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2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加快和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胡晓义
内容提要: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各国政府社会经济政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中国在诞生之初,便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九五”期间及下世纪初,我国加快和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大部分社会保险项目应由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共同承担经济责任;在养老、医疗保险等项目上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以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保险领域,要统一基本制度,统一管理体制,统一技术规范;构筑强制性、补充性、储蓄性三个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均衡和减轻企业负担,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条件。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从实际出发,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改革的重点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要把改革和管理结合起来,逐步统一管理机构;各方面要协同配合,推进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对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不同群体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及其改革的目标,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希冀:地方政府希望借此实现“保一方平安”的责任,众多企业希望以此减轻沉重的社会负担,广大职工群众则希望得到后顾无忧的保证。应当说,这些要求都是正当与合理的。在当前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程中,应当认真考虑这些要求,按照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在工业社会前的自然经济形态里,家庭构成了社会保护网的基本单位。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遭遇到风险,便由家庭成员或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来救助。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一方面,大家庭离析为规模很小的“核心家庭”,抵御劳动风险的能力大大减弱了。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为获取巨额利润,肆意盘剥,工人阶级生活陷入困境。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在上个世纪末的欧洲,首先出现了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制度的基本内涵是,当劳动者因年老、患病、工伤、生育等原因永久地或暂时地、完全地或部分地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因失业而丧失工作机会、丧失收入来源时,由国家和社会通过法律强制性制度,对其提供经济上的援助或补偿。这一制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各国政府社会经济政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我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为了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新中国在诞生之初,便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对职工的社会保险,对公民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对军人及其家属的社会优抚,以及住房制度等领域。195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了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发挥着积极作用。《劳动保险条例》规定了职工在生、老、病、死、伤、残等各种风险下的保障收入标准。这在当时条件下,对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调动广大职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险制度显露出种种弊端。比如,原有的社会保险制度基本上只在国有企业范围内实施,而集体企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涌现、并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力就业渠道的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以及个体劳动者,则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这种状况使劳动者不能平等地享受《宪法》规定的社会保障权利,又使一些职工在国有企业改革、分流富余人员的过程中,对跨出国有企业之门心存疑虑。又如,原来的劳动保险制度,实际上是由企业负责职工的生老病死伤残,不仅承担经济责任,而且承担管理服务职责。这就使得一些老企业的社会事务负担十分沉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是统负盈亏,这种状况并不对国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影响;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过高的成本和费用,这些老企业很难与同类企业在市场上展开公平竞争。再如,过去的劳动保险待遇标准都是由政府统一制定的,被保险者不承担任何经济责任,待遇水平与其劳动贡献大小之间也缺乏紧密联系。这就难免在职工中形成依赖国家的心理。可见,原有保障制度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九五”期间及下世纪初,我国将进一步加快和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其主要目标和任务是:
覆盖广泛。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这5项社会保险,应当覆盖到城镇中各类企业的全部员工,以及城镇个体劳动者及其帮工。目前,有关方面正在养老保险领域积极推进一项“覆盖计划”,要求到本世纪末全国基本实现广泛覆盖的目标;对其他社会保险项目也有类似要求。如果这些计划能够完成,劳动者可以享有社会保障平等权利;同时,通过保险的“大数法则”(即覆盖范围愈大则抵御风险能力愈强),均衡企业之间的负担,从而为企业改革、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创造较好条件。
责任分担。除了少数依法理及国际惯例不应由个人缴费的项目(如工伤、生育保险)外,其他社会保险项目都应由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共同承担经济责任,即企业和个人分别缴纳社会保险费,政府承担在特殊情况下提供财政资助的责任。实行个人缴费制度,不仅有利于扩大社会保险的供款来源,更有助于培养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意识。
机制更新。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从诞生至今,始终是以保障、互济、公平为三大基本原则。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在社会保险领域就应当既引入激励效率机制,又必须保障公平。因此,应在养老、医疗保险等项目上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以社会统筹方式满足劳动者最基本的保障需求,以个人帐户形式体现劳动贡献、缴费多少不同的劳动者在保障水平上的适当差别。
统一规范。我国的各项改革措施大多是从基层的、局部的试点开始的,这是一个摸索经验的必要过程。经过一定阶段的实践后,就应通过立法手段,将一些成功的做法统一规范起来,否则各个地区各行其是,难免影响宏观调控和统一市场规则的运行。在社会保险领域,一要统一基本制度,即方法、标准的统一;二要统一管理体制,即各部门、各层级责任、权力的明晰;三要统一技术规范,即计算机网络、操作程序等的统一。
多重层次。在社会保险领域,政府的责任是有限的,以法律强制性制度提供的社会保险只能保障人们的基本需求。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举办补充性养老、医疗等保险,既满足职工的更高需求,也构成企业在劳务市场中吸引优秀人才的又一竞争手段。劳动者个人也可以通过购买人寿、健康保险等方式,开展个人自愿的储蓄性保险,一旦遭遇风险,便可以得到更多的补偿。强制性、补充性、储蓄性三个层次保险,将构成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三大支柱。
减轻负担。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应当紧紧围绕这一中心环节。通过统一标准筹集资金,均衡企业之间的负担,这是社会保险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减轻企业负担的重点,一是控制企业缴费的比例,制定企业缴费的上限,防止无节制、无标准地提高企业缴费数额;二是减轻企业社会事务负担,有计划地实现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企业医疗机构社会化等。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法和策略
围绕上述目标和任务,加快和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试点取得经验,不断完善改革思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党的思想路线。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也要遵循这一思想路线。改革的方案只能在改革的实践中创造出来,领导机关的责任是兼收并蓄、总结归纳、去粗取精,完成由特殊到一般的加工过程。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在各地实践的基础上,逐步统一规范起来的。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在分析、比较、总结江苏镇江、江西九江及其他试点地区的经验,以取得推进这一改革的有效办法。上海市建立了“下岗职工托管中心”,创造了将失业保险与富余人员安置结合起来的新经验,并正在向全国普及。这说明,通过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开,是顺利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方法。对于各地区、各基层来说,即使有了统一的改革方案,也不意味着就可以依样画葫芦,消极执行就行了。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任何改革方案都不可能包括所有的情况,适用于一切地方。因此,各地区必须根据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研究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完成从一般到特殊的加工过程,并在实践中丰富改革思路,完善改革方案。
突出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一是养老保险,二是失业保险,三是医疗保险。说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因为这一项目的固有属性。每个人都将步入老年,因而养老保险是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普遍性制度。更重要的是,我国正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并将在下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老龄化高峰。养老保险是一个资金长期积累的过程,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几十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当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是以“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为原则,统一基本制度,改变制度分散、方法各异的状况,并实现机制更新;二是提高基金管理层次,基本实现城市一级的资金统筹,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省级统筹;三是为应付“白发浪潮”而预筹资金。失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是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紧密联系的。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劳动力资源配置手段日趋市场化,能否妥善地处理失业问题,是对社会主义中国的一个考验。当前,我国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把失业救济与职业介绍、转业训练、生产自救等就业服务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严格控制失业率,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保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针对失业者特别是下岗富余职工的实际情况,加强就业信息交流,通过宣传教育转变就业者的择业观念,通过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努力减少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职工的关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一是要保障基本医疗,既要使劳动者在患病时能够得到基本保障,不会因病陷于贫困无助的境地,又要将这种保障水平控制在政府和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二是个人承担适当的经济责任,通过建立医疗保险个人帐户,个人自付部分医疗费用等形式,改变医疗费吃“大锅饭”的状况;三是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监督,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更有效的运用。
把改革和管理结合起来。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表明,改革和管理都是不可或缺的。改革是机制更新,决定着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的方向;管理是机制运行,决定着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从事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有3000多个机构4万多名工作人员,如果这支队伍的管理素质低下、管理手段落后,即使有再好的制度设计,也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成效。要抓好管理,一是立章建制,形成标准的管理规范、服务项目、操作程序和岗位标准;二是严格资金管理,防止社会保险基金的损失和贬值;三是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尽快实现数据信息管理的计算机化。管理水平提高了,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才可能有更好的组织和技术的基础。另外,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要统一。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机构改革,开展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试验。暂时不能统一管理机构的地方,可先建立统一的资金营运机构,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营运成本。要积极探索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按市场化原则营运和管理养老基金,并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保证基金营运的安全性。选择若干城市,按照基金会法人组织的管理方式,进行补充养老基金投资、营运的试点。
各方面协同配合,共同推进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社会保险既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又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仅靠哪一个方面,哪一个部门是无法独立完成的。因此,当前特别需要强调有关方面协同配合。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需要劳动部门与财政部门共同配合;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需要医疗保险机构与卫生部门等相互协作;在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中,需要失业保险机构与企业管理部门等方面彼此合作。例如,加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这一改革措施,不可能设想再重新建立一套服务体系,而应当充分利用银行、邮局的网络实现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依托社区组织对退休人员进行管理服务。而这就需要各有关方面积极协作,健全银行、邮局、社区组织的服务功能。只有各方面协同配合,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才能顺利推进,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确定的目标。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转变观念天地宽
刘玉辉
随着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推进,就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分流出来的富余人员的再就业,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它被视为制约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难点之一,仿佛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关口。于是乎,唉声叹气、一筹莫展者有之,黯然神伤、不思进取者有之,一些人甚至悲观失望、怨天尤人、无所作为。
其实,党和国家历来重视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特别是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组织实施了再就业工程,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各地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情况来看,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禁忌和不适应,是影响当前就业和再就业的最大障碍,也是人们感到就业难的主要根源之一。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一条重要启示:顺利实施再就业工程,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一要转变“等待政府安排”的观念。一些人总认为,政府给自己安排就业是天经地义的,自己去求职谋业等于去当“打工仔”,觉得脸上无光。实际上,这种想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市场经济从不同情弱者,也不理会坐等安排者的抱怨,却常常以丰厚的回报去奖赏那些敢于并善于掌握自己命运的人。面对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必须树立路要自己走、业靠个人创的观念,勇敢地迎接挑战,善于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真正抓住机遇,闯出一片新天地。
二要转变“铁饭碗”可靠的观念。许多长期在国有企业工作过的同志总认为,国有企业有国家兜底,医疗、养老有保障。因此,有些人下岗待业了,还是墨守着“铁饭碗”稳当的观念,两眼盯着国有企业不放,把再就业的指向仍放在国有企业上。这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观念。因为“岗位的灵光”在市场机制面前已黯然失色,市场机制只承认符合价值规律要求的生产劳动,并以等价交换的方式给那些为市场为社会创造真实价值、提供财富者以等量的价值补偿。这是市场机制的合理性和生命力之所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岗位不过是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劳动场所而已,劳动者在为社会为他人创造价值和财富的同时,获取相应的补偿和报酬,从而既满足劳动者个人的谋生需要,又满足社会上的广泛需求。只要有社会需求、有市场认同、能创造价值,这种劳动及从事劳动的岗位不论其属于何种所有制企业,就都是可靠的、有保障的;相反,有些国有企业也会因经营不善而被淘汰,国家也不可能为这些职工兜底。因此,打破狭隘眼界,面向所有的就业岗位找出路,就一定能走出闪光的人生之路、创业之路。
三要转变一业定终身、不愿改行的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水平和容量是由社会的有效需求决定的。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我国当前存在的就业难的症结,不在于需求不足,而在于一些人在选择再就业的职业时,总是把眼睛盯在自己过去干过的职业上,缺乏跨行业就业的长远眼光,结果造成了“数人盯住一个饭碗争饭吃”的现象。这正是造成“住在河边没水喝”,甚至“背靠金山要饭吃”的根源所在。在一些大中城市,一方面有许多富余人员无业可就、许多职工下岗待业;另一方面却又有许多工作没人去干。倒是许多来自外地农村的青年人,从事着城里人看不上眼、却是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修车补鞋、货物搬运、拆房建楼、垃圾清扫、蔬菜贩卖、废旧收购等工作。他们既给自己谋得了生路,也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其中的不少人还成为备受社会欢迎和尊敬的劳动模范。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阶段,有许多社会消费和需求领域尚待开发,因而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广泛而巨大的。黑龙江、河南等省的煤矿和森工等危困行业的下岗职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或弃城进乡,或退“二”进“三”,在发展第三产业和农业生产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为发展经济贡献了力量。大量事实说明,只要转变观念,直面现实,自信自立,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就一定能够赢得大干事业的宽广天地。


第9版(理论)
专栏:

  切实加强新时期的党群关系
张房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用发展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观点去看待和处理党群关系。
新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是处理好党群关系的首要问题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党制定纲领和路线的出发点,是党忠实地代表人民利益的具体体现。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是以这一目标来确立党的纲领路线的。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为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创造了政治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发展生产力已经成为我们党的根本任务。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我们党带领人民努力把经济搞上去,尽快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是党执政以后处理好党群关系的首要任务。如果经济搞不好,其他问题便无从谈起。
建国以后,在一个时期里,由于忽视了发展生产力,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影响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这就不能不损害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这是我们党所以得到群众拥护的根本所在,是新时期党群关系的主导方面。
当前,国际竞争激烈,实质上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发展。如果我国经济发展慢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将会遇到极大困难。所以,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我们应当按照这个要求,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党的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努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正确调整改革中利益格局和利益矛盾,已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必然带来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使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出现新的情况,并带有过去不曾有的复杂性。既然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多元化,利益主体就必然多元化;既然要实行按有效劳动分配利益以提高效率,那么人们的收入就必然拉开差距;既然要实行市场竞争,那么必然会出现一些人受益或受损等问题。如处理不当,一些利益矛盾就会尖锐地表现出来。为此,必须正确调整改革中的利益格局,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矛盾。这既是改革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问题。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民群众受益,但在短期内又不可能达到所有人都满意的程度,有的甚至要做出暂时的牺牲。比如,目前国有企业的困难,就是企业走向市场必然引起的“阵痛”。但是,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无疑要影响党群关系。因此,在推进改革时,要充分注意到群众的承受能力,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各级领导干部应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满腔热情、高度负责地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尤其要解决好亏损企业职工生活困难问题,关心困难职工的生活,妥善安置下岗人员,搞好“送温暖工程”和“再就业工程”,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
党处在执政地位,党群关系往往集中表现为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矛盾。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但是它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又有新的变化,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党群关系。因此,新时期保持和发展党同群众的密切关系,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三者利益关系。一方面,党的政策要体现统筹兼顾原则,照顾地方、单位、个人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也要对人民群众加强全局观念的教育,防止本位主义、分散主义、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
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滋生的消极腐败现象,是损害党群关系的一个严重问题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活了经济,也为党的建设注入了活力。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严重侵袭党员队伍,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以权换钱、以钱买权、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渗透到许多领域。近年来,党内经济违纪问题呈上升趋势,性质恶劣,大案要案增多,团伙作案数量上升,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现象增多,严重败坏了党的声誉,损害了党群关系。所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从严治党,搞好党风,坚决制止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中的腐败现象。这样才能取信于民,在群众中树立起好的形象,从而密切党群关系,同心同德地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强国之路》评介
张式谷
北京大学教授阎志民主编的《强国之路——邓小平改革思想研究》一书,已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该书以邓小平同志的论述和党的文献为依据,结合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实践所提供的实际材料,努力发掘和论述邓小平同志改革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科学体系。该书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积极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最为突出、最具独创性的内容之一。该书分为六篇,第一篇是总论,概述改革的基本理论;第二篇至第五篇是分论,分别论述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以及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第六篇是对改革条件的分析。
其二,该书不仅涉及了人们通常关注的许多重要内容,而且论及理论界涉笔尚少、但不应忽视的一些问题。例如,第一篇除了阐述改革的性质和作用,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与稳定、发展的关系,衡量改革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以及在改革中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等重要问题以外,还把协调与渐进的改革战略、改革的风险与对策作为专章加以论析,这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邓小平关于改革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其三,抓住难点,释疑解惑,是该书的又一特色。诸如,怎样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又是一场新的革命;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如何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怎样清醒地估计改革面临的种种风险以及采取哪些应对之策;在改革开放中究竟如何正确看待资本主义、吸取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果,以及生产力标准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统一,等等。这些都是作者着力剖析、展开论证的重点所在。
当然,该书中有的论点还有待进一步研讨和商榷,但是作者的这些努力是值得称道的。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三九丛书》简评
方生
邵维正教授主编的《三九丛书》,最近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该书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地记述了三九企业集团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艰难历程,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这家国有企业实现经济腾飞的宝贵经验。
该书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为背景,结合经过市场锤炼创新的“三九机制”,从市场经济理论与改革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作了深入的探讨。所谓“三九机制”主要包括:企业法人代表负责制、面向两个市场的自主经营机制、推动企业高速度高效益发展的动力机制、社会主义原则与市场经济规律兼容互促的分配机制、管人与管事相结合的监督控制机制。实践证明,三九企业集团的成功就在于有一个好机制。
该书论述了三九企业集团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创新的道路。创业伊始,三九企业集团创业者们便瞄准高科技,自行设计研制了我国第一条自动化生产线,推出了“三九胃泰”等高新技术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份额,有的已打进了国际市场。目前,三九企业集团所运用的高新技术已从制药业向医疗业、食品业、工程制造业、印刷业、农业等领域延伸。该书还总结了三九企业集团在科技创新道路上所采取的一些有效战略和措施。如在科技竞争中,采取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领先战略;重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把运用高科技与提高质量、创造名牌相结合;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相结合。
该书生动而又具体地反映了三九企业集团经营管理者的群体形象,展现了他们的理想追求、思想品德、精神风貌与辉煌成就,论证了人才决定企业兴衰的道理。
该书用大量的事实表明,三九企业集团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注重抓精神文明建设。三九企业集团要求全体职工把“实业报国”作为自己的行动纲领;把艰苦奋斗作为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准则;把廉洁自律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把立志走向世界为民族争光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该书共9册110多万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论据充分,观点准确,文字流畅,可读性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