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寓教于史寓教于书寓教于乐
正定中学爱国主义教育有声有色
本报讯记者陈国琦报道:河北省正定中学联系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学习热情,收到明显效果。
正定中学是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校风的学校。建校95年来,培养出1.2万余名初、高中毕业生。其中,高克谦烈士曾与彭真同志一起领导了石家庄的工人运动。为了引导学生在新形势下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正定中学举办了校史展览,将该校毕业生在各个革命时期的典型人物及事迹进行梳理,寓教于校史,从思想感情上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该校详尽地搜集了高克谦烈士的生平材料,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高克谦烈士展览,组织学生在高克谦烈士塑像前宣誓:继承革命烈士遗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寓教于书,是正定中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利用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及数、理、化教材,从文化和知识方面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正定中学还十分注意寓教于乐,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学校下力量组织好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及日常学工学农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地及烈士陵园,以爱国主义为内容开展主题团日活动;举办迎香港回归歌咏比赛和演讲活动;开展多种文娱、体育活动。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生活在民族大家庭中
——儿童节前访西藏中学
本报记者王娜梅
六一前夕,位于北京四环路上的西藏中学迎来了一批批关心他们、向他们祝贺节日的社会各界朋友们。五月二十七日下午,国家统战部有关领导来了,国家教委民族教育司司长来了,中国少年报社社长也来了,北京欧联工贸实业公司总经理李朝东还给孩子们送来了一百箱他们生产的香甜可口的“倍康”牛奶。孩子们载歌载舞欢迎客人,表达感激之情。
建于一九八七年的西藏中学,现在有学生六百六十名,二百余名教职工。学校成立十年来,孩子们一直生活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之中。每逢藏历年,他们给孩子们带来各种各样的礼物:糖果、书包、果脯、洗衣机、运动服、鞋……不久前,市民委的领导还给每个孩子送来一串糖葫芦,孩子们高兴极了,边吃边唱:“冰糖葫芦甜,冰糖葫芦酸……”他们深深感受到祖国、亲人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真是“吃在嘴里,甜在心里。穿在身上,暖在心里”。
学校对孩子们更是关怀备至,元宵节给孩子们吃元宵,中秋节给孩子们买月饼,冬天,气候干燥,给孩子们发水果;夏天,用汽车去瓜地给孩子们拉西瓜。考虑到西藏没有西瓜,夏天学校要给孩子们过几次西瓜节。国家把孩子们的吃、穿、住全都包了。学校一有困难,只要是孩子们的需要,市委保证设法解决,而且一定办好。节假日,为了满足孩子们在市内参观游玩的愿望,市政府特别发文,市内所有公园、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免费向西藏中学的孩子们开放。老校长张连科深情地说:“孩子们远离西藏,远离家庭和亲人,学校就是他们的家,老师、同学就是他们的亲人,一定要让孩子们感受到这个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和生活气氛。”
十年来,该校已为各地高校输送了四百余位毕业生。谈起他的学生,张校长如数家珍,他自豪地说:“在西藏,我的学生几乎已遍布各个地区,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西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水乡又名摄影乡“闰土”拍出新世界
绍兴县千名少儿迷摄影
本报讯记者孟仁泉报道:浙江绍兴县少儿摄影展“六一”期间在北京美术馆举行,引起儿童和家长关注。教育界更将其看作是素质教育成果展。
从1987年绍兴县柯桥创建了“小海燕摄影俱乐部”之后在全县范围内逐渐展开,到目前已发展到119个少儿摄影组织,近千名少儿参加活动,200余名教师参与辅导,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农村少儿摄影群体。11年来,仅在全国一级少儿摄影比赛中获奖的就有180余个,其中一等奖以上19个,国际奖两个,多次获组织奖。在长期的活动中,形成了“柯桥小海燕摄影俱乐部”、“鉴湖少儿摄影中心”、“嵇东‘山娃子’摄影社”、“富盛镇校少儿摄影兴趣小组”等不少骨干组织。绍兴曾发起举办了“柯桥杯”全国少儿摄影比赛,绍兴县“鉴湖”少儿摄影作品晋京展,并与中国摄影家协会《大众摄影》编辑部联办第五期《大众摄影》“绍兴杯”全国少儿摄影大赛。《人民日报》海外版曾以“小闰土们眼中的世界”为题,刊登绍兴县少儿摄影作品。
教师们认为,少儿摄影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中新兴的艺术门类,对于开发少儿智力,陶冶情操是十分有益的,有利于少年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博士科技报告团举行首场报告
本报北京6月1日讯5月30日下午,北京四中礼堂内座无虚席,中国科协等有关方面领导和数百名四中师生员工共同听了“中国博士科技报告团”的首场报告会。中国科学院发育所所长孙方臻教授作了题为《迈向21世纪的生命科学》的报告。
由中国博士联谊会、科技新时代杂志社、首都图书大厦共同发起组建的“中国博士科技报告团”旨在让科技走进社会,深入基层,推动科技知识的普及,促进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的提高。其成员均为获得博士学位的中青年科学家。首批20名成员将深入大中学校、企事业单位和部队,为广大群众作科普报告。(杨光曦)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湖北举行烈山炎帝神农节
本报湖北随州6月1日电今天是农历四月二十六,以出土战国编钟而闻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随州市,四海宾朋云集,炎黄子孙聚首,由湖北省政府主办、随州市政府承办的’97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海外来宾和国内各界人士1万余人,汇聚烈山脚下,共庆炎帝生辰,畅叙同根亲情。
上午9时,炎帝神农生辰庆典在礼炮声中开始。随州市长蒋昌忠恭读庆典颂文,美国烈山联宗总会、香港烈山宗亲总会等团体向炎帝像敬献花篮,同时还举行了炎帝神农大宗祠设计图揭幕、民间敬香、朝拜神农洞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黄光明罗毅)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儿童卫生保健成绩斐然
本报北京6月1日讯记者艾笑报道:卫生部副部长彭玉在参加今天的国际儿童节“爱心互传送,伸手助儿童”活动时说,“八五”期间我国重点加强了高危孕产妇管理,提高了住院分娩率和产科质量,使婴儿死亡率由1991年的50.19‰下降至1995年的36.4‰,孕产妇死亡率由1989年的94.7/10万下降至1995年的61.9/10万。
“八五”期间,我国开展了以促进母乳喂养和创建爱婴医院为内容的爱婴行动,至1996年底,全国已有爱婴医院4730所、爱婴卫生院1582所。特别是我国的爱婴行动已由医院发展到社区、由城市发展到农村、由卫生部门管理发展为各级政府行为,获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幸福之路
——沂南县和庄村计生协会纪事
新华社记者于长洪
山东沂南县和庄村有500多户,7年来却只增加一口人,按十年前生育水平推算,少生孩子300多人,走出一条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成功之路,展示了村级协会的巨大作用,得到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会长宋平的高度评价。他们两次荣获“全国计生协模范集体”称号,并被国际计生联亚大地区理事会、执委会授予荣誉奖。中国计生协已向全国发出号召,开展创建和庄式协会活动。
和庄曾是沂南县出了名的穷村、落后村,“天下第一难”的计划生育工作更是难上加难,1987年一年就有47个计划外生育。
村支部、村委会为此开了好多次“烟袋会”:计划生育和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群众眼下不理解就是工作还没有到家。可靠什么把群众发动起来?
恰在这时,山东各地开始倡导乡村计划生育协会的建立。村干部们眼前一亮:和庄地处沂蒙革命根据地腹地,老党员、老烈军属、老英雄、老模范、老干部就有50多人,请“五老”出来,不正是发动群众的靠山吗?1988年4月,一个以“五老”为中坚,包括民办教师、乡村医生、农技人员在内的和庄村计划生育协会正式成立了。担任名誉会长的村支书王金发给协会定下的任务是,发动一片,带动一片,提高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工作局面。
协会根据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建议党支部首先解决计划生育工作中长期遗留的问题,清理拖欠计划外生育费和收支帐目,整顿生育秩序。“五老”会员首先解决了与自己有关的遗留问题,又去做有遗留问题的干部及其亲属、子女的工作。
群众开始用理解的眼光看待计划生育。协会会员不失时机地开展田间地头、饭桌炕头的宣传教育。会长朱荣烈年逾花甲,他骑上自行车,去县城查资料、核数据,编写《和庄村人口经济发展史》的小册子。他把一些算帐对比的小资料油印成一张张“明白纸”,在全村起到不小的作用。
和庄村计划生育被动局面扭转过来了。村协会及时发展一批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分子入会,建立了会员小组和会员联系户,还吸收了部分群众为会友,形成了一个活动网络。青年结婚,负责联系的会员在贺喜中把《结婚须知》交给他们;媳妇计划内怀孕,会员配合村服务室进行孕期保健服务;孩子满月,会员上门宣传节育知识,并陪同育龄夫妇去医院服务站落实节育措施。
在和庄,协会会员带头捐款修水利的事曾轰动全村。那是1989年秋天,全村关注的大口井和扬水站工程动工了,但缺少资金又难以为继。协会会员听说这一消息,主动拿出了自己的积蓄。不到两天,全村捐款1.4万元。协会将写有捐款者名单的大红榜贴在建设工地上,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使工程很快完工,造福村民。
这只是和庄村计生协会多办帮助群众过好日子实事中的一例。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协会不仅要帮助群众少生优生,还要帮助群众早富快富。协会的生命力在于活动,凝聚力在于服务。只有让群众感到协会真心实意替他们着想,他们才能心甘情愿地走上少生快富之路。
协会及时成立了少生优生服务队、科技服务队、市场信息服务队、代销服务队等服务组织,让乐意奉献、有技术专长的会员负起应有的责任。协会还从项目创收中提取部分资金,为独生子女家庭办理养老保险。建起了人口学校,一年两次请县医院大夫为育龄妇女和独生子女查体治病。
和庄人一年比一年富了。人口、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给和庄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益处。82岁的朱华林老人说:“是谁发明了计生协会,咱老百姓得好好谢谢他!”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宋庆龄基金会“六一”接受捐赠
本报讯6月1日,宋庆龄基金会在宋庆龄同志故居举行仪式,接受广东东莞市润口乐食品实业有限公司价值百万元人民币的捐赠产品。作为送给孩子们的节日礼物。宋庆龄基金会将其产品分送给贫困地区、地震灾区和部分无烟中小学、儿童医院的患病儿童以及少管所的少年犯等。(张砚)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海王儿童事业发展基金建立
本报北京6月1日讯记者王娜梅报道:由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海王儿童事业发展基金”今天设立,全国妇联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捐赠仪式。这笔总额为500万元人民币的基金,主要用于完成《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指标而进行的调查研究、专题研讨、知识传播、宣传培训等工作。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泉城小画童绘制百花庆回归
本报讯今年7岁的李浩天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利用8个月的课余时间,精心绘制了100张花卉图案,连接起来组成一幅长达40多米的彩色画卷,题名为《万紫千红百花园》,作为香港回归祖国时献给香港小朋友的礼物。小浩天现为济南市大明湖路小学二年级学生。(李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露珠丛书》滋润童心
本报讯“六一”前夕,河北少儿出版社推出了12位散文名家送给孩子们的珍贵礼物——《露珠丛书》。这些散文或是专写孩子的,洋溢着孩子天然的情趣;或虽不是专为孩子而写,却是有助于孩子的阅读范围的扩大、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情趣的陶冶。它们或写人,或记事,或抒情,或论理,都是融情于理,寄景于思,将一份对孩子的真挚的爱心融化在字里行间。
这里既有老一代的作家郭风、袁鹰、宗璞;也有中年作家柳萌、韩少华、许淇、胡昭;还有年轻一代的作家赵丽宏、铁凝、张抗抗、陆星儿等人。他们都是当前颇为活跃并且颇具实力的散文作家。 (京扬)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书系》推出
本报讯记者王娜梅报道:全面、科学、系统地论述我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问题的专著《中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书系》于“六一”儿童节前夕由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该书系是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为响应联合国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的《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两个重要文件的呼吁,宣传、实施《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而编辑出版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外儿童欢聚天安门广场庆“六一”
本报讯日前,千名中外儿童欢聚在天安门广场,参加第十一届“平安杯”中外儿童地面粉笔画大赛和第七届“双子星杯”少年儿童布贴画大赛,庆祝迎香港回归之年的“六一”儿童节,并在写有“迎回归欢天喜地,手拉手爱我中华”的长卷上签名。(贾浦滨)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四川师大三十二名毕业生奔赴西藏奉献才智
本报成都电日前,四川师范大学自愿申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32名97届应届大学毕业生,经严格考试、考核和体检后,终于如愿被批准到西藏从事中等教育教学工作。
“我坚决申请到西藏支边,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立志为振兴西藏的教育事业奉献才智!”四川师大一批97届毕业生在面临人生道路中又一次重要抉择时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这些同学在申请书中这样写道:“大凡落后的边远和艰苦地区,教育相对比较落后,而教育的落后,又严重制约了该地经济的发展”,“西藏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较内地落后,要发展、繁荣西藏,就必须优先发展、搞好教育,而作为一名师范大学毕业生,就更应该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西藏去!”中文系毕业生蒲政在申请书中写道:“立志献身边陲教育是我自幼以来的心愿,不管西藏的条件如何艰苦,我都在所不惜。”两次获得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中共党员的生物系毕业生刘征樯说服父母,主动请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说:“我知道这样的选择将意味着放弃较舒适的生活而与艰苦为伍,但我无怨无悔”,“好男儿志在四方,不管东西南北中。我将以自己的奉献和永无止境的追求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西藏教育的振兴奉献自己的青春、才智和热血!”化学系毕业生魏绍奎、地理系毕业生傅昆仑等同学告诉笔者:“我们选择西藏,不只是为了谋一条生路,更重要的是为了能干一番事业”。
据悉,该校今年还有40余名毕业生到四川省甘孜、阿坝、凉山等边远、贫困地区从教,并有4名毕业生到西藏军区工作。(胡胜银)
编后: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从五六十年代就喊响的口号,历经数十年,至今当代大学生们还响亮地喊着,发扬光大着。时光流逝,星移斗换,但这口号光彩依旧,魅力依然,激励着一代一代的大学生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口号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感召力,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因为这口号饱含了深深的情和爱。这情,是对祖国的情,这爱,是对祖国的爱。这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崇高最神圣的情感。这口号,使一代一代的大学生把对祖国的挚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化作了不讲条件的奉献,写出了富有时代特色的诗章。
有人说,现在是双向选择,哪里有钱大学生往哪里去,谁还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果真如此吗?四川师大自愿申请赴西藏工作的同学用行动做出了有说服力的回答。诚然,双向选择为同学们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更自由的选择机会,但同学们却从来没有忘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青年代表着未来。看一个社会,看一个民族,看看他们的青年一代就明白了。四川师大和成千上万名大学生,用他们的行动,他们的理想,他们的追求,他们的情操,他们的群体形象,向人们展示出了我们国家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有希望的明天。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5月31日,北京、香港儿童“庆六一迎回归”联欢会在北京官园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举行,来自香港的数十名儿童和北京的小朋友们一起参加了主题为“我们爱祖国、我们爱香港”的联欢活动。这是两地儿童手拉手同唱“找朋友”。
新华社记者宋晓刚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