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清清东江水浓浓同胞情
李力
香港,这颗璀璨的“东方明珠”令世人瞩目。然而,有多少人知道香港的淡水用量一年就高达10多亿立方米,而香港淡水奇缺,润泽这颗东方明珠的滚滚清水从何而来呢?
从祖国内地翻山越岭而来的东江水滋润着香港干渴的胸膛。83公里的东江—深圳供水工程被港人称为“生命线”。32载,多情的东江水奔流不息,交融着祖国人民对香港同胞的骨肉之情。
全国政协副主席、港事顾问霍英东先生多次深情地说:如果没有东江水,就没有香港今天的繁荣安定,香港就会变成“臭港”,东江水对香港的经济腾飞和600万市民的生活,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对香港的平稳过渡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香港缺乏天然湖泊、河流,又无充裕的地下水源,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水荒。时至今日,提起1963年的香港大水荒,许多40岁以上的香港人仍心有余悸。香港好时光国际幼儿园校监周翠娥说:“每当想起60年代香港用水的情况,心里就害怕。”
1963年香港发生了一个世纪以来的特大干旱,水塘干涸,田地龟裂,草木枯萎,300多万港九居民生活用水困难。香港当局被迫实行严厉的“供水限制”,每4天供1小时水。香港的大街小巷里,人人捧钵提桶,一条条排队等水的长龙望不到头。地处热带,习惯了每日“冲凉”的香港人不仅没水冲凉,而且还要“一水多用”,苦不堪言。“月光光,照香港,山塘无水地无粮,阿姐担水去,阿妈上佛堂,唔知几时没水荒”。这首当时流传的歌谣,正是香港同胞深受缺水之苦的写照。
由于缺水,香港经济损失惨重。这一年,全港的织造业、漂染业减产近半,农业损失逾千万元,13个行业停工减产损失达6000万港元,数十万工人相继失业,生活无着。
饱受缺水之苦的港人设坛祭拜,祈求天雨。然而,佛光神灵也无法叫苍天开恩普降甘霖。
血浓于水,香港同胞缺水的声声呼唤牵动着祖国母亲的心。
是年年底,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广州听取了广东省政府关于兴建对港供水工程方案的汇报后,当即指示:“供水工程由我们国家举办,应当列入国家计划,作为援外专项项目,因为香港95%以上是自己的同胞”,并批准由中央人民政府拨专款3584万元兴建。
当时正是共和国三年困难时期,数千万元的投资可不是个小数目,这体现了祖国母亲对香港多么深切的关怀啊。
1964年2月20日,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正式动工。
朱德、董必武、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现场视察、指导。沿江人民奉献出了世代耕耘的土地,砍掉了赖以生存的荔枝树。1万多名建设者日夜奋战,血汗交流,5次强台风的考验,摧垮的是堤坝,摧不垮的是意志。
在全国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援下,经11个月的艰苦拼搏,工程于翌年1月竣工,同年3月1日起正式对港供水。从此,滔滔不尽的东江水带着祖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流进香港千家万户,结束了香港缺水的历史。
东深供水工程北起东莞市桥头镇的东江河畔,南至深圳市与香港交界的深圳河。首期工程兴建拦河坝6座,抽水站8座,人工渠道24.5公里,实现了江水倒流。东江水被提升46米后进入深圳水库,再通过输水管道送往香港。
东江水源源流入港九,香港各界纷纷赠送锦旗表达感激之情。“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远泽,万众倾心。——香港中华总商会敬献”,“饮水思源,心怀祖国。——港九工会联合会敬献”,“堵截江河水,造福岭南人。——香港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
日夜奔流不息的东江水,给香港注入了蓬勃的生机。
为了满足香港随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而不断上涨的用水需求,东深工程于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分别进行了三次扩建,规模一次比一次大,累计耗资20亿元,建设期长达16年之久,开挖的土石方总量能够筑一道从深圳到北京的宽1米、高10米的“长城”。
至1994年3月三期扩建工程竣工投产,对港供水能力已从首期的6800万立方米增至11亿立方米,相当于首期工程的17倍。截至目前,东深供水工程累计供给香港的水量已达近百亿立方米,年供水量占香港年总用水量的七成以上。
为了保证向香港供水的水量和水质,为了让香港同胞喝上“放心水”,32个寒暑春秋,一万多个日起日落,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局1500多名职工日夜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养护管理着工程设施。白天,渠道边有人巡视察看;夜晚,闸坝旁有人站岗放哨。54岁的老水工员黄惠堂从22岁起每天两次步行巡视渠道,32年风雨无阻,他已累计走了18万公里,等于用双脚绕地球赤道走了四圈半。他说,香港回归后,他还要一直这样走下去。
东深局的职工每天送水到香港,但他们绝大多数却从没有到过香港。他们说,等香港回归后,他们要去看一看他们亲手送过去的东江水浇灌出的紫荆花的灿烂和东江水洗炼出的“东方明珠”的璀璨。
香港回归在即,为保证香港平稳过渡和长期繁荣稳定,东深供水工程已经考虑到了香港下个世纪的用水问题。目前,一座东深工程建设以来规模最大的泵站——太园抽水站正在加紧建设当中,预计明年10月完工。
香港回归的脚步越来越近,流向香港的东江水更加清澈欢快。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迎九七话香港

  香港——最开放的自由港
蔡赤萌
“自由港”一般是指经济上对外实行完全开放和自由进出的区域,包括自由开办企业、自由贸易、自由通航、货币自由兑换、资金和人员自由进出等等。1841年英国强占香港后随即将香港宣布为自由港,其目的是出于殖民统治的需要。当时中国同西方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多,其巨大市场和丰饶物产也越来越为西方列强垂涎。香港地处珠江口,水路可以直达广州,进而可以深入中国内陆腹地,正好可以作为英国向中国市场倾销鸦片和从事其它贸易活动的踏板。另外香港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也需要借自由港政策来吸引各国客商经香港转口或是来香港经营,从而带动转口贸易和其它与之配套的服务行业相应发展。
迄今为止,香港实行自由港政策已有150多年,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贸易自由。香港对进出口贸易均不采取管制措施,即不对本地厂商出口商品提供任何优惠和特权,也不对进口商品设置关税壁垒。在香港,除少数几种商品外,对一般进出口商品均不征收关税;转口商品一律免税;已纳税的进口商品在使用前失效的,可以退税。香港办理进出口贸易手续十分简便,许多货品无须报关,一般货物出入境也不必事先申请,只需在事后14天内向海关提交一份报关表即可。香港对无形贸易,包括出入口运输、通讯等也没有管制。香港仅有的少量贸易管制,主要是为了履行国际义务和基于安全、卫生的原因。
二、汇兑自由。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香港实行了一系列自由化的金融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不实行外汇管制,即外汇、黄金等买卖、进出完全自由;资金来去自由,不受任何限制;任何获准开业的外国银行可以从事各种境内境外业务,除了1978年后在香港开业的外资银行只限开设一家分行外,在其它方面,外资银行的待遇与本地银行相同。
三、企业经营自由。香港企业的经营类型大体分为三种,一是不受政府任何资助,也不受政府管制,完全由市场力量支配的私营公司,这类企业是香港整个企业制度的基础,居主导地位;二是属于私人所有,但在价格和经营上受政府监管的公司;三是由政府直接控制并经营,或由政府全资拥有但由法人团体以商业方式经营的公司。第二、第三类企业主要集中在公用事业领域,如交通、通讯和能源等。在企业经营方面,香港信奉“自由竞争、适者生存”的原则,政府除对少数公用事业企业进行必要的监督外,其它企业的经营内容和发展方向,完全由企业自主决定。企业的资金、资源以及劳动力的分配,商品的销售价格等,完全是在自由竞争的状况下通过市场供求及价格变动自发调节的。
同目前世界上其它自由港相比,香港具有自由和开放程度高、功能齐全、能量巨大等特点。国际上现有的自由港多为“自由港区”,即只将港口附近地区作为自由港,并设有一些限制。而香港的自由港范围覆盖整个香港地区,是全球少有的“自由港城”,不仅商品可以免税自由进出,市民可以自由居住,资本流动也完全自由。香港的对外开放范围几乎遍及经济领域中的各行各业,外国资本可以在任何行业进行投资,与香港企业一视同仁,自由竞争。这种开放程度在国际上也是首屈一指。
经过50、60年代工业化以及其后的多元化发展,香港自由港已由过去单一的转口贸易港发展成为功能齐全、结构多元的自由港,不仅在亚太地区享有国际金融、贸易、航运、旅游、信息等多项中心地位,其商业、房地产、建筑和饮食服务都十分发达。各大中心地位相辅相成,使香港这座世界最为开放的自由港在国际舞台上释放着巨大的经济能量。
香港的自由港政策与其它众多有利因素一起,为多国多方资本提供了有利的经营环境,成为吸引各方资本在香港经营、发展,从而推动香港经济走向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保持香港的平稳过渡和持续繁荣,基本法明确以法律形式规定,1997年7月1日以后,香港特别行政区将继续“保持自由港地位,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征收关税”;“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保障货物、无形资财和资本的流动自由”;“保障金融企业和金融市场的经营自由”,并“继续开放外汇、黄金、证券、期货等市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保障资金的流动和进出自由。”也就是说,香港特别行政区作为一个自由贸易港,其自由、开放和多元化、多功能的优势将继续保持并获得更充分的发挥,香港在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中将起到更大的作用。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难忘的日日夜夜
——北大附中交响管乐团访台日记
编者按:4月2日到8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交响管乐团一行58人应台湾嘉义市立文化中心的邀请,参加该市第五届管乐节。据了解,这是祖国大陆第一支中学生管乐团赴台演出。他们在台湾的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台湾之行也给这些平均年龄只有14岁的小乐手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这其中既有美丽旖旎的台湾风光,也有热烈友好的演出盛况;既有同龄人之间真诚的交流,也有参观游览留下的深刻感想。我们编辑整理了史晓莹、徐超颖、徐琳、骆川、王洁、张一鹏、程娜等几位同学的日记以飨读者。
4月3日星期四
今天是我们到达台湾、到达嘉义的第二天,不过却是第一次看到台湾嘉义的风光。上午,我们参观了台湾久负盛名的光泉牛乳厂。下午,我们来到台湾省立嘉义高级工业职工学校参观,就感受到了台湾对教育的重视。嘉工校园很大,甬道绿树成荫,教学楼的墙上爬满了开着粉花的植物,优美的教学环境中成长着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嘉工在七个工业项目上为嘉义、为台湾输送着优秀的技术人才。和嘉工的同学走在花园般的校园里,我们彼此打开了话匣子,谈论的已不只是学习,还谈音乐、打球、交通,甚至还有逛街、购物。在短短的两小时里,我们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我们乐团的男生还和嘉工的男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篮球赛。
下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临别时,大家互送礼品,互留地址,合影留念。那种依依不舍的场面,真让人难以相信我们是初次见面的朋友。
4月4日星期五
今天晚上,我们将进行首场演出。上午9时,我们集合去嘉中进行离开北京以来的第一次排练。
到了嘉中,我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我们国家的一级指挥李美珠老师、日本指挥儿玉健一老师、本校的周兰老师分别给我们排练了将要演奏的曲目。排练休息的时候,我们和嘉中的同学还进行了交流,互赠了礼品。排练结束后,同学们满面笑容离开嘉中,从同学们的笑容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演出成功的场面。
首场演出的地点在嘉义市文化中心广场。演出开始前半小时,天空下起了毛毛细雨,广场上的人也少得可怜。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这么坏的天气,没有人看可怎么办?”没想到老天也有心助我们一臂之力,就在演出开始前几分钟,雨停了,广场上也坐满了观众,还有没有座位就坐在台阶上、地上的观众。嘉义市市长张女士也来观看演出,我顿时心花怒放,就等着到时候好好发挥了。
我们在前半场首先演奏了《东北民歌联奏》、《太阳出来喜洋洋》、《北京喜讯到边寨》、《文成公主》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曲目,后半场的《春的欢悦》、《卡门》等曲目带有很强的交响性,爵士韵味浓厚。上、下半场曲目风格迥异,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一曲结束,掌声雷动。当我们演奏最后一支曲子时,台下的欢呼声响成一片,观众们一边随着曲子的节拍拍手,一边翩翩起舞。台上、台下仿佛沸腾了一般。我们的最后一个音符演奏完时,只能听到欢呼声和掌声,所有观众起立齐呼“加演”!很多市民给我们送来一束束美丽的鲜花,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台湾人民的友好与热情。
4月6日星期日
今晚我们在一个大公园的露天舞台与嘉义市立文化中心管乐团合作进行了这次台湾之行的最后一场演出。上半场我们演奏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乐曲,下半场由嘉义市立文化中心管乐团演奏。演出的最后阶段,是我们和嘉义乐团联合演奏,第一首是由我们学校周老师指挥的民歌《白牡丹》,文化中心的指挥带领台下的观众即兴演唱。最后一首是由文化中心的指挥来指挥的《中国一定强》,并应观众的强烈要求演奏了两遍,观众们合着音乐的节拍,拍手唱和,场上的气氛达到了最高潮,为本届管乐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演出结束后,观众们久久不肯离去。我们也争着合影留念,让这难忘的一夜永远留下来。
4月8日星期二
一周的时间很快过去了,此次台湾之旅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美好的记忆:从台北繁华的市区到嘉义的大街小巷,从阿里山的片片绿荫到高速公路旁的棵棵棕榈,从热情的嘉义市民到友好的台湾同学,这一切的一切,都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我们依依不舍地登上了离去的巴士,对着那些亲人般的人们挥手再见,对着这座美丽的小城嘉义挥手再见!(附图片)
图为北大附中交响管乐团访台时的合影。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我看香港回归

  站在倒计时牌前
山东淄博市委党校李萍
我站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我站在一块非同寻常的倒计时牌前。那一刻不停时时变化着的数字,告诉我一个日子、一个时刻——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零时!那一刻,一个曾蒙受屈辱、命途多舛、历尽沧桑的孩子终于能回到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
那红色的数字不时跳跃,让我仿佛回到从前,看到这个孩子如何被一步步强行拽离母亲的怀抱。一八四二年,在轰鸣的枪炮对峙之后,香港岛被拱手相让;一八六○年,圆明园的那场大火,烧掉了无数珍宝,也烧旺了侵略者的野心,他们蛮横地将九龙半岛划归己有;一八九八年,在西方列强竞相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中,“新界”落入了别人的掌心。从此,可怜的母亲望着远去的孩子,涕泪涟涟。这一望,便是百余年。这百余年,“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时时撞击在母亲的心头。从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母亲发誓改变自己的落后局面,也决心让远去的孩子平安归来。
时代的车轮前进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位世纪伟人庄严宣告:中国一定要统一,香港一定要回归。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九日,一份中英联合声明让这个饱经风霜的孩子终能理直气壮地回到母亲身边。这份声明,渗透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凝聚着这位伟人的智慧、胆识与谋略。从此祖国母亲将洗去蒙受了一百多年的民族耻辱,“东方之珠”从此焕发出熠熠的光彩。
回头望,人民大会堂巍峨庄严。我知道,那里一座美丽的厅堂已经落成,里面,一景一物都寄寓着深情。港岛夜景图使人领略“东方明珠”繁华浪漫的风采;油画和雕塑永远提醒人们不忘鸦片战争带来的苦难;那缀满紫荆花图形的长廊不正昭示着香港兴旺蓬勃的未来?明年,第一次单独组团的香港特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将可以骄傲地步入这里参政议政,那将是怎样的神圣时刻!
我站在倒计时牌前,耳畔仿佛有列车轰鸣声不断,那是京九大动脉,将母亲的心脏与远方的孩子紧紧相连。
我站在倒计时牌前,思绪万千……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请鲁迅“三谈香港”
楼宇然
70年前的1927年,鲁迅先生曾先后写出《略谈香港》、《再谈香港》两篇杂感。写下了香港在英帝国殖民统治下的黑暗、愚昧、霸道。在《略谈香港》中他谈到对香港的印象:“第一条我们一目了然,知道中国人还在那里被抽藤条。第二条是‘搜身’的纠葛,在香港屡见不鲜。”他还写到在香港带着书籍的人的困难,因为一不小心会被指为“危险文件”。在《再谈香港》中鲁迅感受更为深刻。那是1927年9月28日鲁迅带着几只书箱、衣箱乘船到港,次日就挨了“查关”的种种麻烦。他感受到在香港和广州的“查关”不同:“我出广州,也曾受过检查。但那边的检查员,脸上是有血色的,也懂得我的话。每一包纸或一部书,抽出来看后,便放在原地方,所以毫不凌乱,的确是检查。而在这‘英人的乐园’的香港可大两样了。检查员的脸是青色的,也似乎不懂我的话。他只将箱子的内容倒出,翻搅一通,倘是一个纸包,便将包纸撕破,于是一箱书籍,经他搅松之后,便高出箱面有六七寸了。”更令他气恼的是,一把连柄长仅五寸三分的小刀,竟被检查员说是“凶器”;一盒蚊烟香也被指斥是“古怪”的。船上的茶房将这翻箱倒箧的事,归咎于我自己,他说:“你生得太瘦了,他疑心你是贩雅片的。”文章结尾鲁迅发出了对香港统治当局的强烈愤慨:“香港虽只一岛,却活画着中国许多地方现在和将来的小照:中央几位洋主子,手下是若干颂德的‘高等华人’和一伙作伥的奴气同胞。此外即全是默默吃苦的‘土人’,能耐的死在洋场上,耐不住的逃入深山中,苗瑶是我们的前辈。”
弹指一挥间,时过70年。中国得解放,江山已大变。1997年的7月1日,沧桑百年的香港将回归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怀抱,香港600万同胞在“一国两制”的氛围下,从繁荣走向更繁荣,从富强走向更富强,并能开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上的新历史,创造港人治港、港人兴港的新天地,在董建华首任香港行政长官的领导下,香港这颗“东方明珠”会建设得更加灿烂辉煌。在九泉之下的鲁迅先生想必也为香港回归庆幸、祝福!他老人家如能再赴香港一游,必会写出《三谈香港》的美好杂感。人不再分胖瘦,将一视同仁地厚待。先生的著作畅销于港,再不是什么“危险文件”,他不必怕“红头发”、“青脸色”、“蓝眼珠”的蔑视,他可以写出美好动人的《三谈香港》,再创文史辉煌!
(作者系浙江诸暨市农行离休干部)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世纪情感
——写给六百万香港同胞
王新安
有一颗明珠闪耀着中华的光芒
有一番屈辱只能用正气来涤荡
有一条江流不尽的源头在故乡
有一股期盼是凝结世纪的情感
有一个名字炎黄子孙不会遗忘
有一缕春风在历史的天空飘荡
有一种文明是空前绝后的构想
有一声呼唤把全世界人民震撼:
一九九七年七一
回归——香港!
共搏一条血脉
同饮千年琼浆
本是母子情深
不再隔江遥望
走过荣辱与兴亡
走过雨雪和风霜
让所有的目光在这一刻凝聚
让百年的梦想在这一刻辉煌
将六百万同胞的心声
汇入十二亿人的合唱
看紫荆花与百花齐放
携手托起火红的太阳
(作者单位: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武汉公司)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为庆祝香港回归,首都将施放焰火礼花。图为施放礼花人员正在加紧训练。 新华社记者 李赵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