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可爱”的缺点
吴玉良
“可爱”与“缺点”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有一段相声叫“爱缺点”,用艺术的手法把二者扯在一起,抖出一个个“包袱”,令人忍俊不禁。如果仔细观察,现实生活中“可爱”与“缺点”的搭配,并不乏其例。
时下,不少部门和单位缺少批评的空气,上级对下级“拢着、哄着”,同级之间“容着、护着”,下级对上级“捧着、抬着”,甚至出了严重违纪问题,还互相包庇。在党的民主生活会上,也常见自我批评谈工作,互相批评谈希望;讲成绩头头是道,讲缺点遮遮掩掩。勉强开展一点批评,也往往避实就虚,拐弯抹角地回到表扬与自我表扬上。诸如:“老王工作拼命,缺点是不注意休息;老李工作认真,缺点是要求别人像你那样,标准太高了……”批评者“义正辞严”、滔滔不绝,被批评者“心悦诚服”、飘飘欲仙。因为这些“缺点”,着实是非常可爱的。
批评与表扬,优点与缺点,是事物不同的两个方面。我们既要用表扬的方法肯定优点,也要用批评的方法指出缺点。批评与表扬,目的是同一的,但批评的功能不是用表扬可以代替的。
开展批评对个人来说,是纠正缺点、错误的有效途径。就像人要天天洗脸,天天扫地,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批评可以使我们抵御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侵蚀,可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我国古代医书上有“上工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说法,意思是高明的医生在病情初萌之时,就明察秋毫,采取医治和预防的措施,如皮肤红肿或疮疖初发,要为其热敷上药,以免长成脓包或肿瘤,非操手术刀不可。相反,把红肿视为鲜桃,溃烂说成乳酪,任凭病情发展,无疑是对患者的“捧杀”。过去,一度将批评作为“棍子”的年代,我们领教过“棒杀”;今天,“捧杀”同样是危险的。
开展批评对党组织来说,是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的重要措施。同级的领导成员之间彼此是最熟悉的,最重要的监督来自党委会本身。因此,在领导班子内部应该有一段时间交交心,真正造成好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气氛。这样可以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增进团结;可以纠正不正之风和不良倾向,形成一个自我净化、自我约束的有效机制。这种机制比起外部监督来,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应该看到,某些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正在党的肌体中滋长和蔓延,这与我们党所担负的历史重任是不相适应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更需要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但现在总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起来,不外乎这样一些情况,有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比较淡薄,对党、对人民缺乏应有的责任感,明明看到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安之若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党员干部把人与人的关系商品化,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你好、我好、大家好;以个人利益为价值取向,患得患失,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有的单位民主集中制贯彻得不好,存在“一言堂”、“家长制”或极端民主化的倾向,缺少批评的条件和环境。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问题在萌芽状态时,及时指出来就容易解决,一旦成了气候,清理起来就难。许多干部犯错误总是从量变到质变,开始往往是个缺口,但由于没有批评与自我批评,任其发展,日积月累,“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最后铸成大错。这就提醒我们必须防微杜渐,经常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及时清理我们肌体上的污垢。当然,恢复和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应从党性教育入手,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克服私心杂念。开好民主生活会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形式,一定要防止走过场。把批评与自我批评和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以求实效。他律要通过自律起作用,批评也要通过自我批评起作用。认清二者的辩证关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觉性才能真正增强。
“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让我们大家都来做诤友,并愿身边的诤友多起来,使缺点不再是“可爱”的。


第9版(理论)
专栏: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杨春贵
内容提要:
1957年毛泽东同志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来,经过正反两个方面的教育,我们党对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积累了许多新鲜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其他方面调整步伐的加快,我国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既是改革开放本身的重要内容,又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提高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政策水平和实际能力,需要重视运用经济的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坚持运用民主的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的思想矛盾,学会运用法制的办法调整人民内部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领导干部应当努力做到:密切观察、及时发现矛盾,切不可犯官僚主义,麻痹大意;及时研究解决矛盾,切不可拖延和掩饰;慎重和妥善处理矛盾,切不可草率简单,处理失当;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办法、新途径、新经验。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其他方面调整步伐的加快,我国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新旧观念的矛盾、不同价值观的矛盾以及领导和群众的矛盾,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既是改革开放本身的重要内容,又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得好,可以增强人民内部的团结,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处理不好,就会影响人民内部团结和社会稳定,挫伤人民群众积极性,妨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甚至可能使矛盾激化,干扰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因此,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是摆在全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
认真研究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变化
关于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在旧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突出地表现为以平均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分配不公,以及由此带来的缺少社会活力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局面开始改变,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首先,多种经济成分和经营形式的出现,引起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激发了各种利益主体的竞争和活力,人们的收入开始拉开差距,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率先富裕起来。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我们必须坚持这个大政策,以便实现先富带后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但是,在拉开差距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由于管理体制和法制不够完善,使一些人钻了空子,他们的致富并不是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而是靠损害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而牟取暴利,这就造成了新的社会分配不公,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二是由于改革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国有企业绝大多数职工的生活水平虽然比改革开放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相对于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中的某些人和某些个体经营者的收入来说,存在明显不合理的差距;行业之间也存在收入不尽合理的问题。这种合法致富与非法致富的矛盾,国有企业职工与非国有企业人们之间收入上不合理差距的矛盾以及行业之间的利益矛盾,是当前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的一个突出表现。
其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效益,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会产生许多新的矛盾。例如:自然资源的贫富、土地地力的差别、区位优势的不同以及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观念上的差异等,都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物质利益。这种地区之间、个人之间先富后富的差距在一定限度内是正常的、合理的,有利于全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这就有一个先富帮后富,国家对后富、特别是对贫困地区的扶持问题,如果忽视这一点,先富与后富的差距愈来愈大,贫困地区长期不能改变面貌,不但不利于全国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悖于社会主义原则。
再次,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期间,一部分群众会发生特殊的暂时困难。例如:由于产业结构、企业结构调整,一些国有企业陷入困境,一些职工下岗待业,一部分离退休职工生活困难,等等。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总原则是:一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二要保持社会稳定。这两条原则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发生矛盾。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措施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但有时对少数人的暂时利益也会带来一定的损失;对这些少数人来说就有一个能否承受的问题,承受不了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我们要把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对暂时陷入困难的群众要认真负责地、满腔热情地给予关注,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关于人民内部的思想矛盾。人民内部的思想矛盾在任何时候都会存在。不过,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其内容又有新的变化。
首先,改革开放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从而就不能不从根本上触及在这种旧体制下长期形成的旧观念。这样,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人们之间在思想观念上的碰撞。这种新旧观念之间的矛盾,主要是认识上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的是非矛盾,只能通过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去解决,通过实践和说服教育去解决。
其次,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文化会乘机而入,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也会沉渣泛起,这些都会在人民内部反映出来。对此,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抵御各种剥削阶级思想文化的侵蚀,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
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在一些人中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矛盾在人民内部将长期存在,有时甚至会表现得很突出。这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理想和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觉悟。
关于领导和群众的矛盾。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党员和干部同群众关系的主流也是好的。但是,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在新形势下也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新矛盾。
首先,少数党员干部包括某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谋取个人私利,权钱交易、行贿受贿、贪污公款、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有所滋长,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其中不少问题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这是当前领导与群众矛盾的一个突出表现。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中所指出的:“如果听任腐败现象蔓延,党就有走向自我毁灭的危险”。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廉政建设,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这是改善党群关系,保证我们事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措施。”
其次,某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也是领导和群众矛盾的一个重要表现。一些领导干部思想僵化、墨守成规、遇事推诿、办事效率低下,说官话、套话、不办实事、搞形式主义,以及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压百姓,等等。这些不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和对问题的错误处理,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造成领导和群众关系的紧张。必须采取教育的、行政的、制度的乃至法律的手段同官僚主义现象作斗争。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自从1957年毛泽东同志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来,经过正反两个方面的教育,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我们党对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积累了许多新鲜经验。各级领导干部应当认真总结这些经验,结合新的实际,探索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办法、新途径、新经验。
重视运用经济的办法处理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局部和暂时利益的矛盾。就其本质来说,各种主体之间的利益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其中任何一方利益的实现都可能促进其他方面利益的实现或为这种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因此,解决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的矛盾,不是抹煞其中任何一方相对独立的利益,而是在保证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条件下,“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使各方利益协调发展、相得益彰。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如果相反,违反集体利益而追求个人利益,违反整体利益而追求局部利益,违反长远利益而追求暂时利益,那末,结果势必两头都受损失。”在收入分配中,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把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结合起来。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存在一定差别是合理的,但如果过分悬殊而且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并采取切实措施调节个人收入,防止两极分化:对合法收入要加以保护,对非法收入要坚决予以取缔,对过高收入要加以调节,对低收入者要给予基本生活保障。而这些都应当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立法来加以解决。
坚持运用民主的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的思想矛盾。解决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主要应当用民主的方法,即说服教育的方法、讨论的方法。不能强制人们信仰马克思主义,不能强制人们不信教,不能强制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企图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强制的办法去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果,而且是十分有害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我们必须发挥这个优势,发扬这个优良传统,并结合新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在执政的条件下,我们的党员和领导干部,尤其要防止滥用手中的权力,动辄训人、以势压人,甚至非法整人;否则只能使矛盾激化,破坏党和群众的关系。
学会运用法制的办法调整人民内部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我国的许多法律如民法、经济法、婚姻法、行政法规等,主要是调整人民内部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早在1962年,刘少奇同志就指出:“法制不一定是指专政方面的,人民内部也要有法制,国家工作人员和群众也要受公共章程的约束。”通过制定和严格执行有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加强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管理,使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和纠纷有所遵循,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系统。其中既有利益矛盾,又有是非矛盾,还有科学艺术工作中不同学派、风格的矛盾,以及实际工作中大量复杂的具体矛盾,因而解决这些特殊矛盾所采取的方法也必定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必须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其中有些矛盾由于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往往需要通过多种方法综合地去加以解决。就总体而言,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只有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才能为解决人民内部各种矛盾和问题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政策水平和实际能力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这不仅因为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地直接地表现为领导和群众的矛盾;而且因为群众之间的各种矛盾都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去处理,处理不好,最终也会表现为领导与群众的矛盾。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上的一切好事,他们都有功劳;一切坏事和麻烦,他们也都有责任,说明他们的工作没有做好,人民有权责问他们。积多年之经验,提高领导干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政策水平和实际能力,应当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密切观察,及时发现矛盾,切不可犯官僚主义,麻痹大意。任何矛盾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领导干部一定要了解实际情况,把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努力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把问题和矛盾尽可能地解决在萌芽状态。如果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麻痹大意,小的矛盾就会酿成大的矛盾,甚至导致矛盾的激化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及时研究解决矛盾,切不可拖延和掩饰。对于群众的合理要求,要及时研究,能够解决的尽快予以解决;对于某些群众不合理的要求,要及时地做工作,使矛盾得到化解。要及时主动地解决矛盾,而不要回避矛盾。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有些领导干部工作不负责任,遇到矛盾绕道走,本来可以解决的问题也总是搪塞群众,“研究研究”、久拖不决;更有甚者,为了自己的所谓“政绩”,有意掩盖矛盾,只报喜不报忧。这是一些地方人民内部矛盾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慎重和妥善处理矛盾,切不可草率简单,处理失当。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三者不可缺一。首先是情况明,通过调查研究弄清是非曲直、来龙去脉,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处理问题时决心要大,同时要尽可能地做到周到细致、合情合理,既不可久拖不决,也不可草率处理、操之过急;既要旗帜鲜明,又不可失之偏颇。一定要过细地做工作。
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办法、新途径、新经验。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能在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加以解决。随着改革的深入,人民内部矛盾会不断出现新的情况和变化,需要建立新的章法,制定新的政策,采取新的措施。我们应当在解决新问题和新矛盾的过程中总结新的经验,使我们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使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政策水平和实际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政治课题。研究和处理好这个课题,需要全党做出极大的努力。这个课题解决好了,人民的团结增强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就能顺利进行,社会稳定就有了可靠的保证,我们就能够经受住任何风险的考验。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走什么路》评介
王顺生
由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作序,国家教委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沙健孙、龚书铎主编的《走什么路——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若干重大是非问题》一书,已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集中地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面的一些新成果,并对人们关心的若干重大历史是非问题作出明确答复。全书分为三部分,即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若干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评价问题,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的动态,值得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史学工作者和理论宣传教育工作者一读。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名家云集,精品荟萃。该书文章的作者几乎都是史学界颇具名望的学者,如刘大年、汪敬虞、戴逸、金冲及、胡绳武、李文海、彭明、方克立、张海鹏等。不少学者既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丰硕的学术成就,又密切关注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领域的动态。近年来,有些学者已在许多场合就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是非问题发表过很好的意见。最近,他们又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丰富补充,精心撰稿。在一本著作中汇集如此多名家的精品,这在近年来实不多见。
第二,有的放矢,切中要害。该书针对一些人提出的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是非问题,如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如何看待帝国主义入侵的问题、如何看待革命和改良的问题、如何评价革命领袖人物和统治阶级代表人物的问题等等,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予以辨析。作者们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就一些问题展开了认真的学术探讨;有的学者还对某些人鼓吹的所谓“疏离主流”、“告别革命”,企图从根本上否定革命和革命历史的观点,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批评意见。
第三,鞭辟入里,有说服力。该书在讨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是非问题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了认真而不马虎、说理而不粗暴、尊重历史而不主观武断的优良学风。作者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大量的历史材料出发,有理有据,分析透彻,说理清楚,令人信服。
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大是非问题,加强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是人们获取从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动力的一个重要保证。该书会在这一方面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第9版(理论)
专栏:扎实推进两个根本转变

  西南人民的脱贫之路
金矢
南昆铁路东起南宁,西至昆明,北接红果,连接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全长899公里,是西南地区通往华南出海口的一条重要通道。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南昆沿线大部分是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南昆铁路实际上是一条扶贫路,是中央最大的一个扶贫项目。南昆铁路建成通车以后,对于促进广西、云南、贵州的经济发展,造福西南各族人民有重要的意义。
南昆铁路是联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经济纽带
大西南拥有130多种矿藏资源,其中钒、钛、锡的储藏量居世界首位,铅、锌、铝、铜等十几种有色金属的储藏量居全国之首。但是,由于西南经济区域内没有与广西沿海众多港口相连的通道,从而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南昆铁路的建成,就可以把西南内陆与华南沿海口岸紧密地连成一体,给西南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十分难得的机遇。
第一,它将促使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尽快转变为经济优势。随着南昆铁路的建成和投资、开发力度的不断增强,我国西南地区一条新的经济带必将出现在南昆铁路沿线。
第二,它将促进西南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的密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南昆铁路的建成,有利于西南地区把丰富的矿藏资源送到华南、华东以及华北,以支撑和保证这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把这些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输送回西南,实现优势互补,建立起一条联结的纽带。
第三,它将促进西南地区对外交流,加强同国际之间的经济合作。西南地区处在亚洲大陆与南亚次大陆和中南半岛三大区域经济往来的交汇口,紧邻东南亚、南亚诸国。借助于这一区位优势,切实发挥南昆铁路的作用,西南地区将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步伐,形成南可出海,西可出境,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格局。
南昆铁路是加快西南地区市场体系发育的基础条件
南昆铁路是在西南内陆中心地带开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大动脉,形成了西南腹地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南昆铁路与原有的路网并网后,东接湘桂、南防、黎湛线,西连成昆、昆河及广大线,北交盘西、贵昆线,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网络,将有力地促进区域内外商品交换和流通,为西南市场体系的发育准备了基础性条件,为西南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
南昆铁路作为国家一级电气化铁路干线,提供了2000万吨的运输能力,有利于缓解西南经济发展与运力紧张的矛盾,有效地分流贵昆、成昆、川黔、湘黔、黔桂等繁忙干线的运量。同时,南昆铁路建成通车,使云、贵、川地区物资可以从防城(钦州、北海)直接出海,大大降低运输成本,有效地改变了过去迂回、单向、放空等不合理运输,节省了流通时间,使越来越多的物品,特别是鲜活物品纳入市场交换之中,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商品流通和交换的发展。
南昆铁路有利于促进沿线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一是创造了巨大的产业需求,带动沿线建材、运输、商业、饮食服务业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随着一批交通枢纽的建成,沿线主要站区都将发展成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人、财、物大量汇集,促进一批商业中心的相继出现。三是铁路沿线投资价值大大提升,增强了沿线区域的吸引力,加快了经济开发速度,带来房地产市场和技术市场的发育以及资本市场的启动,加速西南地区市场发育进程。
南昆铁路有利于西南地区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西南地区将克服自我循环和自我封闭的局面,从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的要素资源,加快自己的经济发展,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南昆铁路是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战略举措
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南昆铁路沿线途经29个县市,生活着壮、彝、苗、傣、白、土家、布依、纳西等少数民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南昆铁路是促进西南地区民族团结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战略举措。
南昆铁路的建成,对促进西南地区民族经济的腾飞,加速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具有重大意义。南昆铁路的修建,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逐步实现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这一重大问题的深切关注和高度重视,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决心把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中国带入21世纪的理想和追求。
南昆铁路的建成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西南地区稳定,意义也极为重大。南昆铁路对实施开发式扶贫具有重要的“造血”功能和经济纽带作用,有利于民族与民族之间加强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奔小康,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前景。
南昆铁路的建成对于西南民族地区人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文明程度,意义也极为深远。西南地区多山和丘陵,人们生活在被山隔开来的平地坝子里,“隔山不同语,隔村不同言”,教育落后,信息不畅,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南昆铁路的建成,一方面,使火车开进了深山,给那些长期处于偏僻村镇的人们带来了工业文明的气息,必将促使人们进一步转换发展思路,坚定走科技致富的道路。另一方面,随着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加速传递,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带进了偏僻的边镇乡寨。近年来,当地群众对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从不习惯到习惯,从不懂到懂,从一无所知到掌握驾驭,思想观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过去视经商为耻辱的山民,也背着背篓做起了生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