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书评)
专栏:

  一卷华章慷慨吟
——近期毛泽东诗词研究成果管窥
何火任
时代伟人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面对中华诗史上这一奇宏景象,学者们踩着历史前进的脚步,追寻时代激越的回声,数十年来孜孜不倦地研读毛泽东诗词,或探幽发微、究其堂奥,或宏观思索、寻绎新知,不断地进行评说,形诸著述。毛泽东诗词的确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令人高兴的是,在本世纪行将过去、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围绕毛泽东诗词这个话题的思考和研究,又有不少新的开拓和突进,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大大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和思路,提高了人们鉴赏和领悟毛泽东诗词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的审视能力,将毛泽东诗词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自50年代后期始,注释、诠解和赏析毛泽东诗词的书籍特别是文章层出不穷,不可胜数。这对于帮助人们准确、深入地理解毛泽东的每首诗词是非常必要和大有裨益的。随着时代的前进,这种诠解和赏析的学术水准也在不断提高。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初版、1996年增订再版的臧克家先生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和长春出版社1994年初版、1995年重印的公木先生撰著的《毛泽东诗词鉴赏》,是标志这方面研究水平的重要成果。前书约请全国50多位作者对56首毛泽东诗词分别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思想艺术分析,大都写得情真意挚,在考证事实、布列背景、开掘每首诗词的意蕴和神韵上深下功夫,极力言人之所未言,阐发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后书集公木先生长期精研毛泽东诗词的心血和智慧,既对57首诗词逐篇进行深入浅出的论析,又从宏观上探索毛泽东诗词及中国旧体诗与新诗创作的内在规律。
诗歌界和学术界普遍认为,毛泽东诗词是一部中国现当代革命和建设的宏伟壮丽的史诗。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毛泽东诗词所具有的史诗性质,不仅体现在诗人生动地描绘了他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的曲折而漫长的革命和建设的征途,也体现在他抒写出作为伟大共产主义者的心灵轨迹和壮美情怀,因此,这部革命史诗画卷,也是诗人的感情史和心灵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马连礼主编的《毛泽东诗词史诗论》,创造性地将毛泽东诗词作为“史诗”进行专题研究,既有“史”的宏阔梳理,又有“诗”的精深剖析,把“史”和“诗”熔为一炉,让人们强烈感受到,毛泽东以遒劲的史笔使中华诗词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放射出新时代的耀眼光辉,并在历史形象的升华和谱录史实的火炬之上点燃一炬洞照万物的哲理之光。而新近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萧永义著《毛泽东诗词史话》和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陈东林著《毛泽东诗史》,同样也都从“史”的角度展示毛泽东诗词的深奥与辉煌,所不同的是,“诗史”着力于描述毛泽东每首诗词其所以产生的那段动人的历史故事,而“史话”则着力捕捉诗人在诗海遨游的激动之中思想和感情跳荡的浪花,两书的着眼点都在于探寻诗人的感情史和心灵史,都在于诗中见史,史中见诗。
将毛泽东诗词置于中国诗歌发展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和专题研讨,探究其丰富深邃的历史、时代、美学和哲理内涵,及其在中国诗歌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这是呈现在毛泽东诗词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势头。1992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刘汉民著《毛泽东诗词十美》、1994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连礼主编的《毛泽东诗词美学论》和1994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育仁著《鲲鹏之梦——毛泽东诗化哲学评传》等专著,都是较为突出的新成果。“十美”和“美学论”在开掘毛泽东诗词美学意蕴方面都颇具新意,前者从十个方面相当深入地阐发了毛泽东诗词的思想艺术价值和美学风格,后者对毛泽东诗词的美学特征既有总体描述又有分类论析,各得其妙。这两本论著对学术界将毛泽东诗词融会贯通后进行理论升华而构成独立体系的“毛泽东诗词美学”专著的问世具有着可贵的开拓性意义。“鲲鹏之梦”把毛泽东诗词提升到“诗化哲学”的高度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研讨,论者竭力去触摸诗人超凡崇高的内心世界,去寻溯诗人人格意志发生、发展而至结局为主线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历史渊源,去探究那些深藏在诗人诗词中的更坚实、沉重而动人的东西,并如同追踪伟人的足迹所深切体验的那样,去尽情领略毛泽东这座傲然雄踞在中国文明大景观中的大山的神采,去充分感受那生命的激情和分量。当然,书中有个别论述也有可商榷之处。
1994年12月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在京成立,1996年9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选编的《毛泽东诗词集》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都为毛泽东诗词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人们会高兴地看到,更多的有着更高学术水平的毛泽东诗词研究著作定将不断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7版(书评)
专栏:

  英雄谱写的壮歌
赵世居
由中共衡水市委、衡水市人民政府组织编辑,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衡水市抗洪抢险丛书《英雄本色》,包括新闻通讯、报告文学、摄影图片三个集子。它采取立体式、多层次的记述形式,全面、详细地描绘了一九九六年八月间衡水市人民抗洪抢险的那段难忘岁月,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人民群众战胜自然灾害的壮丽画卷。这套丛书的突出特点,是对广大抗洪军民英雄业绩的热情讴歌,和对公而忘私、无所畏惧、勇于牺牲、团结奋斗这样的抗洪精神的大力弘扬。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的激情,闪烁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火花,读后引人深思,催人振奋。
顾全大局,公而忘私,是贯穿本套丛书的中心基调。《英雄本色》的编写者们以饱含激情的笔墨为我们展示了衡水人民识大体、顾大局,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
“保京津、保干线、保油田,最后保家园”,衡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这个口号,如同一面鲜红的旗帜,动员和鼓舞全市人民积极投身到抗洪抢险的伟大斗争中来。在北大堤五十公里长的战线上,衡水投入了十万抗洪军民,即使是在南大堤出现大决口,安平、饶阳、深州、武强四县市面临严重危局的紧急情况下,增援北大堤的力量仍源源不断地开来。“人在堤在,誓与北大堤共存亡”的呐喊,声遏行云,气吞山河。
洪水固然猖狂肆虐,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衡水人民没有被凶恶的洪水所吓倒,他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戮力同心齐参战,甘洒热血降洪魔,用刚强的意志和拼搏的精神,谱写了一曲不败的壮歌。对广大军民无所畏惧,勇于牺牲的大无畏革命英雄气概,《英雄本色》给予了浓墨重彩的弘扬。
在这套丛书中,有跳入滚滚洪流,以血肉之躯筑起的拦洪人墙;有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喊不叫的坚强战士;有挂着输液瓶上战场的总指挥;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敢死队”;有敢冲敢闯,不让须眉的“娘子军”……由此展现出一幅壮丽雄伟的群英抗洪图。那一段段情绪激昂的文字,那一幅幅生动鲜明的图片,洗涤着人的心灵,激荡着沸腾的热血。这套丛书的摄影图片集中有一首配诗写得很好:“长长的长长的堤岸,一边是洪水,一边是良田;长长的长长的战线,一边是人民,一边是灾难;长长的长长的诗篇,句句是汗水、生命和勇敢。”
同时,《英雄本色》还对北京、天津以及省直单位、省内兄弟市的无私支援给予了较大篇幅的记述,唱响了“你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亲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庭:祖国。”这样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温暖的颂歌。
当洪水袭来的时候,我们的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是否坚强?我们的党员能否冲锋在前?《英雄本色》以生动翔实的文字记载,做了响亮的回答: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党,她是抗洪抢险斗争的中流砥柱;我们的广大党员个个经得起考验,他们以实际行动履行了党旗下的誓言。
通览《英雄本色》全书,我们可以发现:最先出现在最危险地方的是共产党员,第一个跳入洪水中排除险情的是共产党员,危急关头冲在前头的是共产党员,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是共产党员,奉献最多、牺牲最大的还是共产党员……广大党员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擦亮了“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表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化作了带领人民群众取得抗洪抢险斗争全面胜利的巨大力量。
同样,在《英雄本色》的许多章节和篇目中,我们也领略到了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坚不可摧、战无不胜的铁军风采,他们以保卫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己任,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不垮的长城。
去年的抗洪抢险斗争刚刚结束,衡水市就开始着手《英雄本色》的组织、编辑工作,并以此作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他们还借鉴抗战时期冀中军区党委编辑《冀中一日》的做法,号召全市人民拿起笔,把自己在抗洪期间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集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第7版(书评)
专栏:书话人语

  红火的“四库”
孟凡茂
18世纪70年代,乾隆皇帝召集了一大批文人筹划编纂一部大而全的书。于是全国各地的书籍被征入京城,或录或删或禁或毁,取其所需,用其所好,费时10年终于编成。因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故名《四库全书》。全书共收书近8万卷,手抄7部,分藏于皇家的藏书楼中。皇帝的大功告成了。时至20世纪90年代,“四库”这个名词一下子红火起来了,几年工夫,我们已经见到或即将见到《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书丛刊》,还有原版影印的《四库全书荟要》,实存名亡的《盛世藏书》。我不想评论也无力评论这些“四库”的成就、作用和影响,只是对此感到困惑不解,为什么对“四库”如此偏爱,如此钟情?难道用《四库全书》的形式整理古代典籍是最理想的吗?还是因为驾轻就熟?
有人说当年乾隆能办到的事,今天不仅应该办到,而且要办得更好。其实我们今天完全没有必要和乾隆较劲儿。乾隆办的许多事对今天来说都大可不必了。至于乾隆编《四库全书》这事儿,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皇帝想要为自己树立文功之碑;其二,可把众多知识分子困于编辑古书的事务之中,既可施以拉拢又便于统治;其三,清除书籍中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思想观念,也就是通过编书而达到删改销毁之目的。对于编纂《四库全书》的功过,一时有一时的评价。鲁迅先生说,除了全毁抽毁之类,最阴险的是删改古书的内容,而称它为“四库残书”。季羡林先生说,经过几百年,事实证明它还是有用的。应该说各有各的道理。虽然如此,我想要真和乾隆较劲儿,就不该步乾隆的后尘,走200多年前的老路,因为今天有科学的分类方法、先进的编辑手段和高超的印刷技术,就应该有更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古代典籍的整理。早就有人指出,《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已不适应今天的需要,如把属于语言文字学的“小学”归经部,把地理类书籍归史部,今天说来是颇为费解的。可是,今天的续修也罢重排也罢,仍循旧路。倘若200年后的子孙也照今天的路数走,也许还会编出《四库全书》的十续八续,那真不知是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还是因循守旧观念的发展了。
如今各家竞相编纂,可谓当仁不让;不惜重编广印,或许另有所图。如果我们把古代典籍的整理看成是功在千秋的事业,就应有比古人更远的眼光。当不计较提前三年五载完成,以博取最先或第一之归属。更不该不论古籍的价值一味求全求大而一哄而起。尽管在规模和速度上夸耀超过了古人,但不知在态度和质量上是否对得起后人。或许当“四库”的热度冷却之后,我们才能平心静气地体会“红火”的感受和作用。


第7版(书评)
专栏:

  “小说家之珍珠船”
柯愈春
《说海》是一部汉代至清末的纪实小说总集。明代杰出戏剧家汤显祖将这类作品视为珍珠,所谓“小说家之珍珠船也”(见《虞初志序》)。
这是一曲用千余篇文章谱成的中华民族正气之歌。像秦赓彤的《庚申北略》,作者以清廷谈判大臣随员的身份,详细记录了英法侵略军攻入北京及火烧圆明园的始末。卷中有不少篇幅,比如孙剑秋的《三元里义民》、陆士谔的《冯婉贞》等,写出了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中国人民面对外国侵略者,前仆后继,奋起反抗,代代相传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大地永不陆沉的根本保证。
这是一套由形形色色人物组成的传记文学汇辑。从书中可以看到,封建礼教对人物个性的压抑扭曲。但有不少篇章明写儿女苦孝、女子贞节,但其实意是在说政治,讲做人。在民族矛盾尖锐的动荡时期,寓意往往隐晦而深刻。所谓“彼为人臣,主亡而事二姓,斯义不及女子矣”(见李邺嗣《女兄文玉传》)。灯红酒绿的秦淮河畔,一群歌妓娼妇也成了莆田余怀笔下的人物。但他在文中探讨的,却是明朝灭亡的原因。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二十四记录说:“余怀闵明之所以亡,著《板桥杂记》,备载亡国之俗,以寓其麦黍之思。”书中的不少篇章,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着意评论,所取大都指其社会意义而言。
这是一部由历代500多位优秀作家撰写的纪实小说大全。他们继承虞初的遗意,特别注重小说故事的情节及趣味。虞初是西汉武帝时的一位小说家,以善于在宫廷中敷说前朝故事而闻名于世,后来虞初便成了小说的代名词。宋明理学兴盛时期,小说受到蔑视排挤,汤显祖对小说加以提倡,向理学家提出质问:“稗官小说,奚害于经传子史?游戏墨花,又奚害于涵养精神耶?”这类短篇小说,大都文笔轻松。书海中的逸趣,友朋间的箴规,女儿们的痴情,虽然尽是微波浅浪,但细细观赏,如同静夜对月,自有一番怡然自乐的感受。
此书由清史研究专家谢兴尧教授任学术顾问并组织整理,收历代选本共十种,其中四种是文化界多年求而未得的稀见绝本。汤显祖在明代佚名选编《虞初志》的基础上,辑录当时散见的诸家短篇小说,编成《续虞初志》四卷,文化界的一些朋友原以为仅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此书,现发现北京藏有此书明刻本。最近又发现明代邓乔林辑《广虞初志》四卷,国内亦藏有明刻本。清初学问家张潮利用他当时与文化学术界的广泛交往,按照他自己的爱好,从朋友那里索取小说短篇,大都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纪传体裁,类似现代的所谓纪实小说,内容几乎覆盖当时社会的官场、民间、神佛、盗娼等各个方面。他在广收博采的基础上,编成《虞初新志》二十卷,在清代风行全国。继此之后,有郑澍若《虞初续志》十二卷。又有黄承增辑《广虞初新志》四十卷,搜罗广博,民国以来也成了稀见之本。清末民初时期,胡怀琛《虞初近志》十二卷、姜泣群《虞初广志》十六卷及王葆心《虞初支志甲编》四卷相继问世。这次又幸运发现民国间大藏书家傅增湘抄本一册,题为《虞初续新志》,朱承鉽编,所收篇章涉及太平天国时期的不少遗文逸事,经专家审阅鉴定,以为是少见的有用之书。
此书原选本大都辑自历代诸家文集,也有不少篇章是作者直接向当时编者提供的。有些文集早已佚失,有些作者本来就未结集,而小说却依赖这些汇集本而保存至今。书中保存了大量有关人物、经济、科技、艺术、民俗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说海》共8册,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第7版(书评)
专栏:

  《曾在天涯》的文化品位
刘起林
阎真的长篇小说《曾在天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为海外题材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气息。这主要表现在,惯见的异域传奇不再是作品的精神重心,而对文化品位的追求,则在情节进展和形象完成的过程中强烈地凸现。
海外文学的兴起,是近年我国文学创作中的一个突出现象,一些作品赢得了广泛的读者和强烈的社会影响,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作品主要是由于异域生活的传奇性,而不是本身的艺术品质。
《曾在天涯》的特点是不就事叙事,它最能给人以心灵触动的是那种形而上的生命体验。这使小说有了一个富于理论意义的精神支点。主人公高力伟的文学价值在于他是个“生命意义的追问者”,他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眺望个体生命所处的位置。这种眺望和追问作为小说的精神内核,不但表达了平凡个体认识自我的心灵渴望,也传达了当代知识分子对生存意义的思虑。作为一个异乡旅人,主人公高力伟在加拿大异域环境的生活底层挣扎,在国内所拥有的身份感和心理优势丧失殆尽,自尊心敏感而脆弱,无法摆脱卑微平庸的处境。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从这种卑微的生存体验中执著地追索着生命的终极意义:“面对这大片墓碑,生命的有限性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它像墓碑的表面一样有着真实的质感……时间什么也不是却又是一切,它以无声的虚空残酷地掩盖着抹杀着一切。”在这里,精神视域的浩漫与生存空间的狭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仅仅属于人类特别是知识者的自我意识,带来了悲剧性的生命体验。
小说不是题材意义上的海外文学,它的意义覆盖面比惯见的“文化冲突”主题要宽厚得多。小说在新时期表现知识分子命运的作品中,也有着某种特殊价值。作者笔下知识分子的特质,是商业化社会条件下的心灵分裂和精神冲突:进入并成为历史角色的愿望与被清楚地意识到的个人的无能为力;对物质的渴求与寻找精神归宿的执著;个体生存空间的渺小狭隘与时空想象的浩漫宏阔;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性依恋与对现代文化的理性向往;生存现实的压力与对这种压力的形而上反抗;传统的性别角色与现实的调整要求,等等。这种种矛盾冲突是世纪之交某些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主题。主人公们的悲欢离合和心灵冲突,牵动着我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因而也具有了历史层面的厚度。在表现20世纪最后一代知识分子的生存与心灵处境方面,小说以精神的现实性切入了当代生活的本质。


第7版(书评)
专栏:

  六一的礼物
朱鹤年
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两套少儿丛书是献给孩子们节日的礼物。“巨人丛书”是发表在《巨人》杂志上的小说,经作者重新修订出版,已经出版过3辑共24本。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就是其中的一本。第三辑曾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少年儿童读物三等奖。这次第四辑又推出了秦文君的新作《宝贝当家》,书中以幽默风趣的情节,描绘了因父母离异或患病而处于孤独中的少年,在困境中怎样创造出富有希望的生活。《纯真季节》再现了青春少女绚丽多彩的情感世界,剖析了当代少年心灵成长中诸多疑问和秘密。还有《青春的螺旋》、《横祸飞来》、《女儿的故事》、《梦幻牧场》、《神秘的伙伴》和《莘莘学子谣》等6本。这些小说以反映校园生活为主,塑造了一批朝气蓬勃,个性鲜明,富有时代感和青春气息的少年形象。“校园故事会”丛书共分10册,有童话故事《阿大阿二穿错鞋》,专讲上海人的传统习惯、个性特点。还有革命传统故事《小丫儿的奇遇》,生活故事《黑面人和半个月亮》、《小主人的故事》、《豹子哈奇》,传说故事《会飞的和尚》,传奇故事《垃圾千金》、《明清传奇故事》等,以及匈牙利民间故事《七面仙子》。


第7版(书评)
专栏:新书快评

  《三剑楼随笔》
武侠小说爱好者恐怕无人不知金庸、梁羽生和百剑堂主这“文坛三剑客”,而知道三位大师还有潇洒、隽永的随笔传世的人可能不多。
40年前,这三位还是香港报界的青年编辑。1956年10月,他们突发奇想,在香港《大公报》副刊上开设专栏“三剑楼随笔”,三人合写,每人每日一篇,以展现“三剑客”“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学林出版社从中精选出70余篇结集成书,1997年1月出版。书中内容有谈文史掌故、名人逸事,有评琴棋书画、诗词联谜,有论神话武侠、影剧歌舞……如作者所云内容不限而形式无拘,世界之大、沙粒之微,均可信笔写来。(附图片)


第7版(书评)
专栏:新书快评

  《叶芝文集》
东方出版社推出的三卷本《叶芝文集》让中国读者可以领略到这位伟大的爱尔兰诗人、戏剧家创作与生平的大致风貌。
威廉·勃特勒·叶芝1865年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从26岁时出版第一本诗集起,一生写下了大量的抒情诗、诗剧、散文、随笔、文学评论、自传与回忆录等。由于他的“始终富于灵感的诗歌,并以他高度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精神”而获得192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叶芝是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对现代英语诗歌的发展有过重大影响,为世界文学贡献了不朽篇章。
《叶芝文集》卷一名为《朝圣者的灵魂》,卷二名为《镜中自画像》,卷三名为《随时间而来的智慧》。(附图片)


第7版(书评)
专栏:新书快评

  《随无涯之旅》
这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读书文丛”之一种。
作者周振鹤先生在书前“小叙”中说,收在这本小集子里的文章多半与文化有点瓜葛,但却都是在文化热早已降温,发烧友大都散尽以后写的……主要观点无非是,中国文化只有化西的前景,绝无西化的可能。其余文章则是谈一些比较容易被忽视的人或书或事。
周振鹤先生曾以历史地理学为专业,有机会行千里路,又“热衷旁门左道”,所以这本小书包含各地见闻和各种知识,文字也很流畅,读来兴味盎然。(附图片)


第7版(书评)
专栏:

侠客虚设人头会(《儒林外史》插图)
贺友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