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生生不息其命维新
——访学者任继愈
徐怀谦/文罗雪村/图
任继愈,1916年生,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4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6年被评为教授。1964年,毛泽东倡议要研究世界宗教,任继愈负责筹建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并出任所长,直至1987年。1981年与北大合作创建国内第一个大学本科宗教学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宗教学研究人才。1987年至今任北京图书馆馆长兼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主要著作有《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中国哲学史论》、《老子新译》等,主编有《中国哲学发展史》(7卷本)、《中国哲学史》(4卷本教科书)、《中国佛教史》(8卷本)、《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106卷)、《宗教词典》、《中国道教史》、《道藏提要》等。是当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和以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学的开创者。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走向现代化这一时代课题,记者近日专访了任继愈先生。
记者:任先生,您在研治中国哲学史时有一个一以贯之的观点,即认为秦汉到鸦片战争,二千年间中国贯穿着一对基本矛盾:政治的高度集中与经济的极端分散。中国传统哲学一直在为解决这一对矛盾而尽力。那么您认为新时期中国哲学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任继愈:这个新矛盾就是中国如何从中世纪走向现代化的矛盾。
秦汉到鸦片战争二千年,中国哲学自成体系,其主要发展趋向是逐步建立、完善、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和从理论上支持中央集权的思想体系,逐渐完善了一套儒教思想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教合一格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等一连串的重大的政治变革。这些政治变革都体现着一个共同的目的或趋势,即破除小农经济的束缚,建设独立富强的新中国,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及当前的主旋律。从林则徐开始,一直沿着这个总的方向前进。经济建设是这个方向,文化建设也应是这个方向。面向21世纪,这个现代化的任务尚未完成,正在进行中。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代,首推汉唐。汉朝开通了丝绸之路。西方人知道东方有一个中国,是从汉朝开始的。唐朝除了陆上丝绸之路,还开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去日本就走这条路。那时中国的海船在世界上领先,可以出口。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今天我们所称“国乐”很少是汉族的,像琵琶、胡琴、箜篌都是外来的。汉唐时期对外开放,吸收外来文化,其共同特点,即“以我为主”,吸收外来的一切对我有用的东西,以充实自己,也就是鲁迅先生说的“拿来主义”。吸收当时有用的文化充实自己,汉唐就是这么壮大起来的。
今天我们面临开放的形势,比古代汉唐丝绸之路所接触的面就更广了。可是鸦片战争以后,处在一个更大更广阔的开放世界,外来的商品和文化大量涌来。和汉唐不同的是列强欺侮我们,从外面进来的东西,不由我们去挑选。当年的鸦片,就是这么进来的。
我们今天提倡的现代化,要主动选择我们要的,摒除那些不要的。要当一个精明、合格的文化采购员。连真假都分不出来,怎么行?要构建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培养有眼光、有魄力的文化采购员,这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像汉唐那样,需要什么拿什么。千万不可人家塞给你什么,你就接受什么。
记者:“文化采购员”?的确是个很形象的比喻。那么我们该拿什么标准来采购呢?
任继愈:我想,必须根据我们的国情。首先,中国是一个有两千年封建历史、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历史悠久,文化根基深厚,所以秦汉以后,统一成为主流,公认为是正常现象,分裂被认为是不正常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普遍认可的优良传统。一是爱国主义,包括反侵略的传统,各民族互相尊重,和睦共处的传统;二是宽容、博大;三是勤劳勇敢;四是独立自由;五是高度的抽象思维。符合这些条件的,我们都可以引进,择优引进;不符合的,就拒绝。这其中,爱国主义是灵魂,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比如,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是我们的切入点。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才找到马克思主义,而不同于欧洲,不是从它的三个来源、三个组成部分来入手的。
记者:您认为,要构建一套新的思想体系,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繁荣强大的国力,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二是积累充分的思想资料,包括中国古代的和外国的;三要经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而且您指出第三条更为重要,原因何在?
任继愈:上面已经讲到,中华民族善于吸收、消融外来文化,从不照搬照抄。外国文化到了中国,不改变成中国的样子,就不能立足。中国文化有深厚的历史的政治、经济根基,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格。历史上,基督教到中国来过5次,但因为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协调,结果没站住脚跟。最后一次是靠大炮保护,打进来的。佛教能被中国人接受,正是因为它吸收了中国宗教“孝”和“忠”的传统,做了一些变化。
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生根,并取得伟大成绩,除了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这个决定因素外,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因素。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整体,精华与糟粕相纠结,如小农意识混进马克思主义,封建主义有时冒充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招摇过市,封建等级、宗法制度、狭隘的地域观念,都和具有现代科学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不相容。
中国哲学的新体系的建成,一方面有古代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衔接的问题;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出世才100多年,它本身还在发展成长当中。像这样极为艰巨的思想工程,远非短期可以急就,往往要经历几代人、上百年,不断努力,才能完成。
记者:如何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这是许多有识之士共同奋斗的目标。有人提出“仁爱”、“孔子救国”等口号,让人觉得太虚。您提出的文化发展的势差规律,较为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任继愈: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经验表明,不同的文化接触后,先进的一方必然影响落后的一方,落后的一方必然受先进的一方的影响,这种现象,好像水之趋下,不可逆转,故称之为“文化势差”(CulturalPotentialdifference)。
中国文化在封建社会里,长期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居世界领先地位。当世界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中国的封建文化才显得落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尚不够强大,双方没有正面发生冲突,还可以自我陶醉。一旦面对面地较量,鸦片战争后,屡战屡败,才不得不服输。
当前中国面临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对外开放,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国策。但封建残余势力还相当顽固,从社会意识到生活方式,处处可见它的幽灵;中国本来就有资本主义影响,随着开放的潮流,国外的腐朽的病态的文化势必大量涌进。所以当前现实生活中,至少并存着三种文化体系:封建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
有些好心人,看到那些败坏社会风气的现象,很着急,有人提出要利用传统的封建文化来抵制腐朽的资产阶级文化。从文化势差的道理来看,用封建传统文化抵挡不住资产阶级文化的侵蚀,更无法消灭封建文化自身糟粕的影响。唯一的出路是利用文化势差,用方兴未艾、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文化才可以战胜一切腐朽文化,为四化建设打好基础。
现在,我们的大方向已经有了,那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这个总指标,还要像工矿企业把生产指标、利润指标分解到每个车间、班组以至每个人一样,要把这个总指标分解、落实为各个门类指标,以期建成符合21世纪中国的发展,指导12亿人民走向现代化的思想体系。
古人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创建新文化,离不开旧文化。文化不能白手起家。我们要敢于、善于吸收人类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成果,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我们经济建设要有中国特色,哲学体系也要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是共同的,如何结合各自的学科专业,是很艰巨的系统工程。今天,中华民族文化已经汇入世界文化的潮流,中华民族必将为全世界做出新的贡献。
(附图片)


第12版(副刊)
专栏:

  立足点·特点·突破点
——人民日报“金台随感”杂文研讨会侧记
文余
人民日报副刊杂文有着悠久而光荣的传统。远的不说,从70年代末郭沫若的《黄钟与瓦釜》、秦牧的《鬣狗的风格》到80年代的风华杂文征文,再到90年代的“金台奖”杂文,副刊杂文都展示了它作为“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在新时期所特有的切近时代、关注生活、歌颂光明、针砭时弊的社会作用。这是为其他文体所不可代替的。
经过新时期杂文20年的创作实践,萦绕在人们头脑中的一些敏感问题渐渐地得到了廓清,在诸如新时期需要不需要杂文,鲁迅精神和鲁迅笔法是否已经过时等重大理论问题上,人们的意见渐趋一致。当然,理论上的百家争鸣和创作上的百花齐放是一件好事,相反,强求一律并非良策,何况,目前的杂文创作与时代和读者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为进一步繁荣杂文事业,本报副刊专门举行杂文座谈会,在京的部分作家、杂文作者唐达成、赵大年、王京山、章仲锷、李庚辰、叶延滨、孙月沐(朽木)、吴志实(甲乙)、商正、李景阳、朱铁志、丁启文、郝湛秋等与会,畅所欲言,就如何繁荣杂文创作等话题提出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人民日报社副社长许中田到会讲了话。
立足点
许中田同志讲话时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旗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两种体制转换的过程中,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暴露出来。充分利用杂文,针砭时弊,来匡正这些问题,是杂文作者责无旁贷的紧迫的任务。
他说,杂文创作和其他文艺创作一样,都有一个基本立足点的问题。是作为局外人去嘲讽,还是作为局内人去匡正,效果截然不同。即如鲁迅,对于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不是冷眼旁观或骂杀完事,这才是鲁迅的基本立足点。
青年杂文作家朱铁志认为,杂文创作关键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这里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从创作主体的角度说,杂文质量的高低与作者对问题的认识深度、政策掌握、表达分寸等自身修养有密切的联系。
特点
人民日报编委、文艺部主任丁振海在发言中强调,杂文本质上是一种文学创作,要有感而发,不能总是命题作文。杂文不管是发挥它的激励前进的作用还是社会批评的作用,都必须通过它自身的特点表现出来,而不能像一般政论那样进行诠释。叶延滨说,杂文不一定和某一个口号扣得很紧,但它反映的是民众的声音,当然这些声音的主旋律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规律。如果说一般政论是为了使上情下达,杂文则可以看作是下情上达的窗口。
更多的与会同志认为杂文当然可以歌颂,但它的基调是批评的、战斗的。李庚辰同志认为,杂文要荡涤腐朽,推动社会前进,作者一定要站在党的政策立场上,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扶正祛邪,激浊扬清。他申明杂文不是捣乱文学,广大的杂文作者是忧国忧民、对社会有强烈责任感的人。
唐达成说,任何时代都需要杂文。在新时期,杂文仍然要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虽然它的笔墨往往针对时弊,针对消极落后现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但这并不是否定社会的进步,而是为了使社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前进或引起某些方面疗治的注意。从这个意义上说,杂文正是前进的助力。
章仲锷认为,没有战斗性,失去了批判作用,那么杂文就不成其为杂文。所谓“温柔的批评”、“悦耳的批评”,跟杂文无关。当然这一切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正确的立场——立足点。
突破点
有的同志指出,杂文的作用在今天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像鲁迅杂文那样脍炙人口的作品太少,不少杂文作者功夫不够,基础不牢,文风浮躁,这是杂文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如果一篇杂文是一滴水,那么你怀中得有一盆水才行。不少文章立意虽好,但读不出味道,就是因为杂文作者本身的水平不高。
唐达成认为,杂文品质的提高与繁荣,离不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观察,没有这样的思想境界、犀利眼光和深厚学养,就难有情文并茂的好杂文。
不少与会同志从杂文形式多样化的角度,提出拓宽副刊杂文的新思路。叶延滨同志认为不要形成某种固定的杂文套路;孙月沐提出杂文栏目要真正“杂”起来,书信、日记、随笔、断想、漫画配文等形式都可以采用,这样才能使内容和形式都变得丰富多彩。还有些同志提出要改进评奖办法,让读者参与评奖,使读者、编者、作者劲往一处使,为繁荣当前的杂文创作而共同努力。
短时间内使杂文形式多样化起来是可能的,但要使杂文创作者的学养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则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新起的杂文作者要不断地学习、充实,厚积薄发。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时代赋予一切文艺工作者包括杂文作者的神圣使命。人民日报副刊有责任、有义务把杂文这块阵地培育成社会主义文化的大花园,让更多的作者和读者在这里耕耘、收获、欣赏、留连。


第12版(副刊)
专栏:回归之庆

  香江思绪
侯龙柱
华夏三千年的血泪史
幻化于蒙太奇的硝烟中
大清的宫廷
营造着阴沉的春天
洋枪洋炮射出一张张
贪婪、狰狞的丑恶嘴脸
一副封闭的枷锁
锁住了一条长辫子含泪的故事
锁住了黄龙滞重的翅膀
黄龙心打愁结
昏睡香江畔
华夏子孙高昂头颅
点燃了漫天烽火
将那条长辫子化为灰烬
把封建皇冠抛进太平洋
香江
却依然是祖国
梦中的牵挂……
沧海桑田
一个多世纪如过眼云烟
咫尺天涯千千结
厮守相望盼白头
望断秋水啊望眼欲穿
飘过九曲黄河十八弯
跨过汹涌澎湃长江源
星辰明月作证
蓝天白云换颜
唤来的是一次次沉重的失望
当欧风美雨
开始在环球肆虐
夏季风冬季风
东西南北风八面来风
用探询的目光寻寻觅觅
一位中国老人在一场
马拉松式的棋战中
投下了一枚举足轻重的棋子
落子间技震四座石破天惊
面对人类祖国和未来
所有惊讶的目光
变得欢腾雀跃
一个多世纪的屈辱
顷刻间烟消云散
1997年7月1日的大喜日子
这一天祖国的每个空间
将以几何级数拔节
古老的土地上
跳跃的思维
尖端的产品系列竞逐丛生
蓝眼睛褐眼睛灰眼睛里
放射出簇簇赞叹
这一天高亢激越的旋律
炽热的情感跳动的脉搏
奔涌的热血都将冲动成
欢庆的鼓点
(作者地址:广东汕头市光华北四路)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变味的“能人”
朱铁志
我们的汉语真是奇妙,说一个人不是“能人”,当然不是好话;但说某人是个“能人”,似乎同样不是什么好话。当一个人被大家称为“能人”时,真不知该高兴,还是该难过。
《现代汉语词典》说:“能人”是“指在某方面有才能的人”,《辞海》说:“能人”是“极有才能的人”。“有”也罢,“极有”也罢,在“才能”这点上,二者没有异义。“能人”之能究竟何“能”?处在不同角度和地位的人往往有迥然不同的看法。一般说来,“能人”之能当然是德才兼备、有益于国计民生之能。但在社会剧烈转型时期,原有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过去意义上的“能人”,在如今某些人眼中可能早已变为无用之人;而原来为人所不齿的社会渣滓,却摇身一变成为各方争抢的“能人”。沈阳曾有过“北大毕业不如大北毕业”的说法,便是这种变化的典型写照。“大北”是哪家名牌?不过是当地的一所监狱而已,据说从那里磨炼过的“兄弟”综合素质远远超过北大毕业生,其上天入地的本事、超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远非北大人可比,既然是蹲过“大北”的人,“那就到哪儿都不怕了、干啥都不惧了”!如此说来,确是“极有才能的人”。
既是“能人”,当然就能人所不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自不必说;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一般人见不到的人他能见,一般人要不到的钱他能要,一般人打不通的关节他能通,这就是了不得的本事。这些人研究政策、熟悉关系、讲究策略,善于钻空子,又不露蛛丝马迹。他们精明,但从不把精明的成果加在自己头上,因而总能为上司积累政绩,受到赏识;他们肯干,但从不把力气花在不合算的地方,总能在头头儿需要的时候恰到好处地贡献自己的“愚见”;他们凶狠,但从不像地痞流氓那样毫无档次地蛮干,而是温文尔雅、笑里藏刀,谈笑间就把一桩血淋淋的案子摆平了。
在个别领导眼中,“能人”之能重在四端:一曰能跑。跑项目、跑资金、跑批文、跑关系、跑路子,生命在于运动,当官在于活动,手下如果没有几员这样的干将,日后怎样平步青云?二曰能吹。俗话说能干的不如能吹的,能吹的不如能擂的。在有些人看来,一个单位的事业再有起色,如若不会宣传、不会包装自己,那也是白搭。所以务必重金搜求能吹善侃之士加盟,以求唱功做功双丰收,君不闻“酒好也怕巷子深”么?三曰能骗。要发展经济、振兴事业,光靠傻干不行,必须学会周旋于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要实有实,要虚有虚,虚实相生,方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具体说来,就需要一批能做假账的、会填假报表、假数字的,使之表面看去天衣无缝,滴水不漏,实则仓廪殷实、小金库饱满。别以为此类勾当易如反掌,检查机关可不是吃干饭的,非“极有才能的人”难以对付。四是能溜。大凡启用了上面“三能”的家伙,多半要做好随时开溜的思想准备。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是想溜就溜得了的。怎么办?就要千方百计笼络能开辟门路的能人,只要弄到这样的能人,什么护照呀、签证呀、绿卡呀,都好办。
这样的“能人”当然不是群众眼中的能人,他们虽然可能给企业带来短暂的经济效益,但终将以更大的损失作为代价。他们虽然是个别领导的掌上明珠,但往往是千夫所指,如过街老鼠。这是领导的不幸,更是群众的不幸。选拔一个什么样的人,往往体现一种用人的政策,对干部队伍的建设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用了变味的能人,不仅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失,而且伤害群众感情,败坏社会风气,混乱价值观念,实在不是一件无关宏旨的小事。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上井冈
王曼曼
去看井冈山的时候,山上正开满红红白白的映山红。
最早的关于井冈山的记忆,已不知缘于何时,仿佛井冈山是和自己一同长大的,想到井冈山,就想到一个普通中国人的一路被教育下来的童年,少年。
其实,那时候并想象不出井冈山究竟样貌如何,但是,关于井冈山是革命圣地、革命摇篮,是一座英雄之山的定义,则早已浸入了骨血。
真的来到井冈山,已经距离自己红色的童年千里万里之遥,井冈山也早已不再仅仅是罗霄山脉中段的一组巍峨群山,成了井冈山市。
下榻的宾馆是一座灰色的结实楼房,从窗子向外望出去,一个小小的石板桥和一条细巧的河就入目而来了。桥上偶尔行过一位少女,梳着披肩长发,春天的裙子摇曳着,令人想起久远的、词里面的江南女子。一问这个地方,叫做茨坪。立即觉得这名字仿佛前世和自己认识,不知在哪出革命剧目里出现过。
在井冈山,总能找到多年的旧友喜滋滋相逢的独特感觉,常常脱口而出的话是:“啊,这就是黄洋界。”“啊,莺歌燕舞、潺潺流水的就是这个所在。”井冈山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人都能发现丛生的典故的地方。
上黄洋界是清晨时分,薄雾像一群走失了的孩子,四处游荡着,朦胧中看见一处黄泥房子,行近一瞧竟是毛泽东住过的地方:60多年过去,房间中陈列的青春毛泽东的照片,依然让人真切感觉到了他在那个时刻的艰难。
“早已森严壁垒”的地方位于一个山坡。几处浅浅筑就的壕沟就是半个多世纪前发生过激战的疆场。一座黑色小炮被一片绿树簇拥着,站立在陡峭山坡的边沿,雨丝缓缓滴过炮身,落在近旁的野草从里。碗口粗细的炮筒斜斜直指山的尽头,有60年阳光风雨的浸润,这门炮周身充斥成熟之极的神韵,以一副宠辱不惊的姿态任人从各个角度拍照。当时的毛泽东一袭布衣,正是望着它,写出“黄洋界上炮声隆”这七个字的。
井冈山一处深深的山坳中,被夕阳的斜晖笼罩住的一片平地叫做小井。小井是一座小小的村落,鸦声从寂静的天空里滑滑地飘过,伴着几户散居的人家。60多年前,这里曾用竹子搭建了一所红军医院,规模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小,却是那时战士们生命所系的地方。某日,敌方攻入,部队撤走,未及离去的多名重伤红军战士,全部被杀于小井这个小小的村落。
如今,小井有一片开满细碎小花的平地,不大,却盛满萋萋的绿草,斜阳在草上跳着金色的舞蹈,风偶一吹过,近处的竹林便齐齐吟唱。这片鲜花和青草之下,掩埋的正是50多年前的英魂。
今天的井冈山,也只是一个仅有7万人口的小城市,电影院、商场、书店等等城市该有的基本东西它都有。除了这些,井冈山似乎还存在着别的地方并不具备的什么东西。好像不是它的山,不是它青色的竹林,不是山间游走的白色雾气,不是隐隐然丁冬作响的流水。
站在井冈山深处,天在黄昏时分依旧透彻地蓝着,空气在那一刻也潮润地钻进皮肤,井冈山从四面八方拥过来,站立成一队巍峨的中国历史。
这一刻,这座被赞颂过很久的山,形象突然明晰起来——它不是别的任何事情,它就是中国中南部的一列山脉。
因为这个平凡的感觉,我被感动得流下了泪水。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长城之夏交响音乐会”举办
为迎接香港回归,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北京日报社、北京交响乐团、慕田峪长城旅游区办事处日前在慕田峪长城城头举办了“长城之夏交响音乐会”。这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由我国著名指挥家谭利华指挥,演奏曲目为中国和世界名曲。
(翟兴泰)


第12版(副刊)
专栏:

板桥写意图(中国画)
韩静霆
韩静霆1944年生于吉林辽源。现任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师从许麟庐先生学画10年,深得齐派画风神韵。其个展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题写展名,共展出他的中国画、写意人物及花鸟100幅。大幅《风雪八骏图》长达4.5米,高2米,笔力遒劲,墨色华滋,豪放雄健。《丽人行》长卷,4米多长,人物众多,既有唐代秦国、虢国夫人,又有仪仗队、歌舞乐工、御厨等随行,铺采辉煌。其人物画,用线富于节奏,简洁中见繁富,疏落中见灵性。已有多幅作品为国内外知名人士收藏。(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