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1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浩然正气在“养”
江源
浩然正气,即正大刚直之气。崇尚和弘扬正大刚直的浩然之气,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声誉、尊严、团结和利益,是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宋代文天祥那首著名的《正气歌》,起笔就是“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沧冥”。浩然正气的精神意义和价值取向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今天提倡浩然正气,也是同爱国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我们的党员和干部,要带头发扬浩然正气,保持民族气节,自觉地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这是对浩然正气十分具体、贴切的阐释和说明。
浩然正气作为一种情操,作为一种理念,它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自发长成的。发扬浩然正气,必是先有浩然正气荡乎于胸,然后才能至大至刚,顶天立地。孟子《公孙丑上》中有一段对话,大意是说公孙丑问孟子,你老夫子的长处在哪里,孟子回答:我善养浩然之气。这里的“养”,就是陶冶、修养的意思。浩然之气,要真正浩然壮大起来,对个人而言,成为一种坚定的价值选择;对民族而言,成为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只能依靠长期自觉的陶冶和修养。
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是我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这种热爱,既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熏陶,也源于祖国美好河山的感染。但是,情感也是动态的,不能仅仅靠悠久的历史和不变的景观来长远地巩固和加深。目前,中国还是一个相对贫穷和落后的国家,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物质生活上的差距,精神和情感上的追求显得愈加可贵。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们能够经常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对各种事物进行比较和鉴别,对爱国主义的体验就愈加深刻。爱国主义也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更加清醒地面向世界,放眼未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坚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陶冶和培养每个人以及全民族的浩然正气,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刻的理论,是科学的认识。爱国主义的根本点是要让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中国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以满腔爱国之情,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终究没有给中国以光明。唯有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察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指出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团结、吸引一切爱国者共同奋斗,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事业,给中华民族的未来以无限希望。这就说明,爱国主义不能仅仅停留在情感上,而且要升华为科学的认识。“知言养气”,“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如是说,陶冶浩然之气重在理论修养。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科学理论,下大气力用这一理论武装头脑,才能培育和凝聚起全民族的浩然正气。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要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时代不同,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也不同。时代在前进,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在变化,浩然正气也必然有新的时代特征和内容。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开阔视野,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陶冶爱国主义精神,在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正气就沛乎浩然,气贯长虹。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道德论苑

  新时期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
钟起煌
重视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当前,我国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推进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事关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实践证明,领导干部如果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行,能够忠实地执行党的宗旨,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我们党和政府就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相反,领导干部如果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就一定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甚至会危及国家政局的稳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具有时代的先进性,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和水准。邓小平同志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明确指出,“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这说明了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树立共产主义道德,走在时代的前列。
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具有鲜明的示范性,事关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强调:“共产党员要在全社会发挥表率作用,党的领导干部要在全党发挥表率作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党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无论在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符合党和人民的要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近年来,党内和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出现,固然有许多原因,但不能否认,它与少数领导干部的道德失范有着直接的关系。
领导干部加强道德建设,关键是立足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此,要努力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淡泊明志、端正观念。领导干部不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是人民的公仆。一个人如果把当干部看作是个人扬名、光宗耀祖的一种手段,那么,他一定会把自己的“名位”看得过重,甚至为了追逐个人的虚名、保住个人的乌纱,不惜损害广大百姓的利益。事实证明,那些追逐个人名位的人,最后只能遭到百姓的唾弃。领导干部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得到老百姓的真心拥护和信任。
恪尽职守、清正廉明。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谋幸福的,这种权力的大小往往是和社会责任成正比的。领导干部的级别越高,掌握的权力越大,意味着社会责任越重,意味着他应更多地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这就是说,他的权力要奉公而使,为民而用,而绝不能为己而用,更不能作为捞取个人私利的资本。
大公无私、服从大局。领导干部要摆正公利与私利的关系。实践证明,谁办事公道,谁清正廉洁,谁就能得到人民的敬重,谁就有权威。需要指出的是,有的领导干部为了谋取自己所在单位或地区的局部利益,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的做法,甚至包庇犯罪,践踏法律。这种不顾大局的行为,损害的恰恰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其实质是一种放大了的个人主义,是一种放大了的以权谋私行为。对此,领导干部要引起高度重视,大力提倡和履行大公无私、服从大局的道德品行。
艰苦奋斗、洁身自重。“廉者,政之本也,民之表也;贪者,政之祸也,民之贼也。”政治上的腐败往往源于生活上的堕落。各级领导干部应自觉地节制个人欲望,拒腐蚀,永不沾,为了人民的利益,洁身自好,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热爱人民、真情奉献。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干部之所以面对群众的疾苦麻木不仁、熟视无睹,更多的不是不知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是缺乏道德情感。一个真正关心人民的干部,一个真正能对人民献出爱心的干部,才称得上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有道德的干部。我们对群众的态度要有亲切感,对群众的疾苦要有责任感,对群众的事业要有使命感,切实改掉少数干部中存在的只想让群众尊重自己而自己不尊重群众,只想让群众想着自己而自己很少想着群众,只关心自己身边的人而不关心普通群众的习气,真正把爱心献给人民。
新时期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是一项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建设好这项重点工程,必须坚持以下四个统一:
坚持“认知”和“践行”的统一。领导干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尤其是加强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在实践中经常用共产主义道德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讲求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不断完善自我。
坚持“自律”和“他律”的统一。领导干部应大力提倡道德自律,自觉忠实地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义务;同时,要健全监督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广泛发挥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使领导干部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
坚持“扬善”和“惩恶”的统一。要大力宣传和倡导“为人民而活着,为人民而奋斗,为人民而献身”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切实弘扬高尚的精神;同时,应加大“惩恶”的力度。邪气不压下去,正气就上不来。对于那些腐化堕落,贪赃枉法者,必须严加惩处。
坚持“德治”和“法治”的统一。法制建设离不开道德建设,道德建设也离不开法制建设。我们必须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结合起来,使其协调发展,发挥其综合效应。


第9版(理论)
专栏:

  加强对农村小康建设的宏观指导
詹武王强
当前,我国农村小康建设,已取得巨大成就。党中央提出本世纪末农村基本实现小康的号召已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农民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追求进步的强大动力。最近,农业部对全国297个村跟踪调查,发现已有约1/5的村和1/3的农户生活水平达到了小康。不少地方涌现出一批小康明星村,大多数地方党政部门制定了实现小康的纲要和方案,组织大批干部下村到户,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极大地推动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这些成就增强了我们在本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信心。但也要清醒看到,全国农村小康建设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不平衡性。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90年至1996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5.1%,离实现小康目标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为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使农民收入有更快的增长。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从东部和中西部的差距看,东部地区大部分省市已达到或超过小康要求的人均纯收入指标,一些省在本世纪末也能达到这一目标;但是,中西部地区有的省区要在本世纪末达标难度较大,其主要原因是贫困面较大。
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不平衡性。现在,我国不仅有200个贫困县和5800万贫困人口,而且还存在富县有穷乡,富乡有穷村,富村有穷户的现象。一些地方存在着为追求平均数达标而垒大户的现象;有的地方对实现小康,缺少应有的组织和领导;有的干部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将来的事,现在提这个问题会妨害先富政策的执行,对先富帮后富、共同来致富的责任感淡薄,不了解广大农民中蕴含着极大的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热情和积极性。一些村庄集体财产严重流失,成为名符其实的“空壳村”,无力支持全村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全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干部对小康目标认识不全面,重物质文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有些人认为经济指标是硬指标,其它的都是软指标;认为经济发展了,人均收入提高了,小康目标就实现了;有的甚至把小康看成新房子、新村庄建设等。不少地方农村文化教育滞后,农村中文盲半文盲的农民仍占一定的比例。有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有的地方治安状况恶化,宗教势力抬头,部分落后村党支部处于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难以承担带领农民奔小康的重任。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加强领导,更加扎实细致地开展工作。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对农村小康建设的标准、质量不能降低,在实现小康的时间上对不同地区提出不同要求,不规定全国统一的时间表。党中央明确提出: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全国小康水平的实现,从地区与时间上,将是逐步推进的。到2000年,目前已经实现小康的少数地区,将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多数地区,将普遍实现小康;现在尚未摆脱贫困的少数地区将在温饱的基础上向小康前进。党中央的这一科学决策,充分遵循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客观规律,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样做,既可以防止和避免强迫命令和浮夸现象的出现,又有利于全国不同地区均能因地制宜,保证小康标准、质量不降低。
二是对小康村不仅要求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小康的目标,而且要求实现小康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0%以上,最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要高于温饱线。这种做法,有利于小康村各农户间既保持合理差别,又不会贫富悬殊,既使全村农民的平均收入达到小康水平,又使困难户、贫困户的人均纯收入高于温饱线;有利于干部转变作风,做艰苦扎实细致的工作,不搞垒大户、硬抬平均数等歪门邪道,认真做好扶持困难户、贫困户的工作。
三是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组织农民奔小康,把重点放在抓小康村建设上。实践证明,以行政村为小康建设的基本单位,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农民群众的心理习惯,易为群众接受;有利于全面反映小康建设各项指标实现程度,易检查验收;有利于开展先富帮带未富,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村级集体经济发挥社会化服务功能,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或办起来不合算的事情;也有利于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四是对小康村的检查验收,应实行领导验收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原则。为保证小康建设和验收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防止因浮夸虚报和降低标准而出现所谓的“虚假小康”、“凑数小康”、“泡沫小康”,最有效的办法是实行上级领导检查验收与全村农民讨论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各地党政部门应将党中央对小康建设的目的、要求、意义、政策原原本本地交给农民群众,做到家喻户晓,动员大家讨论制定适合本村情况的奔小康规划方案,并为其实现而奋斗;开展检查验收小康村工作时,应广泛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全村农民是最熟悉本村情况的,只要他们掌握了中央关于小康建设的精神和标准,就会作出符合本村实际的判断评价。群众评议是医治种种浮夸虚报和不正之风的良方。当然,群众评议要在乡村党政部门领导主持下开展工作。


第9版(理论)
专栏:社科书讯

  《现代期货大辞典》出版
刘迎秋主编的《现代期货大辞典》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2000余条目,涉及期货、投资与经营、期货行情分析的理论与技术,介绍了中国和世界主要期货交易所、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大事记等概念和范畴,具有信息量大、内容全面、阐释翔实准确、图文并茂等特点。该书采用汉语拼音音序、英文音序、汉语笔画和偏旁笔顺和中英文对照多种检索方式,便于读者查找有关内容。(古心)


第9版(理论)
专栏:社科书讯

  《走出怪圈》出版
龚晓宽、班程农等一批中青年经济学者主编的介绍我国西部农村返贫现象的专著《走出怪圈》一书,已由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姜春云副总理为该书题词:“重视研究解决返贫问题”。
该书选择了我国西部十一个省、自治区农村脱贫后又返贫这一重要问题,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阐明了返贫的内在原因、外部环境和深层危害,提出了摆脱返贫的机制创新和战略对策等,对西部农村走出返贫怪圈,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具有参考价值。 (王来)


第9版(理论)
专栏:

  论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徐冠华
内容提要:
近6年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在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为加快发展国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累了宝贵经验。高新区作为当地的“科技经济特区”,对区内实行功能管理,工作高效,注重服务;对区外搞好协调,组合社会各方面力量,衔接社区职能。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到了先导和示范作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高新区的成功经验向区外大力传播辐射,促进了经济体制的转变,带动了一批大中型企业加入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行列,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指明了出路。
高新区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必要的体制和机制优势,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舞台,为加速推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滚动发展。事实证明:良好的体制和灵活的机制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持续创新是保持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的不竭动力,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作用的发挥是事业成败的重要原因。
90年代初,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伟大战略构想。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了加速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由此全国5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运而生,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基地。近6年来,高新区在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为加快发展国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累了宝贵经验。
高新区的发展及其影响
从1991年建立第一批国家高新区以来,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高新区得到了迅猛发展:1996年技工贸总收入已达到2300亿元,工业总产值2100亿元;同年实现利税240亿元,出口创汇逾40亿美元。近6年来,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总产值、利税以及出口创汇的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92.4%、93.6%、97.4%和99.6%。高新区内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已从1992年的39家发展到目前的390家,超10亿元的大企业已有30家。一些著名企业在微电子、通讯、生物制药、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已推出一批名牌产品,并具备了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实力。高新区近130万就业人口的人均年产值近17万元,远高于我国工业企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劳动生产率意味着高产出、高收益和高竞争力。
国家高新区作为当地的“科技经济特区”,大多具有较高的综合经济管理权限。但高新区不搞权限割据,对区内实行功能管理,工作高效,注重服务;对区外搞好协调,组合社会各方面力量,衔接社区职能。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到了先导和示范作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高新区的成功经验向区外大力传播辐射,促进了经济体制的转变,带动了一批大中型企业加入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行列,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指明了出路。所以,高新区的影响已不仅仅局限于高新区内,也不仅仅局限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它已经步入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舞台。
高新区以国家战略作引导,以地方调控为主要手段,多元并举,共同发展。根据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国家和地方发挥各自的优势,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形成了巨大的合力。高新区的建设资金,主要靠地方和高新区自筹,国家只是在基建和项目贷款方面给予很少量的支持。国家和地方以较小的投入,换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新区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促进作用
高新技术产业之所以能在高新区内迅速发展,关键是高新区找到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动力和机制,并创造出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健康、迅速成长的良好环境。
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必要的体制和机制优势。高新区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高新区内绝大多数企业本着“自愿结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来构建其经营机制,努力向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发展。许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科技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将自己的科技成果和部分人才分流、转移到高新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在企业制度改革方面,很多高新区实行了股份合作制,探索实行技术股、创业股的有效形式,允许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以自己的技术成果和创业实绩拥有企业股份,很好地把企业的发展与企业职工的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聚集效应”,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舞台。高新技术发展不同于传统技术扩散,表现出资本主动跟着人才、信息转移、汇聚的聚集效应。聚集效应有助于技术、管理、市场等各方面信息的集成与交流,使高新技术企业既能够跟踪科技前沿领域的发展,同时又能够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有助于在企业创立、倒闭、兼并、扩充的过程中,加快生产要素的转移和优化组合;有助于行业规模经济的形成和优势的确立。
高新区充分利用了人才、智力、信息、政策、体制、机制方面的优势,创造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必需的良好环境。目前,进入高新区办企业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共有2400家,高新技术企业获得4400余项专利,实现技术性收入100多亿元。52个高新区共吸纳了全国近两万名硕士、2500多名博士和近3000名留学归国人员。国家“八六三”、攻关、火炬等计划的许多项目被纳入高新区。高水平的研究开发活动,创造了一系列具有世界科技前沿水平的成果和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已占领和夺回部分国内市场,并且还在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科技与经济结合方面,高新区立足于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加速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高新区拥有的80多个创业中心(国外叫孵化器)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各种可能的优越条件,把高科技成果加以“孵化”,尽快在工艺和规模上取得突破,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高新区进行“孵化”的高新技术成果分别来自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军转民机构,甚至外国企业和科研机构等。短短几年里,高新区共“孵化”出2000余家企业,近4000个项目。需要指出的是,高新技术产品的特点是生命周期很短,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二年就会被淘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若不能将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迅速地转化成有竞争力的产品,那么在市场竞争中就会陷入被动。因此,快速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决条件。高新区的优越性就在于它把地方有限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集中起来,为高新技术产品尽快进入市场创造条件。
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特色,营造有利环境。良好的生产经营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政策环境也是生产力。在许多高新区,企业从申请进区到生产出产品只需一个月时间。区内有许多现成的标准厂房,硬件设施配套齐全,有关部门只需搞好审批、信息、服务等软件环境,高新技术企业就会很快地搞起来。当然,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也存在新陈代谢的现象,这是经济生活中正常的矛盾运动。在高新区,企业既有走向成功的有利环境,也有处理企业失败的可利用条件。高新区实行“自负盈亏”原则,企业拥有进出市场的充分自由,自己承担风险,自谋生路,所以没有哪家企业由于经营不好而向政府伸手要求解决问题。此外,高新区创设一个很好的科技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聚集环境,能够促使刚刚退出市场的资源和要素,经过快速有效的重组,再次进入市场和生产经营的循环中,实现资产的增值。高新区不仅创造了有形的环境和条件,而且通过树立崭新的区域形象,创造了许多无形的资产和优势。高新区代表着创新、高品质、高效率的形象,这有助于高新技术企业打好品牌战略。所以,高新区发展了高新技术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又帮助高新区树立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先导作用的区域形象。这也是几年来高新区建设发展的又一重大收获。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和崛起的启示
高新区之所以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成功,一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涉及国家综合国力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高科技领域,国家集中财力、物力和相应的智力、信息等要素,迅速占领阵地,从而带动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跳跃式发展的目的。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走从小到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滚动发展的道路。企业不论大小,只要有技术创新的能力,有开拓市场的本领和科学经营管理水平,就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很快发展起来。关键是要完善体制和机制因素,并能提供高新技术成果快速向商品化、产业化转变的有利环境。高新区正是创造了这样的环境,使得像联想、方正、地奥、华为、远大等一批年轻的高新技术企业,仅以几十万元资产起家,在短短的几年里,迅速成为产值数十亿元、10多亿元的“小巨人”,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新生代,显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显示了高新技术的巨大潜力。回顾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道路,可以引申出以下几点重要启示:
良好的体制和灵活的机制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归根结底,决定企业发展的是经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在高新区内,企业实行灵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产权制度、劳动人事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初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反映现代社会化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和服务体系。高新技术企业法人拥有支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权力,能够对市场变化作出迅速决策。这是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的关键因素。
持续创新是保持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的不竭动力。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现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相当大,低者达到3%,高者达到25%—30%;而一般工业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额的平均比重低于1%。借助于区域创新能力和聚集效应的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面向市场搞开发,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研究,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产品开发与市场销售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持续地壮大有活力的产业群体。
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作用的发挥是事业成败的重要原因。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向人们证明,活跃于高新区舞台上的一大批有志于造就民族高新技术产业的青年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欣欣向荣的中坚力量。高新区是年轻人开拓创业、施展才华的舞台。我国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领导人,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工作在高科技研究与开发前沿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一线工人的平均年龄就更为年轻。在高新区近130万直接就业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的约占1/3,高素质员工是高新技术企业充满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到了壮大规模、走向国际化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环境,大力扶持。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团结协作,埋头苦干,我国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就一定会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为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开创一个新局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