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1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英国工党何以再起
刘建飞
编者按:5月1日,在英国大选中,左翼的工党以绝对优势击败了执政的保守党,从而结束了长达18年的在野生涯,打破了保守党“五连冠”梦。18年来,工党走过了怎样的曲折道路?它进行了怎样的政策改革,得以重新崛起?今天发表的这篇文章,将有助于读者对上述问题的了解。
英国工党是1900年由工会创建的左翼政党,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20年代,它取代自由党而成为在英国轮流执政的两大政党之一,40年代,它在英国建立起了一整套福利制度,至今影响仍存。然而,从1979年起,它连续4次在大选中失败,而且曾一度有被第三党取代的危险,如果回顾一下工党和它的劲敌———保守党当时的状况,就会觉得这种局面有其必然性。从40年代末开始,英国出现“共识政治”,轮流执政的两大党都奉行大体一致的经济、社会政策,即凯恩斯主义政策。可是到了70年代,凯恩斯主义政策已失去了效力,英国经济陷入困境,其发展速度明显低于西欧其他国家。面对这种局面,保守党首先扭转了政策。1979年撒切尔夫人领导保守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一整套以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经济改革方案,被称为“撒切尔革命”。“撒切尔革命”果然有了成效,使英国又重新振兴了一阵,缩短了英国同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
可是,工党却无视英国社会形势的变化。从60年代中期开始,党内左翼崛起,逐渐居主导地位并于70年代末夺取了领导权,一批右翼工党议员无法忍受左翼的统治,于是在1981年1月发表宣言,另立新的社会民主党,工党严重分裂了。分裂后的工党仍然内争不已,左右两派依然存在,不过左翼具有更明显的优势。1983年工党通过了题为《英国的新希望》的竞选宣言。宣言不顾英国的社会客观现实,机械地坚持工党原来的目标和基本政策,如扩大国有化,增加公共开支等。这样的竞选宣言只能是吓跑更多选民。在那年大选中工党遭到了有史以来最惨重的失败。
惨败促使工党领导层开始探寻改革工党自身,摆脱困境走出泥潭的出路。1983年任工党领袖的金诺克在努力恢复党的团结的同时,摒弃了党内不实际的路线。然而,当时的金诺克还是站在左派的立场上,因此不可能在政策调整上有大的举措,因此,1987年工党再度在大选中失败。此后,工党党内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政策大讨论,认识到传统的纲领政策已不适应英国社会现实的需要,然而,由于各种局限,他们并没能拿出取代旧政策的方案。工党又输掉了1992年的大选。接替金诺克的工党领袖史密斯继续对工党进行改革。他侧重于改变工党与工会的关系,拉大工党同工会之间的距离。
1994年7月,托尼·布莱尔被选为工党领袖后,加快了对工党改革的步伐。他提出了建设“新工党”的口号,对工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全方位改革,为工党制定更加灵活的社会经济政策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改变了工党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形象。布莱尔还进一步拉大工党与工会的距离,向企业界靠近,声称工党也是企业主的党。在组织上,他大力吸纳个人党员,使工党的党员队伍从25万猛增到40万,为工党在大选中增分不少,许多选民,特别是年轻的一代,把布莱尔看成是“改革的化身”。在本世纪50—70年代,保守党吸收工党的政策主张,从而有了一个两大党在主要政策上一致的“共识政治”时期,现在,一个新的“共识政治”时期又开始了,不过这个时期是以工党向保守党靠拢为特征的。正因为这样,有人称布莱尔的思想是“布莱切尔主义”,意即他吸取了撒切尔主义的很多东西。
目前,新组建的英国工党内阁已开始工作,工党在议会中拥有绝对多数席位,将为该党施政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有人曾在布莱尔当选为工党领袖后预言:如果他当上首相,会使英国发生像1945年或1979年后那样的变化。但一个“穿保守党衣服”的“新工党”能否给英国带来如此重大的变化,人们还将拭目以待。


第6版(国际)
专栏:香港回归

  香港明天更美好
——访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
本报驻法国记者果永毅
巴黎初夏,蒙蒙细雨使嫩绿的花木格外亮丽,卢森堡公园的景色显得更加妩媚。我们踏着园边小路,如约来到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先生客居巴黎的寓所。
由于我们比预定时间提前了5分钟,一直在伏案写作的加利先生还没有来得及更衣,便匆匆来到客厅,请我们稍候。客厅正面墙上嵌着一组银色的剑饰,左角处摆放着一盆盛开的葵花,低柜上立着两只黑木雕成的野鸭。一切都显得那么朴素,又那么典雅,一如主人的风格。
加利先生事先知道我们是专程就香港回归的问题采访他的。因此,落座以后,没有寒暄,第一句话便是“我衷心地祝贺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祝贺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他接着说,香港回归祖国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义,它促进了中国领土的统一,同时也加强了中国人民的政治团结。
记者就目前国际上某些人对香港前途散布种种杞人忧天的怪论,询问加利先生的看法。他爽快地回答说:“我多次去过香港,也多次去过上海。我最近一次访问上海是在两年以前。我亲眼目睹了上海的巨大变化,它正在迅速成为一个国际中心。上海的成功证明,香港回归祖国以后,不但能够继续保持国际中心城市的地位,而且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谈及近年来西方某些人借香港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时,加利先生明确表示,香港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香港回归以后,香港的一切问题都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情。香港的前途只能由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来决定,只能由他们按照已经达成的协议做出安排。
作为一位出身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知名政治家,加利先生对曾经饱尝外患之苦的中国人民能够雪洗百年国耻,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感到由衷的高兴。他一再请记者转达他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的诚挚祝贺之情。他说,香港是一个著名的国际经济和金融中心,它的回归不仅是中国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成果,而且也将惠及国际社会。
加利先生对中国怀有一种特殊的友好感情。他深情地回忆说:“在联合国秘书长任内,我每年都要对中国进行例行的访问。每次访华时,我都会发现中国面目一新。中国应当在工业、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进一步扩大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性的大国,中国的繁荣对于世界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一向支持不结盟运动,在第三世界的事务中,始终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中国对于全球性的国际问题正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今后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临行前,我们向加利先生赠送了一套人民日报社特制的黑陶花瓶,以表达我们对他的敬意。他回到内室,拿出一张珍藏已久的巨幅彩照,展示给我们。那是10多年前,他与李先念主席、陈慕华副总理等中国领导人的合影。岁月的流逝,繁忙的公务,都未能淡化他的美好回忆。他指着照片上的十多位人物,一一道出姓名、职务,以及当时的情景,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溢于言表。最后,我们请加利先生题词。他挥笔写下:“我衷心地向中国人民祝贺香港回归。”(见文首)(本报巴黎电)(附图片)
上图为加利在巴黎寓所接受记者采访。果永毅摄
译文:“我衷心地向中国人民祝贺香港回归。
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国一些专家呼吁
美传媒应客观报道香港回归
新华社纽约5月14日电(记者周锡生)美国一些香港问题专家13日在纽约举行的香港问题研讨会上呼吁,美国社会和新闻媒介在有关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上采取公正客观的态度,改变僵硬和偏激的看法,以促进而不是干扰香港的顺利回归。
研讨会由美国亚洲协会和“百人会”共同组织。美国密歇根大学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在会上发言指出,香港回归对中国具有特别的意义。香港的顺利回归和平稳过渡对中美两国都有好处,美国国会和新闻媒介不应把香港回归看得太简单、太片面,应该看到这关系民族尊严、经济发展与和平安定等许多重大问题。他认为,目前港人知道中国政府真正希望香港继续保持繁荣稳定,香港人也并不希望美国人态度过于强硬,从而导致问题复杂化。
李侃如说,既然中国政府、美国以及香港人都希望继续维持香港的繁荣稳定,各方就应该互相尊重和理解,任何一方都不要随便批评讽刺别人,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思维和意见。他特别强调,美国对香港问题的干涉和介入,应该是越少越好。
美国“百人会”会员杨一美在发言中指出,目前美国人对香港前途的过分担忧与美国新闻媒介的片面报道直接有关。她还批评美国一家有影响的刊物最近在出版香港问题专刊时,故意做手脚,导致美国人无法真正了解香港人及中国政府在香港回归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


第6版(国际)
专栏:

  泰电视台播映《香港沧桑》
本报曼谷五月十六日电记者成元生报道:泰国第五电视台为配合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归中国,自五月十五日开始,每星期四晚上播映中国大型纪录片《香港沧桑》,介绍香港在英国统治下一百五十多年的沧桑岁月,同时反映中国领导人在各个时期为收回香港所作的准备工作。


第6版(国际)
专栏:

  扎反政府武装攻占金沙萨
非洲部分国家表示欢迎蒙博托及亲属抵摩洛哥
本报约翰内斯堡5月18日电记者温宪报道:17日进入扎伊尔首都金沙萨的反政府武装目前正在加紧控制当地局势。与此同时,有消息说,两天前开始流亡生活的蒙博托及其亲属18日早晨已经抵达摩洛哥首都拉巴特。
“解放刚果—扎伊尔民主力量同盟”领导人卡比拉17日宣布将扎伊尔改称“刚果民主共和国”并自任总统。此后,卡比拉武装17日晚发表第一号军事通告,敦促在金沙萨的原政府军所有官兵放下武器,并到两个指定的军营报到。目前,反政府武装在未遇到重大抵抗的情况下已经占领蒙博托在金沙萨的豪华居所、议会大厦、国家电台、电视台等要地,反政府武装已经加强了在金沙萨街头的巡逻警卫。个别敢于反抗的蒙博托总统卫队成员被当场击毙。街头不断出现欢呼“解放”的人群。另有报道说,金沙萨一些军营处仍有战斗发生。直至今日清晨,金沙萨市内各地仍不断响起枪声。17日入夜后首都商业区和富人区相继发生抢劫事件。
17日,在蒙博托政权中担任最后一任总理的博隆戈将军和负有统率总统卫队使命的蒙博托的儿子肯戈鲁等人已经逃往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
有报道说,蒙搏托和他的家人已于17日晚间离开家乡巴多利特前往摩洛哥。据悉,法国要求蒙博托在扎伊尔举行新的大选前暂时不要前往法国,以免引起外交麻烦。但另有报道说,摩洛哥官方对蒙博托抵达的消息表示否认。
此外,瑞士政府17日宣布,立即冻结蒙博托家族在瑞士拥有的所有财产。
据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综合本社驻非洲部分国家记者报道:非洲一些国家或组织17日对卡比拉领导的“解放刚果—扎伊尔民主力量同盟”武装进入扎伊尔首都金沙萨作出反应。
安哥拉政府17日在罗安达发表新闻公报,祝贺卡比拉武装夺取扎伊尔政权,并希望卡比拉能够尽快实现扎国内形势正常化。
卢旺达政府欢迎卡比拉武装控制金沙萨,并认为这对扎伊尔和卢旺达人民来说都是好事。
坦桑尼亚总统姆卡帕表示,坦桑尼亚将承认扎伊尔的新政权。
非洲统一组织秘书长萨利姆17日晚在亚的斯亚贝巴对扎结束内战表示欢迎。(附图片)
5月17日,在扎伊尔总统蒙博托宣布放弃权力之后的第二天,由卡比拉领导的反政府武装部队进入金沙萨,沿途受到金沙萨市民的欢迎。
 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叶利钦会见安南表示
俄将加强同联合国合作
据新华社莫斯科5月17日电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7日表示,俄罗斯将加强同联合国的合作。
叶利钦是在克里姆林宫会见来访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时作这一表示的。他说,俄支持安南对联合国改革所作的努力。他表示,俄不会拖欠联合国会费,将按规定交纳。
安南在会谈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透露,他同叶利钦讨论了北约东扩、化学武器、独联体及世界其他地区冲突等问题。安南认为,他与叶利钦就上述问题交换意见是十分有益的。


第6版(国际)
专栏:

  叶利钦致函桥本
呼吁加强俄日安全对话
新华社东京5月17日电据日本外务省今天透露,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致函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主张俄日两国加强安全对话和防卫交流。
这封信是由正在这里访问的俄罗斯国防部长罗季奥诺夫转交给桥本的。信中就罗季奥诺夫访日一事说,俄日防务当局的交流是“会使世界和亚太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发展和扩大这种交流也有助于增进俄日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信任,促进两国关系向前发展。
今天,日本防卫厅长官久间章生同首次来访的罗季奥诺夫举行了会谈,双方确定要扩大两国间的安全对话与防卫交流。双方还就定期举行旨在建立信任关系的局长级磋商、设立旨在推进防卫交流的工作小组委员会、相互通报本国的大规模军事演习、今年俄罗斯舰队访问东京时两国海军进行联合通讯训练等一系列问题达成了协议。
久间在会谈中强调,根据1993年叶利钦访日时发表的《东京宣言》解决领土问题并缔结和平条约使两国关系完全正常化是极其重要的。
对此,罗季奥诺夫说,俄日关系正在改善,两国防务当局之间的交流会对这种改善作出重大贡献。
双方还就国际形势和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罗季奥诺夫是16日在访美回国途中到日本访问的。他将于18日返回莫斯科。


第6版(国际)
专栏:国外特写

  迟来的道歉
秘密研究梅毒竟拿黑人试验
本报驻美国记者张亮
这是美国历史上“可耻”的一章!卫生部把数百名黑人男子当作试验品,秘密研究梅毒对人体的危害,长达40年之久。政府明知他们身患梅毒病,却故意不给他们治疗,目前幸存者已寥寥无几。然而,直到65年后的今天,美国政府才正式向那些黑人受害者表示“道歉”。
5月16日,克林顿总统在白宫的东大厅举行了道歉仪式,8名幸存者中的5人、一些受害者家属和美国政要出席。克林顿说,地球上没有力量让死者重生,挽回已经遭受的痛苦、多年内心的折磨和焦虑,“但是,我们不能再沉默。”他终于表示,“美国政府当年的作为是可耻的,我很抱歉。”这时,大厅里发出了一阵哭泣声,那一张张黑面孔显得是那么悲伤……
95岁的赫尔曼·肖是幸存者之一。他气愤地说,“我们当年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被当作试验品。我们不是猪,我们是勤劳的男人和美国公民。”尽管政府的道歉姗姗来迟,但这位受害者还是面对克林顿说,这个仪式结束了“我们生活中非常悲惨和痛苦的章节”,并希望这种悲剧不再重演。
美国黑人的这场悲剧发生在1932年至1972年。为了研究梅毒对人体的影响,卫生部以免费治病和提供食品为诱饵,指使塔斯克基医学研究所对亚拉巴马州的399名贫困黑人男子进行试验。试验人员隐瞒真情,也不给他们任何治疗。直到1972年,这项臭名昭著的所谓“塔斯克基试验”才被媒体曝光,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其中已有28人死于梅毒,大约100人死于相关的并发症,还有40人的妻子和19名婴儿感染梅毒。一位当年曾经参与试验的护士说,她知道试验不公正,但觉得无能力阻止。数十年的试验给受害者及其后代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也引起了广大黑人群众对政府的更加不信任。试验败露后,他们集体向美国联邦政府提出控告。政府虽然向受害者作了一些赔偿,但迟迟不肯向他们正式道歉。
65个年头过去了,美国政府才对如此践踏人权的试验表示“道歉”。这声“道歉”似乎使受害者及其家属在心理上得到了一点安慰,但正如一位名叫波拉德的幸存者所说,“这未免太晚了。”这声“道歉”也是试图恢复黑人对政府的信任和弥合根深蒂固的种族隔阂,然而“黑白”分明的社会现实却不能不使人们对这一目标能否实现表示怀疑。(本报华盛顿5月17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我代表在联合国会议发言强调
新闻媒介应促进和平与发展
据新华社联合国5月16日电(记者王子珍)中国代表团成员刘结一16日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会议上发言时指出,新闻媒介应当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刘结一说,目前有一种不健康的倾向,有些新闻媒介完全不顾国际行为规则和新闻职业道德,利用新闻干涉别国的内部事务,把某种价值观强加于人。它们在对具有不同价值观国家的报道中,采取歪曲事实的手法和敌视的态度,这是“冷战思维”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他同时指出,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也在扩大,发达国家的少数财团对新闻媒体的控制,正威胁着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和伦理上的独立性。


第6版(国际)
专栏:

  蒙古举行总统选举
据新华社乌兰巴托5月18日电蒙古国18日举行新一届总统选举。竞选新一届总统的共有三名候选人:由蒙古民族民主党和社会民主党提名的现任总统奥其尔巴特,由蒙古人民革命党提名的前国家大呼拉尔(议会)主席、现国家大呼拉尔委员巴嘎班迪和由蒙古传统统一党提名的前国家大呼拉尔副主席、现国家大呼拉尔委员贡布扎布。


第6版(国际)
专栏:

  危地马拉游击队全部遣散
联危观察团开始撤离
本报墨西哥城5月17日电记者张仓吉报道:危地马拉游击队遣散工作全部结束,联合国驻危军事观察团今天开始分批撤离。
军事观察团将分三批撤离危地马拉,团长罗德里格斯将军等指挥官将于本月27日随第三批观察员撤离。
联合国驻危军事观察团是由16个国家的146名非武装军事人员组成,今年3月抵达危地马拉监督《永久和平协议》执行情况及游击队遣散工作。


第6版(国际)
专栏:

  日特种部队首次出国训练
据新华社东京5月16日电据《东京新闻》今天透露,去年12月秘鲁发生绑架人质事件约一个月以后,日本政府曾派特种部队参加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特种部队训练。日本特种部队出国参加训练尚属首次。
据透露,日本警察当局承认了这一事实。参加美国联邦调查局特种部队训练的日本特种部队成员共有10名。


第6版(国际)
专栏:

  中东局势
欧盟特使表示全力挽救和平进程
阿拉法特呼吁美国帮助解决危机巴方认为罗斯中东之行完全失败
据新华社开罗5月17日电(记者侯嘉、刘顺)欧盟中东特使莫拉蒂诺斯17日在开罗表示,欧盟将通过外交斡旋全力挽救处于危机中的中东和平进程。
莫拉蒂诺斯在同埃及外长穆萨举行会谈后对记者说,欧洲对当前的中东和平僵局,尤其对巴以和谈的破裂非常担忧。他说,我们不能等待局势发生戏剧性变化,而是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使中东和平进程走出目前的僵局”。他强调,现阶段应该充分发挥俄罗斯作为中东和平进程调解人的积极作用。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5月17日电(记者怀成波)据以色列电台广播,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近日致函美国总统克林顿,呼吁他帮助解决巴以和谈面临的危机。
阿拉法特16日晚会见了美国中东和谈特别协调员罗斯。他表示,希望美国采取更积极的态度,加强在巴以之间的调解努力。  
据新华社开罗5月17日电(记者刘顺、侯嘉)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的发言人卡纳法尼16日在这里对新闻界说,美国中东和谈特别协调员罗斯旨在调解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危机的中东之行“完全失败”,希望美国在今后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第6版(国际)
专栏:

  也门新政府宣誓就职
以加利姆为总理的也门新政府17日在总统府宣誓就职。也门新政府由29名内阁成员组成。上届政府副总理兼外长埃里亚尼和另外10名部长留任原职,6名部长改任新职,另有11名部长为新入阁的。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总统呼吁如期举行议会选举
阿尔巴尼亚总统贝里沙17日呼吁阿全国人民及各派政治力量为如期举行议会选举而努力。贝里沙是在他宣布6月29日举行议会选举的第二天发出上述呼吁的。目前,阿最大的反对党社会党及其他一些政党不赞成贝里沙16日颁布的新选举法。这些政党表示,如不修改选举法,它们将抵制此次选举,从而可能导致国家政局再度紧张。


第6版(国际)
专栏:

  安理会授权向波黑增派国际专业警察
联合国安理会16日一致通过决议,授权向波黑增派120名国际专业警察,以监督当地警察的执法情况,确保《波黑和平协议》的执行。(据新华社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