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2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美术)
专栏:心香一瓣

  痛惜画坛失英才
赵忠祥
黄胄先生逝世的噩耗传来,我木然良久。中国画坛失去一位英才,我失去一位良师益友。
前年的中秋节,我们一家三口约了几位朋友在炎黄艺术馆与他和家人共度月圆之夜,吃了顿我和他都喜欢的炸酱面。在随后的品茗当中,我为他朗读了我即将出版的《岁月随想》中有关描述我们之间半师半友之情的章节。我动情地读,他专注地听,那是一个温馨的时刻,但我心中也为他的健康暗生隐忧。当时他身体很虚弱,已站立不便,那个晚上他一直靠在椅背上,与我们说笑。没多久他住院了。去年开春,在全国政协委员与人大代表的书画联谊会上,我高兴地看到,他坐着轮椅也来到会场。政协书画室是一直由他张罗的,黄胄先生有着很好的感召力,有什么大型活动,他一呼百应,请谁都会来,他没少为政协书画室尽力。
很快又一个中秋到了,我和妻子又去看他,想月上中天之时再次聚首,陪他聊聊,但炎黄艺术馆灯光暗淡,只有刚从国外归来的先生的女儿梁樱一人在家。我问她:“黄胄老师怎么不回家过节?”她很忧伤地说:“爸爸身体够呛,已抢救过几次了。”天哪!怎么会是这样呢?于是我去友谊医院探望,进了病房,只见他插着管子,打着吊针,躺在床上,但见到我仍一如既往地露出熟悉的笑容。我向他问好,他叹息一声,“忠祥,没想到我会这么惨。”一句话说得我很心酸,我妻子的眼泪也涌了出来。唉!黄胄什么时候说过这种话。多年来,他一直疾病缠身,但他一向达观乐天,幽默地说笑,即使他几乎无法站立,仍挥毫不已,天天作画。我佩服他的人品,佩服他的坚毅,佩服他的不屈不挠,佩服他把病痛锁在自己身体里,任它奔突,任它煎熬,他仍笑逐颜开,眼神中放射着光彩,在宣纸上描绘着生的欢乐。只要能作画,他都会以一种气盖山河的力量,笔墨淋漓,勾勒出如铁的线条,晕发出多彩的墨色,点染出缤纷的色彩,构成精美的画卷。
黄胄先生是一位奇才,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天才。他自幼酷爱绘画,青少年时期就追随长安画派创始人赵望云先生在黄河流域写生、习画,饱览了大好河山的壮美,目睹了当时民间的疾苦,二十岁时,他就以老到的笔触创作了水灾之中的《流民图》。那时他就已形成了写实主义的画风,面向生活,同情劳苦大众。
他以自己勤奋好学和超人的悟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实践中,他继承中国画的传统风格,也汲取西方绘画的技巧,集各家之所长,创立了一种全新的中国画派。在人物画上,他是一位承前启后者,是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人物画家群体中最具影响的杰出代表。他是一位多产的画家,几乎无物不可入画,内容之丰富,题材之广泛,表现精当,状物传神,独步当今画坛。他知道时间对他是何等的宝贵,因此,即使在与朋友的交谈中,他也不会放下画笔。正当他应有惊世作品涌现之际,正值一位画家七十岁左右渐渐辉煌时期,他却虚弱地躺在病榻上。因此,他自己觉得惨,并不是示弱,而是一种壮心不已的叹息!朋友们也为他鸣不平,天哪,为什么要使他这样。
当我再次去看望他时,似乎又有了转机,一度病势见缓,活力仿佛正在复苏,又能谈笑了。我一直说,等你胃口好一点,我陪你吃卤煮火烧。病刚一见轻,他就靠在床上,用特制的画板,用病弱的手提起笔来润色一些旧作。我曾为他按摩因握笔而酸痛的手,心中在想,就是这只手,曾创造出多少美感,就是这只手只要能活动就不肯放下画笔。他是为绘画而生的,惟其在创作中,他才感到生的意义。
那时,正值中央电视台播放大型文献片《邓小平》,黄胄夫人郑闻慧告诉我,你们只要播放一次,他就一定看一遍,他看不够啊!我说,只要录像带制作出来,我首先送他一套。黄胄先生还几次委托我转达他对“心连心艺术团”的敬意,他说,一位人民艺术家要珍视这样的机会。郑老师告诉我,黄胄先生在看电视时,有时感动得流泪。我知道他过去深入生活、深入基层的习惯,如今他在电视上看到文艺工作者为各地老百姓演出,一定勾起他美好的回忆,也一定唤起他强烈的渴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多么希望能再次驰骋在这充满激情、充满色彩的生活时空之中啊。
黄胄先生在“文革”中遭到错误对待,被打伤致残,身心都受到了伤害,但他从未动摇过对党的信任与热爱。1973年,“文革”尚未结束,阴霾尚未驱散,他来到海南岛,画了这样一幅画,一群健美的姑娘挑着满担香蕉,健步朝前走来,少女们脸上绽出发自心底的笑,画题是《唱支山歌给党听》。他的画就是诗就是歌,他永远讴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勤劳的人民大众和他们日益幸福的生活。虽然“文革”的迫害使他后来疾患不断,但他从没有向外界诉说他的愤懑。我曾在习画上题过两行诗句:“踏尽人间不平路,不向人间诉不平。”这诗本来就是出自先生笔端,我抄来律己同时令我品味无穷。就在这次病中,我曾想过,他若不是当年的致残,如今也不会病成这样。从我的眼神中,黄胄先生仿佛明白了我的意思,他对我讲起,他在英国办画展,外国人问他“文革”中的遭遇,他说,那是我们自己的事,现在我们的国家不是越来越好吗?
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名家在他们的传世之作中也难免流露出身心曾遭受摧残的痛苦、哀怨或转而形成狂放与愤世嫉俗。我敬重黄胄先生的人品,把痛苦留给自己,把爱洒向人间。人民不会忘了为他们创造了美的艺术家,朋友们也不会忘了他的乐观、积极、向上的音容笑貌,因而,我们会在各自的岗位上效法他,永远为大众奉献。


第11版(美术)
专栏:新作一瞥

  年画《香江竞舟图》问世
文迪
为表达香港回归祖国的喜悦心情,画家廖开明采用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最擅表现喜庆题材的年画形式,以极大的热情,历时两个月创作完成了《香江竞舟图》。
作者自幼生长在四川长江边,从小就爱看赛龙舟,一直想画它以表现我们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而每年的农历五月“端午”,香港同胞也爱赛龙舟,作者曾两次赴港,亲身感受到香港同胞爱国爱港的热情,于是用龙舟竞渡激越欢快的锣鼓庆贺香港的回归,这一酝酿已久的构思便跃然纸上,《香江竞舟图》诞生了。香港地名源于香江,香江水又称龙水,龙的传人在龙水上泛龙舟,情景交融,寓意深长。
画面气势恢宏壮观,色彩斑斓绚丽,人物生动传神,表现出中华儿女扬眉吐气、力争上游、团结奋进的神采。这正是当今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写照。
画家多年来为作品能反映时代、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而不懈努力,这是他取得的可喜的新成绩。作品以强烈的中国民间艺术特色和优美动人的现代魅力而成为献给香港回归隆重庆典的美好贺礼。
(附图片)


第11版(美术)
专栏:

  重睹旧作忆香江
王琦
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大批进步文化人由重庆、桂林一带往香港转移,我当时也打算去香港开辟新的工作基地,但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实现。1946年国共和谈破裂后,大批进步文化人由上海、南京一带又二次往香港转移,使我实现了多年的愿望。我于1948年初由南京去香港,在那里逗留了两年光景,和黄新波、特伟、张光宇、黄永玉、廖冰兄、阳太阳、米谷、方成等四十余位美术界的同志共同组织“人间画会”,在中共华南局文委的领导下,开展革命美术活动。我们参加了多次文化界集会,发表对时局问题的宣言,联合签名抗议反动派对进步势力的压制迫害,又举办了几次大规模的画展。在全国解放前夕,还集体绘制了高9丈横3丈的巨幅毛主席画像,高悬于解放后广州一家酒店楼头,当时在全国都产生了轰动效应。
我们一面参加文艺活动,一面从事创作,随时结伴出去写生,收集绘画素材。我们平时常常在茶馆或咖啡馆聚会,也常常跑到香港的平民区去观察,描绘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码头边的渔民,货船上的苦力,街头的小贩,造船厂的工人,垃圾船上的清洁工,以及穷苦人家的失学儿童们……那些挣扎在生活线上的普通老百姓,他们成年累月以自己的血汗和辛勤劳动来撑支着这个都市的“天堂”,来创造香港的繁荣。我运用画笔以速写的方式把我的所见所感一一收入画幅,日积月累,两年中也画了一满箧,经过筛选,留下了数十幅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成品。其中大部分都发表在当时香港的报纸上,也参加过“人间画会”举办的画展,一部分为外国人收藏。全国解放后,我回到上海,以后又来到北京,这批香港写生画经历了多次运动,仍然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诚属不易。现在重睹旧作,觉得此情此景,历历如在昨日。几年来由于工作关系,我先后三次去香港,我曾跑到50年前的旧地去重访故址。过去“人间画会”同仁曾去郊游过的风景区沙田,而今已变成高楼林立的住宅区,青山道旁半山上的木屋已不见踪影,而代之以穿梭往来的立体交叉的行车道。许多旧街僻巷的商店和人群,显得比以往更加密集和拥挤。过去文化人经常在那里集会的半岛酒店和六国饭店,仍然作为文物建筑保留下来,各自矗立在九龙和香港的海岸边。来往在海上的轮渡和停泊在码头边的渔船,仍然鳞次栉比地紧挨在一起。在它们的背后却是摩天的现代化楼群。我重游旧地,不仅从这里看到香港同胞用他们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新的建设业绩,作为一个画家,我也从这里发现了新的审美视角,看到那些充满了现代感的色彩、旋律与节奏。如有机会,我想再用我的拙笔画出一些今日香港的面貌,特别是回归祖国后的新气象,和50年前画的旧香港作一鲜明的对比,当是很有意思的事。(附图片)
贫民区的孩子们王琦作于一九四九年
繁华的街区王琦作于一九九六年


第11版(美术)
专栏:

  寄情于器抒感于型
——赞高峰陶艺的精神性
袁运甫
陶瓷,从科学意义来说,是火与土的艺术。但对优秀的陶瓷艺术作品来说,它更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情感体验和美学思绪,所以其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陶瓷艺术作品中的这种精神性。这是永恒的。因此,陶瓷艺术的高贵,正是在于它寄情于器,抒感于型,以至于更深一步品评质地之差微,推敲运线之徐度方圆,赏鉴釉色之韵味等等。陶瓷艺术是在一个精细的空间范围去表达美学修养的,因此,它不仅仅是视觉的,更关键的是美学的精神性的凝化。
我多次欣赏高峰从瓷区制作归来的收获——一箱箱仿佛带有余温的陶瓷作品,总感到那“凝化”了的精神性追求的可贵。前年夏天是他第五次去龙泉八都小镇做陶。那是一个终日弥漫着云天的节气,云给他以形态的丰富的联想,盛暑给人以阴凉,给田地以甘露,给万物以滋润,大自然的恩赐和他带着激情的感悟,遂促使高峰创作了一大批云天系列陶艺作品……《红云》、《飞云渡》、《玉宇紫烟》、《九重天》等云纹绞泥器皿终于诞生了。好几个月观云而激越不已的思绪,终于归附于宁静玉立的器件而得以平和。高峰说,好像是生活的感受在艺术中“落定和归宿了”。他曾写了一首诗,记得其中两句尤为令人动心:“真情系彩云,悠然踏云归。”显然是把生活带给他的精神愉悦和心智启迪转移到陶瓷作品中的真诚心态。当然,这种转移,必须借助于多少年的陶工生活的苦练。他对绞泥纹器物成型反复尝试,经过了印坯、盘筑、板合、捏制、拉坯等等环节,以及双色多色泥之折叠、平行、卷绕、单元组合、揉绞、流绞许许多多技法试验,技能苦练是他花了大量精力的。在陶艺晒土、淘泥、拉坯以至烧窑的全过程,是他每次下瓷区必做的活儿,早出晚归,从无例外。云起先收土,日出早晒坯,这是十分感人的勤勉敬业的精神所驱使的专业劳作。高峰今天的成就,正源于昨天的投入。
当高峰回忆起每一段在瓷区工作的情景时,总是充满真切的深情。我多次听他谈到1992年8月在河北曲阳定窑用白泥为基础,加氧化铁粉调色泥,黑白灰三色相绞而成的器皿制作。那时,他十分敬服王纪千先生的建议“仿古创新”这一主旨精神,那批作品中能体验到他对宋瓷的学习与贯注。又如1993年春他到宜兴做陶,那时他动心于遥望太湖的异乡感慨,万顷烟波,水天交会,无限深远博大的体验,促使他精心完成了“云水苍茫”绞泥花器、“云是雨故乡”调砂绞泥瓶、“风云急”花器、“云像天衣”平碗、“碧波涟漪”绞泥瓷缸、“长河落日”绞泥瓶等作品。他把生活的精神性感受用最简洁的语言倾注在自己的陶艺作品中了,他把艺术和科学紧紧结合在一起,达到一种很少依靠装饰语言而又集中表达了仅此一点不及其余的精神风貌,我想这一点正是高峰陶艺的精粹所在。我衷心祝贺他一步步、一次次取得可喜的成就。(附图片)
“水乡”绞泥纹灰青瓷碗


第11版(美术)
专栏:

  中华民族龙书画展
中华民族龙书画展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与观众见面。刘宝柱先生侨居异国八年,他无时不盼望祖国能早日强大、繁荣,并用心血与激情绘制了一幅幅气势磅礴的龙的画卷,此次画展主题画《中华民族龙》表达了作者祝中华崛起腾飞,迎’97香港回归祖国的赤子之心。本次画展由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等单位举办。(钱文)


第11版(美术)
专栏:

  蔡文颖动感雕塑艺术展
美籍华人艺术家蔡文颖动感雕塑艺术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是首次在国内大型美术馆举行的科技艺术作品展览会。本次展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局、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社会发展科技司联合主办。此展充分显示了他运用技术进行动感雕塑的创新意识。雕塑刻画了能和光与声相感应的水流,水速能快能慢,水流能上能下。蔡先生还为本次在北京的展览特地设计了一系列新作,其中包括能与声音和动作相感应的光纤玻璃棒,参观者能够通过发声和移动来操作该作品。
(守仁)


第11版(美术)
专栏:

  杨启天书画展
几十年来,著名电影演员、导演杨启天除了在银幕上塑造了郅振标等形象和导演了《快乐的动物园》、《侠女十三妹》等影片外,还在书画领域孜孜以求,勤奋创作。6月3日至8日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他的书画展上,观众将会欣赏到作者书写的金文《散氏盘铭》、文天祥的《正气歌》、岳飞的《满江红》以及藤萝、荷花、古松山水等新作。(小点)


第11版(美术)
专栏:

  《新乡村·都市——李富绘画作品展览》
由美术观察杂志社和中国成人教育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新乡村·都市——李富绘画作品展览》日前在北京当代美术馆开幕。作品主要包括画家对自己故乡九凤村的回忆和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反映,作品极富个性。(小黑)


第11版(美术)
专栏:

  麻明海书法展
由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潍坊舒体研究会主办的《舒同弟子麻明海书法展》近日在京展出。麻明海,1958年秋拜舒同为师,苦练舒体数十载。此展共有麻明海作品80余件,其书法端庄凝重,疏散飘逸,结体自然,章法独特。(彭利铭)


第11版(美术)
专栏:

书法 张德林


第11版(美术)
专栏:作家藏书票选

著名作家马烽从小生长在山西吕梁地区,这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我为马老作书票时,便自然想到他的《吕梁英雄传》(与西戎合著)和《我的第一个上级》等小说,想到黄土高原上那满山遍野的高粱和那层层的梯田。据此,我选择了高粱作为票面的主体,把它作为马老讴歌英雄的吕梁人民的象征。 图文 董其中


第11版(美术)
专栏:作家藏书票选

这张书票是老版画家王寄舟1936年为作家姚雪垠刻制的一帧黑白木刻藏书票,曾贴于姚老的藏书《海上述林》中。
书票作者用拙朴的刀法描绘了一幅北国苍苍莽莽的大雪覆盖着广袤无垠的大地的壮美画面,这也正与票主雪垠的名字有机地融为一体。 文梁东


第11版(美术)
专栏:作家藏书票选

八十年代中期,著名诗人艾青在一次座谈会上风趣地自我介绍说:“我原是学画的,可没想到母鸡孵出了鸭蛋,写了诗。”我从这句话中获得启示,创作了这枚藏书票。 图文 莫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