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23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编者的话

  素质教育的历史使命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坚实步伐,科教兴国战略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确立。回眸即将过去的20世纪,我们透过战争与和平、对抗与合作、饥饿与发展的种种迷雾,看到了科技与教育的强大威力。展望即将到来的21世纪,我们面临信息革命带来的新奇与困惑、机遇与挑战的滚滚洪流,感受着科技与教育的无穷魅力。
中国要发展自己,离不开教育。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起着如此关键的作用。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教育传统的国家,然而,追溯源远流长的中国教育史,满纸记载的是一部围绕科举取士而展开的历史;翻开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重笔描摹的是无数个“范进”式的为考试所惑的人间悲剧。孔圣人一句“学而优则仕”的千年古训,把中国的教育牢牢地定位在精英教育的模式上,也把多少莘莘学子引上了追逐名利的不归路。中国教育相对不发达,中国的科技也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不能不说与这种应试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
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都表明,一个国家经济的腾飞离开了教育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同时,如果这种教育不是以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为出发点,一个国家的强盛也是不可想象的。
今天,我们用有限的投入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如果不摆脱应试教育的禁锢,尤其在基础教育领域,不能尽快从体制和机制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们也许会与新世纪的发展机遇失之交臂。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既不能犹豫观望,也不能希望一蹴而就,只有通过集思广益,达成共识,才能步调一致地采取行动。为此,本版开设“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专栏,请专家学者就这一问题发表看法。同时,我们也希望广大读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发表见解。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

  跨世纪的呼唤
本报记者闻佳平
人类在物质世界不遗余力地开掘了千百万年,除了风、阳光等自然造化之外,人的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宇宙间蕴藏的最广阔的潜能还在于人自身。人类历史发展证明,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离开了教育这个强有力的孵化器,一切都将变得苍白无力。
经过改革开放18年长足发展的中国经济,在经受了市场经济的最初洗礼之后,在世纪之交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时,也开始把眼光投向作为经济发展最强有力支持系统的教育。重视教育,特别是重视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
在今年初由中国智慧工程协会和北京大学主办的“中国21世纪教育前瞻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指出,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性机遇,促进中国教育的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每年到了4、5月间,有一种书籍总是卖得出奇的好,这就是各种名为“高考指南”、“高考辅导”、“高考模拟试题集”之类的复习参考书。编书者不遗余力,买书者趋之若鹜。
不只是高考指南之类的书籍走俏市场,几乎所有与考试有关的书籍,从中小学生的学科考试到律师、会计师之类的专业考试,应试指导类的书籍总能觅到千千万万的知音。这种书籍,或者说这种书籍所代表的文化,培养出了无数个对考试应付自如的“考手”,使担负着开启民智神圣使命的学校似乎变成了生产模具的作坊,学生变成了同一模具下生产出来的产品。
曾几何时,一个老师教学本领的高低,主要看他高考时能“押”对几道题;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则主要看他考试时能拿多少分数。于是,一句顺口溜“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成为了中国教育的写照。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郭齐家教授说:“虽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是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做法,但所不同的是,西方只是在教育的最后阶段(一般是大学)才使用考试的办法,而在我国,考试则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的始终。”表面看起来,这好像只是50步与100步的差异,然而也许就是这几十步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和一个国家国民文化素质的基础。
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学校取消了“百分制”的考试办法,采取等级制的考评办法,将学生彻底从分数的重压下解放出来。这表明,我们已经意识到,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学生将来个人的发展,对国家都是十分重要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副院长董奇博士认为:“取消百分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压力,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
率先在小学低年级告别“百分制”的北京光明小学校长刘永胜认为:“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化知识,还必须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健康心理素质,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把国民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义务教育的实施,我国国民文化素质近几年有了明显的提高。据国家统计局调查,从1990年到1995年,全国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减少了70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5.97%下降到12.1%。与此同时,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增加了88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4%上升到2.71%。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仅文化素质一项仍然存在不小的差异,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中国的教育体制。
从孔子设私塾、子产办乡学,到隋唐确立科举考试,一直到今天的高考制度,我国走的始终是一条精英教育的道路。金字塔式的层层选拔,使人们把眼光总是盯在塔尖那几颗光彩夺目的明珠上,而任凭黄沙把坚实的基座掩埋。
著名科学家、教育家谈家桢教授在致江泽民总书记的一封信中说:一个国家的兴旺不是靠少数人有多大的学问,而是靠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人才。他认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公民,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而不能只着眼于培养少数人。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也认为,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义务教育的要求是,使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规定年限的教育,并具强制性。如果只面向少数,就是选拔教育,而不是义务教育。因此,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是选拔教育还是普及教育,是英才教育还是国民教育的问题。应试教育属于英才教育体系,素质教育属于国民教育体系,这是一个标准。
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兼顾
我国对教师职业的传统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老师照本宣科式地传授知识,学生一字不漏地记笔记成为中国“教学相长”的基本模式。然而,一旦离开学校,这些知识大部分可能会原封不动地还给了老师。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知识大爆炸时代的需要。在信息社会,新知识、新观念、新事物层出不穷。有人作过这样的粗略统计,假如一位化学家通晓30种语言,并且每天浏览专业期刊上的20篇文章,即使任何节假日不休息,他也难以看完专业论文的1/10。因此,今天如果谁还寄希望于老师能将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无异于天方夜谭。
据北京源流资讯调查传播有限公司对北京、大连、武汉、邯郸、仙桃5城市2000名学生家长的调查,30.2%的人认为,让孩子受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基本素质,33.7%的人认为是为了学点本事,而认为是为了获得高文凭的只占9.6%。由此看来,培养孩子的素质和能力是大多数家长的期望和共识。
这家公司的同一项调查还表明,51.7%的家长认为孩子要取得好成绩,主要依靠孩子自身的努力,只有17.8%的家长认为主要仰赖老师讲课的好坏,8.6%的家长认为主要取决于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调查说明,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
机械教育向个性教育转变
在中国教育领域的诸多问题中,忽视个性教育是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长期的应试教育往往以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传授知识。这种课堂教学又常常使得很多老师习惯于或不得已手执教鞭搞“一言堂”,在对学生的要求上以分数为标准搞“一刀切”,把学生完全置于被动的地位,个性得不到张扬。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研究员在对我国小学教学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后认为,我国学生的智商发育基本正常甚至超前,但情商发育普遍滞后,主要原因就在于作为情商核心的个性教育在我国普遍缺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副院长董奇教授认为,中国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个性的压抑,缺乏自主意识。这位长期从事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博士认为,学校教育必须遵循两条基本规律:一是教育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教育要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学生要自然地融入社会,形成健康的人格,都离不开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机械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向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志向的个性教育的方向转化,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普通人的故事

  逛街
编者按:两年前,本报编辑部收到素不相识的农村女青年武平的来信,信中诉说她的抱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记者或作家,问应该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当时编辑部给她写了回信,鼓励她好好学习,好好劳动。一年以后,她来信说,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争取一个有利于学习和开阔视野的环境,到吉林市当了保姆,这样就有时间和条件学习和写作了。她的“主人”也很支持她。这篇《逛街》是武平的近作,写出了一个农村青年的心态,也写出了今天的社会世态,文字朴实,笔调幽默,特发表于此,献给千千万万的有志青年。
爷爷是教书的,父亲也是教书的,教书不仅没使我家富起来,反而使父亲在文革时期蒙受了不白之冤。于是父亲硬是把我从中学拉下来,下庄户地,整天脸朝黄土背朝天。
也许是祖辈的遗传影响,我特别喜欢读书,尊重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养活自己,为了自己独立,我从乡下跑到城里,当起了保姆,为的是能自学。
城市里到处花花绿绿,商店饭店的门脸都装扮得小姑娘一样花枝招展。这里的楼房比村子里的草屋多,公路比乡间的公路宽得多,轿车比村子里的牛车多,我尽情感受着都市的气息。
干活之余,我喜欢写作。一天,我意外地收到了一笔稿酬——二十元零五角钱,让我美得够呛!它等于我的未来,我的憧憬,我的希望。这与保姆的工资有着“质”的区别。于是我打算纪念一下,特别是对一向支持我读书的母亲,我应该给她买一件礼物。
买什么呢?买条纱巾,一问才知道少于二十五元不卖。母亲也不会戴如此轻的纱巾。买吃的,饼干不如自己家的馅饼好吃,再说花高出面粉几倍的价钱去买饼干,母亲肯定说败家的。我发现了一支好看的钢笔,一问才知道要九十多元,金尖的,我又逃走了。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总是穿自己做的鞋,对,应该让母亲穿上一双皮鞋。当商店里的小姐说鞋价三百八十元,我差点儿坐在地下,连摸鞋的勇气都没有了。
街边有个大汽车,跟前围着一群人,车上站着个中年汉子,手拿话筒喊:“快来买呀!商场动迁削价真皮鞋,二十五块钱一双了!”
这是天大的意外,我仗着个大,好容易挤进人群,抢了一双38号的。我说我是农村来的,身上只有二十元零五角钱……那个大哥居然豪爽地说:“行啊,拿去吧,拿去吧!”
我一阵狂奔,回到了我当保姆的家。拿出皮鞋给主人大姐看,大姐摸了摸,说:“哟,这不是纸壳子做的吗?”
“不会吧!”我瞪大了眼睛。
她一扒,“你瞧,这是假的!”
唉,这城市,什么都不属于我!只是这条街还可以站一站,用来观察、感觉这个都市。 吉林省吉林市武平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编读往来

  淡泊钱财忘我奉献
读了5月4日“读者之友”版“朋友信箱”栏的文章《把钱财看得淡一点》,感触颇深。我们作为教师,如何对待钱财,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教师耐不住清贫,“跳槽”、“下海”者有之,收礼索礼者有之,巧立名目乱收费者亦有之,甚至于有个别教师走上领导岗位后,便不顾党纪国法,干起了贪污受贿等勾当。当然,绝大部分教师仍然是乐于清贫,忘我奉献的。有的教师不受高薪招聘,宁愿留在本地本学校,为培养当地的建设人才献出自己的一生;有的教师省吃俭用,资助贫困生就学;有的教师把多年的积蓄捐赠出来,改善办学条件……
教师也想致富,这种想法并非错误。可是,我们得考虑我们的国情,得正确处理国家和个人的关系。俗话说:“锅里有了碗里才有。”人民富裕了,国家富强了,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教师的。国家不是曾经多次给教师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吗?要建成现代化的国家,需要艰苦创业的精神;要使我们的国家日益强盛,经久不衰,需要接班人。如果教师都去找自己的致富门路,谁来教书,又靠谁来培育后代呢?“淡泊钱财,忘我奉献”,是崇高人格的体现,我们教师应该具备这种人格。
四川邻水四海乡中学秦烈全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编读往来

  朴实的道理闪光的人生
5月4日“读者之友”版“朋友信箱”栏刊发的《把钱财看得淡一点》、《为了共同富裕》两篇文章,深深吸引了我。两篇文章篇幅不长,没有说教,没有引经据典的论述,没有居高临下的训示,那质朴的道理、真诚的语言、活生生的事例,令人信服,令人深受教育。
我把两篇文章中的精彩片断摘抄在日记里,以时常勉励自己。我与王廷江一样,都是共产党员,都是领导干部。一个人能力有大小,职位有高低,拥有的钱财有多有少。然而,共产党员活在世界上,就应当让别人生活得更好,更幸福。“把钱财看得淡一点”,就能有充实的人生,就能有闪光的行动,就会具有磁石般的凝聚力。多年来,我尽心竭力地工作,帮助他人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我从个人的奖金中拿出一部分发给其他干部,既有利于调动大家积极性,我个人也感到幸福、愉快。
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赵仁近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家庭医疗常识(55)

  “老胃病”为何迁延不愈?
这里说的“老胃病”,是指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病程长、易于反复发作的慢性胃病。慢性胃病迁延不愈,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找原因:
一、幽门螺旋杆菌是否清除?幽门螺旋杆菌与慢性胃病的密切关系已为医学界所公认。症状虽已控制,但幽门螺旋杆菌并未清除,是复发的重要因素。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杀灭幽门螺旋杆菌。
二、疗程是否足够?有些患者用药后症状消失,也就随之停药,过不久又复发。因此,用药不能满足于症状消失,而应坚持疗程,才可望痊愈。
三、用药方法是否得当?慢性胃病的疗效多与用药方法密切相关,有的药必须在空腹时胃酸的作用下,才能发挥最好的疗效,还有粉剂稀释的水量多少,也与疗效有关。有的药临睡前服用一次,与胃酸分泌高峰时间同步,疗效最佳。此外,用药期间还有一些禁忌食物等,这些都要严格遵从医嘱。
四、饮食是否合理?胃病与饮食的关系也很密切,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配合以科学的饮食。饮食勿过饱过饥,以软质易消化食物为主,生冷、热性及凉性食物均不宜,刺激性食物如酸、甜、辣及味浓的食物也不宜。有些患者边用药边乱吃,以致疗效欠佳,或引起复发。
五、有否不良嗜好?烟、酒、咖啡、浓茶等都对慢性胃病十分不利,均属禁忌。有些患者以饮酒来止胃痛,更是十分错误的。
此外,注意作息规律,劳逸有度,保持心情愉快,适当参加文体活动,注意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腹部受凉,配合使用外治法(如元气袋)和气功等,都有助于慢性胃病的治愈。 福建漳平市医院主任医师郑鹏远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世相百态

不安全,也不美
这位家长抱着孩子攀上树拍照,行为既不美,又很危险。
民航东北空管局气象中心 杨红摄于沈阳动物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