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2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剑河边的轮椅
——剑桥散记
悠阳
一个初春的清晨,我和一位泰国同学迎着明媚的春光,像往常一样骑着车,准备去圣·凯瑟琳学院的体育馆打羽毛球。我们来到了达尔文学院后面米尔潭边上的一片草青木秀的林地。此时,经过几番春风的吹拂,草已绿,花已开,树上满是啁啾的鸟儿。林地间有一条蜿蜒的小径,小径的尽头是一座小巧玲珑的木桥,架在一条流水潺潺的小溪上,溪水不停地注入米尔潭。我们正要骑车穿过这片林地,猛然间,看见一个姑娘推着一架轮椅,轮椅上坐着一位五十开外的学者。我们下车让道时,泰国同学告诉我,轮椅里坐着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霍金教授。
他就是霍金?史蒂芬·霍金?当今国际物理界的泰斗?
我怀疑我的耳朵听错了,伟大的科学家似乎很难与轮椅联系在一起。大概看出了我脸上的惊讶与疑惑,泰国同学又补了一句,他就是继牛顿和达尔文之后诞生在剑河之畔的又一个划时代的科学巨匠。泰国同学是数学系的博士生,常见到霍金教授,因而认识。
霍金教授是个神奇人物。他出生在1月9日伽利略逝世的周年纪念日。虽然这只是一个巧合,但人们总是愿意提及,使他更增添了几分神秘。其实,霍金原来是一个四肢健全的普通人。他像其他人一样接受英国式的教育,然后到剑桥大学深造。他天资聪颖,三十岁之前,就已经在理论物理学领域里小有名气。后来成家立业,有了妻子和三个儿女。
霍金幸福的生活本来可以就这样一天天地过下去。但不幸却在二十多年前降临在他的头上,他得了卢伽雷氏症。那是一种运动神经细胞疾病,即使医学已是如此发达,今天的医生们对它仍束手无策。他全身的肌肉慢慢萎缩,渐渐失去运动功能,终于瘫痪,永远地被禁锢在轮椅上了。病魔折磨着他的身躯,却并不能摧垮他的意志。疾病没有能影响他的思维能力,这是不幸中之大幸。他断了一切俗念,更加专注于他所钟情的物理学。霍金庆幸自己选择了理论物理,他说,“它(理论物理)完全是一种脑力劳动,瘫痪并没有成为一种严重的障碍。”
每天清晨,他依然从剑桥西路,越过草木葳蕤的后背,跨过秀美多情的剑河,穿过雄浑古老的国王学院,坐着轮椅来到位于银街上的剑桥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上班。春夏秋冬,从不间断。这条路上记着轮椅留下的痕迹,记着他的思绪与畅想,也记着他的欢乐与痛苦。
不能写字,他就与人合作,由他口授,别人执笔。慢慢地,他说话也变得口齿不清,就像幼童咿呀学语,难以通晓。据说只有和他接触几个月后才能听懂。他看书不能翻页,只能依靠翻书机器。尽管如此,他依然如饥似渴地读书看资料。他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面都摊平在一张特制的大桌上,然后如蚕吃桑叶般逐页阅读。1985年,他正与人合作撰写《时间简史》,刚完成第一稿就得了肺炎,不得不接受手术。术后他完全丧失了说话能力,失去了与外界最后的联络手段,似乎他那发达的思维从此只能驰骋在他自己发达的脑袋中了。
现代科学终于向这位孜孜不倦的学者伸出了援助之手,美国加利福尼亚太阳谷的公司给霍金捐赠了一个“生活中心”和一个“语言合成器”。他用“生活中心”继续著书立说,用“语言合成器”授课。即令如此,写作和与人交流仍是件十分痛苦的事。他的肌肉几乎完全萎缩,手的动作极其缓慢。写作和讲学之于他,与其说是智力的挑战,不如说是意志的考验。
他就是这样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他对物理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成功地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看法。70年代,他和彭罗斯一起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因此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即黑洞的面积不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少。还根据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黑体一样发出辐射。他对黑洞的开创性研究为人们确定宇宙起源的时间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他在物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使他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轮椅越来越近。我已经能看见斜躺着的他。骨瘦如柴,羸弱无比,显得那般的无助和无奈。但是,他的头却是昂着的。一头棕发依旧浓密,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褐色镜架的眼镜。两只眼睛不大,却是少有的明亮清澈。脸上是灿烂的笑。他是为这春光而兴高采烈罢?他大概专为踏青而来,所以并不着急赶路,只在那葱茏的绿阴间流连。他只能这样感受大自然,感受春天的温暖,感受生命的美丽!
霎那间,我的心震颤了。心底涌起的,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深深的惭愧,同时也升腾起一种猛烈叩动的力量。读到过这样一句对他的评价:“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何止于此!他的贡献,并不只在于科学,正如贝多芬的贡献,并不只在于音乐一样。他们都应着命运的敲门声,勇敢地把门打开!(附图片)
(题图摄影李文政)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拾零

  “卡利南钻石”的故事
温宪
“卡利南钻石”至今仍是世界上已被发现的最大钻石,重达3106克拉。为了亲眼目睹当年出土这一巨钻的矿井,我们来到了卡利南小镇上的普雷米尔钻石矿。
在矿上干了35年后退休的伯雷尔先生的引导下,我们乘罐笼疾风般地下降至地下763米深处的巷道口。这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和施工的地下世界。宽敞的巷道内,水、电、油、气等密如蛛网的管道疏理得井井有条,500辆载重汽车终年在这地下世界里蜜蜂般忙碌,为发生意外事故时预备的防护洞内阔绰有如厅堂。开采后的矿石被一列列矿车和卷扬机逐级载往地面。较之一些南非金矿,这座钻石矿内要整洁舒适得多。一位曾在金矿井下干过多年的白人老矿工在谈起两者的差别时说,钻石矿当属“绅士矿”。在这块有着17亿年管状矿脉生成历史的地方钻井掘矿是1947年以后的事情。在此之前,人们都是从露天处向下挖掘,矿区地面上至今留有一个面积达32公顷的大洞。“位于金伯利的露天矿坑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大洞”。伯雷尔解释说,“而这个曾动用机器挖掘的矿坑还要比那个洞大约5倍,其面积堪称世界第一。”
人们在矿井下看不到一丝钻石的光芒,填补这一缺憾的去处便是矿区内特设的“钻石大厅”。大厅内的柜台中,展示着多枚著名钻石的复制品。它向人们介绍,将一颗钻石切割成58面的9个步骤。最后,它以图表资料告诉人们,自1903年以来,人们已从这块土地中挖掘出了近1.2亿克拉钻石。这里出产的钻石质量极佳,全世界迄今发现的超过400克拉重的大钻石中有25%产于此地。当然,最有名的还是那颗“卡利南钻石”。但那块被摆在展台醒目处的“卡利南钻石”是一块逼真的复制品,而真正的“卡利南钻石”早已被切割成碎块,只是它那被发现的传奇般的经历被到处传诵。
一生只求和平务农的威廉·普林斯罗1889年以700英镑的价钱在埃兰兹方丹买下了一个699公顷的农场,他将自己的牛群放养在那里。他的儿子小威廉与其他的孩子都曾在那里拣到过一些“闪亮的石头”,最后被鉴定是钻石。有钻石的地方一定有钻矿,这一念头令身在约翰内斯堡的业余勘探者托马斯·卡利南兴奋不已。但无论精明的卡利南想出何种计谋诱惑,普林斯罗这个倔老头手持猎枪终日坐在田头就是不肯出售农场。1898年8月普林斯罗去世后,耐着性子等了数年的卡利南终于以5.2万英镑从普林斯罗后人的手中买下了农场,又于1902年12月正式注册了普雷米尔钻石公司。
1905年1月25日下午5时,一名黑人借着夕阳发现距地面12米下的矿坑内有一块不同寻常的小石头。他叫来了白人矿监弗雷德里克·韦尔斯。在用小刀从坑中挖出这块宝石后,韦尔斯急不可耐地跑回办公室向大家报告这一发现。据说他的同事闻后将宝物随手丢出窗外,说那不可能是一块钻石。远在约翰内斯堡家中休闲的卡利南接到电报后也说,他们发现的可能是一块水晶。当正式鉴定报告说那真是一块钻石后,43岁的卡利南立即要人做了12件复制品送给亲朋,随后又在约翰内斯堡举办了一个极为豪华的庆祝公宴。这枚钻石在约翰内斯堡首次公展后的25分钟内,3000张门票被一抢而光,另有5000人被挡在门外。
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暴富起来的卡利南此时头脑仍不失机敏。他虚张声势地为将钻石送到英国做了极为详尽的计划安排,但暗中却将保险后的钻石放入一个普通挂号邮包内悄悄寄出。在经过激烈的争论后,南非德兰士瓦政府决定以15万英镑买下这枚巨钻,然后于1907年11月9日作为生日礼物送给66岁的英王爱德华七世。次年,英王授命阿姆斯特丹的珠宝巨匠约瑟夫·阿舍尔切割这颗钻石。为此,英王也耍了一个小花招:当一艘戒备森严的英国皇家海军护卫舰煞有介事地护送着“钻石”前往阿姆斯特丹时,阿舍尔的弟弟亚伯拉罕怀揣真物,悄悄地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在巧匠阿舍尔的手中,这枚钻石被切割成了上百块精品,其中最大的530.2克拉重的“非洲巨星钻”被嵌在“大英帝国君王节杖”上,另一枚317.4克拉重的“非洲大星钻”镶在了英王王冠之上,这两颗最为著名的宝钻至今仍在伦敦塔中长年展出。
卡利南本人后来成为托马斯爵士,那颗钻石和那块地方均因他而得名。矿监韦尔斯因此得了2000英镑的奖金,普雷米尔矿大门口的一段矮墙上至今嵌有一块纪念牌,那上面记述着“卡利南钻石”被发现的轶事,但发现者已被写明为“韦尔斯”。那个真正第一眼发现这块瑰宝的黑人呢,听说事后赏给了他一匹马、一副马鞍和一套马勒,之后便再也没有了他的消息,人们至今都不知他姓甚名谁……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海外游踪

  夜登摩西山
刘水明
摩西山又称“西奈山”,位于埃及西奈半岛中南部。相传,古犹太人的政治和宗教领袖摩西就是在这里被上帝传召接受十诫。于是,这座被视为“圣山”的奇峰,便更名为摩西山而声名远扬。位于山麓的圣凯瑟琳修道院则自6世纪以来,就一直是东正教的修道中心。
西奈半岛上的地名,多与宗教传说相关,摩西山附近更是如此。点缀在大漠深处和崇山腹地中的水井、泉眼等,无不以一些宗教人物的名字命名,连摩西山下一块不太宽的开阔地,也被称作“安息谷”。从尼罗河畔喧嚣的都市来到静谧的“安息谷”,仿佛到了“桃源仙境”。望着碧蓝如洗的苍穹,吸着未经污染的空气,人的心灵也得到了洗涤,任何烦人的杂念,顷刻都可抛却。
传说中的西奈半岛还是一块“月亮之地”。不知是终年天晴气朗还是地势较高的缘故,我在“安息谷”看到的月亮,竟真的比得上银盘玉树,通体晶莹皎洁;那万千星斗似乎伸手可摘。为了赶到摩西山上看日出,凌晨2时,我起步登山。柔和清冷的月光,流泻在黝黑粗糙的岩石上,勾勒出一幅幅朦胧的剪影。“安息谷”里没有蛙鸣,也没有鸡啼狗吠。这种出奇的宁静,使人感到一丝莫名的悲凉与神秘。我快步走过苍老的圣凯瑟琳修道院,月亮就从西边山坳中隐没了,黑夜像“山鬼”一样从四周袭来。我和数百名游客不约而同地摁亮了手电筒。电筒射出的光柱在山间移动,像无数燃烧的蜡烛在微风中摇曳。我不时回望山下曲折蠕动的“火龙”,那场景使我想起在某些电影中,军队战士举着火把夜行军的镜头。
摩西山海拔2286米,通顶的路只有两条:一条从圣凯瑟琳修道院后面山崖直上,需爬3750个壁立的台阶。这条“难于上青天”的山路,由古代虔诚的修士用石头垒砌而成,有的台阶则纯粹是从整块巨石中凿出来的。年轻力壮者需爬两小时,方能登顶。这条路虽近,但途中怪石嶙峋,夜间无人敢爬。另有一条从修道院往东盘山而上的路,由19世纪埃及官方修筑。这条路相对平缓,有的路段还可骑骆驼,徒步登顶需要3小时。贾巴利亚人估计年老体弱者行至1000多米高的山腰,就会累得精疲力竭,于是就设了几处骆驼站。假如你想以驼代步,就掏15埃镑给某个贾巴利亚小伙子。他会让高大的骆驼乖乖跪下,并将你扶上驼背,然后牵着骆驼送你一程。据为一群欧洲游客当向导的苏莱曼介绍,摩西山下的贾巴利亚部落养了150头骆驼,有近百名青年专为登山游客服务。在登山的时候,每爬上数百米,就能见到路旁一座小石屋。那是贾巴利亚人开的小店铺,他们点着蜡烛或蓄电照明灯,在那里出售糖果、饼干、矿泉水和饮料等。小石屋内还放有铺着阿拉伯织毯的长板凳,以供游客们落座歇脚。
登顶的最后400米山路更是陡峭,骆驼到这里只能望而却步。所幸的是,当我踏入冲顶之途时,天已破晓。远看奋力向上攀登的男女,恰似一只只小甲虫贴在峭壁上爬行。我拖着灌满铅一样沉重的双腿,每登一二十级石阶就站定喘几口粗气,终于在日出前5分钟,顺利登上了山顶。
摩西山顶上有一座献给圣“三位一体”的石砌小教堂,由于时间太早,教堂重门深锁。小教堂北边有一个山洞,传说就是上帝耶和华把摩西置于其中,受诫给他的所在。公元前1656年,犹太人始祖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率12个儿子及全家70人逃荒来到埃及,在尼罗河三角洲以东的戈申定居。最终,他们的子孙沦为奴隶并被强迫劳动。在遭受400年的奴役后,为躲避法老的暴政和迫害,犹太人在摩西的带领下离开了埃及。据《圣经》记载,他们曾在西奈沙漠中颠沛流浪了40年,经历千辛万苦来到西奈山下。一天,80高龄的摩西独自上山。忽听轰隆一声巨响,耶和华在火光中降临。摩西赶忙迎上前去,接受了耶和华为犹太人制定的十条诫命,从而为犹太民族和宗教的独立奠定了基础。尽管传说不等于史实,也没有任何足资印证的考古发现,但今天仍有很多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不远万里来摩西山朝圣。站在摩西山顶,俯瞰那些像刚蒸出的粽子一样峥嵘兀立、沟壑纵横的山岳,我的思绪仍似断了线的风筝,以光之神速越过荒漠旷野,飘飞到遥远的《圣经》时代。
就在我耽入无边的遐想之际,摩西山顶突然欢声雷动。只见在东方锯齿状的山浪上,一圈滚圆的火轮冉冉升起,喷射出万道金光。绚丽的霞辉映红了摩西山,也映红了南面比它还高366米的凯瑟琳山。在这撼人心魄的一瞬间,整个西奈半岛成了到处奔窜着烈焰的火海,壮观无比。在毫无遮掩的摩西山巅,我领略了造化的伟力与神奇,享受了朝阳的亲吻和晨风的爱抚……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进化与创世之争
李学江
今天,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一个半世纪之时,澳大利亚却爆出了一桩奇闻——物种是由上帝创造的还是由进化而来的问题被再次提上了法庭。
此次官司则是由一位自称博士的,名叫罗伯茨的创世论者所引起的。这位毕业于美国佛罗里达基督教自由大学的创世宗长老,于1991年声称,他在土耳其东部的亚拉腊山发现了挪亚方舟的遗址。归国后,他便开始在全澳旅行讲学。他的创世宗所宣传的内容是:地球只有6000年的历史;世界万物全是由上帝创造的;4000年前的那场大洪水毁了一切,现存的物种全是被挪亚方舟拯救下来的。他和他的教派不仅到处游说,还出版了大量的小册子和音像制品,来宣传这一伪科学。
他的这番招摇撞骗,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科教界的抵制。墨尔本大学地球科学系主任普利默愤然而起,以误导和欺骗的罪名向悉尼的一家法院提起诉讼。
其实,科学已经证明,地球诞生于45亿年前,生物是由进化而来的。公元前2600年爆发于两河流域的那场洪水也并没有毁灭所有生物。原告指出,罗伯茨既不是科学博士,也没有进行过科学考察和研究;该遗址早就有人发现于前,并出了书,但未有任何科学根据。而罗伯茨却将自己冠以“博士”头衔,宣称发现并考证了遗址,让人以为他是一位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企图以此增加上帝创世这一伪科学的可信性。这就误导和欺骗了广大消费者(是根据《贸易行为法》保护消费者权益条文起诉的)。在这些问题上,罗伯茨在法庭上被问得张口结舌,闪烁其词。
然而,这次法官作出的判决同样出人意料。判决书认为:虽然罗伯茨在这个问题上作了虚假不实的讲授,但这不能说是一种商业行为,因此谈不上违背公平贸易行为法;这是一个宗教和意识形态的问题,即便他是错误的,法庭也要维护言论自由的原则;对罗伯茨的侵权行为,法庭则判赔2500澳元。
判决宣布后,罗伯茨“博士”认为自己取得了胜利,宣称言论自由的原则得到了维护,但对法庭指他“虚假不实”的判语却讳莫如深,装聋作哑,对遗址的真伪则顾左右而言他。普利默教授则堂堂正正地在自然博物馆摆满人类不同进化阶段头盖骨的桌子前,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他认为自己也达到了目的,“即向公众宣示了创世理论的欺骗性,那不过是一种伪科学,是一种坏宗教,是一通连篇胡话而已。”
在西方,政教分离是一项普遍原则,在教堂和教会学校里当然可以宣讲创世说;但在公立学校中则绝不可以宗教取代科学。普利默指出,允许在学校中灌输创世说,无异于有意要学生们闭目塞听,无视科学事实,使他们头脑封闭僵化,这是在戕害下一代。他气愤地讥刺说,这不啻是以炼金术取代化学。澳怀疑派主席威廉姆也评论说,“以这类伪科学取代科学,犹如以动画片唐老鸭取代家禽饲养学一样荒唐。”
此处,人们对宗教自由和言论自由的理解,也各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澳州教师联合会主席费茨盖拉德说:宗教自由的前提之一是不信教的自由。一旦在公共教育中失去这一基本前提,社会就有变成为神权政治国家的危险。他们指出,宗教活动一旦超出教堂的院墙,人们就有质问的权力。然而当罗伯茨在校园宣讲创世说时,却不允许听众提出质疑。普利默教授本人就曾两次因当场提出质问,而被罗伯茨及其追随者强行赶出大学讲堂。这就是他们所要维护的“言论自由”。
真的,古往今来,世界上假宗教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之名行危害社会之实的事还少吗?远的不说,大卫教派事件的惨案人们记忆犹新,麻原彰幌的罪恶也历历如昨,而“天堂之门”集体自杀的悲剧至今更余痛未消。这说明,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封建迷信与异教邪说非但没有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以现代科技手段乔装打扮一番,卷土重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无疑需要更多的普利默这样的科学家勇敢地站出来,对那些伪科学给以无情的揭露和打击,使它们不敢招摇过市到处欺骗,以捍卫社会的健康和科学的尊严。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日本都市文学一瞥
李德纯
文学本身的发展和文学观念是一个不断流动的历史范畴,不同时代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在知识结构和文学观念上存在一些差异原不足怪。如果说,日本以往的青年读者崇尚“幽玄”之美,那么,快走完20世纪里程的青年所喜欢的文学风格要斑斓得多。从80年代到现在居高不下的都市文学所以受到青年读者的欢迎,显示当代青年读者的兴趣正在转移,选择意识增强,那些与他们的成长背景、生活思想截然不同的文学作品,无法吸引他们。文学面临新的选择,于是,都市文学应运而生。
都市文学通过纷繁喧闹的大都市,描绘出本世纪末的都市青年在物欲横流冲击下的浮躁不安,情绪多变,为物质所诱惑又被物质所毁灭的人生轨迹。从结构到情节、细节的选择到寓意的可能性,都市文学多以后现代的视角和扑朔迷离的梦魇,采用符号、造型等象征笔法,紧扣丰盈驳杂和变动不居的脉搏跳动,宣泄后工业社会青年追求全新的、富有个性的生活价值观等,交织在一起所构成的多层次、多向性的心理结构。
由于人们不满文学的贫困,苦苦寻求纯文学突破的关键时刻,青年作家田中康夫的中篇小说《明净如水晶》,给纯文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并成为描写现代情感的都市文学的发轫之作。小说女主人公英文系大学生由利同经济系学生谆一同居。课余由利做时装表演模特,谆一在乐队奏电子琴,两人收入可观,出手阔绰,放荡不羁,沉溺于寻欢作乐和奢侈的消费热潮之中。这篇小说所以获文艺新人奖,顷刻间畅销100万册并被搬上银幕,同它适应了当代都市青年崇尚时髦和奢侈心理不无关系。同时,它又以形而下的原始性欲饥渴和性爱的心态困顿,满足当代青年所极力标榜的人的自然本性的张扬。
展现在另一名都市文学的砥柱中流村上春树的《寻羊冒险记》上的人物,个个慵懒、孤独彷徨,缺乏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一律没有姓名,正在趋向于木偶化与符号化即非性格化。作者把这一严峻的主题融入奇幻、空灵的表现形式,用意似在说明心灰意冷之辈在日本社会中大有人在,他们中的任何人都可串演书中的任何一个角色。
同一作者获谷崎润一郎奖的《世界末日与硬汉仙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谶语般的奇巧等方式和手法,渲染虚妄不实的气氛,构成在工业主义畸形发展的特定意境下,人们沉湎于构造一种物质的可靠性,来代替已经失去精神的不可靠性。“世界末日”这座城堡以高薪聘请能把信息输入大脑并失掉身影的人,从事梦的索解与诠释。另一个城堡“硬汉仙境”,则聘请删除存贮在脑中信息的人。前一城堡的主人公出卖影子并强行动了大脑手术,后一城堡的主人公失落而不知其失落,表现了后工业时代给人们价值观念、择业观念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揭示出知识分子从困惑到逐步转变自我存在感、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选择的心路历程。
村上春树的《挪威森林》再次爆发出轰动效应,它的中文译本一经推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数次再版,印数可观。《挪威森林》表明,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有着发挥欲念萌生与文化原型的一面,交织着来如天坠去如电逝的灵与肉、情感与冲动。所表现的是“后现代”时期爱情在青年心目中的位置,但这不是这篇小说真正感人的一面,然而,也不能否认对于这些事体的开掘及审美把握,使人们认识和体现这个典型的思想意义:在这座曾经给男主人公挫折的城市废墟般的氛围里,他第一次读懂了城市,并由此而感到了强烈的心灵震撼。
都市文学中的人物的行为举止、情感的起伏跌宕,无不与日本经济的高速度发展紧密相连,具有浓郁的现实感和时代气息,蕴含着纯文学与大众文学冲突中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选择。它的崛起,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即将逝去,另一个时代的接踵而来。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说说知心话 张忆春摄于埃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