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中非友谊万古长存
刘论
20多年前,我曾在非洲国家工作过8年,对那里美丽的山河,珍奇的物种,友好的人民,至今仍依依不舍,记忆犹新。在李鹏总理开始对非洲国家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的时候,我抚今追昔,向往非洲之情油然而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中非友谊万古长存!

中国与非洲相距遥远,但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久远的年代。早在公元前2世纪,也就是我国的汉代,中国同非洲就已开始通过各种途径交换各自生产的珍品。据说,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所穿的衣物是用中国丝织成的。在肯尼亚、桑给巴尔和津巴布韦等地发现过我国唐宋时期的瓷器和钱币,证明当时中非的商品交换已颇具规模。在我国出土的唐代文物中,也发现有非洲的黑人陶俑。宋代出版的《诸蕃志》等古籍详尽地描述了埃及、索马里、桑给巴尔、马达加斯加等地的风土人情和地志物产。到了明代,中国和非洲之间已经有了官方代表的相互访问。郑和在他著名的远航中曾经代表中国政府访问了东非的一些国家,东非国家也派遣使者到中国访问。只是到了15世纪以后,由于西方殖民主义的侵入,才打断了中非之间的友好往来。纵观中非交往的历史,可以看出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非洲自有史以来,在同其他国家的交往中,尽管受尽了欺侮、压迫和蹂躏,但是非洲同中国的关系始终是和平的、友好的、互利的。2000多年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中国和非洲国家人民建立了可以传为佳话的深厚友谊。
非洲曾是人类的发祥地和文明发达最早的大陆之一,但西方殖民主义者的野蛮侵入,严重地阻碍了非洲社会的发展。臭名昭著的奴隶贸易持续了数百年,无数“黑奴”长期处于惨绝人寰的境地。西方殖民主义者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而非洲却损失了1亿左右的人口。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非洲社会倒退了几百年。事实充分证明,西方国家的发达是建筑在非洲国家落后的基础上的;在今天北美、西欧的繁荣中,包含着无数非洲“黑奴”的血和泪。
饱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侵略和压迫的共同经历,使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心连心。他们在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相互同情、相互支持,结下了真挚的战斗友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中非友好关系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中国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给予正在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非洲人民巨大的鼓舞和支持。从50年代开始,非洲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工会、青年和学生群众组织的代表不断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他们无不称赞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十分重视并大力支持非洲人民的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正义斗争。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与一些非洲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进行了直接接触,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60年代以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一大批国家相继独立,许多非洲国家领导人先后应邀访问中国。
1963年12月至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10国,这是中国领导人对一系列非洲国家的首次正式友好访问,体现了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领导人对发展中非友好关系的高度重视,为中非友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访问期间,周恩来总理热情地赞扬和支持非洲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指出:“几世纪来受尽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压迫和奴役的非洲人民已经觉醒起来、站立起来了,他们决心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是世界上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周总理还提出了中国关于处理同非洲国家相互关系中的五项原则:(一)中国支持非洲各国人民反帝、反新老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二)支持各国政府奉行和平中立的不结盟政策;(三)支持各国人民用自己选择的方式实现团结和统一的愿望;(四)支持各国通过和平协商解决彼此之间的争端;(五)主张各国的主权应得到所有其他国家的尊重,反对来自任何方面的侵犯和干涉。周总理对非洲的访问以及签署的一系列协定,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各方面的友好合作关系。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不幸与世长辞。噩耗传来,非洲山河悲怆,友人恸哭,各国政府和人民都以最庄严肃穆的方式,悼念这位伟人。非洲报纸以赫然醒目的标题,称颂周恩来总理的伟大业绩,讴歌他“功劳盖世,誉满全球”。
60年代至70年代,是非洲国家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时期,也是中非关系全面发展的时期。一系列新独立的非洲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非交往频繁,中非友好深入人心。

政治独立是实现经济独立的前提条件,经济独立是巩固政治独立的物质基础。非洲国家过去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掠夺,经济落后,资金短缺,独立后在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上面临着许多困难。中国一向支持非洲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努力,向他们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先后帮助他们建设了一些生产和生活急需的项目。这些援助虽然数额不大,但不附带任何条件,表示了中国帮助非洲国家独立发展的真诚愿望。
中国在非洲援建的第一个成套项目是几内亚火柴厂和卷烟厂。该项目于1964年7月建成投产后,由几方自己经营管理,产品质量稳定,产量逐步提高,满足了市场需要,结束了几内亚长期进口卷烟、火柴的历史。该厂连年获得较大赢利,迅速收回了投资,使几内亚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被誉为“模范企业”。
殖民主义统治时期,马里消费的茶叶和糖,长期依赖进口。殖民主义者曾断言“马里不能种植茶树和甘蔗”。马里独立后不久,中国派出农业专家,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帮助马里试种成功了甘蔗和茶树,并生产出糖和茶叶。马里以新中国成立和马里独立的年份,将生产的茶叶定名为“49—60”,象征中马两国的友谊。马里总统将茶叶作为珍贵礼品送给邻国总统,宣传马里自己能生产茶叶和糖,强调马里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此后,中国又帮助坦桑尼亚、几内亚、卢旺达、塞拉利昂、多哥、扎伊尔等国种植甘蔗,建设糖厂,发展制糖工业,既满足了当地人民的需要,又为受援国增加了收入。非洲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中国援建的项目是实实在在地为了帮助非洲发展经济。
为帮助非洲国家和人民解决缺水困难,中国先后向非洲援建了近30个打井项目,打井600多眼。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原有供水设备仅能满足全市需要量的一半,人们为了生活用水,不得不到200公里以外取水。中国打井技术人员不畏酷暑,转战沙海,终于在25平方公里区域内打成18眼井,铺设输水管道56公里,昼夜供水能力2万立方米,缓解了该市长期缺水的困难。
举世瞩目的坦赞铁路是中国对非洲援助中最大的项目。铁路全长1860多公里,整个工程历时近6年。为修建这条铁路,中国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约100万吨,先后派出工程技术人员近5万人次。66名中国专家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长眠在非洲大地,为中坦赞人民的友谊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诗篇。坦赞铁路建成后,有力地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支持了南部非洲的民族解放斗争。坦桑尼亚总统曾指出,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是“对非洲人民的伟大贡献”,“历史上外国人在非洲修建铁路,都是为了掠夺非洲的财富,而中国人相反,是为了帮助我们发展民族经济。”赞比亚总统也表示,“患难知真友,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中国援助了我们。”坦赞两国人民把坦赞铁路誉为“自由之路”、“解放之路”、“南南合作的典范”。
从1956年至1996年,中国先后向非洲52个国家提供了物资援助和技术援助,援建了农牧渔业、轻纺工业、能源、交通运输、广播通信、水利电力、公用民用建筑、文教卫生、工艺和手工业、食品加工等600多个项目。目前,应非洲国家的要求,我国仍约有107个专家组、17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在非洲国家辛勤地工作着。中国的无私援助,在非洲家喻户晓,博得非洲人民的普遍赞扬。
派遣医疗队是中国援助非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63年4月首次向阿尔及利亚派遣医疗队以来,中国先后向40多个非洲国家派出医务人员1.5万多人次,共诊治各种疾病2亿多人次,为非洲国家培训了2000多名医务人员。中国医疗队在设备简陋、药械缺乏的情况下,成功地开展了心脏、颅脑、胸部及大面积烧伤等难度较大的手术。阿尔及利亚印刷工人奥斯曼的右手被切纸刀从腕关节远端2厘米处切断,中国医疗队星夜经过11个小时的紧张抢救,奇迹般地接活了这只手,使病人重新获得了劳动和生活能力,18年来这只手一直保持完好。我医务人员克服重重困难,为索马里一位女患者成功地摘除了34公斤的巨大卵巢囊肿,被视为索马里乃至整个非洲医学史上的奇迹。喀麦隆曾发生一起严重车祸,中国医务人员奋战12个小时,使75名伤员全部脱离危险。阿尔及利亚一位12岁的小姑娘10年前被牲畜咬掉了鼻子,中国医生分4次为她进行了全鼻再造手术。手术成功后,小姑娘逢人便激动地说“我也有鼻子了”。类似这样救死扶伤的事例真是不胜枚举,至今仍在非洲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中国医务人员不仅在医院,而且深入农村、牧区巡回医疗,热心为非洲人民服务。许多中国医务人员为患者献血、献皮,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精湛医术和良好医德受到非洲国家政府和人民高度赞扬。不少人多次受到嘉奖,被誉为“白衣使者”和“最受欢迎的人”。
最近几年来,根据双方的需要和可能,我国同非洲国家经济技术合作的方式开始进行了必要的改革,由单纯的无偿援助改为贴息贷款、无偿援助和合资经营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援外结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利用我国适用于非洲的技术优势,企业逐步成为合作的主体,重点扶持对当地国计民生有直接影响的项目,使一些工厂增添了活力,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共同的命运,真挚的友谊,使中国和非洲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携手共进。在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长期斗争中,非洲国家始终为中国奔走呼吁,积极支持中国的正义要求。当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表决通过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后,非洲国家代表欣喜若狂,载歌载舞,为中国的胜利而欢呼。他们把中国的成功看作是自己的成功,他们把中国的胜利看作是整个第三世界的胜利。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曾多次赞扬非洲国家在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近年来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斗争中,非洲国家顶住西方国家的强大压力,仗义执言,批驳某些国家对中国的无理攻击,在投票表决时坚定地支持中国,为连续7次挫败西方反华提案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绝大多数非洲国家坚决支持中国的统一大业,在台湾问题上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每一位在非洲工作过的中国人,无论是外交人员还是援外专家,都亲身感受到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非洲国家政府和人民把中国人视作真正的朋友,尽力提供各种方便,我们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情欢迎和款待,真好像生活在自己的第二故乡。

当前,冷战结束给非洲造成的强烈冲击已基本过去,多数非洲国家政局趋向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开始步入一个要和平、求稳定、谋发展的新时期。
非洲拥有53个国家,约7亿多人口,在不结盟运动中约占半数,在联合国成员中占了近1/3,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非洲是主张和平共处,反对外来干涉的倡导者;是不畏强暴、维护正义、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生力军;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曾经饱受奴役的非洲国家,从历史的教训中深刻地体悟到:依赖外部的力量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非洲的问题,要想实现非洲的发展,还必须依靠自身力量,依靠联合自强、通力合作,把握时代机遇,迎接世纪挑战。
非洲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有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在世界最重要的50多种矿产中,非洲有17种居于首位。其中铂、锰、铬、钌、铱等矿藏占世界总储量的80%;磷酸盐、黄金、钻石、锗、钴等占50%;铀、钽、铯、铝矾土等也占30%以上。世界多数国家所需要的稀有原料主要从非洲进口。非洲的石油储量也十分丰富,是世界8大产油区之一。近年来,非洲政治经济形势的好转,为未来非洲新兴大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非洲进口贸易总额连续3年增长,显示了令人瞩目的强劲力量。有专家预测,撒哈拉以南非洲有可能成为下一世纪新的经济增长地区,甚至可与今天的亚洲“巨龙”相媲美,成为21世纪的非洲“虎”。全球的和平离不开非洲的稳定,世界的繁荣离不开非洲的发展。如果说,20世纪非洲的独立和解放对人类的进步产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影响,那么21世纪非洲经济的腾飞,将对世界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在世纪交替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国更加珍视同非洲国家进一步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与非洲国家虽然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各不相同,但双方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而有着许多的共同点。
中国和非洲国家历史上有过相似的遭遇,都为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和解放进行过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
中国和非洲国家都面临着振兴民族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历史性任务,都在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努力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都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和平国际环境,都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中国和非洲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都努力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中国和非洲国家都是不平等贸易、不等价交换和经济关系中歧视性政策的受害者,都主张实行取长补短、互利互惠、平等相待的经济、贸易交流。
中国和非洲国家在国际事务中都主张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国家之间应该相互尊重;都倡导对话与合作,反对对抗与冲突,反对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强加于人。
中国和非洲国家都有加强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强烈愿望,双方经济互补性强,存在进一步扩大合作的巨大潜力,双方都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经贸合作的新方式和新途径,都重视并致力于巩固和深化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
1996年江泽民主席对非洲的国事访问,是中国同非洲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在访问期间,江泽民主席提出了中非真诚友好、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加强磋商、面向未来的五点原则主张,这为双方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全面合作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和非洲国家有着共同的经历,面临共同的任务,这是发展和加强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坚实基础。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大陆,在当前新的国际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彼此之间的友好合作,既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局势和国际关系发展的历史潮流和时代要求。李鹏总理的这次非洲之行,是继江泽民主席去年访非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外交行动。它必将取得丰硕成果。中国和非洲国家一定会抓住机遇,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把中非友好合作关系推向新的阶段。中非友谊之树一定会更加根深叶茂,万古长青!


第6版(国际)
专栏:

  西蒙外长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莫桑比克热切期待李鹏来访
本报马普托5月3日电记者李志明报道:莫桑比克外长西蒙今天在此间接受本报和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李鹏总理即将对莫桑比克进行的正式友好访问是莫中两国关系史上划时代的大事,莫桑比克政府和人民热切地期待着李总理的到来。中国政府首脑首次访莫,必将推动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更上一层楼。
西蒙外长说,莫中两国之间有着传统的友谊,我们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对许多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都持有相同的看法和立场,在经济合作领域里也曾是很好的合作伙伴。但是由于内战的影响,莫桑比克经济遭受破坏,也影响了莫中经济合作的顺利进行。现在莫国内战已经结束,百废待兴,政府制定了经济复兴计划,这为我们扩大两国间的互利合作提供了更多机会。莫桑比克欢迎中国企业家来此投资,也希望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等方面扩大同中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西蒙表示,通过李鹏总理此次来访和两国领导人的直接会晤,必将进一步加深双方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国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合作的更大发展。


第6版(国际)
专栏:

  瑞士领导人会见邹家华
新华社伯尔尼5月1日电瑞士联邦委员会主席科勒和副主席兼外交部长科蒂5月1日分别会见了正在这里访问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一行。
科勒在会见中高度评价中国在经济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并表示瑞士政府十分重视同中国的关系。他认为,加强和扩大两国在经贸等各个领域里的合作,不仅符合双方的利益,而且将对两国关系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蒂在会见中说,瑞士同中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标志着这一良好关系的发展,两国在经贸、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合作卓有成效。他表示,瑞士愿意进一步发展同中国的关系。
邹家华说,瑞士是最早承认中国的西方国家之一;建交40多年来,中瑞两国关系发展顺利,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中国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愿意加强同包括瑞士在内的所有友好国家的合作。他指出,中瑞两国各有优势,经济互补性较强,进一步扩大合作的前景广阔。
邹家华表示,他此次访瑞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增进相互了解,推动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的发展。
会见后,科蒂设午宴欢迎邹家华一行。瑞士国民院议长施塔姆女士、联邦院副议长齐默尔利以及瑞士经济、金融和企业界人士出席了午宴。
邹家华副总理一行是应瑞士联邦委员会副主席兼外长科蒂的邀请于4月30日抵达苏黎世,开始对瑞士进行为期四天的正式访问的。


第6版(国际)
专栏:通讯

  送别海伦·斯诺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何洪泽
海伦·斯诺走了。这位中国人民真诚的老朋友,以90岁的高龄在今年初走完了她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她的亲友选择在春暖花开的5月为她举行葬礼。这符合海伦的遗愿,因为据说她喜欢美丽和生机。墓地在康涅狄格州小镇麦迪逊郊外的一个乡间公墓。公墓不大,环境宜人。草地碧绿如绒,四周密林环绕。蓝天晴空之下,显得十分幽静优雅。
她的亲人和朋友从各地赶来为她送别。海伦的侄女雪黎尔一家几代来了;与她交往50年之久的老朋友黄华、何理良夫妇,龚普生大使,不远万里,从中国来了;她家乡犹他州的参议员伯纳特来了;中国驻美大使李道豫,驻纽约总领事邱胜云来了。还有许多来自日本、韩国和美国国内的朋友也来了。
葬礼简单而温馨。就像一个家庭送别自己的亲人。牧师在墓地为海伦作了祈祷,赞扬了这位杰出的女性。亲友们把一朵朵黄色的玫瑰放在她的灵柩上,表达对海伦的怀念。这种艳丽而又带刺的鲜花似乎与她的性格和人生十分相似。人们至今还不会忘记她当年单身冲破重重封锁,勇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传奇经历。正是这些经历,使海伦与中国永久地联系在一起。
亲友们在教堂为海伦举行了追思仪式。在庄重的风琴音乐伴奏下,海伦的侄孙女为她唱了《愿你永远平安》。海伦的亲属、朋友先后从各个方面谈到了她的一生,她的成就,还谈到他们与海伦的相处和对她的了解。黄华在讲话中追述了海伦在中国的不平凡的岁月和她对中国革命的热情支持。
龚普生谈到了她与海伦一年前最后一次见面的动人情景。海伦当时虽已病重,却不谈自己。海伦谈的是中国,关心的是中国。确实,她无法割断对中国的情怀。海伦一生写了40多本关于中国的书,她的自传书名就是《我的中国岁月》。她在去年获得了中国人民给予一个外国人的最高荣誉——“名誉大使”。海伦是当之无愧的。
海伦的美国朋友特别赞扬了她在美中人民之间所起的桥梁作用。他们引用了中国的成语“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他们说,海伦播种了美中两国人民之间了解的种子,使我们今天能有美中人民的友谊。现在,我们应该继续海伦的工作,为我们的后代继续架设美中两国之间的桥梁。海伦的亲属已经决定,将在海伦的故乡犹他州、她晚年居住的麦迪逊市,在她念念不忘的北京和西安分别栽种四棵常青纪念树。让年轻的一代,把美中友谊的种子继续培育下去。海伦如有灵知,当会宽慰含笑于九泉。(本报纽约5月2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英新任外交大臣谈外交重点
新华社伦敦5月2日电(记者王诚)英国新任外交大臣罗宾·库克2日在此间阐述英国新政府的外交政策重点时表示,新一届工党政府外交政策的中心任务就是致力于恢复和加强英国在国际事务中所应发挥的重要作用。
库克在唐宁街10号首相府前对记者们说,本届政府将着手制订面向21世纪的外交战略,以确保英国在国际社会中应有的地位。他表示新政府近期外交工作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英国将致力于改善与其它欧盟成员国的关系,争取在欧盟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库克强调,英国只有置身于欧盟一体化进程领导者的行列中,才能更好地决定欧洲的未来发展方向。
其次,英国政府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遍布世界各地的使领馆的作用,积极促进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增加国内的就业机会。英国新首相布莱尔此前曾表示,他将在工商界挑选一些驻外大使以便更好地促进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三,英国将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保护环境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英国赢得国际声誉。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国务卿访俄罗斯
在俄与北约关系问题上未获突破
本报莫斯科5月2日电记者许宏治报道: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5月1日至2日对俄罗斯进行了工作访问。访问期间,她同俄外长普里马科夫进行了几个小时的会谈,但没有取得突破。
会谈的主要议题是在北约计划东扩情况下俄与北约的关系问题。双方希望在5月27日签署关于俄与北约关系的文件。但在关于文件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普里马科夫强调,会谈中确定了必须解决的问题,它们主要涉及军事方面。他指出,这些问题有待专家们进行研究,但俄美双方都还没有说出在这些问题的细节上的最后立场。
奥尔布赖特说,最复杂的问题涉及那些未加入北约、但参加了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的国家的主权。


第6版(国际)
专栏:

  朝谴责美散布朝鲜威胁论
新华社平壤5月3日电朝鲜《劳动新闻》今天发表评论,严厉谴责美国散布的所谓“朝鲜威胁论”,认为这是“对朝鲜的拙劣挑衅”。
评论说,最近,美国的好战势力宣扬什么“朝鲜半岛存在战争威胁”,因此“必须拥有强大的战争遏制力”等等。美国这样误导舆论“只不过是掩盖自己好战本性的一种策略”。这篇评论指出,朝鲜半岛确实存在着战争威胁,这种威胁来自美国加强美日安保同盟的活动和美国在韩国增加兵力。评论强调,如果美国真的希望缓和同朝鲜的对峙关系,实现朝鲜半岛的和平与朝美关系正常化,那么它就应该采取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措施,营造相互信赖的气氛。


第6版(国际)
专栏:

布莱尔发表就职演说
5月2日,英国新任首相托尼·布莱尔在唐宁街发表就职演说。旁边是夫人谢丽及家人。
新华社记者姜岩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