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文化)
专栏:

  向世界呈上一份精美的“国家名片”
——1996年度最佳邮票评选风情录
本报记者卢新宁
编者的话:1996年度最佳邮票评选5月末在风光旖旎的海南岛揭晓。这次评选中,共收到全国各地集邮爱好者的投票796201张,广大的集邮爱好者又一次对这一方寸艺术倾注了他们的热情。最佳邮票评选活动历年来牵动了许多人的心,一套好邮票能给人们美的享受,产生无限的向往。今天,本报刊出4套16枚获奖邮票,介绍这些邮票的设计过程,以及设计者、绘制者、印刷者和专家对获奖邮票的评说,意在与读者一起重温这些艺术珍品的丰富蕴藉,感受邮票艺术的万般情致。(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评选开幕式会场。齐颖丽摄)


第10版(文化)
专栏:

  再向潮头听涛声
最佳邮票奖:《上海浦东》
在今年所有获奖邮票中,《上海浦东》最为特殊:这套邮票后面站着整个上海市,站着1000多万上海人。获奖后的设计者们回想邮票设计发行的整个过程对记者这样感慨:《上海浦东》的这份荣誉是群策群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对于今天的上海人来说,黄浦江东岸那片一度荒凉的土地在短短几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具有深刻意味的;对于改革开放中的中国而言,长江流域那个入海口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样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一项面向世界、跨越世纪的伟大工程,是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蓝图上重要的战略部署。上海人民一直希望在“国家名片”——邮票上反映浦东开发开放的巨大成就。《新民晚报》等新闻媒体发布向全市人民征集上海市地方题材邮票选题的消息后,短短一个多月,收集到近5000个选题,其中大多数选题是浦东开发开放。上海市委召开常务会专门研究后,决定以“上海浦东”为题材申报邮电部。
讲起《上海浦东》设计过程,这套邮票的责编、印制局专业邮票设计家陈晓聪说:从确立选题到设计印刷,《上海浦东》始终得到上海市政府的支持,始终牵动着上海人民的心。当初,经专家们筛选的几十幅画稿放在市政府接待大厅里,由市委书记黄菊、市长徐匡迪等8位市领导认真审看,非常具体地提出修改意见,确定了6枚邮票和1枚小型张初稿。赵启正副市长主动请缨,亲自抓。这种重视程度恐怕全国少有。
邮票的重点修改工作最后落到了李斌、杨顺泰、张安朴3位美术工作者身上。赵副市长在浦东安排了专门的地方,指定专人、专车,让画家到现场写生,让摄影师拍摄实景。他们在反复商讨中形成共识:浦东开发是全方位、全社会的开发,浦东邮票应该有大上海大都市的大气派,除了4个重点开发小区外,还应该有更丰富的内容,小型张要同时反映浦西的建设和浦东的开发。
3位美术师经过半年多的近10次修改,一幅幅画稿出来了。在设计中,为准确形象地表现浦东面貌,几位画家呕心沥血。责编陈晓聪在上海一个多月都住在旅馆工作,一次没回上海的家。杨顺泰腰疼得直不起来,硬是强撑着……就这样,一幅幅邮票正稿出来了。此时,距离约定邮票发行日只有不到半年的时间。
按常规,仅7块雕刻版就需半年时间才能完工,何况小型张规格为160×75毫米,这么大面积邮票的雕凹印制从未有过。上海市委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上海印钞厂,立下军令状。厂长和雕刻师们把铺盖卷搬到了厂里,不分昼夜地干,终于在规定时间里,用一流的工作质量,印出了一流的邮票。邮电部的领导看了样张后,啧啧称赞:真想不到印得这么好。短短一个半月时间,真不容易。
《上海浦东》在一片期待声中展现在人们的眼前:黄浦江银河般从天而降,两岸朝晖尽洒,气象万千。在设计家们虚实结合的细腻线条下,浦西,号称“万国建筑博物馆”的楼群鳞次栉比,“新外滩”蔚为壮观;浦东,东方明珠电视塔高耸入云,与两座浦江大桥相映生辉;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里逶迤的高楼大厦,现代化海港中万舸争流的繁忙景象……大上海尽收眼底。
主设计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李斌说,《上海浦东》邮票的设计特点是以点带面、散点透视,结果表明确实达到了设计师们设想的效果。《上海浦东》“点”以每个园区的标志性建筑为主图,采用仰视角度,突出重点和主图的高大写真;“面”是园区的全景和规划的远景,采取鸟瞰形式,展示广阔的场面和对未来的想象。整套邮票色彩清丽绚烂,明快优美,风格统一,一气呵成。尤其是小型张令人耳目一新:黄浦江、蓝天、浦东、浦西,以蓝色为主色调,色彩渐次浅淡,柔和洁净,充满美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套邮票印制全套使用胶雕套印。近景以雕刻版凹印,雕刻版线条感强,能表达质地和力度,起画龙点睛作用,达到主图突出和稳重的效果;远景用四色彩色胶印,色彩鲜艳明快,加强凹雕的块面,增加气氛,给人以美好未来的憧憬。大套邮票采用胶雕印制,是近20多年来少有的。
《上海浦东》发行后,颇得好评。向来敢为人先的上海人在这样一套地方题材邮票的设计上又开先声,不仅首开地方题材出小型张的先河,还勇夺大奖。人们说,这套邮票不仅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时代脉搏,而且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浦东叠影出一个新上海,上海又叠影出一个生气勃勃的中国,这样一套邮票获奖是实至名归。(附图片)
设计者:李斌杨顺泰张安朴


第10版(文化)
专栏:

  又见铁流两万五
专家奖、优秀邮票奖:《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
两枚小小的邮票成功地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赢得了专家和集邮爱好者的共同青睐。许多人认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能够一举夺得两个奖项,实属不易;设计者陈晓聪、阎炳武则将这份荣誉归于伟大的长征,他们说这两个奖项说明长征在中国人民的心里占有重要位置,说明长征精神尚未被人遗忘。
陈晓聪说,当她和阎炳武接到任务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设计一套邮票时,都很激动。他们一个是老红军的后代,自幼便对红军满怀崇敬;一个是早在学校读书时,就对长征充满景仰。能为这样一段历史设计邮票,让今天的人们从方寸之中重温那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峥嵘岁月,实在是件庄严无比的事。因此,明知道这样一个革命历史题材远不如其他选题讨巧,在设计上很难有独特的创造和艺术创新,但为了自己的梦想,他们舍弃了其他一些诱人的选题,将精力投入到这套票的构想设计中。
6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胜利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大转移——万里长征,在中华民族历史乃至人类活动史上矗立起一座辉煌的丰碑。长征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事件已经不独是一次成功的军事胜利,更是人类勇气、意志、正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奇。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件由无数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细节组成,多少年来,在人们一次次充满神往的回味和传诵中史诗般优美悲壮:四渡赤水,奇袭娄山关,强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从乌江天险到泸定桥边……在红军的漫长征途中,发生了如此生动的战争故事,包容着如此丰富的精神内涵。可现在,要用小小的两枚邮票表现出来,谈何容易。陈晓聪称之为:用最少的邮票说最多的话。
陈晓聪和阎炳武来到了贵州,希望那印烫着红军足迹的山山水水给予他们灵感。从红军长征纪念墓、铁索桥、遵义,到赤水河、安顺场,他们飘浮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冲击,用陈晓聪的话来说,是一种灵魂的净化。他们沿途拍摄了许多照片,留作素材,并对四川美院集体创作的红军长征群雕发生了兴趣。这组群雕表现了长征途中的红军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一定会胜利的信念,那粗犷流畅的线条、凝重大气的造型令陈晓聪、阎炳武欣喜若狂:这正是他们需要表现的。
多少年来,长征在人们的怀念中一遍遍被以不同的形式书写,并在书写中不断地生长、复活。半个世纪过去了,陈晓聪、阎炳武要借助邮票这种载体走近长征,他们沉浸在创作激情中。他们设计的第一枚票,以群雕为基础,在静态的人物群像后面设计了红军的旗帜,猎猎作响的红旗使整个画面有了一种活力和动感,使人们在流动的漫天红色中感受到红军长征风起云涌、气壮山河的气势。他们又以著名画家蔡亮夫妇的油画《三军会师》为基础,设计了第二枚票,像电影中的定格,撷取了红军会师的历史瞬间:经过千难万险,经过多少人的牺牲,长征终于胜利了。会师的红军战士激动地拥抱欢呼,他们身上破烂的军服记载着刚刚过去的艰辛困苦,脸上生动的喜悦像灿烂的阳光照亮了半个世纪前那个特殊的日子:1936年10月。(附图片)
设计者:阎炳武陈晓聪


第10版(文化)
专栏:

  漫道夕阳无限好
最佳印刷奖:《敦煌壁画》小型张
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上,敦煌艺术永远是个充满魅力的话题。由邮票印制局北京邮票厂承印的《敦煌壁画》第六组是《敦煌壁画》六组大型系列邮票的最后一套,它们只是敦煌壁画这只庞大神奇的凤鸟身上的几片美丽羽毛的缩影。难得的是,北京邮票厂以高超的技术,将清晰、秀丽、古朴的画面完整地呈现到人们的眼前,使其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千手观音”小型张以出色的印制效果夺得了最佳印刷奖。
作为我国唯一的邮票印制专业企业,北京邮票厂成立36年来,较好地完成了邮电部下达的指令性邮资票品生产任务,印制了大量的邮票、有价证券和集邮品,保证了邮政通信和集邮活动发展的需要。该局三次获国际“政府间邮票印制者组织”举办的邮票印刷质量评选最佳印刷奖,在印刷《敦煌壁画》过程中他们又一次显现了高超的技艺。
敦煌壁画年代久远,有许多地方残损、变色,邮票要求如实反映原作的真实性,通过有限的画面展现敦煌壁画上下一千年的概貌,体现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体现原作高超娴熟的技巧与画面的气韵。该厂总结印制前几组邮票的经验,认真分析原稿,决定采用原作彩色正片直接制版,在不违背原作的基础上,适当修饰,既突出其“古”味,又使画面清晰完整,并针对原稿不足之处想了很多办法。
由于照片上的原作损坏的地方很多,画面模糊不清,他们与设计者协商,让他们把画面线条勾画出来,印制时再做修理。在色彩上采用专色,用专灰、中黄、天蓝、专棕、原墨和金六种颜色,使色调既不过于鲜艳,保持了古画的韵味,显得古朴、细腻、柔和,又避免了照片的模糊不清,同时在颜色处理上保持了系列票的一致性。原作有许多斑痕和脱落之处,照样印刷很易让人误认为是印刷上的瑕疵,影响画面美观,他们将其修理成有层次的平滑过渡,缩印后让人觉得既有斑痕,却并不突出。原作线条多,也会影响套印,他们在不影响主体效果的前提下,去掉了过于密集、细小的线条,并按照古画的层次处理,使画面清晰而含蓄。
在制版印刷中,印版深浅层次反差不大,印迹发花,层次不饱满,油墨转移到纸上看上去不平服,缺少层次感,画面看上去不逼真,技术人员认真分析研究,以浓墨勾形,淡墨敷色,浓淡相宜。并按版面的层次调整了刮墨刀的刀度,完整无缺地把版纹内油墨转移到画面,把“千手观音”的画像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画面上看“千手观音”,观音伸出的手臂是两两相对排列,繁而不乱,显得气度恢弘,宝相庄严圣洁。效果如此之好,关键是金墨。为印好这套票,他们专门研究了金墨的配比。搞印刷的人都知道,金版不易显露层次,浅的地方金易掉,深的没有光亮,站不住。而“观音”身上有的地方要金光灿烂,有的地方要藏而虚露,从作版上讲,版纹层次比较复杂,有深、有浅,有的地方线条粗,也有的较细。他们反复研究、试验,严格把握金粉配比,印制后对主图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使人观后体味到醇厚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风格。(附图片)
北京邮票印制厂印制


第10版(文化)
专栏:

  泼将水墨见精神
优秀邮票奖:《黄宾虹作品选》
在20世纪中国的众多山水画家中,黄宾虹以其深厚的创造力,在古典山水艺术和现代山水艺术的过渡中,树立了伟大的界标。“一生九十笔愈老,千军为扫万马倒。”他大气磅礴的艺术,内美蕴藉的精神,大器晚成的个人经历,构成了作品的独特魅力。在这位大师去世40多年后,为他的作品设计发行邮票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好事,也是一件需要勇气的难事。
《黄宾虹作品选》属于“中国美术家作品系列”,此前已发行过徐悲鸿、齐白石、吴昌硕、傅抱石等人的作品。如何既保持原作特点,又设计出区别于以往美术家作品邮票的特色,是王虎鸣他们思考的问题。王虎鸣、阎炳武认为,美术界的人都不否认,宾翁一项独具意义的成就正在于揭示了传统文人画与现代人直接对话的可能性;它也说明,用类似邮票这种大众传播的方式来扩大艺术与社会的沟通,恰恰可能是别有洞天的。
这套邮票列入选题后,浙江等省研究黄宾虹绘画艺术的专家们推荐了一批图编。宾翁一生创造颇丰,据说辞世后其家属秉其遗愿捐给国家的书画手稿就达1万余件,选图自然成了头等大事。现在见到的《黄宾虹作品选》以山水居多,王虎鸣他们的考虑是,宾翁是中国山水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代宗师,曾作诗“爱好溪山为写真,泼将水墨见精神”,88岁犹登西湖葛岭写生。这套邮票中的4幅山水画,除了一幅早期的作品《山水》外,《西泠远望》、《青城山中坐雨》、《设色山水》都是大气磅礴的杰作。
王虎鸣、阎炳武还在《黄宾虹作品选》中选入了题为《点染写花》的花卉作品。他们说,许多人只知道宾翁的山水画绝佳,却不知他的花卉也画得精彩绝妙。《点染写花》信手写来,形似草草,却意趣天成,极具魅力。而在绘画上集大成的黄宾虹,书法上也达到了一种境界。王虎鸣他们选择“陆子成书作新语,许君集学述古文”这幅字,表现宾翁书画结合的艺术造诣。这套邮票应该说比较全面地概括了黄宾虹一生的成就。
《黄宾虹作品选》将图稿以白色衬底,饰以细线框,“中国邮政”和邮票名称都采用黑色宋体字,面值则为金色;在文字经营、图章摆设上,努力与画面保持风格一致,产生了清新明快的视觉效果。一幅幅气势磅礴的艺术作品就这样被缩印到方寸之中,原作的韵味虽不可能完全保留下来,但经过王虎鸣他们精心的转换,确实使邮票画面于絪缊之中见分明,在不经意的笔墨中见生意,充分显现了宾翁作品精致而大气的韵致。这套邮票发行后不仅以其清丽脱俗的艺术境界为圈内人所欣赏,而且夺得了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喜爱,被评为优秀邮票。
多年来一直从事邮票设计工作的王虎鸣、阎炳武,在设计《黄宾虹作品选》过程中似有所悟。王虎鸣讲道,宾翁能在古典艺术范畴中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就在于他对古典山水天真幽淡,气味荒寒之“矩”,比同时代人理解得更加透彻,并进行最大限度的个人创造。这点对邮票设计这样一门规范性很强的艺术来说,很有启发作用。邮票设计,特别是表现内容有较强艺术性的设计,也应推崇以繁复之极的表现来追求内在美感之路。王虎鸣他们由此得出结论:设计不是用来取悦眼目,而是用来升华心灵的。(附图片)
设计者:王虎鸣阎炳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