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再就业也光荣
刘占锋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一些经营管理不善、生产技术落后、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的企业,经营困难,有的甚至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不少职工下岗、待岗;特别是一些生产能力明显超过市场容量的行业,在对过剩的、落后的生产能力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大批下岗、待岗人员的出现更是不可避免的。许多下岗、待岗的职工自立自强,百折不回,开拓出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大量无以辩驳的事实证明:再就业也光荣!
然而,也有不少人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命运”难以承受,产生了很重的失落感。他们认为下岗、待岗是件丢人的事,见人脸上无光,走路抬不起头,宁可在家待业过苦日子,也不愿找门路再就业。这既给国家、社会、企业形成了压力,也给下岗、待岗职工生活带来了困难。其实,这种想法、做法大可不必。部分职工下岗、待岗,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而不是个人行为。企业要参与竞争,就必须面对市场优胜劣汰规律的选择;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调整“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优胜劣汰也好,结构调整也罢,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必将产生一部分下岗、待岗人员。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我们为改变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现在看,它是严酷的;长远看,它换来的则是企业对市场适应能力的增强,经营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目前,一些人对下岗、待岗之所以不好接受,其原因一是人们长期生活在以“铁饭碗”、“大锅饭”为重要特征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思想观念还不适应;二是当前正处于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时期,体制改革和结构升级的力度逐步加大,大批富余劳动力脱离传统产业,人们一时难以接受。
其实,对于下岗、待岗人员来说,这个阵痛既是严酷的事实,同时又是新的机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一旦参加工作,一般毋需担心下岗、待岗。但那时只有企业对个人的选择,却很少有个人对企业的选择。这种缺乏竞争、缺乏活力,扛着金字招牌过穷日子的就业结构,实际上是一种低效就业。无论对于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对个人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都是一种压抑。目前的下岗、待岗现象就是市场机制在劳动力配置中日益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结果,是过去隐性失业的显性化。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大批职工下岗、待岗的同时,市场又为人们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从这个意义上说,下岗、再就业又是社会为这些职工提供了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二次择业机会,这相对于“只能进不能出”、“从一而终”的刚性就业体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再就业是一种机遇,能否变成现实,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们就业观念的更新和“再就业也光荣”的认识在全社会范围的形成。目前,再就业的思想障碍,一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旧观念、旧意识作祟,在一些人看来,人分上中下,活分“三六九”,有些活有的人未必愿干;二是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观念,一说就业,就把两眼盯着国有企业,自己把就业门路限制得很窄很死。这两种观念都直接影响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事实上,再就业与第一次就业一样,都是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这里多了一条,就是还为国家、为社会分忧解难。不论是在国有企业,还是在集体企业,不论是工业岗位,还是商业岗位,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家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为人民服务,都能做出辉煌的业绩。
“再就业也光荣”。有了这种光荣感,就能勇敢地面对现实,自觉地抓住机遇,主动地迎接挑战,为社会做出新的贡献,为个人开创新的天地。


第9版(理论)
专栏:

  切实加强新闻出版工作
石峰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把新闻出版事业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繁荣新闻出版事业,必须切实加强管理,健全机制。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是新形势下加强新闻出版工作的重要方针。为此,应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弘扬主旋律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大力弘扬时代精神,是新闻出版工作的光荣使命。表现主旋律的作品不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都应当高标准,不可以降低艺术标准。多样化也不意味着可以对内容降格以求,也要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多样化不能庸俗化。
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在人类社会文明史上,创造过辉煌的成就,形成了内容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我国的传统文化,弃其糟粕,吸其精华。特别是在对外开放的今天,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对祖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有科学的态度,要有充分的自信,决不可妄自菲薄。同时,我们也不可夜郎自大。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科学文化还比较落后,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在抵制和批判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同时,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的优秀科学文化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等。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现阶段新闻出版工作中的突出矛盾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要求,新闻出版必须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新闻出版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新闻出版活动和成果要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闻出版的经济效益是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通过经营活动实现的。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以促进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效益的实现。但是,新闻出版工作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工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意识形态特点,新闻出版活动和成果的价值更重要地体现在社会效益上。
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出版业规模数量发展很快,现有的规模已超过了实际的需要。由于规模数量过大,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传媒或组织机构不落实,或专业人员严重不足,或必要的资金缺乏等等,严重地影响了各类传媒质量的提高,难免出现“噪音”。因此,解决散滥问题,努力实现从扩大规模数量为主向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的转变,这是新闻出版业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为了正确处理好上述四个关系,在新闻出版管理工作中,应抓好五个环节:
管好新闻出版单位。新闻出版单位负责节目、作品的制作生产,在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任务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新闻出版单位内部要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的岗位责任制。目前,新闻出版单位对节目、作品的制作生产一般都实行总编辑(主编)负责制,他们的责任很大。一方面这个岗位选派的人要称职,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要高,责任心、纪律性要强,另一方面还要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对总编辑、主编等重要岗位要实行资格认定制度。“三审制”是一项符合精神产品生产规律的重要制度,应进一步坚持和完善。
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出版发行体制经过一个时期的改革,出版物的流通顺畅了,但是出版物流通的市场行为不够规范,应当进行治理整顿。治理整顿的重点首先是批发环节,只要真正管住了批发,出版物市场就乱不到哪里去。其次是规范出版单位的自办发行,决不允许出版单位把总批发权以各种名义转移给个体经营者。第三是积极完善出版物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国有书刊发行主渠道的作用。新华书店在图书市场上有不可替代的力量和作用,要改革经营机制,发挥网络优势,努力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市场满足率。对个体书摊要加强引导,实行归市管理,保护合法经营,打击违法经营。
加强出版物进口管理。出版物的引进政策性很强,要加强领导和管理。出版物进口渠道不宜过多,进口的内容应实行审批制度。供专业研究参考的进口出版物,要严格管理,防止以各种形式传播。对走私进口的各类出版物,要坚决取缔。
坚持“扫黄打非”。“扫黄打非”是一场长期斗争,要坚持不懈,反复抓,抓“反复”。“扫黄打非”不能满足于破几个大案,扫除一批文化垃圾,要“追根究底”,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有针对性地完善管理法规。盗版盗印是当前非法出版活动的一个突出表现,已经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出版秩序,危害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要进行重点治理、坚决打击。
抓好法制建设,加强法规落实。新闻出版法制建设,是做好新闻出版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目前有关新闻出版的规定性文件特别是部门规章不少,但仍不能满足需要,而且有法不依的现象比较严重。应当进一步抓好立法工作。同时,必须加大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简评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作序,吴德隆、谷迎春主编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一书,已由知识出版社出版。
该书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按社会学的社区观点和行政学等为理论依据,论述了城市社区建设的涵义、内容、特点、类型、指导原则、社会功能、运行机制;全面分析了社区建设工作对满足社会需求,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探讨了此项工作的客观依据、发展原则、基本模式、前进动力等一系列问题;揭示了社区建设的内在矛盾、内在结构和基本运动规律等。
该书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各地城市社区经济、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保障、社区环境、社区管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可资借鉴的经验。该书的资料都来自基层社区生活,贴近基层社区生活,都与社区建设和发展有关,与社区千家万户、机关、企事业单位密切相关,不但能使城区、街道实际工作者获得理论方面的指导,而且为他们的实际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和办法。
该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典型城市街道社区建设的渊源,社区建设在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不但有助于城市各级领导、社会、环境管理工作者、社会学研究者开阔思路,而且对城镇广大民政工作者和街道、居委会干部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吴建平徐淦生)


第9版(理论)
专栏:扎实推进两个根本转变

  搞好再就业工程改造老工业基地
董九洲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代表的辽宁本溪市,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证明,选择以再就业工程为突破口,是加速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使之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有效途径。
加速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要以搞好再就业工程为突破口
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实质是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或者说是生产要素的重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方式,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经济结构的优劣。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原因,本溪市生产要素配置的不合理和低效率十分明显,直接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富余人员过多,设备老化,技术水平偏低,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等。为此,加速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已迫在眉睫。
当前,本溪市老工业基地改造面临三个突出问题:一是经济结构亟待调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势必要求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加快技术进步,对富余劳动力和闲置资源重新配置。老工业基地技术水平和产业水平低,经营方式落后,产品档次低、质量差、缺乏竞争能力,经济结构调整的形势更为严峻。二是传统产业改造面临资金不足的困难。传统产业改造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本溪市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效益不高,自我积累和融资能力较弱,传统产业改造资金不足已成为一大难题。三是安置富余人员的压力巨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的是“低工资、广就业、低效率”的政策,在众多的国有企业中,滞留了一大批富余人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实行减人增效,分流富余人员,致使不少职工下岗,待业、失业人员增加,给社会就业增加了很大压力。切实解决下岗、待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是本溪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课题。为加速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必须把安置富余人员,搞好再就业工程作为突破口。这不仅由于人力资源的配置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核心,就业问题是目前经济和社会矛盾的焦点之一,而且还由于劳动力的重组和劳动力素质再提高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必然要求和前提条件。
搞好再就业工程是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国家为保护职工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实施再就业工程,就是要通过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包括企业富余人员和下岗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运用一系列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引导、扶持和帮助企业富余人员和下岗职工,通过转业培训,重新进入社会生产过程。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是解决结构性、机制性和体制性等方面的深层次矛盾的现实选择,是各项政策综合配套实施的最佳结合点,是对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实现老工业基地再振兴的重大考验,是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一项基础性的重大工程。因此,以搞好再就业工程为突破口,加速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搞活国有企业,加快工业化进程,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条件和有效途径。
把改造与再就业结合起来,重现老工业基地的生机和活力
老工业基地改造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要通过改造,实现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技术更新换代,以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跟上世界工业发展潮流,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所以,必须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走工业化、贸易化、金融化、信息化并举的道路。
随着老工业基地改造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必然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和不适应岗位要求的职工从传统产业中分离出来;同时,经过改造的产业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需求和就业机会;新兴产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也将吸纳大量劳动力。应该看到,劳动力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和服务行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但这一过程需要做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可以说,劳动力转移能否顺利实现,即再就业工程能否取得成功,是关系到老工业基地改造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一方面,要以提高和优化职工队伍素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实现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产品结构的重组;另一方面,只有对老工业基地原有的经济结构进行全面彻底的更新改造,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格局,才能最终解决就业问题。
强化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再就业质量、加快产业技术升级的内在要求。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落后是制约本溪市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的一大难题,而劳动者科技水平低则是造成产品品种单一、技术开发能力薄弱、产业产品结构日益劣化的重要原因。本溪市老工业基地必须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行技术创新,加快产业升级。这就要求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地解决再就业过程中的职工技术知识不适应新兴产业要求的问题。
在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职工将从原来的工作岗位上分离出来,向新兴产业和服务行业转移。这一方面需要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促使新兴产业和服务行业提供大量的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要对下岗职工积极组织实施再就业工程,尽快建立起企业和行业的再就业服务中心。分离出来的下岗职工都要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领取基本生活费,通过再就业服务中心接受再就业培训,转变择业观念和就业观念,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为逐步重新安置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经济结构调整、产业技术升级和再就业三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再就业问题的突破,有赖于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技术升级的突破,有赖于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只有通过新兴产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大量吸纳富余劳动力,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才有可能顺利推进,其资本有机构成和技术水平才有可能逐步提高,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才可能得到优化。近年来,本溪市委、市政府着手再就业政策的研究,探索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有效办法,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紧密配合,先后完成了《老工业基地改造综合措施与政策体系》研究报告,制定了《老工业基地改造与再就业实施方案》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扩大了失业保险覆盖面。1997年度,本溪市国有、集体、私营企业参保率分别达到95%、80%和22%,以后将逐年增大比例;转岗和就业前培训人数年均上万人。为全面实施再就业工程,市里组建了“本溪市再就业服务中心”,对下岗职工集中实行托管,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从而形成国有企业兼并破产、优胜劣汰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良性循环机制,逐步实现下岗职工由企业管理向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转变。目前,本溪市再就业工程已率先在本钢、北钢、化工集团、纺织集团和市轻工局、市冶金机械经营公司进行试点,大力推行先培训后就业、持证就业和劳动预备制度,帮助企业减员增效,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强化转业转岗训练,提高职工技能,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
老工业基地实施再就业工程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富余人员过多是老工业基地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要充分认识再就业工程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根本性措施。老工业基地在实施再就业工程时,应当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非国有经济,拓宽就业渠道。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政权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比重大,长期以来一直是吸纳社会劳动力的主渠道。在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大型企业与企业集团的活力和就业吸纳能力;同时,也必须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兴办第三产业,鼓励自谋职业,搞活就业形式,拓宽就业渠道。为了鼓励和吸引企业富余人员和下岗职工到非公有经济实体就业,还要积极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使非公有经济实体参加社会基本保险,消除公有制经济实体与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解除在非公有经济实体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
第二,改造传统产业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老工业基地在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中,既分离出大量富余人员,又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做好就业岗位的转换和衔接工作。但是,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来看,传统产业的劳动吸纳能力是逐步下降的,远远赶不上就业人口的增长速度,这就要靠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的第三产业来解决就业问题。现在,我国只有不到30%的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这不仅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果把我国第三产业的水平提高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则国有企业的冗员问题就会得到解决。这是我们完全可能也是应该做到的。
第三,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与培育发展劳动力市场。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职工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家通过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帮助企业富余人员和下岗职工解决再就业问题。同时,再就业工程必须与培育发展劳动力市场衔接起来,企业富余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仍然要发挥市场就业机制的作用,促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为此,要加快劳动力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市场载体建设,增强下岗人员的市场择业意识和市场载体的服务功能。再就业服务中心要逐步完善信息服务功能、转业培训功能和再就业指导功能,做好企业富余人员和下岗职工通过市场择业的服务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