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同部分电影工作者座谈时希望
了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创作更多无愧人民和时代的优秀作品
刘华清及丁关根李铁映等参加会见座谈
本报北京5月25日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李涛、新华社记者何平、本报记者陈维伟报道:刚刚荣获我国电影“华表奖”的部分电影工作者和一些老电影艺术家今天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江泽民指出,电影界推出了一批优秀影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这说明广大电影工作者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信赖,说明我们的电影工作大有可为。他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为广大电影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迫切需要文艺工作者去描绘、去反映、去引吭高歌,去加以诗情画意的表现。希望大家坚持深入生活、贴近群众,努力向生活学习、向群众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体验人民群众的历史性创造活动,把握社会发展和艺术发展的规律,创作出更多的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优秀作品,用艺术给人们以欢乐,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
上午10时,江泽民、刘华清及丁关根、李铁映等领导同志在中南海同部分电影工作者亲切会见,座谈我国电影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党中央十分重视电影事业的繁荣,自去年实施“九五五○工程”精品战略以来,国产影片出现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优秀作品。座谈会上,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孙家正首先汇报了这方面的有关情况。随后,一些获奖的电影工作者纷纷发言表示,不辜负党中央的殷切关怀,要为多出精品力作、促进电影繁荣做出更大贡献。影片《大转折》的导演韦廉谈到,这部影片的拍摄实践再次证明了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电影工作者永远离不开生活。《红河谷》的导演冯小宁认为,电影工作者应该经常倾听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只有为最广大群众拍片才是中国电影的根本出路。《离开雷锋的日子》的编剧王兴东说,英雄主题是电影艺术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电影工作者要用自己的肩膀把民族的英雄扛上银幕。《夫唱妻和》的男主角严顺开说,电影工作者有责任创作更多更好的喜剧,为观众带去更多的笑声。《喜莲》的女主角于慧以自己的创作经历谈到,只有永远向生活学习,永远不脱离群众,才能成为真正的电影艺术家。
能够和总书记面对面地座谈,电影工作者们非常激动,深受鼓舞,发言一个接一个。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针对电影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要大力呼唤民族精神、民族魂,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著名电影导演谢晋表示,有中央领导对电影事业的关怀和重视,中国的电影事业一定能再创辉煌。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说,作为老电影工作者,愿为弘扬主旋律继续发挥“余热”。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王晓棠表示,作为部队文艺工作者,一定要走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前面。著名电影艺术家于蓝、李前宽、谢铁骊也先后在会上发言。座谈会持续三个多小时,自始至终充满了亲切、融洽的气氛。
听了大家的发言后,江泽民发表讲话。他首先向获得’96中国电影“华表奖”的同志表示祝贺,向在座的和所有从事电影工作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他说,从这些优秀影片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电影工作者对国家和人民负责、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甘于奉献的艺术追求。
江泽民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坚持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目的就是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电影作为群众喜爱的一种综合艺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特殊的作用。一部优秀电影,给人的教育、鼓舞和启迪是巨大的,常常能够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成长。他说,在历史的长河中,文艺作品浩如烟海,其中许多东西只是昙花一现,但那些文学名著、优秀歌曲,至今还在人们中发生广泛的影响。江泽民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经常学习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不断提高自己认识和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修养和艺术水平,努力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江泽民强调,始终面向中国人民,充分反映中华民族创造的历史性功业,歌颂中华民族为祖国的发展进步和繁荣昌盛不断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应当是中国电影的立身之本。中国电影只有从中国人民的需要出发,首先赢得中国广大观众的喜爱,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才能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一个民族既努力实现自己的经济腾飞,又努力繁荣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江泽民还强调,我国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他们的劳动实践是社会生活的主流。要多拍一些表现他们的高尚品质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反映他们从事改革和建设的生动实践,赞美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聪明才智和精神风貌的优秀影片,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要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旗帜,给人民以信心和向上的力量。这是电影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应该成为电影艺术的自觉追求。
江泽民说,对于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的一切优秀的、进步的文化艺术成果,要积极学习和借鉴,目的在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如果拒绝学习和借鉴外国的好东西,盲目自大,是错误的;如果把这种学习和借鉴变成一味模仿照搬,丧失自己的创造性,甚至成为外国文化的附庸,那也是错误的和危险的。
江泽民认为,电影事业的繁荣,需要广大电影工作者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进行不倦的艺术实践与探索。全党和全社会都要尊重和爱护他们的辛勤劳动。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电影工作者在正确思想指导下自由选择电影的题材和主题,自由探索电影的风格和样式。历史与现实,雄伟与细腻,严肃与诙谐,抒情与哲理,喜剧与悲剧,只要是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受到欢迎。
江泽民指出,广播影视部门的领导干部,要虚心向电影工作者学习,同他们交朋友,努力使自己成为行家里手,用符合电影规律的办法领导和管理电影事业。
江泽民最后说,即将到来的21世纪,必定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辉煌胜利的世纪。我国的电影事业也必将出现新的繁荣局面。他衷心祝愿所有从事电影工作的同志们用自己的艺术实践为祖国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于永波、曾庆红、刘忠德、胡光宝、刘奇葆、赵实等参加座谈会。(附图片)
江泽民、刘华清及丁关根、李铁映等同部分电影工作者亲切会见和座谈。) (新华社记者樊如钧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面积扩大雨水充足春管力度大
今年夏粮将创历史最高水平
本报南京5月25日电新华社记者赵连庆、本报记者王慧敏报道:继1995、1996年两年我国农业连续获得大丰收后,今年夏粮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将再创历史最高水平。今年夏收油菜籽产量预计比上年略有增加。种植业生产的良好开局,为夺取全年农业丰收奠定了基础。
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今年我国农业生产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年夏粮播种面积4.78亿亩,比上年扩大500万亩。由于今年春季回暖快、雨水足,各地春季管理力度加大,作物苗情长势普遍好于常年。目前华南、西南大部分地区夏收已基本结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浙江、江西、湖南等省区夏粮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江淮、江汉大部分地区正在开镰,江苏、安徽、湖北等省夏粮丰收已成定局。北方地区距夏收还有半个月时间,河北、山东、河南等小麦主产省也是一派丰收景象。今年全国早稻面积达1.24亿亩,与上年基本持平。由于早稻区光温条件明显好于去年,加之各地大力推广旱育秧、抛秧、杂交稻等重大增产技术措施,早稻长势良好,有望获得较好收成。
农业部副部长白志健日前在张家港市召开的全国“三夏”工作会议上强调,夏粮丰收在望并不等于丰收到手。夏收期间天气变化很难预料,还要经过干热风、烂场雨、病虫害等灾害关口,如果掉以轻心,很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为确保丰产丰收,各地要抢收抢打,力争颗粒归仓,特别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快收快打。
“三夏”时节是全年农业生产承上启下的关键季节,虽然夏粮丰收在望,但夏粮产量仅占全年粮食产量的22%,夺取全年丰收还要取决于秋粮能否保持稳定。为此农业部提出,各级农业部门要再接再厉,因地制宜安排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夏秋季节是自然灾害发生集中的时段,对农业生产威胁极大,各地对可能出现的灾害要制定应变措施。


第1版(要闻)
专栏:

  立志山乡写人生
——农村科技带头人李常水先进事迹之一
本报记者吴兴华
编者按:从今天开始,本报陆续推出《立志山乡写人生》、《传播科技富万家》、《开拓进取不停步》三篇通讯,向读者介绍农村科技带头人李常水的先进事迹。
毕业于湖南农学院的李常水,为了实现带领群众靠科技致富的热望,毅然辞去公职,回到贫困的家乡。他十五年如一日地传授科技知识,带领群众科学种植果树,终于使百里山乡的1.7万多农户脱贫致富。李常水的理想实现了,李常水的业绩被人们广为传颂,李常水的精神也在更广的领域发扬光大。
李常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最重要的,一是他执著的献身精神,一是他过硬的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他所拥有的科学技术。觉悟和本领,两条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力量,创造财富和奇迹,而这正是我们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中最需要的。
在湖南省宜章县与广东省连州市、乐昌市交界的五岭山麓的乡村公路上,人们经常看到一个又黑又瘦、身着中山装的中年人急匆匆地骑着车,他停在哪家果园,哪里就围满了人。这个骑自行车的中年人,就是全国劳动模范、湖南省宜章县东风乡笠头村党支部书记李常水。
1968年,18岁的李常水高中毕业,回到了养育他的笠头村,在村小学当了民办教师。当年的笠头村穷得叮当响,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十户农家九户穷,有女不嫁斗笠冲”。辛辛苦苦劳作一年,人均纯收入才100多元。贫穷激起这个年轻人改变家乡面貌的热望。他利用课余时间,和另外两名青年一起,在这个世代只种一季稻的山沟,试种良种双季稻,获得成功。1970年,村里推广了他们的试验成果,全村增产粮食50万公斤。李常水还搞了“红薯下蛋”的试验,一窝红薯产6.15公斤,比原来增加3倍!这两件事使他看到笠头村走出贫穷的希望:依靠科技。他开始迷上农业科技。1972年,大专院校来招生,他选择了湖南农学院园艺系果木专业。在校期间,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毕业时,学院要留他任教。他说:“我要回去,去改变那里的贫困面貌!”
1975年3月,他怀着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雄心,回到了宜章县。县农业局要留他在局机关工作,他坚持要到科研、生产第一线去,说:“基层更需要我!”他来到了离县城40多公里的宜章县六一农科所。在农科所,他与职工一道开荒、挑粪,开出150多亩果园。1979年,他又来到条件更为艰苦的县太平果木场。
在农科所和果木场,李常水时刻惦记着笠头村。改变家乡面貌的热望,像火一样燃烧着这个年轻人的心。
笠头村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科学技术,村里乡亲依然沿袭着祖辈传下来的“稻谷加稻草,红薯加辣椒”耕作模式,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过着两顿焖红薯加一顿稀饭的苦日子。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李常水利用节假日,对笠头村的自然资源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探明村里可供开发的山地就有5000多亩,而且都是微酸性黑沙壤和黄沙壤。笠头村紧靠广东,市场不愁,适宜发展水果生产。1978年,他曾从农科所买回4000株良种柑桔苗,动员和帮助村民栽了40亩柑桔。由于村民不懂技术,栽下去的桔树不挂果,变成了“小老树”。乡亲们有的将桔树砍掉,有的挖去送给外村亲友,最后只剩下20多亩。
这件件、桩桩的事情敲打着李常水的心:农村多么需要科学技术,多么需要科技人员啊!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一名农技干部,应该把自己所学的技术知识传授给他们,改变山区的贫穷面貌,让千千万万山区农民走上富裕之路。他毅然决定辞职回乡,带领乡亲们致富!
1981年,李常水向组织上打了第一份辞职报告。他在辞职报告中表白了自己的心迹:“人生的道路如何走呢?怎样才能为社会、为人民做更多有益的事呢?……”县农业局局长谭吉录舍不得放走这位年轻人。李常水回乡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决心九头牛也拉不回!一年里,他连续打了五次报告。1982年6月,李常水告别妻子和儿女,踏着崎岖山路,只身回到笠头村。
怀着帮助村民科技致富的满腔热情回来的李常水,一开始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当他在全体党员和村民小组长会上动员大家种果致富时,人们的反应相当冷淡。他要儿时的好友罗树刚同他一起种果。罗树刚说:“这种事搞不得,看不到效益的事,不敢乱来。”现实使李常水懂得了,要让村民投身科学种果,首先要让村民看到科学种果的效益。他决心先示范,做出样子给乡亲们看!
他迎着困难上。没有房子住,他与弟弟挤在3尺宽的床上;后来,他又拎着一口铁锅,住进已作了猪圈的破房里。房里老鼠、蛇出没无常;房顶四处漏水。
他向三弟李常叶借种了9分责任田,从六一农科所引种了1000株“早熟宫川”柑桔苗,进行“矮、密、早”实验;没有资金,他多用土杂肥,房前屋后的沟沟坎坎、旮旮旯旯的污泥、垃圾,都被他掏得一干二净;又从山上铲来一担担草皮灰。为了培育砧木苗,他提只蛇皮袋,到处捡果核。
这9分地里的桔树,第二年枝繁叶茂,有的开始挂上了果。村民们带着惊羡的眼光来参观,摸摸枝干、桔叶,端详根部,探究成功的秘诀。罗树刚看见挂果了,挥舞着双臂,高兴地喊起来:“给我准备苗子!”村民们跃跃欲试,纷纷找李常水要柑桔苗。这年冬,李常水培植的1万株桔苗全部被乡亲们要走。
1984年春节后,妻子刘美元也辞去了农科所工作,带着“非转农”的孩子来到笠头村,与李常水并肩战斗。
1985年初,李常水又承包了那片一直不挂果的“小老树”。同时,五保户蓝赞红的1.06亩责任田也转包给了他。劳力不够,他带着四弟李常岭干;没有资金,就铲草木灰;治虫没资金,李常水和妻子一道翻山越岭捡松脂,用纯碱加松脂熬制“松碱合剂”。
资金奇缺困扰着李常水。少得可怜的一点积蓄早就花光。苗木、化肥、农药等需要投入。他动员母亲、弟妹把家里的两头猪卖了,筹措300元,又向信用社贷款600元,卖果木的收入他们一分钱也舍不得用,都投到果园里。头几年,他用于柑桔生产的投资就达1.8万元。在那几年里,他家生活十分艰难,经常是一天两顿焖红薯。有一次,村里来了货郎担,两个孩子看到别的孩子买吃的,嚷着要买冰棍。当时,一根冰棍4分钱,疼爱儿女的刘美元从家里翻出个空酒瓶,换了两根冰棍。
功夫不负有心人,艰苦奋斗结出了硕果!
第三年即1984年,0.9亩宫川蜜桔试验地的桔树果满枝头,黄澄澄的桔子把桔树枝压到了地面,总产2000多公斤,卖了2000多元。这使笠头村人大开了眼界,认识了科技的作用,看到了走出贫穷的希望!一时间,前来参观的村民络绎不绝,李常水家的破房门庭若市,村民纷纷向李常水要蜜桔苗。3组村民潘仁亮激动地对常水说:“如果种几千亩,我们笠头村就‘发’了!”他开口就要了400株苗。
1987年,16亩“小老树”枝繁叶茂,结果2万多公斤,卖了2万多元,李常水成了村里的首富。后龙山热闹起来了!远近村来参观桔园的、来买桔苗的、来求教技术的人车水马龙。李常水培育的3万多株蜜桔苗被抢购一空。笠头村及四周的村涌动着开发丘岗种果的热潮!
看到五岭山麓一片片新桔园,李常水心花怒放,他看到了自己事业的灿烂前景!(附图片)
图为李常水(右二)在给村民们讲授果树剪接技术。新华社记者曹光晖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应江泽民主席邀请
尼日尔总统迈纳萨拉抵京
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应国家主席江泽民的邀请,尼日尔总统易卜拉欣·迈纳萨拉·巴雷今天上午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这是去年8月中尼复交后迈纳萨拉总统首次访华。随同迈纳萨拉总统来访的有总统夫人克莱芒丝·巴雷、外交部长马亚基、总统办公厅主任巴科、水利和环境部长马马内、卫生部长阿卜杜拉耶和武装部队总参谋长格罗斯等。
中国政府陪同团团长、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中国驻尼日尔大使冀敬义,外交部部长助理吉佩定等前往机场迎接。


第1版(要闻)
专栏:

  同济医科大学喜庆九十华诞
江泽民李鹏等题词祝贺
本报武汉5月25日电记者杜若原报道:今天,同济医科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来自海内外的校友、嘉宾聚集一堂,隆重纪念建校90周年。
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等题词表示祝贺。德国总理科尔也为同济医大校庆发来贺电。
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是:坚持严谨治学优良传统,培养优秀医药卫生人才。
李鹏总理的题词是:发扬优良传统,培养四有医学人才。
同济医科大学是卫生部属高等医学院校,其前身是德国医生宝隆博士于1907年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90年来特别是建国以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逐步建成了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的办学格局,为国家输送了4万多名医药卫生人才,其中大部分成为我国医药、卫生、教育战线上的骨干。
同济医大素来重视医学科研和重点学科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国家级重点学科外科学在器官移植、肝外科、胃肠外科等领域长期处于国内一流水平,环境卫生学、药理学、影像医学、病理生理学等也颇具实力。
同济医大是我国与德国文化交流的重点院校之一,与国外40多所大学、研究所、医院建立了较为广泛的合作关系。


第1版(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征文

  立碑告后人
本报记者刘琼
清风丽日,鸟语花香。五月二十四日上午九时,天坛公园神乐署宁禧殿前,北京市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纪念地暨国耻纪念地标志碑揭幕仪式在此举行。
庄严的国歌声中,墨绿色的幕布缓缓落下,一座汉白玉大理石方尖形的标志碑立在人们面前。正面碑书:侵华日军细菌部队遗址。另三面碑刻:日军侵占华北地区,一九三八一九四五年间,其“北支那防疫给水部”在北平组织了称为一八五五部队的细菌部队,该总部设在天坛外坛。部队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培养带鼠疫菌的跳蚤、带伤寒菌的苍蝇,并用中国人进行“活体实验”,为日军研制杀人细菌武器。
北京市文物局的同志告诉记者,时值“七七”事变六十周年前夕,为牢记这场战争给中国及世界人民带来的苦难,北京市首批确定侵华日军细菌部队遗址、丰台长辛店侵华日军“吃人狼狗队”遗址等八处保存较完整、有代表性的遗址作为永久纪念地,以警后世。
站在标志碑前,“细菌实验”的发现者之一、全国政协委员钟品仁教授介绍,早在一九四九年冬,他就在距天坛公园三百米处的一个容积一百九十余立方米的巨大冷库中找到存有剧毒的鼠疫杆菌的试管。一九九五年,当年曾担任一八五五部队卫生兵的伊藤影明主动提供的该部队驻地草图,进一步佐证了这一发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阳光下,永定门中学的一群学生聚集在碑前举手宣誓,鲜艳的红领巾迎风飘扬。前来参加揭幕仪式的北京市委副书记李志坚说,建碑立志,旨在激励后人,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心同德建设富强的祖国,永不重复落后挨打的耻辱历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