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

  儿童节的风采
今年的儿童节,荧屏、舞台、银幕多姿多彩,别具一格,许多新形式的庆祝活动尤其引人注目。
《同一片蓝天》场面壮观
一台充满天真情趣的少儿文艺晚会“同一片蓝天——中央电视台六一晚会”在6月1日晚第一套节目黄金时间播出。参加演出的小演员有的来自“银河少年艺术团”、“北京小火炮舞蹈团”等首都少儿艺术团体,有来自各省市的少儿艺术学校以及即将回归祖国怀抱的香港地区的小朋友,此外,来自新加坡、俄罗斯的小朋友也将在晚会上表演异域风情的歌舞节目。
国际儿童电影节内容丰富
第五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5月28日至6月1日在北京举行。电影节期间,在北京市的影院和少年宫展映11部中外优秀儿童故事片。其中有中国童影厂生产的故事片《男生贾里》,童影厂、宁夏电影制片厂和青岛华星影视中心合拍的《滑板梦之队》,童影厂和香港银都机构合拍的《豆丁奇遇记》,福建电影制片厂的《男孩女孩》,中央电视台和龙江电影制片厂的《鹤童》,北影厂、山东电影制片厂和童影厂合拍的《驴嘎上电视》,还有法国的《都市外来客》、德国的《意外的惊喜》、加拿大的《大胡子猫》、日本的《金色的鲸鱼》、印度的《格拉吉》等。
幼儿体操盛况空前
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庆“六一”天安门广场千名儿童大会操,6月1日上午在天安门广场举行。1000名健康活泼的幼儿园小朋友表演专为中国幼儿编排、设计的基本体操。为了加强幼儿的体育、美育和群体意识,有关单位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在全国范围推广这组6种类型、总计15套的《中国幼儿基本体操》。
在音乐中迎校庆
“六一”既是少年儿童的节日,也是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的校庆之日,40年来,从这里走出了众多的音乐“天才”。最近,他们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3台音乐会,展示附中近10年来的教学成果。5月29日晚有中国少年民族管弦乐团音乐会,6月1日下午有“小演奏家”中外名曲音乐会,6月3日晚有中国少年交响乐团音乐会。(徐文)


第4版(副刊)
专栏:服饰之旅

  漫话童装文化
付勇文黄士龙摄
专业人士把服装按穿着对象分为男装、女装、童装、中老年服装等。其中童装又有婴儿装(宝宝装)、幼童装、中童装、大童装等区别。12岁以下的孩子在身体发育成长期,其体型、肌肤,甚至心理、智力发展等方面与成人完全不同,服装造型很难把握适度。所以说,为孩子设计制作衣服是一门不浅的学问。
服装主要有护体、装饰、遮羞、标识等功能,而具体到童装上,由于儿童娇嫩的肌肤对外界气温变化敏感、皮肤发汗程度大、运动幅度大等因素,使“穿着舒适”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条件之一,所以对童装的首要要求在于面料的讲究。如直接接触皮肤的内衣、尿布(裤)应使用质料柔软、轻薄、吸湿性强的纯棉织物;伸缩性好的面料便于孩子四肢的活动。在色彩上,鲜艳的颜色、亮丽的印花布、卡通人物、数字字母、动物图案等可以让孩子从身上斑斓的色彩画面开始认识这个美丽的世界。当然,白色、浅粉、淡蓝、奶黄等柔和素雅的色调可让稍大一些的孩子养成干净、卫生的好习惯。至于款式,为便于学习穿衣脱衣,多用结构简单、上下分开、装饰少的衣裤或衣裙为好,而且穿换简便,有利孩子的体育运动和日常活动。
皮尔·卡丹不仅是第一个将男装推上T台的设计师,也是较早地将童装设计搬上T台并时装化的艺术家。皮尔·卡丹童装在设计上继承了卡丹女装、男装的典型特征,即大胆、新鲜,面向未来,时尚感强,面料考究,色彩丰富。从1966年至今,每五年为一个时期,都有很明显的时尚变化,例如早期就受成人服装流行趋势的影响,饰以明线走边,并在口袋、袖口、肩背等部位加以补花形式的装饰物。国外另一童装名牌——“米奇妙”则将家喻户晓的“儿童明星”米老鼠拟人化,与童装融为一体。
1997年初,上海市服装行业协会童装专业委员会和上海朋雅美时装有限公司发布的1997年春夏童装12大系列,可谓近期中国童装较突出的一次展示。在设计风格上,注重“童趣”的创新,讲究与流行节拍的吻合。以“清纯夏风”主题,用透气凉爽的全棉,组成女童的连衣裙、绣花衬衫和男童的马甲、衬衫和连帽衫系列。“活力一族”主题则采用流行的运动服设计,配以印花、色块,与格子布组合,强调外观效果。“夏日情趣”主题结合网眼布的特点,既透气凉爽,又有层次感,充满趣味性。
然而,我国童装目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苏州丝绸学院史林副教授认为,在面料上,化纤童装还占有不小比例,这种面料不吸水不透气,易生痱子;儿童服装应该适合儿童特殊的体型,而不是仅仅将成人服装按比例缩小;现在的童装装饰过多,结构复杂,不便穿换。北京服装质量监督站一站姜言香站长则认为,1996年童装专项抽查的综合质量有所下降,一方面是服装号型使用不规范,不统一,S、M、L、XL与大、中、小,甚至英寸混用;另一方面是原料成分说明不清楚,洗涤护理方面无说明;面料易掉色、褪色,纽扣固定不牢,易丢失,甚而引起幼童玩弄纽扣以致误食的现象。
长期以来,国内服装厂不愿意生产童装,是因为利润低,变化不快,不易抓住市场脉搏。现在随着高价位进口童装的出现,国内童装厂又一哄而起抬高价位,殊不知价格并不等于价值,结果走入了一个误区。另一个误区则是品牌意识不强。因为儿童服装在市场竞争中设计因素不像女装那样要求很高,所以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童装设计观念。
对成人服装,我们已经具备了一种很强的服饰文化概念,而且形成气候。但是对童装,似乎至今尚未出现一种文化意识,左右童装设计的是短浅的商业竞争心理。
看来,开辟我国童装设计的新天地,树立童装的文化观念,让我国儿童在自己的服饰文化中成长,是当务之急。


第4版(副刊)
专栏:

  专家研讨“电视歌曲”
近年来,许多优秀的电视节目受社会各界的青睐,而电视的繁荣又推动了电视音乐的发展,尤其是专门一些为电视剧、电视专题文艺晚会创作的歌曲,深受观众的喜爱。
最近,为更好地鼓励创作者从时代生活中挖掘优秀题材,繁荣舞台与荧屏,《新民晚报》和东方电视台联合主办了“90年代观众最喜爱的电视歌曲”评选活动,并邀集获奖词曲作者在上海研讨专题文艺晚会歌曲和电视剧歌曲的创作。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20余位名家就“电视歌曲”的来源、特性、创作手法,畅谈了切身感受。(文周)


第4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香港,一九九七》
——告诉孩子
王桔
公元一九九七年,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只是一瞬;
谜一般的城市香港,在东方中国版图上也只是一点。
回首历史,当下中国人在反思什么?
拥有今日,当下中国人在实践什么?
神圣的日子在临近,华夏子孙又憧憬什么?
《香港,一九九七》,由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中国影视音像交流协会电视委员会、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富华国际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的一部电影纪录片,将把这一切一切告诉孩子……
西方哲人有一句名言:“现在怀着未来的身孕,压着过去的负担。”
从影片中我们看到,在这种过去、现在、未来一环扣一环的时间结构中,任何当代性都同时具有历史性。而我们正置身其中的现在与往昔,与一八四○年,与未来,与二十一世纪,彼此缠绕。影片用生动的画面向少年儿童讲述香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讲述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香港基本法”的历史意义,讲述香港同胞为香港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讲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香港行使主权、实现平稳过渡、保持繁荣稳定的坚强信心。透过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影片要让孩子感悟到今日中国的强大,今日中国人的自豪,同时应该让他们知晓昨日清朝的软弱与屈辱,以及明日东方中国的美好发展前景。
绿色昭示生命,灰色象征死寂。
人类不能没有绿,但一八四○年的旧中国,却在黯淡无望的死灰中挣扎。
面对孩子,面对一双双纯真的眼睛,《香港,一九九七》的编导者真不愿把那段邪恶的历史、屈辱的历史、任人宰割的历史重现……
多么可耻!殖民者无法用工业品打开中国市场,竟然用鸦片撬开昏庸王朝的封闭之门。
多么可悲!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如沉沉黑幕中的一道闪电,转瞬即逝。侵略者凭借其船坚炮利,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强占了香港地区。
历史匆匆,空间无阻。
断裂的版图隔不开中华民族渴求统一的心愿。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香港问题终于和平解决。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为香港的特殊历史环境提供了富有想象力的答案。实现“一国两制”和平解决香港问题必须要有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要有实力。邓小平同志在一九八四年讲到中英谈判为什么取得成功时说:“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
影片的另一角度展现的就是这段迅速发展的不寻常的历史进程。《香港,一九九七》,可以说是多年来难得的一部爱国主义教学片。在拍摄中,拍摄者还多方听取专家的意见,始终贯穿朴实无华、晓畅易懂的艺术风格,追求中小学生容易接受的样式,这完全是专为学生拍摄的一部电影纪录片。
该片导演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王金铎,他曾执导电影纪录片《较量抗美援朝战争实录》,获一九九六年“华表奖”最佳纪录片奖,第十六届金鸡奖特别奖。
愿孩子们走进《香港,一九九七》的课堂。


第4版(副刊)
专栏:艺与人

  足迹与眼界
杨新
徐冬冬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画家,无论是言谈举止,还是为人处世,都表现出他强烈的个性色彩。
从我和冬冬的接触,感到他的个性有点近似于狂但却不怪。他说话直爽,声音洪亮,侃侃而谈,底气十足。和其他画家一样,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1990年文化部曾为他举办了中国十省市的巡回展览,获得了社会的普遍好评。而他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批评,同时也寻求知音。因为画家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从童稚时代起,冬冬就显露出他在绘画上的才华,尤其是对绘画形式感有一种特别的敏锐,信手涂鸦,涉笔成趣,逗人喜爱。以后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他逐渐认识到,中国绘画是那样的源远流长,前代涌现有那么多的艺术大师,可以师法,可资借鉴,有吸之不尽的乳汁。因此他用了三年多的工夫跑故宫,在绘画馆中流连忘返,仔细地观赏每一件展品,手摹心记,从中体味学习古人的构图用笔、设色立意。同时他也注意向当代大师学习,私淑其画稿书法,研究他们是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
也许是由于个性相通的关系,在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绘画中,冬冬对于徐渭、髠残、八大山人、石涛等大师情有独钟;而对于近现代中国画大师,则心仪虚谷、李可染等。开始是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摹仿,久之则能运用其方法创作,进而综合取舍,融会贯通,摸索自己的风格。1986年出版的《徐冬冬诗画集》,代表了他这一学习探索过程的成绩。从集子中的一些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出自某家某法。如徐渭的葡萄、芭蕉,八大山人的梅花、松树,虚谷的金鱼、枇杷,李可染的山水、人物,残的横涂竖抹、粗服乱头等。但不管学习哪家哪法,都有一个徐冬冬的性格,那就是他大胆试验、勇敢探索的精神,凭借自己理解,将古代文人画的趣味和现代意识结合起来,闯出一条自己的路。
我看冬冬的画作,感到他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吸收了古代画家敢于创新的精神。他下笔大胆,勇于突破常规,例如集中所画《鲶鱼图》,笔情墨趣,像是偶然所得。所画《消夏图》,大胆取舍,去繁就简,粗犷浑沦,给人一种妙得天成的感受。1988年夏吴作人先生曾题《徐冬冬画集》道:“师古人对造化之诚,以立夺天工之志,岂有止境哉!”作人先生以谦逊的精神为青年后进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那就是要学习古人忠诚地师法自然,以达到妙夺造化的境地。徐渭、残、八大山人、石涛等,无一不是从师法自然中而夺得造化之工的。石涛就曾针对当时画坛因袭摹仿之风,大声地呼喊:“搜尽奇峰打草稿!”
也许是一种艺术的悟道,冬冬牢记“艺无止境”的格言,在取得阶段性的成绩之后,又一次勇敢地抛弃自我,学习古人师法自然。近五六年来,他放弃了原有顺手的题材方法,去拼命地跑路,曾经到过黄山、武夷山、九华山、张家界、桂林以及云、贵、川等地,在名山大川中考察和写生,足迹达十几个省市。我曾经看过他带回来的写生画稿,一摞一摞,盈箱盈箧。冬冬谈起他的旅行写生体会来,又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与此同时,他还学习西方绘画的创作方法,从现代诸流派中吸取形式的构成、色彩的魅力和抽象的语言,以丰富艺术的表现能力,使自己的作品又具新的面貌。
明代书画家兼鉴赏家程正揆曾说过,要创作出“传世之画”,必须要做到“足迹尽天下名山,眼界尽古人神髓”。我想,冬冬的艺术道路是走对了。


第4版(副刊)
专栏:文化谈片

  我看连环故事画
方成
有一种画册在我国青少年中广为流行,这就是从日本传来的连环故事画。这种画在日本称为“漫画”、“卡通”。在英美国家,漫画称为CARTOON,我国按读音译为“卡通”。“卡通”即“漫画”。动画影片也称“卡通影片”(CARTOONFILM),因为这种用剪贴式画制而成在电影院放映的活动的画,其中有不少漫画特性,如有趣和想象的人物与情节等。早年间在我国也称“卡通片”,后来称为“动画影片”和“动画”。在日本和西方流行的这种故事画,虽然也用夸张手法画各种人物的表情动态,但更多运用电影中常见的许多技法,漫画特性少,更像我国的连环画。和连环画不同之处在于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活动进程与电影一样,画面连接很紧,对话和讲解的文字都在画面上,而且故事很长。看这种故事画感觉上和看电影很接近,所以我称之为“连环故事画”。
现在我国也出版这种故事画了。最近我看到天津新蕾出版社出的一套十本《地球保卫战》,从中可见我国这种画的创作与发行的运行轨迹。
这套画,画得是相当不错的,一是注重教育功能,二是排除不健康的情节和画面。
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画家初学外来艺术,开始是摹仿。这部故事画中的人物造型仿日本,故事情节和许多画面仿美国。我见其他几家出版社出的连环故事画,人物造型也是仿日本的。这很自然,因为故事画人物表情动态夸张,近乎漫画画法。这种人物的造型、动态和表情难画,而日本画中这类人物造型、动态多程式化,容易摹仿,何况面型又和我们一样是东方型的。美国连环故事画常表现科技幻想情节,各种机器、武器和人所穿戴的甲胄都见所未见,奇景纷呈,对青少年有很大吸引力。
在《地球保卫战》中,有历史故事、古典情节,有地理知识、科技幻想和有关环境污染问题的科学知识以及表现机智勇敢、维护人类安宁等寓教于艺的内容。画的技术不错,出乎我的意料。故事场面热闹出奇,景物都精细刻画,总的看来效果能吸引人。因属初学,和经验丰富的外国一些画家相比,在技术上总不会完美无缺的。这部书的画家们已显示出大有希望的发展前途,相信很快会创作出更好更多成绩的。
目前从事连环故事画的画家多属青年——我想可能都是20岁上下的青年。他们肯全心投入这种产量、工作量都很大,刻画求精又费奇思的绘画创作中,实在不易。有远见的出版部门会有意重点培养的。最好是在艺术方面使他们有条件多练绘画和艺术造型的基本功,练出精于刻画的手笔,使画出的人物生动传神,并不断提高文化艺术和思想道德修养,在生活和工作方面都能使他们长期安于这种艺术工作。
故事画重故事,脚本编写十分重要,正和戏剧电影一样,“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尽管有教,但教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且还须与艺相结合。脚本编者除了各方面知识之外,还得深入了解这种故事画的艺术要求。比如,最吸引读者的是故事中表现出的机智、用巧和滑稽幽默,平淡、干巴的情节总是不讨人欢喜的。在《地球保卫战》中,青少年感兴趣的情节是有的,但再多些就更好。其中难免有生硬的情节处理。这种画我所见很少,又无创作经验,只是一孔之见。


第4版(副刊)
专栏:

  用义演救助贫困母亲
为宣传幸福工程并唤起全社会的关注,由幸福工程组委会、天津长城雅佳集团公司等主办的“母亲颂”大型文艺晚会将于6月7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中国歌舞团、北京现代舞蹈团将亮相,高枫、罗中旭、陈琳、朱桦、老狼、戴娆等登台演唱。晚会的票房将全部捐献给幸福工程组委会。 (向文)


第4版(副刊)
专栏:文化信箱

  也说“克隆”
编辑同志:
读贵报4月27日星期副刊刘德崟先生的《从克隆羊的译法说起》,觉得其观点于现代社会中广泛的文化交流的现实不合。
我们受西文影响,主要的方面是丰富了汉语。clone是名词,应是一时的形态,英国人是否已把它变成动词我还不知。但把克隆当成动词使,是我们的一个发明,使汉语有了一个新词。我们把复制或拷贝用于无生命的东西,把克隆用于生命,更体现汉语精确的特点。对外文音译不可一概非之,早有佛禅,近有马列。生活上的词汇更多,从沙发、咖啡到摩托、吉普,从三明治汉堡包到芭蕾舞爵士乐等等,这些词语在汉语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汉语的发展与吸收外来语有重要关系,排斥外来语不仅与汉语发展的历史不符,也与社会发展的现实不符。因为语言是变化着的,所谓纯正汉语是不存在的。可以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汉语外来成分最少,但那时的语言特点只要翻一下当时的书刊就可略知一二。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日益广泛,汉语从外文中引入新词是自然的,我们应看到它的积极作用。至于一些特殊音译,也必然会被语言的发展所淘汰,不必因此而叹息汉语不再纯洁。
现代汉语远比古代汉语丰富实用,一个原因就是吸收了西文的语法日文的词汇。一见汉语书籍文章中夹杂一些外文词句,就认为不合国情,是否太限制自己了。
北京孟凡茂


第4版(副刊)
专栏:

小伙伴(儿童画)马雨辰(北京·四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