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2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人啊,认识你自己吧”
——德尔斐沉思录
章云
如果说到希腊其它地方去纯粹是为了寻幽访古的话,到希腊中部帕尔那索斯山上的德尔斐去参观阿波罗神庙,就多了一层朝觐和膜拜的意味了。这并不是我对古老的“德尔斐神谕”还有什么奢望,实在是这个曾被古希腊人视为“地球的脐眼”的地方有一种令求知者心仪、让行旅者仰慕的魅力。特别是传说中阿波罗神庙门楣上的那句“人啊,认识你自己吧”的箴言,数千年来,如黄钟大吕,穿越时空,一直在给人类以理性的昭示和警醒。
那是一座巍峨的山峰,它背靠品都斯山脉,面朝科林斯海湾。从远处看,它烟雾缭绕,高深莫测;入得山来,只见层峦叠嶂,峰回路转。汽车在弯弯的山径中左转右拐,曲折盘旋。据考,康有为当年就是沿着这条古道坐马车进山朝圣的。一想起中国的这位饱学之士,身穿长衫,背拖辫子,坐在马车里颠簸的情景,不禁哑然失笑。但是,一想到他在一个世纪前就知道古希腊的这处圣迹,并且不辞长途跋涉之苦,又不禁对这位为了寻找医治当时中国沉疴的“神方妙药”,而甘愿“遍尝百草”的一代宗师肃然起敬了起来。
汽车还在不断地爬高,坐在车里望着窗外旋转的天地山川,不禁思绪联翩。哪一处是传说中阿波罗斩杀巨蟒皮同的地方?哪一个山顶又是他带领9位缪斯女神掌管文艺之处?古希腊人是把阿波罗斩杀皮同看作是“光明战胜黑暗”的象征,故建德尔斐神庙以纪念;他们又是把文学艺术的创作比喻为“攀登帕尔那索斯山”。但传说毕竟是传说,神话无非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眼前最实际的感受倒是,攀登这座陡峭的山峰,还真有点像创作文艺那般艰难。
当我登上了山峦,站到了阿波罗神庙的遗址(见题图)前面时,顿觉山川雄伟,天地高广,似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触。往下看,500米深不见底的山涧令人心惊目眩;往上看,帕尔那索斯峰顶的峭壁直薄云天。环顾四周,但见童山濯濯,云影悠悠,方圆1万多平方米的断壁残垣中,只有几根多立克式的断柱直指蓝天。据说,圣地东面是神庙的门廊,也为入口处,过去应是有门楣的。神庙的西面则是遐迩闻名的神谕室,过去设有阿波罗金像和圣树月桂。据传女祭司皮提亚就是坐在这里的三脚祭坛上传布阿波罗的神谕,并预言凶吉的。在古希腊众多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神谕中,“认识自己”和“过犹不及”两条最为突出,因而被镌刻在神庙的门楣上,似乎包含了阿波罗对人类的全部教导。神谕完全是古人的迷信,今人大可不必认真。但是,像“认识自己”这样明确而又具体的劝世良言,无疑已经超越了纯粹迷信的范畴,应该是包含了古希腊人对人类和世界的睿智的看法。
相传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富智慧的人,人们尊他为“众师之师”。他的弟子们曾专门去询问德尔斐神庙的女祭司皮提亚,是否还有比苏格拉底更富智慧的人。神的答复是否定的,但苏格拉底本人却认为自己很“无知”。他极力赞颂那句“认识自己”的箴言,认为它包含着无限深奥、无比丰富的哲理,还毅然地把它引为自己的座右铭。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是古希腊另一个伟大的哲人和智者,虽然在人的问题上他同苏格拉底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是他也常常用这句箴言劝勉世人,并说出了“做你的事和认识你自己”的道理。另外,即使不是站在人文主义的角度而是站在宇宙论的角度看世界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认为,“不先研究人的秘密而想洞察自然的秘密是根本不可能的”。
古代中国的先贤们当然不会知道有这句箴言的存在。但是在“认识自己”这个问题上,虽然立足点不同,他们几乎是同西方古代的哲人们不约而同地道出了它的极端重要性。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和儒家的“吾日三省吾身”已成了世代的格言,足见“认识自己”在各自学说中的重要地位。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万物皆备于我”的观点,强调了自我意识在实践中的作用,更系统、更彻底、更全面地发展了这种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十分重大。从此可知,“认识自己”这一重要的哲理很早就被全人类所认同。
站在这个悬崖峭壁之下、绝壑深涧之上的德尔斐神庙之前,我不禁沉思遐想起来。古往今来,这里曾引起多少人对宇庙、世界和人生之谜的思考!数千年来,人类在认识自我和征服自然方面已经迈出了重大的步伐,“阿波罗号”登月和克隆技术的成功无疑代表了这一方面的壮举。在自然前面,人类显然是更加聪明和自信了。但是,我自问,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现在能说是真正的和谐了吗?人类自从克服了对自然的恐惧和自卑以来,现在是否变得有点过于自负了呢?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口爆炸这类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难道不是人类自身的责任吗?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人类难道不应该再次认真反思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还真的需要继续向人类高喊:“人啊!认识你自己吧。”(附图片)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有感于博物馆文化
史克栋
近闻每月第一个星期日北京市博物馆免费向游人开放,甚是欣慰。不由得想到了西方文明古国意大利的博物馆。
意大利一向以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化遗产而自豪。据不完全统计,意大利全国有古城堡4万余座,博物馆3000余座,那里面凝结着意大利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也珍藏着意大利人的骄傲与自豪。意大利人就像对待家中的珍宝箱一样,熟悉、喜爱和珍惜它们。笔者在意大利工作生活了多年,对意大利的博物馆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观博物馆是意大利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文化活动。为此,不论是地方报纸,还是全国性大报,都常刊登城市博物馆的介绍,其中包括博物馆名称、地址、门票价格、开放时间、电话号码等等。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只要浏览一下报纸,便可一目了然。遇有重大活动,如每年11月的全国文化周活动,对博物馆的介绍与宣传,不仅见诸报纸和电视,城市主要街道也悬挂着横幅广告。意大利人对于博物馆“消费”很是讲究,极少有人抱着“到此一游”的浅薄态度。他们常常是一边看,一边对照手中的导游书,仔细地回味。因为,一所博物馆就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
意大利人把博物馆视为帮助青年人增加历史知识、培养艺术修养、激发民族感情的好地方。笔者每次去世界闻名的古罗马斗兽场,都会遇到前去参观的中小学生。在罗马的现代艺术画廊里,我也常碰上中学生前来参观。老师在一幅绘画作品前给学生讲解其特点,并不时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绘画作品,学会观察作品的特点、表现手法以及其中反映的历史背景。我想这比起教室里的历史课、美术课要生动得多了。
多年来,每逢11月文化周,意大利全国的公共博物馆免费向游人开放。近年还不断将藏有珍贵文物的古建筑逐渐向公众开放,如总统府所在地奎里纳莱宫,参、众两院所在的马达马宫和蒙泰奇托里奥宫都先后向公众开放。还有一些教堂,不叫博物馆,却胜似博物馆,收藏着一些艺术大师的杰作。那里更是常年免费开放。这些措施使公众与博物馆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意大利的博物馆分为国家和市政两级,绝大部分为公共博物馆,少数为私营博物馆。博物馆有门票收入,但它对维持博物馆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意大利财政虽然多年来一直入不敷出,但政府每年都要从财政收入中拨出专款用于文物修复,同时在税收政策上对投资修复文物给以优惠。由于文物保护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常有一些企业慷慨解囊,积极赞助文物修复工作,弥补了经费上的不足。如藏在米兰圣玛丽亚教堂中的达·芬奇杰作《最后的晚餐》,最后一次修复就是由意大利计算机公司奥利维蒂公司赞助的。近年来,远在东方的日本企业也加入了此行业,赞助修复庞贝城遗迹和梵蒂冈博物馆的“西斯廷教堂”等。这些企业其实也不吃亏,其宣传效果可能并不亚于广告。
中国也是有着灿烂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但是古城北京到底有多少博物馆?都在什么地方?门票价格多少?不说外来人,就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知之者也甚少。一位北京初二的学生告诉我,他自上学以来学校从未组织参观过博物馆,只去一博物馆看了某个展览。近从电视上看到,我国古城开封的博物馆,一天售票最多只有6张,真让我吃惊。记者采访了一位当地青年居民,回答竟是“那里没有什么好玩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博物馆文化反映着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与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水平。更好地利用起博物馆文化这一财富,对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将是非常有益的。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伦敦早晨从第一班地铁开始
李文政
走进伦敦市中心的地铁车站,可以看到一幅幅引人瞩目的彩色招贴画:有的是喜笑颜开的下车乘客,画幅两侧分别写着:“地铁连着家庭,我们每天把您送回您出发的地方”;有的画着相依上车的情侣,上面用浪漫的字体写着:“是我们把有情人送入甜蜜的婚姻之家”……这些招贴画亲切、自然,既是并不夸张的自我褒奖,也是伦敦人对地铁所作奉献的由衷赞美。
地铁是伦敦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因为它价格便宜、速度快、安全可靠。在地面交通拥挤不堪、喘息爬行之时,只有地铁还在“高歌猛进”!很多有钱、有地位的人,为省时间、为减少环境污染而乘地铁;广大中下阶层,则因地铁价格便宜、便当,把地铁当作经常性交通工具。每天上午9点半后,乘客多为领养老金的人或其他闲散人员。因为那时开始出售低价日票,这样就减轻了上下班乘车高峰期的压力。地铁,的确连着万户千家,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关乎他们的喜怒哀乐。据统计,每个伦敦人平均每年乘地铁约80次!伦敦地铁每年运送的乘客超过8亿人次。
看伦敦地铁图,犹如一个完整的蜘蛛网,线路密密麻麻,全长400多公里,覆盖了伦敦约2500平方公里市区的大部分地区。线路的设计十分周到,给地铁使用者提供了最大方便。笔者首次造访英伦,从伦敦西郊40公里外的希思罗机场一下飞机,不出机场就直接进入了地铁站。乘坐约40分钟地铁,直达伦敦市区中心的维多利亚火车站。这里有通往英国西部、南部和西北的火车,也有通往市区的多路汽车和地铁,还有直达伦敦南郊机场的直达火车。笔者在下飞机3小时内,就顺利抵达英格兰中部城市里兹。人们可以从这里理解英国立体交通的部分概念。在伦敦,地铁就是这一立体交通的始点,也是它的枢纽。
在伦敦的每个地铁站,你都会感到服务的细致。绝大多数地铁站自动售票、自动检票,同时配备售票人员,解答乘客问题,出售周票和月票。车站内,大都设小卖部或者自动售货机,此外,都备有公用电话。电子显示板分分秒秒预告着列车运行情况和到站时间。车内、车站,都设有大幅伦敦地铁网络图和所乘列车线路图。车站还备有供乘客随意取用的地铁线路图、时刻表和车站所在地区交通线路图及有关名胜景点的简介。在露天车站,多辟有花圃,种有四时花卉,供乘客等车时观赏。笔者常去的地铁站,平均每两分钟有一列车通过,几乎不用等车,可车站照样修一玫瑰花池,两侧各设一长椅,供人小坐。
伦敦地铁一天开放20小时,车流密集,一个司机说,伦敦的早晨是在他开出第一列列车时开始的。
地铁给伦敦的奉献是无限的。但从1863年开始投入使用的地铁已显得陈旧、老化,越来越不能满足伦敦的需要。目前,在维修既有线路的同时,一条长16公里连结伦敦西南格林尼治的新线路已在修建,计划明年春天竣工。届时,伦敦人可以乘地铁从滑铁卢车站直达格林尼治天文台。地铁将给伦敦人带来新的喜悦。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走近普通人

  平民市长马尔丁斯
刘兴华
马尔丁斯先生,是巴西联邦共和国阿纳波利斯市市长。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衣服穿得端端正正,脸上刮得干干净净,就连一言一行也仿佛被精心修剪得一丝不苟。
接触多了,我发现他的禀性亦如他的外表,也是一丝不苟。
马尔丁斯先生是在近年巴西盛行“平民主义”思潮中当选市长的。那里不少官员均以为平民办实事、办好事,争当“平民市长”、“平民州长”为荣耀。
在马尔丁斯先生办公室的写字台前有一尊石雕:一位清瘦的老农,头戴草帽,身着打着补丁的衣服,疲惫地坐在枯树桩上,手托右腮,似乎想着伤心的事情。这尊石雕是马尔丁斯先生出任阿纳波利斯市市长后,自掏腰包请人雕刻的。他自己说:“阿纳波利斯市的特点是农牧民居多。我在办公桌前摆一尊农人的石雕,工作时就会随时随地提醒自己要心里装着他们。我这个市长是他们的市长,只有为他们服务,才能称职。”后来,他又补充说:“人是易变的,你心里不装着平民,就会去装别的什么东西。”
前不久,马尔丁斯先生来中国河北省考察制药厂,让我们再次领略了他“平民市长”的作风。他风尘仆仆,步履匆匆,时间安排之紧,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有的同志认为,外国人能干、会玩,考察完项目后,定会在中国大大地旅游一番,便建议他去看兵马俑、长城,还有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马尔丁斯先生总是客气地表示感谢,却从未付诸行动。临回国时,他才诚恳地说:“我是一个市长,不是游客。中国的名胜古迹对我确有很大的诱惑力,但假如我在工作时不能战胜这巨大的诱惑,说明我的理智已经不适合做这个市长了。”他告诉我们,再过一年多,他的任期就满了,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他要为阿纳波利斯人干成一件大事——把中药厂建起来。
一旦中药厂建起来,阿纳波利斯市周围的山丘上,那些年复一年自生自灭的车前草、鬼针草、鸡冠花、凤仙花、锦灯笼、马齿苋、木瓜、龙葵等就有了用“武”之地。马尔丁斯先生说:这是上天给大众的财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自己这双手把它真正交给大众,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呀。说到这里,马尔丁斯先生耸动着双肩,得意地笑起来。
马尔丁斯先生现在已回到了巴西,实现他心中的愿望去了。但我却总也忘不掉他那张一丝不苟的脸和他常说的那句话:我是他们的市长,只有为他们服务。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殷殷报国情
——记澳中工商会主席金凯平先生
李学江
在墨尔本,金凯平先生是人人皆知的著名爱国侨领。
第一次见到金先生,是去年春节在墨尔本华人华侨“迎新春盼统一”茶话会上,金先生作为澳中商会主席主持会议。金先生大约在不惑之年,文质彬彬的仪表,温文尔雅的谈吐,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人。但是,当他讲到李登辉怂恿台独的行径时,却忍不住慷慨陈词,表示极大愤慨。接着,他特别强调,要想实现中国的强盛统一,首要在于加快经济发展,使国家富强起来。他说,未来世界舞台上的较量已不是单纯军事力量的对比,更重要的是经济实力的较量,综合国力的较量。因此,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必须全力以赴地发展经济。在那次会上,金先生作为一名海外实业家的一腔报国情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第二次见到金先生是在去年8月墨尔本《上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大型图片展开幕式上。这是金先生的澳中集团与上海市政府联合举办的。金先生来自上海,难舍故乡情是自然的,但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上海近三年的经济腾飞让金先生激动不已。为促进祖国的加速发展,多年来,金先生一直致力于向澳洲企业界介绍中国,引导他们去中国投资。在此过程中,金先生发现,澳洲大多数人对中国近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所知不多,在他们的脑子里,中国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那个老形象,这对他们去中国投资设厂是个心理障碍。而要了解中国近年的变化,最好的窗口莫过于上海。于是这次图片展就应时而生了。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发来了贺电,副总理不仅亲临致词,而且第二天便直飞上海访问。展览非常成功,参观者络绎不绝,无不惊叹上海变化之大,图片展在冬季的墨尔本掀起了一股上海热。
第三次见到金先生是在今年初,那时金先生刚从北京回来不久。一落座,金先生就激情难掩地给我讲起了见到江泽民主席的情景。那是去年11月13日,江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旅外青年学生学者团体负责人回国访问团,金先生有幸置身其中。他告诉我,江主席在和大家一一握手之后,赞扬了他们为中外合作与交流、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所作出的贡献。鼓励他们今后加强与国内的联系,继续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金先生说,我忘不了中国政府对我们这些年轻一代华人华侨的礼遇和期望,江主席的话我记在了心里,我要用行动来证明,将做得更多更好。
果然言出必行,他的澳中集团目前正在秣马厉兵准备为中资进军澳大利亚铺路架桥。他说,中资走出国门,无非是国情不熟,情报不准,难于找到可靠的合作伙伴。而这正是他们海外华人社团的长处。以澳中集团为例,经过这十来年的发展和积累,不但有了相当的实力,而且了解这里国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知识,并赢得了当地政府的支持与信任,可以为那些有志来澳投资的企业提供从寻找项目、帮助贷款、法律咨询、市场研究到联合投资等全方位服务。在短短的时间内,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已帮助上海等地十多家企业在澳洲注册了公司,并投资了一批房地产项目,都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他说,走出国门,到世界上去寻求发展,这对中国来说也许意味着一种战略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引入外资,发展自己的战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现在有了一定的实力,可以逐步从引入外资扩展到投资海外,形成跨国公司、跨国集团,赚外国人的钱,再用这些钱来建设自己,壮大自己。这样中国在国际上也就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分量,到那时谁人还敢小觑?所谓最惠国待遇届时也许可以倒过来说了。听金先生壮志满怀的高论,我也不由得豪情顿生热血沸腾。是的,只要我们国家能这样政治稳定,全速发展,又何愁我们有朝一日不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呢!
今天又接到了金先生的电话,他告诉我,他正在筹备《上海人在澳大利亚》摄影大展,已收到霍华德总理发来的贺词。他说他要向国人展示华人在国外创业,为中澳交流贡献青春的风采,以鼓励所有的炎黄子孙用世界性的眼光为祖国建功立业。是的,金先生移居国外虽已多年,但他那关注的目光,他那颗赤诚的心,可以说一天也没有离开过祖国。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社会广角

  理财教育在国外
章明
金钱能助人,亦能害人。金钱教育对家庭、学校、社会来说,是个难以回避的经济心理学问题。对此,世界许多国家正在着力研究或已列入教育的重要课题。
日本的中小学校普遍进行认识金钱的知识教育。学校要求学生正视金钱的价值,并在如何明智地使用金钱,正确地预算消费等方面进行基本观点、基础知识和计算方法的教育。
日本学校的金钱教育中很强调一种责任感。日本教育家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学生的家务劳动是学生应尽的义务,如果孩子干活要付钱的话,这就是对家庭关系的扭曲,其结果往往使孩子弄虚作假去奉迎家长以骗钱。有的家长为让孩子学习好而赏钱,这无疑是一种贿赂。孩子是否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成绩的好坏、能否升入名牌学校等等,同家长给孩子一些零花钱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是教育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在日本,提起股票就会使人想起“投机”,股票能否进课堂一直是理财教育中争议颇多的话题。约20年前,美国证券协会(SIA)等,将“股票游戏”列入学校课程。日本的“股票游戏”也参考美国,在对15所学校试点后,从去年4月起扩大到150所学校。参加人分成若干小组,利用录像和小册子学习,每小组以1000万日元作为资本金,从在东京上市的300家企业中选择投资对象。参加者在委托单上填写股票代号、买进还是卖出股票,然后传送到东京证交所,由计算机打出成交结果后再返回学校。作为一种理财教育,日本的“股票游戏”让学生了解了股份公司的结构、经济动向和政治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风险、责任意识。
给孩子讲授财务管理之道,这是美国中小学教育及家庭教育的热门话题。美国中小学校开设了财务知识课程,传授个人财务开支计划、企业投资、股票生意等知识。美国中小学常设模拟货币的社会流程游戏和申报从事家务劳动所得报酬等活动。美国的高中、大学学生,靠假期、课余打工所得支付学杂书籍等费用,开支不够时,可向父母借钱,但就业后有偿还的责任。美国丹佛有一家专为青少年服务的银行,目前有1.7万个储户,帐户户主年龄不能超过22岁,银行顾客的平均年龄虽然才9岁,但是,他们都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这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银行是由一个叫比尔·丹尼尔斯的人创建的,它标志着美国的财经教育已从儿童抓起。由教育部资助,美国34个州的3000所中小学家长参与了一个名为“为美国而储蓄”的储蓄计划,该计划的创始人谢里·阿韦纳特别强调对孩子进行储蓄教育。他说:“我们的目标是创造新的一代储户。”美国青少年理财教育很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按不同阶段,由浅入深,培养理财观念,养成节约习惯。
除学校教育外,美国青少年理财教育有两大途径。一是家庭教育。有的家长也许会回避这类问题,但是孩子们实际上总能通过别的方式加以了解。美国青少年银行发言人戴尔·布拉德利建议家长和孩子坦率地谈论财务问题,就像谈论家庭作业和足球比赛那样无所顾忌。二是社会教育。主要是通过信息媒介进行的。畅销书《钱不是长在树上》一书作者戈弗在谈到储蓄的基本原则时指出,孩子们可以把自己的零花钱放在三个罐子里。第一个罐子里的钱用于日常开销,购买在超级市场和商店里看到的“必需品”;第二个罐子里的钱用于短期储蓄;第三个罐子里的钱则长期存在银行里。
瑞典、丹麦、墨西哥等国的中小学校也都进行理财教育。瑞典小学教材中就有商品社会的财务教育内容;丹麦的学生从读初中开始就有申报个人所得的义务,并须注明收入的来源。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牧羊的也门女孩段永煌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