人民都拥护。既然是人民拥护,谁要变人民就会反对。”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
江泽民同志指出:“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用‘一国两制’方式实现和平统一,是邓小平同志的伟大创造。我们一定要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教导,努力实现祖国统一的目标。根据中英、中葡协议,香港即将回归祖国,澳门将在1999年回归祖国。台湾问题也终将得到解决,祖国的完全统一必定会实现。”
6月17日,当我们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党的领导核心阅读《人民日报》的巨幅照片移入香港新闻中心时,安检人员主动让开中心通道,众多记者蜂拥而来,成为新闻中心最引人注目的景观。
几天来,我们穿行在香港的大街小巷,看到的是一派绚丽多彩、繁荣祥和的景象,感触最深的是:“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已经为我们国家的统一大业铺就了一条金光大道,香港只是这条大道上的第一站。此时此刻,我们更加崇敬和怀念“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创立者——邓小平。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附图片)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香港问题。
新华社发


第1版(要闻)
专栏:

  党员站排头人人学先进
鞍山电业局树行业新风
本报讯辽宁省鞍山电业局党委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学先进、做先进,以“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为主线,深入推进行风建设,以优异成绩进入辽宁省先进党委、电力部“双文明单位”行列,成为全市行风建设的排头兵。“七一”前夕,又有10名党员标兵和3个先进支部受到局和上级表彰。
鞍山电业局有4000多名职工,党员近千名,是东北电网的大型供电企业之一。去年年初,局党委提出“让全市人民满意,站行风建设排头”的要求。局党委要求党员站排头,以身作则,树正气,扬新风。变电一工区有160名职工,一年四季都是室外作业,工作辛苦,点多面广。25名党员自觉强化顾全大局的整体意识、艰苦奋斗的创业意识、大公无私的奉献意识,做到以党员带群众、以团员带青年,全工区上下朝气蓬勃,新人新事层出不穷,有140名职工受到全局表彰,成为鞍山电业局学先进的典型。
局党委“一班人”用自己的行动教育人,在各项活动中做到“先走一步、先做一步”。他们严于律己。几年来,领导成员没有一个人在票子、房子、车子、孩子等热点问题上违规。他们讲政治,讲正气,廉政、勤政。这个局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党委,电力部、“东电”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党员的行动产生了巨大推动力量,讲正气、重实干的人多了,讲奉献、重服务的人多了,以电谋私,吃、拿、卡、要的现象得到遏制,行风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一年来,全局涌现出120名先进个人、32个先进集体,其中有8人、3个集体受到部、省、市表扬。 (刘波秦友顺)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苏高校:
近四千毕业生党员庄严宣誓
据新华社南京6月21日电(记者华卫列)江苏高校的近4000名毕业生党员,今天聚集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举行庄严的“庆七一、重温入党誓词”活动,以表达他们为祖国奉献、为党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参加宣誓活动的毕业生党员都纷纷表示,在党的76岁生日即将到来时,参加这样庄严的活动,对他们每个人都是极其生动、值得永远追忆的一课,是毕业前夕获得的最珍贵的礼物。


第1版(要闻)
专栏:

  搭建舞台迎回归
本报记者刘琼
6月21日,香港回归倒计时第十天。
晚10时许,天安门广场东侧的计时牌下,一群身着黄色T恤、头戴安全帽的建筑工人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一颗颗汗珠滑下他们的脸颊,滴落在手中的钢管上、木料上。一个长44米、宽20米的大型露天舞台已渐见雏形,给庄严的广场之夜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届时,几千名演员将在此擂起欢庆锣鼓,放歌献舞,与海内外12亿华夏儿女同贺香港回归祖国。
“七一”临近,天安门“回归之夜”联欢晚会各项准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几天前,接上级通知,北京城建集团四公司承接了广场东侧露天舞台的搭建任务。经紧张的设计、备料等准备工作。21日傍晚6时不到,施工队伍就开进现场。
计时牌一秒一秒地跳动,广场上人流车流渐稀,而工人们的干劲丝毫不减,舞台架子一阶阶升高。正在现场“督战”的公司党委书记程占华告诉记者,为“回归”搭建舞台是百年难遇的盛事,公司上下俱感振奋,原计划26日竣工,现因180多名工人不分昼夜地连轴干,估计明晚就可完工。
“年轻人,别砸着脚。”63岁的退休职工陈宝贵提醒两位搬运钢管的小伙子。这位50年代曾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建设洒下汗水的老建筑工人,听说公司承揽了搭建舞台的工程,在家里坐不住了,积极要求“上阵”担任现场安全工作。他搬着根钢管,激动地说:“旧社会割地称臣,百年后喜迎回归,祖国强大了。有生之年赶上香港回归并能为百年盛典做点事,真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和光荣!”
子夜12时,历史的计时牌已翻到了6月22日,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又近了一天。


第1版(要闻)
专栏:来自香港的汇报

  爱港为港尽职守
——来自香港的报道之八
本报记者
22日,霏霏细雨中,坐落于屯门的黄金海岸酒店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1000多名公务员在这里联欢,庆祝香港回归祖国。
11时许,铿锵的锣鼓声响起,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走上舞台,拿起饱蘸浓墨的毛笔,为蓄势待舞的醒狮点睛,拉开了联欢会的序幕。
许国鸿是香港公务员团体联合庆祝回归祖国委员会召集人。看到如此众多的公务员济济一堂共庆回归,感到异常高兴。他说:“就我记忆,公务员大团结,这还是第一次,意义重大。”他说:“香港回归在即,公务员的心情是既兴奋又自豪。兴奋的是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自豪的是香港人可以当家作主,自己治理香港,为祖国作出贡献。”
香港现有18万公务员,为香港社会的安定和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香港取得今天的成就,与有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和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务员制度分不开。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香港公务员队伍和有关制度的稳定,视之为香港平稳过渡的一个重要方面,并认为18万公务员是香港的一笔宝贵财富,是实现“港人治港”可以依靠的力量。
在文艺节目进行的间隙,记者采访了香港政府华员会会长黄河,他说:“随着回归日期的临近,政府公务员对香港未来充满信心,因为我们看到:中央政府切实贯彻中英联合声明和基本法;香港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港人愈益心向祖国。”黄先生在香港医管局工作了20多年,他说:“还有8年将退休。现欣逢香港回归,我有信心在自己的岗位上为香港的继续稳定繁荣竭尽绵力。”
香港公务员总工会主席张国标对记者说:“现在我们对平稳过渡充满信心,对香港的明天也充满了信心。当初,也有一些公务员有过疑虑。信心的转变和增强有个过程。”他列举了几年来中国政府为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政策,为稳定香港公务员队伍所做的不懈努力。譬如,1995年12月,特区筹委会预委会发布了《关于保持香港公务员队伍和制度稳定的若干意见》;1995年11月底到1996年12月,中国政府官员与港府高级公务员先后进行了两轮23次非正式聚会,等等。这些举措加深了相互了解,增强了香港公务员的信心。特区行政长官的选举,临时立法会的产生,以及特区政府主要官员的任命,无不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决心和诚意,这又对广大香港公务员继续留任为特区政府和香港市民服务,产生了极大的感召力。
联欢会上,记者意外地见到了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朱育和教授,他说:“是我的学生邀请来参加回归庆典的。”原来,1993年开始,在国务院港澳办和新华社香港分社的积极推动安排下,北京清华大学受港府公务员事务科的委托,举办了香港公务员“中国研习课程”。学习的专题主要有:中国近代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法律制度、宪法与基本法,等等。该课程目前已举办了17期,共培训港府公务员近400人。
朱教授热情地介绍记者认识他的学生——香港民航处副处长林光宇。林先生说:“‘北京课程’使我们这些长期受西方教育的人增加了对国情的了解,增进了对祖国的感情。”
8天之后,香港将成为高度自治的特别行政区,特区政府及其所属机构的公务员将承担起“港人治港”的重任。从许多公务员的言谈中,我们感受到他们即将当家作主的喜悦和自豪。他们都表示,要为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为香港更美好的明天,恪守职责,尽责尽力。


第1版(要闻)
专栏:

  各地赠送给香港特区礼物启运
新华社深圳6月22日电(记者何广怀)各省、市、自治区庆祝香港回归礼品启运仪式今天下午在深圳福田保税区隆重举行。31(套)件饱含着全国各族人民深情厚意的盛世之宝装在9辆货柜车上,从这里运往香港。
据了解,为表达庆贺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衷心喜悦,各地挑选出一批能工巧匠,精心制作了各具特色、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作为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礼物。这31(套)件礼品是从6月5日起,陆续从各地汇集在紧挨皇岗口岸的福田保税区。


第1版(要闻)
专栏:

  乌鲁木齐:
万余党员义务劳动迎“七一”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21日电(记者刘同起、彭红)在7月1日“党的生日”和“香港回归”这两个喜庆日子即将来临之际,乌鲁木齐市1.5万名共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今天走上街头参加整治市容市貌、清理环境卫生的义务劳动。据市委组织部介绍,市委1995年决定,每年“七一”前夕组织一次党员义务劳动活动以纪念党的生日,得到了广大党员和部分共青团员、入党积极分子的积极响应和热情支持。根据广大党员的意见和要求,他们正在考虑将这项活动进一步制度化,并逐步增加一些这样的活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