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1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专访

  为了世代友好
——访日本先驱新党干事长园田博之
本报记者于青
6月3日下午,李鹏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日本先驱新党干事长园田博之一行。会见结束后,园田先生回到下榻的饭店,利用下一个日程前的间隙,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说到人民大会堂,园田先生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19年前,就是在这里,园田博之的父亲、日本外务大臣园田直和中国外交部长黄华分别作为日本和中国的全权代表,郑重地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谈起自己的父亲,园田博之先生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家父作为国会议员,第一次访问中国是1954年。当时有16名日本国会议员前往瑞典,出席在斯德哥尔摩的世界和平集会。他们根据事前的秘密约定,会后辗转从莫斯科乘飞机经伊尔库茨克到达北京,时间是1954年7月25日,那时家父40岁,我12岁。当时日中两国没有建交。在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政治条件下,可以想见实现访华是何等困难。对于包括家父在内的国会议员前往中国访问那种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以及为他们成行提供帮助的中国朋友们,我一直怀着深深的敬意。”
“从那次访华开始,家父就决定把政治生涯奉献给日中邦交正常化和增进日中友好的事业。18年过后的1972年,日中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又过了6年后的1978年,家父以外务大臣的身份来到北京,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听母亲说,家父在日本出发前就决心已定,表示如果签约不成功,就誓不回日本。家父后来如愿以偿。可以想象,家父对于能够亲手实现他作为政治家的人生目标,定是喜悦万分。自此6年之后,家父因病去世。我继承了家父政治家的事业,也继承了家父增进日中友好的事业,如今我能够从事日中友好,来源于家父的言传和身教的影响。”
关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园田先生说:“谈判中最棘手的是领土问题(即钓鱼岛,日本称尖阁列岛)。家父深知,如果谈岛屿归属问题,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就难以签署。1978年8月10日,在邓小平先生与家父的会谈中,排除了这个障碍。邓小平先生说:‘就这样放它20年、30年好了,我们不会动手。’8月11日,日中和平友好条约草案全文拟定。8月12日,日本政府向家父发出缔约的训令,并决定邀请邓小平访问日本,以交换条约批准书,使条约早日生效。访问日本期间,邓小平先生在谈到领土问题时对日本记者说:‘这个问题我们同日本有争议,钓鱼岛日本叫尖阁列岛,名字就不同。这个问题可以把它放一下,也许下一代人比我们更聪明些,会找到实际解决的办法。’历史证明,邓小平先生暂时搁置争议,留待将来解决的主张是现实的、明智的。日中关系发展到今天,的确来之不易,其中包含日中两国许多先辈的努力,他们经历的艰难和作出的贡献,应该成为激励我们晚辈继续前进的动力。”
园田先生此次来北京,是为参加“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国际研讨会。他的母亲、日本自民党妇女团体联合会会长园田天光光也作为与会代表一同前来。李鹏总理在会见中赞扬园田直先生一家长期以来致力于中日友好。
园田先生说:“这次国际研讨会的目的在于增加共识,加强日中两国各个层次的交流,把两国关系进一步推向前进。今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25周年,明年是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签署20周年,我愿以此为契机,加倍努力,实现先辈的遗愿——日中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应记者要求,园田先生写下自己的心愿与本报读者共勉:“世世代代友好”(见右图)。其实,园田先生一家的经历和信念就是中日友好世代相传的一个缩影,并且预示着中日友好事业的美好远景。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副外长盛赞香港回归
本报莫斯科6月15日电新华社记者竺承军、本报记者许宏治报道:俄罗斯副外长卡拉辛近日说,香港回归“是中国领导实施的政策所取得的成就,是历史公正的胜利”。
卡拉辛是在接受新华社和本报记者的联合采访时说这些话的。他说:“香港回归中国这一过程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他认为,“从总体上看,回归平稳,没有发生震荡”,过渡问题文明地得到了解决,同时顾及到有关各方的利益,遵守了国际法的原则。
他说,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采取的富有独创精神的态度,为解决这一十分复杂的问题提供了钥匙,他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使中国“找到了令各方都能接受的和谐地解决香港回归这一具体问题的办法”。他指出,重要的是,从今年7月1日起,“一国两制”的构想将在中国的特别行政区香港付诸实施。他表示相信,今年7月1日以后,香港仍将是俄中经济合作的积极参与者。(附图片)
6月8日,首届莫斯科华人文化节举行闭幕晚会,莫斯科各界华人及中国演艺界人士聚会在莫斯科航空学院,共庆香港即将回归祖国,许多俄罗斯友好人士应邀参加了晚会。图为观众为晚会上精彩的表演鼓掌。
新华社记者饶爱民摄


第6版(国际)
专栏:

  香港稳定繁荣符合美中利益
本报华盛顿电记者张亮报道:美国波士顿日前举办了一次“回归后的香港”的专题研讨会。与会者认为,香港回归祖国是一件世界性大事,保持香港的稳定繁荣符合美中两国的利益。
香港地区驻美国经贸专员彭赞荣是主讲人之一。他指出,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香港将结束长达150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回归祖国后,香港的生活方式不会有大的变化,几乎是一切照常,因为基本法确定了香港实行高度自治和“港人治港”。他说,毫无疑问,香港人民将会确保香港的稳定繁荣,并且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还说,香港各界一致认为,美国应无条件延长对华贸易最惠国待遇,这对香港的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IDG公司亚洲总裁熊晓鸽先生列举了许多数据和事实,说明该公司对在香港的业务前景充满信心。他说,前几个月,该公司在香港和内地的业务收入均大幅增长,特别是新兴市场研究方面的收入增长了两倍以上。麻省理工学院一位教授在研讨会上介绍了刚刚出版的《香港制造》一书。
这次研讨会是由马萨诸塞州国际投资和贸易局、IDG公司和佛理律师事务所等5家单位联合主办的。美国工商企业界和金融界人士出席,并踊跃向主讲人提出他们各自感兴趣的问题。波士顿银行的一位负责人会后对记者说,“我们银行正在扩大在香港和中国内地的业务和市场,保持香港的稳定繁荣对我们银行有利,也符合美中两国的利益”。


第6版(国际)
专栏:香港回归

  东方明珠明天更璀璨
——访南非南中贸促会会长约翰·苏
本报记者陈特安
日历在向7月1日翻动,香港回归祖国在即。在这一历史性时刻来临之际,记者在昆仑饭店采访了正在北京为拓展南中贸易奔忙的南非南中贸易促进会会长约翰·苏。
“在中国,请称我为苏华杰。”苏先生用一口亲切流利的普通话招呼我坐下。我们的话匣子也就从这里打开。
苏先生虽浪迹天涯数十载,但他对祖国始终抱有“魂牵梦绕”的依恋情结,始终搏动着一颗“中国心”。从牙牙学语到年逾不惑,走南闯北的风风雨雨使他感触至深的是:“祖国贫穷地位低,祖国强盛腰杆硬。”岁月沧桑的酸甜苦辣使他更抱定一个信念:“环境可以改善,地位可以改变,但我作为炎黄子孙,这颗跳动着的‘中国心’永远不能变。”他动情地告诉记者:“家父给了我苏华杰这个名字,旨在激励我努力进取,力争做个中华民族杰出的子孙。”于是,他长年奔波于南非与中国之间,披一身风雨,播一路友谊。诚如最近国务院侨办领导接见他时所说的,他不愧为人们称道的“民间大使”。
苏先生谈锋甚健,话题集中到香港回归这一中华民族历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之上。
“几年前,我夫人露西·朱和我就决定1997年7月1日全家人要在香港欢度这一喜庆时刻。现在更是喜出望外,我已被正式邀请,作为贵宾出席今年6月30日午夜在香港举行的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苏先生兴奋地告诉记者,并从写字台拿出刚收到的文传说,“我同时还荣幸地被聘请为‘香港各界庆祝回归委员会’顾问。我在海外飘泊了大半生,如今祖国人民给了我这种殊荣,心情怎能平静?”
“弱国无外交。100多年前,帝国主义凭借洋枪洋炮,把丧权辱国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强加给清政府。现在终于盼来了洗雪耻辱、还我尊严的一天!”苏先生用手擦了擦湿润了的眼眶,继续说:“这一天来之不易,是几代人拼命奋斗争来的。6月30日午夜,我将亲眼看到:英国米字旗降下,中国五星红旗升起。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是中华民族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又一重要标志,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生动体现,是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良好开端。”
对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苏先生似有说不完的话,呷了一口茶又说,“香港回归还可以大大提高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就拿中国与南非贸易来说,目前中南贸易额近15亿美元,香港地区与南非的贸易额约15亿美元。这个数字,对南非做生意的人当然都会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随着香港回归,南非同中国内地以及同香港地区的贸易额还会迅速增长。如果甘愿让过眼浮云遮住眼睛,而不能放眼于有12亿人口大市场的中国,那肯定是丢掉西瓜捡芝麻的短视行为”。
最后,谈到香港回归后能否继续保持繁荣稳定,苏先生更是信心十足。他认为,一来,“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保证香港的社会和经济机制不受重大震荡,继续平稳地运作;二来,“港人治港”的英明决策打掉了西方诬蔑中国、并借以兴风作浪的一些口实,以董建华为代表的一批港人完全有决心、有能力管理好香港。此外,中国本身政治稳定、经济健康发展也为未来香港的繁荣稳定提供了可靠保证。因此,他说:“可以肯定,香港这颗璀璨的东方明珠明天将更加辉煌。”


第6版(国际)
专栏:友好往

  友好往来
▲应国际行动理事会第十五次全会主席、荷兰前首相范阿赫特邀请,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吴学谦6月1日至4日出席了国际行动理事会第十五次年会。
▲由曹庆泽部长率领的中国监察部代表团应波兰最高监察院院长沃伊切霍夫斯基的邀请于6月1日至6日对波兰进行了访问。访问期间,中国代表团与波兰最高监察院院长沃伊切霍夫斯基进行了工作性会晤。5日下午,波兰参议院议长斯特鲁齐克接见了曹庆泽一行。
▲玻利维亚外长阿拉尼瓦尔6日会见了正在拉巴斯访问的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团副团长杨振亚和代表团部分成员,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挪威外交大臣戈达尔9日上午会见了正在奥斯陆访问的中国人权研究会代表团全体成员,并同他们进行了友好的交谈。以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朱穆之为团长的中国人权研究会代表团8日抵达挪威首都奥斯陆,这是中国人权研究会第一次派代表团访问西欧国家。 (据新华社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朝报谴责美“未来战略报告”
新华社平壤6月15日电朝鲜《劳动新闻》今天就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日前发表的“未来战略报告”发表评论说,这个报告“是同缓和的趋势背道而驰的行为”。
评论说,报告确定了21世纪美国的军事政策、立场和方针,提出“保持压倒性的军事力量”和美国继续驻军海外是“21世纪美军的基本战略”。
评论指出,美国的这一“未来战略”就是“实力战略”,表明美国有人“试图以冷战的观念并依靠军事力量把世界变成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的野心。为达到上述目的,美国一方面“继续扩大军费开支,加紧新的杀伤性武器的研制和生产”,另一方面又“积极推进‘解决地区纠纷战略’”。在这方面,美国把重点放到了“前线阵地部署战略”上,以使美国在世界主要资源地区和战略地区都保持驻军。


第6版(国际)
专栏:

  克林顿谈美国种族关系承认种族偏见依然存在
新华社华盛顿6月14日电(记者范颂九)美国总统克林顿14日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承认,在美国,种族偏见依然存在。
克林顿说,美国建国之初,《独立宣言》宣布人们生来平等,但当时的宪法却奉奴隶制为神圣;南北战争旨在废除奴隶制,但此后的100年中,美国人仍然未能在法律上得到平等;美国人高谈自由,却将土著居民赶出了家园,并践踏了他们的文化和生存权利;一批批移民来到美国,但每一批移民都感到了受歧视的痛苦。
克林顿表示,由他任命的种族问题顾问委员会将探讨美国的种族关系,并广泛收集各方面人士的意见,提出克服种族分歧的具体方法。他还允诺在一年内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致力于改善种族关系。


第6版(国际)
专栏:

  埃敦促土尽快从伊北部撤军
新华社伊斯坦布尔6月14日电(记者郑金发、孙永明)正在这里出席“发展中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的埃及总理詹祖里今天呼吁土耳其尽快从伊拉克北部撤军。
詹祖里是在同土耳其总理埃尔巴坎会晤时发出上述呼吁的。他说,埃及希望土耳其军队在消灭库尔德工人党武装后,立即撤出伊拉克北部地区。
埃尔巴坎强调,土耳其是应伊拉克库尔德斯坦民主党领导人巴尔扎尼的请求采取越境行动的。
土耳其的军事行动引起阿拉伯国家的普遍抗议。


第6版(国际)
专栏:

  土耳其否认从伊北部撤军
新华社伊斯坦布尔6月15日电(记者郑金发、孙永明)土耳其外交部发言人阿克贝尔15日否认了有关土耳其开始从伊拉克北部地区撤军的报道。
阿克贝尔对本社记者说,近日土耳其政府军在伊拉克北部的调遣纯属“正常的部队换防”,现在土耳其还未打算从该地区撤军。但他指出,土耳其政府军将在完成预定任务后从伊拉克北部地区撤出。
5月14日,应伊拉克库尔德斯坦民主党领导人巴尔扎尼的请求,土耳其派遣大约5万名军队进入伊拉克北部,打击在那里活动的反土耳其政府的库尔德工人党武装。据土耳其军方发表的战报,土政府军迄今已消灭了至少2000多名库尔德工人党武装分子。


第6版(国际)
专栏:

  就耶路撒冷最终地位问题
中东国家谴责美众院决议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6月14日电(记者怀成波)据巴勒斯坦传媒通讯中心提供的消息,巴勒斯坦自治政府13日发表声明,谴责美国众议院日前通过的关于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不可分割的首都的决议。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13日晚在纳布卢斯主持了巴内阁扩大会议。会后发表的声明指出,美国众议院的作法损害了美国的信誉,也违背了1991年马德里中东和平会议前夕美国政府就耶路撒冷问题向巴勒斯坦方面作出的保证。美国当时曾保证,耶路撒冷的最终地位问题应留给巴以最后阶段谈判中解决。
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综合本社驻中东地区记者报道:连日来,中东地区一些国家议会或领导人纷纷发表声明或讲话,谴责美国众议院11日通过的关于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的决议。
科威特国民议会14日发表声明,对美国众议院的决议深表关注,并认为该决议是“对中东地区和平努力的打击”。
约旦众议院议长苏鲁尔14日对美国众议院通过上述决议表示震惊和担忧。他说,这一决议是对中东和平努力的巨大破坏,因此决不会被中东地区国家和所有支持中东和平进程的国家所接受。他强调,没有阿拉伯耶路撒冷的回归,中东和平进程就不可能实现。
黎巴嫩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哈利勒13日指出,美国众议院的决议断送了中东和平进程,打破了恢复中东和平谈判的希望。
苏丹外交国务部长伊斯梅尔14日呼吁阿拉伯国家统一立场,反对美国众议院的决议。
另据报道,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14日也发表讲话谴责美国众议院的决议。他说,这一决议实质上是对伊斯兰和阿拉伯世界的蔑视。


第6版(国际)
专栏:

  刚果冲突调解会议将举行
非统呼吁冲突各方和平解决危机
本报阿比让6月15日电记者杨贵兰报道: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今天报道,刚果冲突调解会议明天将在加蓬首都利伯维尔举行,联合国和非统组织的调解人以及刚果总统利苏巴和前总统萨苏—恩格索或他们的代表将与会。调解会议将由加蓬总统邦戈主持。会议将讨论前两天由刚果调解者——布拉柴维尔市长科雷拉拟订、冲突两派代表接受的7点和平协议。
在两天的相对平静后,布拉柴维尔机场今晨7时又闻炮声。完成保护法国侨民和外国侨民撤离任务的法军仍将控制布拉柴维尔机场和航空俱乐部一周左右。
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6月15日电(记者陈才林)非洲统一组织预防、处理和解决冲突机制中央机构15日呼吁刚果共和国冲突各方认真遵守停火协议,通过对话与磋商和平解决当前的国内危机。
非统组织在此间发表的一份新闻公报说,应刚果共和国驻非统组织常任代表尼米的要求,非统组织中央机构14日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了大使级特别会议,讨论刚果共和国的局势。
公报说,非统组织全力支持加蓬总统邦戈为解决刚果危机所进行的调解努力,呼吁冲突各方支持邦戈并与其进行充分合作。公报要求刚果私人武装民兵立即解散,以创造有利于进行民主选举的和平气氛。


第6版(国际)
专栏:

  以拒绝联合国向哈尔霍马派员
新华社耶路撒冷6月14日电(记者王玉奎)以色列今天正式通知联合国,它拒绝接受联合国向耶路撒冷市的哈尔霍马地带派出观察员。
按照联合国大会有关呼吁以色列停止建造哈尔霍马犹太人定居点的决议,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应于今天向哈尔霍马派出观察员。
以色列不顾世界舆论、特别是巴勒斯坦方面的强烈反对,于今年3月开始在哈尔霍马建造新的犹太人定居点。联合国大会曾先后两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讨论,并通过决议呼吁以色列停止这一举动,但均被以色列所拒绝。而联合国安理会两项内容相同的决议则因美国的否决而没有能够得到通过。由于以色列的上述举动,巴勒斯坦方面中断了和以色列的政治和安全接触,并表示在以色列停止建造哈尔霍马定居点前,双方的和平谈判不可能恢复。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和平与重建已成主流
——前南地区纪行之一
本报驻南斯拉夫记者吕岩松
初夏时节,驱车行驶在前南斯拉夫地区,扑面而来的景象是迷人的:伏伊伏丁那平原上碧绿的麦浪向北扩展,从萨瓦河、多瑙河一直延伸到匈牙利大平原;亚得里亚海水轻轻拍打着西南漫长的海岸,700多座岛屿仿佛大大小小的船摇荡在蔚蓝的海面上;迪纳拉山脉与阿尔卑斯山脉像一条巨龙伸展着躯体,到黑山后隆起峥嵘的群峰……前南地区不过25万平方公里,却集中了欧洲大陆各式各样的地貌。
同自然地貌一样,前南地区的人文景观也是纷繁的。从16世纪到本世纪初,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和威尼斯共和国都分别占领过这片土地,不同的宗教和文化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萨格勒布市中心气势雄伟的天主教堂和宫殿仿佛是维也纳建筑的翻版;萨拉热窝林立的清真寺则勾起人们对奥斯曼帝国盛世的追忆;塞尔维亚的古堡历尽沧桑残破不全,但它们像这个民族一样,在强大的外敌面前保持了尊严。
5月4日是铁托逝世纪念日。漫步在铁托故居花房改建成的墓地,记者不由得再次想起了南斯拉夫联邦,那是一个并不十分富裕的国家,在铁托领导下却取得了很高的国际地位。17年前,就在这里举行了有10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要参加的隆重葬礼。时移世易,铁托和他缔造的国家先后成为历史,同一块土地上出现了南斯拉夫(即由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的南联盟)、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和波黑五个独立的国家。
目前还不能说前南分裂的冲击波已完全过去,波黑、克罗地亚和马其顿境内驻扎的国际维和部队便足以说明这一点。波黑三个民族实现和解任重道远。南斯拉夫与斯洛文尼亚至今没有外交关系。连接贝尔格莱德与萨格勒布的高速公路虽已开通一年,但往来车辆极少,收费站的多条通道口只有一个亮着绿灯。除了某些双边关系有待理顺外,涉及五国的前南财产和债务划分问题也尚未解决。
不过战争毕竟结束了。近两年,前南五国,特别是南斯拉夫与其它四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系列积极变化。总的说来,和平、重建与合作已经成为该地区形势的主流。记者在前南各国采访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更多地是用理智而非情感来审视这场令人痛心的战乱。去年夏天,一部名为《美丽的村庄熊熊燃烧》的故事片在贝尔格莱德连续上演了两个月,几乎场场爆满。影片讲述的是两个曾亲如兄弟的塞尔维亚和穆斯林青年在波黑战争中一个战死,另一个自杀的悲剧。影片的基调是沉郁的,表现的并非民族仇恨而是对战争的反思。放映大厅的气氛是沉重的,听着一声声叹息,不难想象观众心中激荡着的狂澜。前南战争没有胜利者,宽容与理解才是通向和平的坦途。
和平为前南地区的重建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代顿协议签署后,前南五国都将经济重建视为主要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去年南斯拉夫彻底摆脱了国际制裁,社会生产总值增长了6%;马其顿和克罗地亚经济分别增长2%和7%;波黑重建步履维艰,但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人民的生活在逐步走上正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斯洛文尼亚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9000多美元,率先超过战前水平。同巴尔干其他国家一样,前南五国都把目光投向本地区之外,将同欧盟的合作放在首要位置。不过,彼此间几十年来形成的传统联系难以割断,这关系到原料来源和产品市场。恢复经济联系已成为前南各国关系的主要内容。南斯拉夫和斯洛文尼亚虽未建交,但两国经济界的接触与合作颇为活跃,最近举行的贝尔格莱德汽车博览会和诺维萨特农业博览会上,均可看到斯洛文尼亚公司的展台。
(本报贝尔格莱德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最近,联合国维和人员乘直升机降落在危地马拉城东北二百公里的塔胡穆尔科火山,准备执行排雷任务。周围立着木牌,上面写着这一地区有未爆炸的手榴弹和地雷。新华社发(法新社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