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在四川考察时指出
把扶贫工作落实到乡村户
要坚定信心,脚踏实地,齐心协力,扎实工作
新华社成都6月15日电(记者张宿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近日在四川考察工作时指出,掌握文化科技知识、提高人的素质是贫困地区改变落后面貌的重要条件,要大力开展教育扶贫,科技扶贫。要把扶贫工作落实到乡、到村、到户,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他强调,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脚踏实地,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在本世纪末,解决我国5000多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大有希望。
从6月11日到6月14日,李鹏总理在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省长宋宝瑞的陪同下,先后在四川凉山、攀枝花、成都等地进行了考察。他到彝族聚居的凉山州普格县,走访了生活困难的农户家庭(有关通讯报道见第三版);实地考察了正在兴建的二滩水电站、攀钢冷轧机厂、成都市府南河整治工程;听取了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工作汇报。
二滩水电站的建设是李鹏总理这次四川之行的考察重点。位于攀枝花市雅砻江上的二滩电站,对四川、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建设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本世纪内全国投产的最大水电站,双曲拱坝高达240米,坝内形成的水库库容为58亿立方米,电站装机总容量33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70亿千瓦时。
党中央、国务院对二滩电站的建设十分重视。李鹏总理更是对这一工程始终关心。早在1982年,当时任水电部副部长的李鹏曾就正在规划的二滩电站的建设问题向中央写了题为《二滩水电站是解决四川能源的关键一着棋》的报告。在报告中,李鹏提出,在四川西南部的大渡河、金沙江和雅砻江河段近1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集中蕴藏着近6000万千瓦的水力资源,有发展水力发电的广阔前景。二滩水电站是开发条件优越、经济效益好的得天独厚的好项目,从战略上考虑,应把二滩列为全国能源建设的重点,列入“六五”计划。在报告中,他还提出了工程建设改革开放的思路:采取国际合作的方针,聘请国外技术顾问,采用投标方式,引进先进施工技术,争取利用外资等。
6月12日上午,李鹏来到二滩水电站工地。在1205平台、主厂房安装间、下游围堰、观景台,李鹏逐一察看了工程的施工情形,向工程负责人和中外专家详细了解了各项建设情况。经过近6年的建设,昔日沉寂的山谷河道上,一座雄伟的混凝土大坝已浇筑到了170多米;沿隧道而入的巨型山洞中,发电机组正在紧张的安装之中;施工现场,先进的施工设备和严格的监测管理确保工程高质量地按计划进行。目前整个工程进展顺利,质量良好,预计1998年7月,第一台55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将投产发电。
目睹这一切,李鹏总理十分高兴。他对电站利用包括世界银行以及国际财团在内的贷款,全面实行国际竞争性招标,并按国际上先进的工程管理方式进行建设予以充分肯定。当了解到工程静态投资与他当初在报告中估算的数目基本吻合时,李鹏表示宽慰。考察中,他强调,要继续坚持改革方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继续切实做好工程质量、造价、工期的管理,把二滩建设成一流工程,为国家做出贡献。
在四川考察期间,李鹏多次提醒各地要把水资源的节约与开发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他说,水资源的缺乏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同时浪费水的情况又十分严重,工业上如此,农业上也是如此。在农业上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李鹏指出,国有企业的改革最关键的还是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坚持抓大放小。搞好国有企业并非一日之功,企业的发展与盈亏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正视当前一些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探索振兴之路。他说,长虹集团通过引进、开发先进技术,建立严格的经营管理制度,走集团化的道路,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它的成功,证明了改革开放的路线的正确。他强调,要加快建立城市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高度重视再就业工程,组织下岗职工学习新的技能,为再就业创造条件。同时要改变就业观念,树立各行各业劳动都光荣的思想。
针对四川省有400多万贫困人口的现状,李鹏要求切实抓好扶贫工作。他指出,贫困地区一定要结合实际,发展农业,利用当地的资源,开发种植业、养殖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逐步改变落后面貌。
李鹏指出,四川省“九五”开局不错,今年以来也取得了好成绩,各项工作是令人满意的。在制定未来发展规划时,要与《纲要》相吻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四川在人口、土地、资源、经济、科技人才等诸多方面都是全国的大省,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现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陪同李鹏总理在四川考察的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有:何椿霖、韩杼滨、钮茂生、姚振炎、周永康、陈同海、徐大铨、汪恕诚等。(附图片)
李鹏总理走访彝乡村寨,同农民杨阿牛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齐铁砚摄


第1版(要闻)
专栏:迎接党的十五大

  全国党员“双学”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广大党员较好地掌握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党章的基本要求
本报北京六月十五日讯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以来,全国各地按照中央的部署,用三年时间,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一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的学习活动。两年多来,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密切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和有力措施,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有计划、有步骤地普遍开展了党员学理论学党章活动,并把这一活动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抓紧抓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广大党员较好地掌握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党章的基本要求。两年多来,全国各地和各部门对党员普遍进行了轮训,参加人数之多,学习热情之高,是多年来所少有的。广大党员干部在开展党员“双学”活动中,学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学习读本》、《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以及一些地方编发的辅导材料,有些领导干部还比较系统地学习了《邓小平文选》一卷至三卷。许多地方的党组织以基层党校为主阵地和主渠道培训和轮训党员干部。江苏省有四千多所基层党校,全省参加培训党员二百二十八万余人,县处级以上党员干部的“双学”培训率百分之九十四点六,党员参训率百分之八十九点八。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组织广大农民党员学理论学党章,做到入耳、入目、入脑,“照镜子、换脑子、明路子”,收到显著成效,被誉为“农村工作的提神之举”。通过学习,各地广大党员干部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论述、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加深了理解,特别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认识有很大提高。重温《党章》,对党的性质、纲领、宗旨、纪律和党的组织原则、党员的条件、权利和义务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明确了新时期共产党员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形象和怎样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并努力做到在行动上落实。
党员队伍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从党员“双学”活动搞得比较好的地方和单位看,各级党组织始终按照中央的要求,围绕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个主题,密切联系当前的形势和任务,联系党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以理论为武器,以党章为镜子,用整风的精神,以评议的方式,进行对照检查,亮出和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各地在开展党员“双学”活动中,本着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解决了部分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理想信念动摇、思想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为政不廉等方面的问题。
公安、检察、司法等部门和工商、税务等行政执法部门,突出纠正了行业不正之风、执法不严、以权谋私的问题。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用公款吃喝玩乐等热点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遏制。吉林省以“双学”为契机,把解决领导干部中的问题作为重点,狠刹了超标准住房、不按规定配备小汽车、私设小金库、公款吃喝玩乐、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赌博等歪风。江苏省盐城市458个党支部以整风精神开展“双学”,自查自纠、互查互纠本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的上学难、行路难、住房难、吃水难、用电难的“五大难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各级党组织注重在“双学”中积极组织广大党员开展建功立业的主题实践活动,把学习教育的过程作为激发广大党员积极进取,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过程。全国许多地方和单位把学理论学党章与学习孔繁森等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紧密结合起来,召开党员组织生活会、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以孔繁森等先进人物为榜样,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进行对照检查。山东省有5000多名党员干部积极报名,主动要求赴西藏工作,2万多名市、县、乡机关干部自愿背起行李,深入农村进驻后进村,治瘫、治乱、办实事、解难题,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河北省3600多名县处级以上党员干部联系了3200家企业、3560个贫困村,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办好事2万多件。铁道部在全路广大党员中开展“创党员先锋岗,建红旗责任区”活动,紧密围绕运输生产中心,突出铁路企业安全、服务、质量、效益等重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铁路运输生产任务的完成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全国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绝大多数共产党员,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树立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据统计,开展党员“双学”活动两年多来,各省(区、市)县以上党组织表彰的先进人物、模范群体中共产党员占82%以上。在洪涝等自然灾害和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许多共产党员不顾个人安危,冲在前,退在后,起到了表率作用。群众说,共产党员平时能看出来,关键时刻能站出来,生死关头能豁出来。
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各地各级党组织注重用理论指导实践,把学理论学党章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全面执行“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许多地方领导干部中心组学习紧密联系改革和建设的实践,深入研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系列基本观点的科学内涵和内在联系,进一步增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各地农村党员学理论学党章与农村基层组织整顿、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文明村镇紧密结合。农民党员带头勤劳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建设文明村、文明户取得了显著成效。企业党员“双学”活动搞得好的单位,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增强企业活力,搞好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一些商业、卫生等窗口行业,把“双学”活动同创一流业绩、树行业新风结合起来,提高了文明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目前,各地各级党组织正在按照中央六中全会的要求,把在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中进行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天津、吉林、河北、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广西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认真学习贯彻和执行六中全会精神,调查研究,制定了对县以上各级领导干部集中进行党性党风教育的方案,重点抓了省(区、市)直机关领导干部的党性党风教育,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一定要做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表率上下功夫。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在全自治区干部队伍中开展了“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三严四自”工程,致力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改进机关作风,效果显著。
全党学理论学党章活动的明显成效,对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党员干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党性,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是,中央有关部门指出,党员学理论学党章同中央提出的目标和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双学”活动发展不平衡,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思想认识不高,重视不够,工作没有完全到位。有的地方和单位存在着学用脱节的现象,党员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有的还存在着轻视党章学习的现象,用党章规范党员言行做得不够。据介绍,许多党组织表示,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领导,狠抓落实,集中精力,加大力度,把党员“双学”活动开展得更扎实、有效,以优异的成绩迎接香港回归和党的十五大的胜利召开。


第1版(要闻)
专栏:迎接香港回归特稿历史篇(上)

  血脉永相连
——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本报记者周庆连锦添
开篇的话:
今天,本报“迎接香港回归特稿”专栏与读者见面了。
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的一件大事,是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迈出的重要一步。在香港回归的佳期越来越临近时,举国欢腾,普天同庆,世界瞩目。
为使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香港问题的由来,更好地了解党中央三代领导核心在完成香港回归,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历史进程中所作的英明决策和倾注的大量心血,更好地了解祖国内地和香港同胞为迎接这一天的到来,进行的长期努力和取得的骄人成就,本报组织记者采写了这组报道:
历史篇(上):《血脉永相连》(下):《不懈的斗争》
地位篇(上):《与祖国同行》(下):《港人的骄傲》
决策篇(上):《非凡的胆略》(下):《精心绘蓝图》
回归篇(上):《平稳的过渡》(下):《明天会更好》
随着1997年7月1日的临近,全世界的目光越来越聚向东方。
这一天,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将抖落历史的尘埃翩然回归祖国。
这是半个世纪之内,中国人迎接的又一个意义深远的伟大日子。
一寸山河一寸金。中国人对国土家园、疆域版图有着庄严神圣的感情。亘古及今,人们始终渴望华夏河山一统,人民安居乐业。
5月中旬,记者造访香港。只见109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数不清的高楼;230多个岛屿,呈现不同的风姿,工、商、医、新闻各界人士对顺利回归充满信心,由此更加感觉到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特殊关系。
说秦汉,道明清金瓯不可缺
青史作证,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海内。他为避免重蹈周朝的覆辙,摒弃分封诸侯的建议,实行了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即公元前214年,他又派大将率领大军,平定岭南,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其中的南海郡辖有番禺县,番禺县即管辖现在的香港地区。秦亡,南海郡尉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十一年,汉高祖刘邦派陆贾南行,封赵佗为南越王。这一过程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载,当为信史,它说明从秦汉时起,香港就在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之下。
秦汉以降,香港行政建制历代几经调整,先后隶属东莞郡宝安县,广州府东莞县、新安县。历代王朝的有效管治,直到英国侵占前从未间断。
香港地区多优良海湾,很早已是中外交通的海上要冲。从事香港史研究的刘蜀永研究员告诉记者,唐代广州外贸发达,现香港“新界”的屯门,即为当年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地使节和商人乘海船进出广州必经之地,也是军事重镇。唐代诗人韩愈的“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涛没”;刘禹锡的“屯门积日无回飙,沧波不归成踏潮”等诗句,表明屯门在唐朝已闻名遐迩。
明清时期,香港地区成为海防要地,以防御“倭寇”及葡萄牙、英国侵略者。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已在九龙、大屿山设有营汛和炮台。
在香港跑马地一家寓所,国际知名文史学家饶宗颐教授告诉记者:香港在1840年以前并非只是荒凉的小渔村。今日的大埔至大屿山一带海域,旧称“媚珠池”,南汉君主派兵驻守,设媚川都,集中专业户采珍珠;宋代设立的“官富场”,管理盐政,就在现今九龙湾西北一带;明代这里盛产莞香(又名女儿香),热销广东及江浙。
据元邦建所著《香港史略》介绍,明代香港已有众多的墟市。至清代嘉庆年间,香港地区有乡村200所左右。为适应科举制度的需要,这里还出现了数以百计的书院、学舍,传播着中华文化。岁月宁静,乡风纯朴,香港早已呈现一派南国“海滨邹鲁”的诗情画意。
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了罪恶的鸦片贸易,对这方宝地觊觎已久。1841年,英军强占香港岛。从此,揭开了血雨腥风的中国近代屈辱史。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清末爱国志士秋瑾的诗句,表达了中华儿女共同的誓言。然而,弱国无外交,从北洋政府到蒋家王朝,都未能把香港收回。
“吾不知吾生尚能重见其复为中国疆土否?”清末香港土生土长的小说家何海鸣悲怆的喟叹,回响在几代人的耳边。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历史进入1982年9月。邓小平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对来访的英国当时的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如果中国在1997年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人民交待。这掷地有声的宣告表明:改革开放已使新中国更加繁荣强盛,在外交上有了更强有力的发言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有能力结束帝国主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屈辱历史。
黄皮肤,黑头发寻根问祖情何迫
记者走在港九街头,所见的大多是一群群黄皮肤、黑头发的同胞。
现在香港有631万人口,祖籍在内地的占绝大多数。在港岛湾仔一间茶楼,宗亲会负责人邝伯对记者说,内地很少见的姓氏,在香港都有其子民,轩辕、诸葛……内地人比较熟悉的一些香港知名人士,祖籍大部分在内地:董建华原籍浙江定海,李嘉诚出生在潮汕,已故船王包玉刚是包拯的第二十九代嫡孙……
历史学者告诉我们,除秦代有移民到岭南之外,香港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移民始于东晋,宋朝有较大规模的移民。历代移民在“新界”形成廖、文、彭、邓、侯五大姓。其中文姓一族是宋代名臣文天祥的后人。文天祥被元军俘虏押往北方,路过香港附近的零丁洋(今伶仃洋)时,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5月19日,在港岛湾仔的南丰阁,广东社团庆回归委员会秘书长欧阳成潮告诉记者,目前的香港人口中,约400万人的祖籍在广东。这些广东籍人士,组成了不同的社团,如商会、同乡会等等,其中参加庆回归委员会的就有140多个组织。
5月20日,香港福建联会的会长施子清告诉记者,在香港的福建人约80万,组成了109个大大小小的社团,他们以“同心同德,守望相助”为会训,为建设香港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香港采访,记者得悉每年10月1日国庆日,香港有的社团要举行大型晚会,郊外有的村子全村父老摆宴相庆。更有清明扫墓、端午竞舟、重阳登高、春节百万同胞回乡探亲的人流……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仔细体味,在这个社会的内部确有一种深沉的凝聚力存在。虽然华洋杂处,但人们洋装之内的血肉之躯奔涌着的是中华血脉,民族与社群的向心力代代相传,历久弥坚,而爱国主义情怀,就是这种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红土陶,方块字找回历史归属感
殖民教育千方百计地歪曲香港的这段历史。1973年牛津大学出版的《香港史》,曾被当作标准的香港通史读本。该书劈头就说:“香港真正的历史,开始于1841年英人来港以后。”
在香港土生土长的中文大学邓聪博士对此表示愤怒。他说,对一个民族而言,共同的历史就是一种凝聚力,殖民主义者对此是心知肚明的。殖民教育对港人搞文化疏离,对香港古老传统文化不是歪曲,就是故意埋没或漠视,学校没有系统讲授本地历史,博物馆陈列内容略古详今,甚至说远古先民是大洋洲来的船民……种种谬说不一而足。
历史是抹杀不了的。这些年,从摩天大厦中走出一批志士,餐风宿露,刨地探宝,溯源寻根,把历史线头重新接上。他们在港岛南面的南丫岛发现了代表新石器文化的深湾遗址,将香港的历史上溯至6000年以前。在厚达3米多的文化层,自下而上有新石器晚期、青铜时代、隋唐及明清时期的遗址和墓葬。而各个历史时期的出土文物,又与珠江三角洲同期文化有着内在联系和广泛的一致性。如相似的彩陶几何及夔龙纹图案,相似的泥质红陶、夹砂陶等等,可证可考。
210多处古代文化遗址遍布香港地区,其中史前时期100多处。在这里寻幽探古,时时仿佛置身历史的某一页,又像是与我们的先人促膝交谈:这是6000多年前本地与湖南地区文化交流证据,那是4000多年前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使者南下香港的履痕,还有春秋战国时的水晶饰物作坊……
一次次发现,震动了港人。昔日,一些市民受殖民教育长期影响,视自己为“借来土地”上的臣民,如今,他们说足下这片土地源远流长,千万不应妄自菲薄。
一批文化人呼吁:以回归为契机,寻回香港的历史归属感。教师们则欣喜地说:终于可以把中国史、香港史堂堂正正地教给后代了。
语言文字,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昔日的港英当局歧视中文,香港知识界为寻回母语的尊严,从1968年起发动中文运动,他们组织研讨会,发起公开论坛,提出“中文法定”备忘录……各界先后有200多个社团参加,迫使港英当局于1974年宣布中英文同为法定语文。
树高千尺,根深叶茂。记者在香港驻足海洋公园,但见仿制的云冈石窟;萋萋草地上,又见颐和园长廊的再现;攀登大屿山参观宝莲禅寺,见到目前世界最大的露天青铜佛,原是天坛大佛。它由内地铸造,众僧为其选择坐向时,一反传统,让佛坐南朝北,遥望祖国大陆。
香港的历史归属、人心所向,由此已可看个明明白白。
同胞谊,手足情血自浓于水
饱经忧患的民族,最重“患难与共”的情谊。港人对“当家作主”的体验,又岂是外人所能体味?
在港岛上环街市,记者听一位港人说起了英国初占时的刑具“九尾猫”。它用麻绳搓成9根鞭子,每根鞭梢打成硬结,再用煤油浸泡。用刑时,9鞭同下,顿时皮开肉绽。史载,仅1846年2月25日这天,就有52名中国人在英军最初登陆的大笪地挨了“九尾猫”。
1882年港英颁布法令,可无需任何理由而将华人驱逐出港。华人不许涉足高级酒店与私人会所,禁止在山顶一带的洋人住宅区度宿……
在内地从事新闻电影纪录工作的陈光忠,出生于香港,童年、少年在港度过。他记得当年一张张趾高气扬的洋人的脸,中国人受尽欺负。那时,每次看电影结束时,观众必须肃立听完《天佑我皇》乐曲才能离场。有的中国人起身站立的动作慢了一点,就遭在座洋人厉声斥骂,召警拽走。这瞬间场景,在他脑海定格50年。
香港上代人的这种经历,与内地同胞当时的遭遇何其相似。香港的新一代、祖国的新一代、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不该忘记。
广东东莞。走进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我们的目光被一块黑色石碑吸引了。这里有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1841年1月7日,扼守沙角炮台的老将陈连升和儿子阵亡后,英军用刺刀乱刺其遗体泄恨。陈连升的坐骑黄骝马流泪了。后来马被掳至香港,据碑文所记:洋人饲之,不食;近之则蹄击,跨之则堕摇,刀斫不从。放置山中,草亦不食,华人怜而饲之,则食。每华人围视,指为陈公马,即泪涔涔下。或呼能带归,亟摇尾随之。英人终不肯放还,以致忍饿骨立……
节马死后21年,人们为之立碑。这传颂百年的真实故事,说的是马,分明寄托着血肉铸就的民族感、手足情。
伫望西贡郊野公园的抗日烈士纪念碑,记者肃然起敬。日军进攻香港时,港督杨慕琦很快举起白旗。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际,与祖国人民长期并肩战斗的还是香港同胞。从日军攻打香港的第一天起,我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就插入敌后,浴血奋战。当年的大队政委、后来担任过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的陈达明回忆,先后参加东江纵队的香港同胞近千人。欧风美雨吹袭近百年的香港,出现了“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场面,这些指战员土生土长,在港作战如鱼得水,仅“新界”地区,即有600多个乡村与港九大队建立了联系,闹市区也到处有我们的联络点。正是凭着群众的支持,港九大队在地域狭小的都市,一直战斗到日寇投降。
香港同胞与祖国人民共渡国难,共同抵御天灾人祸,他们付出的血汗辛劳,足以动天地,泣鬼神。
1991年夏,华东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水灾。
人溺己溺。香港同胞自发赈灾。记者当时正好在香港,看到李嘉诚先生捐资5000万港元的支票,他在一封简信中说:“作为身居香港的中国人,本人认为应该较其他国家率先作出实际支援。”
好一个率先行动!那些日子,港人忘了小我,心系大我——中国。记者曾看到有人捐资150万港元,只在登记表上写下无名氏三字。全港总计捐资逾7亿港元。
行文至此,想起了赈灾热潮中风靡全港的歌曲《滔滔千里心》:“冷冷风雨中,是谁在颤抖?当家园被淹没,是谁在承受?是手与足,是血与泪,是相同的脸孔,是血比水浓。记得我,永远在你左右,与你分忧。”
一个数千年相继的古国文明,所以生生不息,自有她地理、血缘、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方面的内在原因。外来侵略势力即使能逞一时之威,甚至割占土地,但终究要退出历史舞台。在香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英国殖民统治的百多年,只是一瞬间的曲折。中华血脉永相连结,才是历史的必然归宿。
珠还南海,中华的脉搏会跳动得更加有力。


第1版(要闻)
专栏:

  牢记使命团结拼搏争创一流
本报香港回归采访团离京抵港
本报北京6月15日讯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本报香港回归祖国采访团今天中午离开北京,晚上抵达香港,现场报道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盛况。
为了向国内外读者及时、准确、充分、生动地报道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一历史性盛事,本报组成包括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和评论员的规模空前的赴港采访团。届时,本报采访团将与中外记者一起,报道香港回归盛况。
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总编辑范敬宜、副社长许中田等报社领导为采访团送行。邵华泽社长要求采访团全体成员牢记使命,团结拼搏,争创一流,把这次历史性的报道任务完成好。范敬宜总编辑鼓励大家在这历史性的报道中珍惜机会、多出成果,向国内外广大读者交一份成绩优异的答卷。
采访团团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张虎生代表本报全体赴港记者表示,一定不辱使命,全力以赴,圆满完成这一历史性时刻的报道任务。
采访团除了重点报道交接仪式之外,还将对香港的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综合性深度报道。采访团预计于7月上旬返京。


第1版(要闻)
专栏:来自香港的汇报

  赴港采访第一天
——来自香港的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6月15日,星期日。
距离香港回归祖国还有16天,我们人民日报赴香港采访团,今天中午乘坐CZ—3152航班,从北京飞往深圳,下午3时半准时降落在深圳机场。我们一行从皇岗入关,车过“新界”、九龙,到达我们的驻地——湾景中心华润公司接待部,虽然已是傍晚,但见路旁有几面米字旗挂在暮色苍茫中。一路上由鲜艳的五星红旗、1997字样和紫荆花图案组成的大型霓虹灯耀眼夺目,回归气氛扑面而来。
听说湾景中心距离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之地——会展中心新翼仅百余米之遥,大家急步登上与湾景中心相连的过街天桥:只见那犹如海鸟展翅腾飞的会展新翼,在微风细雨中,显得越发俊俏。先来的同志介绍,40个月前,这里还只是维多利亚港的一角,现在却在6.5公顷的人工岛上,平地而起一座由无数钢筋、水泥、玻璃构成的建筑物,并成为香港新纪元的象征。还有16天,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将在这里举行,董建华及特区政府候任班子将在此宣誓就职,数千位世界各地的政要将云集在此。昨晚,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冯国经联手拨动电灯掣,会展中心全面亮灯,标志着这座划时代的建筑物正式落成启用。
为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和有关活动而专门设立的新闻及广播中心今天正式运作。从今天起至7月10日的近一个月时间内,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将从位于会展中心7楼的这个新闻及广播中心发往世界各地。
这个新闻及广播中心与举行回归交接仪式的新翼以甬道相连。已经过港府身份鉴定、并获发采访证的8000余名海内外记者,将从今天至7月10日期间在这里进行采访报道。
中心启用仪式今天下午在湾仔会议展览中心7楼大堂举行。港府新闻处有关负责人在启用典礼上介绍,该中心占地9000平方米,是香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新闻中心,提供230个不同大小的工作间以及600个座位供传媒和记者使用。该中心分两部分:供印刷传媒使用的新闻中心和供电子传媒使用的广播中心。本报工作间位于新闻中心东侧。我们在新闻中心看到,各地传媒正加紧进行“新闻大战”前的准备工作。此外,今天民间社团活动五彩缤纷。
初到香港,大家的心很热。草草用过晚餐后,又聚集在湾景中心的工作室里议事。窗外闪烁的星光和满街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交相辉映,仿佛催促着我们去迎接更加充实的明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