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1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子夜走笔

  咬定治水不放松
竞若
一年一度,又是汛期将至。此时此刻,读到郎溪十年治水告别水患的报道,格外振奋。
郎溪治水成功的关键是“咬定不放”。郎溪治水之齐心协力、全力以赴,让人肃然起敬。他们的决心,源于这样一个痛切的认识:“苦就苦在水患上,穷就穷在灾害中。水患不治,县无宁日,灾根不除,难奔小康。”
咬定治水不放松,没有长远眼光不行,没有牺牲精神不行,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宽广胸怀不行。
对地方来说,把大量资金投入并不马上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水利建设,首先要牺牲的就是短期内的发展速度。对每一个干部来说,把需要栉风沐雨、繁重而又艰巨的水利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要牺牲的就是生活、工作条件的直接改善。不搞楼堂管所建设,县里干部下乡不拿一分钱的补助,全县干部连续三年捐出工资总额的2%。有了这样一种精神,还有什么事办不成呢?
如果说,大自然对人类破坏的报复常常是残酷的话,那么,它对于建设的回报,也是丰厚的。进入90年代,当许多地方因洪灾造成严重损失而痛定思痛的时候,郎溪已经开始品尝果实的甜蜜了。根除了心腹之患的郎溪,是多么安详啊!
水患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咬定治水不放松,应该成为我们全民族的共同行动。


第4版(要闻)
专栏:

  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名单
(按姓氏笔划、分类排列)
记者(56名)
丁伟(中国石油报)、于丽黎(女)(中国人口报)、于惠通(新华日报)、马世琨(人民日报)、王营(浙江人民广播电台)、王然(中国社会报)、王长锋(经济日报)、王冬梅(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王绍据(闽东日报)、米玛(藏族)(西藏电视台)、吉虹(陕西日报)、庄电一(光明日报)、朱必义(新疆日报)、安佑忠(中国劳动报)、刘白沙(湖南电视台)、刘连枢(北京日报)、孙杰山(女)(钱江晚报)、阮海儿(女)(中国冶金报)、冷学(吉林电视台)、李青(宁夏日报)、李东方(女)(长春人民广播电台)、李东初(农民日报)、李正乾(人民邮电报)、李英华(女)(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李新彦(人民日报)、李晓鸿(女)(中国建设报)、李耀东(黑龙江电视台)、张红(女)(福建日报)、张国华(甘肃日报)、张宿堂(新华通讯社)、张敬民(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宋汉炎(湖北日报)、陈勇辉(中国妇女报)、陈敬农(科技日报)、纳家骅(回族)(中国新闻社)、束鹏邺(女)(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杨秀云(女)(人民画报)、周锡生(新华通讯社)、和吉昌(白族)(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林旭乔(广西电视台)、胡永科(藏族)(青海日报)、徐滔(女)(北京电视台)、徐文良(解放军报)、徐惠如(广东电视台)、郭毅(法制日报)、柴国庆(焦作日报)、袁梦德(中国青年报)、益西加措(藏族)(西藏日报)、曹家骧(文汇报)、曹翔云(蒙古族)(阿拉善报)、康健宁(宁夏电视台)、董淑照(工人日报)、蒋铎(人民日报)、曾令斌(江西人民广播电台)、裘新(解放日报)、廖才贤(藏族)(甘孜报)。
编辑(35名)
王晖(江西日报)、王亚明(河南日报)、王道生(天津日报)、王喜太(前进报)、王嘉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左润明(长沙晚报)、吉保邦(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刘金宝(山西日报)、江忠源(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孙一江(女)(华声月报)、孙泽敏(上海电视台)、卡德尔·阿尔斯朗(维吾尔族)(新疆少年报)、陈维钧(贵州日报)、余培侠(中央电视台)、吴海龙(蒙古族)(内蒙古日报)、张克眉(女)(羊城晚报)、张孟杜(安徽日报)、张春林(安徽电视台)、许衍刚(大众日报)、李萍(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李文海(邯郸晚报)、李加旭(中国地质矿产报)、李蔚祥(云南日报)、陈勇(湖南日报)、苏菲(女)(中国工商报)、杨文镒(四川日报)、杨重琦(兰州晚报)、袁晓光(女)(黑龙江日报)、栗蕲春(战友报)、崔捷(辽宁日报)、龚晓村(女)(中国妇女杂志)、曹绍平(新华通讯社)、康守永(中国煤炭报)、韩绍安(吉林日报)、黎星(女)(中国日报)。
评论员(3人)
江艺平(女)(南方日报)、杜迈驰(中国交通报)、储瑞耕(河北日报)。
新闻节目主持人、播音员(6人)
左安龙(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李木(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李瑞英(女)(中央电视台)、陈爱美(女)(陕西电视台)、范蓉(女)(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傅成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


第4版(要闻)
专栏:

  《鸦片战争》在香港首映
本报香港6月12日电记者郭伟成报道:电影《鸦片战争》首映式,昨天晚上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剧院隆重举行。
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在首映式上致辞。他说,在香港即将回归祖国的伟大历史时刻,放映历史巨片《鸦片战争》有着特别的意义。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想首先要讲的是,为什么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去的香港,可以在150年后收回主权?这是因为中国强大了,并且在国际上取得了不可忽视的地位。了解这一历史,将有助于鼓舞我们更好地建设香港,保持香港的稳定与繁荣。
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张浚生代表新华社香港分社和周南社长对《鸦片战争》在香港首映表示热烈祝贺。他说,历史巨片《鸦片战争》,真实地再现了150多年前中英鸦片战争的历史事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这部电影是向香港回归祖国献上的一份厚礼。
广电部副部长赵实、香港各界庆祝回归委员会副主席范徐丽泰、著名导演谢晋等出席首映式,并与香港各界人士数百人一起观看了《鸦片战争》。


第4版(要闻)
专栏:

  实施“万村书库”工程造福农民
一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受表彰
据新华社成都6月12日电(记者熊艳)由全国文化扶贫委员会、新闻出版署、共青团中央等联合召开的全国“万村书库”工程表彰会,今天在成都举行。在实施“万村书库”工程和组织农民开展读书、用书活动中表现突出的100个先进集体和100个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从1994年开始,全国文化扶贫委员会在全国组织实施了“万村书库”、电视扶贫、手拉手结对子等文化扶贫系列工程。其中“万村书库”工程已在全国建起村级图书馆3.5万个。在各级宣传、文化、农业、新闻出版部门和共青团组织的积极支持、带动下,社会各界踊跃向这些村级图书室捐赠图书。目前,这些图书室的藏书量已达到3000多万册,总价值达3亿元以上。这对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致富能力、转变农村社会风气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表彰会上,北京市房山区东营乡曹章村等单位荣获“万村书库”工程先进集体称号,北京市密云县溪翁庄镇立新村王淑荣等人被授予“万村书库”工程先进个人称号。四川省德阳市、河北省辛集市的代表在大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第4版(要闻)
专栏:

  钱其琛会见黎巴嫩客人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记者罗辉)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今天在中南海会见了黎巴嫩外交部秘书长扎菲尔·哈桑。
钱其琛说,中黎建交26年来,在两国领导人的关怀下,两国在各方面的友好合作关系发展顺利,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看法,在国际事务和双边领域一直相互支持,进行着良好的合作。在谈到中东问题时,钱其琛表示,中国支持黎巴嫩希望执行联合国安理会425号决议的立场。中国认为中东和平进程应该在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和联合国有关决议基础上继续进行下去,有关各方应在谈判已取得的进展基础上恢复和谈,直至最终实现中东地区的全面公正和平。实现中东地区的和平既符合中东地区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钱其琛请哈桑转达他对黎巴嫩外长布维兹的问候。
哈桑转达了布维兹对钱其琛的问候。他说,黎巴嫩政府对中国即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表示祝贺,黎巴嫩将继续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支持中国的统一大业。他说,黎巴嫩政府对黎中关系的不断发展表示满意。哈桑强调,黎巴嫩赞赏和感谢中国政府一贯支持中东和平进程的立场。黎巴嫩人民渴望和平,黎巴嫩希望在联合国有关决议和马德里和会确定的原则基础上继续进行和平谈判,使联合国安理会425号决议能够切实得到执行。


第4版(要闻)
专栏:

  张万年会见越南客人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记者刘云非)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上将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以越南人民军总政治局副主任黎海中将为团长的越南人民军总政干部代表团。
张万年说,中越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以来,两国领导人互访不断,推动了中越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他说,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加强,两国军队的友好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他表示相信,代表团此次访问必将对中越两国军队关系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张万年还向客人介绍了中国的情况。黎海说,代表团此次访问是为了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政治工作方面的宝贵经验。他和他的同事愿为进一步发展越中两国军队的友谊作出努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唐天标中将、越南驻华大使邓严衡等参加了会见。


第4版(要闻)
专栏:

  《中国老将军书画集》出版
本报北京6月12日讯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老将军书画集》,今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
这本书画集收录了李德生、肖克、王平、杨成武、张爱萍等近百位老将军、老干部的书画作品。刘华清为书画集题词:“英雄业绩,如诗似画”。这本书画集的出版,不仅是一项艺术的探索,更是一本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第4版(要闻)
专栏:

  全国台联举行宴会
欢迎台湾红典中华文化交流访问团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记者周文林)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昨晚在北京奥林匹克饭店举行宴会,欢迎台湾红典中华文化交流访问团一行。
台盟中央主席蔡子民在欢迎致词中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联结海峡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台湾红典中华文化交流访问团此次前来交流与访问,是件很有意义的事,相信乡亲们将通过耳闻目睹,得到收获和体会,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访问团团长、台湾红典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黄淑慧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是它的承接者,应该携起手来把它发扬光大。这也是访问团此行的目的。以黄淑慧女士为首的访问团成员80余人,他们在京期间,将与清华大学就“生物波功能材料”项目进行合作洽谈,同时将参观首都及附近的部分文化名胜,以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出席欢迎宴会的还有全国台联会会长张克辉、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林丽韫、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张廷翰等。


第4版(要闻)
专栏:

  宋健将赴美出席联合国特别大会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外交部发言人崔天凯今天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国务委员、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将于6月20日至27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第十九次特别大会。此次特别联大是根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和联大有关决议的规定召开的。


第4版(要闻)
专栏:

  社区文化建设要坚持群众路线
本报评论员
天津市河西区是个社区文化建设的老典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他们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在实践中统一和深化认识,走出一条社区文化社区办的新路子,取得可喜成绩。河西区的做法,贵在群众参与,好在群众受益。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开展好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结合,让群众来关心,群众来参与。这样,群众文化才有生命力,才会健康发展。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都要同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持之以恒,务求实效,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实践中得到提高。”河西区始终把群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作为衡量社区文化开展得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尺,积极捕捉群众文化的热点,因势利导,制定相应的有力措施,依靠一大批热爱群众文化事业的文化工作者和热心人,不断拓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空间,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群众中焕发出高度的主动性和创造参与的热情,成为河西社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让群众受益,让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政府抓文化建设所带来的实惠,是社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社区文化搞得好不好,要由群众来评价,群众最有发言权。河西区抓文化建设不重虚名,不搞形式主义,而是把社区文化向街道深入,真正落到实处。星罗棋布的文化设施为社区居民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在社区文化活动这一社会的大课堂中,学技能、学知识,满足了求知欲,提高了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生活在文化气息浓郁的环境中,河西区居民精神充实,心情舒畅,团结和睦,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迸发出向上的精神,为河西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现在,各种文化活动成为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政府组织的各项活动因而得到群众的自觉支持和拥护。
目前,社区文化建设在全国各地积极开展,这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把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基层的很重要的形式,河西区的做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们希望各地通过各种形式,创造更多的新鲜经验,更好地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第4版(要闻)
专栏:

  吴学谦会见俄罗斯客人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记者王晓东)全国政协副主席吴学谦今天在这里会见了以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普卢萨克·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为团长的国际事务委员会代表团。
吴学谦说,中俄两国关系有牢固的基础。双方在经济方面各有所长,合作潜力很大。
普卢萨克表示,中国在经济改革方面的经验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俄罗斯愿意加强俄中在经贸和其他许多领域的合作。


第4版(要闻)
专栏:

  日本大使向两位中国人士授勋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日本国驻华大使佐藤嘉恭今天在大使官邸主持仪式,授予我国前驻日大使宋之光、章曙一等瑞宝勋章,以感谢他们多年来为促进日中友好所作的努力。这是中国人士第三次获日本政府授勋。外交部部长助理陈健出席了授勋仪式。


第4版(要闻)
专栏:

  向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献礼
内蒙古一批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本报呼和浩特6月12日电记者刘亮明报道:7月20日,内蒙古将隆重庆祝自治区成立50周年(成立日为1947年5月1日)。为以实际行动迎接大庆,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18个重点献礼项目,并全力实施。
这18个献礼项目是自治区广泛了解各界群众意愿的结果,得民心,顺民意,得到全区2300多万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从去年实施以来,一直进展迅速,建设高潮迭起,预计都将如期完成。这些工程项目主要有:投资4亿元解决全区城镇中小学60%教师住宅的安居工程;投资1亿多元解决农牧民一般病症不出村即可及时治疗的基层卫生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建设工程;集文化、科普、卫生等于一体的1000个苏木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投资数十亿元让全区农牧民彻底告别“油灯粪火”、尽快脱贫致富的通电、通话、通路工程;投资1亿多元解决全区农牧民看电视、听广播的广播电视及配套设施建设工程;投资12亿元解决100万人和100万牲畜饮水的人畜饮水工程;投资1亿多元满足群众对文化艺术渴求的内蒙古美术馆、内蒙古图书馆建设工程;投资11亿多元的呼市—包头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投资4000多万元的呼市垃圾无公害化处理场建设工程,以及投资近1.7亿元的呼和浩特机场、火车站等扩建工程。
与此同时,自治区各厅局、盟市和旗县也根据自身情况,千方百计紧锣密鼓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有的组织群众治理环境、植树绿化;有的帮助基层活跃精神文化生活;有的积极组织“三下乡”活动,为老百姓排难解忧,帮他们脱贫致富;有的为大庆的各项活动昼夜工作。整个迎庆工作既扎扎实实,又红红火火,体现了内蒙古各族人民艰苦拼搏、团结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第4版(要闻)
专栏:

  电视连续剧《县委书记》问世
本报讯一部反映90年代县委书记工作和生活的18集电视连续剧《县委书记》,日前已拍摄完成,近日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这部电视连续剧以中组部表彰的百名优秀县委书记的先进事迹为素材,通过一位新任县委书记在县国有企业依靠工人群众加强内部管理和改造,在农村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选拔德才兼备的基层领导干部,对外开放兴办合资企业以及反对弄虚作假和反腐败等主要情节,塑造了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深受人民群众拥戴的新时期县委书记形象。
这部电视连续剧由中组部研究室组织策划,委托广州花城音像有限公司摄制。宋平同志为本剧题写了片名。


第4版(要闻)
专栏:

  郎溪告别水患
包征平
告别水患,安居乐业,是人们世世代代的梦想。皖东南小县郎溪,坚持十年治水,终于梦想成真。
1996年,灾害频繁的安徽省郎溪县遭遇了一场仅次于1983年的洪水,却出现了2000亩以上大圩无一溃破,44座水库无一垮坝,交通、供电、通讯保持畅通的奇迹。困扰郎溪人民多年的水患,得到了彻底的治理。
郎溪县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在皖东南享有“鱼米之乡”的美称。然而,横贯境内的郎川河,受上游山洪侵袭和下游南漪湖水顶托,洪涝灾害频繁。仅建国以来,较大的洪灾就出现了10多次,可谓“大灾三、六、九,小灾年年有,无灾不成年”。特别是1983年和1984年两次特大洪水,使全县所有圩区一片汪洋,县城陆地行舟,经济建设遭到毁灭性的破坏。郎溪县因此成为安徽省17个贫困县之一。频繁的自然灾害,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反思:苦就苦在水患上,穷就穷在灾害中。水患不治,县无宁日,灾根不除,难奔小康。
从1985年起,由县主要领导担任治水工程指挥长,打响了一场根治郎川河水患的大会战,每年都有10万民工奔赴郎川河安营扎寨。宣城地委书记杨璞雄将郎溪县作为自己的工作联系重点县。县委、县政府几套班子捆在一起,铁心治水。1989年至1990年,他们治理了老郎川河,进行了第一联合圩加固除险会战,1991年新建了第一联合圩的石片护坡工程。在改造老郎川河的同时,县水利部门集中抽调了技术人员,进行郎川河综合治理的规划设计。
没有搞楼堂管所的建设,县委、政府干部下乡不拿一分钱补助,全县干部连续三年工资总额的2%用于搞水利。在郎溪,对水的忧患意识深入人心。全县每个乡镇都设有水利站,每个圩口建有堤委会,每个万亩圩和水库指定一个县级班子的领导成员为责任联系人,进行夏防冬修。农民们信心百倍地支持乡镇干部,一声号令,万人上堤。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至少要拨款200万元用于民工补助,各乡村都根据自己的财力,对民工实行不同形式的补助。
在郎溪,治水,是一场毫不松懈的接力赛。今年46岁的县委书记毛啸岳上任之初,就和水利技术员一同走村访户,跑遍了所有圩口和175个行政村,了解地形地貌,抓住汛期洪水规律,制订了一系列根治水患的治理图。
郎溪县城关镇是个“锅底”盆地,黄山和天目山的余脉同在境内交会,一到梅雨季节,境外东部山区的2000多平方公里的来水全部涌向锅底。这里的南漪湖,面积30余万亩。洪水一来,变作“大水缸”。南漪湖畔的幸福乡过去是远近闻名的老灾窝。1983年的一场洪水,造成近3万亩良田颗粒无收,成千上万的幸福乡人无家可归。从1985年起,幸福乡人民坚持十年,硬是靠双肩挑出了26公里长的大圩;挑出了4500米能并排跑两部卡车的南湖大堤。如今的幸福乡,任凭堤外洪水咆哮,大堤岿然不动。农民们建起了新的家园,大搞水产养殖,全乡一年水产产值就达1000万元以上。
水利建设彻底改变了郎溪恶劣的自然环境。总长230公里的郎溪万亩大圩圩堤,可以抵御百年不遇特大洪水,已经受了1991年、1995年、1996年三次特大洪水的考验。通过治水,全县农田旱涝保收面积达到30万亩,改善农田防洪面积20万亩。清除了心腹之患,人民开始安居乐业。
十年治水,强县富民。过去由于全县的所有精力都放在防洪上,1985年县财政收入不足1000万元,工业产值也只有6000多万元。90年代以后,全县已形成了强大的抗灾能力,过去一个个分散的圩堤,开始用机械化作业的形式连接起来,农业年年丰收。改造后的南漪湖水面养出了上好的大闸蟹,销往港澳地区,供不应求。养虾、养鳖、养鱼等精养细养水产形成了规模经营。1996年郎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安徽省第六位,人均农业产值居第五位,人均财政收入居第二十九位,彻底甩掉了贫困县的帽子。昔日饱受水害之苦的穷县,如今乡乡通电话,村村通公路,户户通电,成了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


第4版(要闻)
专栏:

距离香港回归祖国只有十几天了。北京的许多市民来到北京放鸽楼,放飞象征和平、吉祥的鸽子,以此遥祝香港人民生活幸福。据悉,北京放鸽楼还组织了1997只信鸽,准备在7月1日放飞。本报记者 李舸摄


第4版(要闻)
专栏:

未来一周天气趋势
本报北京6月12日讯据中央气象台提供的信息:上周内,北方麦收区主要为晴间多云天气,有利于小麦的收晒。南方地区出现了一次明显降雨过程,西南地区东部、汉水流域、江淮、江南大部地区普降大到暴雨,水分充足,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
据新近气象信息预测,未来一周内,西北地区东南部和西南地区东部多阴雨天气,气温偏低。
预计15日—17日,华北北部和东北大部阴有小到中雨,局部地区有短时雷雨大风或强对流天气。在此期间,正在麦收的华北中部和南部、黄淮地区将转为多云间晴的天气,气温有所下降,对麦收无影响。18日—19日,北方麦收区将有一次降雨过程。
预计13日—15日,华南和江南大部有中到大雨,局部地区有暴雨。之后,上述地区天气转晴,将出现33摄氏度—36摄氏度的晴热天气。16日—19日,西北地区东南部、西南地区东部、汉水流域、江淮、江南北部将先后有小到中雨,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