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有容乃大
刘建中
在青岛观东海,在上川群岛观南海之后,我反反复复地体味着四个字,叫做:“有容乃大”——
海之所以为海,是因为海纳百川,不拒细流。无论是江河湖泊,还是溪涧细流,只要奔来,都一概欢迎,显出极大的包容性。
海之所以为海,是因为海量恢宏,不拘细节,无论天上的雨,空中的雾,还是地上的水,无论是清的浑的,只要投奔于大海,大海都一样地接待,具有极强的吸收性。
海之所以为海,是因为本色如一,从不改变自己的特色。在长江面前,海是蔚蓝的,在黄河面前,海是蔚蓝的,在其他江河湖泊面前,海也是蔚蓝的。外来的一切,只能充实我而不能改变我,这就使大海具有无可比拟的永恒性。
由此,我想到毛泽东的伟大,想到中华民族的伟大,进一步想到改革开放之成就的伟大。毛泽东没有大海一样的胸怀,便不可能团结五湖四海的革命志士共同完成建立共和国的大业;中华民族没有大海一样的胸怀,便不可能组成众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家庭;改革开放没有大海一样的气魄与胆识,就不可能吸引数以万计的外国商人来中国投资。
由此,我想到北京、上海,想到广州、深圳,想到东莞。北京容纳了全国各地的文才、将才和政治、经济之人才,成为东西南北中,人人向往的国之首都,凡是去了北京的人,都有入归故里的感觉。上海吸取了国内外工业之长,有大上海之谓,广州兼容南北产品之优,有大都市之称。深圳由小到大,成为特区之特,东莞由不名到有名,成为“四小虎”之一,细细品来,同一滋味:都具有大海一样的包容性、吸收性和永恒性。
相比之下,有些地方、有的企业发展不快或快一时又停滞下来的原因所在,便是不容:先进意识不能容,开拓精神不能容,才能出众不能容,见解不同不能容,非亲非故不能容,甚至不会说方言的人也不能容。从而导致四方之才不能来,来到之贤不能用,画地为牢,自己限制了自己。
中国的改革开放、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事业正方兴未艾,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的目标才走了第一步,任重而道远。如果没有大目标,没有广阔的胸怀,我们就容易小胜即喜、小富即安,不求进取了。“有容乃大”,就个人修养而言亦有很大的启迪,我想,凡是要成就大事业者,没有海一样的胸怀是不行的。因此,我常对自己说:“一定要向大海学习!”


第12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哀悼我的丈夫黄胄
郑闻慧
黄胄从4月16日上午因为心脏病突发,已经抢救了8天。4月23日下午,医生通知我们去看一看黄胄。听到这个消息,如雷轰顶,我一下子惊呆了。我无力地被人搀扶着到病房,我看见他安详地躺在床上,女儿梁缨抱着她爸爸的头大声痛哭,小孙孙牛牛只管哭叫着:“爷爷,爷爷,您醒醒。”我把我的手和黄胄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把44年我最熟悉最温暖爱抚过我的他的右手贴到嘴唇上,泪水滴答滴答流在他手腕上。天哪,我的丈夫,我最亲近的人就这样离开我了。为了以画笔反映社会的现实,这只手在旧中国画过成千上万的灾民生活,留下当时的历史见证。解放初期,这只手画过成千上万的插图、漫画,鼓舞教育人民子弟兵,抗美援朝、剿匪反霸。50年代中期,这只手绘制出大量反映中国人民以高昂的热情建设祖国的作品,在国际上为祖国赢得了荣誉。60年代,正在绘写毛主席在韶山和井冈山的革命活动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双手被捆绑了,随后是被迫赶毛驴、磨豆腐、卖豆腐、扛水泥,可也救活了军事博物馆因打派仗无人过问的花草果园。超强度的劳动和造反派无知的摧残,导致他患了颈椎病。1977年,他在完成纪念周总理的巨幅大画《鞠躬尽瘁为人民》后,颈椎病急剧恶化,病痛时时在折磨他,以致这只手逐渐麻木僵直。但是他把画画、练字当作治病的良药。在医院画的一张画中他题道:“住院年余,能提笔作此,当不致残废,挥汗自喜,此画1978年病中作。”“四肢麻痹手不能握笔作此画以镇痛——雏鸡。”就是在这样麻痹疼痛的情况下,他又以这只手神奇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国家主要领导人出访的礼宾活动的任务。
为了不使画画的技巧生疏,他夜以继日地练笔,把这只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磨出厚厚的一层茧子。20多年来,他又克服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完成了悬挂于钓鱼台国宾馆、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以及国家驻外使馆等重要国务活动场所的包括巨幅作品在内的300余幅精品。有一些同行画家品评他的这只手像是有魔力一样挥洒自如,给人们以真善美的启迪和享受。但是这只手现在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紧紧地握着我了,它无力地任我捧着它,而我情不自禁地给他抻拉、按摩中指和食指,但一点声音都没有了,只是冰凉得刺骨,而且我感到它逐渐在僵硬。唉!苍天啊苍天,你如果有眼,让我先走,让他再活几年,他能用这只手为人类创造多少精神财富啊!我和孩子们的哭泣、呼唤再不会有反应了,他竟然没有留下一句话。呵!我失去了爱我的丈夫,孩子们失去了爱他们的爸爸,而更重要的是人民失去了这只艺术的手。


第12版(副刊)
专栏:文化广角

  仙溪乡情暖
梁波
因外出谋生,几十年没有回老家去过上一个春节。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家乡的情况如何,总想回去看看。春节前和老伴终于从天府之国的重庆回了一趟故乡——广东梅州市松口镇仙溪乡山口村。
故乡是遐迩闻名的客家侨乡,水秀山清,改革开放后,景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的生活完全变样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乡亲们吃穿不用愁了,原来的荒山秃岭,已种满了柚子树和柑桔树等经济林,山上山下片片成林,苍翠欲滴。家家户户不是装修了旧房就是盖上了楼房或新房,鳞次栉比,有传统建筑风格,也有城市现代化设计,错落有致,蔚为壮观。从村中流过的、两岸长满了翠绿楠竹和榕树的美丽的仙溪河上,保持了几百上千年的摆渡船不见了,已修建了一座水泥桥,由著名书画家王习三书写桥名的这座“仙溪桥”,使人备感亲切。从松口至桃尧的一条简易公路也从村中穿过,到梅州的公共汽车定时往返,据说年底之前就可以铺上水泥路。外出读书和打工的青年男女,节日期间都回来团聚,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新春联,挂上了红灯笼,到处洋溢着祥和喜悦的节日气氛。
这次回乡,使我们感受最深的又一件事,就是家乡的老人会。老人会成立于1990年10月,凡居住在仙溪河两岸6个自然村60岁以上的男子和55岁以上的女子均可自愿报名参加,只要交纳1元会费和2元基金费均可成为会员。这个群众性的组织,把6个自然村的467位老人组织到一起来了。他们民主选举了理事,推举了德高望重的70多岁的梁泰发老先生为会长,宣布了办会宗旨,一开始就明确团结老人,加强联系,增添友谊,做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闻,病有所问,寿终前往吊唁等活动为其办会目的。由于老人会领导班子悉心为老人办事,不收分文报酬,会长热心为老人操劳,受到乡中男女老幼的热诚欢迎。乡村中的华侨和外出工作的人员均纷纷解囊相助。现新建有一楼一底的会所一座,内有书报阅览室、娱乐室、会议室,有彩电、录像机、麻将、扑克牌等,对回乡缺乏住宿条件的华侨和外出人员还专门设置有贵宾住房,免费住宿。组织有乐器队、舞狮队,舞狮队逢年过节到侨属、乡贤家和孤寡老人家拜年。仙溪老人会深受众多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和出外工作干部的大力赞扬和热情支持。老人会弥补了年轻人外出后家中老人无人关怀的状况,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群体的温暖。仙溪老人会,受到梅州市有关部门的表扬,《侨声报》也专门派记者进行采访、报道。
在回乡短短的不足半个月中,我们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感触良深。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一粒米可以看出大千世界。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理论指引下,在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今天,农村的这些变革,也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国家国泰民安,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生动景象。社会主义必将带来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人将尽其才,物将尽其用的美好前景,将给人民带来更加富裕的生活。


第12版(副刊)
专栏:

  《棒槌鸟儿童文学丛书》研讨会在京举行
《棒槌鸟儿童文学丛书》是辽宁省六位年青的儿童文学作者的新作和在国内获奖的儿童文学作品,共一百二十万字。这套丛书有六本,是沈阳出版社出版的。
辽宁省的这六位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都曾做过教师,他们的作品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了北方少年的生活和风采,有时代气息。这六位作家都曾获得“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与会者认为:《棒槌鸟儿童文学丛书》的出版展示了被誉为“东北小虎队”的辽宁青年作家群的丰硕的创作成果。作品更多地关注农村,或描写小城市和城乡结合部,反映了东北农村儿童的生活,这对目前儿童文学创作存在的围着古代、名人、大城市转的偏向,是一种纠正。作品呈现出的不同于城市生活的另一种天地、风景和色彩,有比较强的现实性和文学性。
有关专家说:最近在广东、江苏等地和这次在北京开的有关儿童文学的会议,吸引了各方面的人士特别是成人文学作家参与,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作家的交流和沟通加强了,表明儿童文学界不再封闭自己,成人文学作家视野开阔、关注现实、对现实有更多了解等长处一定会对儿童文学作家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比起过去,现在人们更加关注儿童文学,也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辽宁重在扶持和推荐青年作者和作品,以群体、丛书出现,集中展示了一个省儿童文学创作的实力,这方面的努力引人注目。
与会的老作家说:年轻的儿童文学作者是儿童文学的希望。一本好的儿童文学读物,可能会给一个孩子的一生以重大影响。盼望我们的作家有更多的、达到一定高度和水平的儿童文学作品。
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全国妇联儿童工作委员会、辽宁作家协会和辽宁省儿童文学学会以及新闻出版界和有关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座谈会。(常莉)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近日,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共潍坊市委、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主办,东方文化艺术潍坊科研所承办的“情系港澳神州万里行艺术珍品展”开幕式与《情系港澳名家艺术珍品丛书》首发式在京举行。会上,展出了吴作人、刘开渠、古元、叶浅予、关山月、罗工柳等书画大家的作品。同时还有楚图南、苏步青、巴金、冰心、曹禺、艾青、臧克家、肖劳、魏传统、端木蕻良等先生的墨宝,为世纪之交的港澳回归祖国留下了一份永恒的纪念。(余文)


第12版(副刊)
专栏:

书法 高存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