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泉州帆影
卞毓方
泉州,僻居东南沿海的一隅。历朝历代,除了那个“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离煌煌都城实在是太远太远。因此,无论从黄河流域,还是从燕山脚下、扬子江畔,丹墀金銮的洪恩,权臣贵胄的擘画,都绝少向这方土地投注。也罢,得不到体制的青睐,那就不妨掉转目光,向外部世界寻求发展。穿越莽莽国境,穿越浩浩海空,浪迹南洋,交游百国。这样一来,倒使她平添了几分外向型的进取和超越性的审美视角。因而,也就是在这里,仿佛总是在不经意之间,那种从经济的港湾,从人性人格的海平面上突然升帆出航的艨艟巨舰,曾屡屡让朝廷大吃一惊。
这是一艘宋代的沉船,静静地泊在“泉州湾古船陈列馆”。乍一见,我就被它的硕大震撼了。船长三十四米,宽十一米,载重为二百吨。据介绍,这样一艘船只的货运量,抵得上七百头“沙漠之舟”的总负重。而这,在唐宋之际的海船中,还称不上巨无霸,只算得中等。这是多么巨大的经济力!又是多么巨大的诱惑,多么巨大的挑战!难怪,泉州早在唐代就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就是李白、杜甫的同行们,为之奉上的一份“时代的报告”。
黎民百姓自发的创造,毕竟是有限度的,政治的渴求,经济的呼唤,才是泉州港方兴未艾的根本动力。有唐一代,当“安史之乱”阻断了驼铃叮当的西北丝绸之路,泉州港便急剧上升为对外输出和引进的主要窗口。这种趋势,一直延伸到五代,并在宋元之际达到了高峰。既然是国际大港,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外部世界的评论吧。元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途经这里,他在惊讶之余,为西方送去了“商人云集,货积如山,简直难以想象”的新闻。同样是元末,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都塔经过这里,又为世人送去了“大船百艘,小船无数”,“诚为世界最大港口之一,或径称世界之最大港亦无不可”的赞美。
比沉船更具生命穿透力的,是陈列馆外不远处的一排刺桐。一株株枝干劲挺,花艳似火。徜徉树下,不由又想起了一段中外交流的史话。刺桐树,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唐代,泉州百姓就大力引种。如唐人陈陶咏泉州诗,就有:“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三千幢盖拥炎州”,“刺桐屏障满中都”。到了五代,节度使留从效扩建城池,特别欣赏这种云蒸霞蔚的舶来品种,下令环城种植。这一种就种出了个国际化的都市:泉州因之又得了一个别称——刺桐城。
依稀让我追慕古人旷达开放的心态的,还有遍布全城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的文物古迹。这是“夷夏杂处”、东西交融的佐证,袒露的是兼容并纳、华光四射的盛世情怀。限于行程,我只去了坐落市内的开元寺、清净寺和位于近郊的灵山圣墓。开元寺建于唐代早期,清净寺建于北宋,各有千年上下缤纷浩阔、水气淋漓的中外交往史,供你静静地翻阅,遐想。比较起来,还是以灵山圣墓的资格为最老,因此它流溢的诗情和哲思也更加绵邈沉郁。相传唐初,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派四位贤徒来华传教。一贤到了广州,二贤到了扬州,三贤、四贤就到了泉州。三贤、四贤死后,被葬在荒山之麓,夜里坟墓发出灵光,乡人因而就把这山改称为灵山。
一代思想先驱李贽的故居,就挤在南门繁华的万寿街。鳞次栉比的铺面和清寒的前朝小院拥抱在一起,说不上是一种反差,还是和谐?李贽生活在明季,做过不大不小的官。五十四岁跳出宦海,专心讲学、著述。他创作的数量十分惊人,内中,最出名的,当数《焚书》和《藏书》。为什么命名为焚?又为什么命名为藏?李贽是以掀天揭地的气概走上文坛的。他清醒自己超越了封建,必为封建道统所不容,所以,有些文章留不得,只能付之一炬,有些,又必须“藏之名山”,以待后世。这该是傲世独立的思想家所面临的共同命运吧。果然,明王朝是不用说的了,连取而代之的清政府,也屡番下令禁毁他的著作。然而,禁毁你自禁毁,有生命力的照样在社会深处曲折流传。而今,三百多年过去了,当我在他故居狭小的天井里留连,仰望头顶那一方清清朗朗的蓝天,忽然想到:李贽那些惊世骇俗的高论,绝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最早经泉州港载来的外部气息(虽然明政府实施海禁,私商贸易还是很活跃的)——包括资本主义的新鲜气息,应该也是形成他昂藏人格的雄阔背景。
比李贽更令我肃然景仰的,是老家在石井镇的郑成功。郑成功比李贽晚一个世纪,如果说,李贽活着的时候,朱明王朝已经日薄西山,那么,郑成功就是生活在朱明王朝的黄昏。这一情势,注定了他不可逆转的人生悲剧。历史也正是这么演绎的。郑成功自然不失为一位军事奇才,他曾以金门、厦门两岛为根据地,几番起兵北上,直薄金陵,“缟素临江誓灭胡”,“不信中原不姓朱”,场面是壮烈的,口气也是相当自负的,结局呢?却不免次次都折戟沉沙,抱恨而归。但是,且慢,大成功就在这大绝望中裂天而降了!公元1661年,郑成功改变战略,暂停北伐,先行挥戈东渡,经过九个月的血战,终于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沦陷了三十八年的宝岛台湾。“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这是郑成功生命的神来之笔。功如补天浴日,一举奠定了他在中华史册的不朽地位。所以,当他尔后不幸早逝,遗骸迁葬故土,连他的灭国大敌,清朝的康熙皇帝也禁不住要撰联赞叹。平心而论,站在一国统治者的角度,那联写的还是挺到位的:“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在泉州,还有一个人物不能不提,他就是集美籍的陈嘉庚。集美现属厦门,历史上也曾隶属于泉州府。陈嘉庚在当地的影响,可谓辉耀日月,深入人心,自来泉州,无日不感受到他生命的辐射。华侨大学的庄善裕校长有言:“我们这地区,最好的建筑,往往属于学校,而这类学校,多半是由华侨赞助。这种现象,大概与陈嘉庚捐资办学的传统有关吧。以华侨大学为例,侨总图书馆、杨思椿科学馆、李克砌办公大楼、菲华教学大楼、敬萱教学大楼,还有陈嘉庚纪念堂等,就都是海外华人赠送的。”善哉侨胞陈嘉庚!伟哉侨胞陈嘉庚!在庄氏陪同下,我拜谒了华大的陈嘉庚纪念堂。其中,有一幅图表,又一幅照片,尤令我五内鼎沸,情不能已:从1912年到1934年,陈嘉庚在海外经营实业所得,仅为八百四十万元,但他同期对国内教育事业的捐助,则高达九百万元;陈嘉庚1961年病逝北京,灵柩南下,是由周恩来、朱德、沈钧儒、陈毅等国家要人亲自执绋,护送至北京站。
这种精神的洪波,理性的风帆,已经不是任何经济的价值所能匡算,岁月的尘雾所能遮掩。它载负的是一种标高百代、光映山河的人格气韵;一种天马抛栈、神鹰掣鞲的高迈豪勇;一种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雍容大度;一种破胆夺心、摧枯拉朽的坚韧峭拔;一种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的温煦润泽;一种喷薄着现代科学意识而又凝聚了无穷历史感悟的时代歌吟。泉州今日的再度辉煌——她的经济实力,已经领先八闽,啸傲东南——自是得力于此;而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巍然雄起,也必将从这里,从陈嘉庚纪念堂陈列的图表和照片上,带走真情灼灼的祝福和万世之光……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雨写珠海
江昊
珠海的历史是雨写出来的。湛蓝九天,那如洗的蓝是让你以无与伦比的深度广度体味出来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谁造如此境界?当然非天雨莫属。甘霖时至,荡涤尘埃,空气洁净了,天就远了。不仅洗碧空,也洗地面。外地人常说,珠海很干净,洁净如洗。这对地面的夸赞,寻觅因由却也有不少缘自天上。
岁月悠悠,历史是有厚重感的。当你攀爬珠海不高的山坡,看见漫坡横躺竖卧巨石,粗细杂陈草木,石是黑的,树是黑的。树皮皴裂,巨石嶙峋,一色的苍苍,一色的峥嵘,那是雨水涂抹的赭黑,是雨水镌写的沧桑啊。珠海的雨,不只给生活增添喜剧,更给生活昭示着悲壮的崇高。择地而坐,目抚树石,巨石万年,幼石百载,寿不过百岁的人如果拿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自然做个对比,也许会理解,有什么东西,是时间所不能改变的呢!苏东坡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毛泽东说:“只争朝夕!”变与不变,短暂与长远,哲人的智慧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就在于他们所说所见的,全藏在凡夫俗子熟悉的事物里吗!
我在珠海领教过一次大雨,那是到码头去送客人,起初,雨是被听出来的。地上突然有了响动,微缩了的吧吧声,零落却有韧性。循声往天上看,雨就砸下来,击到脸上,竟有痛的感觉。我和客人发声喊,飞速朝房檐下躲。前脚踩进一间铁皮棚屋檐底,后背已被淋湿,不过就是几秒钟的事。刹那,天撼地摇,水不是从天上泼,更不是从天上掉,而是从天上射下。击打地面的轰鸣早分不出点声,亿雷轰万炮炸的震动直让人揪心,铁皮棚还能撑得住多久不被击穿?没有如墨的天空,视线所及只是迷蒙的水墙,模模糊糊倒比完全看不见更让人产生疑窦与颤栗。没有闪电,少了划破黑暗的那瞬间的指引,天便仿佛塌了。
我和朋友的脸白了。都是三十多岁的人了,北方的白雨,南方的霖雨,霹雳闪电,瓢泼大雨,见过不少,然而那都是雨啊,属于能用生活常识去概念的范畴。今天这,还叫雨吗?实在是妖怪祭出了法器,在宣泄它们深藏于天巅地底的狰狞呢。诺亚的方舟呢?瞬间,我们失去了自我,尚存一念,就是对上帝的呼唤了。天上的射击仍然在地面得到回应,被击中的一切都撕心裂肺的呐喊。我们终于也喊出了声:“啊!啊!”胸腔咽腔鼻腔共鸣,气流上冲,我们才又恢复了自己存在的知觉。我们醒悟了,上帝在我们心中,人人都想得到拯救。我们迅速加入到铁皮屋主堵漏加固的行动中。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递绳搬砖的举动还在忙忙碌碌呢,响声忽然就沉寂,雨停了。走出屋外,天依然是那个天,尽管灰蒙如盖,却照样离我们十万八千里远。地却变得清新,了无尘埃。水声潺潺,街道边向暗沟奔去的水湍急透亮,让人如见峻岭小溪,几乎就要去寻觅深谷鸟鸣了。稍远处的泄洪沟里才汇涌着浊浪,记录着雨水荡浊涤污的劳绩。远近几棵老榕树、嫩芭蕉,肥硕的叶上滴淌着晶莹的水珠。一切都在向人们昭示着朝阳复出后的清新与灿烂。
朋友是从北方到珠海联系工作的,我也来自北方,却因来珠日久已算是土著了,便调侃地问他:还敢来珠海吗?朋友沉吟片刻,昂首向天,嘴一张,我和他不约而同地朗诵出来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高尔基《海燕》中的名句。朋友才说,内地省会城市好好儿不呆着,奔来这海之角,不就是为奔一场摧枯拉朽的洗礼与除旧布新的变革吗!
汽笛声声,朋友走了。后来看报载,那场豪雨是本地七十年来未曾有过的。
珠海,是块非常美丽的土地。美丽的珠江就是在珠海入海。珠江源自云南东部,挟云贵高原之势向东南沿海低地奔来,激流澎湃势不可当。江由溪来,溪由水聚,水由雨积,雨则是大海向天空蒸发的水汽,是大海孕生的骨血,江便是海之子。儿行千里向母归。珠江奔来了,奔向母亲,奔向归途。千万里的路途,历尽坎坷的步履,到了珠海到了家门口,该一头扎进母亲怀里,该声声喊娘音动天地,却不,珠江和珠海相聚,却安详宁静。身临其境,你就会看到,珠江入海静无声。许是为了站在门外,手扶门框屏息胸腔的激荡,许是为了止步小院,猜测一下母亲容颜有多大改变,许是为了沉淀一路尘埃,许是为了吻遍家乡泥土,将到海边,将到家门,珠江却猛然缓了步子,展开身子,奔腾的主流一分为五。五条舒漫的支流,散了一泻千里的气势,网状分布,向母亲海徐徐靠拢。如果乘船到海上,离岸不远,看江与海,两色水的交融不形于外;绿与蓝的置换,不着痕迹。没有浊浪排空,只见水光潋滟;不听高声相向,只闻呢喃低语。呵,大自然的亲情,尽在不言之中,这博大的从容会感动一切人的。母亲海之所以将骨血奉献蓝天,遣他们去千万里之遥,就是希望儿女重返家门时已历经锤炼长大成人,绝不希望他们作小儿女状啼哭乞怜呵。
珠江到珠海入海,年水流量三千四百一十二亿立方米,大部分在流经当地人称为“门”的五个海口入海。五门是金星门、磨刀门、坭湾门、鸡啼门、虎跳门。
江是雨之笔,江在珠海写出了阡陌纵横,水网交错,稻穗金黄,蔗林浩荡;江从内陆来,自然也写着那儿大地对甘霖这海洋之子的企盼与渴望了。
中国人崇尚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珠海被选作改革的窗口,作为内地向现代化迈进的实验田。莫非与大海的涵容、江河的书写,有着某种遥远的关联?珠海有雨写的过去、现在,必定会写出更加清新璀璨的未来。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寻找夜明珠
李国文
小时候读唐人王瀚诗《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对于能够在夜间发光的神奇,很憧憬了一阵,不知何时能有幸一见?早些年,西北的一位朋友来京公干,送我一对据说能在黑暗里发出微弱光亮的墨玉酒杯,真是很高兴。迫不及待地等到晚间,将灯关掉,置于眼前,结果很失望,这杯子连手表上那点夜明也不显现。连忙打电话告诉朋友这种情况,他大笑,并且说:要真是夜光杯的话,我也就不会送给你了。
所以,儿时的梦,便成了我难以企及的欲求。想不到,那年到香港,在夜晚欣赏这美丽的城市时,倒获得了一次寻找夜明珠的感情满足。
那时,北京城亮起来的做法,还未实行,虽是首善之区,繁华如王府井,霓虹灯也是寥寥无几。至于小胡同,甚至连路灯也不大亮的,多少年来,习惯了这一片幽静的暗淡。初到香港,没想到凌晨两三点钟,城市依旧灯火通明,即使不营业的商店,橱窗也照例亮灯。于是,走出去,在铜锣湾一带漫步,当时,我马上想到,这照亮了黑夜的通明灯火,多少接近于我那童年的憧憬,我看到了一座真正的不夜之城。
随后,一位住在香港的晚辈亲戚,约我到她家去坐坐。当然先是请客吃饭了,然后又去喝咖啡。一定熬到夜幕降临时,才走进她住在美孚新村的家。我很诧异这种又吃又喝的客套,谁知她之所以这样做,因为她在上海学纺织设计,后到香港定居,有着对于美的偏好,正是为了展示她拥有的面海的那一幅胜景。当她拉开窗帘,随着吹来的海风,隔海相望,我惊呆了,夜晚香港的美,全部呈现在我眼前。一幢幢高楼大厦,像琉璃屏风,映照出香港半岛的轮廓,火树银花,溢光流彩,那倒影,反射到港湾里,亮得连起伏的波涛,也发出灼目的光照,远远看去,这一片辉煌的灯海,也许只有神话中的瑶琳仙境,可以媲美。在视线中的那海市蜃楼般的景色,真让人舍不得离开窗口。我想,何必去寻找夜明珠呢?这不正梦幻般地出现了吗!
不久,接待我们一行人的主人,把我们请到山顶道上俯视香港夜景,这好像是香港待客的例行节目了。汽车开到半山,然后乘电梯直达最高峰。整个香港,尽收眼下,只见车河如织,尾灯似画,楼宇街市像无数条火龙,蜿蜒曲折,盘旋上下,连林木花卉,也被亮光衬托得婀娜多姿。那停泊在港里的万千船只,似乎谁也不肯示弱地表现自己,灯火闪烁,明灭不定,彩灯点缀,随波起伏,这动感的大海和那强光映照下的马场,万头攒动,如醉如痴的场面,相映成趣。整个香港的夜晚印象,可以说是美轮美奂,目不暇接。这时候,站在山顶的我,才体会到为什么人们称呼香港为东方之珠的原因了。尤其在夜晚来看这个花团锦簇的香港,她就是一颗熠熠生辉的夜明珠。
当我们结束香港之行,飞机离开启德机场,在夜空里越升越高,同伴们俯瞰舷窗外的香港夜色,不知谁叫了我一声,快看呀,眼下不就是你要寻求的夜明珠吗?果然,在南中国海上,在黝黑的夜空里,香港,也越来越像一颗璀璨瑰丽的夜明之珠,攫住了我恋恋不舍的目光。
这不就是儿时盼望的神话吗?于是想起那位闻鸡起舞的晋代刘琨的《答卢谌诗一首并书》,这位追求祖国统一的将军说过:“夫才生于世,世实须才。和氏之璧,焉得独曜于郢握;夜光之珠,何得专玩于随掌?天下之宝,当于天下共之。”
那是第一次去香港,八十年代初期的事了。当时,距离回归祖国的时间犹远。但现在,天安门前倒计时牌已不足一月,那么,套用刘琨的话,“中国之宝,当于中国人共之”的日子越来越近,能不更加怀念那夜明珠的美丽景象吗!
(作者单位:中国作家协会)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香港回归之庆

  历史,没有晚点
——为香港回归而歌
雷抒雁

今天,整个世界
都把目光转向东方
看一颗璀璨的明珠
被摘下占领者的王冠
中国,郑重地把它收回
轻轻地轻轻地
缀在自己的胸前
这是百年乐章中
最华彩的乐段
是拥有十二亿人口的国度
最盛大的庆典
历史,没有晚点
没有怜悯
占领者一丝一毫的贪婪
那曾经用贫穷和苦难
写就的史页
被中国用大手轻轻翻过
面对百年的耻辱
中国大声说:再见

一百年的时间
严实如一块钢板
为了你,香港
我们一寸一寸把它剪断
剪断年
剪断月
剪断三万多个
难熬的白天和夜晚
那些陈旧的时间的落叶
已经堆满了所有的博物馆
每一页上都写着
屈辱
期盼
和尊严……
终于剪碎百年
1997年
7月1日
零点
一个民族为自己的尊严而狂欢

我们把大街小巷
用清水洗上千遍
占领者的马蹄曾把这里污染
我们把旗杆擦上万遍
五星红旗
将从这里升上香港的蓝天
彩灯的瀑布
从高楼喷向每一间铺面
鲜花的河流
从高山流向每一座庭院
锣呵,鼓呵
敲响的是民族的自豪
狮呵,龙呵
舞动的是百年的心愿
酒杯里,盛满百年的祝福
蓝天上,洒满彩色的语言
今夜,在这山边海边
烧一道纸祭奠我们的祖先
让无数不散的亡灵
从此永远闭合双眼
从林则徐到邓大人
请你们并肩站在太平山
民族英雄的雕像
才是这座名城
真正的灵魂和肝胆
让钟声告诉未来
历史,永远记住这一天

断指的伤痛
抽搐了一百年
谁会忘记
被劫掠
被割裂
被羞辱折磨的
那些时间
谁的手能抚平
先烈们
目光里燃烧的火焰
香港啊,今天
我要用这层层海浪
把你的周身吻遍
吻你被列强利舰
割成的累累伤痕
吻你被叫成洋人名字的
那一道海湾
百年来
你是万里长城砖石上
被炮火轰开的一片塌陷
是漫漫海疆锚链上
被刺刀砍落的一节链环
是我们民族胸前不肯
愈合的
一个流血的弹眼
曾经流出的
是白银和血汗
流进的
却是鸦片和强权
今天,我们终于能将手臂
舒展
南海北海
东海黄海渤海
一朵浪花
赠你一句祝福
一条浪涌
送你一串花环

一百年的等待
不是柔情蜜意的相约
炮舰下
不会有公正和允诺
百年等待
不是为了寻找
你不是酒后迷路的醉汉
香港
你不是走失的孩子
也不是不慎被盗的金碗
香港,我们不曾把你遗失
你就在我们身边
睁眼,闭眼,看得见
近在咫尺梦难圆
一百年的等待
是绿草和春天相约
以回黄转绿面对挫折
一百年的等待
是榕树和大地相约
以千条根的坚定和信念扭结
当牺牲者的血液
亮成红旗
当倒下的英灵
复活成战士站立
历史,选择了四川乡音发言
幽默平和
却无比坚定
一如打入岩石里的钢钎
他以智慧的钥匙
打开沉沉的锈锁
历史以轻快的脚步
跨过艰难的门坎
给中国,留下一条康庄大道
给香港,留下一个繁荣的
明天
给世界,留下一个不朽的
典范
当伟大的庆典就要拉开序幕
伟人啊,您却离开我们
留下一个世纪的遗憾
给1997年
寒冷的春天

我们曾经和1997相约
7月1日,零点敲过
即使抬着您的轮椅
也要您去看看香港
看看洗雪百年耻辱之后
海风吹得多么清新
紫荆花开得多么鲜艳
我们曾经和1997相约
不管是在秋季,还是冬天
即使搀扶您的双臂
也要您登上太平山
看看香港的层楼海湾
多么自豪的气魄
多么灿烂的明天
到自己的土地上去走一走
为了这一个伟大的心愿
小平同志
整个民族都曾经为您祝福
整个香港都曾经把您期盼
相信您强有力的手
定会把握生命的风帆
今天,等您啊,小平同志
五星红旗,等您亲手升起
团圆的酒,等您举杯同干
等您,浅水湾望穿秋水
等您,太平山望断云天
热爱大海的人啊
今天维多利亚多情的海湾
已是我们自己的海面
浪花雪白
海水碧蓝
自由的鸥鸟
展翅在我们自己的蓝天
到这里来游泳吧
让丝绸般的海水
轻轻地滑过您的指尖
今夜,整个中国都能听见
听见您的心声如潮
拍打着港城美丽的海岸
听见您脚步如风
在自己的土地上
走得自由而又悠闲
看那簇簇紫荆花
不正是您的笑容
依然明亮乐观
七月的风
该是您的呼吸
急促而又温暖

今天,祖国团圆
历史,没有晚点
无数次抚摸你曲曲折折的
地图
无数次隔岸相望
香港今天,我们手拉手,肩并肩
让我们一起细说
关于奋斗
关于繁荣
关于明天
新世纪的曙光
已照彻中国的窗口
我们出发
好风,
正鼓荡我们的船帆……
(作者单位:鲁迅文学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