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2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
专栏:

  土祖国党主席将组阁
据新华社安卡拉6月20日电(记者郑金发、孙永明)土耳其总统府20日发表声明宣布,土耳其总理埃尔巴坎辞职后,德米雷尔总统决定授权土耳其第二大党祖国党领导人耶尔马兹组阁。
耶尔马兹在接受组阁权后对记者说,他将尽快组成新政府。
埃尔巴坎18日向德米雷尔递交了辞呈并立即获准,但向总统提出授权他的联合政府合作伙伴正确道路党领导人奇莱尔组成新的联合政府的要求未得到同意。埃尔巴坎说,根据去年达成的协议,新的联合政府仍将由繁荣党和正确道路党组成。


第3版(国际)
专栏:

6月20日,一场名为“奥帕尔”的台风夹杂着大雨袭击了日本首都东京,造成1人死亡,10余人受伤。图为一名母亲和她的孩子顶风在街头艰难行走。 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第3版(国际)
专栏:

6月20日,借在美国丹佛举行八国首脑会议的机会,美国总统克林顿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举行会谈。 新华社记者 刘 宇摄


第3版(国际)
专栏:香港回归

  就香港特别行政区适用的国际条约
我向联合国递交照会
据新华社联合国6月20日电(记者王子珍)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20日向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递交外交照会,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适用国际条约的原则立场。照会的两个附件列明了自今年7月1日起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214项国际条约。
中国政府的这一行动,是为了落实中英联合声明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有关规定,充分体现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精神,既维护了国家的主权统一,同时也考虑到了香港的特殊情况和需要,有利于确保香港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及原有法律基本不变,也有利于维持和发展香港与外国业已建立起来的互利合作关系。这不仅有利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持续繁荣与发展,也符合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利益。
照会特别提到,《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的国际公约》适用于香港的规定,自1997年7月1日将继续有效。未列入照会附件的、中国是当事方或将成为当事方的其他条约,如决定将继续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政府将另行办理有关手续。对属于外交、国防类或根据条约的性质和规定必须适用于国家全部领土的条约,中国政府无需办理有关手续。


第3版(国际)
专栏:香港回归

  我驻德使馆举办喜迎香港回归图片展
新华社波恩6月20日电(记者胡旭东)由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举办的喜迎香港回归图片展20日在波恩附近的莱沃库森市开幕,德国政界、经济界和华侨华人约300人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驻德国大使卢秋田在开幕式上讲话,简要介绍了中国政府对香港的政策,并强调了香港回归的重要意义。他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事件”,也是一件为世人瞩目的重要事件。
莱沃库森市副市长也在开幕式上讲话,他对香港回归表示祝贺,并预祝这次照片展取得成功。


第3版(国际)
专栏:香港回归

  迎香港回归中国文化周在突尼斯开幕
新华社突尼斯6月20日电(记者刘上阳、刘塞君)由中国驻突尼斯大使馆和突尼斯全国文化委员会共同举办的迎香港回归中国文化周20日晚在这里开幕。
这次文化周将举办迎香港回归图片展,放映历史影片《鸦片战争》和纪录片《中国的香港》等多项活动。突尼斯各界人士、外国驻突尼斯使节、中国驻突尼斯人员和华人华侨约200人出席了文化周的开幕晚会。
来宾们对香港即将回归中国感到高兴,纷纷向中国驻突尼斯大使吴传福表示祝贺,并表示对香港回归中国后继续保持繁荣稳定充满信心。


第3版(国际)
专栏:香港回归

  塞总统祝贺香港回归
据新华社尼科西亚6月20日电(记者黄建明)塞浦路斯总统克莱里季斯20日就香港即将回归中国向中国政府表示热烈祝贺。
克莱里季斯是在会见来访的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吉佩定时作上述表示的。
会见时,克莱里季斯向吉佩定介绍了塞浦路斯问题,并对中国在解决塞问题上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表示高兴。他说,中国在解决塞问题上没有私利,塞问题必须按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加以解决。
在谈到双边关系时,克莱里季斯说,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发展很好,而且仍有改善的余地。他希望两国有关部门探讨互利合作的新领域。


第3版(国际)
专栏:香港回归

  15万看好似锦前程旅加港人回流
本报驻加拿大记者邹德浩
据加拿大外交部透露的最新消息,目前已有15万持加拿大护照的香港人回流,还有一些人正在往飞向香港的各种航班上挤。另外,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对180家公司进行调查的结果发现,在6.2万多员工中,去年有511人向外移民,比前年下降24%,而回流的有275人。回流者主要来自加拿大,年龄介于30岁至39岁之间,其中近70%为专业技术人才。
在加港人回流香港近几年持续升温,原因何在?加拿大TD银行主管亚洲业务的经理李女士认为,港人移民海外曾有过两次高潮,一次是70年代,一次是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一批批港人携家带口及大笔资金远走他乡。但实际情况是,这些年香港经济不但没有衰退,反而持续繁荣,再加上看到我们祖国政治稳定,经济蓬勃发展,改革开放成就巨大,港人对“一国两制”构想越来越有信心。这些移居海外的港人感到在加虽然有较安定的生活环境,但就业难,发展事业的机会有限,文化上更是“水土不服”,不少人就选择回流香港。
从经济角度来看,李经理分析,1997年香港经济增长率估计为5.5%,而加拿大只有3%,香港失业率为3%,而加拿大为9.6%,香港的公司税及个人所得税为单一的16.5%,而加拿大公司营利税达45.59%,个人所得税最高达54.5%,再加上移民加拿大后要申报国外财产和交税,所以,香港来的移民面临一系列困难,很难再拥有与过去相同的社会地位。
在加港人近几年流传一种“早去早回”的说法,越是早移民的,就越是归心似箭。原本在香港专营五金机械的陆先生,1992年举家移民温哥华,半年后才找到一份在建筑工地的工作,他说,到现在都记得第一天下班后,开车到了十字路口,累得连踩煞车的力气都快没有了。今年42岁的古先生说,他在温哥华认识的港人多属于中壮年的香港企业界主管,其中大多数人已回流。他表示,在加生活环境固然不错,但工作难觅,对于这些40来岁、原本事业正旺的人士而言,总觉得如此“安度晚年”,实在于心不甘。
还有一些工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员来加后,发现“英雄无用武之地”,也选择了回港发展的道路。在多伦多、渥太华和香港都开有律师事务所的张律师,近几年跑香港越来越勤,用他的话说,加拿大市场饱和,商业机会远不如香港多。
今年45岁的黎先生当初移居多伦多,主要是为了子女。本来他在香港担任中级公务员,上司虽给了留职停薪的优厚待遇,但一下子抛弃20多年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和工作资历,仍有“壮士断腕”的痛苦。夫妻在多伦多生活了3年后,发现当地生活节奏太慢,工作升迁及才能发挥机会有限,若再耗下去,不知何时才能攒下晚年所需生活费用,更为重要的是发现自己难以割舍生活了40多年的环境。考虑再三,决定回港。临行之前,黎先生和夫人对于回港的选择感到满意和踏实。
移民与回流历来都不是一个轻松的选择。有的人来加后过不起坐吃山空的日子,想回香港发展,但子女回去又不易适应。原在香港某银行担任高级主管的郑先生,理发本是业余爱好,未料来到温哥华后,感到本地银行待遇并不理想,干脆自己开了一家理发店当老板,心里虽然不平衡,也只好认了。但没想到儿子却偏偏喜爱文学,认为还是在生根的土地上发展才有意义,于是父子分道扬镳,儿子数月前踏上了回港的班机。
人们认为,近几年在加港人回流量剧增,其主要原因是中国政局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推动了香港的繁荣。当然,各人情况不同,都回流也不现实。不管回流与否,这些香港移民对促进中加经贸关系发展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报渥太华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联合国大会通过《发展纲领》
新华社联合国6月20日电(记者王子珍、谢美华)第五十一届联大20日举行全体会议,通过了《发展纲领》。
《纲领》说,发展是联合国的优先项目之一,目的是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的,在可持续发展中互为补充。
《纲领》说,持续的经济增长对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实现持续发展,各国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消灭贫穷、饥饿、疾病和文盲,确保人人就业及保护环境。
本届联大主席、马来西亚驻联合国大使拉扎利在大会通过《纲领》后说,《纲领》是联合国为实现共同解决发展问题所做努力的具体体现,但要保证《纲领》的落实并取得成功,需要各成员国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王学贤在20日的大会上说,《纲领》的通过是联合国的一件大事。《纲领》的通过虽然不等于已经实现有关目标,但它是实现有关目标的第一步。国际社会今后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实施《纲领》,而不是根据个别国家的解释有选择地实施某些条款。他强调,主要发达国家应表现出诚意,履行它们对实施《纲领》所做的承诺,要把《纲领》变为现实,而不是让《纲领》成为一纸空文。


第3版(国际)
专栏:

  美中经贸促进会呼吁
美国会支持延长中国最惠国待遇
新华社纽约6月20日电(记者周锡生)美国—中国经济贸易促进委员会20日在这里发出一份征求签名请愿书,要求美国国会支持克林顿总统宣布的继续延长中国最惠国待遇一年的决定。
美中经贸促进会会长贝聿恺在促进会成立五周年大会上宣读这份请愿书时指出,美国对中国的所谓“最惠国待遇”完全是一种正常的贸易待遇,美国无论是从自身利益考虑还是从发展美中两国的经贸关系出发,都应该继续延长中国最惠国待遇。
请愿书还呼吁美中两国企业、公司和经贸界人士采取积极行动,不断推动两国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的发展。
总部设在纽约的美中经贸促进会是一个多功能的经贸组织,其主要任务是推动美中两国的经贸往来,协助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发展及开拓市场,为美中双边经贸活动提供最新信息。该会成立五年来,在促进美中经贸关系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纽约市市长朱利亚尼20日致函美中经贸促进会,对该会为推动美中两国经贸发展所作的努力表示赞赏。


第3版(国际)
专栏:

  就东方基金会等问题
中葡联合联络小组达成共识
新华社里斯本6月20日电(记者杨志刚)中葡双方20日在联合联络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就东方基金会、澳门地区幸运博彩专营合约修订和澳门发展与合作基金会章程问题达成共识,并签署了会谈纪要。
在签署仪式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联络小组中方首席代表过家鼎说,经过长期磋商,中葡双方终于就上述三个问题达成协议,使这些困扰联络小组多年的问题得以解决。
过家鼎指出,澳门回归祖国过渡期仅剩两年,中方认为应全面加快联络小组的工作步伐,把工作的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到那些直接关系到平稳过渡和政权交接的主要问题上。
葡方首席代表贾安栋表示,葡方对于解决上述对澳门经济、财政有重大意义的问题感到满意。
双方还签署了关于澳门—菲律宾航空协议的会谈纪要。


第3版(国际)
专栏:环球扫描

  荒漠化——“地球溃疡症”
本报记者徐宝康
荒漠化威胁人类生存!这并非“杞人忧天”。
自气象卫星传回的彩色图片可发现,从中亚,经中东、北非直至北美西南部大陆;从澳大利亚,经非洲南部直至南美洲的西部和东南部,地球正在受到两条黄色带的困扰:在这广阔的区域内,既无绿色的盎然,又无生灵的喧嚣。漫漫大漠,滚滚黄沙像恶魔一样每年以5万—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无情地吞噬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沃土。被称为“地球溃疡症”的荒漠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为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地球溃疡症”——人类的一大挑战
古人曰,“地者,万物之本原。”地球上自有人类,耕地的丧失和农业本身一样古老。忆往昔,荒漠化埋没了多少城廓,扼杀了诸多文明。在古老而文明的丝绸之路,那一座座昔日辉煌的城廓,如今已荒废;在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阿卡得王朝在公元前2600年至前2200年曾极为兴盛,但后来因干旱和荒漠而土崩瓦解了。曾创造著名玛雅文化辉煌的城市,据说也是因为荒漠化而开始荒芜的。人类在同荒漠化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曾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当今,荒漠化的程度已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和理解。目前,全球荒漠化的面积已达36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世界100多个国家,近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近1.35亿人在短期内有丧失土地的危险。荒漠化每年吞噬近2100万公顷耕地,使世界每年至少损失420亿美元。随着荒漠化的加速蔓延,人类可耕种的耕地日益减少,严重地动摇了粮食生产的基础,是近年来世界饥民由4.6亿增至5.5亿的重要原因之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出警告:“照此下去,地球将被卷入一场浩劫性的社会和经济灾难之中”。
沙尘暴掠,田毁人亡。在世界荒漠化中,非洲排名居首,整个非洲有55%的土地面积为沙漠,亚洲为34%,北美洲为19%,南美洲为10%,澳大利亚则高达75%。曾一度被排出“地球溃疡”之外的欧洲,目前也受感染,其66%的旱地也不同程度地受到荒漠化的危害。
荒漠化的不毛之地使人们失掉了赖以生存的沃土和家园,资源的枯竭引发着社会和政治的动荡不安。在非洲撒哈拉干旱荒漠区的21个国家中,80年代干旱高峰区有3500万人口受到影响,1000多万人背井离乡成为“生态难民”。目前,全世界的“环境难民”的人数已达3000多万人。为了寻找赖以生存的沃土,一些人被迫越过本国边界,迁移到邻国居住的行为已引发一系列争端。
荒漠化造成的贫困和社会不稳定,已不再是一个生态问题,而是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
“地球溃疡症”——事出有因
患“地球溃疡症”的起因,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气候的变异。二是人类对土地资源的无节制开发。气候干旱是荒漠化的直接导火线,人为的过度耕种、过度放牧以及草场的毁坏、森林的滥伐等又使荒漠化雪上加霜。
目前,世界上荒漠化的土地一半在非洲。非洲连年干旱,滚滚流沙借助风力迅速蔓延,吞噬了大片草场和沃土。这种自然界的恶性循环使“地球溃疡症”加速了蔓延。地球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的流沙每年向南扩展近150万公顷,向北吞没农田10万公顷。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荒漠化问题始于殖民统治时期,殖民统治者对当地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严重破坏使本已脆弱的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的摧残。这些国家独立后,由于经济困难和人口急剧增长等原因又超负荷地使用土地,盲目开发资源。在过度耕作和放牧、滥砍林木等人类活动的冲击下,新的荒漠土地又不断地产生。在过去的30多年中,非洲的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草地损失了7亿多公顷,占原来面积的1/4,人均可耕地也减少了一半以上。
亚洲的荒漠化程度也十分惊人,目前已占亚洲地区总面积的34%。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1/3。其中以风蚀为主的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53万多平方公里。荒漠化直接影响农田、牧场、城镇、村庄、交通干线和水利设施,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全国约有60%的贫困人口集中在荒漠化地区。在中国万里北方风沙线上,有1300万公顷农田遭受到风沙的危害。全国每年仅因风蚀荒漠化造成的损失就达45亿元。
中亚地区由于前苏联时期的过度开发,生态恶化已影响到40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目前,咸海水面正在逐渐缩小。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说,在北美洲,有4亿多公顷土地的荒漠化正日趋加剧。在南美洲,荒漠化已影响到2.9亿公顷的土地。
“地球溃疡症”——奋起治愈
日益加重的“地球溃疡症”问题,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994年10月14日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签署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这是人类第一个全球性的防治荒漠化公约,意味着人类共同行动向荒漠化抗争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同年11月联合国又确定每年的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和干旱日”。
保护人类家园,治愈“地球溃疡症”,目前已成为全球一项重大的发展战略。
在治理荒漠化的过程中,各国纷纷在谋求良策,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植树造林是锁定沙龙的有效手段。在东非的肯尼亚和西非的尼日利亚,大规模的固沙造林运动已初见成效。在中亚的沙漠地带,人们建立生态系统,在卡拉库姆运河两岸营造了6条至8条防风林带,有效地控制了流沙的侵蚀。
埃及、伊朗、毛里塔尼亚、以色列等国在防治荒漠化中也取得了成功。埃及已开始修筑耗资20多亿美元的新河谷运河。这条运河将使尼罗河延伸至埃及西部沙漠,从而将新辟耕地100多万英亩。北非5国的绿色坝工程增加了沙漠边缘的植被,沙丘移动被阻。以色列高效利用地下水和太阳能,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沙漠农业。
在固沙新技术上,伊朗将加热的重油或沥青喷洒在沙面上,固结沙流;苏丹将高分子聚合物掺入沙土中,利用其吸水特性提高植树的成活率。另外,日本、加拿大等国也研制出了可维持数年的保水性能强的树脂。
中国在流沙固定、沙地改良等方面的成绩举世瞩目,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三北”防护林等6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使12%的荒漠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目前已有1100万公顷农田实现林网化,沙区新辟农田130万公顷,900万公顷荒漠和半荒漠化草原得到保护和恢复。中国另一项重要生态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1991年全面展开以来,目前已治理开发沙区224万公顷。1995年中科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关于流沙治理和盐碱地、沙地引洪灌溉恢复红柳造林等两个项目,在治理荒漠国际会议上获奖。中国的治沙经验已经在马里、坦桑尼亚、巴基斯坦等10个国家得到应用。
今年6月17日是第三个“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和干旱日”,不久前“亚洲区域防治荒漠化部长会议”在北京举行,与会的各国代表就防治荒漠化问题广泛地交换了意见。会议一致认为,只要世界各国本着同舟共济的精神,务实合作,积极行动,就一定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地球环境,使之成为人类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第3版(国际)
专栏:

  美俄举行首脑会晤
新华社丹佛(美国)6月20日电(记者袁炳忠、王振华)前来参加丹佛八国首脑会议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20日在此间就双边共同关心的一系列问题举行了会谈。
据俄罗斯总统发言人亚斯特任布斯基介绍,叶利钦正式通知克林顿,他将不参加即将于7月初在马德里举行的关于北约东扩问题的北约特别首脑会议。
这位发言人说,叶利钦做出上述决定的“目的是为了表明俄将继续反对北约东扩的立场”,克林顿对叶利钦的这一决定“表示完全理解”。
两位总统还重点讨论了裁军问题。叶利钦认为关于修改1990年签署的欧洲常规力量条约的谈判进行得“十分艰难”,但取得了某些进展,在北约马德里特别首脑会议之前达成某种框架协议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亚斯特任布斯基强调,俄主张有关修改这一条约的谈判应与俄罗斯—北约关系基础文件结合起来,保证减少北约东扩后对俄罗斯可能造成的威胁。
克林顿在会谈中呼吁俄尽快批准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叶利钦表示,他将努力说服俄杜马批准这一条约,以便开始第三阶段的谈判。


第3版(国际)
专栏:

  巴印举行新一轮外秘级会谈
新华社伊斯兰堡6月20日电(记者胡芳、许钺乃、杨士龙)巴基斯坦与印度新一轮外交秘书级会谈今天在这里开始举行。两国外交秘书将在为期3天的会谈中就解决两国间存在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以及建立一种面向未来的对话机制进行磋商,以进一步改善两国关系。
巴外交部发言人今天在会谈结束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巴印双方第一天会谈的气氛是“友好的,建设性的”。双方首先就两国间存在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立场,并就如何通过建设性的途径消除两国间的分歧交换了意见。
巴印举行新一轮外秘级会谈的决定是两国总理今年5月作出的。双方还决定恢复中断多年的两国总理间的热线电话联系。6月19日,巴印两国总理通过热线电话就本次外秘级会谈交换了看法。印度总理古杰拉尔表示,他将继续为推动印巴睦邻友好作出努力。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强调,巴政府将致力于解决两国间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