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成果转化
科研工作的新历程
本报记者陈兴贵
智能型英汉机翻译系统专家、中科院研究员陈肇雄创建了“科智语言信息处理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在完成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处理计算机研制后,又马不停蹄地兴办了“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并兼任董事长与总裁;北大王选教授在中文激光照排印刷技术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后,由其领导创建的北大方正集团应运而生;东北大学副校长、计算机专家刘积仁领衔的“东大软件集团”迅速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创办旨在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转化成产品的公司、企业,以人们料所不及的速度和规模悄然兴起,成为神州大地一条特别引人注目的风景线。有人热情地评价这条风景线灿若春花,溢香耀眼,生机盎然;有人预言这条风景线将对中国的科技事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成果转化是科研工作的延伸阶段
如果科研工作包括科研成果和科研成果转化两个部分,就我国当前的实际而言,科研成果转化,无疑是整个科研工作中需要倾注巨大力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科研成果转化,科研产品开发,既是科学研究成果的延伸阶段,又是科学对社会、对经济贡献的显现。陈肇雄研究员说得好:“公司就是利用我们现有的理论,开发出实用的软件,然后进行技术转让。我们的目的就是利用公司体制把成果尽快转化为产品。我兼总经理的目的也是为了使得公司的收入能更多地投入科研,促进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保持领先地位。”
由陈肇雄研究员的这段话,人们不难看出,科研人员为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商品而创办的公司、企业,既不同于我们过去概念上的研究院所,又不同于一般的生产企业,更不同于商贸集团。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它是我国科研人员为适应市场经济而创造的一种颇具特色的科研实体。其特点在于:以科学研究人员为主。此类公司和企业,大学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占70%左右,集中了大批科技俊才;公司、企业以将自己研究出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商品为目的;面向市场,根据市场规律进行操作,将从市场得到的回报再注入科学研究,以保持公司和企业的活力。
上述特点,在一些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办得好的公司和企业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创办的“中自公司”共有600人,其中有100人从事基础研究,500人在“中自公司”从事成果转化和开发。自动化研究所的三个实验室为主体的基础研究同“中自公司”的成果转化、开发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与其创办的“联想集团”,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所和其创办的“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与其创办的“紫光集团”等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创办的类似公司、企业,都同自动化研究所与“中自公司”一样,成绩卓然,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上述各类公司或企业为什么很快就能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凝聚力?为什么很快就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展现出更加广阔、更加辉煌的前景呢?王选教授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说,一项新发明或一个新构思往往会带来一片市场甚至形成一种新兴产业。科研成果转化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他领导的方正集团正据此实行一条龙的运行模式。上游是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游是电子出版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下游是方正集团公司。人员根据需要灵活安排调动,整个方正是一个和谐相融的统一体。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走出“误区”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经济的、传统的、体制的、观念的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科研工作大多停留在成果通过鉴定,论文通过发表,学术界认可这个层面上,而忽视了将已经取得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商品这个最终目标。许久以来,科研人员认为转化工作不属于科研工作的范畴,而企业又无能力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形成了一条又宽又长的空白带。我国的科研成果为它人所用,形成“墙里开花墙外香”,“自家耕种,人家收获”,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造成这种局面,除了别的方面的原因不说,同人们对科研工作的内容、对科研工作的概念在理解上不全面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位研究中国科技发展史的学者认为:20、30年代我国的一批科学家抱着“科学救国”的强烈愿望,不辞辛苦,远渡重洋,刻苦努力,凭借天赋和勤奋,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他们本想将这些成果带回国内,为祖国的强大、为人民造福,但那时,中国的经济、技术力量实在是太薄弱太落后了,他们无法实现其愿望。这样,他们的研究只好停留在发表论文的阶段。而后来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同样的原因,也只能把科研成果“束之高阁”,时间一长,人们便以为科学研究到论文发表就算大功告成了。如果有人主动投身科研成果转化,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反倒被许多人认为不正常,甚至招致非议,“千万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众口铄金”,久而久之,在一定的程度上,就使人们对科研工作的理解陷入“误区”。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我国科技界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首先是促进了科研工作者思想的解放,转变观念,重新总结和审视“自我”,提高了对科研工作内涵的认识,加深了对科研成果转化重要意义的理解,随之,便勇敢地投身于科研成果转化、科研产品开发的实践。我国科技开发区的蓬勃兴起,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高科技产业队伍的快速形成,高科技产品的源源问世,经济的快速增长,正是这一科学理论结下的丰硕成果。
科研成果转化更具有挑战性
十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科研工作者既是出科研成果的主力军,又是转化科研成果的主力军。只是前后工作的内容有些不同罢了。就具体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有人在出成果阶段更显得才华出众,有人在转化阶段,则显得才能非凡,有些人则无论进行科研还是进行成果转化,证明其都是佼佼者。特别是后者尤为宝贵。因为在成果转化的进程中,涉及的面更广,遇到的问题更复杂,需要更大的勇气、魄力、决心和意志,需要更充沛的精力、活力。如上所说,由于我国科研人员长期以来总把自己的工作界定在研究,而没有在科研成果的开发方面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由于环境、舆论等方面还没有创造出更广阔的天地,科研工作者在科研开发上还没有充分释放出自己的能量。这既是我国过去经济发展中科技贡献率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也是我国科技产业家队伍还不强大的一个原因。
我国科技界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大胆地把自己的科研工作延伸到科研成果转化、科研产品开发中去,创办了一批与之相适应的公司,开创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兴办了高技术产业。他们惊人的速度,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业绩。他们把我国的科学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使人们对科学研究有了新的认识,树立起了新的概念。他们的知名度大为提高,他们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受到人们的高度称赞,有人评价说,他们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树起了丰碑。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科研工作者要使自己的成果得到体现,获得新的发展,研究成果转化成为最有效的途径。王选说,“只出点子,从不动手实现的人不容易出大的成果”。他分析说,一个新思想和新方案的提出者往往也是第一个实现者。这似乎是一条规律。因为开头人们总会对新思想提出怀疑,而只有发明者本人才会不遗余力,承受一切艰难困苦,百折不回地予以实现;也只有发明者本人最清楚自己方案中的问题,解决自己方案中的问题,最能有效地改进方案和克服实现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以取得成功。科研成果转化,还有证实新思想、新方案的作用。可见,科研成果和成果转化,是整个科研工作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阶段。后者因为还要渗入更多的法律的、经济的、金融的、信息的、市场的、人事的诸多因素,从而也更富有挑战性,更能显示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的能力。
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而在这场竞争中,科研成果转化的竞争将表现得更激烈、更直接、更显明。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科学的春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转化成产品的形势越来越好。科研工作者创办的公司,开创的高科技产业,开发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正给古老的神州大地,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资兴以人才开发促经济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率达百分之六十一科技进步贡献率达百分之四十一点四
本报讯湖南省资兴市以人才开发促经济快速发展,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5年里,实施科技项目176个,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1%,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1.4%。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得到快速持续发展。与1991年相比,199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53元,达到1910元。被列为全国星火技术密集区、科技兴林示范县(市)、绿色证书工程试点示范县(市)和杂交制种高产示范基地,获得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的荣誉。
资兴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科技人才问题。市委书记盛茂林明确提出“要不惜代价育人才,不计资金聘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该市把从外地引进人才与培养本地“永久型”人才紧密结合起来,构成高素质的“人才库”。他们先后从中南林学院、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江西水科所、湖南农大、湖南农科院等2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所聘请了60多位专家、教授为经济技术顾问,指导科研项目的开发和新技术的推广。该市的科技副市长就是从中南林学院聘请来的副教授。他带领80多位技术人员,开展了《资兴市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确立了资兴经济发展战略,为资兴市确立适合当地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提供了依据。
为培养本地的“永久型”人才,资兴市还制定了“个十百千万”人才培训计划,即建立一个有权威的人才培训领导小组,树立十个科技兴市标兵,选拔评审百名工程师和农艺师,选送千名青壮年农民进大中专院校学习深造,培训1万名掌握1—2门实用技术的初级技术人才。该计划自1993年实施以来,已树立了4个科技兴市标兵,评审出了30个农艺师,1万多人参加“绿色证书”培训,其中496人已获得了“绿色证书”。 (张彩虹)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花草树相映营造城市形象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环境优美绿洲
本报讯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开展营造城市形象、美化环境工程。全区加大科技含量、加强综合治理、提高环境品质,建设环境优美的“绿洲”。
开发区制定了“以科技为先导,花草树配种、春夏秋冬四季有不同感觉”的规划。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加快绿化覆盖率的增长。去年新增绿地120亩,占全市新增绿地的75%,各类苗木成活6.63万株,植草皮10.6万平方米、各类色草5.92万丛、鲜花近4万盆;完成马尾隧道口至君竹环岛路周围的绿化示范片建设。干道绿化带切实做到种一片,管一片,成活一片。全区人均绿地9.1平方米,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区)。
为了提高群众生活健康水平,开发区还从创建文明城市着手,对污水处理、外资企业“三废”实行了综合治理。去年投入1000多万元扩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达万吨。设置自来水监视点,专门配备两名专职人员开展日常水质监视、监测,及时、准确地对全区水源及周边环境进行各类达标处理。全区制定了《水源保护区暂行管理办法》;关停一批有污染的企业。迄今区内各类企业,废水、废气、噪音全部达标,空气清新、绿树婆娑、环境优美。
环境的大变化吸引了外商和台胞来投资。他们感到这里不仅是发展经济的好地方,也是生活的好住处。花红草绿成为招商引资的吸铁石。在环境建设中,也提高了全民的环保意识,市民们正在养成自觉爱花护树、护草的文明习惯。(江小鹰)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
实验研究优秀项目评出
本报北京5月6日讯新华社记者尹鸿祝、本报记者毕全忠报道:由宁波华茂集团董事长徐万茂捐款300万元、国家教委设立的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奖近日评选结束,并于今天举行颁奖大会。
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朱光亚、万国权,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等向获奖者颁发了证书和奖金。
这次评选是首次对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进行评选与奖励,共有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207所师范院校申报科研成果339项,有90项获奖。据了解,获奖成果整体质量和学术水平较高,相当一部分成果为“八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华职业教育社喜度80华诞
本报北京5月6日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教育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与时俱进,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庆祝建社80周年。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出席座谈会。
成立于1917年的中华职教社,是由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创立的。该社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的研究、宣传和推广。新中国成立后,中华职教社发扬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职教社在全国已有10个省级社、27个省辖市级社、35个县级社,社员1.2万多人,团体社员480多个。近十几年来,职教社已累计为国家培养实用人才57万多人。
(科荐)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新型骨科手术牵引床国内领先
本报讯骨折后手术治疗需要牵引复位,定位穿针,传统的牵引用手拉,定位穿针用切开皮肤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目的,但这种方法的手术时间长,骨折复位效果差。浙江省慈溪市仲嘉医疗器械厂厂长、青年发明家徐仲棉经过艰苦探索,研制开发一种能适用于骨折手术的骨科手术牵引床,它可多方位调节牵引角度,牵引力大,稳定可靠,能与C型臂配套使用,使骨断端在手术时维持对位、对线,保证手术时的准确性,从而提高手术质量。该成果最近已通过鉴定,专家认为产品设计新颖,操作方便,属国内领先。(许登坤)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国歌彩色挂页将出版
据新华社电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运用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要求,全国总工会宣教部、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宣传部联合向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宣传部门和广大职工、青年和妇女推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彩色精品挂页,借“七一”、“十一”重大节日和迎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的时机,大力开展“爱祖国、唱国歌”活动,坚持举行“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创造良好的爱国主义舆论氛围和环境。
此挂页将由人民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广州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新尝试
中国物资信息上网服务
本报讯日前,国内贸易部中国物资信息中心与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在已开通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八大城市节点并实现全网透明漫游的“瀛海威时空”网络上,全面提供“中国物资信息”专项服务,这样,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只要进入“瀛海威时空”,就可以查找到中国物资信息中心提供的大量动态物资供求信息。
中国物资信息中心是国内贸易部直属信息机构,负责全国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统计,承担全国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网的组建与管理。瀛海威公司为了顺应国内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对中文信息的需求,把自身定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众化信息高速公路”上。此次瀛海威与中国物资信息中心的全面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提高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柯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华医学会和英利高曼公司合作
在我国推行家居卫生
本报北京5月6日讯今天,中华医学会与英国利高曼有限公司的长期合作协议在北京签署,卫生部殷大奎副部长等有关领导出席了签约仪式。这项协议将有利于加强和改善我国城乡的家庭卫生。
此次合作旨在在中国推行全新的生活质量观念——“家居卫生”,促进国内消毒技术与产品的发展及人民健康生活质量的提高。合作包括双方联合开展“中华医学会—利高曼家居卫生日”科普宣传活动,设立“中华医学会—利高曼消毒学研究室”和“中华医学会—利高曼消毒学奖学金”及实施“中华医学会—利高曼学者交流计划”等一系列项目。
(路军)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新型开蒸炉受青睐
本报讯湖南省娄底雄宇实用技术研究所,在所长肖国雄的带领下,经过近十年的潜心研究,研制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家用多功能炉具小热开蒸炉,受到广大用户青睐。该成果分别获得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中国专利成就展金奖、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被授予四项中国专利权,并获取国际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小热开蒸炉是一种具有自动进冷水、自动出开水、连续供热水、快速产蒸汽的多功能炉具。由于这种炉具体积小、启动快、能耗低,因而将取代热水器、土暖气炉、茶水炉和取暖炉,广泛应用于家庭、小团体、小旅店等。目前,他们又开发出燃油型小热开蒸炉。(刘洋)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陕西省大荔县紧紧依靠科技人员,实施“强县富民工程”。图为农技人员深入温室大棚指导菜农种菜。          本报记者 蒋建科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