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业大县如何变成农业强县

  可贵的“米”字
——襄阳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调查
□戴雄武
农业比较效益低,致使不少产粮大县成了“高产穷县”。这是困扰我们多年的一个老问题。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一批农业大县在由“大”变“强”的道路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从今天起,本版开辟《农业大县如何变成农业强县》专栏,陆续报道一些农业大县的做法。——编者
襄阳县地处鄂西北部,位于汉江中游,全县有134万人口,170万亩耕地,是湖北省和全国农业商品粮生产基地大县。近些年来,该县紧紧围绕“农”字做文章,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米”字型的农业产业化新路子,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综合实力连续3年进入全省十强,粮、棉、油、肉类总产、农业产值五项指标均进入全国百强,农业增加值跃居全国第二位。1996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7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180.6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81.8亿元,财政收入完成2.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14元。农业产业化促进了襄阳由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
襄阳县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已初步探索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三个建立、四个对接”的“米”字型农业产业化模式。“米”字中的一横表示发展主导产业,建立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属第一产业;米字中一竖的上下部分分别代表建立加工体系和建立流通服务体系,属二三产业;周围四个笔划意味着四个对接,即与国内外市场对接、与高新技术对接、与新的运行机制对接、与城镇建设对接。“米”字既是农业的基础和主导产品,也代表加工升级后的大农业。
围绕优势产业,狠抓“三个建立”
发展主导产业,建立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襄阳县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农业生产向较大规模的区域化布局方面发展。一是抓住被列为国家商品粮、优质棉、优质芝麻基地县的机遇,利用国家投资建设主导型基地;二是发挥80多万亩荒坡、荒山、荒滩、荒水的优势建设多种经营型基地;三是利用名特土产品建设特色型基地;四是利用环绕新兴大城市——襄樊市区的优势建设服务型基地。目前已形成粮、棉、油、烟叶、药材、肉牛、林果、蔬菜等十大生产基地。
发展龙头企业,建立加工体系。该县围绕资源上项目,大打优势仗,集中力量狠抓龙头企业的建设。通过实施大引进,嫁接大龙头,发展大产业,吸引国内外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经济,现已形成粮油、饲料、纺织服装、肉鸡、木制品、柳编、酱菜等八大龙头。
发展市场网络,建立流通服务体系。襄阳县十分注意流通体系的建设,现已形成一个以批发大市场为主框架、以各级综合农贸市场为支撑、以各地自建商贸城为网络、以农民购销组织为补充的四大市场流通体系。全县现有农产品交易市场74个,总面积30多万平方米,年成交额10多亿元。在筹建中,该县抓住机遇,一是依托商品生产基地建市场。如围绕麦冬生产基地,在欧庙镇建立了辐射全国的麦冬批发市场,年成交额400多万公斤;又如围绕粮油加工,在双沟镇建立粮油批发大市场,年吞吐量达4亿多公斤。二是根据多种需要兴办综合农贸市场,集各种农副产品及深加工产品于一体,有效增强市场辐射力,目前全县有56个。三是远距离拓展,在深圳、北京、武汉等地兴建“窗口”市场。同时全县常年活跃着20万农民流通大军,4万农民职业购销家走南闯北,深购远销,极大地活跃了农村经济,拉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坚持高点起步,突出“四个对接”
与国内外市场对接。襄阳县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发展大流通作为重大任务来抓。一是兴建各级各类市场,以此为跳板,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二是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加强内联外引,发展外向型农业,让农业项目走向全国,迈向世界。三是八方突破,多路进军,让外贸企业、“三资”企业、自营出口企业三路大军一起上,扩大对外贸易,提高襄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与新的运行机制对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运行机制是搞活企业的关键。襄阳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时十分注重建立新的企业经营机制、风险机制、动力机制、技术进步机制等,以确保产业化经济在高点上运作。一是搞好外资嫁接。既可增强实力,又能彻底转换运行机制。目前,在该县的八大产业链中,已有饲料加工业、纺织服装业、木制品加工业、大头菜加工业实行了外资嫁接。二是大力推进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1996年,该县集中对30家龙头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计划今年对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全部进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改造,进一步明晰企业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三是实行资本经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搞好资本的筹措与运作,促进资本的流动、交易和重组,以增加资本总量,优化资本结构,增强资本活力,提高资本效益。四是推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和监督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既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又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督。五是对新企业、新建设项目一开始就按新体制来建设,按新机制运行。
与高新技术对接。襄阳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一是深化农村科技体制改革,实现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科技承包、技术服务和兴办科技经营实体,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二是稳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及时引进关键人才和技术,鼓励各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挂钩,进行技术改造和嫁接。三是跟踪国内科技发展动态,组织科技攻关,不断开发新产品。四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现在全县28个乡镇都办起了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通过开展“绿色证书”培训等形式,培养一代新型农民。由于科技的运用,目前全县粮食亩产已实现“吨粮县”目标,有10多万亩蔬菜地产值过万元。农业增长方式正朝着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方向发展。
与城镇建设对接。小城镇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城乡的接合部,具有市场交换、加工增值、交通运输、信息传播、技术交流等优势,对产业化的形成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襄阳县在实施产业化过程中,特别强调将有关的项目、企业、市场、加工区等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并相对集中,形成了小企业大群体,小工厂大规模的经济增长点。这样,既推动了城镇发展,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又通过城镇这个经济载体,把农业产业化引向更高级阶段。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打好扶贫攻坚战

  企业扶贫新探索
——记“科龙模式”扶贫基地的建设
本报记者夏珺彭俊
编者按:本世纪末基本消灭绝对贫困现象,是我国政府对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根据我国现有贫困人口的数字,今后4年内,每年要解决1000万人的温饱问题,才能实现扶贫攻坚的总体目标。时间这么紧迫,任务又是如此艰巨,单靠政府有限的财力很难完成,必须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举国攻坚。扶贫攻坚,企业界潜力巨大。“科龙模式”不仅为乡镇企业,而且为所有的企业从事扶贫开发做了有益的探索。
1000万元——科龙人的回报
坐落在广东顺德容奇镇的科龙集团,作为全国乡镇企业的排头兵、民族家电工业的骄子,经过13年的艰苦创业,现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容声冰箱产销量连续6年位居同行业前茅;科龙空调在全国质量检测中,连续4年名列榜首;1996年集团销售收入超过45亿元……成功后的科龙,首先想到的是回报社会:
据不完全统计,科龙集团在过去10多年里,在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方面,总共投入了将近1000万元的资金,向世人展现了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科龙集团副总裁陈定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改革开放时期发展起来的科龙集团,有义务、有责任在企业扶贫方面一尽绵薄之力。因此,科龙集团决定对贫困地区选点实施经济、文化开发式双扶贫行动,为扶贫工程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1996年12月,科龙集团向全社会宣布,将在5年内投资1000万元,在贫困地区建设“科龙模式”的扶贫基地,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征集扶贫项目方案活动。
160∶1——市场运作的结果
位于江西南部的赣县,曾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主要根据地之一,是国定贫困县之一。该县梅林镇红金村农业综合扶贫开发基地,是江西唯一的老区扶贫示范点,1996年9月19日江泽民总书记曾莅临视察。
今年1月15日,江西赣县县委书记谭晓林在报纸上看到了科龙征集扶贫项目方案的广告,认为这种扶贫方式“很吸引人”。当天晚上,谭晓林就召集县计委、老建办、梅林镇党委的负责人开了个紧急会,商量申报扶贫项目方案的事情。经过紧张的研究、论证,短短4天,赣县就拿出了梅林镇红金村农业综合扶贫开发项目方案。1月20日,谭晓林和县里有关领导一起,揣着方案报告亲赴科龙……
与此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160多份方案,也以不同的方式汇集到了科龙。为了保障项目选点的科学性,科龙集团请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部的专家,对所有项目进行了审核,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江西赣县最后选择了红金村。
当获知被选为科龙的首期扶贫项目所在地后,赣县人又欣慰又感慨。谭晓林告诉记者:“我们一没靠关系,二没靠送礼,关键靠项目报告的市场可行性,科龙这种严格按市场规律进行的扶贫方式,我们最欢迎!”
资金·精神·观念
据了解,在1997年内,科龙集团将投资200万元人民币,在红金村探索一条“山顶树—山腰果—山边猪—水面鸭—水中鱼”的立体开发模式,实行“种植—饲养—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帮助红金村人将生产和流通连接起来,走产业化扶贫的道路。这将意味着红金村一年能有200万元的扶贫资金。当问及赣县县委书记谭晓林对此的体会时,谭晓林告诉记者,钱的意义还不是最重要的,赣县人民从科龙获得最多的是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市场经济的观念。
科龙集团从9万元起家,经过13年的发展,到今天拥有几十亿元资产,靠的就是艰苦创业的精神,这一点,赣县人在和科龙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体会最深。谭晓林认为,贫困地区要脱贫,靠中央政策,靠各界支持,更要靠贫困县人民艰苦创业的精神,所谓“扶贫先扶志”,就是这个道理。谭晓林表示,要借科龙扶贫的机会,请科龙的老总们定期为全县各乡镇的领导讲讲科龙创业史,激发干部群众艰苦创业的精神。
为使科龙这笔专项扶贫资金真正发挥效益,由科龙集团、赣县政府共同组成了项目管理委员会,负责对项目实施管理和监督。赣县政府向科龙集团做出了庄严承诺,将定期向科龙报告项目进展及资金使用情况。谭晓林兴奋地表示,我们愿意接受科龙及新闻界的跟踪、监督,争取两三年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扶贫成果展示会,向首都及全国人民汇报……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殷实的绿色
——平度市发展“两高一优”林业纪实
□邓瑞强张建东窦炜
阳春三月,穿行山东省平度大地,在山区,在平原,随处可见农民为树而忙的身影。施肥、浇水、整枝,他们正在用心血和汗水圆着今年的绿色梦。以优质、高产、高效经济林为主的林业,已成为平度市的一大经济支柱。到目前,全市山区林木覆盖面积已达35%,平原林木覆盖面积已达17%,其中高效经济林面积已达83万亩。1996年,水果、干果总产达到12.4万吨,杜仲叶450吨,蚕茧2100吨,木材蓄积量超过80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达到2.3亿元。该市曾先后获得“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等称号。
绿色的选择
平度方圆3166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72%,山区占28%。该市全方位、大面积的林业开发起步于70年代,但当时由于只注重生态效益,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到80年代初期仍处于一种十分粗放低效的经营管理状态,严重制约了林业总体水平的提高,挫伤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市委、市政府在分析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时,深刻认识到,林业尤其是“两高一优”林业在全市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须将其摆到战略的地位来抓。于是,他们以市场为导向,对林业建设中的树种结构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优化。几年来,他们共引进推广大枣、杜仲、香椿、银杏、甜柿等高效经济树林良种20多个,推广黄金楸等用材树木良种10多个。据统计,目前全市苹果、葡萄、板栗等成片优质果园面积已达65.5万亩,枣粮、杜(仲)粮、柿粮等间作面积及大枣、板栗、银杏等林网面积分别达到75.3万亩和225万亩。
绿色的延伸
要发展高效经济林,必须有土地作保证。然而,作为全国农业大市的平度,优先保证粮食生产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他们是如何解决“林粮争地”这个矛盾的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市农业局分管领导张锡廷副局长,从中找到了令人欣慰的答案。近几年来,平度主要采取了如下几个措施:一是在平原粮食主产区,选择不影响粮食作物生长的树种,搞好树粮间作,在极不利于粮食生产的山区,培育发展高效林业专业镇、专业村。二是因地制宜开发荒山、荒坡、荒滩和充分利用村边、路边、沟边、塘边。据了解,目前全市在“三荒”和“四边”上栽植枣树400万棵、杜仲1200万棵、银杏100万棵、甜柿30万棵,相当于全市扩大耕地面积25万亩。三是大力发展庭院绿色经济。蟠桃镇乔家村共有500多户,家家庭院里栽葡萄,平均每户每年产葡萄1000多公斤,年纯收3000余元,多的年收入超万元。
绿阴下的富路
平度高效林业的快速发展,在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又为成千上万的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拓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大泽山镇东五甲村,共有168户538人,仅有山岗薄地700亩,前些年曾因贫穷而闻名遐迩。自1982年以来,该村靠培育树苗和山区经济林开发走上了富裕路。全村连续10多年培育葡萄、苹果、桃等良种树苗1000多万棵,累计收入1000多万元。据统计,像东五甲这样的高效林业专业村全市已发展到300多个,专业户3万多户。为了让农民少担市场风险,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平度市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建起了10个林产品贮藏、加工龙头企业,并在全国20多个省市建立了购销网络。由此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布局。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农业发展:优化结构当先行
□郭会文
农业要发展,必须优化结构,实现传统低效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不过,戏法人人会变,奥妙各个不同。有的越调越优,柳暗花明;有的调而无功,甚至越调越劣,山穷水尽。究其原因,还是对市场的把握有深浅之分,正误之别。有些地方,存在着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结果常常是“一年丰,二年歉,三年产品不照面”。这类事例俯拾即是,自1984年我国放开水果市场,许多地区看到发展果业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大建果园、果品基地。更有一些地方,无视土壤、气候等生态条件,盲目将果业定为自身的支柱产业。几年时间,全国水果面积和产量分别增加了2倍和3倍。且品种过于单一,上市趋于集中,北方的苹果南方的桔,外加一个全中国的梨,三大水果占了全国总面积、总产量的60%以上,常规品种过多,早晚熟品种太少,市场调节性差,导致季节性积压。去年,全国水果大丰收,总产量达到4600万吨,然而增产不增收,全国水果内销价格平均下跌10%,北京市苹果价格则下跌了30%。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遇到的问题无疑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市场经济理论课。
如今,在不少地方,人们已经确立了这样一种观念:什么赚钱就搞什么。这种观念与计划经济条件下“只管埋头拉车,不去抬头看路”的情形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说明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结构调整意识有了显著增强。但是,稍有不慎就会产生两种偏向:削弱粮棉生产和产业结构重复。就后者而言,我们所要关注的市场不应是过去的市场,甚至也不再是现在的市场,而应是未来的市场、运动变化着的市场,否则,就很可能尾随在别人的后面,吃别人的残羹剩饭。市场的走向,也就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各地调整农业结构,应建立在对市场走向深入、细致、科学的调查分析基础之上,拓宽思路,因地制宜,因时而化,努力形成自身的个性和特色,万不可亦步亦趋,挤进同一条胡同,而步工业结构重复的后尘,不然,农业相对于工业更为分散、规模小,若积重难返,代价就更大,悔之莫及。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节地:潜力就在脚下

  河北省耕地内立着近千万个坟头,占地竟达三十二万亩。一九九六年该省开始了大规模的——
平坟还耕
□辛凤
生于土,息于土——土葬之风,已在中国大地沿袭了几千年。
如果说,古时地广人稀,土葬占田尚不为忧,那么,当华夏子孙已繁衍到十数亿时,死人与活人争田便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举目四望,河北广阔的田野上,这儿一片、那儿几座的坟头,数来竟有960多万个,占地约32万亩。人增田减,活人要种田,死人还要占田,田将安生?
1996年,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省委农工部、民政厅、土地管理局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全省认真开展平坟扩耕活动。河北省要把解决死人与活人争地问题,作为实施耕地动态平衡的重要措施。人们算了一笔帐,通过这项活动,全省可以一举扩耕32万亩,今后每年还可以减少坟头侵占耕地约6700亩。
近年来,殡葬改革引起河北省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取得一定成效。到1995年底,全省由于火葬节约耕地约3.6万亩。但是由于旧的丧葬习俗的影响和工作软弱等多种原因,在一些地方土葬习俗还没有根除,坟头占地问题仍很突出。不仅使大量农田被毁,而且影响到精神文明建设。坟头散立在田野上,好像大地起了疙瘩。
河北省委、省政府要求,除有教育意义、受国家保护的革命烈士墓、知名人士墓、华侨祖墓和具有科学价值的古墓,经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保留外,其余耕地内的所有坟头一律要限期平掉,要求各级部门把平坟扩耕列为考核工作的目标责任制,年内基本实现耕地无坟化。
河北省要求各地要把平坟扩耕和殡葬改革工作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大力宣传殡葬改革,推行火葬;在有荒山瘠地的地方,经人民政府批准可建立公益性公墓或经营性公墓;各级土地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强丧葬用地的审批和管理,严格禁止私修乱建坟墓。
编后:
坟头进田,不仅占减耕地、影响耕作,而且有碍观瞻。坟头占掉的32万亩耕地,本该生产养活几十万人的口粮。让死人夺了活人的饭碗,何苦的事!再说,土葬风不改,每年还要再减6700亩地,再丢几千人的口粮。这样减下去,怎么了得!河北省一个平坟扩耕活动,又找回32万亩耕地。看来一个坟头才占了3厘来地,合起来,可就不是一个小数字。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桓台农民为土地买平安
本报讯只需交10元钱,1亩地就可享受3年期的农业保险。目前,山东省桓台县43万农民纷纷花钱为土地投保买“平安”,全县48万亩农田全部“吃”上了农业保险。为把农业的自然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桓台县委、县政府决定今年把发展农业保险当作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全县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县里制定了农业保险实施办法,把保险范围、保险期限、保险责任等一并印发给农民,做到家喻户晓。(张兆武张丙星)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出席全国村社发展经验交流会代表发出倡议
两个文明齐抓促进村社发展
本报讯出席全国村社发展经验交流会的代表,日前发出联合倡议,愿同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共同认清责任,互勉互励,携手前进。
倡议的主要内容是:一、当好富民兴村带头人。要解放思想,转换脑筋,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和乡镇企业作出尽量多的贡献。二、争创“双文明”模范。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弘扬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扶危济困、合作互助的传统美德。做公正廉洁、求实创新、艰苦创业、团结奋进的表率,努力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三、搞好社区服务。要按照市场需求,想方设法为村民提供信息、技术等多方面服务,支持他们发展生产,搞活经营,勤劳致富。四、保障村民自主权。要明确树立民主、法制的观念。逐步把村庄发展规划、项目建设、公益事业、重大财务开支等活动,纳入“村务公开、民主办理、村民监督”的轨道。五、强化城乡合作。呼吁大家坚持不懈地做好各项直接的、间接的支农工作,积极开展各项涉农的经济活动。(姚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新疆农民下海在浙江
新疆葡萄干享誉海内外,如今新疆农民下海来浙江集镇叫卖,受到顾客的欢迎。徐松青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