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文化)
专栏:名家特稿

  开拓学术研究的新天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学者建院20周年回眸
编者按: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20周年来,出精品、出人才,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风范增光添彩。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提供的线索,本版刊出这组特稿,以示纪念和祝贺。
以科研工作为中心,不复“阶级斗争为纲”
汝信(副院长):请回想一下1977年刚建院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情景吧。当时“文化大革命”那场空前的浩劫才结束不久,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教育、科学、文化遭到严重破坏。我院的前身原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经过“四人帮”的文化专制统治的摧残,更是满目疮痍,问题成堆。科研工作长期陷于停顿,思想混乱,人心涣散,由挑动群众斗群众所造成的派性严重存在,而在当时人数仅有2000的原学部各种冤假错案竟达数百件之多。正是在这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中央决定以原学部为基础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并任命胡乔木同志为第一任院长。这充分说明了党对发展社会科学的重视,以及对原学部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的信任。
吴介民(原社科院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重点转移,就是不能再以“阶级斗争为纲”了,而要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中心。工作有无成绩和成绩大小,最终体现在科研成果上,看是否提供大批质量高的科研成果为现代化服务。
向科学进军,社会科学要走在前头
温济泽(原研究生院院长):我是1978年1月调到社会科学院的。这要感谢胡乔木同志对我的信任。我于1958年在广播事业局被错划为右派,后来摘了帽子,但没有恢复党籍。乔木同志一再要我先来社科院工作,再解决党籍问题。
3月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要社科院派10个人去参加,院党组织决定我当团长。18日下午大会开幕,党和国家领导人走上主席台,郭沫若带着病、罗瑞卿有人搀扶着、高士其坐着轮椅也上了主席台。这是十年动乱之后科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奏国歌时,不少人激动得流了泪。
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我们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
分组讨论时,发言极为踊跃和热烈。一位82岁高龄的老专家说:“在新长征的道路上,我要把82岁倒过来,当作28岁来过。”钱三强、马大猷等老朋友握着我的手说:“向科学进军,你们要走在前头!”这句话表示了他们对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热切期望。
那时,还有许多冤假错案尚未平反。我迫不及待地写了要求恢复党籍的报告,请乔木同志转中组部。乔木同志和几个同志写了对我的错案应予复查的信一并送去。胡耀邦同志很快就批下来了,恢复了我的党籍。我是中央机关第一个改正的“右派分子”,有人把我说成“春天第一燕”。
陋室中讨论真理标准
赵凤歧(哲学所研究员):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很快发展成为全社会范围的一场大讨论。
当时,我在社科院哲学所主持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室工作,同我一起主持这个研究室工作的还有夏甄陶、夏澍等同志。作为哲学所负责人,邢贲思同时担任《哲学研究》主编,我是编委,陈筠泉主持《哲学研究》日常工作。党校系统的韩树英、高教系统的肖前和我(社科院系统)共同主持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的工作。在那场讨论中,我们利用各种机会,以研究所、研究会、编辑部等各种名义召开了一系列全国性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会。记得那时经费很困难,只好因陋就简,借用兄弟单位的会议室和学生宿舍解决会场及住宿问题。来自全国各地的哲学界同事都很体谅我们的苦衷,虽然宿舍条件很差,还兼作小会议室,但大家都毫无怨言,以极大的热情参加讨论。与会同志回到各地后,又以哲学学会、编辑部、教研室或教学部等各种名义召开了一系列的讨论会,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我们研究室集体编写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书,出版后在短短的时间里竟发行了1000余万册。
时光流逝,二十年回眸,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已载入史册。但如果从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角度加以反思,只要悉心体察,人们仍然可以听到近20年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那场大讨论的回声。
廿载光阴半部书感天动地学者情
蔡美彪(近代史所研究员):回顾我自己20年的经历,不能不感到惭愧,因为廿载光阴,我只和同志们一起完成了半部著作,即《中国通史》的第五至第十册。我自1952年到中国科学院工作,从1953年开始在近代史所协助范文澜同志从事中国通史的研究和编著。范老完成本书前四册后在1969年病逝。我院建院前夕,我受组织上委托,主持编著未完成的后六卷。本院建立后,这项工作得到胡乔木院长和胡绳院长的关怀与鼓励,又得到有关领导和有关研究所的大力支持。经济所和文学所的专家直接参加了本书的编写。考古所、历史所也为本书提供图片、检阅书稿,给予过许多帮助。此外,我们还得到院外高等院校教授们的通力合作。只是由于我作为编著此书的主持者力不从心,以致拖延甚久,直到1995年才完成原计划的十卷本全帙出版。廿载光阴只是成书半部,不能不说成果太少。廿载光阴,协力耕耘,也深感成书之不易,它需要参加者团结合作,坚持既定目标,不见异而思迁,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可稍有懈怠。这不仅要求研究者持之以恒,也还要求具有得以持续工作的安定的环境。我院建院以来的20年间,正是具备了这样的良好条件。
甲骨丰碑铸青春忽已逝
孟世凯(历史所研究员):荣获国务院古籍整理领导小组奖、中国图书奖的《甲骨文合集》是一部集80年代以前商代甲骨文大成的专书。精印8开本的13册《甲骨文合集》图版于1982年出齐后,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赞扬。虽然80年代末印第二版时国内售价已近万元,仍供不应求,目前正拟印第三版。
这部大型著录书中,有着编辑组全体同志付出的几十年的精力和智慧,多数同志为此贡献了青春。
《甲骨文合集》是1956年订“12年远景规划”时列入历史学科的国家项目。1959年拟定具体计划,由郭沫若主编。1961年4月编辑前期工作启动。一年后,因农村社教,编辑处于半停止状态。1964年才继续从各地搜集资料。为了加快进度,当时编辑组的7位同志除胡厚宣先生外,全都学会自己墨拓,两年中除轮流参加农村社教外,分赴各地的收藏单位墨拓甲骨。当时去外地,交通、住宿条件都较差,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但在各单位大力支援下,墨拓工作十分顺利。正当要进入《合集》图版编排工作之时,那场“革”文化之命的运动开始。同志们冒着顶撞罪名抬出“请示郭老”,才保住甲骨研究资料,没被当成废纸处理。
1972年从干校回京后,执行极左路线的人不让搞科研,同志们只得自动转入“地下”开始工作。十几万个号码,又得重新熟习。大家仗着年轻、记忆力还强,用了不到两个月就走上轨道。1974年因郭老过问《合集》编辑之事,当时的领导才着慌。为了加快速度,又先后吸收一些同志参加。到1975年,编辑组由7人扩大到15人,又先后分批外出补拓甲骨。1978年10月,《合集》首册出版,这对大家鼓舞很大。主编郭老和参加全过程编辑的桂琼英女士虽然在此前夕已辞世,但也可以告慰他们了。
至1982年11月,《合集》第十三册出齐。当时国内外一些报刊评论说:这不仅仅是殷墟甲骨文资料的著录,也是对80年来出土甲骨文资料的研究。因在编排上有分期、分类,没有全面研究不可能有如此科学的编排。这是一部甲骨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此时一半同志已进入中老年,但他们仍在默默从事《合集》释文与附录的编写。至1985年,释文与各种附录才基本完成。
租赁校舍培养出的首届研究生
杨义(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20年,我和它结缘19载。开始,是以学生身分与它结缘的。
建院伊始的一项具有战略眼光的决策,是成立研究生院。这无异于给它开通了一股人才活水源。我们这些当年第一届的研究生,至今犹相互戏称为“黄埔第一期”。说实在的,除了社科院储有一批硕学宿儒充任导师之外,当时几乎没有任何组建研究生院的条件。校舍是租用北师大和十一学校的三、四层楼房,七人一室,比起我们毕业后才在望京路拔地而起的研究生院高楼来,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然而这种“借窝下蛋”的建校方式,却给我们提供了改变自己人生方式的历史机遇。一位多年未见的前辈疑惑地说:“你就是石化总厂的那个杨义吗?你已经是第二个杨义了。”我之成为“另一个我”的历程,是从那间狭窄拥挤的寄宿舍开始的,是从自行车上拎着书包,奔忙于北师大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和文学所图书馆开始的。在唐、王士菁等导师的指点下,我博览现代文学书刊,使之与我工厂时代通读过的《资本论》、《左传》、《史记》、《资治通鉴》、《鲁迅全集》等大书形成了学术之流,在研究生毕业后的10年间,即“流”出了一批论文和专著,包括曾经引起学界注意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三卷。
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全国最高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它赋予一个学者的胸襟、眼光和魄力,是一些地方性教学科研机构所难以达到的。这里有一种潜在的东西,使你欲罢不能地关注着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全国意义,甚至世界战略。
超前研究为现实服务
田雪原(人口所所长):人口学属于边缘和交叉学科,除基本理论外,具有很强的实证研究性质。尤其在中国,人口多是基本国情中的最主要特点之一,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许多属于发展战略问题,超前研究很有必要。20年来,笔者通过亲身经历,对此颇有感触。1980年4月,中央书记处委托中办召开人口问题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和少数从事人口研究学者60多人,共商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大计。会议组织者委托我起草向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报告(后改为向中央书记处报告),几乎是通宵达旦地在起草、讨论、修改中度过一个多月;但有机会直接参与国家决策,使科研成果派上用场,亢奋也就驱散了疲劳。座谈会讨论很好,大的问题上取得共识;也有一些分歧,特别是对要不要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生育一个多长时间为宜争论较大。据此,会议组织者让我以个人名义写一专题研究报告,作为附件放在正式报告之后。我在《建议》附件中运用过去人口预测等研究成果,提出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非权宜之计等等。这一设想不仅为当时绝大多数同志认同,对生育政策的制定也发挥了重要影响。
不负大好时代写下传世宏著
刘吉(社科院副院长):20年前,中国社科院诞生了。她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产物,同时也是改革的一个标记。20年来,她在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邓小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以及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重大决策提出背景材料和建议方面,都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我们有足够理由充满激情地祝贺她20岁大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只有尚未认识的东西。科学的基本任务正是探求未知、认识世界。因此,科学无禁区,有无限的天地让我们的科学家们自由驰骋。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个全世界独具特色的研究机构,学科齐全,人才荟萃,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敢于研究大科学问题,去夺取科学之高峰,不负振兴中华好时代,写下传世之宏著!不觉心潮澎湃,情长纸短,凑上四句:
十年磨一剑,廿载一代人;代代进一步,何愁不飞腾!
(标题为本版编辑所加)


第10版(文化)
专栏:

  “三辰影库”在素质教育中另辟蹊径
为中小学生开设影视课程
本报记者祝华新
在浙江温州市龙港镇第三小学,学生们“眼巴巴地盼着上这门课”,而且“上完课还想再来一遍”。这就是实验中的“世界经典电影电视课程”。影视课程的教材是由“三辰影库”提供的几百部影视片录像带,以及有关文字辅导材料。这门课程的宗旨是参照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学大纲,经过专家周密论证,依据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心理状态,循序渐进地观摩一批中外优秀传统影片,包括卡通片、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孩子们将通过丰富多彩的影视文化的熏陶,来扩大知识面、了解社会、培植道德、滋润心灵、提高素质。
列入“九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工程的“三辰影库”,对借助影视文化推动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有一套完整的操作方案,仅小学阶段就编排了36个系列、500部影片。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持久,因此入选影视片的长度决不能超过45分钟,可以重点观看卡通片,以及动物纪录片、自然风光片和由动物主演的故事片。在儿童片中,世界各国可以实行优势互补。中国拍过《大闹天宫》等神话、《三个和尚》等寓言和数不清的智慧儿童故事片,包含了中华民族诸多足以傲世的精神品质,如勤劳勇敢、团结合作、取长补短、信守诺言、勇于改过等,是最好的思想道德营养之一,全世界的儿童都值得看一遍。至于童话故事片,原苏联和俄罗斯擅长由儿童主演,演员美丽可爱,背景以大自然为主,画面色彩引人入胜;而美国则多以卡通形式表现,《睡美人》、《白雪公主》和《艾丽斯漫游仙境》等制作精细、老少咸宜。拿真正的动物来主演电影可以说是异想天开,但有志者事竟成,中国拍的熊猫、日本拍的狐狸、美国拍的狮子和小猪、法国拍的小熊、加拿大拍的鲸等,都各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动物“演员”的亲切和逼真,是卡通片上画的动物望尘莫及的。初中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为培养学生独立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最初习惯和心理素质,可以观看校园生活、科学发明、体育探险方面的影视片,以及由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如《油脂》、《人之初》、《烛光里的微笑》等描写父母子女的亲情、师生之谊和同窗友爱;《外星人》、《回到未来》、《80天环游地球》等表现探索和创造、开拓和进取;更有一类少儿成长片,如童星秀兰·邓波尔和伊丽莎白·泰勒主演的影片,以及近年流行的《独自在家》等,塑造了众多勇敢而机智、自助又互助的少年形象,内容精彩又富于教育意义。高中阶段要为进入社会、选择人生道路作全面准备,可以观看世界冠军的纪录片和科学家、音乐家、企业家、政治家的传记片,树立雄心大志;观看表现与坏人作斗争和青少年犯罪的影片,健全法制意识;观看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片,培养责任感和博爱的胸怀,这其中包括某些恋爱启蒙的故事片。
影视课程的创举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团中央把“三辰影库”列为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一个具体实施项目。为保证片源的质量和合法性,“三辰影库”编委会千方百计搜集、审看了近5000部中外影片,并洽谈购买了几百部中外影片的版权或合作版权。为此,北京三辰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先期投入1000万元。这些正版音像制品将以较低的价格面世。目前,他们正在根据试点学校回收的《少儿观众调查表》和老师、家长的意见来调整影视课程片目。调整出来的片目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影视文化的更新速度要比纸介文化快得多。对搜集到的中外影视片,他们评定了内部星级制,按各类影视片比例额度从高星级向低星级选编。每隔一两年,当同一类出现更高星级的影视片时就增补进来,并淘汰原先入选的较低星级的影视片。“三辰影库”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主持策划并监制,三辰公司会同国内多家出版社推出。(附图片)


第10版(文化)
专栏:

  中国学者在巴黎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独到见解
印刷媒介比电子媒介更利于道德发展
今年4月21日至25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召开的“明日青少年与媒介”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学者的声音受到与会的300多位各国儿童教育家和传媒专家的重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派出5位专家参加研讨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云晓在大会发言中,报告了中国城市儿童媒介接触与道德发展的研究成果。其主要结论是:中国城市儿童接触印刷媒介的平均频度高于电子媒介,这对儿童的智力和道德发展有重要意义。儿童接触报纸、杂志、书籍和听广播的频度越高、时间越长,儿童的道德得分越高;儿童接触电视、录像、游戏机的频度越高、时间越长,儿童的道德得分越低。中国学者的发现引起各国同行的浓厚兴趣。
许多国家的儿童教育媒介学者找到孙云晓,表示了合作研究的兴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届会议的组委会主席、英国的珍妮·汤姆森女士向中国学者发出了邀请,希望能参加明年3月在伦敦召开的第二届“儿童电视”高级会议,会议主题是“你理想中的童年”。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机构1996年的一项调查,全国小学生认为对他们帮助最大的媒介依次为:书籍75.4%,报纸68.8%,广播30.1%,杂志29.3%,电视24.5%;全国中学生认为对他们帮助最大的媒介依次为:报纸、书籍、电视、杂志、广播。由此可见,印刷媒介的影响更为健康积极;而电子媒介亟待推优汰劣,以真正的精品造福青少年。(苗野)


第10版(文化)
专栏:

  烟台师院编写大学礼仪教材
姜茂徐
师范生是人民教师的后备军,他们的道德风貌如何对下一代的影响极为重大。山东烟台师院针对部分学生公德意识差、不文明现象频频发生的情况,开设礼仪教育课,编写出国内第一部大学礼仪教材。他们选择宿舍管理为突破口,在短时间内一扫学生宿舍脏、乱、差的旧貌;接着解决校园内乱扔垃圾、乱贴乱画的问题,清除了“课桌文学”、“厕所文学”的污染;酗酒打架、男女生勾肩搭背等不文明现象也得到制止,校园秩序井井有条。
烟台师院学生处、教室管理科、宿舍管理科和各系都成立了监督检查队伍,更重要的是组建了大学生自律委员会,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目前,同学中普遍形成了修身养性的浓厚氛围。全院性集会秩序良好,餐厅买饭井然有序,学生举止文雅,颇有儒者之风。同学们还自发成立了“献爱心基金会”。去年,该校被评为省级“绿化卫生先进单位”和“宿舍管理先进单位”。


第10版(文化)
专栏:

  电子科技出版物与世界同步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近几年来,往往一项国际最新科技成果刚刚诞生,刊载此项技术资料的中文出版物便已发排印制完毕,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我国的图书市场。
以电子工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等为代表的科技出版队伍,已基本达到与一流国际出版机构同步出版最新读物的水平。我国出版界已经有了一支高素质的编辑出版队伍。以电子工业出版社为例,人员构成大部分具备电子科技专业知识,其中多数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外语水平高。加之出版社全力推进编辑与管理技术计算机化,并进入国际互联网络,保证了我国在电子科技出版领域的领先地位。电子版图书的重版、重印率一直遥遥领先。建社15年的电子工业出版社年出书已达900余种,年发稿量近2亿字,年发行图书码洋远远超过亿元大关。(晓虹)


第10版(文化)
专栏:

  《老子道德经书卷》木牍本发行
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谢云先生主编,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书写的木简经折装、黄缎经衣、真丝函套《老子道德经书卷》从即日起向全国发行。该书由线装书局首次出版编号,配发藏书证,发行500套。
《老子道德经书卷》是中国古代一部文约义精、淳朴而渊深的谚语式的道学经典。欧阳中石先生以清雅的小楷书体精心书写,再用现代特种工艺印于木牍之上,集数美于一简。《老子道德经书卷》是近年来书海中独树一帜的书艺奇葩。全文5000余字,分上下篇,共81章。
(徐晨陈复尘)


第10版(文化)
专栏:

  研究分配法的“工人理论家”
于力王述举
走进本溪钢铁公司矿山机修厂田志华的家,让人不由得感慨,两间屋子,四壁萧然。一张双人床、两盏白炽灯、一个旧沙发、一台黑白电视机、一个写字台,就是这个家庭的所有家当。而写字台上堆成小山似的书和杂志,散乱摊放的稿子,却显示出主人精神世界的富有。
只读过6年书的田志华,早在1972年19岁当车工时,就组织青年工人成立了马列主义业余学习小组。他腾出自家小屋供大家学习用,并自费2000多元购买书籍。《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列宁选集》等经典著作都被他啃下来了。读完辽宁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函授课程,他写下了百万字的读书笔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把研究的目标集中在按劳分配的专题上,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动力机制问题。1989年夏天,田志华背着厚厚的一摞书稿第八次来到北京,找到了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并经他介绍去找赵履宽。赵履宽是中国劳动工资研究会会长。经他提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所主持下召开研讨会,专家们认为田志华的著作尝试解决按劳分配原则的可操作性问题,很有实用价值。专家们亲切地把他的研究称作“田氏分配法”。
田志华撰写的《社会主义工业企业按劳分配方法》一书终于出版了。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洪为该书题词。1990年1月,在马洪建议下,田志华写了关于分配问题的调查报告,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江泽民、李鹏、薄一波等作了重要批示。田志华倍受鼓舞,决心再用6年时间完成对全国国有企业管理现状及管理对策的调查和研究。
在调研中,经费极为困难,他住的是地下室旅馆和火车站,吃的是方便面和咸菜。每到一地,不仅要跑企业,还要跑科研院所和党政机关。为了使理论上的方案具备实践上的可操作性,他还跑到几种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试点操作。没有人知道田志华走了多少路,仅知道他外出调研用过的火车票足足装了一面袋子;也没有人知道田志华花费了多少心血,仅知道他为了完成企管调研竟借债高达10万元。辛勤耕耘结下了丰硕果实,他在中央、省、市报纸及有关理论刊物上发表了50多篇论文及调研报告。本溪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召开大会,授予田志华“现代产权经济学学科带头人”称号。
他到北京经常住地下旅馆,服务员几乎都认识他。有一次,服务员告诉旅客,那吃方便面写论文的年轻人又来了。合肥精密铸造厂的陈正虎等人一齐拥到田志华的房间,把他的住宿费和饭费都代交了,并买来一大堆水果、饼干和罐头,让他讲分配法。正是社会和人民的需要,使他那有些瘦弱的躯体内燃烧着永不熄灭的追求。


第10版(文化)
专栏:

  “信息经济学”新著出版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詹姆斯·莫里斯对新兴的信息经济学作出了重大贡献,《詹姆斯·莫里斯论文精选——非对称信息下的激励理论》最近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这些论文原文在国外尚未出版。该书理论着眼于在并不了解企业、家庭具体信息的情况下,对最优所得税、税收与家庭规模的关系、税收与人口的关系、养老金的筹集、价格控制以及扭曲经济下政策问题的研究。
(桂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