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变一变消费方式
李根金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一环是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消费方式包括生产消费方式和生活消费方式。许多传统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观念、方式根深蒂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在生产消费方式上,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和原材料,并大量向环境排放废弃物,造成严重污染为主要特征;同时,在生产消费观念方面,注重产品的生产,忽视产品进入流通和消费领域后的回收利用,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时考虑采用有利于综合利用的原材料较少等。在生活消费方式上,不合理的消费方式比比皆是,生活废弃物大量丢弃,随处乱扔,垃圾随处填埋,回收利用观念淡薄。传统的消费观念严重地阻碍着综合利用产品的推广应用,难以为大力开展综合利用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因此,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方式急须转变。
第一,转变观念,积极推广和应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的综合利用产品,并使其在生产、建设和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推进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将对建材消费方式的转变有很大的作用。建材工业综合利用其他行业产生的废渣、废料,生产各种建筑材料,不仅填补了许多建材产品的空白,而且节省大量土地资源,具有很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积极创造条件,实现生活性固体废物的分类存放和合理回收、利用,为后期综合利用创造有利条件。生活消费方式,不仅包括生活资料消费过程,而且也应包括消费之后如何对废弃物进行处置的过程。生活垃圾、废旧物品随处乱扔,对后期的综合回收与再生利用造成很大的困难。我们应借鉴国外许多有效经验,通过宣传教育、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等,改变乱扔垃圾等不良习惯,促进废物的分类存放与回收利用。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办公室、学校、家庭和街道设置专门盛放废纸的垃圾箱回收废纸,这一行为被视为关心地球、拯救森林的荣耀之举。在一些发达国家,购买和使用再生纸也正在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人们用再生纸来制名片、写信、印文件,以此显示自己的环境意识,显示自己的文明和教养。
第三,在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有利于重复利用和回收的原材料的使用,使产品生命周期后具有回收利用价值,使生产与消费结合得更紧。在国外,尽管纸张的循环利用或金属的回收已形成整套的行业,但绝大多数电器——从电视机到洗衣机、音响等的最终归宿仍是垃圾填埋场,后期利用价值很低,造成严重的浪费和污染。为此,许多国家正采取法律和经济等措施,强化电器生产者的责任,强制制造商负责收回、处置它自己生产的产品,这将促进制造商在设计、生产过程中,尽量采用有益于后期回收利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有些国家已有法律规定,必须在大件商品中标注可回收利用的材料等等。我们应从中得到启发,在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体现综合利用的思想和观念,为后期的综合利用奠定基础。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玉米“魔术”
文江
在河南省内黄县奥雪公司的墙上挂着一张玉米图。它像魔术一样变成了食品、营养补剂、药品、饲料、肥料、添加剂……玉米的身价倍增。
淀粉行业是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1986年以前,作为单一生产玉米淀粉的奥雪总公司原料利用率仅为50%左右,效益一直在盈亏边缘徘徊,遇到市场波动甚至亏本经营,资源的一半废弃了,而且形成了大量的“废水”、“废浆”、“废渣”排出厂外,每年浪费可回收资源千余吨,高达近百万元。不仅造成了资源、能源的严重浪费,而且造成了环境污染,工厂四周散发着臭气,效益低和社会上的舆论压力使企业几乎濒临倒闭。
面对严峻的现实,他们认识到:“宝”和“废”是相对的,任何一种资源在不认识时,“宝”会被当成“废”而抛弃,“金娃娃”被扔掉,还会给社会带来危害。而当认识了时,人们眼中的“废”实际上就是“宝”。淀粉生产亦是如此,原料玉米浑身是宝,企业之所以陷入困境,就是把“宝”当成“废”扔掉了。当第一个综合利用项目《利用淀粉废浆生产蛋白粉》得以顺利实施后,很快就见了效益,每年可为企业增加产值60万元,净增利润40多万元,不仅使企业效益大幅度增长,而且使废水得到了二次利用,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1994年,公司开发了利用玉米浸泡水生产肌醇项目,此项目被国家经贸委列入了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从此,公司开始从“废”中拣“金”,水中捞财,迅速从困境中崛起,为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发展生态工业、走良性循环之路奠定了基础。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国策漫笔

  “污水瀑布”须治理
李宏伟
前不久,笔者随国家环保局、监察部“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团”沿长江采访,从重庆至宜昌顺流而下。沿途看到,长江大堤上散布着一个个小“瀑布”,颜色不一,落差不同,日夜流淌,直泻江中。起初误认为是“人文景观”,细问方知,小“瀑布”系沿江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污口,人称“污水瀑布”。令人忧虑的是,这些人为的“污水瀑布”,多数未经净化处理,超标准排放,对长江水质已构成严重威胁。
众所周知,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是流域内4亿多人民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长江流域经济迅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向长江倾泻,使之成了一条“天然下水道”。如上游一家造纸厂,每年排入江中的废水高达1000万吨,且主要污染物严重超标,到了枯水季节,废水形成的白色泡沫在江中久聚不散,长达几十公里,被人戏称为“白鸭子”。有家制造船舶发动机的工厂,排出的废油直接进入长江,农民从水面上捞起来就可以再利用。有的城镇“污水瀑布”离取水口仅几十米远,致使饮用水源严重污染,造成守着长江没水吃的局面,不得不花费巨额投资,另辟饮用水源。一方面向长江索取水源,一方面却把长江当成“天然下水道”,这理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无数“污水瀑布”汇入长江,形成一江污水向东流,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治理“污水瀑布”,不仅要加强人们对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更重要的是沿江城镇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对污染大户要限期整治,做到达标排放。对那些无力治理的污染企业,该停的停,该转的转,该并的并,下决心堵住“污水瀑布”的源头,绝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中华民族只有一条长江,愿“污水瀑布”早日得到治理,还长江以本来面目。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人物

  命运交响曲
——记全国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李大鹏
金钟谢晓卫星
在去年全国中医药科技会上,获全国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浙江康莱特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大鹏,向代表们报告自己从事科研的过程。他的生动事迹感动着会场内所有听众。
李大鹏说:“我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学的专业是西药,但我自幼喜爱中医这门科学。18岁就迷上了中药,那时我就开始幻想着,能否把中药注射到人体血液中。1975年,我在外文资料中偶尔发现日本东京大学药学科学院的专家在研究中国薏苡仁的抗癌药理,我抓住这一信息,选准这一突破口,进行了提取工艺的研究并构思了国际新兴的静脉乳剂。经过多年的反复实验,筛选提取到一种与日本所报道的不同化合物,代价也远远低于日本,药理筛选证明除有广谱抑瘤作用外,还有提高免疫功能作用。1985年我就向国家投标进行制剂和临床的研究。当初一些好心的人劝我搞口服制剂,我想,口服液显然容易搞,但如果知难而退,中药提高就无从谈起,外国能搞,我们也能搞,外国没有的,我们更要搞。科学是无止境的,新成果都是靠人闯出来的。我下定决心,这辈子的精力放在静、动脉乳剂研究上,一定要搞出个好的抗癌中药。我耗费了20年的心血和光阴去研究康莱特注射液这一课题,尝尽了酸甜苦辣。”
正当李大鹏遍查国内外大量资料,经历了上万次实验,逐渐接近将研究成果变为临床制剂的目标时,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突然降临。1989年夏天,在李大鹏主持的实验室里,1万毫升化学试剂因室内气温过高而突然起火,并随时有爆炸的可能。一旦爆炸,毁掉实验室不说,还可能危及整个大楼和上千名职工、病人的安全。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大鹏不顾个人安危,冒着雨点般向自己喷来的燃烧着的试剂溶液冲上去,用尽全力移开上百公斤重的油脂。这时,他全身衣服烧成了一团火球,火舌吞噬着皮肤发出“吱吱”声响……他明白,必须立即制止火势蔓延!在昏倒之前,他竭尽全力用脚关闭了能阻断火势的厚铁门。实验室保住了,医院门诊大楼保住了,可大火却将李大鹏烧成了四肢僵硬的固定姿态,烧伤面积达65%,其中深度烧伤占40%。他的十个手指几乎全部丧失功能,嘴唇、鼻子、耳朵都烧焦了,肾功能恶化衰竭,肝功能严重损伤,心跳每分钟160次,并发症随时可能夺去他的生命。然而在手术台上,李大鹏苏醒过来的第一句话就是“火扑灭了没有?”在场的同事和医护人员感动得潸然泪下。
抢救中他几度昏迷,死神随时向他招手。命运之神用苦难和坚强铸造了李大鹏的身躯。持续一整天的大手术,他曾经受过八次。他的手指被烧得弯曲变形失去功能,为了能重新工作,他咬牙接受强直治疗:一个指头打进了十根铜针。手指直了,但还不会回弯,练习回弯,又是一阵阵揪心的疼痛。睡觉时他宁愿把双手绑在床上,也不用麻醉止痛剂,避免减弱智力,影响日后从事科学研究。他拼命吸烟,忍受剧痛。
妻子看他烧成残废,四肢失去功能,认为不可能恢复,未待他整形就提出离婚,经法院再三调解无效,妻子终于离他而去,留下了一个老母亲和一个未成年的小女孩。这时一家祖孙三口,老的老,小的小,残的残。70多岁的老母亲天天为他洗脸、揩身,11岁的女儿给他顿顿喂饭、给创口换纱布以及整理资料,人生的冰点就是这样无情和残酷。然而他的思想却不断升华,展现着崇高的境界。
在烧伤养病期间,一家外国公司驻中国的代理人多次上门找他,说愿给2万元买实验室资料。他拒绝了。以后李大鹏到上海整形,这家公司又动员其母亲做工作。可怜的小女儿为了使爸爸有个降温的空调,不懂事地说:“爸爸,你以后还能做什么呢?谁来管你呢?就卖给他算了吧……”这期间李大鹏思想斗争到了顶峰。他想给了他们,一辈子即使站不起来,也不愁缺钱花了;但给了他们,他也就成了自己事业的掘墓人。李大鹏拒绝了金钱,选择了未尽的事业。
在病床上整整度过了艰难的两年零八个月的李大鹏终于站起来了,在院长的鼓励下,坐着轮椅回到阔别了近三年的实验室。之后他带着满身疤痕,忍受全身的刺痛,到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汇报课题。他让院长提着小马扎,走几步,坐一会,艰难地从住处走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里同志见他这副样子,十分感动,表示支持李大鹏的科研。
也许是对生命的无限眷恋,也许是出于对身患绝症病人的深深同情,李大鹏才创造了奇迹:康莱特注射液的诞生,改变了中药的传统给药方式,打破了“中药只能是抗癌辅助药,而不能直接杀死癌细胞”的观点,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祖国传统医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在“康莱特”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的科研技术鉴定后,1995年11月,李大鹏倾注了大量心血的“浙江康莱特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使高新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刚刚上市的康莱特注射液已在国内外市场赢得声誉,今年这一抗癌新药的销售额将达1.5亿元。公司在风景秀丽的杭城西南郊置地100亩,三年内将建成完全符合GMP标准的现代化厂房。
李大鹏抚养了28个孤儿,每年春节他都要和这些孤儿一起过年。28个孩子说:“只有李爸爸最爱我们。”一年春节,李大鹏因出差未及时赶到孤儿院,孩子们坚持等到李大鹏回来才吃年饭。他把自己省下的钱捐给希望工程,让贫困孩子上学。他还赡养了几位无儿无女的老人……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为蓝盾增辉
——秦贞奎素描
晓白
在我国的众多口岸,有一支身着蓝盾制服、头顶国徽的特殊“国门卫士”,他们就是动植物检疫人员。其职责是防止动植物传染病、寄生虫等传入国境,保护我国农林牧业生产和人体健康,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国家动植物检疫局副局长秦贞奎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优秀代表。他曾被评为“天津口岸最佳形象官员”、“全国口岸动植物检疫系统先进个人”等。
秦贞奎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到天津搞动植物检疫工作。当时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只能从事一般消毒和感官检查。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后来,他赴加拿大深造,学习期间,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每天的睡眠时间仅为5小时,利用一切机会积累知识。回国时,他把节余下来的补贴全部用来购买书籍、资料和仪器,为尔后开展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在他的带动下,天津口岸的检疫技术很快跃居国际水平。一次,天津局承接了来自日本北海道的54头黑白花奶牛的入境检疫任务。这批牛是经日本横滨检疫所30天的隔离检疫后输入我国的。秦贞奎和同事们对这批牛实施了45天的复检,共检出患有结核、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赤羽病的病牛40头。当我方将这一检疫结果通知日方时,他们认为根本不可能。随后派出政府高级兽医代表团来华,最后确信检疫结果准确无误,并同意赔款9万美元。近年来,他和同事们先后对1000余头出口日本的活牛进行出境检疫,100%合格通关,并且打破了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不准从中国进口偶蹄类动物”的禁令,大大提高了我国动植物检疫的国际地位。
几年来,秦贞奎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他主持了12项科研课题,其中3项已获“全国口岸动植物检疫科技进步奖”。他与南开大学合作的“牛免疫缺陷病毒的研究”居世界先进水平。今年初,他调任国家动植物检疫局副局长后,积极投入到动植物检疫法制化建设、与国际惯例接轨等项工作,并参与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大学生绿色营将赴藏考察
张立胡佳
由大学生绿色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陕西华信集团联合主办的’97大学生绿色营——远征西藏考察队日前在京成立。他们将于7月中旬至8月下旬考察藏东南林芝地区雅鲁藏布江流域的生态状况。此次活动的主题是“尊重传统,保护原始森林和生物的多样性”。(张立胡佳)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母亲河,你的乳汁还能淌多久?
——关于黄河断流的生态思考
本报记者白剑峰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千百年来,滚滚不尽的黄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母亲河。然而,近年来,黄河却频频发出断流的警报。专家预测,到2000年以后,黄河将会年年断流,或至少出现10年断流8次、9次的局面。其最长历时将高达140天至200天,即黄河利津水文站断面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处于干涸状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景象将难以再现。
世纪之交,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如果说长江、珠江是经济发展的前哨,那么黄河则是下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后盾。水和土地一样,是关键性的发展资源,黄河不能持续入海了,黄河上下还能持续发展吗?面对严峻的形势,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指出:黄河断流是黄河流域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的综合反映,它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密切相关。我们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认真解决黄河断流问题。
断流:始于生态破坏归于生态灾害
黄河断流的原因很多,有气候因素,但主要是人为因素。黄河断流不是偶然的、孤立的水文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它反映了我国流域性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正在激化。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
历史上的黄河流域曾到处是森林和草原。在古籍中,陕西的关中平原就有“平林”、“桃林”等有关森林的记载。晋北的雁门关与偏关之间“山势高险,林木茂密”。但是到了唐宋以后,黄河流域的森林破坏日趋严重。目前,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黄河中游仅存的子午岭林区,建国以来共损失天然林4800平方公里,现在这一地区的南北两端都已变成了光山秃岭。号称“黑三角”的晋、陕、蒙煤矿开发区地表植被,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遭到破坏。据调查,黄河中上游的青海、甘肃、宁夏、山西4省区的森林覆盖率分别为0.4%、4.3%、1.5%、8.1%,大大低于13.92%的全国平均水平。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绿色水库”的消失,是造成洪灾与断流并存的根本原因。
黄河季节性的断流,一方面引起河道萎缩,另一方面引起滩区土壤沙化。在地面植被保护不当的情况下,黄河下游河道有可能变为一条巨大的沙带,使昔日黄河故道“风动飞沙扬,十种九不收”的局面重演。同时也造成了局部气候变干,影响了下游河道鱼类的产卵繁殖。黄河断流主要发生在每年3月至7月,而黄河鱼类的繁殖期为4月下旬至7月中旬,这无疑给鱼类的繁衍和生存带来危机。黄河三角洲久负盛名的黄河鲤鱼、黄河刀鱼逐年减少。
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保护地点。在广阔的滩涂湿地上,有水生生物资源800多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有文昌鱼、江豚、松江鲈鱼等;野生植物上百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有野大豆等;鸟类187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鹳等。黄河河口地区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生物物种,其重要原因就是有黄河水、沙资源常年不断地流入海洋。黄河断流将使这一地区的淡水资源和与其相伴随的泥沙资源、各类营养物质的补给断绝,在海水入侵、土壤盐化沙化的作用下,生态环境将迅速恶化,从而造成生态系统、生物种群多样性的丧失。而这种损失是任何高科技手段都无法弥补的。
引黄:重视经济用水忽视生态用水
一面是黄河断流,一面又是大量的引黄工程上马。经济和社会越发展,水的需求量就越大。黄河就一条,引水渠道却有千万条。人们不禁要问:母亲河的乳汁到底还剩多少?
资料显示: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国家计委批转的黄河最大可利用水量为370亿立方米,剩余210亿立方米为入海水量。但目前的入海水量仅剩170亿立方米了。建国以来,为根治黄河水患,调节黄河径流,我国在黄河中游地区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000多座,总库容510亿立方米。计入正在建设的李家峡、万家寨和小浪底水库,到2000年时,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库容总量将达660亿立方米。这个数量大大超过黄河花园口多年平均径流量。一条河上的调节库容超过其天然径流量是正常的,但是超过多少合适则需要慎重研究,因为库容超过天然径流量太多,会出现水库多年蓄不满的情况,造成工程建设投入与产出比不合理。过去黄河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运用均未达到理想境地,有关部门总是优先考虑每个水库的充盈蓄水,而对下游河道的环境用水则较少系统考虑。上、中游的巨大截流能力,加剧了下游水资源的匮乏。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认为河水应当沿程“喝干用尽”,不应让它白白流入大海。实际上,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河水入海具有多种功能,它不仅对形成沿海湿地有重要作用,保护湿地上丰富的物种资源和生态环境,而且河水也是向海湾输送营养物质的载体,有了这些营养物质,才能在海湾维持各种水生生物的食物链关系,维持生态平衡,最终保护人类的生存条件。还应该看到,河水对三角洲地区土地肥力增长、污染物稀释、保持盐分和其他物质平衡等都有重要作用。
专家呼吁,为了维护黄河作为入海大河的尊严,必须对水资源实行严格的配额制度,使水利用计划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目标之间得以平衡。要强调满足生态用水,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自然生态用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水,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也需要水。河流本身就是重要的生态系统,而且强烈地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它可以使之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发展,也可以使之成为生命的禁区。因此,黄河引水要有限度,要留下足够的水用于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基本需要。同时,要加强黄河引水工程的管理,积极开展黄河资源承载力研究,为维护黄河水系的自然环境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此之前,坚决停止再审批上马新的引水工程;已运行的引水工程,要严格引水量管理。
出路:建立节水机制加强生态管理
世界的历史已经证明,以牺牲大自然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危机,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警钟正在敲响。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黄河由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演变为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这已足以令人触目惊心。黄河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跨世纪、乃至更长远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保护地球的生命之源,我们必须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观念出发,着眼于保护和改善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积极探索治理黄河的新途径。惟其如此,万里黄河才能万古长流。
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节水型产业。黄河流域是我国的缺水地区,而黄河灌区的农业灌溉浪费极大,黄河流域的工业又大多是耗水量大的产业,从而使缺水矛盾更加突出。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西移,水资源供小于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经济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但可以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因此解决黄河断流的出路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节水机制。黄河流域现有水地8000多万亩,目前主要采用大畦漫灌的方式,水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有的每亩每年灌溉用水竟达1000立方米,利用率不到40%。严峻的现实问题向我们提出挑战,这就需要大力推广管灌、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这种技术一般比大水漫灌节水30%至40%,对于缺水的黄河来说是一个可观的数字。另外,工业企业也要推广节水新工艺。凡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程项目应该先核批用水指标,配套建设节水措施。在无处开辟新水源的情况下,增加污水处理后回用,使污水资源化,也是一条有效途径。
加强流域生态管理,搞好水土保持,改善生态恶化状况。目前,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林草植被覆盖率低。所以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种草种树,恢复植被,保持水土资源。特别是加快实施黄河流域水源涵养林草体系,坚持不懈地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要充分认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脆弱,资源开发必须兼顾水土保持,防止新的生态破坏。露天开采煤矿、陡坡地开垦、森林采伐等,都应进行严格的生态论证,再也不能重蹈“先破坏后治理”的覆辙。
(附图片)
刘卿摄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亲情赵文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