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别打退堂鼓
虞兮
到过国外的人都知道,许多现代化大城市内的公共交通车辆,几乎都实行无人售票。车辆到站,上车与下车分流,乘客鱼贯登车,自动投币,秩序井然。这样,不但节省人力、节省开支,而且是人的文明程度的一种表现。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也开始在推行无人售票制度,看来这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站。
但不久前从报上获悉,一个大城市的35条无人售票公交线路中,从今年起,已有9条恢复为有人售票。究其原因,据说有些乘客投下去的不是钞票或硬币,而是废纸、汽水瓶盖和游戏机牌;有些乘客则在拥挤中混水摸鱼逃避投币,从而使公交公司在经济上遭到巨大损失,亏本累累。
笔者住在上海。据我所知,前几年上海起初在个别线路试行无人售票时,同样出现过此类情况。当时,公交公司也曾一度收入减少,亏本加剧,连乘客亦啧有烦言。有人说:“这是盲目接轨。中国实行无人售票为时尚早。”有人还说:“无人售票迟早行不通。兔子尾巴长不了。”幸亏,上海公交公司没有走回头路,坚持在票制、机制、体制方面的改革。目前,实行无人售票的线路越来越多,乘客自动投币的习惯越来越自觉,乘车秩序也越来越好转。有关人士透露消息说,原来连年大量亏损的上海公交公司近一年来取得了改革的成果,减亏达5亿多元,两家营运公司实现盈利,六家收支持平。事实证明,无人售票是可行的,文明习惯是可以培养起来的,公交公司是可以扭亏为盈的。
当然,上海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例如闹市区主要十字路口,有人行红绿灯的装置,行人穿马路遇红灯时应该止步,绿灯时通过,这也是国际交通管理的通则。国外现代化城市行之久矣。但在上海,许多地方人行红绿灯形同虚设,几乎从来没有人认真遵守过。如果我们积极宣传引导,也可能逐步纳入正轨。可惜我们管理不力,现在有时连汽车闯红灯也屡见不鲜了。又如前几年南京路上有人值勤监督,对随地吐痰者处以罚款。虽然阻力很大,常常引起争执和纠纷,但毕竟起了作用,使随地吐痰现象有所减少。可惜我们坚持不够,现在值勤监督的人不见了,随地吐痰的陋习又回潮了,这不是走回头路又是什么?!
环境、秩序、法律,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必备条件;对市民素质来说,也是一种严峻的考验。现代文明的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只能在与旧的习惯势力作斗争中艰难地前进。关键在于:遇到困难和挫折必须顶住歪风,坚持到底不动摇。回头路是走不得的。知难而行,别打退堂鼓。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三峡的生态与文化
——与重庆市副市长甘宇平漫谈
冯骥才
今年4月末,我应重庆文化界之邀抵渝,探讨“重庆市文化发展战略”。重庆市副市长甘宇平肩负三峡重庆库区经济与移民之重任,又是位“三峡通”。因就库区所涉诸如环境、泥沙、生态、景观、文物、移民等众所关心的问题,求教于他。他的回答,周详确切,言之凿凿,往往以数字表述,简明扼要,令人信服。尤其对心存疑虑者,实有释疑与廓清之意义。
冯:三峡工程建成后,会出现1000多平方公里的水库。这么大面积的水,在太阳曝晒下,水蒸气大量上升,会不会给这个地区的气候带来影响?降雨量是不是会增加?
甘:据专家们论证,难使炎热趋于凉快,这将是很有限的。至于降雨量嘛,也增加甚微,因为这是河道型水库。
冯:如此浩大的水库,库容量达393亿立方米,对地质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会不会诱发地震?
甘: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分了十个专家组,对十个专题专门进行了审查,论证的结果告诉我们,这些问题都不至于影响三峡工程的建设。
冯:整个长江变成了库区,水的流速必然降下来,有时有些地方几近于静止状态。水滞则腐,再加上人工排污的治理又比较差,这种情况对库区,包括重庆市的环境会有什么影响?这么大面积和体积的水一旦发生严重污染,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甘:有人曾经怀疑,三峡库区会不会变成“化粪池”?我们可以比较一下,长江流经水库河段的年径流量是4510亿立方米,三峡水库的总库容是393亿立方米,现在每年大约有10余亿吨污水往下流。10余亿吨污水相对于4510亿立方米水量来说是四百分之一,在水流中很快就稀释掉了。393亿立方米库容与流经坝址的年水量4510亿立方米相比,只占8%,也就是水库每年可换水十余次,这与国内外一些大型水库如阿斯旺水库不同。所以把三峡的环境夸张成一个“化粪池”是不对的。保护三峡水库的水质,目标是要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达到这个标准是可以饮用的。这样的要求,对排污的管理当然就必须很严格了。现在工业废水占总排污量的70%,城市生活污水占30%,建三峡水库,老污染源必须治理。工业废水必须坚决按照“谁排污、谁治理”的国际通用原则来解决。至于生活污水,一定要兴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解决,像万县、涪陵都规划有污水处理厂。重庆主城区已建成唐家桥污水处理厂,规划要建20多个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要规划成网络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到标准后才排放。当然,建成这些处理厂还有相当一段过程。
冯:照您所讲,采取这样的处理之后,将来三峡库区的环境反而会比现在还好?
甘:对。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都讲过,对这方面的要求是很高的,他们多次强调,三峡库区要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示范区。所以,国家计委已经将三峡库区的环境保护纳入了国家规划,肯定会下大力气抓的。
冯:我再问一个问题,那就是上游的泥沙问题。水静沙沉,年年淤积,用什么办法把泥沙从库区排除出去?
甘:泥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包括长江支流的泥沙。泥沙治理,首先是要强化上游流域的水土保持,要加快长江防护林工程的建设,这已由国家规划并在逐步实施,这是从根本上解决泥沙问题的方法。还有水库优化调度,运用“蓄清排浑”的方式,就是要动态地调动水库的水,夏天洪水多,泥沙量大就排放,冬天水清就蓄水。“蓄清排浑”,是我国从理论上和实际效果上找到的好办法。三门峡水库已经做过很好的实验,效果较好。再有就是在长江上游干支流修建大中型水库,也可起到拦蓄泥沙的作用。
冯:谢谢您。这个问题您讲得很具体、很透彻,我还要问几个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问题。2009年库区蓄水水位到达175米后,哪些景观会被淹没?
甘:三峡重庆库区,巫山、奉节、云阳、开县、丰都这5个县城要全淹。万县市、涪陵市、忠县、长寿要部分或大部分淹没。景点方面,比较著名的,像张飞庙要淹掉下面一部分,石宝寨寨门要淹掉。小三峡的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一部分要淹掉,小小三峡,现在人们去漂流的地方,也要淹掉。
冯:有什么措施来抢救或补救这些景点呢?
甘:自然景观,会“辞旧迎新”。人文景观能保护的就要保护,不能保护的要设法迁走。但要有重点。像石宝寨,拟用钢筋水泥做一个堤坝,把水挡住,人们可以照常游览。有名的鬼城丰都,山下面的部分会被淹掉,上面的庙宇和古迹还在。将来可能会形成半岛,坐船到岛上去游玩也别有一番情趣。可见,三峡水库建成后,会淹没一些景点,但也会出现一些新的景观。新的景观是什么样的,现在很难想象,但科学推测,新的景观肯定会出现。
冯:必然会出现新的景观,首先是自然景观,然后是人文景观。但是人文景观的形成应是一个长久的文化积淀过程。怕就怕从旅游收入考虑,硬造人文景点,把自然景观和自然美破坏掉了。我们在文化上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文化的粗鄙化。所以我特别担心,三峡建成后,一些景观淹没了,好机会也会来了,谁抢在先谁赚钱,一些人急功近利,急于上马,一窝蜂地粗制滥造假名胜。既没有美学价值,也没有文化价值。长江两边会被搞得庸俗不堪。我非常担心这种情况出现。您认为呢?
甘:这个担心很有道理。三峡水库建成后,100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可能会出现类似浙江千岛湖那样的景致,会有许多的岛屿。现在,掀起告别三峡的旅游热,去年巫山游客达到108万人,已经超过阳朔,成了全国旅游第一县。当然,上新景点,发展旅游,整个三峡库区的景点都必须纳入规划。现在已经制定了一些管理条例,还比较粗,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细致化。
冯:另外,现在三峡库区的地下文物是否一直在考察和发掘,有没有保护规划——从整体规划到具体措施?
甘:有的,在施工区以抢救性发掘为重点,1995年上半年,已基本完成。国家文物局指定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文物研究所的专家们已经提出了库区文物保护规划方案。
冯:1997年至2003年只有5年了,到2003年水位要到135米,不抓紧,许多文物都要被淹没,什么时候着手抢救这些文物?
甘:今年,文物规划方案评审后,经国务院三建委批准就可以实施。当然,这项工作也要请更多的文物专家共同来做。三峡库区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
冯:对于发掘出来和抢救出来的文物,是否准备修建博物馆放进去?
甘:在规划中已考虑修建三峡博物馆。对有价值的文物一定要进行收藏、整理、展览。
冯:现在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长江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作为文明的摇篮,必定有大量的远古文化的遗存,有丰富雄厚的历代的文化积淀。重庆地域又有其独具的巴文化遗存,而过去巴文化不受重视,它不在国家文物的视野,只是属于土著的,地域性的。此外,长江流域还有奇异多彩的民俗文化。所以从目前三峡文物的保护和发掘范围来看,希望把巴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先人的生活文化考虑在内。这些个生活文化可以告诉后人,在淹没前三峡人们是在怎样的人文环境,以怎样的方式生活的。文物主要是展示文化的独特性。
甘:这个建议很好,根据情况,可以纳入规划的修编中。这方面一定要多听取专家们的建议。
冯:谢谢甘副市长回答我这么多的问题,我很钦佩你们这些实干家。三峡工程,全国人民都关心,但许多具体问题,像景观问题、环境问题、泥沙问题、文物问题等,又都不甚了解,今天问了这么多,您讲得很清楚,很透彻,也很实在,我也乐观得多了。
甘:我这些年,多次接待过记者采访。但跟您这样漫话三峡还是第一次,可以说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


第12版(副刊)
专栏:

  想起了米哈尔科夫
高洪波
收到《博览群书》未曾谋面的副主编武宁先生一封短札,同时还有今年的三本刊物,原因很简单:第三期《博览群书》上刊发了古耜先生评价我一本小书的读书札记,武宁在寄刊物的同时,也寄来了一位热心编辑的诚挚情谊。
其中,《博览群书》第二期有蓝英年先生文章,题曰《苏联国歌作者访谈录》,访谈的对象,是米哈尔科夫,不过访谈者不是蓝英年本人,他拿到的是1995年7月莫斯科一位记者朋友的访问录音。
关于米哈尔科夫,这位苏联国歌的作者,一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我和我的同时代人都很熟悉,他的儿童诗《斯焦巴叔叔》、《快乐的旅行家》、《我要回家》,都曾是我们的童年读物。更有趣的是1985年10月中国作协邀请苏联作家访问北京,米哈尔科夫是20年后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上的这个代表团团长,同行者还有诗人叶甫图申科、推理小说作家谢苗诺夫(米氏的女婿)、汉学家艾德林等,我以《文艺报》记者的身份采访过他们,印象中米哈尔科夫风趣幽默,保养得很好,虽已是70岁的老者,可风度、仪表都透着自信与发自内心的优越感——当时他的身份是俄罗斯作协的主席。
中国作协举行了隆重的欢迎酒会,艾青、朱子奇、邹荻帆、李瑛、牛汉和高莽都出席了,“在茅台酒的芳香气息里,苏联作家们掀开了中国之旅的第一页”,在报道中我这样写道。那的确是一次快乐的聚会。
以后我陆续读到过米哈尔科夫的几首儿童诗,我注意到米哈尔科夫的儿童文学观,他认为儿童文学作家是“天生的”,不是每一个作家都能为孩子写作。
这无疑是极有见地的话,米氏以作协主席与国歌作者的身份说出这样一针见血的话,对视儿童文学为“小儿科”的人来说,是一种提示和告诫。
别轻视儿童,也别轻视儿童文学。
那么,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米哈尔科夫生活如何呢?蓝英年的文章让我看到了一个悲惨的场景:
1995年记者访问82岁的老人时,他刚出了车祸。踏入他的住宅时,记者“倒吸了一口冷气”,因为“两居室的单元除了床、几把椅子和一架钢琴外,再无其他家具和装饰,真可谓家徒四壁”。老人看到记者惊讶的目光,平静地解释道:“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再说我也没有贵重的东西,没有列宾、夏加尔或毕加索的油画。所有的东西卖了1000美金,渡过一次难关。还剩下一架钢琴,您想不想买?”
记者想岔开这个难堪的话题,便问他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自己开车出去?米哈尔科夫说主要是年纪大挤不动公共汽车,要外出去看病,只好自己开车,所以才出了车祸。
米哈尔科夫的退休金约合100美金,这还是叶利钦总统对16名有特殊贡献的名人颁发了“总统令”之后才达到的收入,所以米哈尔科夫不无感伤地告诉记者:“我不能像先前那样生活了。先前请朋友到饭店美餐一顿不算一回事儿,现在可不行了。前两天我出于好奇到中国餐厅看了一眼,好家伙,一个菜23美金。”
极偶然地知道了米哈尔科夫的近况,知道了他的窘困潦倒、家徒四壁,知道了一个82岁老作家晚景的凄清。由此想起了中国的巴金、艾青、臧克家,想起了冰心一年一度快乐的生日,姚雪垠心闲气定地著述着他的《李自成》,陈伯吹那宁静清幽的小院落……也不过就是12年的时光,米哈尔科夫的个人生活遭遇了不可预料的巨大变化,想起当年北京新侨饭店酒会上那气宇非凡、口吐华章的代表团团长,你怎能不感叹命运的捉弄!
我无言,唯有默默地说一声:
米哈尔科夫,珍重自己!


第12版(副刊)
专栏:香港回归之庆

  时间
商泽军耿立
一个领着他的女儿到大陆观光的台湾同胞,对女儿说,一定要到天安门广场历史博物馆门口的香港回归倒计时牌前留个影……
听得见心跳嘭嘭作响
一下两下,一下两下,一
下两下……
像涌动的海浪
流过多少岁月
流过多少分秒
一步一步点点滴滴
日夜不休终于从
一八四○年走出凝成
历史博物馆门前倒计时钟
里的归期
历史的风雨
骤然缩成眼前跳动的节奏
硝烟已散罂粟已残
今天我们相对的
只是一段像水波倒淌的时间
三年两年一年……
时间在流逝
时间却在递进中缩减
十天八天五天
一直到七月一日
紫荆花图案的旗
在香港
像展示着一缕缕晨曦
那红肯定是历史的血迹溅成
那藏在红里动态的五星
紫荆花的星
是象征香港
祖国不分割的土地
倒计时钟
也和纪念碑一样
耸立在天安门广场
它的足音是近代史脚步回响
你会想到,我们的民族
有痛
有伤
有风
有霜
有过失败也有过迷惘
你会感悟倒计时钟里
一些等待
一些悲壮
涓涓滴滴的时间
一下一下像花岗石
筑成民族尊严的屏障
一下一下,你知道
是整个民族的步伐在震响
民族的历史有多么惨痛
它里面就有多少沉重
民族的历史有多少艰难
它就有多少泪水风干
它站在历史博物馆门前
它站在历史的门前
它和纪念碑相对
昔日抗争的血沉积在那里
一百多年想吐而未吐的呼唤
沉积在那里
也许倒计时钟太小
但它能装下百年的等待
百年的思念
对虚空的民族
一日长于百年
对上路的民族
百年缩成一日也不富足
对沉睡者
时间是永久的黑暗与眠床
把一个民族的活力囚住
从一八四○年
我们在时间柔软的腹部
瞌睡得太久
时间把我们一下一下敲醒
我们匆匆负荷着时间赶路
今天,就是今天
全世界都听见
我们沙沙的足音正伴着坚实
脚步
(选自长诗《等你百年》)(作者单位: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


第12版(副刊)
专栏:

  “军中一日”征文在京颁奖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军营文化天地》编辑部和上海兴拓实业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了“军中一日”征文活动。
历时一年多的这次征文活动犹如一个强大磁场,吸引了不同年龄、不同军兵种的几代军人,他们中既有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的老将军,也有刚刚步入军营的新战士。在两千多篇散发着浓浓兵味的稿件中,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有饶有风趣的战友情怀,有顺手拈来的军中故事,有对军旅生涯的深切感悟,从不同侧面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人民军队的历史和现实,使人从中听到几代军人成长、前进的铿锵足音。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洪学智、杨成武、蹇先任、贺彪等老红军也拿起笔记下了自己在漫长军旅生涯中刻骨铭心的一刻,以及凌行正、甘耀稷同志讲述的在渡江战役、在上甘岭战场的亲身经历,使我们领略到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对于后来人也是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柏)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三提笔”和“三盖章”
李克因文马得画
五十年代中期,浙江省昆剧团整理传统剧目《十五贯》,演出效果很好,使濒临灭绝的昆剧获得了生机,又经领导部门和戏曲专家热情支持,扩大影响,全国各剧种纷纷改编上演。对此,周恩来有句名言: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十五贯》的原始脚本在清代就有了,剧情十分复杂,许多剧种按本身特点改编演出,后又逐渐湮没。五十年代的整理本删除枝蔓,突出重点,就更加精短、精细,一晚演完。
此戏“戏核”在于况钟的“三提笔”。苏州所属无锡县境内因十五贯钱发生一桩命案,主犯娄阿鼠逃逸,苏戍娟、熊友兰无辜涉嫌,屈打成招,判处死刑,解送苏州府执行斩决。知府况钟监斩,在提朱笔点犯人名下处决命令的当口,犯人哀号喊冤,况钟察言观色,并问冤情何在,感到事有蹊跷,“在法场将口供全部问过,证不确赃不明含混织罗”。但死刑已经铁定,无容更改,他只有执行的义务。经过反复思想斗争,终于天理、国法、人情占了上风,三次提笔都未点下,命令刀下留人,冒丢官危险晋谒巡抚据理力争,争到个在限期内拿获真凶的机会,经化装明察暗访,终将娄阿鼠抓获,挽救了两个蒙冤者性命。
三提笔,笔笔重千斤,笔笔牵连他个人命运。除天理、国法外,人情也起了重要作用。事情办错可以改正;脑袋割掉万不能再长一个。对待草芥小民,也是万不可有丝毫轻忽呵。
况钟的“三提笔”使我想起亲身经历的“三盖章”的故事。一九六九年冬,我全家下放苏北为民。江苏干部、工人的下放是很厉害、坚决的,人称“连锅端”,在户口簿的一个不准留。既是“扎根农村干革命”,户口当然也一转到底。那时候,城转农容易得很,农转城可就比登天还难了。天理、国法早已谈不上,剩下的只有人情。那位户籍员确实很讲人情,他必然知道此一去就永远留在农村了。他开好转户口的证明,举起派出所的图章,似乎大为不忍,迟迟不盖下来。后来看看我,说:“盖啦!”但手还是按不下去,似乎希望我在这最后关头能有一个扭转局面的办法。我能有啥办法呢?只能说:“盖!”如此三次,章才盖上。
想起这个场景,总是非常感动。好人呵!(附图片)


第12版(副刊)
专栏:文化广角

  大岭山上荔枝红
刘建中
吃荔枝,到岭南;尝新鲜,去大岭山。荔枝是岭南的特产。其他地方也有荔枝生长,但没有岭南的荔枝量多质高。岭南荔枝数东莞的驰名,海外华侨以能吃上东莞的荔枝为荣。
到东莞吃荔枝,一定要去大岭山,因为大岭山的荔枝不仅种类多,像桂味、槐枝、妃子笑、假挂绿、三月红等应有尽有,而且品位高、味道鲜、口感好,尝一次终生难忘。苏轼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大岭山,是革命老区,无论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都孕育过大批的革命志士。一年一度荔枝红,荔枝红了最不能忘的便是自己的英雄儿女。牺牲了的,献上带露水的鲜荔,遥对九天相祭;健在的,请他们回来,一边品尝荔枝,一边饱览今日的变化。
大岭山,是有名侨乡。历史上,许许多多亲人用自己的双手植下了荔枝树,却不能年年吃到荔枝果,体味不到手足情。改革开放后,港澳同胞返乡和乡间串门一样方便,说一声荔枝红了,回大陆也不过半天一天的事。于是,大岭山人民总是选好荔园里最好的荔枝树,等着同胞们带家眷回来。
这些年来,大岭山又是个外商们投资的热点。外商们看好这里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人情风俗淳厚,一个劲儿地在这里投资办企业,兴实体。大岭山吸引了他们,他们使大岭山更加美丽。大岭山人民视他们为知心朋友、合作伙伴,每年荔红时节,少不了请他们吃荔枝,给他们送荔枝。
不仅如此,大岭山人民在开阔视野、广开财路的今天,注重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招纳贤才,结交朋友。荔枝红了,总是忘不了请从天南海北来到大岭山献智献策、出力流汗的朋友们。
一年一度荔枝红,荔枝红时情更浓。大岭山人民为请海内外嘉宾吃荔枝,要忙乎很久,先是挑选最好的看管起来,别让天鸟啄了,老鼠抓了,小偷偷了,蚁虫咬了;再是编好最结实的荔枝筐,系上最保险的带子,印制好精美的箱子和保鲜的袋子。末了,还要选好贵宾来临的接待时辰,早了不好,迟了不好,要不早不迟正好。君不闻,荔枝一日三变,早午晚味不同,色不同,香不同,园中吃和园外吃不同,树上吃和树下吃不同,隔日的荔枝就更是不同。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说,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后,色香味尽去矣。虽说现代科技发达了,有了各种保鲜剂,可荔枝毕竟是荔枝,尝荔枝总是新鲜的好哇!
大岭山人视自己的荔枝为待客赠友的精品、珍品,海内外嘉宾好友视大岭山荔枝为荔枝之上乘、果中之龙头。你说为什么呢?不就因为大岭山的荔枝驰名,不就因为这大岭山人的荔枝情重吗?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我的老师和同学(中国画)李庆(12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