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9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业产业化,作为亿万农民的又一创举,在全国各地已渐成气候。目前,全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怎样?取得了哪些成功的经验?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农业产业化
——实现两个转变的战略措施
农业部副部长万宝瑞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如何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是一条在稳定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完善农业经济体制的有效形式,从新的意义上实现了规模效益;开辟了一条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为实用科学技术的推广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通过产业链条向产前、产后部门延伸,有利于打破部门分割的传统体制,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对实现“两个转变”具有战略意义。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深层次矛盾:一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二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与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矛盾;三是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矛盾;四是农户分散经营与追求规模效益的矛盾;五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增加劳动力就业的矛盾;六是科技转化生产力与农科教分离的矛盾。正是在探索解决这些基本矛盾的过程中,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创造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这种新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资源为依托,通过龙头企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把农户家庭经营与国内外市场连结起来,把农业生产与加工、销售连结为一个整体,有的还形成了企业与农户间利益互补的经济共同体,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良好的开端
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已经引起了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受到农民、企业及各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普遍欢迎。在推进过程中,各地探索和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许多省区都把农业产业化列入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安徽、湖南、河北等十一个省先后召开了农业产业化会议,专门部署农业产业化工作;贵州、安徽、陕西、湖北、吉林等省成立了由省长或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产业化领导小组。各省农业系统也相应落实了负责农业产业化的部门和人员,做到了组织落实,人员落实。
(二)总结典型,积极试点。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各地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河北、湖北两省省委书记亲自带队,到山东省考察、学习,结合本省实际研究对策;广西、四川、黑龙江、河北、湖北、天津等省区市组织专门班子,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典型经验,为制定政策、推动面上工作起了引路和示范作用。河南、山东、安徽、山西等省部署了产业化试点工作。
(三)重点抓好县一级。一是县一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是在县一级较易形成适度的规模效益;三是在县一级条条束缚较少,而政府的综合协调力量比较强,比较容易打破部门分割的局面。因此,各地都很重视推动县一级农业产业化的工作。
(四)制定政策,狠抓落实。目前已有陕西、广东、湖南、河北、安徽、湖北等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性文件;浙江、云南、黑龙江三省专门制定了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文件;山东、福建等省也正在抓紧制定有关的文件。北京、天津、黑龙江、四川、山东、河北等已经或正在结合“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或纲要。中央有关部门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给予了热情关注和支持。
科学地推进
(一)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在工作指导上应注意做到六个坚持:第一,坚持在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第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建设生产基地和龙头组织。龙头组织要有较强的带动农户和生产基地的能力。第三,坚持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分类指导。龙头企业不受所有制形式限制,根据条件,可以是贸工农一体化,也可以先搞农贸结合或农工结合,公司加农户、专业协会加农户等。第四,坚持自愿互利,不能搞强迫命令、“行政撮合”,不搞一刀切。第五,坚持正确处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使产加销各环节、农工商贸各方面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利益互补、风险共担的新机制。第六,坚持把实施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全方位服务于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
(二)要搞好部门合作,形成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合力。农业产业化是顺应市场经济的客观产物,它的发展要求打破部门界限、地域界限、工农界限和城乡界限。因此,农业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各部门、各方面的协作与配合,争取支持,通力合作。
(三)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下力培育龙头企业上。龙头组织是产业化体系的核心,要按照“大(规模大、带动面大)、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外向型)、新(新技术、新产品)、多(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的原则,精心培育,促其发展。在培育龙头组织中,要重视发挥乡镇企业在实施产业化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四)重视科技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龙头企业与科技部门相结合,可以利用其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吸收高技术、新成果,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科研教学单位,通过参与产业化经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五)总结经验,试验示范。农业产业化试验示范可侧重两个方面,一是扶持政策的超前探索,比如在体制、信贷、税收等政策方面;二是产业化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探索与推广,比如产业化组织中的企业与农户利益机制的建立。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要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实践,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定会不断地提高、完善,为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调查报告

  牛年好种田
——辽宁省农民种植意向简析
辽宁省农调队
俗话说:“牛年好种田”。那么牛年辽宁省农民的种植意向如何?通过对全省23个国家农产量调查县的1840个农户调查显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略有下降,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有较大幅度回升,其他作物持续增加。
一、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略有下降,但夏收作物有所增加。调查的1840户农民今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将比上年下降1%左右,但全省夏收作物将比上年提高3.16%,预计全省将增加11万亩,达364万亩,复种指数有所增加。
二、粮食作物中,主要是粗粮面积减少,细、杂粮有所增加。预计全省将减少136万亩,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将在4473万亩左右。预计玉米将比上年下降6.6%,面积将在2210万亩左右;高粱预计比上年下降5.0%,今年将减少22万亩,将在428万亩左右;薯类预计比上年减少1.3%,面积将在163万亩左右。细、杂粮有所增加,小麦预计比上年增长3.5%,将达到276万亩,其中春小麦增长2.8%,达到260万亩左右;稻谷将比上年增长0.5%,预计达721万亩;谷子将比上年增长2.7%,预计达到162万亩;大豆将比上年增长10.4%,预计达到396万亩,大豆扭转了连续10年的下降趋势,将恢复到1987年生产水平;其他杂粮将比上年增长5.7%,全省将达到95.5万亩。
三、经济作物全面回升,油料、棉花、烟叶预计增幅较大。农民基于效益的原因,种植意向转移到油料、棉花、烤烟等经济作物上来。油料预计比上年增长近40%,全省将达到200万亩左右。棉花在去年大幅度下降的基础上,今年将有较大回升,预计将比上年增长1倍多,恢复到50万亩左右。甜菜保持在上年水平,为41万亩左右,烟叶生产由于主产区政策稳定,效益看好,预计比上年增长20%,全省将达到50万亩左右,其中烤烟预计增长21%,全省将达到45万亩。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节地:潜力就在脚下

  治河筑路,本须废毁耕地九千亩,吴江市在疏浚太浦河过程中,换一个节地思路,不但不用破坏耕地,还造出五千多亩地——
一土多用
晓段
江苏省吴江市位于太湖之滨,地势低洼,是太湖的“洪水走廊”。流经其境内的太浦河,连通太湖和黄浦江,是太湖的泄洪通道。1991年夏天,江浙沪连降暴雨,太湖水位猛涨,太浦河由于开挖深度不够,严重影响了泄洪能力,洪水泛滥成灾,苏、锡、常受牵连,江、浙、沪告急。江泽民总书记亲自到被洪水围困的吴江视察,毅然决定在太浦河下游上海青浦境内炸坝泄洪,才解了燃眉之急。回京后,江总书记和有关部门研究了太湖治理问题,决定把疏浚太浦河作为治理太湖的十大重点工程之一。
太浦河疏浚工程江苏段40.37公里全部在吴江境内,据初步匡算,这次疏浚加深拓宽河道将挖出河泥2300万立方米,如果按常规施工,这些河泥将压废土地6300亩。为了给这些河泥找出路,吴江市土地局、水利局、治太办和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的同志一起,通过多次现场勘测,决定利用太浦河沿线的30多个荒废水面、低洼田作为排泥场。排泥兼造地,一土多用,一举多得。
在太浦河疏浚工程施工过程中,318国道青平段改扩建工程在吴江开工,工程有5处穿体位于太浦河。按照传统施工方法,填起路基要挖废耕地2700亩。吴江市土地管理局结合太浦河疏浚工程,把318国道5处穿体全部选为排泥场,利用疏浚太浦河排出的淤泥充填路基,不仅避免了挖废耕地,还新造地5000多亩。造出的土地经过综合整治,除了一部分种植农作物外,其余作为绿化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
实践使吴江市的领导和群众认识到,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必须重视保护耕地。
编后
治河与筑路,看起来不相关,实际上都与土地有关。吴江人正是看到这一点,巧妙地用河土垫路,将毁田变成了造地。为什么苏南人做得这样巧?原因是脑子开了窍,心里有耕地。
苏州市委书记杨晓堂在谈到吴江经验时说,实现现代化,土地是基础。苏南土地利用的潜力很大,关键是下功夫,把珍惜土地、提高土地的生产水平作为实现现代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只有像吴江那样,通过土地合理利用、综合整治,实现土地利用的良性循环,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才会有一个坚实、稳定的物质基础。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斜店:鲁西“小寿光”
司印居穆维波杨庆春
山东东部的寿光蔬菜市场,10年来繁荣不衰,闻名全国。
近年来,在山东省最西端与冀、豫交界的冠县斜店乡,又形成了一个蔬菜基地,出现了一个相当兴旺的蔬菜市场,构成了一幅鲁西“小寿光”的风景画。
乡干部拿工资作抵押
坐落在黄河故道上的斜店乡,长期处于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的境地。1992年全乡人均收入仅300元,被省政府列为鲁西贫困乡。
近几年,斜店乡党委和政府认真研究了本省寿光和本乡前社庄种菜致富的先进经验,分析了斜店的潜力、优势,以及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机遇,1993年初,他们大胆地提出了一个脱贫致富的思路:开发鲁西大菜园。这是因为省内及邻省的几个蔬菜生产基地县大都是冬暖式大棚,生产旺季集中在春节前后。如若发展春秋式大拱棚蔬菜,正好填补冬暖式大棚菜和“大路菜”的空当。
然而,建一个大棚需投资4000元。钱,从何而来?乡党委书记靖培恩在全乡万人大会上说:“宁肯苦干,不能穷等。乡干部首先要担风险,我们以半年的工资作抵押,为民贷款建大棚!”乡里从银行贷款130万元,乡干部购来物料,连钱带料送到农民手中,解决了群众建棚的困难。乡政府同时出台了优惠政策,每建一个大棚,乡里免除一个人一年的义务工、定购粮和提留集资等。全乡当年建大棚700个,蔬菜种植面积2万亩,仅蔬菜一项,农民人均增收300元。
副乡长成了“技术总管”
王绍军,24岁的副乡长,而今是斜店乡大棚蔬菜生产的“技术总管”。他1993年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冠县。靖培恩听到这个消息,当天找到县领导把他“挖”了过来,负责蔬菜生产的技术指导。他们与天津黄瓜研究所、省农科院等十几个单位建立技术协作关系,并按生产季节邀请专家、教授现场指导蔬菜生产。同时,本乡成立了蔬菜研究所,引种、试种、筛选最佳蔬菜良种,推广了无公害蔬菜。几年来,王绍军领导的这个所共试验栽培新技术35项,引进“津春”系列黄瓜良种、佛手瓜、紫甘蓝、无籽西瓜、早薹二号大蒜等20多个优良品种,培育良种20个。
科技的进步,带来了蔬菜生产的高产高效。一个占地0.8亩的温室大棚,年产蔬菜1.3万公斤,年收入达8000多元,高者超万元。全乡50%以上的农户种上了大棚菜,大棚发展到1.1万个,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2.5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乡级蔬菜生产基地。1996年全乡蔬菜总产1.34亿公斤,农业总产值9000万元,仅蔬菜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00元。
“乡官”会卖菜
为了使分散种植、经营的农户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斜店乡坚持生产与流通并重,配套建设了蔬菜产区批发市场、销区办事处、销售点,逐步形成稳定的蔬菜生产和营销体系。
1993年,斜店乡成立了鲁西蔬菜开发公司。投资100多万元,建起前社庄、班庄、斜店3个批发市场,菜农就近交售了蔬菜。还在北京、本溪、武汉等大中城市设立5个办事处,30个销售点,招聘了50个信息员。
斜店乡年产黄瓜1亿多公斤。面对堆积如山的黄瓜,菜农们担心销不出去。于是,乡里组织了一支特殊的销菜队伍,几位书记、乡长自筹资金1万元,租车收菜,分乘12辆大卡车到四面八方的城市销售蔬菜。这些生意场上的门外汉亲身体验了群众种菜、销菜的艰辛,了解了市场,学会了卖菜,带来了客户和信息,进一步调动了群众发展蔬菜生产的积极性。
斜店乡的蔬菜批发市场实行乡政府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结算、统一过磅、统一装车,各环节都有专人负责。菜农将菜送到市场上就可放心去干别的事了;客户将所需蔬菜品种、数量、质量直接告诉销售点,将菜款付给会计,就可以去休息了。菜农和客户不必直接见面,减少了不少环节。优质的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商,3个批发市场成为辐射20多个省市的蔬菜集散中心,加上600多个蔬菜运销户走南闯北,把斜店蔬菜市场搞活了,高峰日成交额达50万元,每年销售蔬菜量1.5亿公斤以上。
短短4年间,斜店这片贫瘠的土地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00元,90%以上的户走上了富裕路。乡财政收入也由1992年的20万元猛增到1996年的280万元。斜店乡人民用劳动的汗水在省界上建起了一个文明富裕的新乡。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支耕”应“知耕”
林子
眼下,正值春耕生产之际,农时不等人。一些地方为帮助农民解决困难,纷纷派出干部下乡支耕。这件实事办到了农民心坎上,因而深受欢迎。
但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支耕干部并不“知耕”。农民问起有关农业新品种时,他们一问三不知;当农民讨教有关耕作新技术时,他们支支吾吾,摇头摆手;到田间地头进行具体操作时,他们更是无从下手,望“地”兴叹。这样的“支耕”干部帮不上忙不说,甚至还可能帮倒忙。
“支耕”应“知耕”。支耕者必须了解党的农村政策,熟悉农业科技,摸透农情和“耕”情,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帮农民之所需,这样才能雪中送炭,达到支耕的目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日,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引进新品种、推广新科技、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支耕”不失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为使支耕者“知耕”,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支耕干部下乡前的培训,组织他们学习农业科技,了解农业信息,让他们入“农门”,知“耕事”,取得支耕的“合格证书”。这样才能把好事办好。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浏阳老区农民用上“液化气”
据新华社电划一根火柴,扭一下开关,淡蓝色的火焰便在沼气灶上燃起。昔日饱受烟熏火燎之苦的浏阳农民,而今跟城里人一样用上了“液化气”。浏阳市农民目前拥有各类沼气池近两万个。许多乡镇涌现出一批沼气“百池村”。
农民热心办沼气,尝到了甜头。荷花办事处胡坪村党支部书记张运祥算了一笔帐:全家靠沼气每年可增收节支2000多元。在老张的示范下,胡坪村家家户户都打起了沼气池,一批家庭还靠发展沼气致了富。(易刘川)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饶河农民自筹资金办水利
本报讯近几年,黑龙江省饶河县以防洪除涝、以稻治涝为主攻方向,在全县大规模开展了农田水利建设,农民人均年收入一跃达到2840元。
“八五”期间,连年的洪涝灾害使全县仅农业生产一项累计损失6000多万元,全县上下形成共识:重点洪涝区要做好“水”文章,一方面靠上级支持,更重要的是走农民自筹资金办水利之路。
去年农田水利建设总投资1190万元,其中农民自筹资金竟达638万元,全县粮豆薯总产达1.2亿公斤,比上年增长33%,创历史最高纪录。
(许丛军)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东水溪村:“富”攀“穷”
瞿宏建张万国
“给咱分个脱贫联系户!”“给咱也分一个!”3月12日,笔者在湖南沅陵县高砌头乡东水溪村目睹了这样动人的场景:刚刚受到村党支部、村委会表彰的49名科技致富者纷纷要求“分配”困难户,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党支部书记龚先锋喜形于色,迅即将贫困户联系卡一一发到他们手中,不一会儿工夫,32户贫困户就找到了“亲”家。没攀到“亲”的,显然有些不高兴。
一村干部说:“这已是第二次‘配对子’了,现在攀穷‘亲’还要排队哩。”
“东水溪,东水溪,十个男儿九无妻;开门喊得应,行路十五里;一年忙到头,无钱又无米。”这则民谣是昔日的真实写照。东水溪村位于国家级贫困县沅陵的西北,田少地薄,过去吃饭靠统销,用钱靠贷款。近几年来,他们紧紧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围绕山地开发大做致富文章,先后开发优质板栗1500亩、柑桔1000亩、小水果500亩,现已全部受益,年创收20余万元,去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985元,其中,1500—2000元的有47户,占总户数的26%;2000元以上的有28户,占总户数的16%。
率先走上富裕道路的村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主动与贫困户攀“亲”、结“对子”。他们利用自己的技术、资金、劳力等优势,诚心诚意地帮助贫困户脱贫。1995年第一次结对子的11个贫困户,已有8户摘掉“贫困帽”。
李发林就是其中一个。他在村民李发亮的帮助下,多方筹措资金5万元,办起了沅陵县首家高山甲鱼场。1996年成功地繁殖了500多只小甲鱼,创收近万元,当年脱贫。他动情地告诉笔者:“感谢李大哥帮我致了富,更感激党的富民政策!这次本想帮助一个贫困户,但没轮上,我决定还是自己挑一户,否则,心难安啊!”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河北邢台市种子总公司建立了繁殖优良品种的完整体系。图为总经理魏同德(右一)和工人一起进行人工授粉。任海鹰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重庆市长寿县农资公司的科技人员,针对农作物常见病虫害等问题,采取发技术资料与实物现场讲解相结合的办法,传授技术,备受农民欢迎。
图为科技人员在给农民讲授果树管理和施肥技术。罗显臣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