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1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不计浮名不畏难从无艰险落君前”
——电视剧《广州市长叶剑英》观后
程代熙
为纪念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同志诞辰100周年,珠江电影制片厂电视部和中央电视台影视部等单位,联合摄制的七集电视剧《广州市长叶剑英》,已于近日在荧屏上与广大电视观众见面。
这部电视剧描写的是叶剑英同志在1949年底,受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托付,率师南下,解放华南,担任广州市第一任市长时的革命斗争经历。
叶剑英同志进驻广州后,当时的形势极为严峻。国民党反动派撤退时潜伏下大量特务,此外地方上还有各种旗号的帮会势力。他们乘新生的革命政权立脚未稳之际,炸电站,毁桥梁,烧粮站,绑架勒索,杀人越货,甚至相互勾结假冒革命组织及机构的名义,接管粮库和民间工商企业。当时,广东全省尚未完全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还在负隅顽抗;地方上山头林立,土匪武装仍在鱼肉平民百姓。总之,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这就是解放初期的广州的形势。
这部电视剧的编导者们没有受时下那些所谓淡化主流意识形态,回避现实生活中血与火的斗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而是把剧中的主人公置于当时错综复杂,而又极其尖锐的社会矛盾的中心,也就是置于作品所极力营造的那个典型环境的氛围中,颇具匠心地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不计浮名不畏难,从无艰险落君前”,这是叶剑英同志的两句诗,是对陈赓同志的写照。但这两句诗也可以移来作为他的自况。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不为名,不图利,不惧困难与艰险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广东是我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在华侨中绝大多数都是热爱祖国的。在近现代史上,华侨对于祖国的命运从来都是十分关注的,在国家兴亡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关键时刻,他们都义无返顾地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因此,创造性地落实党和政府的有关华侨的各项政策,就显得十分地迫切和重要了。这一点,在这部电视剧中显得极为突出。
解放之初,广州的粮食问题十分严重。一些不法商人兴风作浪,潜伏的敌对势力又乘机制造混乱。因此,一时之间,社会上人心浮动,新生的革命政权面临严峻的考验。在电视剧中创作者们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叶剑英市长与他们进行的政治上、经济上和心理上的斗争。此外,还从历史生活中撷取了一个片断,表现爱国华侨人士在这场斗争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叶剑英市长除选派得力干部到农村去征购外,还通过华侨在泰国购买粮食。其间,得到了马万祺先生的鼎力相助,顺利地将粮食经由澳门运到了广州。这个情节在电视剧里只是寥寥几个镜头,但它所蕴含的生活内容却是非常厚重的。
在国民党的地方势力中,有些人对共产党是做过错事,甚至可以说对人民是犯过罪的。但他们与国民党顽固派还是有区别的。如何对待他们,是把他们完全推到反革命阵营的一边,还是大胆地对他们落实党的有关政策,使他们将功赎罪,为革命政权出力?在这部电视剧中就写了叶剑英三请莫雄先生从香港回到广州,并委以广东北江地区剿匪委员会主任的要职。从而不费一枪一弹促成了北江地区土匪头目秦荣飞等人放下武器,弃暗投明,一举消除了危及革命政权的心腹之患。
一个粮食问题,一个剿匪问题,就是当时广州革命政权面对的两个重大的难题。由于叶剑英敢于创造性地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把爱国华侨的力量充分动员了起来,还由于他敢于力排众议,大胆起用国民党的起义将领,并使他们的才能有了用武之地,最后,终于化险为夷,开创出了新的政治局面。这部电视剧自始至终编导者都是从落实党的各项政策的视角来刻画和表现人物的,因而就使得有勇有谋的一代儒将叶剑英的艺术形象,在观众面前显得亲切可信。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影片《彝海结盟》拍摄成功
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大型彩色宽银幕故事片《彝海结盟》,日前完成,并被广电部列为1996年重点影片。
影片首次完整、真实、艺术地再现了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入四川凉山,刘伯承同志与彝族头领小叶丹歃血结盟,顺利通过彝区,粉碎了蒋介石妄图消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阴谋这段历史故事。影片结构工整,画面优美,气势宏大,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影片热情歌颂了我党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讴歌了彝族人民对中国革命作出的突出贡献,升华了民族团结这一主题。(附图片)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演的就是我们家的事
——谈《儿女情长》的感染力之谜
雷达
据说,如今是进入到了一个激情意味着肤浅,道德爱憎意味着偏激,眼泪意味着幼稚,唯有无情的冷漠和肯定“恶”的历史作用才能显出深沉的年代,然而,我们的观众却没有那么理智,看《儿女情长》这样的电视剧,他们还是禁不住流下了感动的热泪。从市井平民、工人,到干部、知识分子,乃至农民,都大受感动,笔者也曾为之落泪,而座中泣下最多者,似以中老年观众为主。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现在的电视剧多极了,但能让人看完的能有几部,而真正打动人心的又有几部?作为电视剧,《儿女情长》究竟牵动了社会生活的哪一根神经,突入了哪一片敏感领域,它在视角、构思、人物和艺术概括手段上究竟有何特色,以致把如此众多的观众紧紧吸附在荧屏之前?我注意到,观众们异口同声说的一句话是:“这个戏演的就是我们家的事。”诚哉斯言,恐怕这才是对此剧成功奥秘的最中肯的表达。
说“演的就是我们家的事”,首先因为这个剧敏锐地感应到了社会对家庭伦理题材的潜在需求,巧妙地选择了把家庭关系作为透视当代生活的窗口。事实上,多年前《渴望》的轰动,前不久《咱爸咱妈》的受到欢迎,都已透露了观众对家庭伦理戏有着特殊的钟爱。我们知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我们还有“家和万事兴”的古训,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向来极重。社会精神生活的矛盾,总要在家庭中显露,于是,通过家庭的细波微澜,往往能传递出时代的风云消息。为什么大家看《儿女情长》,都觉得是在看自己的家,甚至自己的事呢?因为此剧以极其生活化的写实风格所叙述的童氏一家,不但所住阁楼、棚户、陋室,具有典型的上海平民风,而这家人的来历也很有讲究:老工人童富昌,一辈子都支援大西北,献身边疆,多年来只有探亲假才能回上海,这在过去是很普遍的。一年年过去了,六个孩子出生了,他和老伴方秀云也就完全老了。这个家的渊源,与这座城市,与我们共和国的历史都有联系。这个家如同一个平民网络,六兄妹中,有看厕所的,开书亭的,开出租车的,还有小职员,唯有大哥童建国,小妹童建兰,似乎挣脱了原来归属的阶层,一个成了海军大校,一个是心理学的教师。试想,这个家庭,这个群体,怎么会没有典型性呢,怎么能不是为平民代言的呢?观众之所以落泪,是为平民百姓也为自身的生存而感动的啊。
说“演的就是我们家的事”,当然并不只是因为写到了家庭,而在于写出了这个家庭在时代风雨中,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所发生的最新的事情,其矛盾、纠葛、恩怨虽极平凡,却涉及到了当今家庭伦理道德变化和重建的大问题。就拿并非主要人物的小儿子媳妇胡巾娣来说,正是她,具有启动全剧情节的作用。看《儿女情长》,起先给人一个恶媳妇毁了一家人的生活的印象,恶媳去了,一家人又复归安宁。当时我想,这是否过于夸大了恶人个人品德的作用呢?但仔细想来,胡巾娣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她对公婆的挫辱,对缺少票子和房子的丈夫的鄙视,她的终于被台商俘获,从一个仅仅自私、贪婪者,变成了不惜出卖色相和人格的人,都与拜金、崇商和享乐主义的世风有关,这恰好表现了商品意识,金钱观念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进入家庭以后,所引起的震荡和裂变,家庭关系和结构也不能不受影响。说我们遇到了伦理危机,也许言重了,但不能不看到,在大转型时期,家庭的伦理秩序也出现了某种失范、失序现象,孝与不孝该怎样区分,该怎样对待老人,该怎样处理父子、夫妻、兄妹、婆媳之间的关系,似乎都有个重新思考和定位的问题。观众之所以时有直观自身的感受,是因为这些问题是每个人或隐或显都会遇到的。
说“演的就是我们家的事”,更在于全剧突出了“情”和“爱”的凝聚力。这个戏文化传统的根子扎得比较深,它大力展示中华文明和民族美德,大力发掘蕴藏在平民生活中的伦理诗情,努力营造一片温馨而美好的人伦风景。这是它打动人心的根本所在。随着童老伯一个跟头摔下去“中风”开始,全剧一枝一叶总关情,应该说,六兄妹都孝顺而难得,尤其是老大建国,缠绕于家国之情与父子之情,忠与孝的矛盾,表现得真切动人,写军人这么写者尚不多见。全剧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赡养和侍奉老人不是封建,而是人类的美德。剧中每个人都在寻求一种道德支撑,大姐建菊的命运就有很大概括力。她与高士达在知青时代的情债,富历史感,她与大款阿福的关系,又涉及到今天金钱与尊严的问题。当然,她的结局多少有点迎合小市民的奇遇梦,失之轻飘了。
记得《琵琶记》开场中说,“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又说,“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倘若摈弃其封建内核,把“风化”翻成新型的伦理道德,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在今天伦理道德的建设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事关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计。《儿女情长》写的是家务事、儿女情,由于它强调要在传统文化的精华和革命新传统的基础上建设新伦理和新道德,由于它呼唤美德,呼唤亲情,呼唤爱,并以之抵御某些道德沦丧的现象,遂满足了观众在这个空缺中的巨大需求,它的引起强烈共鸣是必然的。还是观众说得好,这一切都只为:“演的就是我们家的事。”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地动山摇更显英雄本色
——电视剧《紧急夜航》观后
王啸文
在震惊中外的丽江大地震周年祭日来临之际,中国云南航空公司、中央电视台、北京天勤影视艺术公司推出了上下集电视剧《紧急夜航》(编剧金多,导演沈好放,制片人尤世军)。恰如专家们事先预料的那样,此片由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紧急夜航》是以丽江大地震作为背景的。地震,对于人类而言无疑是一大灾难。当灾难突然降临之时,人的灵魂和人性的丰富内涵是最容易被曝光的——无论你情愿与否,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灵魂深处的东西都将暴露无遗;同时,与灾难抗争亦使得真正的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从而凸现出抗争者英雄的本色。也许,正由于这些原因,中外影视创作者都比较注重“灾难”题材的开掘。
开篇伊始向观众展示的就是一幅幅令人触目惊心的灾难画面:1996年2月3日19时14分,矗立在世界第二高原上的巍巍玉龙雪山猛烈抖动,千年积封的冰雪从山峰上呼啸滚落;一场里氏7.0级的大地震,刹那间摧毁了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一幢幢古朴的纳西族民房,摧毁了丽江大地上的公路、水电、通讯等设施;百姓的鲜血在颓垣断壁下流淌,垂危的伤员在寒夜的瓦砾堆里呻吟。紧接着,电视画面上又闪现出各方救援队伍因道路毁坏而中途受阻,以及丽江机场处在一片漆黑、混乱中的场面……该剧对这一氛围浓墨重彩的渲染,既形象地反映出地震灾害的真实情景,埋下了种种扣人心弦的悬念;又明白无误地交代了民航战线的员工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将要担负的重任。
庄子说:“临大难而不惧,圣人之勇”(《太平御览·勇》)。《紧急夜航》着力讴歌的我民航员工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宗旨,在危险时刻不惜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和英雄气概,亦可谓“圣人之勇”。处在震区的丽江航空站,余震不断,纳西大妈和儿子木甬在纷乱的人群中一边全力抢救伤员,一边焦急地设法为救灾的飞机夜航运来灾区急需的药品等排除障碍;纳西族姑娘阿诺得悉双亲在地震中遇难的噩耗后,将个人的悲痛忧伤抛置一边,仍奋力攀上指挥塔接通信号;航站站长李博冒着熊熊烈火,拼死坚守在岗位上……此情此景都是催人泪下的。作为航空救灾中心的云航总部,虽离地震灾区千里之遥,总经理肖明心头的重压却比谁都要沉重。肖明的扮演者北京人艺的修宗迪,在机毁人亡和寻觅生路两种命运的搏斗中,精当、细微、独到地运用深邃的眼神和丰富的面部表情,有韵味、有层次地显示了人物心态流程的变化,将这位抗震救灾的指挥员心系灾区处乱不惊,为了大局敢于承担重负勇往直前的精神特质,表现得惟妙惟肖,层层出彩。
《紧急夜航》除表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的主题外,它还具有主题多义性的特点。当云航派出的那架波音737客机满载着各种救灾物资,克服重重险阻,冲破茫茫夜幕,稳稳降落在火把四举的丽江机场时,一曲颂扬民族大团结、真情定能战胜灾情的赞歌,便随着人们激昂的欢呼声响彻云霄,响彻在广袤千里的丽江大地上。窃以为,《紧急夜航》在探索中国特色的“抗灾片”创作风格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四合院里细说大时代
电视连续剧《豁口》开机
在京城琼浆胡同一个四合院里,住着几户不同的人家。他们中有画家遗孀、有教师、有在岗的清洁工人和下岗女工以及已退休的老工人。他们以各自的生活共同演绎着一部新的电视剧《豁口》。由北影电视剧部、北京现代文化艺术中心、山东迅通艺术广告公司联合拍摄的这部20集电视剧,力求通过四合院里这几家人的普通生活和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以诙谐的语言和轻喜剧的表现形式,折射出90年代北京的变化,并勾画出改革开放时代里北京人不断进取的身影。郑爽、侯耀华、刘佩奇、史可、于月仙饰演剧中主要角色。该剧由费明编剧,于向远执导。
(西央)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徽州风情徽商文化
电视剧《徽商》拍成
“无徽不成商”的说法在我国民间曾流传了多少年。“徽商”发迹于明代,至清朝达到鼎盛时期。徽州商人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经营足迹遍及国内东南沿海及海外东南亚地区。作为中国药品经济的催生者,徽商在我国经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业绩。由安徽电视台和金安徽国际大酒店联合拍摄的20集电视剧《徽商》第一次将徽商文化及其历史搬上了荧屏。该剧在独具特色的徽州古民居和自然风光背景下,以徽州文化为依托,通过徽商潘皓璋背井离乡子承父业重振丰泰商号的曲折经历,生动再现了徽商的盛衰发展史。
该剧由曾荣获“飞天奖”的青年导演王栋执导,李鸣、陈颖映饰演主要人物。
(秦文)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中影公司签约发行《鸦片战争》
中国电影公司与峨眉电影制片厂、四川《鸦片战争》影视制作有限责任公司日前在京签约,联合发行历史巨片《鸦片战争》。1840年的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闭关锁国的满清王朝抵挡不过船坚炮利的大英帝国,割地赔款,使中国蒙受长达一个半世纪的耻辱。在我国政府即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之际,《鸦片战争》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搬上了银幕。影片从构思到完成历时两年,投资1亿元。为使影片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都取得良好的回报,中影公司决定以票房分帐形式参与该片的发行工作。中影公司在做好进口影片发行的同时,积极进行国产影片的发行放映工作,为的是让更多的观众看到国产优秀影片。此次《鸦片战争》的发行,将首先在中华院线15个省市300家影院放映,随后在全国大中城市同时推出。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弘扬民族精神探寻上古舞韵
——评大型上古神话系列舞蹈《龙魂》
徐尔充
由陈延荣编导、山东省艺术学校演出的《龙魂》,取材于我国上古神话传说,全舞以“龙腾九天”为序幕,由六个相对独立完整而又有内在联系的段落:“盘古开天地”、“伏羲与女娲”、“精卫填海”、“黄帝出世”、“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组成。作者精心选取并突出了这些为我国广大群众所熟知的神话传说中的思想精华,突出表现了蕴涵其中的我华夏民族自古至今一以贯之的开天辟地、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和求生存、求发展,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所有这些,不仅能进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更能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民族凝聚力。这在五洲争说回归,华夏百年梦圆的时刻,富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是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思想情感,那时的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劳动、狩猎、战争、祭祀、娱乐和爱情。可以说,远古先民们没有一项重大活动能离得开舞蹈。正因为如此,运用舞蹈艺术来表现先民们的生活和斗争可算是一种最佳选择。但是,没有文字,甚至连语言都不健全的上古时代,离我们毕竟太遥远了,那时的人类生活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人类的舞蹈又是个什么样子?谁也说不清楚。这也就是上古神话传说虽然瑰丽多彩、动感很强,但是至今还没有多少成功作品问世的原因所在。
陈延荣是一位很勤奋并具有探求精神的编导,从80年代末即开始对中华文明史和上古神话以及原始舞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近年已有20多篇舞蹈文化探源方面的文章发表。在《龙魂》创编过程中,她潜心琢磨,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岩画和国内外原始舞蹈素材和舞蹈起源发展的文物考古资料,从中寻找舞蹈创作的根据。经过艰苦努力,终于通过舞蹈形象将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神话传说搬上了艺术舞台。所以,当我们看到作品中的“狩猎舞”、“篝火舞”、“干戚舞”以及连臂踏歌等舞段时,就会自然想起古籍中“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三人掺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记载,以及云南、广西、内蒙古等地古岩画中的人体动态形象。历史感和真实性奠定了这部作品成功的基础,这是那些胡编乱造、哗众取宠的作品无法与之相比的。
这部系列舞蹈有不少精彩片段:前面提到的序幕——龙舞是点睛之笔;接着是盘古开天地,但见这位巨人,挥舞石斧,开天辟地,然后挥洒着自己生命的血浆,化作日月,化作山河,化作万物精魂……大无畏的气概和献身精神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女娲造人”情节性、舞蹈性俱佳,且富神话色彩。特别是当女娲用黄泥捏好一个个小人形之后,挥手用水一洒,一个个有生命的小孩儿立即活蹦乱跳起来,可谓奇妙的一笔。黄帝出世,气势恢宏;羿射九日,妙趣横生。总体而言,整部作品,基本把握住和体现出了一种质朴、厚重、古拙的风格。
反映我国上古先民的生活和斗争的舞蹈作品本来就不多见,而这部作品竟然主要出自一个中等艺术学校就更加难得。我十分钦佩,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民族舞蹈文化的今天,山东省艺术学校(山东省戏曲学校)主要依靠本校师生的力量,创作演出这样一部大型系列舞蹈的决策和付出的创造性劳动。这不仅反映出他们弘扬民族舞蹈文化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表明他们在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的结合上也取得明显的成果。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中央台播出《汉江潮》
湖北省计委和湖北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电视系列片《汉江潮》,日前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这部历时3年拍成的18集电视系列片,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旨,充分运用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的汉江流域历史渊源长、文化底蕴厚、人文景观多、自然风光美的特点,在生动展现汉江流域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中,多角度地展示出了这一广阔地区的时代风采和汉江流域在国家中西部均衡发展战略指引下形成的经济大格局,以及经济建设的新气象、新成就。“汉江像一条游动的龙追赶着大海”,该片充分调动电视的纪实手法,令人信服地看到了汉江流域人民奔向新世纪的坚实脚步。一批湖北籍的老将军、老同志开播前看过该片的试映,称之为是一部振奋人心的电视作品。 (郭文)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百姓生活也关联香港回归
电视喜剧《龙子龙孙》投入拍摄
京郊百花山下,这些日子突然冒出个郝公村36号大院。院里住着的几十口子也挺有意思,有开出租车的司机,有下岗的工人,有人民大会堂的大厨师,还有陕西来京的民间歌手和安徽的保姆,形形色色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只因里边还住着从香港回来的厨师,以及曾在香港发展的音乐制作人,大院里的生活也就与香港回归这一历史大典贴得更近了。由总政话剧团电视剧部和北京翰豪公司、北京长江文化艺术发展公司合作摄制的20集电视喜剧《龙子龙孙》,力图透过这个居住着一群普通人的大院里的喜怒哀乐,在幽默、诙谐的气氛中,生动地勾勒出大时代的侧影。
该剧由总政话剧团团长郑振环任总编剧,宫晓东总导演。文兴宇、宋丹丹、郭达、石兰和香港艺员谷峰、张兰英饰剧中主要人物。(木子)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站在舞台上就是幸福
史可
因生活环境、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各异,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与幸福观。时至今日,作为演员,我愈来愈深切地感到:站在舞台上就是一种极大的幸福。
自前年初那场众所周知的风波之后,我作了深刻的反思,静下心来认真总结了从艺这些年来的得与失,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这些都会在我今后的人生、艺术道路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觉。
因此在静心思忖的同时,我也更加关注着戏剧的演出动态。余秋雨曾谈到戏剧演出是一种“节庆状态”。我害怕这种“状态”离我远去,只要有戏我是必去看的,戏剧在我心中是一个玫瑰色的梦。至今我也不明白,我的想象中它为什么是玫瑰色而不是蓝色、粉红色……台上灯光烤过之后所散发出的气味,化妆油彩的气味、侧幕条天鹅绒淡淡的霉味,都是我玫瑰梦的组成部分,一闻到这亲切、熟悉的气息,我浑身就有一种活力和冲动,这种情结缠绕着我,给我留下铭心刻骨的记忆。
记得去年10月底,在儿童剧场看话剧《人生一台戏》,刚进剧场,我就感觉到浓浓的戏剧气氛,看到很久未见的夏淳老师、徐晓钟老师,还有很多为戏剧事业做了一辈子事情的人。成为这个圈中的一员,一直是我的希望。过去在话剧院的时候,看戏都是带着挑剔的眼光,这次作为“局外人”来看戏,更像一名普通观众,一阵阵觉得心悸,真觉得心中的梦离我越来越远,我已察觉不到台上表演的一丝不足,留下的只是感激。我当时有个强烈的愿望:给台上的每一个演员献花,并且每天来看,天天献花,尽管这个想法我做不到,但是非常真实的。这种感激一直包围着我,回家的路上泪水几次模糊双眼。回到家中,不由自主拿起电话给徐晓钟老师拨通了,没有章法,没有头绪,我讲了好多好多,讲到在戏剧学院的四年学习生活,讲到在学校排演毕业大戏……那时候,在剧场里昏天黑地干了一天,谢完幕,洗完妆,走出剧场,看着满天的繁星,呼吸一口清爽的凉风,甩一甩湿湿的头发,真是踌躇满志,感觉全世界都在脚下。毕业后的这些年里,忙忙碌碌,好些东西都不去想了,也快磨平了。只有在这些经历之后,静心反思,蓦然发现这种戏剧情结是那么深刻,才愈加感到:只要站在舞台上,就是一种极大的幸福,我相信这种情结会伴随我终生。如果没上戏剧学院,我的人生会是另外一种活法,是戏剧学院的老师们给我开启了戏剧大门,我的人生才有了色彩,生活才更加绚丽。
如果没有那次风波,我是很难静下来想这些的。将来,我还会在往前走的间隙,时常抽空来反思一下。我们这些青年演员要想不断更新,突破自我,必须审视、正视自己,来正确面对观众,离开了他们,一切都无从谈起。
这次参加话剧《女人漂亮》的排演,收益颇丰。首先从老演员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李婉芬老师这次几乎是手把手地带我们了。从台词、形体上都仔细作指导,有一次她让我在塑造孙艳丽这个人物时,在“霸气与义气”、“豪气与野气”间把握这个人物,一下让我悟出了许多。还有策划人查理,编剧吴霜,第一次他们送给我剧本时,就先给我比划着表演了一遍,他们对事业的这种热情与投入深深打动了我。导演王伟民,让我们在排演之前做游戏,使我们这些来自各个院团的人顿时融洽起来。排练中,大家不分长幼,互帮互助,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作集体。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这出戏会吸引大家的,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观众塑造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附图片)


返回顶部