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1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光明之神
——记苏州医疗器械厂研制人工晶体
新华社记者于长洪本报记者黄振中
重见绚丽多彩的世界,是每一位白内障致盲患者的梦想,也是眼科医生和眼科医疗器械行业几代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苏州医疗器械厂研制成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人工晶体,使白内障盲人复明之梦变为现实。中残联主席邓朴方为他们写下“光明之神”四个字。
复明不是梦
我国早在1956年就尝试了第一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但是由于技术长期不能过关,人工晶体的制造一直是空白。面对几百万白内障盲人求医无门复明无望的现状,振兴民族眼科医疗器械的强烈责任感使苏州厂800名员工寝食难安。苏州厂与美国谈判合资生产人工晶体未获成功,便决定自行研制开发,毅然决然地向这项高新技术发起冲击。
人工晶体使用的材料是一种医用高纯度有机玻璃,先将这种材料制成小手指甲1/4大小的凸透镜片,再在镜片两边对称地钻上两根头发丝粗细的定位孔,各穿上一根极细极细的攀环,使之支撑在眼睛里。这小小的方寸之间,直径只有6毫米,总长只有12.5到13.5毫米,真可谓精细到了极点!原始材料不多,研究人员便进行大量的基础性试验。设备陈旧老化,全厂上下拧成一股绳多渠道筹资搞技改。设计人员把自己关进电脑室,常常一关就是一夜,新打出的草图有尺把高。眼科研究所副所长傅昆元本人肢残,更体会到失明者的苦衷,他总是最早上班最晚下班,以至在他去世的前一天还在矢志攻关……
1991年,第一代人工晶体在苏州厂诞生。他们根据临床要求不断改进,于1996年推出了第二代产品。今年初,他们又研制成功国际最先进的“一体式”人工晶体,使我国在这一领域领先一步。
“光明之神”送光明
至今已做过上百例人工晶体手术的潘承恩,是苏州医学院一附院眼科主任医师。他在比较国产与进口人工晶体差异时,讲了这样一件事:苏州火车站一位职工的母亲做人工晶体手术,第一个眼睛用的晶体是苏州厂的,第二个眼睛用的是美国进口的。一年后,这位病人反映,国产的比进口的那个还好。
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眼科权威们都能充满自豪地讲述亲身经历的“中国的月亮比外国的圆”的故事。5年多来临床应用上万例,苏州厂生产的人工晶体复明成功率已达100%,效果与进口品相同,而价格仅是其1/9。
白内障复明作为“抢救性工程”列入国家计划后,去年10月,国家组织医疗队赴宁夏,拉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白内障复明行动的帷幕。苏州厂无偿向宁夏农村捐赠了价值88万元的人工晶体,用高科技支持西部地区人民脱贫致富。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眼科医生带着苏州厂的手术器械深入各个县乡,一枚枚凝聚爱心的人工晶体植入一双双等待已久的眼睛,随着一声声“看见了”的呼唤,这些喜极而泣的受术者重见了久违的光明……
同心县70岁的农民佘占伏,术后第一次睁开眼睛,随着医生的指杆在视力表上移动到1.5那一行时,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看得很清楚。老人十分激动,颤抖的双手拉着医生久久不愿松开。羊路乡年逾六十的回族村民李正武手术后感到自己年轻了20岁,出院后上百里归途不愿坐车,一步步走回去,把家乡的山水看个够。
宁夏复明行动使1384名农村患者受益。按国际眼科惯例术后一个月进行全方位跟踪调查,在术后护理并未全部到位的情况下,复明率达到100%,视力普遍达到0.5到1.0。据权威人士介绍,一次性取得这样大规模的复明效果,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苏州厂人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厂长周永耀说,要使全国几百万白内障盲人复明,1000多万视力残疾者得到治疗,人工晶体的开发任重道远。
闪光的足迹
人工晶体只是苏州厂四大类产品中的一种。1987年至1996年10年间,他们平均每年开发5—6个新产品,绝大部分填补国内空白。苏州厂推出的以“鹤牌”为商标名的150余种产品,涵盖了眼科诊疗的方方面面,性能均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这些“仙鹤”飞进国内千万家医院,有的还漂洋过海。
如果说“为眼科服务”是飘扬了40年的旗帜,那么“创世界一流”正成为这个厂新的时代特色。
看看这一串闪光的足迹吧——
解放初期,我国没有自己的眼科医疗器械工业,当时进口一把眼科手术刀需一两黄金。由铜匠、银匠、铁匠“三匠”起家的苏州厂成立伊始,以智慧加苦干,在60年代初制造出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眼科线状刀,结束了“一两黄金一把刀”的历史。之后几经奋战,终于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复杂的光学仪器裂隙灯显微镜,主要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获国家质量“金质奖”,被眼科界誉为“争气灯”。同光路手术显微镜是世界最先进的眼科手术器械。它能使主刀医生和副手通过各自的目镜,在放大倍数的情况下同时准确清晰地看到手术点,配合自如。外国人曾断言中国搞不出这种高档产品。可苏州厂科研人员仅10个月就研制成功,眼科医生把它称为是“爱国者号”。
中华眼科学会副会长嵇训传教授说:“苏州医疗器械厂对我国现代眼科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编后:
在全国助残日来到时,本报刊出《光明之神》一文,报告苏州医疗器械厂科研人员研制出人工晶体,使许多白内障致盲患者重见光明。这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更为可贵的是,他们还向宁夏贫困农村捐赠了价值数十万元的人工晶体,及时扶助了那里处于极度贫困的残疾人,表现出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江泽民总书记最近指出:“全社会要继续发扬扶残助残的良好风尚,为残疾人送去更多的温暖。”苏州医疗器械厂的干部职工正以无私奉献的精神,落实江总书记这一指示。
我国人工晶体的诞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它还证明,医学科学的进步,将促进残疾人恢复自身的人体功能。今天,当我们积极推进残疾人事业时,要努力发展我国的康复医疗,研究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康复器械和医药用品。愿“光明之神”送去更多的温暖。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手拉手红领巾助残小队命名大会举行
本报北京五月十八日讯记者王娜梅报道:今天是第七个全国助残日,今年的助残日主题是“助残与自强”。纪念红领巾助残活动开展十周年暨“手拉手红领巾助残小队”命名大会今天在京举行。
据悉,红领巾助残活动开展十年来,全国累计已有数千万少先队员参加过各种红领巾助残活动,他们为残疾小伙伴、残疾人做好事,献爱心,在社会上受到广泛好评。全国现有少先队小队一千多万支,其中经常开展助残活动的有二百万支。他们主要通过定时、定点、定向的方式为残疾人提供服务,有的长期帮助残疾人家庭做家务,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困难;有的与社会福利院、特教学校等残疾人集中的单位建立联谊关系;有的坚持护送残疾同学上、下学,为他们补习功课。他们响亮地提出要与折翅的雏鹰同飞蓝天的口号。少先队员成为助残的一支重要力量。五月十三日,全国少工委办公室被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评为全国助残先进集体。
在今天的大会上,全国少工委、中国残联联合命名一百一十四支少先队小队的“手拉手红领巾助残小队”,并向他们颁发了锦旗。同学代表向全国小伙伴发出倡议:用健康的手紧紧握住残疾人和残疾小伙伴的手,用真诚和热情,帮助他们扬起生命的风帆,共同驶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成效大
共落实资金二十六亿多
本报北京5月18日讯新华社记者尹鸿祝、本报记者李宏伟报道:建国以来中央教育专项投资最大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自去年5月国家教委、财政部与12个省签约实施以来,进展顺利并取得明显效益。到去年底,12个省383个项目县已全部开始“工程”建设,共落实资金26.6亿元,占这些地区资金规划的一半以上。
据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负责人介绍,在已落实的“工程”资金中,中央专款为6.1亿元,地方财政资金为12.37亿元,城乡教育费附加等其它渠道筹集资金8.25亿元,河北、河南、山西、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陕西等9省地方资金均达到“工程”项目的要求。目前实施“工程”的项目乡为5133个,占规划的84.54%。项目学校数为22766所,其中修建学校9318所,13448所中小学购置了教学仪器和图书,82168名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受到培训。
据悉,通过“工程”的实施,项目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得以普遍提高。383个项目县中,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94年的97.27%提高到1996年的98.7%;初中入学率由1994年的77.73%提高到1996年的85.3%。“工程”的实施,也使项目地区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国家教委、财政部负责人指出,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省地方安排的资金尚未及时足额到位,学校修建、设备采购、师资培训等各方面的进展不平衡,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情况,师资培训效果也有待增强。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特种底面漆研制成功
本报讯陕西省宝鸡市特种油漆化工研究所近日在国内研制成功可供一次完成的“XBC06—7特种除锈防锈防腐底面二合一漆”,它为我国各种车辆、造船、机械、石油、电力等各种钢铁表面涂装发挥重要作用。
钢铁制品表面的防腐装饰处理上一直采用的都是先进行除锈处理、再喷刷防锈底漆、再喷刷面漆,其中多数产品还需要用专用设备来进行烘干的落后传统工艺。这种做法工序繁杂,浪费大,同时严重污染环境。
该所研制的特种底面二合一漆具有无毒无味无污染,不燃烧不爆炸,可直接喷或刷在有锈和无锈的钢铁表面,在常温下自行干燥即可,具有耐酸耐碱耐腐蚀、附着力强耐冲击、色泽鲜艳持久、光洁度高等优点,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标准。
(王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日科技交流中心成立
本报讯在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二十五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中日科技交流中心于五月十五日在北京成立。为了加强中国与日本科技界、教育界和企业界的相互了解合作,促进中日两国二十一世纪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中科院一部分留日归国人员筹集组建了该交流中心。目前,已有一千五百名留日科技人员参加了该中心。(杨光曦)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禁烟新规定宣传动员会召开
本报讯全国爱卫会、卫生部、铁道部、交通部、建设部、民航总局发布的《关于在公共交通工具及其等候室禁止吸烟的规定》从五月一日起开始实施。为了动员广大乘客乃至全社会共同执行这个规定,把控烟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五月十七日,六部委在北京西站召开宣传动员会。(李桂杰)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首都纪念国际博物馆日
本报北京五月十八日讯记者刘琼报道:由国家文物局、北京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北京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五一八国际博物馆日”二十周年纪念活动,今天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前广场举行。首都一百多家博物馆开展多种咨询、宣传活动。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荣昌杯”药品与质量知识竞赛揭晓
本报讯“荣昌杯”全国药品与质量知识竞赛五月十八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揭晓,十九位参赛者分获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程思远、万国权等出席揭晓大会。本次活动由卫生部政策法规司、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烟台荣昌制药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旨在进一步普及宣传有关药品管理法律知识,提高广大消费者的社会监督意识。八万余人参加竞赛。(新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近日,杭州市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把“蚕宝宝”请进博物馆给城里的孩子们看。王定昶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