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1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佩市体育馆印象
张武扬
意大利佩萨罗市濒临亚得里亚海,风从海湾吹来,使拥红裹翠的小城更显洁净、优美。过去只知道这里是著名歌剧大师罗西尼的故乡,却未曾想到,这清纯自然的美丽小城竟有一座欧洲最现代化的体育馆。
该体育馆坐落在城郊,远看像一枚巨大的半开的贝壳,那清韵自出的造型十分别致。体育馆的气势是通过高度和光线来体现的。进入占地1.3万平方米的馆内凝神俯仰,才感到这“贝壳”之大:从赛场地板到拱顶垂直高度是37米,长达140米。采光很考究,人工光与自然光十分和谐。赛场地板是国际通用的浅黄色,在柔和的光线下,让人有一种表现的欲望和竞技的激情。大概不宏伟、不崇高、不明亮的赛场,运动员是兴奋不起来的,也难以出成绩,这精巧的设计是不是还包括这条心理学原理?!
走到最高处的看台,坐在舒适的钢化椅上,上面是钢索穹顶,下面是宽敞的赛场,视野十分开阔。音响效果也极好,整座体育馆像个共鸣和谐的巨大音箱,在有形的规矩与框格中,任何角度的座位都能感受乐符柔柔的叩动,一点儿也不失真。这个能容纳1.5万人的体育馆共耗资400亿里拉,约合2000万美元,全部由政府拨款。去年8月20日举行落成典礼时,请帕瓦罗蒂登台表演。这位大名鼎鼎的世界歌王现在就居住在佩萨罗市临海的一幢别墅里,为该市出力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我们在馆内参观时,技术人员专门为我们播放当时帕氏唱的《重归苏莲托》的录音,伴随这优美的乐曲,我们在迷宫般的体育馆巡看。
如果简要概括,可以说,这体育馆是曲线构成的:穹顶的抛物线,回廊的波状线,看台的回形线,楼道的螺旋线……所有的曲线构成浑为一体的圆形场馆。与大多数体育馆一样,它在设计时考虑到多功能用途。比如,重要体育比赛时,前8排装有滑轨的数千座位,可全部推到看台底下,以扩大场容;拱顶中心垂挂的梯形记分牌,既有实用性,也是一个巨大的装饰品。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附属的更衣室、休息室和酒吧,处处给人一种充满生机的沉静感,因不便一一去数,也没有弄清概数。但有个数字却怎么也忘不掉,就是整座体育馆内共有105个卫生间,而且边边角角分布合理。也就是说,最大容量时,平均100多人就能使用一个厕所。千般心机,万般思考,都是为观众着想!
主管官员热情地陪我们参观蕴涵不凡的兴奋剂检查中心、监控中心和总控制室。总控制室在北台,有一套先进的无线对讲系统与裁判台联系。与它遥遥相对的是南台的新闻直播间,直播间与国际上主要卫星联网,能直接向全世界转播这里的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馆内有标志鲜明的残疾人专用电梯,有专用升降机通往地下停车场,有运动员专车专用入口,还有10万立方米容量的供暖系统。它有许许多多精彩独到的构思与布置,应该说,是吸纳了众多体育馆的经验,把理性、智慧、丰富的阅历注入总体设计后建成的,因而别具一种魅力和气质。
看看表,不能再久恋,我们踱出来,站在高高的外环阳台上远眺。周围山青树碧,红顶白墙的一幢幢别墅在绿树丛中隐现,海鸟翩然低回,又倏然飞去。眼望云天,心意飘渺,忽然觉得这体育馆恍惚像泊在绿色汪洋中的一艘巨舰,随时都要远航。佩市政府的陪同官员指着氤氲在一片金色辉光的地方说,那里准备再建一个能容纳2万多人的体育场,使场馆联为一体,形成体育中心,再与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连起来,就便于安排全国乃至全欧洲的比赛。我听了暗暗吃惊,要知道佩市才10万人,这体育馆、场能把近一半的佩市人都装进去啊!
汽车快开上高速公路时,我回头又看一眼体育馆,在梦境般的阳光下,只觉得那创意新颖的体育馆又像一个巨大花瓣,勃发着一股生命的活力,透射着一种奋发的张力。它将成为酷爱体育的佩市人最有吸引力的一道风景,也将给世界众多体育迷一个特别的惊喜。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海外“中国城”
殷百钢
目前,全世界究竟有多少华埠即中国城?据不完全统计,较具规模的约有60个,分布在26个国家和地区,而且“中国城”的建设正方兴未艾。
近十年来,华人新移民已成为推动华埠发展的新动力。美国、加拿大、巴西、秘鲁、英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华人的人数呈激增趋势。旧的华埠逐渐扩展,新的华埠应运而生。至今西方最大的“中国城”是1985年兴建于罗马的“中国广场”。这个居民区占地60公顷,能居住30万人,它以广场为中心,共有18条繁华街道,分别用“北京”、“上海”、“长江”、“黄河”、“长城”等命名。
建造在英国伦敦港区的兰姆豪斯华人居住区的“中国城”,投资金额达9亿美元,建筑规模巨大。它包括中欧贸易中心、中国文化中心、百货大楼、展览大厅、四星级酒店以及星罗棋布的各种商店、中国餐馆等。街道的建筑装潢均采用中国材料。
坐落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区的“中国城”,餐馆林立,各色商店的货品琳琅满目,充分满足了当地华人生活上的需要。这里还办有7家中文报纸、两家无线电台和3家有线电视台,专播华语节目。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班的华人于1987年兴建了“中国城”。另外,在珀斯也建有一个“中国城”,出售中国土特产及各类服务性行业的商店约200多家。
目前“中国城”的发展有了变化。在有的地方,华人由传统的“三把刀”(菜刀、剃刀和剪刀)变为“六个师”(律师、医师、大学教师、工程师、会计师和高级技师)。在国籍观念上,许多华人由叶落归根转向落地生根,约有半数的华人在当地与异族通了婚。至于“中国城”的经济也逐渐表现为大企业化,向着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发展,服务类行业已扩展到制造、金融、房地产和超级市场等方面,华人参政意识越来越浓,并获得一定的成就。
(附图片)
新加坡旅游景点——唐城陈敢清摄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卡尔加里的轻轨铁路
邹德浩
提起加拿大的第六大城市卡尔加里,人们都知道1988年的冬季奥运会在这里举行,当年为奥运比赛兴建的各种设施多半闲置,唯有为运送游客和运动员修建的轻轨铁路还在天天运行。
卡尔加里的轻轨铁路始建于1981年,全长仅为13公里。为迎接1988年冬季奥运会,1985年又在城市西北部增建了9.8公里,1987年在东北部扩建了6.6公里,全长近30公里,全部造价约为6亿加元,其中大部分建在地上,地下部分只占8%。
卡尔加里的轻轨铁路虽不长,但在北美地区却小有名气,除了便捷、污染少、节省能源等优点外,最主要的是位于市区6公里长的一段,在缓解市内公共交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卡尔加里现有各种私人小汽车50多万辆,每个家庭平均有两部,如果在上下班高峰时间全部出动,交通拥挤情况可想而知。正是为了减少市区交通堵塞,轻轨铁路在郊外设有许多与公共汽车站或各个停车场衔接的小站,乘公共汽车的人特别是开私人汽车的人,可把车存放在停车场,然后就近换乘轻轨地铁进入市区上班。
目前卡尔加里市共有85辆轻轨车,每列车由3节车厢组成,每个车厢有64个座位,两侧8个车门,最大载客量为256人,列车平均运行速度每小时32公里,最高时速可达80公里。为节约造价,道路因地势而建,以地面为主。站台宽度平均为20米,站台平均长度80米,3节车厢总长度为73米。全部管理、维修、操作人员近百人,年薪支出250万加元左右。
根据1995年统计,每周客运量为78万人。也就是说,全卡尔加里市民每周至少乘坐一次轻轨。轻轨实行统一票价,多付也不找钱。为了鼓励市民和老年人多乘轻轨,市政府规定,在非高峰时期,乘客在市区乘坐轻轨一律免费。1996年,每天避开高峰期乘坐轻轨的人数平均为21200人。
由于轻轨铁路在解决市区行路难和停车难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卡尔加里市政府便决定进一步突出公交优势,在未来几年内把目前每列车的车厢从目前的3节增加到5节。这样一趟车至少可多运送近万名乘客,高峰期可多运送1.5万名乘客。
据卡尔加里轻轨铁路信息中心皮特先生介绍,加拿大前15名大城市,无一不重视公共交通的发展。不少大城市在市区中心繁华地段设有公交车专用线,其他车辆不得随意使用。从某种意义讲,公交优先就是提高了城市在经济活动中的效率,同时还能减少环境污染、节省大量土地和建筑材料、节约能源,减少交通事故。卡尔加里轻轨的历史算不上悠久,但起点高,现代化程度高,在城市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皮特表示,美中不足的是卡尔加里轻轨铁路不赚钱,需要政府补贴一部分经费,但不能什么都从赚钱角度考虑。另外,由于卡尔加里地形关系,目前轻轨路线是三叉形,如果建成环形,发挥的作用就更大了。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别出心裁的广告
马蹄香
比利时有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小男孩于连用尿浇灭敌人炸药的导火线而挽救了布鲁塞尔全城人的生命。为了纪念小英雄于连,布鲁塞尔人给他竖了座铜像。小于连“撒尿”的清水长流不止,给全城居民带来吉祥和幸福,也吸引着世界各地来的游客。一天,游人忽然嗅出小于连的“尿”中有一股芬芳的气味。正当人们迷惑不解时,一个游客壮着胆走上前去品尝。啊!清香扑鼻,沁人心脾。原来,铜像里流出来的是味道纯正的啤酒。人们一传十,十传百,纷纷赶来痛饮。当得知是比利时撒利尔啤酒厂的产品时,无不赞美这个广告做得绝妙。
美国一家广告商为将一种名叫“超级三号胶”的强力粘合剂打进法国市场,请出了巴黎奥布尔维和马瑟公司的设计师。在他们设计的电视广告中,一个人的鞋底被点上几滴超级三号胶,然后把这个人倒粘在天花板上,保持10分钟,全部过程自始至终有公证人员在场监督。被粘在天花板上的人是从马戏团请来的杂技演员。广告播出6个星期内,这种粘合剂出售50万支,以后年销量竟达600万支。该公司财源滚滚,广告功不可没。
法国巴黎城郊的一家饭店,虽有上等美味佳肴,前来就餐者却寥寥无几,老板为此伤透了脑筋。一次,著名音乐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偶然来此就餐,老板大喜,遂用最好的服务和最低的收费款待他。指挥家饭后大大赞扬他们的服务态度,同时问道:“您为什么这样对待我,我又不是付不起钱?”老板说:“我非常喜欢音乐,为了音乐,我可以牺牲一切。欢迎你下次再来,一日三餐都来用餐。”指挥家非常感动地步出饭馆,突然发现老板已经在橱窗里竖起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请每天来本餐厅与伟大的音乐家共进早餐、中餐、晚餐。”据说这“借题发挥”的广告引起了轰动效应。
夜幕降临,加拿大埃德蒙顿市闹市区传来一阵凄厉的叫声:“救救我吧,快救我出去!”人们顺声找去,但见一位美艳绝伦的女子被关在一家商店的玻璃橱内。过往行人越聚越多,那美女指着身边的新产品“运动家”香烟说:“先生们,女士们,这些香烟不卖光的话,我出不去,请可怜我,帮帮我吧!”美女凄婉动人的声调,使人们的怜爱之心油然而生,于是纷纷解囊买烟。H·M烟草公司这一推销术,使产品“运动家”香烟一炮打响,首批生产的100万包香烟,经美女一“哭”,只用130小时便告售罄。
90年代初,新加坡几家华文报纸相继刊出“难道你不要脸吗?”的美容广告。广告画面是一名身材苗条的女模特儿,手持一束鲜花,把整个头部都遮掩住,一双秀腿屈膝交叉高高地坐在一张中国传统式的雕花酸枣木高圆凳上。在一束强光下,女模特儿掩面无语,黑色的背景上是“脸”和“人”的问答。标题就是“难道你不要脸吗?”这则广告是维新广告中心设计的,构思巧妙,引人入胜,成为名噪一时的佳作。
瑞士一家钟表店存货甚多,生意很不景气。一天,店老板突然贴一张告示:“本店一批手表,走时不太精确,24小时慢2秒—4秒,望君看准择表。”广告贴出后,该钟表店便门庭若市,很快就销出了积压的手表。人们怎能不羡慕店老板的“现丑绝招”啊?
美国波特兰市有家当今世界上最小的餐馆。餐馆内只设一张两人用餐的桌子供应午餐,招牌为“每天只接待两人的餐馆”。招牌便是“广告词”。简单,明了,令人悬想不已。该餐馆是多年前由一车库改建的,从周二至周五营业,每天只接待两位顾客,从无例外。如果你想到这里用餐,必须提前几个月预订,没有人能够受到特殊照顾。一般每人约需25美元,包括餐后的甜食和饮料。许多顾客都喜欢这里环境幽雅,特别是用餐时间不受限制,往往一顿饭可以吃上四五个小时。该餐馆菜肴的制作非常精心,口味极好,这就保证了“生意兴隆”。不少人提出为何不多招揽些顾客,答复是:“本餐馆要的就是保持这种特色!”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埃及钱币漫谈
刘水明
埃及现在流通8种面值的纸币:100埃镑、50埃镑、20埃镑、10埃镑、5埃镑、1埃镑、半埃镑和1/4埃镑。这8种纸币的宽度都是7厘米,但长度不一。我用小尺量过,100埃镑的纸币最长,为16.5厘米,其余依次以0.5厘米的差别递减,到1/4埃镑时,纸币的长度只有13厘米了。从美学角度看,当今埃及纸币的图案,是尼罗河畔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和法老文明的生动体现。每个初来乍到者只要一接触到这种纸币,就会对埃及的两种文明留下较深印象。如100埃镑的正面图案为圣宰乃卜清真寺,背面为法老木乃伊面具;50埃镑的纸币正面图案为阿布·哈尔比亚清真寺,背面是太阳船和法老神庙;20埃镑的正面图案为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背面是法老时代的骑士雄姿和战争场景;10埃镑的正面图案为里法伊清真寺内景,背面为著名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5埃镑的正面图案为艾哈迈德·本·图伦清真寺,背面为古埃及工匠和农夫劳动的形象;1埃镑的正面是卡特巴苏丹清真寺,背面是阿布辛布勒堡;半埃镑的正面是爱资哈尔清真寺,背面是图特·阿蒙法老像;1/4埃镑的正面是圣阿依谢清真寺,背面是“埃及之鹰”即国徽图案。
值得一提的是,埃及8种纸币上的8座大清真寺,都位于开罗老城区,它们不仅驰名整个伊斯兰世界,而且也是开罗的重要宗教旅游胜地。如公元879年竣工的艾哈迈德·本·图伦清真寺,虽饱经风雨沧桑,至今仍保持着本来面貌,是埃及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其砌有室外楼梯盘旋而上的宣礼塔,在埃及也绝无仅有。爱资哈尔清真寺是法蒂玛王朝在开罗兴建的第一座清真寺,建于公元972年。悠悠千余年来,这座占地约1.2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被誉为伊斯兰文化的又一“天房”。爱资哈尔既是清真寺,又是大学,那里人才辈出,曾是近现代埃及民族革命和文化复兴运动的大本营。
除了8种面值的纸币外,埃及还流通6种面值的硬币。它们分别为25、20、10、5、2和1皮亚斯特,其反面多有法老古迹和反映伊斯兰文化的图案。以1埃镑等于100皮亚斯特计算,收集一套6枚硬币还花不了1埃镑。开罗各涉外饭店和旅游点,都有成套的硬币向游人出售,但价格要翻好几倍甚至10多倍。如果游客去开罗中央银行的钱库去购硬币,现在流通的硬币可以用等价的纸币换取。而已停止铸造的硬币,只能以年代的远近来计价了,即停发时间越久的硬币价格越贵。
埃及钱币上的图案,代表着埃及的不朽历史和灿烂文化,是埃及人民的骄傲。不少埃及人对纸币上刊印的每一个图案都十分熟悉,并能讲出许多动听的传说和掌故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很注意爱惜纸币票面的整洁。可是,也有少数埃及人,出于某种不健康心理,嗜好在纸币上乱涂胡写,纸币仿佛成了他们的公开信札、记账簿、计算纸和免费广告牌。特别是那些成天同纸币打交道的人,如邮局、饭店、车站和兑换所收钱的一些会计、出纳们,每数一沓钞票,就要随手用圆珠笔在最上面一张记下一串数字,或签上自己的大名,这似乎成了一种难以更改的职业习惯。为了降低埃及纸币的破损率,维护埃及纸币的信誉,埃及一些金融专家和社会学家,呼吁国民摒弃和杜绝在纸币上乱写乱画的陋习,倡导正确合理使用纸币的行为,以无愧于伟大的埃及文明。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今古人物

  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故居随感
陈特安
在静静的波恩,有个去了一次就会留下拂之不去记忆的地方,那就是莱茵河西岸大桥下波恩小巷20号,举世公认的音乐大师贝多芬的故居。
这里靠近莱茵河中段,两岸景色典雅清秀。站在西岸眺望东南,七岭山层峦叠翠,白云缭绕,山峦古堡时隐时现,在碧绿的莱茵河映衬下,景色越发迷人。据说贝多芬常在河边远眺凝神,浮想联翩。
故居称不上讲究,但不失古色古香。门口挂着用德文花字体写的“贝多芬故居”的一块牌子。庭院里的手压抽水机、酿制葡萄酒的工具和盛酒的大木桶,都保持了当年的风貌。这幢假三层小楼已于1898年辟为故居博物馆。如今一二层楼设有七个展室,陈列着贝多芬的洗礼证书、家史资料;他用过的钢琴、提琴、助听器原物;他写的大批乐曲手稿以及备受后人猜测的三封无收信人名的情书复制品。这些手稿因岁月沧桑而有些发黄,但手书苍劲有力、龙飞凤舞的音符,依然像贝多芬的乐曲一样狂飙疾起,气势磅礴,令参观者赞叹不已。
沿着曲折盘旋的楼梯拾级而上,来到第三层的一个面积不足8平方米、高不到2米的小房间。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就在这里呱呱坠地。房内靠墙立着贝多芬的半身雕像。他气宇轩昂,眼光饱含令人震慑的威力,头略右斜,仿佛正在捕捉动人心弦的音符。房内硬橡木地板已凹凸不平,那正是岁月流逝、瞻仰者数不胜数的见证。世界各地音乐“朝圣”者敬献于雕像前的花圈给矮小的房间平添异彩。
贝多芬生于一个“音乐仆役”家庭,祖父是宫廷合唱团和管弦乐团的乐长,父亲是合唱团歌手。祖父去世后,父亲酗酒,家境日渐贫困。贝多芬刚4岁,其父就常于深夜酒醉归来时,把贝多芬从床上拉起来练琴直到拂晓。贝多芬自幼就显示出弹奏钢琴的天才,并从师于当时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他教贝多芬和声学及对位法,给他讲解前辈音乐大师巴赫、韩德尔、海顿、莫扎特等的乐曲。贝多芬还曾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阅读了莎士比亚、歌德等巨匠的名著,为日后的光辉成就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在聂费帮助下,贝多芬12岁开始“音乐仆役”的生涯。1787年,他攒了点路费到维也纳从师莫扎特,因回波恩奔母丧仅学了两个月,但他的即兴演奏已给莫扎特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断言:“这个青年不久将扬名世界。”
莫扎特言中了。故居博物馆的展品表明,贝多芬后来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生57个春秋创作了256部作品,其中有像《热情鸣奏曲》等许多传世佳作。评论家认为,贝多芬的作品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声。他比任何前辈都更鲜明地揭示:音乐的力量可以不借助语言文字而传达一种人生哲学。他通过自己的音乐语言,倾诉了欧洲人民在封建专制桎梏下的苦难境遇,信守自己提出的“人民艺术家的作品,应当为穷苦人们服务”的信条,讴歌了广大人民群众反抗专制统治和外敌侵略的英勇斗争。他主张“应给世界以和平和完善的法律,不要再进行侵略”,音乐“要表现外界和内部的和平”。在音乐形式方面,他开拓了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四重奏的范围。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提高了音乐的地位:音乐在18世纪曾被认为是低于文学和绘画的艺术;在他之后,再也不能说音乐只不过是“悦耳的艺术”了。
然而,更令参观者感动而铭心难忘的还是贝多芬战胜耳聋、成为乐圣的惊人毅力。他年轻时患有耳疾,32岁时加重,49岁时完全失去听觉。这对一位音乐家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他曾闪现过自杀的念头,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遗嘱》,但发自内心的艺术家责任感的呼唤使他醒悟:“不能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个世界。”他决心向厄运挑战,“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于是,他以水滴石穿的坚强意志,在耳聋条件下,全凭记忆和乐感作曲和演奏,写成了《第五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一批不朽名作,攀登上音乐的光辉高峰。无产阶级伟大导师恩格斯在给他妹妹的信里曾谈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昨晚听到的是一部多么好的交响曲啊!要是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么,你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也没有听过。”据讲解员介绍,《第九交响曲》的首场演奏空前成功,许多人流下了眼泪,当贝多芬出场时,群众五次热烈鼓掌欢迎,而习惯上对皇族出场也只用三次鼓掌表示敬意,直到警察出来干预,欢呼声才得以停息下来。
留连在贝多芬用过的样式古老的钢琴旁边,眼前仿佛呈现了贝多芬彻夜练琴的情景,耳边仿佛响起贝多芬手下迸发出的刚劲有力、饱含内在热情的音乐旋律。它时而如惊涛拍岸,气势磅礴;时而悲愤低沉,像在倾诉着人间的不平;时而似细流潺湲,悠扬流畅。据介绍,世界范围内人们演奏贝多芬乐曲,没有一分钟间断过。这简直是奇迹。
望着络绎不绝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朝圣”者,一个念头油然而生:从听觉完全失聪到成为举世公认的乐圣,有多少难以逾越的障碍,这需要何等惊人的毅力啊!然而,贝多芬没有向厄运低头,以其与厄运搏击的非凡人生奏响了气势恢弘的石破天惊的命运交响曲。它向世人昭示:人生无时无刻都在接受命运的挑战,只有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敢于作出战胜自我的抉择,才能走上通向强者之路。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意大利比萨大教堂及斜塔,在古城堡内保留了大片草坪。 赵金铭画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堪培拉国际舞蹈节上少女如云 李学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