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1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冻结同以关系正常化进程
黎抵制中东北非经济首脑会议
新华社贝鲁特6月15日电黎巴嫩外长布维兹15日宣布,黎巴嫩将不参加定于今年11月19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中东北非经济首脑会议,以抗议以色列的与会。
布维兹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由于以色列决定与会,阿拉伯国家出席这次会议就将意味着同以关系正常化,并且等同于同以色列举行多边和谈,这在当前形势下是不适宜的。
他呼吁其他阿拉伯国家一道抵制这次会议。他说,今年召开的阿盟首脑会议、伊斯兰会议组织首脑会议以及耶路撒冷委员会会议均作出决定,要求阿拉伯国家冻结同以色列的关系正常化进程。
为替代中东北非经济首脑会议,布维兹建议召开一次阿拉伯经济会议,以制定阿拉伯经济发展战略,以便同外部世界谈判经济问题。
中东北非经济首脑会议于1994年首次召开,迄今已举行过3届。由于以色列现政府采取强硬立场,使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僵局,所以叙利亚等国日前已表明反对再次召开有以色列参加的这一会议。


第7版(国际)
专栏:

  “发展中8国集团”成立
据新华社伊斯坦布尔6月15日电(记者郑金发、孙永明)由穆斯林国家组成的“发展中8国集团”首脑会议15日在伊斯坦布尔开幕并宣告成立。土耳其总统德米雷尔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说,和平与发展使人们更加感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而地区性经济合作是实现发展与繁荣的基础。穆斯林国家成立“发展中8国集团”是在这方面进行的又一新尝试。
土耳其总理埃尔巴坎也发表讲话说,成立“发展中8国集团”的目的不是要同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抗,而是与其进行建设性的对话与合作。他指出,该组织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为成员国在世界贸易和经济舞台上争一席之地。
“发展中8国集团”的成员国包括土耳其、孟加拉国、埃及、伊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


第7版(国际)
专栏:

  防治荒漠化——全球重大使命
中国林业部部长徐有芳
编者按:今天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荒漠化作为一种复合性自然和人为灾害,正在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威胁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多少年来,尽管人类同荒漠化不懈地进行抗争,但荒漠化目前仍以每年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使全球约12亿人受到直接威胁,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20多亿美元。荒漠化破坏了环境,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唤起所有地球公民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联合国于1994年制定了《防治荒漠化公约》,并确定从1995年起,每年的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已在《公约》上签字。这是人类联合起来共同防治荒漠化的重大举措,标志着人类与荒漠化的抗争揭开了新的篇章。今天,本报特刊出此专栏,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荒漠化作为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成为对人类最严重的危害之一。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它除了造成荒漠化地区植被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外,还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环境。其结果是生物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牧草减产以至绝收而造成贫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80年代中期,撒哈拉沙漠地区的旱灾夺去了300万人的生命。据统计,全球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420多亿美元。荒漠化不仅对人类的生存、生活环境造成严重灾难,而且在受其危害国家成为导致贫困、造成社会动乱和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荒漠化的成因是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它是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固然是形成荒漠化的必要因素,但其形成荒漠化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人类活动,如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等,则大大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同时,人口的迅速增长也是导致荒漠化日趋严重的直接原因。目前,非洲大陆约有1/5的土地已经沙化,在过去的30年中,非洲的年人口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左右,人口的急剧增长,迫使人们滥伐森林、过度垦荒。30年来,非洲的森林面积大约减少了一半,草地大约损失7亿多公顷,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荒漠化作为一种复合性自然和人为灾害,它的危害从某种程度上讲,比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还要严重。其影响和危害的深远性在于它所摧毁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危害的时间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扭转。
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约为3600万平方公里,而且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土地仍在以每年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荒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分布在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的缺乏和技术的落后,严重制约着全球防治荒漠化的进程,而它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也使国际社会越来越认识到,人类只有携手合作,才能遏制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大,求得全球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从70年代开始,随着荒漠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日趋加剧,国际社会加强了防治荒漠化的合作。1977年8月29日至9月9日,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联合国荒漠化问题会议,产生了一项全球共同行动方案。面对日益加剧的荒漠化问题,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有各国首脑参加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防治荒漠化被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通过谈判,1994年6月17日联合国制定出《防治荒漠化公约》文本,并于11月29日通过决议,确定从1995年起,每年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以提高全球所有公民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同年10月以后,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在《公约》上签字。这是防治荒漠化领域的第一个全球性公约,是人类联合起来共同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又一重大举措,它标志着人类共同行动同荒漠化抗争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公约》签署以后,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谋求治理荒漠化的良策,并且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植树造林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手段。东非的肯尼亚1994年植树造林2.6万公顷,西非的尼日利亚也在撒哈拉沙漠南缘开始了固沙造林活动。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正在增加着沙漠边缘地带的植被,阻止沙丘移动。以色列则在利用沙漠方面,借助高效率地使用水和太阳能,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沙漠农业。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国土面积的27.3%。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540亿元人民币。中国政府对荒漠化防治工作历来十分重视。从50年代起就建立了一批防沙治沙机构和科研单位,开展以造林种草为主的荒漠化治理工作。1994年中国签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后,成立了由林业部、外交部等16个部委组成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行委员会,编制了《中国防治荒漠化国家行动方案》。相继组建了中国荒漠化监测中心、中国防治荒漠化培训中心和中国防治荒漠化研究与发展中心等机构,开展了全国性的荒漠化普查工作,编制了中国荒漠化图,提出了《中国荒漠化报告》,《荒漠化防治法》的立法工作也在抓紧进行。1996年12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正式加入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为加快荒漠化的防治进程,中国还组织实施了跨省区、跨流域的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为主要目标的大型生态建设工程。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到1996年已圆满完成了一、二期工程,三期工程全面启动,共造林2.7亿亩。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9%,20%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有2.4亿亩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
另一项重点生态工程——中国防沙治沙工程于1991年全面展开。该工程以保护、扩大林草植被为核心,致力于建立防、治、用有机结合的防沙治沙生态体系和沙产业体系。工程实施以来,已治理开发沙区540万公顷,在沙区开发建设多种经营项目600多个。7个重点工程、21个重点县和24个试验示范区的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防治荒漠化工作已从单纯的防治逐步转移到了综合治理、科学开发利用荒漠资源的轨道。
同时,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工程、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工程、珠江流域防护林工程、辽河流域防护林工程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对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防治荒漠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荒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草原建设和水土保持都有了长足发展,并创造出生物固定流沙、铁路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许多成功的实用技术和开发治理模式,在干旱、半干旱区建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工绿洲。一些荒漠化地区已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生态体系,农牧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中国的科研人员在艰苦实践中,总结研究出100多项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其中干旱、半干旱流沙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设置沙障固沙造林技术、钻孔深栽造林技术等多项防治荒漠化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有的科研成果已被阿根廷、尼日利亚、赞比亚等国引进,中国的治沙造林专家和科技人员还应邀到一些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传授技术,为国际防治荒漠化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的荒漠化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在局部地区控制了荒漠化的发展,但还远远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荒漠化扩大的趋势,荒漠化防治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最新调查结果表明,沙化土地目前仍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和发展中国家,走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面向21世纪的必然选择。然而,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中很重要的前提就是防治荒漠化。搞好荒漠化防治工作对于扩大耕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工农牧业生产,改善沙区人民生活,消除贫困,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战略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防治荒漠化,不仅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改善全球生态环境、促进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在《中国防治荒漠化国家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了中国防治荒漠化的战略目标:
——到2000年,中国将治理风蚀荒漠化土地280万公顷;治理水蚀荒漠化土地240万公顷;治理退化草场715万公顷;治理盐渍化土地200万公顷;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65个,总面积达5950万公顷。区域性生态环境有一定改善,促进解决荒漠化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到2010年,治理风蚀荒漠化土地600万公顷;治理水蚀荒漠化土地480万公顷;治理退化草场1750万公顷;治理盐渍化土地500万公顷;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6868万公顷。荒漠化地区的区域性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
——到2050年,力争使可以治理的荒漠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使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强中国的荒漠化防治工作,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全球的防治荒漠化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第7版(国际)
专栏:

  孟加拉国天然气田大火已两日
新华社达卡6月16日电(记者田帆)孟加拉国东北部的马古拉恰拉天然气田15日发生的大火今天仍在蔓延,有关当局已邀请新加坡和美国灭火专家前来协助。
据报道,由于火势旺盛,火焰高达数百英尺,前来灭火的消防队员无法靠近火灾现场。大火烧毁了附近的铁轨,致使该地区的铁路交通中断。地方当局已把周围村庄的几百名居民疏散,但目前还没有人员伤亡的报告。
本月初开始开采马古拉恰拉天然气田的美国公司代表说,15日凌晨该天然气田的一口钻井在勘探过程中发生爆炸,引起天然气喷发并引发大火。
这是孟加拉国历史上发生的第三次大火,也是最大的一次天然气田火灾事故。目前,事故原因尚在调查之中。


第7版(国际)
专栏:小资料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是防治荒漠化领域的第一个全球性公约,也是国际社会落实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通过的《21世纪议程》的第一个步骤。
1993年5月至1994年6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历经五次会议,完成了《公约》的谈判。1994年10月14日,《公约》在巴黎正式开放签字。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先后签署了《公约》。
《公约》明确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指出荒漠化是“各种自然、生物、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造成的,因此防治荒漠化不仅是个环境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进行综合治理。《公约》建立了一套防治荒漠化的国际合作体制,确认了国际合作和南北伙伴关系在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影响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要调动广大群众充分参与,突出了科学技术指导在防治荒漠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996年12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正式加入了《公约》。
(绮敏)


第7版(国际)
专栏:

  “荒漠化”和“沙漠化”
慈龙骏
1994年联合国第四十九届大会通过了115号决议,宣布:从1995年起,每年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为什么将过去常用的“沙漠化”一词改为“荒漠化”?原因有二:其一,1994年6月17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五轮会议,将多年来各国学者的研究和争论统一起来,把荒漠化定义为: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使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一)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二)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三)自然长期丧失。“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是指年降水量与潜在蒸发散之比在0.05至0.65之间的地区,但不包括极区和副极区。
其二,“荒漠化”英文为“Desertification”,中文译为“沙漠化”无法涵盖其意。
1995年1月在纽约召开的第六次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政府间谈判大会期间,中国政府代表团正式向大会提出,《公约》中文本使用的“沙漠化”术语不够确切,需予以改正。1995年4月1日,联合国正式通知中国,《公约》中文本使用的“沙漠化”术语用“荒漠化”替代。


第7版(国际)
专栏:

  古成立中央银行
古巴改革金融体制,并成立古巴中央银行。新建的古巴央行将负责发行货币和制定货币政策,领导、协调和监察全国金融机构,原古巴国民银行从央行开业日起将作为一家商业银行继续营业,不再起国家银行的作用。古巴国民银行行长弗朗西斯科·索维龙担任新创建的央行行长。


第7版(国际)
专栏:

  墨通胀率下降
据墨西哥银行十五日发表的报告,墨西哥五月份通胀率为百分之零点九一,是一九九四年十二月经济危机以来通胀率最低的一个月。报告指出,到年底有可能达到政府预期的年通胀率不超过百分之十五的目标。(本报专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不久前,瑞典斯德哥尔摩马戏团一头大象在河道中洗澡时“不幸”陷入淤泥中不能自拔。图为当地消防员闻讯赶来,用起重机将这一庞然大物救出。
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