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2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鼓王的恋军情结
王者东李占民
张新民的名字是伴着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东亚运动会、天津世乒赛开幕式的鼓声“灌”进人们耳朵里的。作为威风锣鼓队总导演,他手握中华第一鼓的令旗,被当之无愧地尊为中国鼓坛的准泰斗、宗师。他“弟子五千”、“桃李遍神州”,麾下的50多支鼓队,最令他感到骄傲的是十支军旅鼓队。如今,威风锣鼓已成为军营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也奏响了双拥共建中精神文明建设新的乐章。
张新民老人是威风锣鼓队的发祥地——山西临汾的著名锣鼓艺术家,他与军人的“恋情”,是缘于战士们对民间艺术的执著向往。有一年早春,他乘坐南疆某部的越野吉普向戈壁深处的营房驶去,离团部还有5里地时,远远地他便看到了两条长蛇般的欢迎队伍。那天,久旱的大戈壁普降细雨,寒风冷雨中,战士们已等候一个多小时,用军人最崇高的礼节迎接鼓王。久经“世面”、宠辱不惊的张老握着一个小战士的手热泪盈眶。他感到戈壁虽然荒芜贫瘠,却挡不住战士们对文化娱乐的渴望,透过被打湿的清一色的军装,他感受着战士们纯朴的情怀,感受着民间艺术与圣洁心灵的对话。泪眼模糊的霎时,他心里闪出一道亮光:军营正是威风锣鼓生长的高天厚土,也是这门民间艺术的归宿。
威风锣鼓似乎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军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它最早用于原始氏族部落的出征壮行、交锋对阵。的确,威风锣鼓正以群众参与性强、通俗易学和威武雄壮的艺术感染力走进军营为基层战士所接受。全军范围的“军营之声”被“中华第一鼓”敲得红红火火。在最适合这门民间艺术生长的绿色热土上,从首都北京的武警总队到西北边陲的新疆某炮团,张新民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了朵朵奇葩。他培养一支,成熟一支,无论是团级小队,还是大单位的百人大队,都能在驻地打得响。这些年来,张新民的“军中子弟队”在全国性的大型庆典中频频亮相献艺,并在民间艺术大赛中屡屡夺冠。
张老为人谦逊平和,但每当谈起他的子弟兵们却是津津乐道,兴奋不已。年事已高的他仍思维敏捷,能准确地说出每支鼓队的建制、特色,细到每一个鼓手的细微动作。
去年夏季,笔者在长春装甲兵技术学校的草坪上见到鼓王的时候,他正手把令旗操演《尧王点兵》的曲牌。令旗挥处,鼓声如雷,他俨然是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他时而挥舞鼓槌、生龙活虎、闪转腾挪,动作老到熟练,浑然天成,一招一式里透着大家风范;时而和学员们交流切磋,笑声有如铜钟,丝毫看不出已是年逾六旬的老人。
张老没有“腕”们的高傲,没有“星”们的矜持,他同战士们排练的时候很投入地扮演着连长或指导员的角色。排练《尧王点兵》的时候,320人的阵容是继亚运会之后的首家大队,曲牌编排结构复杂,队形合成难度大。顶着喷火的烈日、炙热的暑气,一练就是一个上午。当有的战士打蔫、鼓跟不上点、锣合不上音时,张新民怒火冲天地吼道:“我们不是街上耍杂的,我们是军人,要练就练全国第一!”他运用了“用将不如激将”的兵法,这一“吼”,全队士气大振。场面宏大、气势磅礴的“铁甲威风锣鼓队”创造了又一个当前我国曲艺界之最。这支鼓队出色地完成了中国第三届摄影艺术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国际书画展等20多场大型活动的表演,多次受到该地区省、市领导的褒奖。吼归吼,训归训,战士、学员一会儿听不到张老“老西”味的晋中口音还真觉得少了点什么。排练小憩,大汗淋漓的战士顾不上自己喝口水,便急着把军用水壶递给张老。战士、学员从他那里不仅学到了“威风锣鼓”的艺术,也学到了做人的品德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喜迎香港回归、普天同庆的日子里,老人表示:一定要把平生搜集到的300余首威风锣鼓曲牌悉数授给军中弟子。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现代农业的呼唤与展望
——系列专题片《历史性跨越》观后
张德祥
我们这个民族是依赖我们脚下这片古老的黄土地哺育而生的,自神农氏、轩辕氏以来,我们的先民就学会了播种五谷,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然而,如今的传统农业已远不能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早已无法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传统农业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也就是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中国农民向来是最富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劳动者,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他们又在努力打破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探索适应现代化要求的现代农业的发展途径。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系列专题片《历史性跨越》正是以秦皇岛市近年来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为焦点,思考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发展途径,给人们带来了有益的启示,也在电视专题片的拍摄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首先,该片的最大特征是以农民的实践为依据,以农民已经创造出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为依据,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探讨,因此,充分体现了从实践中总结理论,理论联系实际的文风。农业专家、经济学家不是在书斋中,不是在高楼大厦中高谈阔论农业的现代化问题,而是在田间地头、在饲养场、码头、加工场、市场上与农民、渔民及农贸公司的有关人员共同探讨农业的产业化问题。农民与专家的对话、磋商、交流,使实践和理论在相互结合中相互促进,带来了求实的、生动的效果,使人们真正看到了“历史性跨越”的实质。如果说,以事明理,以理服人,构成了这部专题片的基本特征,那么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则是“历史性跨越”的深层内涵。
其次,这部专题片选取了较有典型性的农民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作为表现重点,深刻地揭示出农民的愿望,展现出新时期农民的精神风貌与创业精神。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在于农民的观念、思想能否适应现代化农业的要求,能否改变陈旧的、故步自封的传统观念。这部专题片,通过对农民的精神世界的展示,说明了现代农业不仅仅是耕作经营方式改变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新时期农民的培养与造就问题。该片中,着力调查研究的几位农民对象,因其思想的真实、实践活动的成就以及他们的性格得到了充分表现,从而使这部专题片在以事明理、以理服人的同时又获得了形象的生动性,具有了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历史性跨越》不仅是一部阐述农业产业化的专题片,而且也是一部揭示农民历史命运的文化片。
再次,这部电视片制作者们的精品意识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中。他们请农民、请农业专家、请电视专家对该片进行多方面的讨论,广泛吸收来自各个层面的意见,使画面、场景、事实、理论概括有机地融为一体,相辅相成,产生了真实、生动、和谐的电视效果。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专题片《历史性跨越》正是对这一重要内容的关注,也是对现代农业的深情呼唤。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农民、农业将会逐渐告别古老的、沉重的耕作经营方式,必将迈入新的境界,真正实现历史性跨越。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梨园百花争艳小品精彩纷呈
中国剧协百优小品大赛揭晓
中国剧协’97百优小品大赛日前在江西省鹰潭市落下帷幕,《班务会》、《健美发烧友》等24个小品分获一、二等奖。
这次大赛,组委会共收到全国各地报送的专业组、业余组参赛作品400多件。经过初赛,100件作品入选优秀小品之列;经过复赛,专业组17个节目,业余组7个节目进入争夺一、二等奖的决赛。5月6日至9日,在鹰潭市经过4天激烈的角逐,解放军艺术学院的《班务会》、总政话剧团《军官女儿兵爸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文工团《知音》等9个小品获得专业组比赛一等奖。国防科工委司令部直政部《拜年》、浙江省岱山县邮电局《军嫂情》等3个小品获业余组比赛一等奖。解放军艺术学院《健美发烧友》、广西南宁市艺术剧院《我的哥哥在南沙》、江西鹰潭市文化局《小站进行曲》等12个节目获得专业组、业余组比赛二等奖。
此次参赛的小品多以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短小精悍见长,既在内容上突出了主旋律,又在风格上呈现出多样化,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由中国戏剧家协会、鹰潭市人民政府、浙江纳爱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这次比赛,是继北京、潍坊、青岛之后的第四届。随着每次大赛一批优秀小品的推出,此赛事在全国已有了广泛的影响,它对文艺的繁荣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刘玉琴)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诗词歌曲音乐会举行
福建省福州市委、市政府,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等单位于近日在北京音乐厅共同举办了“爱国的诗篇——林则徐诗词歌曲音乐会”。弘扬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把林则徐的形象用音乐手段推向舞台,这是林则徐故乡的福州人民献给’97香港回归的一份礼物。
林则徐既是伟大的爱国者,又是出色的诗人。他的诗词作品,是他的社会经历、人生见解和精神境界的真实记录。音乐会主要以独唱、领唱、合唱等多种音乐形式,表现林则徐诗词的精神和意境。那丰富的音乐形象,使林则徐的殷殷爱国情,巍巍民族魂得到了充分体现。用专场音乐会的形式缅怀、颂扬林则徐,表现鸦片战争题材,这是音乐史上的可贵探索。
林则徐诗词由福州优秀作曲家骆季超谱曲,姜嘉锵、刘秉义、杨洪基、关牧村、万山红、魏金栋、聂建华等优秀歌唱演员担任领唱、独唱,谭利华担任指挥。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北京交响乐团等专业艺术团体也加盟了音乐会的演出。
(刘玉琴)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高歌京九路情暖万民心
——京九文化列车艺术团慰问演出成功的启示
本报记者刘玉琴
好雨知时芳草碧。
4月10日至28日,京九文化列车艺术团奔行3000多公里,跨越9个省市,一路欢歌笑语,播撒文化春风,艺术团所到之处,人们争相观看演出,盛况空前。据统计,直接观看演出的群众超过120万人。
京九沿线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在享受高雅优美艺术的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他们的深切关怀,也激发了大家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京九文化列车艺术团的慰问演出活动获得了圆满成功,也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启示之一:红色的土地深情地呼唤着艺术使者,正在走向富裕的人们更渴望美的精神食粮
京九文化列车昼夜穿行在浸满先烈热血的土地上。在短短的十几天时间里,辗转18个地方,连续举行了18场大型专场慰问演出。艺术团每到一地,人民群众都欢声雷动,奔走相告。
在河南兰考,预计观众3万人,结果却涌来了十余万。有位65岁的老人自备干粮,从100公里以外的地方,提前6个多小时就来到演出现场。在闻名中外的“将军县”湖北红安,一位89岁的红军老战士紧紧拉着艺术家的手说:“从你们身上,我仿佛看到当年的红军宣传队又回来了。你们要多来啊!”观看演出的许多群众说:“这是几十年来最盛大的节日,真比过年还高兴。”
这种宏大热烈的场景和人民群众的殷切呼唤,揭示了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一向以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为精神动力的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人民,自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在竭力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富裕,同时也渴望着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尤其渴望着高雅的艺术享受。
然而,在我国,每个中等以上规模的城市中,各类剧团平均只有8个,而在一般的县城里,各类文艺团体平均仅有0.4个。这就是说在不少的地方,不光像京九文化列车艺术团这样高水平的演出很难看到,就是一般的文化生活都难以得到满足。
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歌唱演员董文华说:“作为文艺工作者,每个人都应该把为农民服务当作自己事业的一部分,不断满足他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求,以极大的热情和真诚把美好的艺术精品奉献给父老乡亲,这样才能不负人民的养育之情。”
启示之二:从人民群众中不断吸取丰富的营养,才能奉献和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京九沿线的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历史和传统。从哺育过“沂蒙红嫂”的沂蒙山区到“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从孔繁森的故乡到焦裕禄为之工作并献身的地方,从正在积极摆脱贫困的河北武邑到即将告别贫困的广东龙川,文艺工作者走一路,演一路,也参观学习一路。他们从革命先烈和老区人民身上,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激发了创作的灵感和热情,并进一步明确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歌唱演员万山红说:“参观了孔繁森同志的纪念馆,看望了孔繁森同志的家人,现在再唱《公仆赞》时,就不由得想起孔繁森那雪原一样崇高而圣洁的心灵,更加体会到歌中所凝结的深刻的感情内涵。”从艺26年、对京剧事业曾一度动摇和后悔过的京剧演员于魁智说:“从英模人物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中,从人民群众对京剧艺术的热情鼓励中,我坚定了继续从事和振兴京剧事业的信心。我还要排演反映改革开放、英雄人物的现代题材戏,把它送给农民兄弟。”曾多次到过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进行演出的歌唱家李谷一说:“每一次来,老区人民改天换地、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都使我振奋,都激励我要不断为人民献出更新更美的艺术作品。”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任何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都永远无法与人民分离。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文艺工作者创作了那么多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诗篇,以至今天听起来仍让人激动和振奋,这是和当时的文艺工作者既是一名作家、艺术家,又是一名战士分不开的。他们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全部融入了革命战争和人民群众之中,这是他们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生活,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基础。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拥有生活,从生活这个最丰富、最深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汲取营养,摄取诗情画意,才能为人民、为中华民族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这一点已经成为京九文化列车艺术团成员的共识。
这次京九之行,文艺工作者所获得的思想艺术上的巨大收获,再一次深刻地揭示了邓小平所说的“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这句名言的丰富内涵。
启示之三:培养和锻炼了一支素质过硬的艺术队伍,创造的“京九文化列车精神”成为一种财富
京九文化列车艺术团由14个文艺团体、近百名文艺工作者组成。对绝大多数演员来说,这是外出时间最长、演出密度最大、作息时间最没有规律、生活条件极为艰苦而且又没有分文补贴的一次演出。但演员们却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受到了磨练,也经受住了考验。站在血染的土地上,面对人民群众热情期盼的目光和真切的呼唤,看着老区人民为革命付出的那么多,却从未想到过任何回报,与之相比,他们觉得自己的苦累、得失实在算不了什么。
为了参加这次慰问演出,李谷一、魏金栋、于魁智等人分别辞去了香港、山东等地的演出邀请;青年歌唱演员张静悄悄推迟了已定好的摘除体内肌瘤的手术日期;刚刚处理完母亲丧事的相声演员侯耀文,把悲痛埋在心底,立即追赶京九列车。
“心里装着人民,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化妆室、更衣室,演员们就在汽车里化妆更衣,没有休息室,就在舞台旁边站着候场。因感冒发烧、扁桃体发炎还在输液的董文华、宋祖英、黄卓等人,轮到上场时,立即拔掉针头,面带微笑走上舞台。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的舞蹈演员担负着开场和结束的舞蹈任务,还要为歌唱演员伴舞,一场要演出七八个节目,体力消耗很大。这些来自东北的十六七岁的小演员们,由于南下饮食不习惯,多人已腹泻得直不起腰来,可每逢上场,他们依然生龙活虎般地为群众献上最优美的舞姿。担负舞台布景任务的中国歌剧舞剧院舞美队的8位同志,每天至少要装台、卸台2次,装车4次,遇到当天两场演出时,劳动强度便要加倍。他们常常早上5点多赶到演出场地,深夜才能吃上晚餐。
艺术团成员严格要求自己,在沿途已成为一种美谈。他们到某地时,当地政府为表示敬意,特意给每位成员准备了一块纪念台表,并分别送到每个人的住处,然而却没有一人收下这份礼品。年近六旬的歌唱家吴雁泽对此深有感慨地说,在市场经济这个新形势下,这些演员们不畏艰苦,不计名利,实在是难能可贵。作为一名老演员,我感到十分欣慰,可以放心地“交班”了。
京九之行,从老一代艺术家到年轻的演员身上所折射出来的“不畏艰苦,无私奉献,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精神,已经凝聚成鲜明的“京九文化列车精神”。这种精神将成为一种财富,对新形势下加强文艺队伍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启示之四:这次创造性实践所产生的影响,必将对全国各地正在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起到促进和示范作用
巍巍的井冈山上,站在泥水中冒雨观看演出的人们打出了这样一条横幅:“文化下乡真好”,湿漉漉的几个字,道出了人民群众对文化下乡的赞许。
这次京九文化列车慰问演出活动,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文化下乡活动。为尽可能减轻当地群众接待负担,京九文化列车艺术团食宿主要安排在列车上,每到一地演完就走。这种创造性的方式,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京九沿线人民群众的关怀体贴,也是艺术与人民互相结合的创造性实践。这次文化下乡活动,想人民之所想,送人民之所需,献人民之所爱,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这种大规模文化下乡的创造性实践,还将有力地促进各地文化工作者克服困难,采取多种形式,把艺术送到人民手中。井冈山市委宣传部部长李卢琦说:井冈山市没有专业艺术团体,但我们今年将抽调文艺骨干组成小分队送文化下乡,并指导当地农民开展多种多样自娱自乐的活动,以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广东龙川县县长陈潭孙说,从京九文化列车的实践中我们受到启发,县里准备组织重点艺术表演团定期送戏下乡,县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力争让改变了经济落后面貌的群众,真正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指出,这次文化下乡活动,对满足新形势下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充分发挥优秀艺术成果的社会效益,把文艺精品直接奉献给人民;弘扬主旋律,改善农村社会风气;促进文艺事业的发展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文化部、铁道部以文化列车的形式举办这次活动,是一次成功的示范和创造性的尝试。要认真总结这次文化下乡活动的经验,以推动文化下乡活动的深入开展,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力争年年部署,年年落实,年年有进展,年年有实效。
文化部部长刘忠德表示:“文化部将认真总结经验,建立必要的制度,使各类各级艺术表演团体都能按自己所担负的任务和自身的特点建立文化下乡制度。文化部还准备把建立制度和当前的院团改革结合起来,让中央级艺术团体的优秀演员能定期下基层与地方剧团合作,从而不断提高地方剧团的艺术水准,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京九文化列车慰问演出活动虽然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它留下的诸多经验和启示必将发挥深远的影响,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起重要作用。(附图片)
争相观看
共同心声
本文照片均为新华社记者袁满摄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碧水黛矶图
浩淼水如烟
深幽人未还
淡彩传意境
丹青画湖山
张乃兴画
林建超诗
刘大为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