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一些国家和政党领导人电唁彭真逝世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一些国家领导人、政党领导人和组织近日来分别致电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以及彭真同志的家属,对彭真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设会议在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唁电中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设会议惊悉中国老一辈革命家、朝鲜人民的亲密朋友彭真同志因病去世,我们谨对彭真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及彭真同志的亲属致以衷心的慰问。”
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在致李鹏总理的唁电中说:“惊悉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彭真阁下逝世,不胜哀痛。在此缅怀阁下为中国发展及增进日中关系所建立的业绩,谨表深切哀悼,同时请转达对家属的慰问。”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总书记哈·辛·苏吉特4月28日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发来的唁函说,彭真同志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对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央委员会对彭真同志逝世表示深切悲痛。
此外,日本公明(党)代表藤井富雄、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顾问范文同和日本外务大臣池田行彦分别向江泽民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和彭真同志的家属发来唁电,对彭真同志的逝世深表哀悼。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4月29日向中共中央发来唁电,对彭真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唁电全文如下: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获悉中国党和国家的老革命家、杰出的领导人、越南人民的亲密朋友彭真同志不幸逝世,我们谨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彭真同志的家属致以沉痛的哀悼。
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1997年4月29日于河内
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科特迪瓦总统贝迪埃、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斯特罗耶夫和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近日分别致电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对彭真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科特迪瓦总统贝迪埃在致江泽民主席的唁电中说:“我十分悲痛地获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前委员长彭真先生逝世的消息。我谨代表科特迪瓦政府和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阁下和全体中国人民致以深切的慰问和沉痛的哀悼。”
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斯特罗耶夫在致乔石委员长的唁电中说:“惊悉中国伟大的政治和国务活动家、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彭真逝世,联邦委员会谨向中国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示深切的哀悼。我国非常了解彭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发展、巩固她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在中国实行改革政策、完善法制国家基础的事业中所建立的功勋。”
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在致乔石委员长的唁电中说:“惊悉中国著名的国务和政治活动家、为中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彭真不幸逝世,我们深感悲痛。我谨代表国家杜马议员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逝世者的亲属和家人表示诚挚的哀悼。”


第6版(国际)
专栏:

  李鹏总理访赞前夕
奇卢巴总统高度评价赞中友谊
新华社卢萨卡5月4日电(记者杜振丰、王能标)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对赞比亚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前夕,赞比亚总统奇卢巴在接受中国记者专访时高度评价了源远流长的赞中友谊,希望通过李鹏总理的访问进一步加强赞中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
奇卢巴说:“患难之时见真情。赞比亚政府和人民永远感谢和铭记在赞比亚最困难的时候中国所给以的无私支持和援助。中国是赞比亚的真正朋友。”
奇卢巴愉快地回顾了他1993年访华留下的深刻印象。他说,中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改革开放,取得了难以想象的惊人成就。中国的成功经验值得赞比亚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李鹏总理的来访是赞比亚借鉴和学习中国经济发展经验的良机。他表示,希望赞中两国进一步扩大政府间和企业间的合作,积极发展经贸往来,开拓新的合作领域。
奇卢巴列数了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穆隆古希纺织厂和广播发射台以及即将在赞首都卢萨卡开业的中国银行分行等项目。他说,中国的援助是不带条件的,她从不以援助者自居,对受援国指手画脚,而是从根本上帮助赞比亚实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奇卢巴表示,赞比亚恪守“一个中国”的政策,衷心希望中国更加繁荣强大。
在谈到人权问题时,奇卢巴指出,赞比亚的人权首先是生存权,受教育权。任何一个国家决不能以牺牲本国传统价值和文化传统习惯去迎合西方的人权观。在这方面,西方无权教训发展中国家。
在谈到非洲问题时,奇卢巴说,只有每个非洲国家都不再发生动乱和内战,非洲才能获得真正解放。他认为,绝大多数非洲国家敬重和相信中国,视中国为真正的朋友,希望中国今后在维护非洲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附图片)
5月4日,塞舌尔副总统詹姆斯·米歇尔到李鹏总理下榻的宾馆拜会李鹏总理。) (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第6版(国际)
专栏:

  伊朗总统会见李岚清
李岚清强调加强中伊经贸关系
新华社德黑兰5月4日电(记者陈铭)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4日在总统府会见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及其一行时,对近几年来伊中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表示满意,并希望双方继续努力,加速实施双方的合作项目。
拉夫桑贾尼同时对香港即将回归中国表示祝贺。他说,伊朗人民对此感到由衷的高兴。
李岚清说,中国重视与伊朗的友好关系,并愿意继续努力,推动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
伊朗第一副总统哈比比4日也会见了李岚清及其一行。他说,伊朗重视同亚洲国家的关系,并将进一步扩大与亚洲国家的友好合作。伊朗反对世界一极化,愿意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加强合作。
李岚清副总理是3日抵达这里对伊朗进行访问的。访问期间,他与伊朗副总统哈希米共同主持召开了中伊经贸和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李岚清与哈希米签署了会谈纪要。
李岚清4日下午结束了对伊朗的访问。
新华社德黑兰5月3日电(记者陈铭)正在伊朗访问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3日在这里强调,中国和伊朗的经贸合作具有很大的潜力,双方应当采取一切措施扩大双边贸易,推进两国间的经贸、科技合作。
李岚清是在中伊经贸和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作上述表示的。他指出,中国政府对中伊双边经贸合作表示满意。他说,伊朗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伊两国加强石油领域的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他表示,由于伊朗石油含硫量高,因此中国接受伊方提出的关于改造中国炼油厂的建议,以便改造后可以炼制更多的伊朗原油,扩大伊朗对中国的原油出口。李岚清还表示,关于已经签订的经贸合同,双方政府应该推动本国企业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
伊朗副总统哈希米在讲话中对李岚清副总理率中国代表团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伊中两国有着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的坚实基础,伊朗在外交上将优先考虑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并希望通过此次联合委员会会议进一步发展伊中的经贸合作关系。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中国人,你好!”
——阿富汗纪行之四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王南
作为阿富汗的邻国,中国一直对阿富汗人民怀有真诚友好的感情。在阿富汗的和平年代,中国曾给予过无私的支援和帮助。在阿遭受入侵的岁月,中国在道义上和物质上支持他们的斗争。阿陷入内战之后,中国从不介入其内部事务,真心实意地希望阿内战能够尽早结束,并向饱受战乱之苦的阿人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正因为如此,中国在阿富汗享有崇高的声望,中国人赢得了阿富汗人发自内心的尊重。
在阿富汗采访的日子里,记者经常在不同的场合,享受到同一种礼遇。当阿富汗朋友得知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位中国人时,大都投来友善的目光,右手抚胸,略为屈身,同时说道:“中国人,你好!”然后将热情的手伸了过来。
“你们中国人从来没有欺侮过我们,总是真心地帮助我们,而且不干涉我们的内政。”这是不少阿富汗人吐露的由衷之言。虽然大部分阿富汗人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但他们都认为中国是值得信赖的朋友。
抵达阿富汗的第一个夜晚,记者住在一家十分简陋的旅店,房内水电皆无,临睡前去水房洗漱,发现里面已有3位当地旅客,正围在唯一的水龙头跟前,正欲返身离去,却马上被他们叫住。他们将水龙头让开,示意记者先用,还在一旁提着马灯照明,不住地说着“中国人,朋友”。待记者洗漱完后,他们才用。
一位阿富汗知识分子曾如数家珍地列举中国过去在阿富汗的援建项目,其中有电站、灌渠和纺织厂等,他说那时中国专家给他们留下了极其良好和深刻的印象。
离开喀布尔,前往贾拉拉巴德,搭乘的是一辆长途“中巴”,沿途共经过6道检查站,在前4道检查站,乘客(女性除外)都得下车接受士兵们的搜身检查。每当士兵们被告知“他是中国人”时,不仅记者本人免于“搜身”,就连行李也都免检。即便这样一小会工夫,那些纯朴的士兵们仍要请记者喝茶。在喀布尔以东60公里的萨罗比检查站,一位看样子像是个“小头目”的军人,执意要请记者与他们共进晚餐,记者不得不以“要乘车赶路”婉拒。有两位士兵在“攀谈”时,还表达了“想去中国看看”的心愿。
抵达贾拉拉巴德时,已是晚上10时半。同行的一位当地乘客,在车子路经他的家门口时,他没有下车。车停终点,他帮记者敲开一家旅店店门,唤醒已入梦乡的店主,待一切安排妥当,才告辞回家。当记者表示要酬谢他时,却被谢绝。他说:“你是阿富汗的客人,我们帮你是应该的。”
望着这位友人在夜色中渐去的身影,记者情不自禁地道一声:“多么善良的人民!”(全文完) (本报伊斯兰堡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为寻求解决分歧途径
以总统将与阿拉法特会晤
新华社耶路撒冷5月4日电(记者王玉奎)据巴勒斯坦官员透露,以色列总统魏茨曼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已经同意在近期举行会晤,以寻求解决以巴双方分歧的途径。会晤的地点初步定在加沙,但会晤的具体时间还待双方进一步商定。
以总统府总管舒梅尔表示,这一会晤是应巴勒斯坦方面的要求开始进行安排的。而巴勒斯坦官员则强调是魏茨曼主动建议与阿拉法特进行会晤,并表示这一会晤很有可能在本星期举行。
按照以色列法律,以总统的主要职责是礼仪性的,没有实权。但是,自去年6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上台以来,以巴关系趋于紧张,为此,魏茨曼曾多次出面调解。去年9月因以色列在耶路撒冷老城内开通地下通道而引发以巴之间大规模武装冲突后,魏茨曼特意将阿拉法特邀请到家中举行会晤,为缓解当时以巴之间的紧张局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那次会晤中,阿拉法特即正式邀请魏茨曼在他方便的时候访问加沙。


第6版(国际)
专栏:

  乌罗草签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新华社基辅5月3日电(记者陈畅)乌克兰外交部长乌多文科与罗马尼亚外长塞韦林3日分别代表本国政府草签乌克兰与罗马尼亚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乌多文科在草签仪式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根据文件文本乌克兰和罗马尼亚将保持两国现有边界,互不侵犯,今后双方将不再对边界问题提出其它要求。
塞韦林强调,草签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要求双方遵守以前签署的有关边界划分的文件规定。他说:“乌克兰领土完整对罗马尼亚的安全至关重要。”
乌克兰和罗马尼亚就两国签署友好合作条约的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谈判,因对位于黑海海域兹梅伊内岛的归属问题发生争执导致双方谈判一度搁浅。
两国外长在记者招待会上证实,双方将在未来的两年内通过谈判的途径解决兹梅伊内岛的划分问题。根据罗马尼亚的要求,乌克兰将不在兹梅伊内岛部署进攻性武器。为避免争执,双方还在谈判中同意放弃在该岛上单方面的经营活动。
据专家测定,在兹梅伊内岛的大陆架上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第6版(国际)
专栏:

  蒙博托与卡比拉举行会谈
分歧焦点是谁继任扎伊尔总统
本报约翰内斯堡5月4日电记者温宪报道:综合此间消息,在经过反复周折后,扎伊尔总统蒙博托与反政府武装领导人卡比拉今天举行了一个半小时的首次面对面会谈。
会谈是在非洲西海岸大西洋公海上停泊的南非海军舰只“欧坦尼夸”号上举行的。南非总统曼德拉主持了这一会谈。
扎伊尔反政府武装发言人卡拉拉在此次会谈后透露说,蒙博托总统在会谈中同意辞职,但提出辞职后将权力移交给另一个人,再由这个人继续与卡比拉进行谈判。卡比拉拒绝了这一建议。卡拉拉说,扎伊尔的权力必须直接移交给卡比拉。
至记者发稿时止,扎伊尔交战双方仍就联合公报问题进行紧张的谈判。有报道说,双方分歧的焦点在于由谁来领导蒙博托辞职后的临时权力机构。扎伊尔反政府武装坚持蒙博托总统不能在过渡期间发挥作用。
另据报道,扎伊尔反政府武装日前宣布占领了肯格和利萨拉两地。肯格距金沙萨以东200公里,位于西北部的利萨拉则是蒙博托总统的家乡。


第6版(国际)
专栏:环球扫描

  地雷的困扰
本报记者严正
地雷问题举世关注。仅去年,国际社会就为之举行了近10次会议,其中4月22日至5月3日,55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审议了1980年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地雷协议后,通过了关于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限制使用杀伤性地雷的修正案;10月,在加拿大渥太华又召开国际地雷会议,敦促国际社会就落实限制杀伤性地雷的措施进行谈判。今年1月20日的维也纳裁军大会,也为禁止和销毁杀伤性地雷作出了努力……国际社会如此关注地雷问题,是因为被称为“和平时期最致命杀手”、“地球毒瘤”的地雷威胁着居民安全,成为不少国家战后重建和发展经济的障碍。
全球地雷二亿多
据联合国估计,现在地球上共有2亿多枚地雷,一半储藏在100多个国家的武器库中;一半掩埋在64个国家与地区的地下,或裸露在地面。其中2/3是近20年间布埋的。由于绝大多数地雷不配备定期自毁或自动失效装置,因而即使在战争和冲突停止后,它们仍可造成伤亡。据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年有1万多人被地雷炸死,2万多人被炸伤,且多半是普通的居民。在地雷威胁下,许多道路被割断,大片土地被荒废。
在目前布埋的1.1亿地雷中,一半以上分布在中东、北非和中亚地区,其次是东亚地区(2300万枚)、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1500万枚以上)、中东欧(700万枚)以及拉美地区(24万枚)。埋雷最多的国家是安哥拉。长达20多年的战争,使这个国家成了大雷区,全国1150万居民每人可摊到1.3枚地雷,平均每月有200名居民遭地雷伤害。其次是柬埔寨,长期战争在那里留下1000万枚地雷,达到“人均一雷”。国际红十字会说,柬埔寨居民因地雷造成截肢事件的发生率是世界上最高的;两伊战争时期埋下的地雷仍不断造成伤亡。据专家估计,约有2000万枚地雷布满在两国有争议的边境地区。在波黑大约埋有300万枚地雷,覆盖全国40—60%的地区。由于波黑战争交火线不断变化,有些雷区连当地驻军也搞不清楚,以致一些执行维和任务的联合国人员和北约军队也未能免受其害。另外在阿富汗等国的地下也都有数百万枚地雷,其中200万枚竟是二战时的地雷。德国统一已有好多年头,但埋在原东、西德分界线的130万枚地雷仍在“坚守岗位”。由于地雷的有效期可达50年以上,目前布埋的地雷还会殃及子孙后代。
布雷容易排雷难
地雷问题的严重性不只在于已布埋的地雷造成巨大威胁,还在于生产地雷的机器仍在加速运转,以及布雷超过排雷的数字惊人。现在世界上有55个国家生产杀伤性地雷,年产量500万至1000万枚。有35个国家出口地雷。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世界上受雷之害最深的国家都不生产地雷,而生产地雷的国家却很少受地雷之害。
目前杀伤性地雷有360多个类型,通常分为常规型、改进常规型和散射型三种。常规型采用40至50年代初的设计和工艺,易被探测;改进型一般不含或含少量金属,难以探测;散射型可用飞机、大炮进行大面积布雷,其中一些“智能地雷”配有电子定时器、遥控系统和使用磁性、地震、声音以及红外线传感器的“目标认别”系统。美国在50年代还开始研究和试验核地雷。
地雷价格低、布埋方便、杀伤力强,在军火市场上,每枚常规型地雷的售价仅1—3美元,改进型不到10美元,价格最高的散射型地雷每枚也只有130多美元,布埋一枚地雷最快的只需30秒钟,因此冲突各方都乐意使用。据统计,现在年均新埋地雷达200万至500万枚。与此相反,探测和排除一枚地雷则要付出十倍甚至数百倍的费用和时间。例如,1994年联合国共排除地雷10万枚,耗资7000万美元,平均每枚花费700美元。而同年新布埋的地雷费用竟是排除的地雷的20倍。如果以此推算,即使从今开始不再布埋新雷,那么用现在的排雷技术全部清除历史遗留下来的1亿多枚地雷,需要上千年时间,其花费达330多亿美元。由此可见,要清除这种地球“毒瘤”是何等艰难。
“限制”与“禁止”之争
尽管国际舆论反地雷的呼声不断高涨,联合国直至1980年才通过了战后以来第一个有关限制使用地雷的国际法,即《特定常规武器公约》。它规定交战国不能滥用地雷,在战争结束时,交战各方应设法达成协议,共同清除布埋的地雷。此公约仅适用于国际冲突,对国内冲突无约束力。另外公约没有规定对违背公约行为进行监督和核查,更未体现出既能限制侵略国在他国领土上使用地雷,又充分保障被侵略国采取必要的自卫手段,包括使用地雷等权利。由于这些弊端,迄今为止只有50多个国家签署和批准了此公约。世界各国在地雷的生产、出口和使用等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分歧,其实质是“限制”和“禁止”之争。
美国、英国等少数西方国家主张完全禁止生产、出口和使用地雷,要求联大通过决议,就签署全面禁雷的国际协议进行谈判。它们这样做实际上是想束缚别人的手脚,保持自己在地雷技术和军备方面的优势。例如,美国一方面主张禁止生产和销毁地雷,另一方面却要保留目前仍埋设和储存在韩国境内的300万枚杀伤性地雷。
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陆地边界线较长、军事技术不发达的国家则认为,地雷仍是它们正当防御的重要手段,在找到有效的替代措施之前,全面禁止杀伤性地雷违背国际上关于军控措施应遵循安全不受减损的原则。在地雷问题上应兼顾人道主义与正当自卫需要间的平衡。它们指出,目前尚不具备缔结禁雷国际协议的条件,当务之急是进一步限制滥用地雷,并尽可能使地雷带有供探测的标准金属含量和一定时间后的自毁装置。同时加强排雷的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应在排雷技术和资金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但某些西方国家则强调排雷是冲突各方的责任,不应成为国际社会维和行动的主要任务。这些情况表明,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地雷问题仍将困扰人类的安全。


第6版(国际)
专栏:友好往来

  友好往来
▲以色列总统魏茨曼5月1日在耶路撒冷会见了来访的中国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及其率领的代表团,并对目前发展良好的以中关系表示高兴。
▲孟加拉国总理谢赫·哈西娜5月3日晚在达卡会见来访的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刘述卿时说,孟中两国的民间交往对促进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乌拉圭副总统兼国民议会议长乌戈·巴塔利亚4月28日在蒙得维的亚会见了由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张今强率领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代表团。
▲古巴革命武装部队部第一副部长、革命武装部队总参谋长乌利塞斯中将4月29日在哈瓦那会见了由董良驹中将率领的中国军事代表团,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中国和马尔代夫两国政府5月4日在马尔代夫首都马累签署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与马尔代夫共和国互免签证的协定。双方还就马尔代夫保留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名誉领事馆一事换了文。(据新华社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马来西亚重申一个中国政策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最近在接受《亚洲新闻》周刊专访时重申,马来西亚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台湾问题应由中国自己来解决。在谈及香港问题时,马哈蒂尔对英国在香港回归中国前大力推行所谓的民主政策持批评态度。他说,近一百年来,英国未曾想过以民主方式统治香港,如今香港即将回归中国,它才突然加紧推行民主政策,这是典型的伪君子作法。马哈蒂尔说:“以前香港根本没有选举立法,一切事情由英国政府决定。如今,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即将来临,英国却大谈民主,其用心何在?我想,全世界的人都会看清这种伪善行为的。”


第6版(国际)
专栏:

  日本一些政党团体举行护宪集会
日本拥护日本现行宪法的党派和社团三日在日本宪法实施五十周年之际在各地举行集会,反对修改宪法。最近,日本国内一些人主张修改宪法,特别是有关“放弃战争,不保有军队”的宪法第九条。他们要求通过修改宪法,使日本能在国际纷争中发挥军事作用。日本社民党党首土井多贺子在东京举行的集会上说,不仅特定的政党,所有的国会议员、公务员都有拥护宪法的义务。她指出,“千万不要忘记,该宪法是在对战争的反省中诞生的”。由四百多名宪法学者组成的“全国宪法研究会”在东京举行护宪演讲会。与会者指出,和平宪法起到了阻止日本成为政治大国的作用。与会者还通过了反对加强日美军事同盟的声明。


第6版(国际)
专栏:

  意大利总统访问乌兹别克斯坦
意大利总统斯卡尔法罗四日结束对乌兹别克斯坦访问时说,意大利希望与乌兹别克斯坦继续保持友好伙伴关系。据莫斯科新闻媒介报道,在斯卡尔法罗对乌为期三天的访问中,双方共签署了四项合作文件,其中包括:两国相互关系原则宣言,经济合作协定,以及在科学、文化、教育和旅游领域进行合作的两项协定。斯卡尔法罗四日将前往阿拉木图开始对哈萨克斯坦进行访问。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外长阐述阿两项战略选择
阿尔及利亚外长阿塔夫三日说,建设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以及与欧盟缔结伙伴协定是阿尔及利亚的两项战略选择。阿塔夫是在接受阿尔及尔《消息报》记者采访时作上述表示的。他说,马格里布国家的未来在于它们的团结,因为它们拥有可以使它们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同步前进的能力。他还表示阿尔及利亚愿与其他马格里布国家加强接触与磋商,以便克服阻挠其前进的障碍。(据新华社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5月2日,护送扎伊尔总统蒙博托的车队来到金沙萨机场,蒙博托从这里启程前往停泊在大西洋的南非军舰与反政府武装领导人卡比拉举行会谈。(美联社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