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29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

  学习《讲话》繁荣文艺
刘忠德
今年5月23日,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5周年。《讲话》是我们党指导文艺工作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文献,它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文艺路线、文艺方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独特贡献,将长期对我们的文艺事业发挥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基本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永远是我们事业发展和繁荣的精神动力。江泽民总书记在第六次文代会和第五次作代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要求“文艺界的同志要认真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文艺论著,特别要认真地学习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我们今天召开座谈会,就是要重温毛泽东同志的《讲话》,结合学习邓小平同志的《祝词》和江泽民同志在第六次文代会、第五次作代会上的讲话,紧密联系当前文艺工作的实际,就这三篇重要文献所集中体现的我们党的文艺思想、文艺路线、文艺方针,及其对我国文艺事业所具有的指导作用,谈认识,谈体会,作为我们对《讲话》发表55周年的纪念。
(作者为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

  提高认识力创精品
周巍峙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至今,已经有55周年了。这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国家的变化,我们文艺的成就,都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分不开的。毛泽东同志的《讲话》,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和江泽民同志在第六次全国文代会、第五次全国作代会上的讲话,都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文艺思想、文艺路线、文艺方针,都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独特贡献,都将长期对我国的文艺事业发挥指导作用。
三个时期,三篇讲话,三份重要文献,其精神内涵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怎样才能有效地发挥这种服务作用呢?要通过我们的文艺作品和文艺工作,要创作出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这就首先要求与人民的生活保持血肉联系。
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这真是至理名言。生活是一条由人类不断奋发前进构成的历史长河,生活总是蕴藏着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生活不仅给文艺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材料,引发创作灵感,激发创作热情,而且还给文艺家以思想启发、感情鼓舞和心灵哺育。
要辩证地看待生活,对生活的复杂性进行深入的分析,而且自觉地向广大人民学习,接受生活的洗礼,提高自己的认识,这又需要我们在思想理论上加强学习。邓小平同志曾殷切地嘱咐我们“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自己认识生活、分析生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真实地反映生活,才能传达出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我们强调深入生活,也要对采风、参观、访问等等加以重视。深入生活向人民学习的方式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始终保持着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作者为中国文联主席)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

  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张庚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给中国革命文艺立下了规矩,找出了规律。这一规矩就是文艺决不能脱离人民,文艺要为人民服务,文艺要坚持“双百”方针;这一规律就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是人民的生活。
《讲话》发表已经55年了,虽然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讲话》中的基本精神是具有长期指导意义的。邓小平同志的《祝词》正是在坚持《讲话》基本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文艺发展的实际,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深化与发展。在第六次文代会和第五次作代会上,江泽民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了文艺工作的重要性,强调了文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三个重要文献,体现了我党一贯的文艺政策和文艺方针,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而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为我们所确立的原则和所找出的规律,正是我们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发展文艺事业的根本性思想之所在。
55年来,我们的文艺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一方面与我们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分不开,另一方面也与我们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分不开。党领导文艺对文艺的发展有好处,党放松对文艺的领导,文艺发展就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抓了,文艺便兴旺发展;不抓,文艺就失去生气。在倡导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创作优秀作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面,党在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前提下对文艺的领导,对文艺的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为中国剧协副主席)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

  艺术更需要人民
张锲
文艺是否要为人民大众服务,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其他的一些文艺问题,都是由此而产生出来的。早在1905年,列宁就着重指出过,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毛主席当年在延安和许多文艺工作者进行多次座谈,着重要解决的也是这个问题。他说:“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只有先解决要不要为群众,然后才会有如何为群众的问题。过了30多年,邓小平同志在《祝词》中又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去年召开的第六次文代会和第五次作代会上,江泽民同志又代表我们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向文艺家们发出号召,要“把美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这些要求都是再明确不过了。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是,一些带有根本性、原则性的问题则是常有的。毛主席的《讲话》,今天依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邓小平同志的《祝词》和江泽民同志在第六次文代会和第五次作代会上的讲话,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认真学习这些重要文献,是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一个重要保证。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由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小平同志刚刚离开我们,他的这些教导言犹在耳。愿我们的文艺界同行们,都能记住他的教导,为发展和繁荣中国的社会主义文艺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作协副主席)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

  为深入生活正名
郑伯农
自从《讲话》发表以来,“深入生活”这个口号逐步深入人心,它为繁荣创作指明了科学的途径。延安文艺的蓬勃发展,建国以来文艺事业的巨大成就,新时期以来文艺创作的佳品迭出,都和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但是也要看到,在一段时间里,也出现过对深入生活的淡漠以至摒弃,它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人所共见的。实践证明,艺术如果疏远了人民,只能被人民所疏远;如果抛弃了人民,只能被人民所抛弃。
我们既反对否定深入生活,也要防止把深入生活庸俗化。什么叫深入?顾名思义,深入不是浅入,不是蜻蜓点水。深入生活既是个过程,也是个归宿。只有进入到生活的深层次,才能算是深入。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现在,一些舆论往往把作家出去走走、看看就叫做深入生活,甚至把组织观光团到风景区旅游也叫做深入生活。于是就有了“深入宾馆”、“深入宴会”、“深入卡拉OK厅”,等等。走马观花、旅游观光,是有益处的,但不能把这些等同于深入生活。当年柳青、赵树理等人是怎么深入生活的?他们正像《讲话》所要求的,长期、无条件、全心全意地到群众中去。丁玲曾提出“到群众中落户”。今天,时代变了,群众生产生活的条件也变了,再搞“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一定的困难,但“落户”的精神还是可以借鉴的。深入生活的关键在于和群众在思想感情上打成一片,它的标志在于对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和反映。
针对目前那种把深入生活作为廉价标签随便张贴的现象,我认为很有必要为深入生活正名,恢复《讲话》给深入生活的科学界定。(作者为《文艺报》主编)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

  一根红线:文艺为人民服务
仲呈祥
“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的这句话既精辟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也深刻地规定了党所领导的文学艺术事业的宗旨。55年来,从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到邓小平同志的《祝词》,再到江泽民同志在第六次文代会、第五次作代会上的讲话,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文艺问题在三个重要历史时期所发表的三个纲领性的文献,一脉相承,贯穿着一条重要的红线:文艺为人民服务。
文艺为人民服务,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美学观所决定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文艺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文艺工作者就必须自觉地在人民创造历史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毛泽东同志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说:“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江泽民同志热切期望文艺工作者“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
作为一名电视文艺工作者,我重温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指示,备觉亲切、深刻。当今,电视文艺无疑是覆盖面最广的最具群众性的文艺形式,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别的文艺形式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强调电视文艺必须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尤为紧要。
电视文艺要为人民服好务,当务之急,是实施精品战略,多出精品。思想意蕴深刻、文化内涵丰富、审美情趣健康的电视文艺作品,适合于人民群众的鉴赏心理,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可以培养造就一种深邃的而非肤浅的、沉稳的而非浮躁的、幽默的而非油滑的、高雅的而非媚俗的社会文明,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反之,则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悖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作者为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

  汲取力量开辟未来
王晓棠
在几十年的文艺生涯中,我们逐渐明白了文艺“为什么人”和“如何为”的问题,懂得了文艺和人民的关系,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我们真正理解了毛主席说的“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而我自己,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演戏,导戏,写戏,受益匪浅。也有受到挫折的时候,那是由于实践得肤浅或是思想上有所松懈,于是,再静下心来检验自己,重新上阵。《讲话》增强了我们的思想敏锐性和历史责任感,也提高了我们抵制错误思想的自觉性和选择、提炼生活的能力;使我们和人民越来越同呼吸、共命运,从而更加勤奋刻苦地从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吸取丰厚的营养来进行艺术创作,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奉献出好作品。
以影片《大转折》的创作为例,编导和创作人员,在经过深入挖掘生活和历史之后,自身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和教育,他们感到要把这部片子拍好是时代的需要,他们寻求到了历史和时代的共振点。影片努力发掘并着重展现的是刘邓大军行动的各个重要时刻和紧急关头表现出来的顾全大局,敢挑重担,义无返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不但敢于和善于战胜敌人,而且敢于和善于战胜自身弱点、错误倾向的胆略和气魄,以及把艰难、牺牲留给自己,把光明、胜利让给战友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都能使观众在重读历史、领略艺术的同时,汲取力量,珍爱今天,开辟未来。江泽民同志殷切期望文艺工作者“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我们要百倍努力,以求奉献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的作品,回报时代和人民。
(作者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

  《讲话》的现实意义与长远影响
曾镇南
《讲话》中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是非常丰富的。其中,最有现实意义与长远影响的,我觉得有三点。
第一,《讲话》的建设性。《讲话》是在延安抗日根据地发生的一场文艺思想的争论中产生的,它的论辩的锋芒、批判错误思想的理论说服力,构成了它引人注目的战斗风貌。《讲话》正是在批判各种陈旧的文艺观念、创作思想中才展开了自己的文艺理论新天地,并催生了优秀作品的产生,开拓了一个人民文艺的新局面的。在这个意义上,《讲话》是真正富有建设性的马克思主义文献。
第二,《讲话》的合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归根结底,是为文艺工作的实践,特别是为催生优秀的革命文艺作品服务的。它也只有结合着优秀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各种具有实践意义的、反映艺术规律的问题,才能获得丰富的理论内容,展开严谨的、创造性的理论思维,随着历史的前进与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例如,《讲话》对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唯一的源泉是人类的社会生活的论述;《讲话》在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辩证分析和比较中进行的关于艺术典型的美学原则的论述,其理论的严整性和表述的美,放在人类文艺思想史上也是独放异彩的。
第三,《讲话》的民族性。讲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基本原理,而又带着如此鲜明的民族特点,《讲话》是一个典范。《讲话》的民族性表现在:它在理论上解决了“五四”以来争论不休的文艺民族化、大众化的问题,把新文艺引向一条深入中国最基层的劳动大众并为他们服务的道路;同时,它在理论风格上,是充分吸收了我国优秀文艺理论遗产的营养的。 (作者为《文学评论》杂志副主编)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

  立足点在哪里
李琦
回想自己几十年读毛泽东著作次数最多的一篇要数《讲话》,而《讲话》中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句话,也就是《讲话》中所谈许多问题的出发点、立足点。
55年过去了,回顾以往,我们成绩的取得,正是由于执行了人民大众的文艺方向;相反,存在于当前的某些错误倾向,说到底,也还是出在这个根本问题上。
就拿对待西方现代派艺术来说,早在30年代,鲁迅先生就站在“工农大众”的立场上批评一些美术青年“喜看‘未来派’、‘立体派’作品,不肯正正经经的画、刻苦用功。人面必歪,脸多绿色……譬如孩子,就是只能翻筋斗,而不能跨正步”。于是鲁迅要求美术作品“为了大众,力求易懂”。他语重心长地说:“绘画成了画家的专利品,和大众绝缘,这是艺术的不幸。”这些话,今天读来倍感新鲜,值得我们细细地加以回味。
江总书记在文联、作协两代会上指出:“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我们的文艺,“只有首先赢得中国人民的喜爱,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才能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总书记紧接着说:“大家知道,毛泽东同志对于鲁迅,有一段著名的评论。他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的骨头之所以硬,就在于他心里装着“工农大众”。看来,要纠正文艺领域里的某些错误倾向,首先还是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解决好原则性的问题,要时刻问一问自己:“立足点在哪里?”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

  结合创作规律理解深入生活
沈培艺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在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的文艺思想中,都分别谈到了深入生活和尊重文艺规律的问题,我想在实践中有必要将这两个方面联系起来进行理解。
我的舞蹈创作,比较侧重于个人艺术内觉的激发。我的创作风格和特点,决定了我深入生活和体验生活的特殊方式。我的创作比之于我的生活积累,往往具有一种较大的滞后性,它需要在我内心中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沉淀。当它被孕育成为我的作品时,常常已在我内心的催化下改变了最初的形态,带有较强的主观和个性色彩。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是毫无争议的,但在实践中,对生活的理解却不能过于狭窄。我以为,认真地认识生活,充分消化生活的养料更为重要。我想,在强调深入生活的同时,是否也应强调艺术应敢于面对人的心灵世界与生命活动,清醒地把握由生活生发为艺术的客观规律,逐步研究解决好如何深入生活的命题,才能真正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催生出优秀的艺术作品。(作者为总政歌舞团演员)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

  解决好文艺和生活的关系
荀春荣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重视深入生活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在《祝词》中,江泽民同志在第六次文代会和第五次作代会上的讲话中,都针对后来的实际情况做了深刻的论述。近年来涌现出来的那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作品,那些关注现实,关注人民群众的欢乐和疾苦,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无不是作家艺术家根据三代领导人的讲话精神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思考生活的结果。在这方面,作家的生活底子有多厚实,他的作品就会相应的有多厚实。这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
生活本身是生动的,丰富多彩的,但它本身还不就是艺术。毛泽东同志在强调文艺来源于生活的同时,还非常强调文艺要高于生活。人们都知道,文艺作品要想通过偶然表现必然,通过个别表现一般,通过现象表现本质,就必须典型化。我们的许多成功的作品都在反复证明着这一条规律。现在主张“躲避崇高”、“削平英雄”的人也有,但就大多数作家和作品来说,还是描写英雄、歌颂崇高的要多得多。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英模很多,但要在文艺作品中塑造出饱含时代精神的英雄形象来,离开了对生活的深入认识与把握,离开了典型化的手段是不可能做到的。至于单纯地描摹生活,记录生活,追求所谓十足的“原汁原味”,对生活素材不作必要的选择、提炼、加工和概括,那结果,要么不成其为作品,要么就是平庸的缺乏感染力的自然主义之作。 (作者为《求是》杂志副总编)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

  遵循“古为今用”的方针
刘长瑜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5周年这一时刻,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因为我所从事的京剧事业,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成功地走到了今天。从我投身京剧事业的那一天开始,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一系列方针使得京剧艺术不断走向繁荣。这一历程,同时也是我逐步完善自己的历程。我觉得《讲话》的精神将永远指导京剧事业的发展,也将指导着我为京剧事业奋斗终生!
今天,我处在剧院管理艺术生产的位置上,如何为我所负责的艺术生产进行量体裁衣,成为我这么多年艺术道路上所面临的又一个反复思考的问题。我想,推陈出新是我的一把剪子,这把剪子当年为我自己修改了戏装,今后我们同样还得用它来为我们日益更新着的艺术事业,不断量体裁衣。
许多年来,我们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方针,在艺术生产上和艺术管理上,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多成就,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时代不停地在发展变化,有很多东西时刻等着我们去接受,去适应,去进取。不然就将被人们所淡忘,被时代所淘汰。不过,京剧的根儿绝不能丢,在继承以往成果的基础上,还须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继续努力。
(作者为中国京剧院副院长)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

  提倡实事求是的批评精神
蔡毅
文艺批评对于文艺创作的繁荣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5周年之际,重温毛泽东关于文艺批评的重要论述,对于开展健康、说理的文艺评论,是十分有益的。
我党三代领导核心非常关心、重视文艺批评。关于这一问题,他们的见解是一脉相承的。为了把文艺批评这项工作做好,三代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极为重要的意见和主张。这些意见和主张,就是我党长期以来所实行的“双百”方针的重要内容。正是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我们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得到较好的发展。
但是,不必讳言,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文学评论实践中和思想认识上,出现了阿谀奉承、不实事求是和某些混乱的现象。一段时间以来,言过其实的评论风气盛行,你吹我,我吹你,自说自话,自吹自擂,闻喜展眉,闻过怒目。偶有批评,则是轻描淡写,隔靴搔痒。这种现象是很不正常的,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影响着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建设与繁荣,应该受到批评。
为了我们社会主义的文艺发展,应该认真地贯彻毛泽东等三代领导核心的指示,大力呼唤正常而健康的文艺批评。这将是鲁迅所说的,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或指出坏的,奖励好的,倘没有,则较好的也可以的那种真诚切实的批评。因为,“必须有真切的批评,这才有真的新文艺和新批评的产生的希望。”
(作者为《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

  多学习多干实事
孙毓敏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了深入生活的重要性,我从小到大多次学习了《讲话》中的主要精神,并付诸实践。我深深体会到:文艺失去了民众这一强有力的基础,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是活不下去的!
在55年后的今天,又恰逢“洗雪百年国耻,喜迎香港回归”的大喜日子里,重温毛主席的“文艺不能脱离生活”的教导,重学邓小平同志的文艺思想和江泽民同志对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提出的具体要求,具有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光说不练不是好汉”,学了就得干!尽管赴香港演出没有我校的任务,但我们戏校也要行动起来,办几件实事。一是在北京日报文艺部和农村部及我校的联合主办下,我们日前带领四名师生赴怀柔农村师范学校及文化馆,为200余观众及学生介绍了我国的优秀传统艺术,题为“介绍京剧及流派讲座”,边讲边演,上下呼应,观众上台勾脸,形式比较特别,配合图片介绍,内容十分丰富,受到观众的极大欢迎,掌声连连,欢迎我们以后多去几次。
二是在完成了学期末的考试和全部学习计划之后,我们将利用暑假,带领学生以“庆祝香港回归”为题,进行短期的少儿巡回演出,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文艺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人民的道理,为将来他们步入社会之后,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作者为北京戏曲学校校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