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2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外论摘要

  美国患了“敌人缺乏症”
——美《国家利益》杂志主编哈里斯驳斥“中国威胁论”
编者按:美国《国家周报》1997年5月号刊登《国家利益》杂志主编欧文·哈里斯撰写的一篇题为《反华综合症》的文章,现摘要如下,标题为编者所加:
自冷战结束以来,许多美国人患起了“敌人缺乏症”。毕竟,多年来,他们一直有一个明确、可怕而且是公认的敌人。这个敌人为思考对外政策提供了一个容易掌握的组织原则;这个敌人的突然消失则有导致失去方向和发生争执的危险。这个敌人曾使对外政策充满一种英雄主义的道义目的感,而失去它,事情似乎就很可能变得平凡而乏味了。
不论是出于一些什么样的动机,苏联垮台之初的那股高兴劲儿刚一过去,美国对外政策专家们——特别是其中很大一部分保守派人士——便开始寻找一个替代敌人了。有一度,日本成了首选对象。人们写了数十本权威著作和数百篇立论严谨的文章,论述即将到来的日美“冲突”。但后来,被描绘成不可抗御的毁灭力量的日本突然摇摇欲坠了。它的经济失去了发展势头,它的政治变得一团糟,因此它也就不再是一个可怕的敌人了。
经历了短暂的迷茫之后,有些人试图用一系列侵略行为来充数。如果一个强大而可信的敌人暂告阙如,那么,几个小的敌人加在一起也许能行——朝鲜、伊朗、伊拉克、利比亚等等。但是,人们很快就看清楚了:它们都不具备成为可信的敌人的那种分量和影响。
这时,有些人又回过头来重新把俄国当作担任可靠敌人角色的主要候选者了。诚然,它的经济状况很可悲,它在车臣采取的军事行动糟糕至极,它的整个社会结构已经七零八落。但是,它肯定是有影响的,从长远来看,它仍有成为敌人的潜力。看来,这至少是起劲地致力于北约东扩事业的那些人的看法。
但是,虽然俄国具有潜在的危险性,需要认真对待,就像一只受伤的野兽需要认真对待一样,但是,一个正在为成为一个民主国家而进行认真尝试的前超级大国是不大适于扮演主要敌人的角色的。对于那些具有好斗精神的人来说,它扮演这种角色的能力肯定不像一个经济情况非常出色、仍然由一个令人憎恶的政权治理、时常讲美国坏话而且拥有世界人口1/5以上的未来超级大国——也就是中国——那样让他们信服。
因此,现在人们似乎支持这样一种看法:中国是美国的主要敌人;两国正走在发生冲突的道路上;美国所能采取的唯一明智的政策是强硬而敌对的政策。用《新共和》杂志的编辑们的话来说,我们“必须以敌对的态度同中国交往”,否则就等于是绥靖或“姑息”。
事情可能真的向那个方向发展,那就是:倘若老是讲这样的话,到头来这种说法真的会应验。如果你坚持把一个国家当作敌人来对待,它就很可能变成一个敌人。因此就更有理由仔细研究主张这样对待中国的那些论点,考虑可以怎样驳斥它们。
“中国渴望全球霸权”。《旗帜周刊》的编辑们肯定地对我们说,“大多数专家都认为,中国的……长远目标是向美国作为在全球居支配地位的大国的地位提出挑战”。
认为中国怀有取得全球实力的野心的看法是没有任何实际证据的。中国是一个罕见的在本地区之外没有野心的国家。关于中国谋求全球霸权的说法主要不是依据实际经验,而是依据一种“系统逻辑”论,即认为居支配地位的国家同第二个最有实力的国家之间的争斗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如果后者是一个正在上升的国家的话。理查德·伯恩斯坦和罗斯·芒罗在他们的新著《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一书中把这种观点说得很清楚:“在世界即将进入新的千年之际,即将成为全球第二强国的中国将成为一支最重要的力量,因此,它势必不再是美国的战略朋友,而是它的长期敌人。”在这里,“因此,它势必”这几个字就体现了一种必然的因果逻辑。
关于这种系统论,应当说些什么呢?首先,一个已有的霸权国家和正在迅速崛起的国家之间的某种程度的摩擦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事实。事实上,任何两个经常交往的强国之间的一定程度的摩擦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它们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长期的敌对关系。在英德敌对的那个时期,对英国的至高无上地位构成挑战的——从长远来说,这种挑战更可怕——还有另一个国家,这就是美国。可是,英国和美国并没有成为死敌。相反,它们相处得蛮好,最终还成了盟友。单是这种关系就可以驳斥那种“不可避免”论,而且它还提醒我们:英国和德国之间的敌对之所以愈演愈烈,是因为有一个异常自负而愚蠢的德国皇帝威廉。
还可以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论点:美国人比任何其他国家的人都更应当谨慎,不要轻易论证说,作为一个、或者希望成为一个拥有全球霸权地位的国家,这本身就是一个罪证,就足以使别国对之抱有敌意。因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有理由把美国视为敌人了。
“中国渴望地区霸权”。指责中国一心要成为一个地区霸权国家,它所根据的是一种所谓咄咄逼人的、威胁性的和贪婪的行为方式,特别是对日本、台湾等国家与地区和南中国海中的某些岛屿。对这一证据能够作些什么评论呢?
中国在那个地区的表现既不奇怪也非病态。上升中的强国——不论是民主国家还是极权国家——通常都是这样行事的。如果它们表现得太出格,那必须予以制止;如果这种表现比较节制和克制,那最好能给予一定的理解。
台湾是一个特殊情况。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一直有一项默契:只要华盛顿和台北不强行提出它的最终地位问题,北京就让这个岛屿享受它的事实上的自治。1996年3月,当中国在东海和南中国海进行海空实弹演习的时候,那不是为了打破这种默契所体现的均势,而是对台北和华盛顿已经给它造成的烦恼——李登辉开展宣传运动争取台湾加入联合国(这等于是承认台湾的独立)、克林顿总统允许李登辉访美,从而增进台湾的独立形象以及美国向台湾出售价值600万美元的F—16战斗机——作出的反应。美国在承担支持台湾的义务之前,一定要深思熟虑——要考虑这会带来多大的花费,考虑这符合美国的哪些利益。
“中国扩充军备”。人们对《新共和》所称的、据说中国正在“加紧”实施的“大规模军事化”计划十分重视。《旗帜周刊》强调,“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正在增加而不是削减防务开支的大国”。中国的防务开支肯定是增加了,尽管这种增加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和必须通过增加薪饷来满足军人的要求这一点上,专家们是有争议的。但以下几点是十分重要的:(1)中国的防务预算虽然有了增加,但是在此之前这一预算曾因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长期经济灾难而大大压缩。(2)现代化的目的是更新业已陈旧的武器。通过美国在海湾战争中迅速取得的在军事上给敌人以毁灭性打击的胜利,中国人十分清楚地看到了他们在这方面落后得多远,这使他们受到了震动。(3)中国的军备扩充也反映了这样两个因素的不寻常的结合:中国方面的经费增加了;同时俄国方面也有现成的现代化武器可供销售。(4)不论中国的计划多么“庞大”,美国的防务预算依然相当于世界上仅居其后的五六个防务预算最多的国家的军费总和。(5)考虑到中国在技术方面的落后状况以及通过国外采购所能做到的事情是多么有限,中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建立一支完全现代化的——即使只是在今天看来是现代化的——军事力量。
“中国侵犯人权”。对中国采取敌对态度的一个理由——大概也是对民众最有号召力的理由——是中国政权镇压人民,不尊重人权。
对人权的关注如何变成对外政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个人或专题组织在这个问题上可以采取绝对的立场,但政府不能。政府必须对人权要求和其他同样涉及道义的关注(和平、安全、秩序与繁荣)加以权衡。人权在各种利益的轻重缓急排列中的地位是会变化的——有时它们很重要,有时则需要让位于其他更迫切的利益。在道义绝对论者看来,这种结果是荒谬的。各国政府之所以常常受到这种指责,是因为它们老是用自己根本无法兑现的绝对论的言词讲话。
威廉·克里斯托尔和罗伯特·卡根在他们合写的《为制定一项新里根主义对外政策而努力》一文(发表于1996年7—8月号《外交》杂志)中坚持认为,“很难想象保守派……在没有一套至少与里根提出的原则部分相似的对外政策原则的情况下,能重新结成持久的政治联盟。美国国内的重新道义化归根到底需要对外政策的重新道义化。”他们还论证说,“没有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支持,没有唤起国家荣誉感的能力,保守派在美国掌权的努力终将失败。”这是一种很有趣的对外政策方针,看来它是从保守派的政治需要出发、而不是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的。
说得更贴切一些,克里斯托尔和卡根所阐释的那种紧迫需要——即需要找到一种能使美国“道义化”的激励民心的事业——几乎肯定会制造出一个敌人,并找出一种具有鼓舞作用的善恶冲突。正如沃尔特·李普曼曾说过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眼见在先,界定在后,而是界定在先,眼见在后。”人们很难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前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情况。这是一种危险的对外政策方针。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国华人举行庆香港回归研讨会
据新华社纽约5月19日电(记者周锡生)由美国东部地区华人庆祝香港回归委员会、费城六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和美国《侨报》联合主办的庆祝香港回归研讨会18日在费城举行。会场上悬挂的一副对联表达了他们的共同心声:香港归国统一雪百年耻辱,民族强中华盛圆千载夙愿。
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龚忠武先生在发言中寄语国人一定要牢牢记住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血泪史。他正告一些忘宗背祖、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人不要借所谓民主、自由和人权之名,勾结反华势力破坏香港的平稳过渡和繁荣稳定。
纽约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花俊雄在发言中指出,今日香港的经济发达和繁荣,完全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同英国的殖民统治毫无关系。他表示深信,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香港在特区政府的管理下一定会建设和发展得更加美好。
美国孙氏集团董事长孙正中在发言中说,目前香港的经济形势非常稳定,就连很多美国商人也承认香港的商业环境空前良好,而某些美国传媒不顾事实,大发谬论,其用心不难理解。孙正中奉劝某些美国政客和传媒正视香港人的民族感情和香港的现实,不要再贻笑大方。
研讨会上发言者十分踊跃。


第6版(国际)
专栏:香港回归

  “请接受我们的祝贺”
——《香港回归祖国》大型图片展在南举行
本报驻南斯拉夫记者吕岩松
初夏的贝尔格莱德晴空万里,暖风轻拂。掩映在市区一片绿阴中的南斯拉夫档案馆展览大厅里熙熙攘攘,气氛热烈。《香港回归祖国》大型图片展览5月14日在这里隆重开幕。
这一展览是由我国驻南使馆和南斯拉夫档案馆共同举办的。上百幅精心挑选的图片从各个角度展现香港的百年沧桑和今日的现实生活。这里既有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等历史性镜头,也有香港居民看赛马等生活场景。在展厅门口发送宣传材料的拉杰诺维奇女士对记者说:“档案馆与中国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这里曾经举办过‘周恩来生平与业绩’和‘中国西藏’等一系列展览,我们对此次图片展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大家加班工作,星期天也没有休息。”据她介绍,这些图片将在贝尔格莱德展出三周,然后送往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和黑山共和国等地巡回展览,时间将持续数月。
展览还未正式开幕,大厅里已聚集了数百名观众。他们中有政府部长、议员、驻南外交机构代表,也有许多普通市民。法律工作者彼得罗维奇先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对记者说:“南斯拉夫人对香港的变迁并不十分了解,过去更多地是从英国历史书籍知道一些并不确实的情况,这次展览无疑将帮助我们了解历史的原貌。”
开幕式上,南斯拉夫档案馆馆长波波维奇先生向来宾简要介绍了香港的历史和现状。他说,中国将首次在香港实行邓小平先生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这既是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第一步,也为各国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接着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朱安康发表讲话,他说:“再过四十多天,中国政府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此次展览反映了中南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体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真挚感情。”
南斯拉夫联盟副总理沙伊诺维奇出席开幕仪式,并认真观看了图片。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国政府奉行和平政策,付出巨大努力的结果。相信香港回归祖国后将继续保持繁荣和稳定。这是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的事件。南斯拉夫和中国两国人民情谊深厚,请接受我们的祝贺!”(本报贝尔格莱德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克林顿宣布延长对华最惠国待遇
奥尔布赖特认为阻止延长将孤立美国自己
本报华盛顿5月20日电记者李云飞报道:美国总统克林顿昨天正式宣布,他将把中国的贸易最惠国待遇延长一年。
昨天,美国一批工商界人士在白宫举行一项活动。克林顿总统在这项活动开始之前的讲话中作出上述宣布。
克林顿总统在讲话中重申美国与中国保持全面接触的政策。他强调,保持贸易关系是确保美国利益的最好途径。“中国继续以经济上开放、政治上稳定的方式出现,对于美国来说关系重大”。
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19日在特拉华的一次讲话中重申了克林顿的决定。她说,阻止延长中国最惠国待遇的结果不是孤立中国,而是孤立美国自己,因为美国在亚洲和欧洲的盟友都不支持这一做法。她说:“同中国领导人进行全面的战略性对话最符合我们的长远利益。”她还说,不管美国是否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中国都将成为亚洲和世界事务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按惯例,克林顿总统必须在6月3日以前将这项决定通知国会。国会将在此后90天的审议期内可以同意或反对总统的决定。但对国会的反对,总统可以使用否决权。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巴以和谈为何久陷僵局
本报驻埃及记者刘水明
5月16日,美国中东事务协调员罗斯结束了对中东持续12天的穿梭访问。这是他一个月内第二次来中东旨在说服巴以双方同意恢复会谈作的尝试,但罗斯的调停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此间舆论认为,巴以和谈再度陷入僵局,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双方立场没有松动;二是美国不愿向以施压。3月18日,以色列强行开始在东耶路撒冷兴建哈尔霍马定居点,巴方宣布中止与以的政治会谈表示抗议。两个月来,巴方一直坚持,只要导致和谈搁浅的原因不排除,巴以和平进程就不可能回到原定轨道。因此,恢复巴以会谈的前提,是以色列停止在被占领土扩建定居点,首先是哈尔霍马定居点。而以色列则强调,哈尔霍马工程决不能停建,并拒绝巴方将停建定居点作为恢复会谈的先决条件。现在,不仅哈尔霍马工地上的推土机终日施工不止,而且其他定居点的扩建和道路修筑工程也在加紧进行。仅最近3个月,以政府就向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发出要拆除1300座房屋的警告,连罗斯听了也感到“惊讶”。
令巴方失望的是,罗斯这次并没有带来解决巴以危机的具体方案,而只是重复上次提出的关于恢复会谈的设想,如成立美、以、巴联合小组,以监督和指导“反恐怖行动”;成立美、以、巴联合小组,负责最终地位谈判和奥斯陆协议的继续实施;在最终地位谈判期间,或至少在谈判基本原则的前半年,以色列不再扩建定居点和修筑新的道路;立即准备今年9月和明年8月以色列从约旦河西岸农村地区的撤军,其撤军范围每阶段不少于西岸农村总面积的10—20%,并事先同巴方磋商;尽快落实启用拉法机场、加沙港口,开通连结西岸和加沙的安全通道等有关协议条款,放宽对巴自治区的安全封锁,等等。据报道,内塔尼亚胡反对上述设想的大部分内容,特别是临时冻结定居点建设和同巴方讨论从西岸农村撤军的面积和范围等。巴方对美国的设想也持有异议,如不管政治会谈进行得怎样,都应与以开展安全合作,巴方未敢苟同。但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最要害的问题是,美国的设想没有直接涉及如何处置哈尔霍马定居点,而只笼统地提出“半年内不再新建定居点”。
这自然不是一个无意的疏忽。罗斯在巴勒斯坦人面前,一谈到内塔尼亚胡坚持修建哈尔霍马定居点,总是装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罗斯曾向巴方暗示,定居点是一个“既成事实”,巴方应予以承认。他甚至明确说,冻结哈尔霍马定居点工程是不可能的事,反而强调唯有巴方作出让步,忍痛吞下哈尔霍马定居点这粒“苦药丸”,局面才会有所改观。所以,罗斯的调解,主要围绕劝说巴方放弃停建哈尔霍马定居点的要求这一目标进行。巴方对罗斯附和以色列强硬立场的“不公正表现”十分不满,并要求美国任命更高级别的协调人取而代之。
14日晚,尽管罗斯在特拉维夫撮合安排了一场巴、以、美三方非正式会晤,但由于巴以立场相去甚远,会晤没有取得半点实质性成果。巴方重申,任何介于默许继续扩建定居点与恢复会谈之间的折衷方案,都是不能接受的。罗斯走后,阿拉法特在纳布卢斯主持召开了巴解执委会和巴勒斯坦委员会联席会议,强烈呼吁美国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制止以色列的扩建定居点活动。为拯救巴以和平进程,阿拉法特还要求克林顿亲自出面干预。看来,如果美国在定居点问题上不向以施加足够压力,促其改变立场,巴以和谈僵局一时还难以打破。(本报开罗5月18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曼德拉在津议会发表讲演时说
非洲国家须对本大陆负起责任
本报约翰内斯堡5月20日电记者温宪报道:南非总统曼德拉19日表示,在“非洲的复兴”正在到来之际,非洲国家必须对本大陆发生的灾难完全地负起责任。
曼德拉是在津巴布韦议会发表讲演时论述这一观点的。
曼德拉说,“非洲为自己的灾难完全负起责任的时候已经到来。非洲利用自己拥有的巨大集体智慧使非洲复兴的理想成为现实的时间也已到来”。他说,非洲的复兴必须意味着“在一个变动的世界中,非洲拒绝成为一个被动的旁观者和一些强国阴谋的不幸受害者,而这些强国应对非洲的灾难负有历史责任。只有这样,非洲才能坚持她在国际事务中平等伙伴的权利。”


第6版(国际)
专栏:友好往来

  友好往来
▲秘鲁国会主席维克托·许会14日在国会大厦会见了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率领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
▲俄罗斯国防部长罗季奥诺夫和武装部队总参谋长萨姆索诺夫19日分别会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上将一行。双方就发展中俄两国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多哥外交部办公厅主任埃索日前在会见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代表团时重申,多哥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并将加强多中友好合作关系。
(据新华社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叶利钦本月底将访问乌克兰
新华社基辅5月19日电俄罗斯副总理谢罗夫今天在这里同乌克兰第一副总理杜尔季涅茨会谈后宣布,俄总统叶利钦本月30日和31日对乌克兰进行正式访问。
两年来,俄方曾多次宣布叶利钦将访乌,但均未成行。主要原因是在黑海舰队和塞瓦斯托波尔基地问题上双方始终未达成一致意见。现俄方同意总统先访乌签约,黑海舰队问题留待以后谈判解决。
据透露,访问期间,两国总统除签署政治基础条约外,还将签署两国经济长期合作议定书。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拉法特批评美拒绝对以施压
新华社耶路撒冷5月19日电(记者怀成波)据以色列电台广播,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19日批评美国拒绝向以色列施加压力。
阿拉法特在加沙会见欧盟中东特使莫拉蒂诺斯后对记者说,由于美国拒绝向内塔尼亚胡政府施加压力,致使当前巴以和谈僵局加剧。
阿拉法特重申,为拯救中东和平进程,美国必须对以色列施压,使其执行奥斯陆协议。
莫拉蒂诺斯对阿拉法特说,欧盟正同美国密切合作,也正在同其他各方共同努力,以便拯救和平进程。他说,他当晚前往莫斯科,同俄罗斯紧急磋商此事。


第6版(国际)
专栏:

  卡比拉方面呼吁建设新扎伊尔
南津两国总统讨论扎局势
新华社金沙萨5月19日电(记者戴汉武、李发全)解放刚果—扎伊尔民主力量同盟19日在金沙萨发表告全国同胞书,呼吁扎伊尔人民为建立一个新扎伊尔而共同努力。
告同胞书说,同盟的政治目标是,努力消除有碍社会幸福、进步和发展的各种障碍,建设“民主,正义,团结”的新扎伊尔。在经济方面,告同胞书说,通过合理的、有组织的劳动,建立前进的经济。
谈到选举时,告同胞书说,举行选举必须有条件,要有充分准备。“要想举行选举,要有一个过渡期,而在这个过渡期内,首要的问题是建设国家,巩固民众在政治上参与确定自己命运的基础”。
新华社哈拉雷5月19日电(记者朱士骧)南非总统曼德拉19日抵达津巴布韦进行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并于当天同穆加贝总统讨论了双边关系和扎伊尔局势等问题。
会晤结束后,曼德拉对记者说,他同穆加贝讨论了扎伊尔问题,他认为扎新领导人会处理好那个国家“过渡性的局势”。他透露,解放刚果—扎伊尔民主力量同盟领导人卡比拉将于20日进入扎首都金沙萨。
关于南津两国关系,他说,两国之间的贸易谈判是“一个敏感问题”,他还要与穆加贝讨论这个问题。


第6版(国际)
专栏:

  越南妇女代表大会开幕
越南第八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十九日在河内隆重开幕。越共中央总书记杜梅和政府总理武文杰等越南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开幕式。杜梅在对大会发表的讲话中肯定了上届妇联的工作成绩,为下届工作指明了方向。他特别要求妇联在反对“西化”,消除社会弊端,提倡使用国货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第6版(国际)
专栏:

  赫雷斯通出任俄主管农业副总理
叶利钦总统十九日在克里姆林宫签署总统令,任命农业和食品部长赫雷斯通为主管农业问题的副总理。改组后的俄中央政府已有两名第一副总理和七名副总理。


第6版(国际)
专栏:

  叙工贸代表团经陆路访问伊拉克
伊拉克贸易部长萨拉赫二十日同来访的叙利亚工贸代表团举行会谈,双方讨论了有关恢复和发展两国的经贸关系、叙利亚在“石油换食品”协议的框架内向伊拉克出口食品和药品的可能性等问题。这是自叙伊八十年代初关闭两国边界以来,叙利亚代表团首次穿越两国边界直接从陆路进入伊拉克访问。(据新华社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国东部地区华人庆祝香港回归研讨会5月18日在费城举行。为配合研讨会举办的“香港明天会更好”图片展展出上百幅照片,介绍了百年来香港历史变迁。
新华社记者 毛众役摄(传真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