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29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法
何竹康
邓小平经济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法。认真学习邓小平经济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对于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邓小平经济理论贯穿着普遍联系的观点,为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基础
邓小平经济理论系统地揭示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诸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比如: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并“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等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的经济建设与世界经济发展谁也离不开谁的重要关系;关于“手头东西多了”才能“立于主动地位”和“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等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建设与社会政治稳定之间相互依存的必然联系;关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等论述,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同存共长的依赖关系;关于农业与工业、经济与科技、沿海与内地等之间关系的论述,深刻揭示了国民经济结构中丰富的内在联系。这些论述清晰地勾画出了我国发展经济的外部和内部的基本联系,为我们全面而不是片面地、系统而不是孤立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奠定了坚实的认识基础。
邓小平经济理论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问题的本质。在邓小平同志看来,在中国经济与国际大环境的“联系”中,本质问题是“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的“联系”中,本质问题是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使改革不可逆转;在经济建设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联系”中,本质问题是只有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社会主义才能立得住,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信仰社会主义的人也才会越来越多起来;在国民经济内部各方面之间的“联系”中,本质问题是怎样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只要我们遵循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思路,正确把握经济生活中的普遍联系,特别是其中的基本联系,就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并在实践中自觉地加以坚持和贯彻执行。
邓小平经济理论体现着对立统一的原理,为我们正确认识现代化建设规律提供了科学方法
邓小平经济理论通过对一组组矛盾的辩证分析,揭示出一系列对应范畴相互联结、相互规定、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为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计划与市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社会基本制度范畴对立起来。但在邓小平经济理论中,两者关系却得到了科学解决。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是说,计划与市场作为经济手段,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服务于生产力发展。
速度与效益。邓小平同志一直关注着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问题。他既强调“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不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在增长速度的计划安排上要适当留有余地;同时,他又指出,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由此可见,稳定和协调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与尽可能“快一点”相互包含、相互规定,统一在一起的;速度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要由效益、稳定来参与规定。没有效益,速度是空的;没有稳定、协调,速度无法持久;没有速度,效益就体现不出来,稳定、协调也靠不住。稳妥是尽可能快一点的稳妥,效益是有速度的效益,速度是有效益的速度,以实现速度与效益的辩证统一。把两个方面割裂开来,就是违背经济规律,就要吃苦头、摔跟头。
先富与共富。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原则。“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在这里,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是手段、途径与目的的关系。两者互相规定、互相转化,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我们党的一项“大政策”。先富是共富的条件,是对共富过程的一个内在规定;共富是先富的目的,是对先富过程的一个内在规定。把这两个相互对立的范畴辩证地统一起来,就可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如果把它们割裂开来,或者回到平均主义,或者陷入两极分化,或者两者并存。因此,坚持先富与共富的统一,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条重要规律。
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既强调依靠自己,又强调对外开放,并使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邓小平经济理论中的又一辩证法思想。他认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同时,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实行对外开放,大量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他强调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发展不起来的。在邓小平经济理论中,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两个相互联系和统一的范畴。正是这种相互联系和统一,使两者都获得了新的时代内容。自力更生不是闭关锁国的那种自力更生,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市场接轨,在国际经济新秩序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外开放是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对外开放,而不是过去那种丧失国家主权的门户开放,立足于为我所用,引进工作讲求质量和效益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把两者作为同一性的要求来坚持,才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邓小平经济理论中,还有诸如放开搞活与加强管理、改革中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中的竞争与协作等对应范畴,都闪烁着对立统一思想的光辉,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只要我们认真地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经济理论,就能够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邓小平经济理论充满着辩证否定的智慧和艺术,为我们顺利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提供了根本指针
首先,坚持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无论在马克思的本本上,还是列宁的本本上,都找不到现成答案。我们只能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邓小平同志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就是要让国情、省情、市情、县情来“说话”。任何经济发展进程都有其内在逻辑。抓住“实际”,尊重其内在逻辑,问题的解决才能比较合理。强调从实际出发,看似简单,却是实行辩证否定即扬弃的极高明办法和艺术。
其次,以人民利益为标准。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邓小平同志强调,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应该坚持“三个有利于”,就要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群众都说好,有积极性,说明我们政策对头,办法得当;反之,就说明我们的工作存在偏差,需要改进。
再次,不争论,看实践。摒弃实行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变革以往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很多人的思想观念难免一下子转变不过来。改革之初,不仅兴办经济特区,甚至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有许多人不赞成。对此,小平同志强调允许看,不搞强制,不搞运动。这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领导科学的重要贡献,也是对唯物辩证法辩证否定原理的一大创新。事实证明,不争论,靠实践来统一思想,不仅使我国的改革避免了社会变革通常都会发生的剧烈震荡,得以稳妥、有序地进行,而且也为经济建设争得了宝贵时间。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我们同样必须贯彻“不争论”的原则,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总之,邓小平经济理论是一个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宝库。深入学习邓小平经济理论和江泽民同志《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等重要文献,就一定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处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把各项经济工作做得更好。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在“主攻方向”上大做学问
邵景均
自古以来有作为的学问家,历来强调学以志道、学以致用。我们今天搞社会科学研究,也有一个“志道”与“致用”的问题。其“道”,应在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其“用”,则是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这正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的社会科学的“主攻方向”。正确地把握这个主攻方向,不仅对社会科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社会科学属于上层建筑,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服务性,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属性。在以往,“服务”被看做是低人一等的事。现在,这一观念有了根本转变。人们通过彼此提供良好的服务取得自身利益,也在为他人和社会的服务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当代中国,“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社会科学为现实社会发展服务也已成为广大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共识。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社会变革时期,世世代代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小康和现代化,就要在我们这一两代人手中成为现实。能够为这一伟大变革提供理论支持,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啊!中国历史不会忘记这光辉的一页,也自然不会忘记为这一变革提供理论服务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所以,我们一定要更加牢固地树立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强烈意识,把“志”立在主攻方向上,把学问做在主攻方向上。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社会科学工作者全身心地投入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不断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和聪明才智,创造出许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对领导决策和社会进步起了重大作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社会科学工作者功不可没。但是,也有人认为研究现实问题“没学问”,只有那些古而又古、玄而又玄、谁也看不懂的才算“有学问”。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对的。什么叫学问?能够正确地总结群众实践经验,指导社会问题的解决,对促进社会发展有用,就叫学问。《庄子·列御寇》中讲过这样的故事:一个叫朱泙漫的人不惜抛掷千金,勤学苦练三年,学到一门“绝学”“屠龙术”,自以为十分了不起。可是后来发现,现实生活中根本无龙可屠。这种“绝学”也算“学问”吗?有道是“百工治器,必贵有用。器而不可用,工不为也。学而无所用,学将何为也?”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还是少搞一点“屠龙术”的好(对个别人来说,想不让他搞也难),把科研力量尽可能多地用在现实问题的研究上。
在主攻方向上,是可以做出大学问的。这些年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有影响的成果,几乎都是在“主攻方向”上做出来的。现在的问题是,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相比,这方面的科研成果还不够多,影响也不够大。当前,尤其要在事关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问题、久攻不下的难点问题、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尚不被人们重视而又可能引发多种事变的冷点问题上下功夫。如果能在这四“点”的研究上不断取得突破,那么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这一代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了党所确定的主攻方向,较好地解决了“志道”与“致用”的问题。我们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大转折时期的社会心态》评介
浩茫
最近,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马守良主编的《大转折时期的社会心态》一书。该书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哲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剖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心态变化,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思想性,又有较强的可读性和现实针对性。
所谓社会心态是指社会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共同心理现象。该书是在当代中国深刻而广阔的社会变革这一背景下探讨社会心态的。该书认为,这场社会变革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迈向小康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这种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各个领域所发生的深刻变革,自然引起社会心态的重大变化。同时,社会心态的变化在社会发展中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对社会发展具有很大的能动作用。因此,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疏导和化解消极落后的社会心态,是我们重视和研究社会心态问题的根本目的。该书深刻论述了社会心态与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首先,良好的社会心态是改革成功的基础。该书认为,人民群众要求改革的思想心态是我们党提出改革、推进改革的重要依据。在我国,人民群众始终是改革的主体。我们的改革必须是大多数人支持和参与的改革,也必须是使多数人普遍受益和大多数人心理能够承受的改革。这是我们推进改革时必须把握的一条原则。同时,改革政策、改革举措的实践效果,也必然会从社会心态中表现出来,并成为进一步推进改革的重要依据。因此,改革的社会心态一方面检验着以往改革的成效,另一方面又校正、充实和完善改革政策和改革举措,从而影响整个改革的进程及其轨迹。
其次,良好的社会心态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条件。该书强调,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除了要有良好物质条件外,还必须有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不仅有助于克服各种愚昧、落后、狭隘、保守的社会心理,有助于激发人们高昂的热情和积极的创造精神,而且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风尚,提高社会的文明水平,推动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第三,良好的社会心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该书指出,人心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稳定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和社会规范的并存交替,难免会造成人们思想和行为规范的某些混乱,进而导致社会心态的某种波动;加之社会成员在改革中受益的程度有多有少,时间有先有后,甚至少数人可能暂时要作出某些牺牲,因而也就容易造成人们心态上的不平衡,有的甚至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失落感。这种消极的社会心态如果不及时疏导化解而任其弥漫扩散,就可能发展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只有及时捕捉带有倾向性的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的社会心态,才能切实将那些影响稳定的社会心态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之中。总之,要促进社会心态向有利于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积极方面发展,就必须对转轨时期的社会心态进行细致的了解、把握和研究。
该书在占有大量翔实可靠材料的基础上,既对当前社会心态作了全景式的透视,又对当前社会心态占主流的积极健康的一面和非主流的消极一面作了辩证的分析,还对当前各主要阶层及其不同收入群体的心态作了具体入微的剖析;既向读者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心态变化的现状,又从我国现代化建设、体制转轨、对外开放、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改变等方面,探讨了社会心态变化的原因;既分析了新时期社会心态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又提出了新时期社会心态调控的目标、途径和方法。


第9版(理论)
专栏:

  源于实践的思考
开栏的话: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伟大实践中,广大干部、群众紧密联系实际,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许多有益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我们把这些来自实践的思想火花,辑录在《源于实践的思考》专栏,献给亲爱的读者。
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思想理论,它是抽象的;作为行动指南,它又是具体的。我们共产党人应把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官”者清正廉洁,大公无私;为文者多出精品,以优秀的作品引导人、激励人;为商者以诚经商,货真价实。这些都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具体体现。
——吴凤琴(河南)
为人民服务不单单是个思想理论问题,主要是实践问题;不仅口头上说,主要是行动上做;不能只做一时一事,而要经常去做,一辈子去做。党的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取得为人民服务的任职资格和信誉证书,才具备领导干部应有的职业道德。
——李锦江(陕西)
我们从公民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角度,来研究雷锋这个典型的社会意义,就会感到:学雷锋并不是一种赶时髦的牵强附会,而是对重大典型资源的深层开发。以前,我们较多地注意到了雷锋以做好事为标志的社会责任意识,其实,他还有以做好本职工作为标志的岗位责任意识,以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标志的自我修养意识。
放在当前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推进的大背景下来审视雷锋这个典型,我们看到了他在自觉提高自身素质方面的重要示范意义。雷锋是按照一个合格公民和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的。他在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不断完善提高自己方面有着极强的“内动力”。他在接受道德规范、服从社会约束方面又有着极强的“外应力”。我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需要这种自觉性。
——王秉德(辽宁)
理论素养是检验领导干部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理论上苍白的干部,必然是一个不称职的领导干部,而一个理论素质高的干部,工作中必然具有主动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经过人民群众的检验,用人民群众这面无比清澈真实的镜子来对照检查我们工作的得失真伪。只有通过人民群众这面镜子,我们才能不断地找出自己“脸上的污点和身上的污渍”,才能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以民为镜,我们会发现,由于我们工作上的差错,给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些完全可以避免的困难和问题;以民为镜,我们会醒悟,党内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是多么严重地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伤害了人民群众的心。——袁国美(湖南)
为政之要,就是要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调动每个人的潜力,让大家都有所作为。
——王顺生(广东)
要使党政机关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必须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下,扭住一个“责”字,明确责任,制定目标;抓住一个“干”字,脚踏实地、勤奋实干;突出一个“争”字,敢打硬仗,敢争一流;落实一个“改”字,改进作风,提高效率;做到一个“廉”字,廉洁自律,勤政无私。——张金彪(河北)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在工作上,它要求解放思想,不怕困难,勇于拼搏,敢为人先,乐于奉献,敢于同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阻力、干扰作斗争;在思想上,它要求意志坚定,毅力顽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在生活上,它要求艰苦朴素,克勤克俭。
——秦大铧(重庆)
古今中外,凡是有所作为的能成就一番事业的阶级、政党和个人,无一不具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凡是被胜利冲昏头脑,精神萎靡,追求享乐,贪图安逸的阶级、政党和个人,没有不衰落和垮台的。历史上的李自成,从艰苦创业、夺得江山,到功成名就、贪图享乐、走向失败的悲剧,就是明鉴。——谢志强赵成福(辽宁)
勤政与廉政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是辩证统一的。勤政是廉政的基础,廉政是勤政的保障。没有勤政的廉政,只能是墨守成规,满足现状,不求进取,不是真正的廉政;而没有廉政的勤政,则必然以权谋私,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也不是真正的勤政。
个人利益是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是前提,是基础,个人只能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实现自己的利益。每个人都应把国家和社会利益看成自己的利益,并在为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利益。
——狄汉明(广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