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1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

  阿曼苏丹国苏丹特别代表抵京
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应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邀请,阿曼苏丹国苏丹特别代表苏韦尼·本·谢哈布·赛义德今天中午乘专机抵京,开始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随同赛义德来访的有阿曼苏丹国外交部秘书长海赛姆·赛义德、农业和渔业大臣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查希尔·希奈、内阁秘书长哈穆德·本·费萨尔、水资源大臣哈米德·本·赛义德·奥菲、工商大臣马克布勒·本·阿里·本·苏丹等。
全程陪同赛义德的国内贸易部副部长罗植龄、中国驻阿曼大使王小庄等前往机场迎接。


第4版(要闻)
专栏:

  李贵鲜出访欧洲两国
新华社北京六月九日电应西班牙国家行政学院院长恩里克·阿尔瓦雷斯·孔德和希腊内政、公共管理和权力下放部长阿莱科斯·帕帕佐普洛斯的邀请,国务委员兼国家行政学院院长李贵鲜率团于今日离京赴西班牙、希腊两国访问。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钱在树上长”
——河南新县卡房乡开发荒山致富纪事
本报记者李杰
“过去,吃了年饭,两眼盯着6分田,温饱不能解决;现在,既盯6分田,又抓板栗园,不但有饭吃,还有小酒喝。”记者在河南省新县卡房乡采访时常常听到这句话,它反映了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
卡房位于大别山豫鄂交界处,清朝末期因在这里设盐卡而得名,是河南省最南端的一个深山区乡,全乡9个行政村274个自然村分布在一个个山梁上。乘越野车进入卡房后,你会看到开着鹅黄色花的板栗树,满山遍野,微风吹过,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犹如进入一个板栗的王国。加之一片片的银杏树、一梁梁的杉木林和沿路一块块稻田,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乡党委书记李登峰今年34岁,在这里已干了7年,是河南省委表彰的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和优秀党务工作者。他介绍说,卡房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1927年就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1929年,李先念、徐向前为扩大鄂豫边区,在这里领导了卡房暴动。正因为如此,这里成了国民党制造的90里路无人区的中心地带。战争年代全乡1.1万人中,有6000多人牺牲,其中在册烈士有1700多人,可以说村村有红军,户户有烈士,为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做出了重大贡献。战争的创伤和后来工作上的失误,使这里茂密的森林资源被砍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农民生活一贫如洗,直到1985年,全乡人均收入才87元。
卡房乡人均只有6分耕地,但山场面积广阔,而且历史上曾有种植板栗的传统,所产板栗个大、皮薄、色艳、含糖分高。1987年,乡党委提出了咬定青山不放,大力发展板栗、银杏、杉木林的思路。10年栽树,回报丰厚。去年,这个乡的板栗树已达4万多亩,杉木林3万多亩,人均银杏树20多棵,绿化覆盖率达60%以上。
胡河村黄坳村民组胡克经一家,就是靠发展板栗富起来的。他开发了100亩板栗园,已全部挂果。他说,平时施施肥、治治虫,农活不多,但树上多长一个板栗,就等于多下一个鸡蛋。他幽默地将此比喻为“人在床上躺,钱在树上长”。
这个村的村委会主任胡克林说,原来胡河人只知守着几分田,不知也不敢开发山场,穷得叮当响。现在全村人均6亩板栗园,人均年收入少说也有2000元。他介绍说,村上60多岁的张瑞兰,单身一人,请人开发了7亩板栗园,每年再请人施肥、治虫、收板栗,她只给请来的人做做饭,前年收入2万多元,去年是“小年”,也收入6000多元。
农民富了后,首先想的是修路、办电,改变生产生活环境。何山村郭凹村民组只有74人,坐落在山上,运送东西祖祖辈辈靠肩挑、背扛、手提。随着板栗的发展,全村人强烈要求修路。村民们用改革的办法,把一片板栗园和几棵银杏树出租5年,得款25万元,全村老少齐上阵,4个月就修通了8公里的盘山公路。
李登峰说,3年来全乡筹资800多万元,修了60多公里的村组公路,通电入户率达100%,95%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电冰箱、彩电已基本普及,有的还用上了煤气。
经济的发展,使卡房乡农民的精神面貌和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逢年过节,走亲串友,已由过去把烟酒作礼品,改为送生产资料、化肥、良种和喷雾器。乡干部介绍,胡湾村一刚结婚的青年农民,拜望老丈人时,带的礼品就是化肥、喷雾器……


第4版(要闻)
专栏:中华儿女

  王治金——热心投身民政事业
高建华白彦林阎新胜
王治金今年42岁,工作和生活的辛劳,使皱纹过早地爬满了他的额头、眼角。这一位有着24年党龄的老党员,最近7年多时间,在陕西省清涧县从事民政工作,以一腔热情关心、帮助老红军、残疾人、困难户、受灾户、五保户等各类优抚、扶助对象,连续获清涧县、榆林地区、陕西省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王治金多年来一直在基层平凡的岗位上工作,当过教师、乡文书、乡长。1990年1月,担任清涧县民政局副局长兼残联理事长。1994年6月,担任县民政局局长职务。
他认为,民政工作体现着党对群众的关怀和温暖,关系着社会的稳定,民政干部必须有良好的政治修养、强烈的责任感和一颗赤诚的爱心。
王治金出身贫寒,有一个不幸的家庭,他的儿子小时候因疾病而致脑瘫。为了给孩子治病,他历尽艰辛,下西安,上北京,去过十几家大医院,都未能治好孩子的病。18年来,他和妻子一口一口地给孩子喂饭喂药,一次一次地为孩子穿衣脱衣。这种经历,使王治金深深地理解残疾人、灾病户、贫困户的痛苦和窘迫。多年来,每次下乡看望灾病户、特困户、五保户,都使他感到一种沉重的压力。他常说:“这些人,都是人世间最可怜的人。他们最需要咱民政干部去关心、爱护、支持、帮助。”
1994年,清涧县民政局决定修建一座县级福利院,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四处奔波,饿了随便吃点东西,晚上住旅店的大通铺,有时着急得几天几夜合不拢眼、吃不下饭。从福利院开工到建成,整整一年时间,他常常下班后和节假日来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去年秋,20多名老红军、孤寡老人高高兴兴地住进了福利院。
这些年,每到过年过节,王治金和民政局其他领导不是到敬老院、福利院,就是到老红军、困难户家中,问寒问暖,送钱送物。
今年2月6日晚上,王治金和几位副局长放弃与家人团聚,来到福利院同20来位荣誉军人、孤寡老人一起欢度除夕之夜。他们和老人们愉快地围坐在火炕上,一边吃着醉枣、苹果,一边唱起了陕北民歌和道情小调,王治金弹起三弦为老人们助兴,歌声、笑声飞向夜空。
4月10日晚,笔者到王治金家采访,巧遇一位年龄48岁、身高只有1.1米而且四肢有残疾的来客———清涧县高杰村乡井家洼村的李振修。他告诉笔者,9年前,王治金在高杰村乡担任乡文书时,帮助安排他在乡上看电话,挣点生活费用。后来,王治金和民政部门又给了他许多帮助,他的日子过得好了。这次他特地来看看王治金。
清涧县是革命老区、全国最贫困的县之一,全县有各类民政对象8万多人,占总人口的40%。这几年,王治金重视抓队伍建设,从1994年底开始,每年对民政干部进行两三次培训,并结合本系统实际制定出《民政干部职业道德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注重用法规和制度保证优抚和扶危济困政策的落实,全县实现了义务兵家属优待金统一标准、统一收取、统一管理、统一发放;县民政局建立了五保户档案,并与乡、村签订《五保供养协议书》,从1996年起为全县300多户五保户每月发生活补助费20元;县民政局投资120多万元,维修了4所乡敬老院。
为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增强民政部门的“造血”功能,王治金带领有关人员创办企业,开设社会养老保险等,多渠道、多项目自筹优抚和救济资金。1996年,县民政局下属的四个福利企业实现税利35万元,并解决了一批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咱民政部门掌管的钱财,是用来扶危济困的,是人民的血汗。”王治金要求自己和全县民政系统的干部职工廉洁自律,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在王治金的主持下,清涧县民政局制定了严格的内部审计制度,保证民政资金按章使用。
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使清涧县被评为地区和省民政工作先进县。
陈桂九,这位有着30多年施工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在实践中吸收国内外科学管理经验,结合现行管理体制,成功地实施了一种新的管理方法——项目动态管理。下期《中华儿女》刊登第七十六篇《陈桂九——项目管理开新篇》。
——编者(附图片)


第4版(要闻)
专栏:

  形成全社会爱书读书利用图书馆的好风尚
九部委联合启动“知识工程”
本报兰州6月9日电记者温红彦、李战吉报道:由中宣部、文化部等九部委共同组织的“知识工程”正式启动。今天在甘肃敦煌召开的全国“知识工程”工作部署会上,传达了九部委《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
“知识工程”是以发展图书馆事业为手段,以倡导读书、传播知识、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为目的的一项社会文化系统工程。它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于1994年倡导并首先实施的。鉴于广西实施“知识工程”的成功经验和良好效果,经国务院批准,中宣部、文化部联合有关部委在全国推广,并成立了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
文化部副部长艾青春介绍说,“知识工程”自1997年到2010年逐步实现的四大总体目标是:形成全社会爱书、读书、利用图书馆的良好风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图书馆布点及条件建设,使图书馆网点遍及城乡;把知识送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素质;提高各级各类型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水平和能力。
九部委的《通知》提出,要每年颁布“知识工程”推荐书目,每年在全国发展1000个标准乡镇、街道图书馆,到2010年实现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每个乡镇都有一个规模不等的图书馆(室),平均藏书2000册以上。
《通知》要求各地根据“知识工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本地的实施方案,并把它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4版(要闻)
专栏:

  《鸦片战争》首映式在京举行
钱其琛李铁映等出席
本报北京6月9日讯新华社记者秦杰、本报记者向兵报道: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和广播电影电视部今天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历史巨片《鸦片战争》首映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全国政协副主席何鲁丽亲切会见了影片主创人员和摄制出品单位代表,并和首都近千名各界人士一起参加了首映式。
在首映式上,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刘名启和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孙家正分别代表港澳办和广电部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这部历史巨片作了高度的评价,对影片摄制单位和主创人员的辛勤劳动作了充分的肯定。
影片《鸦片战争》是中国电影工作者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献上的一份厚礼,影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高屋建瓴地表现了15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的始末,生动地展示了我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曾经蒙受过的屈辱。
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赵实主持了今天的活动。在首映式上,74岁的导演谢晋满怀激情地向与会的观众介绍了影片的创作情况。
在今天北京的首映活动后,6月11日还将在香港举行当地的首映活动。从6月中旬开始,影片《鸦片战争》将陆续在内地各大城市的影院、香港的电影院和亚洲及世界各地上映。
中央有关部委及上海、四川等地的有关负责人也出席了今天的首映式。


第4版(要闻)
专栏:

  电视连续剧《香港的故事》摄制完成
本报北京6月9日讯新华社记者秦杰、本报记者向兵报道: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和香港银都机构联合录制的大型电视连续剧《香港的故事》日前已全部拍摄完成。
这部29集电视连续剧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迎接香港回归的重点剧目。电视剧以香港居民阿带一家三代人近一个世纪的经历为主线,巧妙地将香港历史的一系列真实的重大事件同阿带一家的命运结合起来,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折射出香港历史演进的过程,塑造了以阿带为代表的香港人民的典型形象。这部电视剧阵容强大,仅剧本创作就用了一年多时间。
摄制组由内地和香港两地优秀影视工作者组成。曾执导《情满珠江》、《寡妇村》的著名导演王进担任总导演,剧中女主角阿带由李媛媛出演。
陈慕华、程思远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出席了今天在京举行的首映式。
据悉,这部电视剧将从6月12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黄金时段和香港无线电视台同时播映。


第4版(要闻)
专栏:

  李岚清会见日本客人
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记者刘东凯)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今天在中南海会见了日本日绵株式会社社长渡利阳一行。
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交谈。
日本客人是应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的邀请来访的。


第4版(要闻)
专栏:

  吴邦国会见马其顿副总理
本报北京6月9日讯记者廖先旺报道:今天下午,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随同格利戈罗夫总统访华的马其顿副总理波波夫斯卡,双方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吴邦国说,格利戈罗夫总统这次访问是中马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两国最高领导人之间的首次正式会晤,标志着我们两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方对此访十分重视,相信访问对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强合作、推动双边关系全面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波波夫斯卡说,马中两国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近年来,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和显著的成就。马其顿愿与中国在经贸和科技等方面进行友好合作。她相信格利戈罗夫总统的这次访问将使两国关系发展得更快、更直接。
吴邦国说,经贸合作是中马两国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我们希望双方抓住有利时机,加强相互了解,采取积极措施,推动经贸关系向前发展。
双方就进一步发展中马经贸关系问题交换了意见,一致认为两国间存在着广泛的合作领域,经贸合作前景良好。


第4版(要闻)
专栏:

  王丙乾会见意大利客人
新华社北京六月九日电(记者刘朝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丙乾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意大利众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乔治·本韦努托一行。双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王丙乾说,中意两国有着良好的传统友谊,中国政府一向重视发展与意大利的友好合作关系。他表示相信,本韦努托的访问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全国人大与意大利议会及专门委员会之间的交往与合作。王丙乾还向客人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全国人大的职能等有关情况。
本韦努托此次访华旨在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加强两国议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他是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邀请来华访问的。


第4版(要闻)
专栏:

  傅全有会见津巴布韦陆军司令
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记者刘云非)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傅全有今天在这里会见津巴布韦陆军司令奇温加时说,中津两国军方领导人的频繁互访将有助于进一步发展两国军队的友好合作。
傅全有说,中津两国有着传统友谊,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获得了令人满意的发展。他说,中国珍视中津两国军队间的友好合作,愿进一步推动两军友好合作关系向前发展。
傅全有对津巴布韦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以及在人权问题上给予中国的支持表示赞赏和感谢。
他还向客人介绍了中国国内情况和军队建设情况。
奇温加说,津中两国有着深厚友谊。他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长期以来给予津巴布韦的帮助。他重申,津巴布韦将继续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他对香港即将回归表示祝贺,并祝愿中国早日实现统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等参加了会见。


第4版(要闻)
专栏:

  吴仪会见日本通产大臣
本报北京6月9日讯记者龚雯报道:外经贸部部长吴仪今天会见了日本通产大臣佐藤信二一行,表示双方应加强合作,推动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
吴仪说,中日邦交正常化25年来,中日双边经贸交往取得令人注目的发展,初步形成平等互利、互有需要、优势互补的“三互”格局。日本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是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去年双边贸易额已达600多亿美元。
在谈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吴仪感谢日本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积极态度。双方还就知识产权保护、亚欧经济部长级会议等问题进行了会谈。
佐藤信二一行是应外经贸部邀请来华访问的。


第4版(要闻)
专栏:

  著名剧作家于伶逝世
新华社上海6月9日电(姚晓敏)著名剧作家、我党早期文艺领导人于伶,因病于6月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
于伶是江苏宜兴人,1931年在北平参加中国作家联盟北平分盟,后任分盟和著名的苞莉巴剧团负责人。1933年起在上海任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总同盟组织部长、左翼文化总同盟组织秘书。抗战爆发后任中共上海市委文委委员、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秘书长。皖南事变后,在香港负责进步影剧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军管会文教委员会委员、上海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上海市文化局局长。50年代于伶因潘汉年案受株连被罢官,“文革”中被关押9年之久。平反后,他为全国政协委员,担任过上海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委员等职。
于伶一生写下60多部话剧和电影剧本,代表作有《花溅泪》、《女子公寓》、《夜光杯》、《夜上海》、《长夜行》、《聂耳》、《七月流火》等。


第4版(要闻)
专栏:

入夏以来,海南省澄迈县委、县政府领导带领科技人员下乡,宣传农业科普知识,指导夏收夏种。图为县委书记与科技人员一起到农民家中发放农业科技知识小册子。
吴秋光摄


第4版(要闻)
专栏:太平洋保险杯新闻摄影比赛

6月7日,香港“新界”同胞在元朗大球场举行“万千风采迎回归”大型联欢晚会。图为参加晚会的少年儿童摇动手中红旗,同声高唱“龙的传人”。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