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香港回归

  百年沧桑终回归
——我驻英大使马振岗一席谈
《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联合记者组
伦敦风和日丽。我们三报联合记者组如约来到中国驻英大使馆采访马振岗大使。采访我驻英大使,是我们这次赴英采访的重要项目。和全国读者一样,我们很想知道这位中国特命全权大使在香港即将回归之际有何感想。
在使馆宽敞明亮的会客厅里,马振岗大使开门见山地说:“香港回归祖国已进入最后阶段的倒计时,再过十来天,香港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盛事,也是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可以说,从香港被英国殖民主义者武力抢占到今年7月1日圆满回归的一个半世纪,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马大使深有感慨地说,“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沉痛的历史教训。自19世纪中叶起,西方列强恃仗船坚炮利,对中国进行肆无忌惮的入侵、掠夺和瓜分,而清政府腐败无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英帝国主义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三个不平等条约,使祖国的南方明珠长期蒙受殖民统治。许多志士仁人为洗刷国耻,维护民族尊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均因国势孱弱、政府腐败而饮恨疆场。清政府自不待言,北洋军阀政府仰承帝国主义鼻息,根本不能解决香港问题。二战期间,中英是盟国,国民党政府曾于1943年与英国签订过关于废除英在华特权的中英新约。但英国拒绝讨论香港问题,国民党政府只能忍辱吞声,条约本身实际上也变为一纸空文。炎黄子孙彻底废除列强在华特权及所有不平等条约的夙愿,只有在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成立之后,才真正成为现实。香港得以回归,从根本上讲是基于祖国的日益强盛。
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我国政府明确宣布: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坚决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人民的三个不平等条约,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历经两年22轮的艰难谈判,中英两国政府于1984年12月19日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从而实现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长期愿望。
马振岗大使指出,从今年7月1日起,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将一雪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后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香港按中国的设想回到祖国怀抱,这将极大地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即将在香港首先实现。两年之后,澳门也将以同样方式回归祖国。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一步,将为解决台湾问题树立一个典范。香港回归,肯定会对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起垂范和推动作用。为确保香港长期繁荣,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遵循“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等重要政策,并已由基本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香港的发展,主要依靠600多万香港同胞的勤奋努力,但也与祖国的强大支持密不可分。毫无疑问,香港回归祖国后,和内地的关系将得到进一步加强。随着内地经济持续蓬勃发展,香港将有一个更加坚实的祖国后盾。勤劳和富有才智的香港同胞一定会把香港的事情办得更好,香港必将更加繁荣稳定。
谈到英方乃至世界舆论的反应时,马大使介绍说,香港回归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香港顺利回归并保持长期稳定、发展和繁荣,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促进国际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因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称赞和支持。今年5月英国工党新政府成立后,布莱尔首相和库克外交大臣都多次表示,希望香港问题成为发展英中关系的桥梁,而不是障碍。英国各界人士也纷纷表示希望英中双方在香港问题上更好合作,以使英中关系能有新的开端。马大使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工商界对香港的前景是最敏感的,他们都看好香港,预感到香港回归后将带来在当地的发展以及同中国合作的良好机会。近年来,香港人员回流,资金回流,许多英国大公司在香港增资增产。马大使说,香港回归已成为对外交往中的热门话题,许多人对“一国两制”政策给予高度评价。不少国家的驻英外交使节都祝贺中国收回香港,赞扬中国外交政策成功。
最后,马振岗大使不无兴奋地说,作为驻英大使,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自己任内真是躬逢其盛。遥想上一个世纪之交,中国处于被世界列强侵略、掠夺、欺辱的地位,当时的中国外交官低人一等,处处受气。当今在又一个世纪之交之际,中华民族振兴,国家崛起,中国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地位,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作为强大祖国的外交官,在对外交往中感到“后台硬,底气足”,无比自豪。马大使透露,他将在香港回归祖国后立即在中国驻英大使馆举行盛大招待会,同旅英同胞、华人、留学人员、中国在英机构以及英国各界朋友和外国使节一道,共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事。这是国家荣耀,也是自己外交官生涯中最光彩的一页。提起坐落在伦敦市区波特兰大街的中国驻英大使馆,马大使说,这座楼房也是历史的见证。清政府公使馆驻于斯,国民党政府大使馆驻于斯,却只能眼睁睁看着香港遭受殖民主义者无情统治。只有时至今日,这座经历三代的历史性建筑才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的盛大日子。
当前,旅居英国的华人、华侨、留学生都在满怀热情,积极筹备香港回归的庆祝活动。马大使介绍说,除大使馆庆祝香港回归的大型招待会外,使馆正在筹办迎接香港回归的电影展和图片展。6月28日,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我国留学人员将举办大型文艺晚会。伦敦以及其他大城市的华人华侨也将举办各种类型的研讨会、招待会,庆祝香港回归。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将和祖国大陆的同胞一样欢庆香港回到祖国怀抱。


第6版(国际)
专栏:

  泰国外长巴蜀说
香港回归举世关心
本报曼谷6月16日电记者成元生报道:为庆祝香港回归,泰国法政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和泰国外交部东亚司联合举办的“1997香港与一国两制”研讨会今天在曼谷举行。
泰国外长巴蜀在致词中说,香港回归是世界人民和泰国人民关心的大事,这件大事必将记录在世界和中国的史册上。
泰国外交部副部长、前驻华大使孔诗礼在会上说,全世界人民,无论是中国人民还是泰国人民都希望香港继续保持繁荣稳定。泰国与香港有着悠久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今后将进一步发展。
孔诗礼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香港就要回归祖国,我作为前驻华大使与中国人民一样,感到非常激动。我衷心地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祝贺。
来自泰国外交部、法政大学的官员和教授以及两名中国学者也在会上发言。数百名泰国各界人士出席了研讨会。


第6版(国际)
专栏:

  旅英华人庆祝活动丰富
本报伦敦电记者蒋千红报道:在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即将临近之际,英国首都伦敦和各地的华人正准备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庆祝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
6月17日,由朴次茅斯华人协会举办、约有400人参加的香港回归庆祝晚会将拉开全英华人庆祝活动的帷幕。6月30日前后,在伦敦唐人街和伯明翰、格拉斯哥、丹迪等地,都将有由当地华人协会组织的庆祝活动,并邀请当地政府参加。应筹委会的邀请,全英有12位侨领将赴香港出席回归政权交接仪式。
此外,还有英国华人社团联合会、英国共和协会、旅英西贡同乡会,以及由在苏格兰、北爱尔兰的华人协会组织的五个旅游团,共计400余人赴港参加香港回归的庆祝活动。据悉,第一批旅游团已于6月12日从伦敦启程。


第6版(国际)
专栏:

  刚果冲突调解会议无果而终
利苏巴总统放弃大选计划首批法国军人撤离刚果
本报阿比让6月17日电记者杨贵兰报道:据此间报纸和法国广播电台报道,由加蓬总统邦戈主持、在加蓬首都利伯维尔举行的刚果冲突调解会议未取得任何结果,也未为今后的调解活动作出任何安排。
由加蓬总统邦戈主持的调解会议于昨天下午在海边的总统府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刚果总统利苏巴的代表、前总统萨苏的代表、布拉柴维尔市长科雷拉的代表、法国和欧盟驻加蓬大使、联合国和非统组织关于大湖地区的特使萨努恩、国际调解委员会的成员——中非共和国总统帕塔塞、马里总统科纳雷、乍得总统代比、赤道几内亚总理敦坎、塞内加尔外交部长尼亚斯等。
16日上午,国际调解委员会分别会见了刚果全国调解委员会和冲突双方代表,要求冲突双方接受并执行刚果调解委员会提出的7点和平建议。然而,冲突双方对此兴趣不大。萨苏的代表只对七点和平建议中的后两条表示接受。下午,冲突双方的直接会谈也毫无结果。据悉,谈判破裂的主要原因是双方对谁组织未来的大选和进驻刚果的多国部队等问题上未形成一致。
调解会议失败后,刚果总统利苏巴已发出警告并宣布放弃于7月底举行总统大选的计划。此前,他还要求在刚果部署国际隔离部队并要求法国参加。
谈判的同时,忠于刚果总统利苏巴的政府军与萨苏的民兵组织之间的炮战在布拉柴维尔机场一带激烈进行。
新华社巴黎6月16日电据法新社报道,首批306名法国军人于当天撤离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目前派往刚果的1250名法国军人预计于20日全部撤离完毕。
支持刚果前总统萨苏的民兵本月5日与政府军发生武装冲突后,法国政府紧急派遣部队前往布拉柴维尔救助外国侨民。在法国军人的帮助下,共有4300多名外国侨民撤离刚果。
法国外交部发言人16日在巴黎表示,法国不排除参加一支旨在隔离刚果冲突双方的国际部队,但条件是这支部队由国际社会来组建。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和平绿洲图发展
——前南地区纪行之二
本报驻南斯拉夫记者吕岩松
马其顿是前南斯拉夫五国中唯一幸免于战乱的国家。1991年获得独立后,它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保持了国家安宁和社会稳定,成为前南地区的一块和平绿洲。近年来,马其顿在较为正常的环境中发展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记者日前在该国采访时深切感受到,马其顿人民热爱自己的国家,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
在历史上,马其顿长期处于大国统治之下,直到本世纪初方从奥斯曼帝国的羁绊中获得解放。此后它曾一度被并入塞尔维亚,40年代成为南斯拉夫联邦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其顿人民将独立建国视为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年轻的共和国倾注了巨大的感情。在马首都斯科普里工作的一位外交官对记者说,尽管经济转轨时期社会矛盾比较尖锐,但马其顿各党派都将国家和民族利益置于首位,在政治斗争中采取克制态度,较少搞游行示威等激烈行动。可以说,人心思定是马其顿平稳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马其顿是个内陆国家,为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希腊和阿尔巴尼亚所包围,对于马其顿来说,处理好同邻国的关系是个十分艰难的课题。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保加利亚不承认马其顿是个独立的民族,将马语同保语等同看待;希腊认为“马其顿”是指包括希部分领土在内的一个地区,要求它更改国名和国旗;阿尔巴尼亚对马其顿境内阿族人社会地位表示关注,两国边境甚至发生过冲突;南斯拉夫同马其顿也因前南分裂过程中的恩恩怨怨迟迟没有建交。同邻国关系不畅恶化了马其顿的生存环境,给其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近年来,在联合国和欧盟等国际组织的帮助下,马其顿和邻国在改善关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1995年9月,马同意更改国旗,并同希腊在国名问题上达成了协议;去年4月,它在前南各共和国中率先与南斯拉夫实现关系正常化;与保加利亚之间的语言问题虽未彻底消除,但双方努力淡化这一分歧。
睦邻关系推动了马其顿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据斯科普里经济界人士介绍,马其顿与南斯拉夫之间的自由贸易协议业已生效,双方货物、资金与人员往来自由,去年两国贸易额达到4.2亿美元,彼此成为对方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与此同时,马其顿同另外三个邻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在不断加强,彼此间货物运输通道顺畅,手续简便。希腊一些公司还在马其顿投资办厂。
在前南五国中,马其顿的经济相对薄弱,目前的经济形势还较为严峻。据统计,去年其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战前的一半左右,失业率高达38%,就业人口仅相当于20年前的水平。不过,从整体上看,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而且出现了回升的势头。去年马其顿工业产值增长3.1%,职工平均月工资达到342德国马克。前不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访问斯科普里时,肯定了马其顿在经济转轨方面的成绩,并表示将继续给予财政援助。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马其顿各界人士正视严峻的现实,但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日前,格利戈罗夫总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畅谈了国家发展构想,并着重强调了马其顿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他说,马正积极兴建分别连接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两条铁路,前一条得到西欧国家贷款已经动工。待这两条铁路修好后,马其顿将成为东西、南北两条重要国际货物运输通道的交会点,其巴尔干东南部中心这一地理优势将更加突出。马其顿劳力价格低廉、经济立法完善,外国投资者的兴趣会不断增大。 (本报贝尔格莱德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外长表示希望尽快解决塞危机
新华社莫斯科6月16日电(记者盛世良)俄罗斯外长普里马科夫16日在这里指出:“俄罗斯迫切希望尽快解决旷日持久的塞浦路斯危机。应把保证塞浦路斯两族的安全放在首位。”
他是在同来访的塞浦路斯外长卡苏利季斯会谈后举行记者招待会时说这番话的。他还表示,只有在塞浦路斯被宣布为非军事区的情况下,俄才可能改变向该国提供C—300型防空系统的决定。如果塞浦路斯境内两族的安全得到保证,俄将支持该岛成为非军事区并赞成向那里派遣多国部队。
塞向俄购买C—300型防空系统的合同是去年底签署的。根据双方协议,俄罗斯将在合同签署16个月后向塞浦路斯供应该系统。


第6版(国际)
专栏:

  图季曼再次当选克罗地亚总统
新华社萨格勒布6月16日电(记者黄泳)据克罗地亚选举委员会16日公布的最新统计结果,图季曼再次当选克罗地亚总统。
克罗地亚总统大选是15日举行的。选举委员会在统计了93%的选票后宣布,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候选人图季曼获得61.42%的选票,社会民主党候选人托马茨获21.08%的选票,九党联盟候选人戈托瓦茨获17.5%的选票。
图季曼在选举后发表的讲话中表示,他将在新的任期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集中精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图季曼1922年出生,是克罗地亚执政党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创始人,一直任该党主席。1990年,他当选南斯拉夫联邦克罗地亚共和国总统。在1992年克罗地亚独立后举行的首次总统选举中,他当选克罗地亚共和国首任总统。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国防部长访问巴林
新华社阿布扎比6月16日电(记者潘立文)麦纳麦消息:美国国防部长科恩16日抵达巴林访问,并于当晚会晤了巴林埃米尔哈利法,讨论海湾及中东地区局势等问题。
科恩向哈利法通报了美国政府的海湾政策。他说,美国将在维护海湾安全和稳定的框架内努力加强同巴林的关系。他向哈利法转交了美国总统克林顿给他的一封信。克林顿在信中邀请哈利法访问美国,哈利法接受了这一邀请。
此前,科恩还同巴林王储、国防部队总司令哈马德举行了会谈,讨论加强两国军事合作等问题。据报道,美国最近已同意向巴林出售F—16A战斗机。
科恩是在结束了对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的访问之后抵达麦纳麦的,他还将访问阿联酋和阿曼。这是他今年1月出任国防部长后首访海湾。
此间观察家认为,科恩此次海湾之行目的是向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重申美国对海湾政策,同时加强与海湾国家的军事联系并推销美国武器。


第6版(国际)
专栏:

  两名北爱警官被枪杀后
英方中断与新芬党接触
本报伦敦6月17日电记者蒋千红报道:英国首相府官员今天说,英国政府将继续为北爱的和平进程而努力,其中包括与爱尔兰政府一道,解除恐怖主义分子的武装并继续多党谈判。在得知两名北爱警官被爱尔兰共和军谋杀的消息后,正在阿姆斯特丹参加欧盟首脑会议的英国首相布莱尔昨天立即宣布中断与新芬党的接触。
爱尔兰首相布鲁顿今天说,两名警官的被害表明,口说希望和平的新芬党讲的并不是真话。
即将就任的爱尔兰新首相伯蒂·埃亨说,他已经取消了会见新芬党领导人的计划,并要求爱尔兰共和军实行明确的新一轮停火。
6月16日,两名正在步行巡逻的警官在北爱尔兰阿马县的洛根警察基地附近被枪杀。贝尔法斯特广播电台接到爱尔兰共和军打来的电话,承认对此事负责。英国北爱尔兰事务大臣莫勒姆对此表示“震惊与愤怒”。事发之后,英国政府准备暂停与新芬党的接触。北爱和平进程再度蒙上浓重的阴影。


第6版(国际)
专栏:

  巴以冲突进入第四天
希伯伦数十名巴青年受伤
本报开罗6月17日电记者刘水明报道:巴勒斯坦群众和以色列军警的直接暴力冲突今天持续进入第四天。约旦河西岸希伯伦市又有数十名巴青少年被以色列军警开枪打伤,其中两人伤势严重。
今天,在希伯伦市中心以军控制区,许多巴勒斯坦青少年继续同以军警对峙,他们向以军警投掷石块和燃烧瓶,有位巴青年还当众烧毁了一面以色列国旗。
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近日发生的暴力冲突,主要是由巴人抗议美国众院作出关于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的决定而引发的。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3天中,已有75名巴人被以军警打伤。以方声称,在驱散示威巴人时,以军使用的是橡皮子弹。但据希伯伦市医院负责人介绍,有两名巴人今天是中了实弹后受伤的。
在拉法一犹太人定居点附近,一些巴勒斯坦人今天也在被以方宣布将没收的土地上静坐示威,以反对8名以色列右翼议员前来对该定居点进行支持性视察。


第6版(国际)
专栏:

  马总理呼吁以色列改变态度
新华社贝鲁特6月16日电(记者邵杰)来访的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16日晚在这里表示,以色列只有同周边阿拉伯国家建立“睦邻友好和真诚”的关系,才能获得安全。
马哈蒂尔在黎巴嫩总理哈里里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上说,以色列不可能通过暴力解决其所谓“安全问题”,睦邻友好和真诚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他敦促以色列内塔尼亚胡政府遵守前工党政府同阿拉伯各方已经达成的协议。
马哈蒂尔还谴责以色列侵占黎巴嫩的部分领土,要求以色列从黎巴嫩南部无条件撤军。马哈蒂尔于16日下午抵达这里对黎进行为期3天的访问。


第6版(国际)
专栏:

  北约和平伙伴关系国军事演习
据波通社十五日报道,十三个参加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的国家将从十六日开始在波罗的海举行海军军事演习。参加演习的共有五十二艘军舰和四千五百名水兵。据报道,这是迄今为止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演习。


第6版(国际)
专栏:

  哥游击队释放政府军官兵
哥伦比亚游击队组织革命武装力量根据本月初与政府签署的《卡关河流域协议》,十五日在卡克塔省的柴伊拉镇释放了被俘的七十名政府军士兵。革命武装力量十五日在柴伊拉镇将这七十名士兵移交给国际红十字会和哥全国和解委员会的代表。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等九国代表组成的国际监察员小组出席了移交仪式。


第6版(国际)
专栏:

  菲总统出访欧洲和中东三国
菲律宾总统拉莫斯十六日上午离开马尼拉,开始对英国、阿曼和希腊进行为期九天的正式访问,以加强菲律宾同上述三国的双边关系和经贸合作。


第6版(国际)
专栏:

  穆萨呼吁拯救中东和平进程
埃及外长穆萨十七日强调,拯救中东和平进程责任重大,而当前至关重要的是使和平进程重返正轨。穆萨在对新闻界发表讲话时说,目前中东和平进程有关各方仍存在分歧,各方的努力仍在继续,但大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和平进程正经历一场重大危机。他否认埃及目前已对如何打破巴以和谈的僵局有了具体的建议。但他指出,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曾多次谈到,停止兴建犹太人定居点将有助于恢复巴以和谈。(据新华社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排除地雷消除隐患
目前,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结束战乱,开始了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然而,埋在全世界的1.2亿枚地雷却时时刻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排雷工作已成为许多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
被地雷炸残双腿的柬埔寨残疾人吞·占纳雷特5月13日手持两枚已被拆卸的地雷在联合国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进行现身说法。
一名波黑和平协议执行部队的士兵脚踩防雷用具,到莫斯塔尔机场的雷区执行排雷任务。
南非国防部副部长卡斯里尔斯(左二)和几名高级军官在一军事基地检查将要销毁的地雷。这次南非共销毁地雷三千七百枚,成为第一个销毁杀伤性武器的非洲国家。
联合国排雷专家查希尔在阿富汗喀布尔郊外给一枚地雷接上引线,准备将其埋在地下引爆。本栏照片均为新华社发(法新社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