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

  李俭珠同志逝世
新华社长沙5月30日电广西军区原副政委李俭珠同志,因病于2月14日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李俭珠同志是湖南省茶陵县人,192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县游击队中队长、独立营队长兼政委,红军学校总特派员、红军团特派员、师特派员,八路军锄奸部部长、调查局局长,长春市公安总局副局长,吉林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军区独立3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吉林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师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种兵政治部副主任,中南军区公安部队政治部主任等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曾参加中央苏区第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晋、察、冀、绥地区的反“扫荡”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攻打长春、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解放天津等战役、战斗,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贡献。他参加了抗美援朝中的第一、二、三次大战役。
李俭珠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4版(要闻)
专栏:

  著名物理学家余瑞璜逝世
新华社长春5月30日电(齐海山)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余瑞璜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19日在长春逝世,享年91岁。
余瑞璜教授长期从事X射线晶体学、金属物理和固体理论方面的研究,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物理学家,也是国际上著名的晶体学家、凝聚态物理学家。他执教近70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高级人才。
余瑞璜教授是吉林大学物理系名誉主任、中国晶体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吉林省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


第4版(要闻)
专栏:

  送好书读好书藏好书
“家庭书架”成为牟平农家新财富
本报讯走进富裕起来的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平常百姓家中,除了各类家具、家用电器,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一架架摆满各类图书的书架了。牟平区近几年开展“送好书学好书藏好书、促进全民读书”活动,目前,全区已有藏书2000册以上的家庭304个、1000册以上的家庭1300多个、300册以上的家庭1万多个。藏好书、读好书已成为牟平农民的一种新的生活追求。
牟平区把建设家庭书架工程作为活跃城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基础工程来抓。从1993年开始,他们就在全区开展了以建设家庭书架为中心的全民读书活动,并把家庭书架建设作为评选文明村庄、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的条件之一,积极引导人们购好书、学好书、用好书。
为了在全区范围迅速普及推广家庭书架工程,这个区及时总结典型,以点带面。先后总结出西关、新牟里、王家疃等村搞好万册图书馆的经验、十佳藏书家庭的事迹等20多个典型,并采取相互交流、会议宣传、电视讲话等多种形式推广。
这个区还始终坚持“送书入户”活动,组织有关人员主动下乡为家庭书架送书3200多次,先后为“富士苹果镇”、“养兔专业镇”、“水产养殖村”、“养花大户”等提供各类专业图书12.5万多册。“养花大户”孔庆国以前因技术问题,花一直养不好,书店的同志知道后主动为他先后送去《花卉栽培》、《花卉病虫害防治》等专业书籍共200余册,孔庆国通过学习掌握了技术,成为远近闻名的养花大户,每年可创利近10万元。
牟平区还组织教委、工会、共青团等经常举办多种形式的读书演讲会。从1995年以来,先后举办多次演讲会,参加人数8万多人,征订图书11万册。牟平区实施家庭书架工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牟平区电业集团党委深受家庭书架工程的启发,为了丰富内部职工的文化生活,建立了图书馆,一次就购买图书1582种、5600多册。去年,牟平区被山东省委授予“文化下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曲日胜王连洲)


第4版(要闻)
专栏:子夜走笔

  用图书充实农民生活
韩小丽
烟台市牟平区以推广普及“家庭书架”促进全民读书活动,效果不错,值得借鉴。
今天的农村,“读书热”、“科技热”已不少见,富裕了的农民希望通过读书充实生活,提高文化品位,尚在贫困中的农民同时希望从书中找到脱贫致富的好点子。牟平区的做法,好就好在因势利导,顺应人们对精神文化的真切企盼和渴望,以各种形式发动和吸引群众参与。牟平把家庭书架作为评选文明村庄、文明单位和文明家庭的条件之一,用集体荣誉感和家庭荣誉感推动家庭书架建设,使家庭书架开始走入千家万户。在此基础上,牟平通过树立典型、交流经验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读书演讲会等形式,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形成竞购好书、多读好书的红火局面,使群众在参与中增加读书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提高文化品位。
牟平区在实施家庭书架工程时,注意强化服务意识,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处和需要,雪中送炭,有针对性地提供最有用最解决问题的书籍。这样的“送书入户”,就是在为群众脱贫致富搭桥铺路,为群众送精神食粮。而群众一旦认识、体会到读书的价值,他们读书就成为生活的必需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把家庭的文化建设搞好,使家庭也成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课堂,全民读书活动就能产生更好效果,社会就会更健康更有活力。


第4版(要闻)
专栏:

  蒙古包走进博物馆
本报记者杜涌涛
蒙古包是马背民族世世代代游牧生活的象征。80年代末,一顶沐浴了锡林郭勒草原风霜雪雨的蒙古包,悄然走进了内蒙古博物馆。它像一位历史老人,向参观者讲述着草原岁月的沧桑史话。
从“逐水草而居”走向定居放牧
“夏牧河流冬去雪,四季搬家不停歇”。元代蒙古族诗人萨都剌描写的生活情景,似一幅千年凝固的画,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
1983年,内蒙古广大牧区率先在全国实行了“草畜双承包”。与自治区同龄的锡盟乌旗宝力格苏木吉尔格郎图嘎查牧民那·达木金一家,分到105只羊、22头牛、28匹马,承包了近万亩草场。一年下来,他家盖起了土房,告别了蒙古包。飘泊了半生的那·达木金一家终于有了一个固定的家。
从1983年至今,那·达木金一家共投入20多万元,围起近万亩“井、机、林、草、料”五配套草库伦,建起26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的太阳能牲畜棚圈,购置了客货两用汽车、拖拉机、割草机等全套牧业机械设施,改良了一半以上的牲畜。现在,他家的牲畜总数已发展到2000多头(只),还盖起了内外装修一新的砖瓦房,室内各种电器、组合家具应有尽有。
从蒙古包到砖瓦房;从原始简陋的牲畜棚圈到太阳能暖棚;从人工打草到机械化作业;从游牧生活到定居轮牧、建设养畜,那·达木金一家的变化折射出内蒙古牧民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历史变迁。
有关资料表明: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初,全区有70%的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而今,全区95%以上的牧民已经实现了定居放牧。
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跨越,使内蒙古畜牧业经济犹如一匹插上双翼的骏马昂首腾飞。1985年以来,内蒙古畜牧业连续12年获得大丰收。截至1996年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达6700万头(只),分别比1947年和1978年增长7.3倍和1.6倍;良种、改良种畜从无到有,到1996年底达到3554万头(只),比1978年增长3.4倍;1996年,全区草食家畜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35%和26%,比1978年分别提高21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每年向京津唐和周边省区提供约200万头(只)牛羊。
畜牧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内蒙古高原地处大陆腹地,风沙肆虐,十年九旱,生态环境差,畜牧业生产长期处于“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的不稳定状态。1987年以来,自治区畜牧厅在全区38个易灾旗县大规模开展了“畜牧业防灾基地建设”,使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据统计,38个易灾旗县9年中减少死亡牲畜1083万头(只),累计新增产值8亿多元。
由被动抗灾到主动防灾,由靠天养畜到建设养畜,内蒙古畜牧业生产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轨。
记者日前到内蒙古牧区采访,从西向东,记者看到,昔日如白云般的蒙古包,如今在草原上几近绝迹,一排排砖木结构的牧民新居点缀在绿草如茵的草原上。牧人家门前的各种机动车辆,取代了拴马桩、勒勒车。一座座现代家庭牧场,成为草原上一道新的风景线。
在记者参观的众多家庭牧场中,东乌旗巴彦霍布尔苏木吉仁宝力格嘎查牧民伊达木的家庭牧场给人的印象最深。
从实行“草畜双承包”起,目光远大的伊达木每年将总收入的30%—50%,投入畜牧业的基础建设中。现在,他的“五配套”的草库伦已经扩大到13500亩,牲畜已从200多头(只)发展到4000多头(只),去年收入达30万元以上。他先后盖起7间宽敞的砖瓦房、12间高质量的牲畜暖棚,购买了成套的牧业机械设备,添置了多台大小机动车辆。
伊达木把目光瞄准发达国家家庭牧场经营模式,1995年春节前夕,他自费赴澳大利亚,考察当地的家庭牧场建设。
在伊达木家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摆放着一具镀银的雕花马鞍。伊达木早已不骑马了,马鞍只是一种历史的回忆。往昔马背上的天之骄子,今天正驾着“铁马”率先驶向内蒙古畜牧业的明天。


第4版(要闻)
专栏:

  哈尔滨:中央大街重放光彩
本报记者董伟摄影报道
6月1日,百年名街——哈尔滨中央大街经过广大劳动者的精心打扮,成为一条步行街并重现风采。人们倘佯在风格独具的石头道上,观赏两旁的各类欧式、仿欧式建筑,仿佛置身于一个“建筑博物馆”。
原哈尔滨市长宫本言兴奋地说:“这个被誉为‘东方小巴黎’和‘东方莫斯科’的城市,终于有了可以引以自豪的标志。”
中央大街始建于1900年,在全长1450米的街面上,有代表世界各类建筑风格的建筑近百栋。这是中东铁路修建后,俄法美德英意等国移民云集哈尔滨留下的珍贵历史遗产,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可是,几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这条历史名街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许多建筑黯然失色。当一些国内外旅游者慕名而来时,不禁对此扼腕叹惜。
去年8月,哈尔滨市政府开始全面整治中央大街,用市长汪光焘的话说,“这是对历史负责”。经过交通整治、退路进厅、步行街建设三大工程,中央大街步行的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变,欧式的路灯,小憩的绿地,名店遍布,游人如织。市民们说,中央大街亮起来了,中央大街整洁起来了,走在中央大街上不由得也文明起来了。
在中央大街成为步行街的第一天,省长、市长和市民们一起漫步在充满异国情调的大街上,细细品味着喜悦和自豪。一位退休的老同志说:“在这条街上住了几十年,能看到今天真是福分。”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不再怕涌动的车流,她们说:“我们是带着孩子来体会骄傲的!”


第4版(要闻)
专栏:

  胡乔木塑像在盐城落成
本报南京6月1日电记者龚永泉报道:在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胡乔木同志诞辰85周年之际,胡乔木故乡江苏省盐城市今天举行了胡乔木塑像揭幕仪式。来自中央、江苏省、盐城市各有关方面的人士以及胡乔木亲属等共100多人参加了揭幕仪式。
胡乔木塑像坐落在盐城市图书馆园林草坪上,底座高2米,汉白玉塑像高2.2米,上端为半身坐像,左手抚书,右手执笔,双目远眺,若有所思。底座上镶嵌着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深切怀念乔木同志”的金色大字。塑像由中央美院教授隋建国与胡乔木之子胡石英联袂设计。
全国政协副主席胡绳为胡乔木塑像揭幕。
揭幕仪式后,全体人员参观了设在图书馆内的“胡乔木藏书纪念室”,这里陈列着胡乔木生前藏书16200册及原用书架26个,还有胡乔木生前用过的办公用品以及衣物等珍贵文物。


第4版(要闻)
专栏:

  飞越黄河
本报记者刘工践
6月1日,香港回归倒计时:30天。
一大早,数万名专程从北京、辽宁、甘肃等地赶来的工人、农民、干部及来自香港、台湾的旅游者,摩肩接踵,向山西省吉县和陕西省宜川交界的晋陕黄河大峡谷奔去:看“亚洲第一飞人”柯受良驾车跨越壶口瀑布。
壶口,5000多公里黄河飘带上的一颗明珠。
50元人民币的背面印制的两岸崇岭悬崖、中间飞泻的瀑布就是壶口瀑布。上午10时30分,记者来到这闻名遐迩的晋陕大峡谷,壶口两岸的高山早已满是人群,飘带、红旗点缀得五彩缤纷。“迎接香港回归”、“祝柯壮士飞越成功”等大幅标语装点着峡谷两岸山头,翠碧之中显得更加壮丽。据同行讲,昨天夜里就有1000多人在河滩支起帐篷过夜,不愿错过目睹这千载难逢的场面。
由钢筋支起、木板搭成的跑道,从河谷两岸的山坡延伸。在落差五六十米,宽度四五十米的壶口瀑布上面,木桥横断,形成飞跨的空间。远远望去,身着红色运动服的柯受良正驾驶着白色轿车在吕梁山一侧的木桥上试车热身,做表演前的准备。
柯受良,这位生在宁波、长在台湾的龙的传人,前几年曾在京郊金山岭长城进行过空前的“飞越”,成为跨越长城的“第一飞人”。今天,他怀着“吮母亲乳汁、寄儿女深情”的赤子之情对记者讲:“此时此刻,我很激动,我想通过飞跨黄河,向世人证明,中国人有决心、有能力做好任何事情,并以此作为我迎接香港回归的实际行动。”
是的,自称是“黄河的儿子”的柯受良,自跨越黄河的行动宣布后,受到山西和陕西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这一点,深深打动了他。他说:“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下午1时19分,长达25公里的晋陕黄河大峡谷一片寂静。激动人心的一幕拉开了:只见柯受良驾驶的一辆白色轿车,风驰电掣地从黄河东岸的木桥跑道飞出,在飞湍激流、汹涌咆哮的深渊之上,腾空横越,直冲西岸木桥,并安全无误地落在50米外的对岸跑道上。
万众欢呼,鼓声掌声齐鸣,在场的七八万观众振臂跳跃。世界上第一次横空飞越黄河的纪录诞生了!
飞跨黄河前,为柯受良擂鼓助威表演《太原锣鼓》的太钢职工牛小阳等同志表示:“在香港回归倒计时30天的日子里,我们工人参与这一活动,是为太钢争光,为民族争光。”由山西师大400名学生组成的《激情飞越》合唱团的表演者说:“我们的歌声就是我们的心声,黄河是中华儿女的母亲。让海内外华人共同歌唱黄河,歌唱飞越。”
黄河雄千古,瀑布撼五洲。让历史记住这一天,这一刻。(附图片)
柯受良在飞越前为数万名观众演唱专为他飞越黄河而创作的歌曲《河》。新华社记者安小虎摄
陕西800余人的腰鼓队表演安塞腰鼓为柯受良助阵。
新华社记者马毅敏摄


第4版(要闻)
专栏:

  人大外委会代表团访问以色列等国
新华社北京6月1日电应以色列议会外交与防务委员会、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外交委员会、也门国民议会以及科威特国民议会议长的邀请,以副主任委员周觉为团长的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代表团今天离京赴上述四国进行友好访问。
四国驻华使节前往机场为代表团送行。


第4版(要闻)
专栏:

  我军后勤代表团出访以色列等国
新华社北京6月1日电由总后勤部副部长王太岚中将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代表团今天启程赴以色列、匈牙利和罗马尼亚访问。代表团成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副司令员陈秀少将、总后勤部部长助理梁洪空军少将和总后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马书铭少将等。有关部门领导和有关国家驻华使节前往机场送行。


第4版(要闻)
专栏:

  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扩建完成
据新华社南京6月1日电(记者徐机玲、庄会宁)南京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扩建工程今日竣工。
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25年)的静海寺,原为表彰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功勋而建,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在静海寺与英政府议约,同年8月29日,正式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1990年南京市政府在这里建立了《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去年底,江苏省、南京市和下关区政府共投资500多万元对陈列馆进行改造扩建。
扩建后的陈列馆是一座布局典雅的仿明庭园,占地面积从原来的628平方米增至2100平方米,展厅从一个扩大到三个,陈列内容由“列强垂涎、弱肉强食”,“静海议约、城下之盟”,“丧权辱国、灾难深重”,“香港回归、普天同庆”四大部分组成。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谈谈干部的“想说跑比干”
回良玉
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在想什么,说什么,跑什么,比什么,干什么?这是人民群众关心的事,也是关系我们事业兴衰成败的事。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喜群众之所喜,为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任务,团结带领广大群众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的领导干部大有人在。知名人物很多,不知名人物,默默奉献的各级领导干部更多,可以说是成千上万。这是我们事业有成、事业有望的重要原因。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极少数领导干部并不是这样,他们忘记了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淡薄了群众观点,淡化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并不把群众的事当事。他们想的、说的、跑的、比的、干的,并不是为人民谋利益,而是为了他们自己。
他们想的是什么呢?国家大事,世界大势,他不去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他不去想,对工作无所用心,对事业无所追求,主要心思放在自己的房子、车子、位子、票子和孩子上去了。有的不思进取只思清闲,只图安逸和享受。
他们说的是什么呢?不倾听群众呼声,不反映社情民意,没有真知灼见,对于本部门、本地区的情况和分管的工作,说不清道不明。只是习惯于简单地照着上边的要求,无的放矢地说大话、空话、不负责任的话、讨好上司的话,甚至欺上瞒下搞浮夸。
他们跑的是什么呢?不是跑基层,跑工作,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而是忙着串门子、跑位子、拉关系。
他们比的是什么呢?不是比工作,比开拓,比干劲,比实绩,比贡献,而是一味地比职务,比级别,比待遇,比排场。
他们干的又是什么呢?不是扑下身子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是满足于上传下达,沉溺于文山会海;不是经常出现在工作的第一线,而是乐此不疲地忙于迎来送往和各种应酬。
这种人,为数虽少,危害甚大,如果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这些干部自身的成长和进步,而且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贻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业。任其蔓延和发展,党就有自毁的危险,我们的事业就将被葬送。
战争年代,打江山,夺政权,靠群众,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吃败仗,甚至掉脑袋;和平建设时期,坐江山,保政权,搞建设,求发展,还要不要依靠群众?有些人糊涂了。改变上述状况,首先是要提高认识,要从“舟水”关系、“鱼水”关系、“油水”关系上,认清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人民政权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进而解决群众路线群众观点问题,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合格的,要坚决从干部的岗位上撤换下来。“舟水”关系是讲,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安定,才强大,才能发展和繁荣;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会翻船。“鱼水”关系比“舟水”关系更深一层,是讲党群之间,干群之间应该是鱼水相依的关系,有水鱼活,水新鱼鲜,水枯鱼死。“油水”关系,是指领导干部自视高人一头,不肯与群众打成一片,工作飘浮、不踏实,不能沉下去,像油一样浮在水面,封杀水中生机,为害甚烈。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正面临着伟大艰巨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任务,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和领导素质需要一个大的提高。我们一定要摆正自己与群众的位置,增强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真正做到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为了群众,时刻关心群众,坚定相信群众,处处依靠群众。如果我们的干部想的说的和做的,都是人民群众的事,党和国家的事,我们就能做到作风上清正廉洁,做人上堂堂正正,用人上公道正派,执纪上扶正祛邪。我们就能凝聚人心,就能生机蓬勃地带领人民群众投身于跨世纪的大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