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7-06-18

1997-06-18新闻联播 文字版

赴港出席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名单确定

第1版(要闻)<br/>专栏:<br/><br/>  赴港出席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br/> 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名单确定<br/>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赴港出席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代表团成员由国家领导同志,老同志,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无党派代表人士和人民团体的代表组成。代表团成员名单如下:<br/> 江泽民 李鹏 钱其琛 王汉斌 张万年<br/> 费孝通 雷洁琼(女)程思远 吴阶平 罗干<br/> 吴学谦 董寅初 安子介 霍英东 马万祺<br/> 何鲁丽(女)<br/> 姬鹏飞卓琳(女)<br/> (以下按姓氏笔划排序)<br/> 马毓真 王凤超 王英凡 王梦奎 王维澄<br/> 方荣欣 邓楠(女)甘子玉 田曾佩 成思危<br/> 朱训 朱开轩 伍绍祖 刘云山 刘延东(女)<br/> 刘华秋 刘名启 刘忠德 刘积斌 刘镇武<br/> 李克强 李国光 李国华(女)李树文 束怀德<br/> 何椿霖 张丁华 张伟超 张浚生 陈元<br/> 陈明枢 陈滋英 周南 周子玉 郑国雄<br/> 经叔平 赵地(女)赵稷华 胡光宝 俞晓松<br/> 姜恩柱 秦文俊 钱树根 唐树备 唐家璇<br/> 曹志 隗福临 董良驹 董建华 鲁平<br/> 曾庆红 曾建徽 温光春 蔡子民<br/> 秘书长:罗干<br/> 第一副秘书长:曾庆红<br/> 副秘书长:胡光宝李树文王英凡王凤超张浚生

出席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及庆祝活动赴港观礼团组成

第1版(要闻)<br/>专栏:<br/><br/>  出席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及庆祝活动<br/> 赴港观礼团组成<br/>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将赴港出席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出席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暨特别行政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及在香港举行的有关庆祝活动的观礼团已经组成。<br/> 观礼团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代表,与香港事务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军队和人民团体的代表,长期从事香港工作老同志的代表组成。陈滋英任观礼团团长,郑国雄、唐家璇任副团长,姜恩柱任秘书长,秦文俊、刘名启任副秘书长。

与祖国同行——内地是香港繁荣稳定的坚强后盾

第1版(要闻)<br/>专栏:迎接香港回归特稿地位篇(上)<br/><br/>  与祖国同行<br/> ——内地是香港繁荣稳定的坚强后盾<br/> 本报记者何加正黄幸群<br/> 在广东省南部与香港地区之间,有一道用人工架起的铁丝网,它东起沙头角,西至尖鼻咀,全长35公里。100多年来,尽管这条管理线一再被加固,它始终无法阻隔香港与祖国的血肉联系。<br/> 香港是祖国的一个窗口,在祖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祖国内地一直是香港的坚强后盾,香港的稳定繁荣始终离不开祖国的支持。<br/> “长期打算,充分利用”<br/> ——一项大政策,为香港赢得了长期稳定发展的环境<br/> 香港,全境的陆地面积只有1092平方公里。今天却获得如此重要的国际地位和出现了如此骄人的繁荣景象,如果没有一个稳定可靠的依托,是难以腾飞的。<br/> 几十年来,祖国一直在为创造一个繁荣稳定的香港而努力。<br/> 1948年,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接连告捷之时,英国朝野开始不安了,他们关注着已经强占了一个多世纪的香港是否还能继续高挂米字旗。眼看解放大军势如破竹,1948年12月港英政府颁布了《香港防卫军条例》。当年的港督葛量洪事后这样忆述:“1949年10月,共产党的军队到达了我们的边界,我们一直都向伦敦咨询,尝试预测那些军队抵达边界会有什么事情发生。”<br/> 然而,南下大军抵达深圳河北岸后,没有再继续向前推进。<br/> 这是为什么?原来,早在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的高层领导人就已经着手考虑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对香港、澳门的政策,认为从总体形势看,不宜马上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利用好这两个地方,对我们发展海外关系、进出口贸易会更为有利些。毛泽东主席作出这一安排的目的是很明确的,那就是要突破西方阵营对中国的封锁,留下一座对外的桥梁,留下一扇通风的窗口。<br/> 一个推动香港繁荣的总体构思,这时候实际已经在中国领导人头脑里诞生了。周恩来总理始终是这一构思的具体实践者。1957年,他在上海和工商界人士座谈时,明确地说:我们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香港可作为我们同国外进行经济联系的基地,可以通过它吸收外资,争取外汇。以后,党中央明确提出了“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对港工作方针。<br/>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近30年里,尽管中国内地多次出现过激烈的政治运动,但中国政府对香港工作的这项政策一直没有改变,并在各个不同时期做了大量的实事。<br/> 在九龙土瓜湾香港工联会的大本营,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忆述:1951年,九龙城东头村发生大火,一大片民房化为灰烬,1万多人一夜之间无家可归。广东省、广州市人民团体得到消息,立即决定向香港汇款2.2亿元(当时货币),拨给大米1.5万公斤。“那真是雪中送炭啊!我们工联会日夜救灾,当这些慰问金送到受灾工友手上时,许多工友都哭了。它帮助不少工友度过了灾后最艰难的日子。几十年来,当我们一走过罗湖桥,看到‘港澳同胞’中的‘同胞’这两个字,就觉得特别亲。”<br/> 在一次名为“香港今昔”的摄影比赛中,一位资深的摄影爱好者向人们展示了他珍藏的一组黑白照片,题目是:水荒年代。所有画面都是现场抓拍的,有的一家三代拿着水桶扁担围着一个水龙头,等候供水;有的街道出现了弯弯曲曲一长串空水桶,从街头到街尾;有的母亲身背孩子,还要艰难地双手提两大桶水上山……如今,香港已经彻底告别了这种“水荒”,这个变化是怎样来的?这就要说说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了。<br/> 1963年夏天,广东遇上60年未见的大旱。长达9个月的时间没有下过透雨,水塘干涸,江河断流。香港和九龙地区水荒更为严重,当局向居民的供水,改为4天供一次、一次4小时,居民提着水桶等水的长龙长达数里。水,在大旱中的淡水,对于被包围在苦咸海水中的香港,犹如甘露。在这种情况下,香港中华总商会、港九工人联合会分别向广东省省长陈郁写信,希望支援。陈郁立即表示欢迎他们派船到珠江就近汲取淡水,于是,香港当局从1963年3月到1964年6月共从珠江口运去淡水30多亿加仑,解决了燃眉之急。为进一步想办法帮助香港解除水荒威胁,经周总理批准,特从专款中拨出3800万元人民币,兴建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把东江水直接输向香港。以后这项工程经过了三次扩建,目前供水能力达每年11亿立方米,占全港淡水用水量的70%。这是生命之水,发展之水。很难想象,没有水的保障,香港今天会是什么样子。<br/> 香港同胞的生活离不开副食、能源。中国政府为稳定香港的副食供应、能源供应等所作的努力也是实实在在的。如确保每天均衡供应活猪、活牛等的三趟特快列车,1962年3月20日从武汉开出,至今已有1万多个日日夜夜,其间,经历过十年“文革”浩劫,但特快列车的规矩一直没改——每年除去大年初一以外,364天,天天发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粤北坪石至湖南的一段铁路,在暴雨季节常有山泥倾泻,而每当出现这种险情,都是军队汽车运输团及时伸出援手,把活猪、活牛日夜兼程经公路送到深圳再转运香港。多少年来,香港只要“八号风球”一挂,空中、海上的运输就都停顿了,唯有内地通到香港的铁路运输线最顽强。如今,在京广、邕广几千公里的铁路运输线上,光是为香港食品供应服务的上货点就有好几百个,港深交界线上为鲜活产品出口方便而设的口岸也有十多个。<br/> 正是有了祖国大陆腹地这个可靠后方,香港在五六十年代获得了比周边地区更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更低廉的生产成本,其产品的竞争力大大增强。<br/> 改革开放<br/> ——一个好机会,把香港经济推上了发展的新台阶在“新界”上水与深圳市交界的深圳河畔,有一个乡间渡口,相传古时在此撑船的人叫文锦,后人在此架了桥修了路,管它叫文锦渡。<br/> 文锦渡很长时间默默无闻,它的名声大振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因为从这时起,这里成了连接两地的进出口岸,每天从早到晚,有数以万计的客货车川流不息地由此通过。关口上,走过了成千上万的投资者,流传着数不清的香港同胞创业发家的故事。<br/> 香港原来有一家自行车有限公司,从制造到销售的工作流程全部在香港进行。工厂办在大楼里,每装好几辆自行车就要通过电梯运到底层,再转运到稍宽一点的露天车场。这种条件显然很难实现大幅度提高生产规模的梦想。于是,这家公司的老板看准机会,把加工生产迁到了深圳。很快,他在香港感到最棘手的三大难题———人力、厂房、原材料,都有了着落,投产第一年就生产了4万多辆自行车。当时,深圳工人的工资成本只有香港的1/6,这个企业的产品很快就打败了外国竞争对手,在国际市场站住了脚。第三年他们的产量激增10倍。当年这家公司的固定资产不足800万元,如今已超过10个亿。这个商海搏击中的成功者叫施展熊。<br/> 类似这样把握祖国改革开放机遇,一展宏图的实践者在香港工商界中决不是个别的。如果我们把目光留在素有香港制造业支柱称号的制衣业上,很快会看到一连串熟悉的名字和称号:时装大王、针织服装大王、牛仔裤大王……再细看下去,还会发现,他们中不少人的经历很相仿:20年前,一个刻苦耐劳的“打工仔”,积攒了少量启动资金,看准机会开始接收加工定单,然后积极上内地投资办厂。再后是从一地一家的来料加工厂,逐步发展到走向大江南北,生产上了规模,牌子创出了名堂,不少人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老板。正像他们中的一位成功者所说:“我给祖国的仅仅是一份爱,祖国却给了我一个舞台,令我把梦想变成了现实。”<br/> 目前,港商仅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就设有2.3万家合资企业和8万家来料加工厂,雇用着400多万内地工人。从1979年至1995年,港商回内地投资设立的企业已超过16万家,实际投资金额高达993亿美元。港商对内地的投资总额约占外来投资总额的60%,对国家而言,这是一笔宝贵的建设资金;对香港来说,则是抓住了一个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中资企业在港投资也达400多亿美元,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与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湾仔一幢富有现代气息的办公楼里,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文杰告诉记者,仅“中国海外”,1990年至今,在港建成和在建的各种楼宇就近700万平方米,单住宅一项就可供30万人居住。现在,香港中银集团吸收的存款额已占香港市场存款总额的23%。中资还参与香港运输、仓储、零售、保险、制造等各行业的投资。他们在为香港经济繁荣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在推动两地经济合作方面扮演了积极角色。<br/> 至于在贸易方面的互惠互利、共存共荣,在香港和内地发展上产生的作用就更为明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已经成为香港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一大转口市场和第一大出口市场。内地的发展为香港成为重要国际港口和贸易中心发挥了重大作用。<br/> 有分析家指出:香港1841年宣布为自由港,但此后的100年并未给香港带来真正的繁荣。香港经济比较快的发展是从本世纪中叶以后开始的,真正称得上繁荣则是最近20年左右的事。从一定意义上说,香港的繁荣是与祖国的改革开放同步的。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系的不断加深,两地经济出现了极为相似的运行轨迹:内地经济增长较快的年份,香港经济增幅也较大,反之亦然。<br/> 一国两制<br/> ——一个好决策,把实现香港长久繁荣稳定的梦想变为现实<br/> 多少年来,香港人在海外总被视为没有根的一群,被认为是在“借来的土地”上耕耘,没有前途的过客。也许正由于这种压力,使许许多多的香港人对实现长久安定有着本能的向往,由衷的企盼。<br/> 70年代末,距离《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的期限还有20年时间,英国一些人士坐不住了,公开提出要关注香港前途问题。海外投资者由于前景不明,裹足不前;香港一些迫在眉睫的大型建设项目也变得难以开展……<br/> 然而,一个富有远见的英明决策,终于给了香港以希望和信心。1982年至1984年,经过艰苦谈判,中英两国政府就香港问题达成了共识。<br/> 1984年12月19日晚,长安街上华灯齐放,《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举行。当中英两国领导人互换文本时,大厅内掌声雷动。这一幕,使许许多多关心香港的人终生不能忘怀。因为从这一刻起,香港踏上了回归祖国的过渡期,“九七”以后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五十年不变”。这一系列将直接影响香港未来的重大方针被载入了庄严的国际文件。<br/> 在汇丰银行中环写字楼,记者和该行的执行董事郑海泉先生有过一席长谈。他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随着区域经济的延伸发展,投资者今天看香港,已经不再孤立地从地缘上看了,更重要的是看中国。因为‘中国因素’对香港的影响是巨大的,实在的。投资者决定他是否在香港投入,不但看香港的今天,还要预计香港的明天;不但看香港本身的市场,更看重它背后连着的中国大陆市场。而‘一国两制’是对香港长远利益很有正面影响的政策,现在大家可以在这个蓝图下来构思自己的未来计划了。”<br/> 无独有偶,日本东京银行香港分行的副总裁邵友保也有同样的见解,几年前他就明晰地指出过:“《中英联合声明》以及根据它来制定的《基本法》,使香港的未来前景变得明朗,使香港的许多问题不再披上面纱,这无疑是给投资者吃了最大的定心丸,是香港未来最大的一个稳定因素。”<br/> 当香港的新纪元将要到来的时候,人们将更有理由相信,香港和祖国贴得更近更紧,香港将继续与祖国同行!

朱镕基会见基辛格

第1版(要闻)<br/>专栏:<br/><br/>  朱镕基会见基辛格<br/>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记者张荣典)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今天下午在中南海会见了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一行。<br/> 朱镕基对同基辛格博士会晤感到高兴,并对基辛格在最近关于最惠国待遇问题的讨论中坚持自己政治上的真知灼见表示赞赏。<br/> 基辛格对再次访华感到高兴。他说,他在北京曾度过许多美好的时光,并表示真诚希望美中关系不断改善。<br/> 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主任刘华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梅兆荣等参加了会见。<br/> 基辛格一行是应外交学会邀请,于昨天抵京对中国进行访问的。

俄罗斯总理将访华

第1版(要闻)<br/>专栏:<br/><br/>  俄罗斯总理将访华<br/>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外交部发言人崔天凯今天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应国务院总理李鹏的邀请,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维克托·斯捷潘诺维奇·切尔诺梅尔金将于6月26日至28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br/> 他说,这是去年12月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正式启动以来,两国总理的第二次会晤。访问期间,双方将就加强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和重大国际问题交换意见,并签署双边合作的有关文件。

李鹏会见斯里兰卡总理

第1版(要闻)<br/>专栏:<br/><br/>  李鹏会见斯里兰卡总理<br/> 新华社北京六月十七日电应中国政府邀请,斯里兰卡总理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夫人于五月三十日至六月十五日来华度假。其间,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夫人朱琳会见了班达拉奈克夫人一行,宾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br/> 李鹏表示,中斯是亲密友好的邻邦,两国关系一直很好,不存在任何悬而未决的问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中斯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也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李鹏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斯关系在世纪之交一定会取得更大发展。<br/> 班达拉奈克夫人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予她的热情友好接待。她说,近年来斯中关系进展顺利,中国在斯里兰卡的援建项目深受欢迎,对斯里兰卡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相信斯中友谊在未来岁月里一定会得到进一步发展。<br/> 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会见了班达拉奈克夫人一行。

上市公司报批和信息披露应该注意纠正的几个问题

第1版(要闻)<br/>专栏:<br/><br/>  上市公司报批和信息披露应该注意纠正的几个问题<br/> 禾木<br/> 截至1997年5月8日,在国内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已逾600家。总的来看,我国证券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企业股票上市对企业发展,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大部分上市企业业绩良好;同时,上市公司本身也依然存在着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有的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中存在虚假行为,在上市公司申报和运行过程中存在某些明显背离上市原则的现象。对这类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及时加以纠正,防止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br/> 对股份制与股票上市的有关概念认识不清,是产生偏差和虚假行为的主要原因。从股份制发展比较成熟国家的情况看,国外上市公司大都是追求全球性规模效益,处于稳定成长期的大型跨国公司。这些公司一般均在市场开发方面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技术背景上具有世界领先水平。上市公司的销售额、资产额在其所在国家的比重都相当高。但从公司数量上看,上市公司占全部公司的比例很小,在日本约占2‰,在美国的具有一定规模的60万家公司中上市公司约占2.5%。也就是说,除追求规模扩张的大型企业外,其它企业较少选择公开挂牌上市的方式。其原因主要是上市公司必须受一系列有关规定的严格约束,即必须定期向公众公布收益和财务状况并要如约回报投资者,同时上市意味着由若干股东共享自身的知识产权和收益。此外,回报投资者的把握、公司本身的规模和影响力等,也都是企业决定是否上市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从筹集资金的方式看,发达国家的企业通常首先考虑银行贷款、企业债券和依靠公司本身的积累,同时考虑公开发行股票。<br/> 从我国的情况看,由于股份制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一些企业和有关部门管理者对股份制和股票上市存在若干模糊认识,投资者也因缺乏股市知识表现出过度投机行为,因而企业上市愿望格外强烈。上市无疑是国际间促进企业发展的有力手段,国外成功的大企业大部分都是上市公司,但不能只看到这一点,而忽略了其发展过程。英国、美国等国家证券市场已有一二百年甚至更长的发展史,其证券市场现有的规模是逐步形成的。这些国家的企业在认为自己不具备条件或时机不到的情况下,不会要求上市;其证券监管部门则需充分考虑证券市场的容量和上市企业的成熟度,即能够提供盈利、回报投资者的能力。如果出现一哄而起的上市局面,必然导致证券市场失调,造成极大的金融风险。<br/> 1993年上半年,我国的一些经济专家指出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化,我国企业股票上市也将经历一个从高潮期转入正常期的过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上市热潮仍愈演愈烈。为了上市,可谓千方百计,不计成本。这种长时期争上市的现象,在国际上是少见的。显然,上市热度的升高具有极大的盲目性。相当一批企业把搞股份制等同于单纯的集资手段,对信息披露制度等有关法律、法规的严肃性缺乏认识,对回报股东的法定责任未放到应有高度,同时对挂牌上市可能产生的不利因素疏于考虑,进而把上市募集的资本金看作为“不必还本的无期贷款”。代价如此低廉的资金,谁人不争?由此容易引发越轨举动,出现虚假行为。企业在申请上市过程中和上市后的违规行为,都与上述盲目性有密切关系,这类企业置企业法规于不顾,上市后往往换汤不换药,资金利用率差,效益低下,根本无法按招股说明书运作,因此其所作所为必将危害企业、危害市场、危害投资者。<br/> 上市公司的虚假行为和背离上市原则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br/> (一)有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严重失实。有的上市公司为本身的利益和解救被套住的“庄家”,编造失实的业绩,散布能够影响股价的虚假消息,误导广大的中小投资者;有的上市公司为掩盖亏损,制造虚假的财务报告;有的上市公司通过虚报资产、利润(甚至接受外来的“特殊”资金)及有关财务状况的手段,抬高二级市场股价,达到提高配股价格的目的。<br/> (二)有的上市公司将相当一部分募集的资本金返回股市,炒作自己的股票。在一级市场募集的资金,相当一部分又回到二级市场,用于做自己股票的庄家,即资金并没有真正“离场”,这是增加供给也不能平抑股价的重要原因之一。<br/> (三)上市申报和上市公司运行过程中存在背离上市公司基本原则的现象。其一,用上市缓解某些无望还贷企业的沉重债务,解燃眉之急。其二,将某些救不活又不能倒闭的老大难企业申报上市,以此维持企业的存在。即用上市“扶贫”。其三,募集资金的使用计划可行性差。有的企业资金使用计划未经过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审定,因此上市募集的资金到位后,会出现给资金重新找出路的现象。不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如果被批准上市,必然严重影响上市企业的质量。中国证监会对虚假情况的审查和处理是严谨的,对已发现的弄虚作假公司及相关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作了严肃处罚,目前还正在对几个涉嫌违规的申请上市企业进行调查,各有关方面在进行上市申报工作时应当自觉遵守有关法规。<br/> (四)股价明显高估。某些企业股票上市发行价明显高估,其最终风险只能由投资者承担。<br/> 为消除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项建议:<br/> (一)进一步提高知识水平,澄清对股份制和股票上市有关概念的模糊认识。从企业到各级政府的有关负责人应当拿出一定时间,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股份制的有关要点,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基本制度和对投资人应负的责任。这是促使上市企业健康运行的前提。<br/> (二)进一步强化对违反信息披露制度和各种造假行为的处罚。对造假者的处罚,应及时、果断,不打折扣;为上市公司提供虚假的评估、财务报告和上市文件的机构应对其过失承担无限责任;对严重违规单位和个人应加大罚款数额。<br/> (三)建议国家证券监管部门发行审核委员会的成员以专家为主,这样做有利于审核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上市企业申报程序和申报内容的真实性出现问题应视为重大差错,一旦发现即应终止申报。<br/> (四)充分利用社会公众舆论力量,通过公开受理投诉,监督上市公司的操作者依法行事并督促有关部门严格执法,这样做有利于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有利于上市公司对投资者恪守诚信义务。

喜闻外国学生考“汉托”

第1版(要闻)<br/>专栏:今日谈征文<br/><br/>  喜闻外国学生考“汉托”<br/> 石劲松<br/> 不久前,1万余名外国留学生在国内20多个考点参加了由国家教委主办的国际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汉语水平考试,俗称“汉语托福考试”。<br/> 前些年,考英语托福出国留学或做事一度成为时尚。近年来,域外又掀起“汉语热”,考“汉语托福”,都是新气象。前者是中国向外国学习,为了走向世界;后者是外国关注中国,争得走进中国的钥匙。<br/>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汉语言曾被作为最重要的语言之一为各国学习,也曾因其艰深复杂,使人望而生畏。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汉字的复杂给人的拖累日渐减少,汉字信息量大,有利于开发大脑的优势日益为人重视。更加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外国人学汉语,遂成潮流。<br/> 从电视荧屏上看到那些不同肤色的外国学子进行汉语听力、笔试考试过程中专心致志的神态,打心窝里升腾起一股自豪感。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定点成功将经过一段时间在轨测试和调试后投入正式使用

第1版(要闻)<br/>专栏:<br/><br/>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定点成功<br/> 将经过一段时间在轨测试和调试后投入正式使用<br/>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苏扩善、新华社记者奚启新)我国6月10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今天上午10时20分,在地面测控系统的精确控制下,成功定点于东经105度赤道上空。<br/> 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静止气象卫星。它可以观测和提供我国及邻国的云图、温度、水气、风场等气象动态,对准确进行中长期天气预报及灾害预报具有重要作用。据有关部门介绍,“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整体性能达到了国际90年代同类卫星的技术水平,它的定点成功及投入使用,开辟了我国地球静止卫星对气象观测的新领域,是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新的里程碑。<br/>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十分关注“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发射和定点,使航天战线广大科技人员受到极大鼓舞。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航天工业总公司试验队和海上航天测量船,连续7天对卫星进行跟踪、观测和控制,完成了卫星转移轨道段测控、星上远地点发动机点火、二次分离和六次定点捕获控制及相应的转速、姿态调整等工作,保证了卫星准确定点成功。<br/> 据了解,“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定点后,将经过一段时间的在轨测试和调试,不久便可投入正式使用。

香港回归前夕的北京街头(图片)

第1版(要闻)<br/>专栏:<br/><br/> 香港回归前夕的北京街头<br/> 离香港回归的庄严历史时刻越来越近了,首都北京街头巷尾迎回归的喜庆气氛越来越浓。本报记者蒋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