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刹刹说情风
朱岩
少数领导干部,遇到同自己关系不错的人跑官要官,不仅不加制止,反而为之四处活动,穿针引线;有的为了使自己的亲戚、朋友、同乡、同学、老同事、老部下等得到某些好处,不顾政策规定和本人条件,想方设法为之谋求“方便”和“特殊关照”;有的当本单位或本部门的干部出现问题时,不是坚持原则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部门调查,而是为之公开说情,以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时兴的这股说情风,严重干扰正常的工作秩序,涣散组织纪律,腐蚀干部思想,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损害党的形象。
说情者的动机有各种各样:有的是碍于情面;有的是怕得罪人、丢选票;有的是热衷于搞关系;有的是得过别人的好处,“受人钱财,替人消灾”;有的是与求情者关系微妙,怕“拔出萝卜带出泥”,等等。可见,说情风是好人主义、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突出表现,是低级庸俗的处世哲学、拉帮结派的宗法观念在党内生活中的反映。
说情风之所以盛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充分认识说情风的危害。有的认为说情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有的认为说情虽然不对,但也妨害不大,对说情不以为非;有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认识说情风的危害,但认为比起其它腐败现象是小巫见大巫;还有的虽然对说情风谈起来义愤填膺,但轮到自己头上,则是照“说”不误。不错,人是要讲感情的,但这种“感情”绝不能置于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上,更不能以牺牲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代价。只讲人情不讲原则,只讲关系不讲党性,只讲个人和少数人的利益不讲党和人民的利益,是干部队伍的腐蚀剂,对此现象熟视无睹、无动于衷是政治上麻木不仁的表现。
刹住说情风,必须大力营造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氛围,使每个干部都能够自觉地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懂得坚持原则和按制度办事对于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重要性,不仅自己不求情、不说情、不送情,而且对说情风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这样做了,可能会落个“无情”的名声,得罪一些人,也可能丢掉一些选票,但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就应该坚持原则,铁面无私。因为对少数人的“有情”,恰恰是对多数人的“无情”。只有得罪少数人,才能赢得多数人,才可以保住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反对和制止说情风,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很重要。刹住说情风,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实践证明,哪里的领导不为说情所动,哪里的风气就比较正。各级党组织和组织部门对干部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对说情者要及时提醒,严肃批评,对那些与违法乱纪有牵连、造成恶劣影响的说情者,更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认真查处。


第4版(要闻)
专栏:

  钱其琛会见基辛格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今天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一行。
会见时,双方就如何进一步改善和发展中美关系以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友好的交谈。


第4版(要闻)
专栏:

  刘华清和丁关根等参观中直机关迎回归书画展
本报北京6月17日讯新华社记者汪金福、本报记者陈鹏报道:中共中央直属机关“迎香港回归书画展”今天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出席开幕式并为书画展题词:“雪百年耻辱,兴万代繁荣”。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为书画展题词:“双喜临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丁关根参观书画展。
这次参展的280幅书画作品是从中直机关33个部委报送的600余幅作品中经专家评审、精选出来的。其中有36名部级领导干部的作品及著名书画家沈鹏、刘炳森、华君武、官布等人的作品。作品突出了喜迎香港回归和党的十五大的主题,作者们用书画艺术的形式歌颂了百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的英勇斗争,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和建设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光辉业绩,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布赫、王兆国等也为书画展题词,万国权、马文瑞等出席开幕式。中直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顾云飞在开幕式上致词。中直机关各部委主要负责同志、机关党委专职书记、工会主席及机关干部群众代表共300多人出席开幕式。


第4版(要闻)
专栏:

  就香港特区适用国际条约问题
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外交部发言人崔天凯在今天的记者招待会上就香港特别行政区适用国际条约问题发表了谈话。
他说,中国政府最近就自7月1日起有关多边国际条约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问题向各有关条约的保存机关递交了照会。中国政府还将于近期通过联合国秘书长,向国际社会全面阐述有关国际条约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原则和做法。
这位发言人说,通过上述行动,现时适用于香港的绝大部分多边国际条约自7月1日起都将继续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这些条约涉及经贸、海关、科技、民航、商船、知识产权、资源、环保、邮政、人权、劳工、国际犯罪、国际私法等不同类别,共计200余项,其中有80余项中国目前尚未参加。
他说,上述行动是为了落实“一国两制”的方针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有关规定所采取的,对于实现香港的平稳过渡和保持其长期繁荣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第4版(要闻)
专栏:

  就香港特区继续适用国际公约问题
中英双方达成一致意见
新华社香港6月17日电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代表处消息: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英双方已就目前适用于香港的国际公约自1997年7月1日起继续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问题达成一致,并就为确保这些国际公约继续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所采取的有关法律和外交行动的照会稿达成一致。
目前,双方正在向有关国际公约的保存机关和联合国秘书长递交照会。


第4版(要闻)
专栏:

  王汉斌会见阿根廷客人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由署长路易斯·马约拉诺率领的阿根廷国家监察专员署代表团。
代表团是应监察部的邀请来华访问的。
监察部部长曹庆泽昨天同马约拉诺举行了工作会谈。双方就加强两国监察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交换了意见。


第4版(要闻)
专栏:

  朱光亚会见阿根廷客人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全国政协副主席朱光亚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由主席何塞·纳达利率领的阿根廷激进青年团代表团。代表团是应全国青联的邀请于昨日抵京访问的。


第4版(要闻)
专栏:

  傅全有会见尼日利亚墨西哥客人
据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记者刘云非)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傅全有上将今天在这里会见了尼日利亚临时执政委员会成员、国防大学校长加鲁巴少将一行。
傅全有对尼日利亚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以及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的支持表示赞赏和感谢。傅全有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发展与尼日利亚军队的关系持积极态度。他还向尼日利亚客人介绍了中国的国防政策。
加鲁巴说,近年来,尼中两国在许多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他希望两国军队的合作能够得到不断加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校长邢世忠中将、尼日利亚驻华大使祖贝尔·马哈茂德·卡藻雷参加了会见。
傅全有今天还会见了由鲁道夫·雷塔·特利高斯上将率领的墨西哥军事代表团,双方就进一步发展中墨两国军队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友好的交谈。
傅全有说,中国重视与墨西哥的传统友好关系,并将为两国和两国军队友好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继续做出努力。
雷塔表示希望墨中两国和两国军队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钱树根中将、墨西哥驻华大使路易斯·维博·阿尔法罗等参加了会见。


第4版(要闻)
专栏:

  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献策征文揭晓
本报北京6月17日讯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的“营多杯”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献计献策征文大赛近日落下帷幕。
经过认真的评选,共有20篇优秀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其中,全国总工会封蕾的《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对策》,新华社上海分社吴复民、姜微的《上海,80万人再就业》,河北日报储瑞耕的《再就业六题》三篇征文获一等奖。
在今天中国记协举行的颁奖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等向获奖者颁发了奖杯和证书。
本次征文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征文近2600篇。(齐迎春)


第4版(要闻)
专栏:

  民营经济拓展南亚市场研讨会举行
本报北京6月17日讯记者朱坤荣报道:由全国工商联和中尼民间合作论坛中方委员会举办的中国民营经济拓展南亚市场研讨会6月10日至11日在江苏省射阳县召开。
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出席会议并讲话。
这次会议是为今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中尼民间合作论坛会议做准备而举行的预备会议。第一次论坛会议于去年10月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举行。
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有关部门、江苏省和射阳县的领导以及全国有关专家学者和民营企业界人士近百人出席研讨活动。
本次会议就南亚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我国民营企业如何立足中尼论坛、开拓南亚市场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第4版(要闻)
专栏:

  庆七一迎回归
中央国家机关举行女职工文艺演出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记者胡晓梦)国务委员彭(王加佩右)云、国务院19位女部长今天一起登台合唱一曲《东方之珠》,拉开了中央国家机关女职工“庆七一、迎回归”文艺演出的帷幕。
由中央国家机关妇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会组织的这台演出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各个部委妇女自编自演的节目,也有专业演员的精彩表演。表演者当中既有抗战时期奔赴延安的老大姐,也有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女大使、女参赞,更多的是各个部委的普通女职工。整台演出气氛热烈,情绪激昂。


第4版(要闻)
专栏:

  本报举办喜迎香港回归歌咏比赛
本报北京6月17日讯记者崔士鑫报道:今天下午,人民日报社礼堂内歌声如潮,洋溢着热烈的节日气氛。上千名报社职工参加了喜迎香港回归歌咏比赛。
比赛中,各部门纷纷登台,引吭高歌。《明天香港更美好》、《我的中国心》、《香港回祖国》等歌曲,抒发了报社职工喜迎香港回归祖国的欢乐心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春天的故事》等歌曲,表达了报社职工的一片爱国之情。比赛结束时,在著名指挥家秋里的指挥下,全场起立,高唱《歌唱祖国》,台上台下气氛达到了高潮。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总编辑范敬宜以及编委与大家一起登台演唱。


第4版(要闻)
专栏:来自香港的汇报

  自酿白酒庆回归
——来自香港的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再过14天,英军就要从这里离去!”
6月17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港岛中环码头,登船环游港岛。64岁的老船工吴伯,指着百米开外的英军驻香港总部对记者说。
记者顺手望去,只见状似酒杯的威尔斯亲王大厦前,停泊着英军快速舰“漆咸”号。在本月30日午夜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之后,该舰将载着最后一批英军离港。据悉,在本月的最后一个星期,驻港英军的指挥部也将移至这艘舰上。
这是一个象征,英军离港意味着香港一段屈辱史的结束,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吴伯1933年在港出生,与香港这片海域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他当过海员,到过世界许多国家,深感国家尊严的重要。他一边熟练地驾驶着轮船,一边深情地说:“香港回归,我们可以扬眉吐气了!”
扬眉吐气,这话说得好。与记者同船的李先生,从另外一个角度谈到了中国人的自豪。李先生原在一家老牌英资公司做事。他说,英国人看不起我们本地员工,在里面做事感到很受气,我跳槽了,自己干,很舒心。香港回归时,我希望在第一时间领到特区护照,出国时体会做一个堂堂正正中国人的自豪感。
我们的船行驶在环港岛的航道上,港岛在雨雾中若隐若现,海浪拍打着船舷,我们想起了历史的一幕:1841年1月25日,英国殖民主义者悍然强占香港岛后,欣喜若狂,又是鸣枪又是放炮。1月29日,侵略者们乘“复仇女神”号军舰,得意洋洋地沿港岛海岸绕行一周。
船到葵涌,同行的游客纷纷取出相机,摄下当今世界最大货柜港的繁忙景象;在不久前落成的青马大桥下,只见周围的岛上正大兴土木,工地连片……船返维港,又见两岸高大的建筑物上,一些专为庆回归设置的大型灯饰已准备就绪,香港区徽图案、香港回归吉祥物——中华白海豚图样也制成霓虹灯饰,将随着香港夜色一起放亮。沿途看见一些趸船,7月1日晚将用来施放烟花。
船过上环,建筑风格独特的信德中心吸引了许多人的视线。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带正是英国侵略者当年强占香港的登陆地点。沧海桑田,此地几经填海,已难复见当年的景观。然而,不远处的水坑口街,却是那一段屈辱历史的见证。
昨天,记者专程寻访了水坑口街。这条不足百米的小街,英国人称其为“占领街”。站在这条挺陡的道路上,记者不禁想起了不远处的大笪地,当年这里停泊着罪恶的鸦片船,向内陆贩运鸦片,毒我同胞;英国军舰以此为基地,不断北犯,侵我家园;又想起了清末爱国诗人黄遵宪的诗句:“登楼四望真吾土,不见黄龙上大旗。”俱往矣,今天,洗雪前耻,港人无比欢欣。85岁的张镜池老人,全家都参加了迎回归活动。他家几代经营酒铺生意,在这条街上已生活了70多年。老人不善言辞,谈起回归,心情很激动:“到时我们全家将用自酿的白酒欢庆,我年纪虽大,也常常在社团活动。”他的女儿参加香港“苗圃行动”步行到北京活动后,前两天刚刚回港。
当记者回到中环码头上岸时,巧遇一对结婚的新人从香港大会堂里走出,幸福的笑容洋溢在他们的脸上。素不相识的游人,也友善地向他们祝福。再看中环街头,“建设香港,繁荣创富,安居乐业”的标语分外醒目。(附图片)
香港回归前夕,香港街头处处洋溢着喜庆气氛。
上图:港岛告士打道上喜迎回归的巨幅广告牌引人注目。
本报记者徐运平摄
左下图:市民在选购国旗。
右下图:商店精心布置橱窗。本报记者李舸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